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改教学观

新课改教学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改教学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改教学观

新课改教学观范文第1篇

一、转变师生观,构建和谐课堂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比较特

殊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构建一个和谐、宽松、活泼、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充分发挥其教学水平;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紧张的师生关系营造出的是一种压抑、沉闷、死板甚至是对立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水平,学生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好像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拖着学生在跑,教师教得非常累,学生也学得非常累,当然也就没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要转变师生观念,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呢?我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错误观念。在这一观念下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不允许学生有任何质疑和挑战,一些教师在面对学生的质疑时往往勃然大怒,这就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不同看法和见解应该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对学生错误的观点要据理予以批驳、纠正,对学生正确的见解要勇于虚心接受,以一种平等、民主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更应该鼓励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2)要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学生的错误。在面临学生犯错误时,许多教师都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罚学生,认为这样能够起到令行禁止的效果,比如,罚站、罚抄作业、罚扫卫生,甚至恶语相讥、拳脚相加,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教育学生,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呢?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对犯错误的学生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罚,宽容是一种美德,它往往比严厉的苛责更能使学生受到教育,更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敬重。(3)要多与学生交流,关心、了解学生。新课改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更应该培养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但是现在许多教师只是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课铃一响进教室,下课铃一响就离开教室,与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情感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形同陌路。新课改下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者、情感方面的疏导者、生活方面的关怀者。因此,教师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都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课堂上一个简单的暗示,一句关怀的问候,也可以是课后的促膝谈心,通过这种交流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业、思想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可以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二、转变教学观,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2001-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提出: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所谓“教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从本质上说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教学活动最终应该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面,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这种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满堂灌”“一言堂”,把学生视为劳动和改造的对象,教学成为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再

塑造的过程,不给学生任何发挥的机会。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从备课做起,既要备大纲、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知识构成、接受能力等具体情况来设计教学思路。教师在备课前就即将要讲授的内容与学生平等地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问题勇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在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时,针对学习延伸中“你能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吗?”这一问题,按姓氏把学生进行分组,课后查阅资料,然后,再由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姓氏的来源。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与学习相关的小辩论赛,在讲《》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一场“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小辩论。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都表现得非常踊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及课堂上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探寻身边的历史遗迹,采访身边的历史见证人等。

三、转变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的评价体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坚持采用一些传统的评价方式,而传统的评价方式存在诸多弊端,比如,对学生评价的手段比较单一,多数教师基本上就是依靠考试来对学生

新课改教学观范文第2篇

一、 摒弃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老师们的教学观念的也在不断地更新,从之前的“一言堂”“满堂灌”到现在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的教学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详细说明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例如学生们在学习《找春天》这一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中,一张张色彩鲜明动画刺激着学生的五官,画面上向学生展示了小草从土里钻出来、树木吐出点点嫩芽的过程,还让学生听到了解冻的小溪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接着动图还显示了几个孩子在放风筝的情境,他们跑着跳着十分可爱。我发现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开始高度集中,目不转睛盯着屏幕,他们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因此学生们对所学课文的理解程度就更深了,在后续的学习中课堂的气氛明显活跃起来了。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多媒体集声音、影像、图画、色彩为一体,调动着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不再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所以,我们老师要再接再厉,不断创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 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师生关系总是笼罩在一种“学生见了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的气氛下,师生间也很少进行课堂互动。而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它要求老师们要积极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进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提升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效率和成绩做铺垫。

例如在我在教授《沙滩上的童话》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们预习了课文,接着走到学生们中间笑着跟他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互动一下,来角色扮演,我扮演课文中‘妈妈’,你们扮演‘孩子’来还原一下课文中的情节,好不好?”学生们纷纷点头附和,接着我和全班学生围坐在一起,就像课文中那样,你一句我一句开始描述课文中的情节,不知不觉我和学生心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在学生们遇到生字时,我认真和耐心地教导学生,帮助他们读生字、读拼音,把课文理顺之后,我让他们都说一说自己对幸福和理想的理解,进而培养他们对理想、幸福的追求和向往的情感。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师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能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让他们从教导者和聆听者的身份变成朋友,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进一步提升老师的授?n质量和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 更新以往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小学生的智力、思维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因此正是他们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老师一定要抓住的这个时机,在小学语文贾学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学生们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一首古诗时,我培养他们预习的好习惯,让学生们先把古诗通读一遍,把不会读的生字标注出来,把不懂的字词意思圈出来,在我解惑之后继续组织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在这首古诗所蕴含的情感,在学生们能自主说出古诗大意后,在此基础上我接着让他们背诵古诗,因为有了之前对古诗理解的前提,学生们背诵古诗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最后,我让他们再次巩固这首诗所学知识,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这样一来,学生们在学习课文(古诗)时的好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新课改教学观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价值观 ; 课程观 ; 教学观 ; 师生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16-02

教师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为先导,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一、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取向

反思我们以往的历史课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是满堂灌,教师真正成了“讲师”,学生成了“听客”,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积极的思维。不断提升教育过程中人的地位,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它反映在四个方面: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密切关系,与教育是否得法以及学生学习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应该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把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学生看成是同等重要、同等光荣、同样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实质性转变就成为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二、生活、世界――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观

历史学科实践性、时代性与教材相对滞后的矛盾,曾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屏障。新课程改革及时地提出“教科书不等于课程,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的新理念。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也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教学内容也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可以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

让师生共同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世界,让教师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所以,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出色地教授规定的内容,而且能够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将课程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交往、互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传统的教学观,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把知识当成定论,当成了死的教条,把学习简单地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差异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力求把教材承载的知识结论准确地传给学生,学生则认真地听老师讲,并把老师所讲的内容知识记下来,花工夫、做练习记住,考试时再复现出来。而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只有一个,即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教材内容的组织设计到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活动设计,从关注知识技能的记忆保持到关注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广泛灵活的迁移,从关注外部管理到关注学习者的自我引导式学习、自我调节性学习等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充分发展的特点。作为历史课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构建新型的教学观,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四、指导者、研究者、合作者――角色重新定位中的师生观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历史教师的专业化特征不明显,加之历史课程在中学课程体系殊的地位、功能和价值,所以不少历史教师的角色意识模糊不清。教师应及时调整和转变自身角色,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生成者。突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师首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创造性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从中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和自我提升的生命活动。

其次,教师应该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教师作为知识搬运工的角色已不合时宜。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有科学教育观、会自我教育、善于合作的探索者,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是与学生合作,共同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

新课改教学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课改 中专语文教学 观念转变

长久以来,对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枯燥、样板戏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下,社会各界众多的批评扑面而来。对于一门基础工具性、长期存在严重问题、待改革的学科来说,一场轰轰烈烈的彻底的课程改革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此时新课改的出现对于现在的语文教学无异于及时雨、雪中炭。

一、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改有机融合

新课改用好教材、用多种教材,起到引导作用,可以将网络、信息引进,通过补充网络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多更充分地了解文章、了解文章作者、了解作者相关文章,善于激发学生兴趣。除上课时间进行相关知识学习外,可以把课余时间当做第二课堂。只有善于引导,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学习知识,避免纯粹的应试教育。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通过课堂、课外的积累,终能厚积薄发,取得成效。此种情况对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应时时备课,不断通过网络、日常生活等各种手段补充自身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充分地引导学生学习,不会因为信息技术等的引入而没能把握好课堂,起到反作用。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语段学习,打破课文由先到后的讲授法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一直沿袭课文从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这种传统的讲授法的弊病是把学生局限在事先画好的一个圈子内,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受到束缚。这恰好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法背道而行。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课文的先后顺序,拓展思维。

三、朗读课文,增加情感体验,塑造健康人格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到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情感,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增加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教师满堂唱“独角戏”引不来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更不用说实现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能够触景生情,积极参与,让他们自己感受,自己体验,最终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情感。通过文中真善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四、师生共同提问,共同解答完成课堂教学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它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地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换而言之,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传授知识。

五、注重方法指导,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更应该将其应用到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知识固然重要,如果我们能在授予知识的同时将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教给学生,我想他们的成长道路是无限宽广的。同时教会他们灵活运用新方法,在学的同时更加注重用,只有学以致用,才是真正学到新知识。道理很简单,我们需要的是将道理变做教学中的实践。

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又可塑造学生的自信。

六、重视课堂交流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改变课堂的主导方向,要充分依据新课改提出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此处的人应是学生,而不能再是老师。新型课堂要改变“师必贤于弟子”的观念,重视课堂的交流互动,课堂上切不可是老师讲学生听。要通过课堂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充分融入课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但主导并不意味着一切以学生至上,不能将课堂变成毫无秩序、思维混乱的课堂,应是在老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此外,在课堂当中可以适当穿插德育、学习方法等教育,此举不单单是让学生更好地学到知识,对于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关键期的中专学生来说,对其今后的各方面成长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七、激感,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新课改教学观范文第5篇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分析特点,打好铺垫。

教师要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为分层教学打基础。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谈心,家访,班务课以及日常的教学活动来观察、分析、了解学生,弄清学生的性格特征、知识结构、认知策略、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动机等方面的情况。为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打好基础。

二、针对差异,合理搭配。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差异,难免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另一些学生“吃不消”的现象。由于教师时间精力有限,无法及时一一解决学生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加上师生年龄的差别,学生更乐于寻求身边同学的帮助。如果设立小组合作学习,这些问题都将得到有效解决。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分层、搭配,把全班分成3个大组,A组由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B组成绩中等的学生组成,C组成绩较差的学生组成,在每大组再分成3个平行小组,同小组间评比竞争,A组的3个小组对应帮扶C组的3个小组。教师明确各小组长与组员的责职。小组长平时对组员进行全方位帮扶,组员平时作业中、上课时、生活实践中等存在的疑问都可以课外向小组长请教,及时得到解决。学生的作业实行每次用红笔自己订正,小组长对组员的作业实行每次审核检查,核查完毕小组长签名上交,确保每位学生作业过关。小组长也是实验小组长,每次学生实验时小组长要组织协调本组学生实验的完成,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动手锻炼。小组长之间实行互相核查互相解疑。小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则由教师解决。教师对小组长进行宏观管理,重点指导。期中和期末考试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对各小组长进行评估,对优秀的小组长予以表扬并连任,对不称职的小组长则予以竞选更换。这样下来,小组长的责任心和辅导能力得到强化,组员敢疑敢问,教师的工作量也将减少。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习更主动,教学更有效,从而满足了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分层教学,小组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情境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都要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每位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有效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同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及时鼓励,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与表达,使层次不同的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在小组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定的策略引导,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避免出现少数反应灵敏,基础较好的学生积极主动,而反应较慢,基础薄弱的学生消极被动的局面。

四、分层评价,有难有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