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土文化的思考与体验

乡土文化的思考与体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土文化的思考与体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土文化的思考与体验

乡土文化的思考与体验范文第1篇

乡土文化资源包括有地域特色的山川地理、民俗民风、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人轶事、宗族文化等。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化,这些乡土文化资源,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课程标准》中提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湛江市硇洲中学的学生生长于农村海岛,在接触乡土文化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文化资源,实现语文学科与乡土资源的整合与发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探索文化资源中蕴涵的作文因子,从而拓宽写作的内容,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会写作。本文基于此,尝试探讨地方乡土资源的写作指导。

1.胸有百万雄兵,方可战场长胜

一般来说,在布置写作之前,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会对学生展开适度的指导,尽管读到高中了,但是很多学生依然对作文感到害怕,感到没有什么可以写的,这源于学生平时的观察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尽管掌握了一些作文素材,但是到用的时候,学生却依然感觉没有办法写出来,依然没有什么可以用的作文资源,因此,在进行写作之前,可以给学生一个心理的准备,先让他们积累相关的作文资源,到要写的时候,就会感到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在我校举行的"乡土杯"的作文系列比赛之前,我就发动学生多留意身边的乡土资源。开始征文的时候,很多的学生就有资源可写。比如:一说的身边的美人美事等,有些同学就写得过大过虚,抓不到事情的实质,梁江婷同学就很留意身边的事情,就写了在冬天来临之前,硇洲很多家庭都煮姜汤的事情来突出家庭中的人与事,更显出家人(奶奶)给家人的浓浓的暖意。

还有一位同学的《一笔救灾款》,就很善于抓住一个典型的事例来写出人的变化,同样是遭受台风的破坏,但是在面对一笔救灾款前,大家互相推让,最后这笔救灾款成了村里的助学金,让人感受到人心的暖意与看到村子的巨大变化。这些同学正是在写作之前就有一双慧眼,注意收集乡土资源,并且善于思考,同样的题材写出了新意,写出立意不错的文章,获得很好的效果。诚如"胸有百万雄兵,方可战场长胜",写作就应如此,胸中有了无尽的乡土文化资源,方可帮助自己写出好文章来。

2.看菜下米――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乡土文化资源指导

很多教师在讲述写作的时候,往往就是以文论文,对学生的写作的思路拓展不够,因而,一些学生在多次的写作之后,依然不知怎样的去写,这也许与老师对写作的讲述不到位有关。怎样的指导讲述写作,相信很多老师有自己的一套,但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写作的要领,有些老师却做得不是很好。笔者试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指导探讨。

2.1情景讲述式指导分析。所谓情景讲述式指导,就是要学生根据自己所理解的本土资源,在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进而进行修改,最终写成自己的出彩作文。其实情景讲述式,同学用得很多,看过的电视电影小说等等,很多的同学的描绘都很生动,既然学生有这样的能力,为什么不好好的用到作文上呢?

在写作中,教师可以好好的利用情景讲述式,让学生大胆的畅所欲言,抓住作文的主题展开。比如在写到硇洲灯塔的时候,我就是先让很多同学展开描述:有些学生从灯塔的建造的历史描述,有些学生从建造的材料入手,有些学生从灯塔内部的构造说,还有学生从法国入侵硇洲说起等等,不一而足,经过学生心目中的一番描述,然后教师再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升华。有这样的一个前提,学生感到写作就得心应手,知道该写那些,哪些内容应该突出,哪些内容应该简略去写。通过适当的情景讲述,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得到有效的激发。

2.2体验活动式指导分析。体验活动的方式很多,学生可以走进生活进行直接体验,也可以阅读相关作品进行间接体验。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泉,要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直接体验,要把学生关注的目光引向广阔的世界,既能在一草一木、一物一事中感受心灵的颤动,也能在纷繁复杂中学会平静客观理性地思考。可以访问名人学者,游览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等,使学生对所要描绘的对象有一个更为真实、细致、客观和深刻地了解,让学生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思考。

就比如硇洲中学举行的"乡土杯"征文所说的那样:面对多姿多彩的家乡风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牵动你们的情思,或勾起童年的记忆,或唤醒未来的憧憬,或引发一个动人的故事……想"秀"出家乡美景的独特魅力,你可以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家乡特色。可以是看的,让人赏心悦目;可以是吃的,令人馋涎欲滴;可以是玩的,叫人爱不释手……让人们从你对家乡的风景风俗风貌的描绘中,体会到硇洲这块土地上独特的风景。

经过这样的指导,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了写作的思路,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经过一定的训练,学生就会明白写作的一些窍门,也会感到写作不是那么的难了。

3.在写作中要落实乡土资源素材的使用

有些学生虽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农村的乡土文化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具体的写作中,有些学生还是会忘掉写作指导的内容,还是按自己以前的方式去写,这样做的一个后果就是这些学生写作能力很难提高。为了写作质量的提升,要让学生努力的落实具体的指导,并注意联系到具体的乡土资源开展写作。

乡土文化的思考与体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土文化;美术教学;新课程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美术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如何有效开发、利用当地的美术课程资源,以弥补国家美术课程的单一与不足,发挥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使学生在乡土教材中学习到属于本民族、本地区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多样性和实用性的需求,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作为乡村教师更应该以乡土美术教学为契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美术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结合本地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学的必要性

充分挖掘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美术教育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美术的渠道,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的有益尝试。乡土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性的民族文化,充分展示了本地人民的智慧和能力,让乡土美术文化走进美术课堂,让学生了解民族自豪的过去和辉煌的未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了解和发掘乡土文化,精心组织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活动,还能将环境教育和美育相结合,增进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树立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美化家乡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乡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一)探本溯源,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乡土美术教学,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结合课程特点,注重对学生感兴趣的课题的研究,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尝试不同的工具材料,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美术创作学习。农村广阔的田野、丰富的自然环境、悠久的文化积淀,为农村的美术教育提供了生动的课程资源,既可以使身处农村的孩子感受到美术课的生动有趣,还能坚定农村孩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农家孩子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户外体验,主动收集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亲手描绘或制作作品,让学生成为整个美术学习过程的主体。从而使乡土文化与美术教学的内容直接联系起来,并创设美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美,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样通过设置情境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乡土文化与美术教学的密切联系。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美术教学,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而且学生描绘、制作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重要手段。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对乡土文化中蕴含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是切合农村孩子认知实际的一种好的做法。

美术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淡化“填鸭式”的说教,关注学生的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和情感感受。而大自然赐予我们丰富的、独特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很多农村学生,利用自然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和贴近学生的生活,也可以解决农村学生购买美术材料的经济困难,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情感。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组织学生走进乡村,亲近自然。对农村学生来说,如果所选取的素材都是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文化知识,品评一幅艺术作品也就变成了品评一幅家乡画卷,对他来说要容易得多,也生动得多。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自编成小组,对自己身边的乡土文化中蕴藏的美术因素进行收集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以学生收集的诸如农村屋檐上的绘画、剪纸、古桥、老建筑物等等作为素材,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对这些图画的理解。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后乘机简单地介绍相关的人文历史与传统,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学生美术鉴赏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学生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往往能使一堂简简单单的美术课变得丰富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这种形式,将美学艺术中不同观念在不同作品中的体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他们的审美思路。

三、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美术教学的具体做法

开展乡土美术教学,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自然文化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推进。

(一)延伸课本内容,创新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开发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生活资源、文化资源,大胆地对原有教材进行改、减、增,也可以编写富有乡土特色的美术校本教材,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如开设《奇妙的沙画》、《精美的卵石画》、《巧粘贴》等,让学生对平日随处可见的沙子,卵石、树皮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创造美的愿望。

(二)关注学生情感,突破教法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组织学生走进乡村,亲近自然。到广阔的田野,山间的小溪旁写生,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自由发挥。在手工制作方面,教会学生合理利用各种自然材料,开拓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

(三)切实亲身体验、开放教学

乡土文化的思考与体验范文第3篇

民间文化所具备的教化和规范功能,已经为历史所证明。作家冯骥才说过,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文化包括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精英文化”好像是父亲文化,主要支撑我们的力量、思想和精神;“民间文化”好像是母性文化,提供我们以丰富的情感、血肉、特征、凝聚力和亲和力。特别是面对外来文化的汹涌而至,语文教学融合民间文化尤为重要。作为一种母性文化,民间文化更容易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学生内心,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语文教学的品味,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与认知能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借用民间文化,也更能从能力上锻炼学生,从情感上熏陶学生。在相互切磋和不断争鸣中,教育学生求真向善,帮助学生探究和内化文化资源,有效提高人文素养。

一、借民间文艺增加课堂亲和力

民间文化博大、醇厚,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便于民众接受的独特文艺形式,包括神话、传说、歌谣、谚语、戏曲、剪纸等,这些形式,自然也让我们的学生喜闻乐见,借助民间文艺为中职语文课堂服务,增强了语文的亲和力,也能使我们凝涩的课堂节奏变得活泼畅行。例如笔者在教授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先以畅谈自己心目中“跨越了百年美丽”的人物引入,学生很自然地想起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她们之美,确实称得上是女子美的最高典范,可是对于这四种美的由来,学生却不太了解,于是自然地引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典故的来源。同时又因文中有宋玉一例,笔者又趁势介绍古典传说的四大美男子,“掷果盈车”的潘安,“俊美无比”的宋玉,悲情的兰陵王,孱弱的卫d,学生听得入迷,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也陡增,对他们进行美的内涵的引导也变得轻车熟路。

有时,笔者还利用戏曲这种民间独特的娱乐形式,来丰富课堂。台州是个越剧之乡,老一辈大都喜爱听越剧,越剧中很多传统剧目,都以其凝练的唱词、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深入人心,街头巷尾也时常缭绕着清幽婉丽的越剧唱腔。在笔者看来,这也恰恰可以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切入点。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中,宝黛初会是全文的重点,两人一见如故心灵相通,情感的默契是后来爱情发展的张本。于是,笔者就引入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视频,水袖轻舞,曲韵悠转,很多女生不由自主地哼唱出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也就轻而易举了。

二、借民俗传统提升文学素养

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有一个经典的比喻:他把人生活在民俗当中,形象生动地比作鱼生活在水里。可见,民俗与群众生活是何等的紧密。的确,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通俗文化,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由劳动人民自发创作,它反映了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各种习俗,而很多民俗现象本身就是语文教材、诗词歌赋和文学名著的载体,利用民俗传统进行教学,也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一种途径。

例如在教节日风俗时,学生对节日的由来非常感兴趣,然而对相关的诗词却知之甚少。因而,笔者搜索了很多节日的传说、习俗:年的由来,灯会的意义,屈原的忠诚,牛郎织女的真挚……同时因势利导,让学生反复吟咏诗词,他们也能自然地体会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意境,“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失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

中职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有很大的惰性,表现在做主观题时,他们经常懒得思索,空白一片。在学习对联知识之前,笔者发现学生对“对对子”毫无兴趣。于是,在课堂上,就从对联的起源讲起,穿插很多对联小故事,再结合平仄规律、对联口诀及张贴常识,最后学生对“对对子”跃跃欲试。如上联为“爆竹声声脆”,学生或串对,或正对,或反对,积极思考,“梅花阵阵香”、“桃花点点开”、“钱财滚滚来”、“岁月年年长”、“桃符户户新”、“成绩节节高”……答案丰富多彩,学生也体会到了对对子的乐趣。

在教“敬辞与谦辞”的相P内容时,事先布置一项作业,即学完内容之后,自拟一个情境,用敬辞谦辞来对话。敬辞和谦辞作为礼貌用语,在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发展到现代汉语阶段,误用的现象却很常见。课上,学生们听得认真,也为他们自己平时的一知半解而发笑,在提到“尊”字何以用作敬辞用时,笔者引用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一句话:“凡酒必实于尊以待酌者……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尊”字本身来自敬酒文化。有些同学在设计时干脆选用商务敬酒的情境,敬酒的时间、敬酒的程序、敬酒的举止要求,一言一行,在提升文学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职业素养。民俗文化尽管是一种俗文学,但也是文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助于它的“俗”性,笔者发现学生们为一些民风民情所陶醉,也不自觉地接受了优秀文化的熏陶,文学素养提升了。又如在读了陆原的《立夏吃的蛋》之后,让学生来寻找具有天台特色的一些风俗。很多学生就找到了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县扛台阁,还有嫁娶风俗、各村每年做大戏的习俗,店铺开张营业,建屋造桥,寿礼庆贺等人情往来方面的习俗等。

例如《舞麒麟》,从明代开始,就一直是天台人民共度元宵佳节的传统节目。它由5位男孩手握马鞭、如意、荷花等道具,站在大人肩上,分别扮作状元、财神、魁星、宰相、探花等角色。大人肩顶着孩子,一边和着锣鼓的节奏,一边走碎步,或者跑圆场,非常注意三者之间的和谐配合。在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后,再鼓励学生与长辈、父母交流,通过交流去体验其中的交往乐、人情美、节日欢,从而对民俗有深入的理解和对生活有深切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写民风民俗。大家可以让学生关注那些天天与山打交道的山民,写出山民身上与众不同的精神来;也可以通过写饮食来突显社会风貌,过年的“五味粥”、粽、麻糍等都是很地道的天台小吃;学生还可以写自己是如何亲自参与某一样食物的制作,从而表达自己真实的一种生活体验;也可以写创造这些饮食文化的天台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台的青山绿水养育了勤劳善良的天台人,饮食文化中也能展现天台人的勤劳善良和智慧。对民俗的了解、感悟、体验、写作,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素养。将民俗传统引入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借乡土文化涵养精神情操

乡土教材是中职语文教学最富有特色的课程,它包容了当地的文化、方言、衣食住行、自然资源等,借助乡土文化,既可以促使学生了解自己本地的文化,同时也能提高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爱护,涵养精神情操。教师应该具备浓厚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努力挖掘本地各种课程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丰富知识文化底蕴,培养爱国爱家情感。

中职语文四册读本专门有一章为《台州文化》,盛赞石梁飞瀑的壮美,楚门文旦的美味,黄岩方言的韵味,在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以后,笔者就以“谁不说俺家乡美”为主题,开展一次展现家乡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关注乡土文化。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节日,学生都放假在家,正是体验生活的好机会,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起来。让学生走进民俗,感受生活,并用作文来记录。每个节假日,我都要求学生完成如下作业:⑴观察此节日里人们的生活礼俗、语言宜忌、饮食上的不同等,将它们记录下来,并思考其中的深刻内涵。⑵要积极参加节日里的相关活动,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⑶主动走访老辈人,深入了解各种民俗的形成、变化及其内涵,并写作考察报告。节日后回校,学生首先要上交的就是这个作业。然后会抽出一节课来专门交流,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优秀的作品适当嘉奖。有时配合班级出一期这个专题的黑板报,有时编成手抄报张贴在班级宣传栏中,有时把学生的作品发表到学校网站上。这样既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地的一些民俗文化。

其次,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乡土文化内涵。中职学生毕竟阅历浅,再加上大都是娇生惯养的,ι活的思考可以说基本没有,即使有也是比较肤浅的。所以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为学生的思考搭建一个平台。教材中不乏写乡土文化的优秀之作,如《边城》(沈丛文)、《祝福》(鲁迅)和《洛阳诗韵》(叶文玲)等,这些课文都可以成为我们指导学生欣赏和写作乡土文化的范本。教师对经典课文的赏析、点评,然后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天台本土文化。天台是“唐诗之路”目的地,仅唐代就有李白、孟浩然和谢灵运等325位诗人留下1300多首写天台的诗。还有许多诗人散文家驻足天台,如寒山、陆游、陆淞和魏源等。天台也有过本土的文人,如:清朝的江南奇士齐周华,选入教材的现代散文《囚绿记》的作者陆蠡,现代著名小说《惨雾》的作者许杰,还有爱国诗人曹天风、文坛慧星王以仁等。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学会思考生活,再加以情感和方法的指导和引导,学生又怎么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抒呢?学生在领略天台山的秀美俊奇和佛道文化的精深奥秘的同时,也深深地为我们天台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神奇妙想的创造力而折服,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愈发浓烈。

巧用民间文化,丰富中职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雅韵无穷,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1]黄惠群.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拓展中职语文教学[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06).

[2]朱红群.创新课型,巧引“乡土”入课堂[J].职业教育(中),2014,(01).

乡土文化的思考与体验范文第4篇

一、继承和发扬乡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说过:“我们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以学科知识的获得为主要目的的课堂学科教学,赋予学生的生活方式是以理性生活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着一种理性的生活。而综合实践活动在体系化的学科课程和课堂知识教学的框架中,为学生打开一个超越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一扇窗户,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主实践的有效生活空间。

从总体上看,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赋予学生的是一种“科学世界”或“书本世界”的生活,它难以有效地关照他们的“生活世界”。而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则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在这种生活世界里,学生通过走近自然,走入社会,自我反思,与社会有关部门和社会人员打交道,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会进行同伴交往。在开放的生活世界里,学生通过学会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与自我的关系,不断地形成他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关注自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甚至对自己的衣着都十分注重。正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通过自我反思得到逐步形成和提升。

另外,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之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实现人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学可以接触乡土文化,体会乡土文化的表达形式,认识和体会先民(祖辈们)的创造力,认识先民并养成尊重先民的习惯,养成热爱家乡的习惯,养成在关注自身周围环境时,关注自身,关注他人,并学会表达自己文化的习惯。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作为一种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集中地体现在学生经验和体验的获得上。这种经验和体验的形成及获得,是任何学科课程所不能比拟的,它具体表现为形成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

如果说学科课程是建立在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基础之上来使学生获得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话,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则是试图在开放的学生,开放的生活空间中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在这种整体认识中,学生时刻将自己融合在这种开放的情境之中,并在认识过程中时刻伴随着他们自己鲜活的体验和感悟。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背景来实施的,是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组织实施的,是以学生亲历体验和自主实践的方式来主动地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反思自我的活动,因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形成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是不同于在学科中获得的认识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教育的三维教育目标之一。生活化的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强调情感教育。因此乡土化的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显然拥有强大的育人功能。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课程价值不仅仅在于使学生获得认识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种实际体验,获得了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丰富经验。学生在开展活动中的情感变化的历程,如他们的“失落”、“懊恼”和“喜悦”,是学科教学中难以体现的。

立足乡土资源开展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重要的特点就是生活化。它让学生去体验自己的生活,亲历文化的形成和作用过程,在感受和触摸中学会认知,形成思考,产生表达欲望,从而锻炼了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三、构建开放的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乡土文化的思考与体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土美术;美术鉴赏课;开发与利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316-01

1.乡土文化的内涵

乡土文化就是在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如民风民俗,包括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广义的乡土文化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

我们日常所谈的乡土文化的内容极为广泛(以泉州为例):首先,它包括当地的自然景观。大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存在,是最广泛的审美对象。其次,当地群众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形式与作品是构成乡土美术的主要内容。这包括生活中的用具如永春漆篮;用于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惠安石雕;用于衣饰的安溪蓝花布染、刺绣;用来装饰生活空间的剪纸、织锦、绘画、儿童玩具如泥塑、面塑和娱乐戏曲中的提线木偶等;在各种民俗节庆活动如元宵、清明出现的花灯、风筝,婚丧嫁娶中用来渲染气氛的物品等;用于中的各种神的雕像如财神、观音和各种门神版画等。

2.乡土文化在美术鉴赏课中的必要性

新课标更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人性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中美术鉴赏课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术鉴赏课不只是为了培养美术鉴赏能力,还要培养人的开拓创新精神,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含着创新的潜能。

开发当地传统美术资源,就可以结合当地的名胜来增加同学们对艺术的直观感受。开发优秀的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具有重要和长远的意义。围绕对当地传统艺术所包蕴的文化内涵的学习活动,有益于引导学生了解区域文化,提高乡土审美文化的体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美的感受能力和创新精神。

开发地方自然资源,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体验能力。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观的寻找、发现、收集、观察、想像、组合、创造等一系列美术活动,充分利用本土材料进行创新教学,一方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美并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自然材料的利用意识及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开发利用乡土人文资源,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学校与社会互相依存,社会上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艺术课程资源,如九日山的祈风石刻,对这些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理念下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将对学校美术课程教学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

3.利用乡土美术进行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尝试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间风俗逐渐简化,很多风俗已不再为现代人所知晓,为了让小学生真正的了解民间风俗,如泉州纸扎艺术(糊纸),将这些风俗代代传承,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网络搜集各种资源进行教学的同时,要为学生提供美术课程所涉及的资料、图片。网络资源丰富而又便捷,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自己通过网络搜集各种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如:闽南娶新娘、年兜跳火群、攻炮城、端午节、舞龙舞狮、火鼎公婆、拍胸舞、木偶戏等的相关视频、图片、文字资料。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要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拓宽视野,为美术鉴赏、创作提供广阔的空间。

教师要在课前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乡土文化中蕴藏的美术因素进行收集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以学生收集的诸如农村灶台上的绘画、年画、典型建筑物、桥等作为素材,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了这些图画以后的心理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学生美术鉴赏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学生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往往能使一堂简简单单的美术课变得丰富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这种形式,将美学艺术中不同观念在不同作品中的体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他们的审美思路。例如,我的教学案例,"手绘芙蓉桥"就是让学生事先去拍摄我们梅山侨乡最具代表性的景点--芙蓉桥畔,作为土生土长的芙蓉桥畔的学生,从小就对芙蓉桥的传说极为着迷。为此,学生根据拍摄的照片,进行创作,不论是素描、速写、漫画都极为生动,这样的美术课当然受到喜爱。

其次,在农村,人们的生活淳朴而又丰富多彩,农村人民以其独特的方式进行着创造美的活动。在乡土文化中,在劳动过程中,每一个场面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些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艺术源泉,都是美术课很好的写生素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自由大胆地去描绘,去赞美自己的家乡,让学生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在取材的过程中鉴赏美,在绘画的过程中创造美。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同时还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要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展览活动,如"乡土景观风景写生作品展"等,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联系共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与历史地理科结合,实地考察采集资料,然后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使学科横向联系,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我在学校举办过一次民俗图片展,就是包涵了我们农村红白喜事,其中有很多学生拍摄的舞龙舞狮,还有最具阳刚之美的闽南拍胸舞。这些都是农民在农忙之余的一种娱乐方式,有独特的原始朴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