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法学专业的看法

对法学专业的看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法学专业的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法学专业的看法

对法学专业的看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分析化学》;环境工程;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08-02

一、引言

《分析化学》是一门理论性高、应用性广、实践性强的课程,是高校环境类、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环境工程专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一门运用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和防治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使人们得以健康和舒适的生存的学科,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而化学学科就是其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相关学科,《分析化学》课程也是目前所有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它不仅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而且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一直以来,很多教师和同学都对该课程有种难教、难学的感觉,认为该课程中公式多还难记,概念模糊不易理解,内容也多而杂。如何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效果一直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作者就如何提高《分析化学》教学效果谈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二、讲好第一节绪论部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学生在面对一门新课程时,往往感到迷惘,不知道该课程有多大用途,该怎样学习。绪论既是一门学科内容学习的开始,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学习的开始。每门课程最好讲的是绪论部分,最难讲的也是绪论部分。绪论作为全书概括性的提要,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然而,部分老师在上课时把绪论当作一个开场白,一带而过;也有些教师认为绪论至少要讲两节课,甚至三节课,这同样也是没有必要的。绪论除了要达到多方面的教学目标外,还因为师生第一次接触,是共同学习的开始,要营造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要适当展示教师自身良好的教育素质,因此必须精心准备和设计。在上环境工程专业《分析化学》课的绪论时,我们可以以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案例的分析和调查为例,向学生介绍20世纪50年生在日本的公害病——水俣病的病因发现过程。水俣病是最早出现的因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环境分析化学工作者利用光谱定量分析和元素追踪等分析化学手段,历经11年之久,揭示了由于汞污染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这种对典型污染物案例甄别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激起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最后,关于《分析化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要概述性的讲,列出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即可,一方面教材后面部分会具体阐述,另一方面由于学时所限也不能将所有知识重复讲解。笔者相信,只要绪论讲好了,对于讲好《分析化学》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使得学科间交叉与渗透,近代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给《分析化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限的教学时数不可能把方方面面的内容都讲到,只能以点带面地去讲,并且结合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分析化学》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基本上是以经典的化学分析为主,主要是四大滴定分析,即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分析,如果只是简单地阐述这些滴定的原理及其方法会有些枯燥,缺乏和专业的联系。例如,在讲授酸碱滴定时,我们可以把这个知识点和环境污水处理过程联系起来,污水处理中对各种不同酸碱性水处理的实质上就是酸碱相互滴定问题,让学生了解酸碱滴定这部分内容与所学专业是紧密联系的,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又如,在讲授沉淀滴定时,可以结合水体中污染物可能发生的沉淀溶解反应,通过计算分析溶解度及其可能影响因素,就可以利用沉淀溶解平衡关系预测污染物溶解或沉淀作用的大小。通过这种与专业应用结合的方法讲解,可以避免原有教材内容简单、枯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理解《分析化学》基础课的重要地位,重视今后的学习。

四、注重知识体系的衔接

众所周知,《分析化学》公式多,概念更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课程体系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公式只是一些基本公式的繁衍或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授课时,只要帮助学生理清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把握住它们之间相互连接的线索,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显得游刃有余。因此,做好《分析化学》各知识体系的衔接工作对于讲好《分析化学》尤为重要。此外根据课程内容,《分析化学》所用的方法可分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二者各有优缺点,相辅相成。教师在授课时,除了要讲好讲透化学分析原理之外,一定要注意合理结合实验教学以及仪器分析技术,并且应适当调整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全书的内容,时时刻刻突出主线,应用主线。

五、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

在大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通常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以此来评价教学效果。这样的方法能综合考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但是,传统的平时成绩一般仅仅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考勤和课堂提问。这样的形式太单调,不能突出那些对《分析化学》比较有学习热情及学习兴趣的同学。因此,我们可以把平时成绩的内容扩大化,例如鼓励学生对其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下查资料来写一些相关小论文;同时积极开展与《分析化学》相关的课外活动,俗话说“得法于课内,收效于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分析化学》问题的辩论会、有关化学污染的调查等活动。这样既巩固了课内所学知识,发展了运用能力,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向社会生活的延伸。这样,平时成绩不仅包括作业、课堂考勤、课堂讨论、小论文,而且也包括学生平时在《分析化学》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另外,期末考试,我们对考试内容及形式也可进行变通,改变传统的整篇死记硬背题目的做法,我们加一些考察学生创新思维的题目。这样,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结语

《分析化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我国化学界前辈徐寿先生曾形容《分析化学》是“考质求数之学,乃格物之大端,而为化学之极致也”。关于如何提高《分析化学》教学效果已有许多前辈和同行教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成果。本文主要就讲好第一节绪论部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注重知识体系的衔接和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抛砖引玉,作者希望通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断总结经验、与时俱进,作者坚信环境工程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手段将更加丰富、教学效果将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M].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方明建.分析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5,84(2):94-96.

[3]唐建设,项丽.环境分析化学教学体会[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60),245.

对法学专业的看法范文第2篇

这份报告公布的时间正是全国高考刚刚结束之时,也是很多考生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候。而近几年关于法学专业招生热就业冷的话题也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目前正值高考录取阶段,记者围绕法学专业的报考招录情况进行了调查。

法学专业招生人数未见减少

记者先后拨打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电话,由于目前正在进行录取工作,负责招生的老师正在各地进行录取,接听电话的都是负责咨询的工作人员。

记者又登录了中国人民大学网站,查阅了人民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计划,其中法学专业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招生。记者计算了一下,包括法学国防生在内,今年人民大学法学专业共招生约130名。从其网站上公布的最近3年法学专业在各省的录取分数线来看,录取分数都挺高。

而中国政法大学网站上公布的《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分省来源招生计划表》显示,今年法大计划招收法学专业共计1055人,此外,还有法学实验班50人和法学国防生70人。而中国政法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琳琳在做客新浪网介绍2009年法大招生情况时,也说到这几年法大的招生规模都没有太大的调整。

记者从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交大人文学院法学专业今年仍然计划招生约50人。

从这几所高校的招生计划来看,法学专业的招生计划并没有作大的调整,没有因为就业率低而减少招生人数。这一点也得到了一位多年从事高中教学工作的班主任马老师的印证,他告诉记者,“没有感觉到高校的法学专业在压缩招生,今年和往年感觉差不多。”

法学仍是很多考生关注专业

那么,考生、家长和老师又是如何看待报考法学专业的呢?

记者登录了新浪网教育论坛,看到很多网友都在询问关于法学专业的问题,而问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录取分数、如何填报志愿上。也有人提到法学专业近年来就业不是很好,但回帖的人大多认为就业率仅仅是选择专业时考虑的一个因素,而且,多数情况都是家长对就业问题考虑的更多一些,而考生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兴趣和实力。

在高校工作了7年的王老师,对于专业和就业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就业市场是风云突变的,很难预测几年后哪个专业就业就一定会好,今年就业好的专业未必明年就好。一届一届的毕业生都在找工作,其中有很多偶然的难以预测的因素。今年的经济形势对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对某些专业的影响相对要大一些。可是4年前,谁又能预测到今年会是这种形势呢?”

记者采访的一位考生家长对这种就业率排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这些数据在具体到考生填报志愿时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这样的数据缺乏针对性,法学是一大类专业,其中还分许多小类,而且,全国的法学院校那么多,有学校、地区的差异,单看这一综合性的排名并不能说明多少问题。”

法学教育模式在改革中探索

但是,法学专业这几年就业遇冷是不可否认的,这种状况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高校自身也在反思。法学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缺乏实践性与复合性的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并在努力改善之中。

中国政法大学从2008年开始设立法学实验班,在全国招生50名,今年继续招生50名。这是教育部法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试点。

实验班学制六年,分基础学习阶段和应用学习阶段,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采取一对一的全程导师制,毕业取得法律硕士学位。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考生对法学实验班都很有兴趣,通过电话和网络咨询有关问题。但据了解,实验班录取分数也相当高。

对法学专业的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非法学;法律职业道德;必要性;研究

随着我国进行法制建国的步伐越来越快,对整体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知识的普及和认识是相当严峻和刻不容缓的。当今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高校内很多院系都没有开设有关法律职业道德这门课程,即使是开设也没有相关职业道德的内容;而且即使学生在职业道德这方面的知识已经很精通,但是他并不一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很多院校在进行法律职业道德教学的时候遇到学分和学时不平衡的时候就会删减法律课程的学时,导致现在很多学生对职业道德法律中的相关问题认识还很不清楚,以后在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职业团队道德情况不乐观的情况。

一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

把大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主要教授大学生道德知识,以说教和灌输的形式把职业道德教给学生,旨在把学生培育成在工作中做好本职和安分守己的人。所以大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为在工作中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等。西方社会对大学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则很少的涉及内容方面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案例讲授还有倾听学生的观念。西方更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

二 大学生职业道德现状

当前高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现状十分严峻,已经对高校教育管理敲响了警钟。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偏执、自私、要求别人多关爱别人少、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等严峻问题。而且大部分高校也是存在重视分数轻视能力、重视知识轻视素质,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并不重视,导致学生也是一味地追求分数的上升而不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这种现象对大学生以后的入职会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西南大学的肖平教授等人曾在广州、山东、重庆的地方做了一次关于大学生从业动机的调查,35.2%的学生会把工作是否稳定作为以后择业的首要条件,发挥自己才能的是15.6%的学生,还有2.1%的大学生择业的动机为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只有7.9%的大学生想要找的工作是对社会有贡献的。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岗位的需求是以工资待遇和地点有较高的要求,这就会出现一些岗位有很多人去竞拿,而对于另外一些职业则是无人问津。甚至一些高校女生毕业后并不先找工作,而是通过征婚找到好条件的男友,来解决以后的工作问题。就敬业来说,现在的大学生功利主义很强,虽然说这跟整个社会风气和生活现状有关系,但是在工作方面并不能脚踏实地地干下去,奉献精神很薄弱,过分注重物质报酬,这样在找工作方面肯定会得不到用人单位的信任和重用。

三 非法学专业学习法律职业道德必要性

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从党在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针以来,到十以后,我国对依法治国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法律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系列观念”,而且我国对法治要求是从经济、文化和政治等领域全方位展开的,渗透的。法治社会的建设是依靠全社会的整个力量,仅仅靠少数的法律精英是不可能完成的,它与整个社会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有关系。

2 大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需要

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都是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次,所以大学生除了要有专业的知识还应该在心理、法律和道德等方面都掌握。但是中国的高校教育并没有这样全方面教育大学生,导致他们对法治观念比较欠缺。即使有的大学对学生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法律的内涵,最后还是导致这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欠缺,这样使得大部分学生不能发展成为全方位人才。

3 校园良好氛围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触碰法律底线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并不是好的征兆,大学生活本应该像象牙塔一样纯真无邪,可是由于部分学生法律观念缺失,使得大学氛围不再如原来一样。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锤杀了自己的4名舍友;2004年7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学生罗卡娜刺死本校学生李春霞;2008年7月,海南师范大学的学生陈某偷拍本校学生私照,并且未得到本人同意,把照片上传到网络。制造了当时最为轰动的“艳照门”事件;还有近几年,复旦大学医学院林森浩的投毒杀人案,本应为为医生研究药治疗人,但是却用自己的专业伤害了人......孙晓楼先生曾说“如果一个人的人格或者道德不好的话,那么他的学问或者技术越是高,就越会危害社会。”我们国家高校近几年出现这么多严重的犯罪案件,虽然说这种现象肯定有多方位的因素,但是犯罪学生自身法律知识淡薄是致使他们犯罪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的力度,为以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做准备。

四 高校非法学专业法律教育的现状

1 高校对非法学学生道德教育不够重视

我国高校明显是重智育轻德育,而且在进行德育时注重教给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爱党爱国家,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没有对学生的人格进行良好的培养。即使有道德品质课程,也是注重教给学生公共道德教育,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课程当中。很多高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时,课程安排并不合理,要么是在一二年级开的思想政治公共课里,对这些知识一带而过,没有重视,要么就是在毕业前对学生的嘱托中出现,但是并没有显示出来职业道德在教学中的地位。对于当前职业道德教育,一些高校教师的看法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认为学生课业很多,特别是本专业课程也是安排很紧张,如果把职业道德加进来,学生的负担会很重,可以等到学生走向岗位再进行学习,这样可以节约教育资源,也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可见大部分高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并不重视。

  另外高校对职业道德的投入经费也不够,每个高校对学校的教育活动都是会有投入经费的,但是在职业道德教育这方面就很容易被侵占或占用,通过对一些高校的教育经费的了解情况,几乎没有高校对职业道德教育投入经费。但是对职业道德的活动开展,应该需要人力物力,经费的占用会影响到它的效果。

2 大学职业道德教育观念落后

在以前的单一社会活动中,对职业的分类不够具体,职业操守要求比较笼统,大部分人认为教育就是把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传递,当时的社会也并没有对当时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出要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来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很好地践行职业道德,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前教育比较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着重对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完善,社会的发展在工作要求上也会对学生在职业道德上面很擅长,但是,人们被传统的思想理念扎根太深,教育者很难纠正,受教育者就更容易对职业道德认识不深入。

3 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流于形式

我国大学职业道德教育中,只是片面地注重知识的重要性,在职业道德的教育上以教授为主,但是职业道德本应该以实践为主,这样就违背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本意。职业道德本身应该是应用性知识,应该让大学生结合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在真实的环境中建立职业道德,不能停留在说教上。

我们大学职业道德一直流于形式,虽然高校中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校外活动和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确实也可以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但是这些活动的参与人并不是全体学生,不具有普及性。

五 推进非法学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1 凸显法学教育的独立性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应该选择不同的并适合专业需求的课程,不应该每一个专业都教授同一个课程。对于劳动法和与劳动法有关的法律都应该纳入教授范围,在教授时,不仅要把知识与学生以后专业的对口性高,更应该讲到更深层次,这样在学生以后工作的时候才能解决现实发生的问题。

2 重视实践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让学生对这些枯燥的法律烂熟于心,而是十分乏味,而且教师也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是并没有收到更好的成效。因此,在教授学生法律知识的时候应该把一些重点问题结合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也总结出法律的规律,这样的学习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

3 培养兴趣

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把实际问题纳入其中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学习到了很充实的知识,但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相关研究也表示,如果一个人对这份工作感兴趣,能发挥他才能的80%~90%,并且不知道疲倦。

4 改进“专业法学”课程的教育措施

对于非法学学生的“专业法学”课程设置要根据专业课和法学课的关系进行,两个课程相结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以要培养“双师型团队”,加强非法学专业教师和法学教师的交流,使专业知识和法律综合。

参考文献

[1]龚睿.对非法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相关法律教育的思考――基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分析[J].文学教育,2014(6).

[2]李国涛.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6.

对法学专业的看法范文第4篇

本文作者:孟卿于禄娟工作单位:保定党校

高校教育是培养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养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较为漫长的过程。作为一种养成教育,专门而系统的法学教育是法律职业道德养成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和条件。同时,大学阶段,青年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同时可塑性极大,这就为高校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说,高校教育是培养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在西方,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的国家,都十分注重高校对法科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成为法学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在美国,学界普遍认同:大学是法律人的养成阶段(其中包括法律职业道德水准的提升),法律职业道德必须从大学法学教育开始。在我国,高校是我国培养法律人才的主渠道。高校教育仍然有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且社会道德的塑造与维护已成为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责。因此,高校必须肩负起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任,为国家培养技能和素养双合格的法律人才。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欠缺及其弊端不容忽视。当今中国法学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法律职业道德的教育。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法学教学中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学生对法律价值、目的等问题的探讨缺乏适度引导;法学教学中不注重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如法律职业道德课程设置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部分高校才开设该课程);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师资不配套,出现严重短缺的现象;现有师资缺乏法律职业者道德培养意识,只专注于法律专业知识的简单灌输;教育中缺乏专门的可参照的法律职业道德标准;教学中仅停留在“填鸭式”的旧有教学方式上,很少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法律判断等。这些问题带来了诸多弊端:如当接受此教育模式的法学专业学生成为一名执法者时,致使执法者本身法律意识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实中大量司法不独立现象;执法者缺乏应有的法律职业道德;执法者缺乏独立司法的意识和能力等。这些弊端,正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程。

法律职业道德对社会法治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法律职业共同体是引领一个国家法治发展的主导力量,其法治实践及其展现的职业道德则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法治意识的形成,进而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与进程。由于法治历史传统的缺失和现实中的执法与司法腐败现象的负面影响,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在我国公民中远未树立。一个没有法律信仰的国家,可以想象其法治化的进程是何等艰难。因此,高校法学院系作为我国法律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要重视并切实加强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为国家输送合格的法律职业者,进而为培养社会法治意识,推进法治化进程作出应有的贡献。

法律职业道德的养成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当前,高校要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到加强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极其重要,同时,在法学教育中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提高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1.重新定位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在我国现阶段,法学教育中较为注重法律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或是缺失,或是流于形式。以往高校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职业道德首要的是要对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素质法律人才应当具备三大基本素养:一是法律学问,二是社会常识,三是法律道德。高校法学院系的教育任务应与之相适应,即传授专业法律知识和职业技能、融汇社会常识教育和法律职业道德培养。高校法学院系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紧紧围绕着这样的培养目标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有效地提升法学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法治完善的西方社会,其高等法学教育的实践表明:诸如司法伦理、律师伦理等有关法律职业道德训导课程均被列为法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而在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开设远远滞后于法学教育的发展,更加遗憾的是,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并没有包含在国家确立的14门法学核心课程之内。因此,对国家来说,要重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该课程确立为法学核心课程,并规范课程内容,组织编写高质量的全国统编教材;对高校来说,要端正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尽快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法学教育的核心课程,提升学生的法律道德认知水平,这是实现有效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措施。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教育成效的基本保障是教学方法。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且有着自身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内容。这种独特性要求其必须通过两个阶段才能实现:第一阶段是法律职业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阶段,这个阶段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第二阶段是职业道德人格的养成阶段,这是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也是教学方法最特殊的阶段,仅有的知识传授很难达到法律职业道德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我国现阶段的法学教育中,多数法学院系都开设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但教育成效甚微,基本上流于形式。究其症结,教学方法的单一是重要根源。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成效,成为高校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与难点。在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创新这一问题上,学者们介绍或提出了许多鲜见的看法,值得我们在法学教育中借鉴。一是讲授法。主要用于法律职业伦理知识的传授,达到提高学生对法律职业道德认知的作用。二是法律诊所教学法。法律诊所教学始于美国,是西方国家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中较为富有成效的实践教学经验。法律诊所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方式,其核心机制是给学生提供实战机会来训练法律技能的同时,进行道德感情的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并内化和提升为职业信念和道德品质。如将学生置于一个真实的法律职场中,一方面使学生亲身体验法律活动中各种角色的活动;另一方面使学生尝试解决法律实务中遇到的各种道德问题,从中领悟实践中道德规则的细微体现。再如,当一名学生为那些需要法律服务的人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及法律服务时,职业成就感油然而生;这种形式还可以促使学生寻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奉献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共同体意识和不同职业者之间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教学方式抓住了法律职业道德养成的内在规律,教学成效显著。其教学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三是辅助以其他教学方法,诸如案例分析法、渗透法、交流法等。总之,法律职业道德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选用、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在互动教学中,在实践体验中使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3.把一般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融入法学专业知识的传授中。社会主义道德是法律职业道德养成的基础。法律不是冷酷无情的条条框框的简单规制,而是处处蕴含着非常温情的具体伦理问题。例如,民法中的很多知识体现着诚实信用、公平、平等等理念;而刑法中规定的任何一个犯罪行为,都是应当受到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谴责的行为。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把一般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融入法学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法学专业教育全过程中,这是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一条基本途径。4.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建设。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中,师资是一个重要保障因素。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目标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既要有法学专业知识,还要有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其本身有着高尚的人格与道德素养。可以说,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教育者自身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实践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是非常薄弱的。相当多的法学院系没有专业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教师,更多的是由诸如法学业、政治学、伦理学等教师兼任。因此,师资建设成为加强法学专业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育成效的重要一环。高校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法律职业道德高尚的执法者,能具备独立司法的意识和能力,能始终在司法活动中保持公平公正,最终推动法治建设的进步。法学专业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法律职业道德的新路径,提升法律后备人才队伍的质量,为学生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工作者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对法学专业的看法范文第5篇

“双一流”战略下高校法学教育的应走之路

1.高校法学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法律的看法也在逐渐变化,法律的科学和理性让人们逐渐相信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且在人们的生活中愈加依赖于法律的运作。法学教育培育具备坚实法律理论和技能的人才,为法律治理社会事务提供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的法制建设。

(1)一定发展的法学实践教学。法律的中立性和不可撼动性等特性让人们相信其在生活实践中应用的科学合理性,因此,法律的发展和推动也愈发受到各界重视。我国一直坚持依法治国,法律的不断完善和优化是国家治理的永恒话题。法律学习绝不仅仅是对法律条文的了解和背诵,更多的是实际解决法律案件时的实践能力。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法学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被一再加强并获得一定发展。

(2)未成体系的法学实践教学。教学成体系既能帮助教师梳理教学思路和具体教学模块及内容,又能加深学生理解课程的脉络和课程内各知识模块之间的联系,无疑是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吸收知识的双向有益过程[1]。但目前我国的法学实践教学更多倾向于零散的模块,未形成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和递进的体系。比如,法学案例实践教学,教师更多围绕一个知识点来找寻相匹配的案例进行讲解;法庭观摩则是帮助学生熟悉法庭审判的流程和模式,这些培养法学专业学生专项技能的实践课程并未形成专业体系进行展开。

(3)缺乏理论的法学实践教学。理论既可以成为开展实践的依据和基准,也可以成为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以往法学教育中的理论更多倾向于法律的具体划分及相关内容,很少有特定针对实践教学的理论出现。这就导致教师在开展法学实践教学时缺乏科学的依据,只能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来进行课程安排,长此以往难以确保教学的质量。

(4)缺少理论与实践并通的法学实践教师。缺乏能力优秀的教师,建设一流专业学科就无从谈起。当前高校法学专业教师更多是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成为教师,他们往往没有社会实际法学工作的经验,优秀的科研能力并不代表优秀的实践能力,缺乏现实的打磨对于应用法律仍旧称不上全面。

(5)有限资源的法学实践教学。高校教学更多强调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世界一流的大学对于学生的培养看重综合实力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促进学生综合实力的增强。综合实力的提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水平、学生需要刻苦学习等条件,学校的教学资源也是重要部分,特别针对法学实践这样一门课程[2]。而高校当前的培养模式使得校企合作的形式还未普及,学校未能给学生提供优秀的实践资源环境,限制了法学实践教学的发展。

2.“双一流”战略对于高校法学教学的启示

“双一流”战略贴合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我国教育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双一流”的发展往往是以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为基准,一流学科意味着学校要为该学科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规划、改善,而一流学府的建设更是少不了一流学科的存在。法学实践教育的优化对于高校发展一流法学专业来说是尤为重要的一环。

高校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基础技能训练

人们对于任何事物的学习都要经历一段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过程,基础技能的训练是其他更加复杂和综合技能的基石。法学专业学生的基础技能学习最好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阶段。

(1)表达能力训练。法律的运用牵扯到多方人员的参与,具备专业知识的法学人才只有拥有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使他人理解法律的内容。

(2)社会调查。法律的最终使用场地还是社会,社会调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向学生还原社会的本来面目。社会调查的实践有助于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更能带入社会背景,而不是凭空臆测。

(3)案例分析。分析案例的能力是每个法律工作从事者的基本素养,分析案件中每个人的责任与过失,分析事件的所属性质和可能的解决途径,是一名优秀法律工作者独立进行思考和工作的必备技能。

2.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训练是帮助法学专业学生培养自身专项实践技能的必修课程,通过对各项具体事务的观察学习和实际演习,学生能深入了解运用法律处理事情的真实过程,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这一阶段的学习最佳开展时间是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

(1)法庭观摩。成为一名观察者是获得提高的最佳方式之一,法庭观摩以一种最快捷和最真实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法庭判决过程中的各项事务,观察到不同立场的法律工作者,对学生的助益良多。

(2)法庭模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演绎和模拟是让学生有体验感和获得感的最快方式。法庭模拟让学生从旁观者走进实际法律工作中,每个人都将从自己演绎的角色和环境中学习到实践工作应具备的能力。

(3)法律咨询。法律咨询是指法学专业学生为自身不懂法律但需要运用法律来解决问题的人士提供知识的一种帮助行为。法律咨询很好地锻炼了法学专业学生分析事件的能力以及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活用程度。

3.综合实践能力训练

法学专业学生经过法律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各项训练后,法学实践教学就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即综合实践能力训练。这一模块的训练大多集中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对于学生的法学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1)诊所法律教育。诊所法律教育不仅锻炼学生巩固法学?R抵?识,更锻炼了职业法律人士掌握所需技能和道德规范。该教学方式讲究成员间的双向互动,包含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

(2)毕业实习。临近毕业的学生往往因为毕业论文或毕业各项事务的处理而缺乏充足的时间进行实习。但实习是法学专业学生锻炼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最佳平台,高校应当重视毕业实习,并设置评价反馈机制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

“双一流”战略下高校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1.提升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明确法学实践教育的目标

进行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明确教学目标,法学实践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法学专业学生应用法律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摆脱理论知识的束缚,为学生提供接触真实工作和生活的机会。而法学实践教学体系如今还未形成公众认可的脉络体系,因此造成教师在实践中没有标准的参照而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应尽快形成具有科学性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才是优化的关键所在。

2.推进法学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形成一流的教师团队

法学专业的教师大多来自高校专业学术研究的培养,具有深厚的理论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能力。但对于实践教学来说,具有真实工作经验和社会打磨训练的教师更能为学生提供自身的经验分享和实际环境讲解。因此,法学专业应鼓励教师在校外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和学习,以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高校还可特聘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法律工作者进行实践课程的教授,扩大学生的实践资源,也更符合教学目的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