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医学的相关专业

临床医学的相关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医学的相关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临床医学的相关专业

临床医学的相关专业范文第1篇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我校部分大三本科学生500人进行调查。其中,护理专业65人、中西医专业95人、口腔专业28人、药学专业35人、临床及相关专业255人。

(二)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78份,回收率为95.6%。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课程设置、理论教学的需求、实验教学的需求。采用SPSS13.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专业学生在各种需求之间的差异性。

二、结果

(一)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结果。

表1显示,不同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总学时以及各章内容要求都不同。临床医学及其各专业方向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总需求量较大,并且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比其他专业高。大部分专业在自然环境与健康、职业环境与健康、统计与流行病学方法、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等章节的教学需求所占比重较大。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临床医生的作用”内容的教学需求所占比重相对于其他专业偏大。

(二)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内容分配比例需求结果。

表2显示,总的来说,各个专业对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与方法、社区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这6部分内容的教学需求所占比例较偏高,但每个专业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与方法、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中医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社会因素与健康;口腔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药学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临床医生的作用;护理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

(三)不同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实践教学需求调查。

表2表明,各个专业对预防医学实验需求不同:临床及相关专业对开设社区卫生服务见习的需求最高,其次开设统计上机实习和疾病控制中心见习,社会实践需求最低(χ2=13.42,P<0.05);中西医结合专业对实验室实验需求最高,社区卫生服务见习次之,对疾病控制中心见习需求最低(χ2=8.93,P<0.05);药学专业对实验室实验需求最高,其次是统计上机实习,最低为社区卫生服务实习(χ2=18.23,P<0.05);口腔专业学生对实验室实验需求最高,其次是社会实践和社区卫生服务见习,对疾病控制中心见习需求最低(χ2=21.83,P<0.01);护理专业对社区卫生服务见习需求最高,其次是统计上机实习,疾病控制中心最低(χ2=23.64,P<0.01)。

对于同一实验不同专业需求不同。对于实验室实验:药学专业>口腔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相关专业>护理专业(χ2=15.98,P<0.05);统计上机实习:临床相关专业>护理专业>药学专业>口腔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χ2=25.90,P<0.01);疾病控制中心见习:临床相关专业>口腔专业>药学专业>护理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χ2=22.19,P<0.01);对于社会实践:口腔专业>临床相关专业>药学专业>护理专业(χ2=13.65,P<0.05);社区服务见习:护理专业>临床相关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口腔专业>药学专业(χ2=25.47,P<0.01)。

2.操作能力的比较。

研究表明,两种模式的培养,高职生的操作能力优于大专生。出现该结果是因为考试的时间的选择。该考试时间选择在学生下临床进行毕业实习前,此时,高职生不仅有学校的实验、实训,还经历了为期4个月的临床实践;而大专生毕业实习之前只有为期不到1个月的教学实习。所以两者的动手能力有明显区别。

3.情商状况。

此次研究显示:高职生情商的平均得分为55.60±7.55分,说明高职生具有基本的情商水平。两者比较除“外向性思维”高职生得分较高外,其他无明显差异。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高职生、大专生两者年龄相当,心智发展已基本成熟,且护理课程中,对情绪的知识也有所涉及,家庭、学校环境无明显差异;但高职生没有经历高考的压力,在情绪的表达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4.临床能力的自评。

此次研究显示:临床处置能力、护理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临床管理能力、职业心理素质方面,高职生和大专生无明显差异,在临床科研能力、临床教学能力,自评得分高职生高于大专生。这是因为此次的问卷由学生自填。高职生由于较为外向,对自我的评价较高。另外他们经过两次的临床实践,对护士工作的感性认识更多些;而大专生第一次毕业实习,更多地是在适应实习环境,没有更多的时间对护理工作进行思考。

5.就业质量。

此次研究显示,除了“获得工作靠自己能力程度”的选项,“大部分靠别人”大专生略高于高职生,其他无明显差异。这是因为: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3],除了学生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学校提供的各种就业准备还有来自家庭的鼎力支持等等,都对学生就业有很大影响。

临床医学的相关专业范文第2篇

基础医学从解剖学中脱胎,通过不断发展,衍生出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并促进了药理学与法医学的发展。在各类医学科目中,具有主干的地位和纽带的作用。随着基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也得到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因此,文章即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中,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进行分析。

一、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不足

1.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专业的划分也逐渐细化。基础医学,在当前已经被细分为生物学、胚胎学、解剖学、寄生虫学等诸多学科。不仅使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工作的难度。而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两者,也随着科目的不断细化,而逐渐分离。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细化划分的方式,虽然能在某一科目领域,深化教学效果。但在总体上,不利于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这方面讲,这种教学法,略显得不偿失。

同时,由于科目的过细划分,导致课程内容在不同科目的教学中,出现大量重复现象。不仅浪费了较多学习时间与精力,同时还因内容简略,导致学生难以透彻理解。

2.缺乏具有临床经验的理论课教师

综合性大学中,通常开设有各类医学专业。但这些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培养目标不同。临床医学,其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医生,这是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等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在临床和基础医学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研究。而最为理想的情况,就是选用在职医生,作为基础医学教师进行授课。然而,受到各种因素条件的限制,导致当前各院校,还不具备这种条件。从而造成讲授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师,虽然在医学院毕业,但多数不具有在职医生的身份。如此一来,无法更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并且,还影响和限制了科研和教学的思路。

3.缺少创新的教学方式

临床上所面对的患者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变化较快,医生平日里所掌握和储备的医学知识,未必能完全覆盖临床上各种变数。因此,在实际治疗当中,还会对医生的应变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等,提出诸多挑战。传统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完全凸显,所以依旧没摆脱灌输式教学的影子,无法充分提高和挖掘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1.完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结构进行改革。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在这一方面,可以参考浙江大学的改革方法。该校医学院,通过组合药理学、病理学、生理学,以及解剖学、胚胎学和病例生理学六门学科,并加以集成后,成为单独的基础理论课。该课程的理论结构,与讲授方式,按照人体器官,作为脉络。遵循“宏观向微观递进、形态向功能递进、先阐述正常功能,再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先讲述疾病原因,而后再分析药物用法”的原则。改革之后,减少了85个学时,教材减少了155.4万字。从而精简并优化课程和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为了打通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之间的壁垒。美国密歇根大学也曾做过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校医学院,通过开设“妇女健康和解剖学”一课,将产科医学与解剖医学相结合,使教学效率明显提升。

2.加深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为了加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可采用提早让学生接触临床、接触病人的方法。而加强外科手术学,以及局部解剖学等学科,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手术操作能力。

局部解剖学的掌握程度,在外科医生的职业素质中极为重要。只有对基础医学进行深入学习,并熟练掌握。才能在日后手术过程中,防止和减少各种手术并发症以及损伤等情况的出现。而外科手术学,则是对手术过程中,各种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并通过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讲授的一门学科。

北大医学院,则将这两门课程,加以组合。对各类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向学生们提早介绍。在授课过程中,并不局限在课本内,而采取邀请专家讲座的形式,由该领域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为学生进行讲解。加深学生记忆,改善课堂氛围,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好主动性

3.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主导。将相关知识通过问题引出,并加以串联。首先提出问题,而后针对问题,并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建立假设。由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最后在针对问题予以解决。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问题处理方法的记忆程度。同时,还提升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将来的临床治疗中,面对各种疾病时,都有着较强的处理和应变能力。

此外,还应针对课程内容,采取研究性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带动学生思路。而学生间,则进行分组,并采取团结协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在处理医学问题时的沟通交流、团结协作能力。使临床学科与基础学科之间的交叉程度大大加深,从多方面,提升学生能力。

临床医学的相关专业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17-02

据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度发表SCIE收录文献382篇,全国高校排名97位,首次进入全国高校前100名,有13篇论文进入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此外,根据2012年最新的ESI数据库检索显示,我校临床医学目前已进入全球前1%。全球总共有3445家进入全球前1%,我校排名第1663位,中国有13所医科大学进入,我校排名第八。目前我校全日制在校生达16000多人,拥有2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4个硕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这充分肯定了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这些年来所做的努力,也说明了我校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已逐渐与世界同行业接轨。今年是安徽医科大学的教学改革推进年,其目标之一就是更新师生教育教学观念,并把其当做学校及其附属医院的工作重心和生命线。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1]具体是指使用除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 (我国主要是英语)作为课堂教学主要用语进行学科知识教学,包括在教材的使用、课堂讲授、考试等教学环节英语和汉语并用、并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教学活动。面对国际化的竞争,掌握“双语”的优秀人才是发展和创新的关键。现今世界上的权威医学期刊、书籍及数据库基本上都是以英语出版为主;高层次的学术会议也是主要以英语进行交流;查阅医学文献、撰写科研论文、翻译专业资料都必须拥有一定的专业外语能力。因此,双语教学对于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既精通医学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高素质复合人才是任何一所科研教学型医科大学提升自我综合实力和扩展专业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学校一直重视和关注双语教学的开展。引进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教材促进教学内容改进,加快医学科研的知识更新,培养和加强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应用的素质。第一,在课堂教学上,推行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的双向教育模式。运用“以问题为中心(PBL)”和“案例教学法(CBL)”的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思考,从而掌握理解知识。合理使用和自主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英语素材比重,锻炼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课程的设置突出针对性,在本科生中开设普通医学英语课,在硕士生中开设专业英语、医学英语视听说教程、医学前沿文献阅读和SCI文章的撰写、投稿与审稿等相关课程。在学生自学领域,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资源丰富的网络学习平台和图书馆资源,并为他们开辟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二,在课堂以外,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资源服务和指导规划。本校同学与在校的海外留学生之间不定期举办交流活动,以锻炼口语及交际能力,相互学习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生活背景和医学发展;鼓励学生参加“外研社”及校内的各种英语比赛,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和空间。第三,开展“中西对话”,一方面,为成绩优异素质突出的学生提供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高水平高层次的海外留学人才和开展教学方法的“海外培训项目”,为我校的双语教学提供优质的师资保证。

虽然我校在双语教学上有了一定的深入和发展,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1)培养层次跨度大,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定位各不相同。我校目前的学生组成主要包括:三年制专升本(护理),四年制本科(生物技术),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影麻、检验、护理、公卫、药学、预防),七年制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以及三年制的各相关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不同层次学生间的英语水平不尽相同。对于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大部分学生把学习英语的主要精力放在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考研英语上,加上医学课业任务繁重,所以对医学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尚有所欠缺。七年制临床医学本硕专业,招生档次和教学要求相对较高,在校学习时间长,可以完成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双重系统化学习,是双语教学开展的重点对象。三年制的硕博士研究生[2],经历了“考研”的筛选,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能力,但英语水平也良莠不齐,但总体水平还是相对较高,加上以后科研工作和对本专业知识更深层次的学习,医学专业英语的作用将更加突显。此外,研究生对于学习的思想认识相对成熟,能做到自觉主动学习,比较容易开展互动教学,所以研究生也是双语教学开展的重点对象。(2)学校外语教研室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外语教研室不仅承担着学校各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英语综合课程以及视听说课程的教学工作,也担负着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工作,教学任务繁重。虽然外语教研室的老师有着深厚的英语语言运用功底,但与临床专业知识联系不紧密,难以将临床经验和体会融入到教学之中。(3)附院临床科室双语教学开展还相对不足[3]。作为双语教学的第二主战场,目前临床科室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繁重的临床诊疗和科研项目上,很少有科室系统的组织双语教学。当然,并不是科室不够重视,相关教授和主任的英语表达运用能力有限也是主要原因。再加上有的科室人员不理解,不支持,只一味的强调临床业务能力,对双语教学表面附和,有的甚至冷嘲热讽,所以在科室的开展遇到一定阻力,难以形成长久机制。(4)需要完善双语教学评估与考核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估与考核机制对双语教学的发展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发现双语教学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目前双语教学开展的成效,确保做到学有所得,教有所成。

通过我校临床医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尝试,使我们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我们在看到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需要清醒认识到许多还要去克服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展望双语教学势如燎原般全面铺展的景象,我们希望双语教学能够在我校临床医学的教学科研发展中扮演一个新鲜而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角色,从而有力地推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欧东,祝火盛,余洋.医学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133-134.

[2]樊红.研究生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85-86.

[3]马琦琳,黄澄,周顶等.心血管内科学中英双语教学实践回顾与探讨.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8):1278-1280.

作者简介:

临床医学的相关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专业认证;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本科临床医学属于一门医学的临床学科,它主要涉及处理以及研究临床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重症状患者的发病机理和抢救护理方案,这是一门实践意义深远的学科。截至目前,我国许多医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授课时依旧沿袭以往古板的教学方式,即采用“医师授课+示范”的方式,以为将所应学的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但却忽视教学模式的实用性、趣味。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扮演接受者的角色,这样的落后观念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活力与想象力。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逐渐使得学生们对临床医学知识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多知识。而关于其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改革。我国在2004年初定的试行版《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是我国相关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的条文标准之一。并在2012年时已经在国内七所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认证。一般来说,这种专业性的认证标准保证了现代医学教育中较好观念的传承与创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教育质量的可靠性,该研究在总结历年的临床医学教学经验之后,结合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来提出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1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提到,现代医学教育改革应当积极地开展横向以及纵向的整体课程改革,将教材以及课程中应掌握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而对于医学的基础性课程,应当涵盖具有其特点的生物医学在内的许多内容。我国从古至今,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被动学习不能够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医疗人才,也不能够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而所谓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中较受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在教学上,可以按照器官所固有的认知形态规律,将与临床医学有关联的多门学科的知识用系统的方法来进行分组,进而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教授。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更易接受,学生会对其感兴趣随之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授方式(板书+老师讲解+教师操演)一方面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有着其系统优质的一面,临床医学这门学科涉及的方面很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教学法授课,同时也要根据课程内容来适度适时的运用,从而达到课程讲解的最优化。切不可为盲目追求教学实践性而过度使用相关设备从而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方面,使其最大效益化促进教学。利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法架设课堂与教学的桥梁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以问题为基础教学的同时老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实践性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运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临床医学中的教学改革要灵活地利用这种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培养起其医学素养及好的品质。

3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突出新颖教学方式

按照《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要求,医学的院校应当积极地开展“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方式。而教学方法应当选取多种多样但适合学生的,例如问题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都是不错的教学模式[1]。所谓问题式教学法,是指通过问题展示、自我学习以及小组讨论、引导性学习等方式,并利用现代技术、网络资源向学生们用崭新的方式教授知识,问题式教学方式新颖,更具前沿性,也能较好地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而言,问题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将外科学中的知识整理得有秩序,而且比较前沿的医学(临床医学)资料也会让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也就是说可以更加广泛的提供不同的教学问题情境,而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谓交互式教学法,是指利用教师与学生、设备交互教学的教学方式,这与以往截然不同,老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学习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趣味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与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临床医学教学要灵活利用这种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增加其对知识的掌握。

4优化基础医学课程情景教学体系

当前我国对于基础医学情景化教学的课程的重视还处在较低的程度,教师授课方式也大多古板陈旧。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在没有实际教材教学为基础的时候都只是空架子,所以要及时督促教师安排好教学的实践与计划,在保证教学内容质量的同时,最大可能地构设一个学习的好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情境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优质教学环境;再其次,医学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一些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熟稔于心,再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做出一些调整,以简单的、清晰明了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为主,如果教学的方式过于直白,而内容又相对来说较为艰深,学生很难去理解,更别说掌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而情景化教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说等多感官的活动,而学习最需要的也就是积极性和好奇心相促使的结果。课堂的气氛将在较好的情境里得以调动,学生们逐渐产生学习的动力,并在学习和演示中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2]。基础医学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其教学目的一方面来说在于让学生记忆并且理解、运用课程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就是要带领同学们在情境中具体实践,以满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需要。

5加强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临床医学的相关专业范文第5篇

传统医学以个人经验为主,辅以高年资医师的指导、教科书和医学期刊上零散报告为依据来处理病人。EBM并不是否定经验医学,EBM是在重视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临床研究证据。对医疗实践中遇到的病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EBM网站及其他文献检索途径,查寻最新、最佳证据;对研究证据真实性和实用性进行严格评价;结合具体病例的个体情况,制定诊断、治疗决策,指导临床实践;密切观察和随访,总结临床经验,对已进行的临床实践作后效评价。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灌输,EBM教育则重在能力培养,即教会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求索者,充分发挥其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临床医学本科生开展循证医学的意义

2.1顺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EBM其核心思想就是运用现有最新、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病人服务。EBM最早就是指循证临床实践,仅凭经验和直觉进行临床医疗实践已成为历史,由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向现代EBM模式转变是必然趋势。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1999年)中规定,医学生毕业后应能够运用EBM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完善诊治方法。2008年我国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将EBM列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并将“运用循证医学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作为医学本科生必须要达到的技能目标之一[3]。

2.2满足循证医疗实践的需要

循证医疗实践需要临床医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能全面检索已有文献,并严格分析文献的研究结果,结合个人经验和病人愿望,最终作出正确临床决策。EBM教育可缩短课堂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的距离,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关于开设临床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课程的探讨王琰吉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吉林132013摘要比较循证医学和传统医学教育的不同,分析循证医学的意义,就开设临床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时间安排、教材选取、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教育;本科生的医学观,为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良好基础,也可为循证医疗实践的开展培养后备人才。

3开设临床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时间安排、教材选取、教学方法

3.1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临床医学本科生建立EBM开创性的思维理念,掌握医学实践中科学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初步具备应用EBM知识和方法解决医学实践中面临问题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认同怀疑态度和客观精神,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2课程时间安排

加拿大McMaster大学[4]在1998年系统评价了1966~1995年所有关于批判性评估技巧学习方面的文章后指出:本科生阶段的学生进行EBM教育效果不错,在住院医生实习期间学习效果较差,应在医学教育不同阶段对临床医学生进行EBM教育。

3.2.1对新入校的临床医学生,应尽早开设此课程,介绍EBM的理念和原则,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经验医学的缺陷和EBM的优势,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发展的双重性,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前人的实践经验,为避免可能形成的不良观念和行为模式,规范医学生的职业行为打下基础。3.2.2临床前期的医学生,应教会他们必备的开展循证医疗实践的基本技能,包括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跟踪医学科学进展,及时有效地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如何利用医学研究方法如临床流行病学、Meta分析等,正确阅读和评价医学文献;注重医学生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培养。

3.2.3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讲课、查房、专科病例讨论及大查房是医学实习生接受临床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多数仍是采用灌输式的方法。采用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方式,可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其基本方法为:由主管病人的医师报告在医疗实践中遇到的疑难病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文献查阅,综合分析形成结论的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资料准备及讨论,以及对问题认识探讨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引导、交流互动、评估和概括总结。学生的学习是出于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而自主学习,是有计划、有目标、进行独立的研究和自我激励的开放式学习,是根据对问题的分析讨论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结论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自我钻研的基础上,学生间相互交流沟通协作,师生共同探讨的交互式学习,对问题理解深刻透彻,对知识掌握清晰牢固。

3.3课程教材选取

教材的选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我国,2001年由王家良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3年由李幼平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循证医学》教材,是我国最早出版的EBM教材,它们对我国高校EBM教育教学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不同阶段,选用博采众长,自成体系、充分吸纳学科前沿动态及相关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选用教材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教材。

3.4课程教学方法

3.4.1案例分析和讨论教学方式的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相关原理、原则。案例教学以针对性、模真性、典型性、完整性、问题性和开放性具有其独特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通常是在课前把书面形式的案例报告交给学生阅读,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因此组织好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此做出自己对医疗实践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