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助贫困学生的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贫困学生;德育;德育功能;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128 — 02
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不仅具有扶困功能,而且具有德育功能。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学生资助工作切实有效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而且对合理配置资助资源、促进学校自身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现阶段,民办高校必须围绕德育工作建立一套体现资助公正、公平性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地做好资助工作,真正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从而更有效地发挥资助资源的育人功效。
一、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价值
贫困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唯一本质性、根本性的差别就在于经济状况的差别。要实现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就是要通过确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资助理念,在资助的目的中明确资助一方面是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以此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从而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因此,在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要充分体现资助工作的德育价值,应当物质资助与精神帮扶并行,引导贫困学生坚定自立自强的信心,培养其自我开解、帮困的能力,引导其缓解压力、从而激发贫困学生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磨练其形成坚韧的品格。对于非受资助的学生来讲,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具有示范。虽然受资助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讲,资助工作在各个层面的实施和运行都能体现党、国家和社会的关怀,体现学校、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爱,从而有利于形成温暖的校园人际氛围。
二、民办高校贫困学生的特征
民办高校学生生活水平的差异度远高于公办高校。就学费和生活费而言,民办高校远高于公办高校。以2012年入学的会计学专业的学费为例,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每年学费11500元,齐齐哈尔大学每年学费2500元;部分学生家境优越,入学后高消费;而对于部分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家庭经济收入不高的贫困学生而言,在勉强缴纳了学费之后难以有更多的钱用于生活消费,巨大的生活质量反差导致了贫困学生产生自卑感,经济上的贫困已成为贫困学生心理上沉重的负担,使他们不能获得与其他学生公平发展的起点,在生活娱乐、交往、就业和考研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压力,感觉自己前途渺茫,经常为生活和学习的事感到烦恼,经常感到心理压抑、恐惧和孤独,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常处于沮丧、抑郁的心理状态。在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有的贫困学生言语尖酸刻薄,经常挑剔学校和同学,将自己的交往圈子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对成绩好、经济好的学生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有的贫困学生对自身的贫困处境和寒酸外表感到羞愧,认为自己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于是在行为表现上竭力掩盖自己的贫困状况。在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这一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女贫困大学生,她们在日常生活中节衣缩食,以此换来表面上的花枝招展:用苹果智能手机、日常消费出手阔绰,更有甚者故意做出一副凡事漠不关心,瞧不起别人的高傲姿态。用这种矫饰的表现来掩盖自己经济上贫困的反常举止,正好曝露其心理上的虚弱,害怕失败和被别人轻视,在事后往往会导致其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在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由于多数贫困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的发展机会较少,在文艺、体育、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所欠缺,更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当出现这种问题时,部分贫困学生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避免和周围的同学接触。这样一种态度导致他们和普通同学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自卑心理进一步加重。经济上的贫困又促使贫困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尊心,渴望在各方面都得到极大的认可和尊重。这种自卑与自尊交错的心理往往使一些贫困学生产生虚荣攀比心理,不但不勤工助学、不愿接受资助,反而盲目消费、与他人攀比。这种虚荣攀比心理不仅直接影响着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将阻碍人格发展,使之渐渐远离群体生活和健康的成长之路。随着高校资助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部分贫困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逐渐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对外界的援助产生了依赖心理。在依赖心理的影响下,一些贫困学生原有的自强、自立、勤俭、拼搏的品质慢慢消退,学习和生活也变得懒散起来。
因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地处大城市,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贫困学生中多数入学成绩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但随着大学阶段学习模式的变化,这些学生渐渐失去学习上的优势,面临在新的坐标系统中自我的重新定位。同时,这些学生要适应大学生活,还要面临着如何城市化的过程,即对城市文化、生活习惯的适应。对来自城市低收入家庭的贫困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不公心理就更强烈,经济上有相对剥夺感,因而对社会产生了持续的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
三、增强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德育功能的对策
(一)资助体系方面的对策
民办高校要树立“资助育人”的理念,不仅要从经济上帮助贫困学生,不仅使其衣食无忧、通过自身努力与外界资助,顺利完成学业,在毕业后更好融入社会,又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使其从思想上、精神上脱贫,促进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民办高校要通过树立教育均等、决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理念来回答“为什么资助贫困学生”、“如何资助贫困学生”两大问题,使资助体系不断完善,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得到保障,提高资助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资助育人效率。基于资助效率与资助公平均衡考虑,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以贫困学生的发展和资助体系的发展为资助目标,确保每一位贫困学生在学校“生活有保障,学习有动力,发展有平台”。
在资助对象的认定过程中,民办高校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往的资助对象评选中往往更多的是只强调认定贫困学生,由辅导员凭印象确定,评选过程简单化,评选结果不令人满意,该资助的没有得到资助,不能资助的又得到了资助。从而使许多人对资助对象的评选工作表示怀疑,相应地也产生了两个消极结果:一是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后忘记了党和政府的关照和温暖,自认为是应该的,于是在学习和表现上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同学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二是没有得到资助的学生认为资助对象的认定工作不够实事求是,在认定过程中存在着弄虚作假,拉关系走后门的情况,从而产生对资助工作的反感情绪,个别学生敌视辅导员和受资助的贫困学生。为了使资助产生良好的效果,要求辅导员必须严格按照民主评议原则,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严格杜绝辅导员在贫困学生认定过程中出现徇私、吃、请、拿等不良现象。要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惩戒和处罚力度,对于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资源分配方案和名单及时进行公示,接受学生和干部、教师的监督。要畅通学生申诉渠道,保证学生的合法权利。
为了使资助产生良好效果,必须重视在贫困学生认定中的德育内容。要在认定工作开展前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让广大学生了解贫困学生资助政策、认定程序、认定方法和认定标准,让广大学生积极监督贫困学生评定过程,加强诚信管理,明确虚假申请贫困资助的后果,为公平、公正、合理认定贫困学生提供了保障。学生工作部(处)、各系党总支书记和辅导员要随时观察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对违反校纪校规、弄虚作假和铺张浪费的贫困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对受资助的贫困学生提出适当的义务和责任,改变以往的“免费午餐”式的资助。
(二)贫困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对策
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最能把握学生的心理,最能了解学生的需求,最能贴近学生的情感,辅导员应就贫困学生所表述的情况对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让其懂得这些资助都是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的特别关心和爱护;特别要教育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受教育机会,然后提出解决困难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让贫困学生懂得人生旅途中的磨难是在所难免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使贫困学生能正确地面对大学阶段的经济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
[关键词]贫困资助 素质支持 自助为本
“资助贫困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资助工作,是以“帮助学生顺利入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目前,我国高校已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包括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及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等。
要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对学生进行财力支持,即帮助学生解决在校读书期间的经济困难问题,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满足学生现时的表面物质需要,这是资助工作的根本所在。然而仅有财力支持是不够的,我们需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长远的深层发展需要,即给与素质支持,实现贫困资助的终极目标。
1 素质支持的意义。实际问题解决得好,思想问题往往迎刃而解;思想问题解决得好,又往往能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实践表明,贫困家庭学生除了面临经济困难外,更容易产生心理和精神问题。例如,一些学生“等、靠、要”思想严重,部分学生诚信度不高。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将增强学生自主解决经济困难的能力和信心。因此,既要把资助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辅助。2002年,因违约率高达50%,西安交通大学成了第一所被银行叫停的高校。2003年,高校被停发助学贷款成为全国性的普遍现象。这一年正是助学贷款实施后的第4年。同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推出双20标准,即对违约率达到20%且违约人数达到20人的高校,经办银行可以停发贷款。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又总是交织混杂在一起。采取简单的处理方式,就可能造成只扶贫、不扶志,虽然拿出钱资助了学生,却未必收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既要发挥资助项目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又要开展以勤奋学习、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把经济支持作为基础,帮助学生解决顺利就学问题。更要关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特别是帮助学生解决由经济困难引发的心理、精神、思想、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2 素质支持的实施措施。高校资助体系的财力支持包括“奖、贷、助、补、减”五部分。其中,国家助学贷款是主体资助形式,但一些学生认为只有无偿的补助才是资助,而贷款将由其本人偿还,不是一种资助。其实,学校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及学校向学生提供贷款所付出的成本,引导学生看到贷款中的“隐形补助”。认识到助学贷款是一种推迟付费,是使用将来的钱投资现在的学业,将理想变成现实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它与按揭买房等消费行为是一样的,是提前受益而滞后偿还,但其回报却是按揭买房所无法比拟的。仅从这个角度而言,要实现贫困学生心情愉悦地交费、高高兴兴地借贷、痛痛快快地还贷的目标,对资助后贫困学生的全面引导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2.1 尽力克服当前资助制度的不足。目前,国家助学资助制度本身还存在着缺陷,导致对高等教育助学资助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功能不足。缺乏完善的高等教育助学资助政策、法规和规范化的管理,不能形成稳定的、长久的资助机制。现有的高等教育助学资助体系中,许多资助方案含有很大的临时成分,包括多年来国家紧急拨专款对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补助及当前各高校向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一些资助形式。如为保证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为贫困大学生发放的临时补助等,都反映出这一问题。
助学资助工作外部运行环境上的欠缺,体现在高等教育助学资助体系相配套的外部公共支持体系没有建立或是还很不健全。如公民信用体系,助学贷款管理、回收系统的缺失都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助学资助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作为受资助客体的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贫困生自卑、封闭、与人交往困难,承受着比普通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他们必须通过打工和勤工助学维持生活,又不得不拼命学习,希望在挣得生活费之外,能获取较高的奖学金。但打工和勤工助学花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这使他们常常处于无法排解的矛盾之中,特别是因打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之后,这种矛盾心理的冲突更为激烈。贫困生在心理、经济、学习等方面表现出的独特性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但是,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高校的资助工作大多只停在经济层面上,对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造成的心理和成才方面的困难认识不够、重视不够、研究不够,没有很好地将国家的资助政策和学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结合起来,没有形成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存在问题的整体思路和方案。
2.2 尽快学习国外的优秀经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资助管理经验,对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管理机制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以奖代赈是各国通行的做法。美国是目前比较公认的世界上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体系最发达的国家,其许多资助管理政策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和勤工助学(工读)是构成美国高校贫困生管理资助的体系。在近四十年中,贷学金维持在30%―70%,助学金占17%―30%,工读占5%左右,“不以经济需要为基础”的(荣誉)奖学金无法完成资助大量困难学生的使命,因此仅占2%左右。这样的配比很能反映把“机会均等”的管理理念摆在首位,但同时兼顾其它利益、维护“分担成本”的立场。我国多元混合的资助政策正在形成,但是许多资助方案仍然含有很大的临时应急成分。因此,使我们有限的资助资金达到合理的配比,应该尽早地提到议事日程。
英国政府于1990年颁布了新的高等教育助学资助法规――“补偿性贷款”计划,这是一部关于助学贷款政策的法规。法规规定:个人可以通过抵押贷款解决一半的生活费,另一半生活费由政府补助或由父母支付。原来的免学费措施仍旧不变,贷款是由国家从银行借出并支付利息的,而国家支付的利息约占贷款总数的1/3左右。这部法规的实施,体现了英国政府在高等教育助学资助问题上的如下调整:①将原来完全由政府负担的高等教育助学费用调整为纳税人、学生和家长共同分担。②减少政府对高等教育助学资助的投入,以减轻政府沉重的负担。③增强学生的经济意识,减少学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依赖性。
关键词:助学金;问题;原因;解决方案;隐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82-02
高校国家助学金是国家为了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而设置的政策。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但是笔者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参与了助学金的评定过程,发现在助学金发放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虽然评定工作都是按照学校管理汇编的文件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性和合理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确实让每个辅导员都感到力不从心,下面是笔者对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中问题剖析和解决方案:
一、国家助学金中存到的问题
1.部分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由于学校和社会结合的日益紧密,许多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诚信意识薄弱,为了得到助学金伪造家庭情况贫困证明,更甚者想办法开低保证明、残疾证明,这种行为后果非常严重,一方面让助学金流入非贫困学生的口袋中,让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没有得到资助;另一方面对于学校诚信教育和社会诚信工作都是很大的挑战。
2.助学金发放与有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我国各种大学开学时间大概集中在9月份期间,开学后学生进行军训和入学教育,在此期间辅导员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真正交流的时间很少,而此时助学金评定开始了,班级民主评议和评议小组评议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唯一起作用的就是《贫困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由于现在各个家庭的收入多元化,民政局无法做到对每位去盖章的学生进行真正的了解,盖章的随意性很强,从而辅导员在了解学生时根据此表必定存在误差。
3.班级民主评议过程存在争议。在学校管理汇编中提到进行民主评议,但是没有具体的方法借鉴,在评议过程中申请的人数往往多于限定的名额,贫困的认定往往很难以比较,尤其在家庭情况几乎一样的情况下,做到真正地民主很难,再者,在申请助学金时,有的学生善于向同学倾诉家中的不幸,赢得不少同学的同情,有的学生家庭情况很不好,但是由于不爱向任何人诉说,在这种情况下民主评议也存在争议。
4.助学金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班级和谐。每个班级获得助学金的人数有限,使得没有获得助学金的学生心理很不平衡,尤其在临近点的学生心理落差最大,比如每班名额有17名,那么在贫困认定的第18名就没有获得助学金,这位同学很是想不开,总是和第17名进行比较,觉得我们贫困条件差不多为什么我没有得,这样情况下有些学生就觉得班级没有温暖、同学没有同情心等等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班级增加了不和谐的音符。
5.助学金评定在不同的专业金额发放需调整。助学金在不同的专业发放中要考虑学生的学费问题,在各个专业中有的专业学费很少,有的专业学费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比如学费很少的专业如果按照一刀切的形式发放助学金,那么按三年都要得助学金的话,不仅能够交清学费还有剩余,而对于那些学费很高的专业,助学金远远不够解决学费问题,基于以上情况出现,笔者认为助学金在总金额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专业按学费比例进行发放。
6.国家助学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过于低。国家助学金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在这里没有对成绩的要求,也没有对其他素质的要求,这样的做的目的是可以资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但对学生获得助学金的要求过于低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奋斗的动力,“温水中的青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且助学金的总金额数比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要大的多,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开始萌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学习不必积极,勤工俭学付出多收获少不如申请助学金”,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惰性。
二、基于以上情况的解决方案
1.家、校结合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学生诚信问题不仅仅是学校问题也是每个家庭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要对孩子的造假行为进行监督和制止,在助学金申请过程中免不了家长的参与,在参与其间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不要为了得到有限的资助金,让孩子在未来工作中失去诚信,基于以上问题助学金申请不仅要学生填写诚信书还要家长填写诚信承诺书,这样为助学金申请加了一把关键的锁。再者,学校的诚信教育也要工作做到位。家、校结合层层把关,助学诚信才能有保障。
2.助学金发放与地方政府审核上下衔接。由于助学金金额的不断增长,各地有关单位应该成立专门的贫困情况认定小组负责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的审核,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助学金的发放的公平性。
3.每年助学金申请前建立家庭情况问卷档案。学校方面也要每年在申请助学金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新生入学报到完,给学生印发家庭情况问卷,并且附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试卷的问题如下:①家中有几口人,分别从事什么工作,月收入多少?②家住在农村还是城镇?③家中父母是否健康,若否,请说明?④爷爷、奶奶的赡养如何处理的?⑤家中是否有人享受低保,什么原因?⑥本人学费来源,是否有亲属资助?⑦你觉得你家贫困吗?请陈述理由。
通过回答此问卷基本上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辅导员可以把这些问卷作为第一手材料存档,并在军训期间进行对部分学生进行抽查即和家长联系询问家中情况,从而确定材料的真实性。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开证明时的弄虚作假。
以后每年在评助学金前期,每位申请的同学都要把家庭情况变化以《家庭情况汇报》书面形式交给辅导员,辅导员结合家庭问卷进行相应的调整。
4.民主评议前期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我们在民主评议时,首先,以宿舍长牵头的评议小组,对宿舍申请贫困的同学进行电话采访,询问家长情况和每月寄给学生的生活费,做好记录;然后,宿舍同学联名推荐(若弄虚作假给处分)。
5.解决助学金中的不和谐因素。助学金评定之所以存在不和谐因素,在于金额客观而且是不劳而获,这让很多学生心理落差很大。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我们在助学金总金额不变的前提下,扩大助学金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资助,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班级的不和谐。
三、助学金发放与学校管理相结合
助学金发放帮助了很多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把助学金发放和学校各项管理相结合,让助学金在资助学生的同时加强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从而发挥助学金的隐性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
1.助学金发放和勤工俭学相结合。助学金和勤工俭学相结合即从助学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来增加勤工俭学的金额。现在各学校勤工俭学的金额远远低于国家助学金的金额,许多家庭困难的学生把解决家庭困难的中心放在了助学金上,对于学校的勤工俭学不愿参与,这让一部分同学在助学金这张温床上滋生惰性,不利于学生的自力更生意识的培养。
2.助学金和学生综合测评相结合。助学金目的是帮助贫困的学生,这些贫困学生必须是积极上进的,这样才正在体现助学金的积极意义,把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作为一个基本的参考依据,综合测评成绩由50%的智育成绩+20%的品德行为成绩+30%的职业技能成绩,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用综合测评成绩对国家助学金申请的学生进行一次筛选不是为成绩论,而是在激励想获得助学金的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助学金起到“即授之于鱼,又授之于渔”的作用,让学生在得到资助的同时增长自己的能力,综合测评可以为这点把关。
2.助学金和学生管理规定相结合。助学金发放在资助学生的同时应该起到对学校管理方面增强的作用,助学金和学校管理相结合,可以培养在学校外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学校内部培养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好学生。最后,对于那些积极参见勤工俭学的学生我们在评助学金时优先考虑,让每位同学知道“不劳者不获、劳有所获”的道理。
总之,助学金是造福学生的一项工程,是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种关怀,我们在认真学习国家助学金的相关文件精神下,认真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在保证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积极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完成助学金的发放,先在实施助学金评定过程要针对不同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案,不仅要自己思考还有和不同的系、不同学校的辅导员进行交流,集思广益才能让助学金评定工作日益完善,让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资助,激励学生进步,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借助助学金的隐带动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莹.关于国家助学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学理论.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庆“六、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情况,多次开会研究制定活动方案,围绕活动主题,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整个活动计划。并将筹备工作落实到人头,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在活动期间,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扩大宣传声势和影响,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加大本次活动的宣传力度,使这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全体少先队员的热烈欢迎。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今年,我们在总结历年庆“六、一”系列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保留了效果较好、深受小朋友欢迎的传统项目,并注意充实新内容,拓展新形式。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往年,既有全校举办的“小红花艺术节”暨庆“六、一”大型文艺演出、“我的爸爸妈妈”演讲比赛、书画大赛、写字比赛、争创文明城市征文活动;也有各中队自行开展的经典诗文诵读、知识竞赛、才艺展示等;还有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的手抄报、黑板报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节日生活。
三、宣教结合,重视维权。
“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校一方面利用校园广播、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加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护儿童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倡导“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意识,为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一方面面向家庭,利用家长学校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的目的,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广泛发动,爱心献儿童。
“六一”儿童节前夕,学校本着为儿童办好事、办实事的原则,号召广大干部教师与贫困儿童“手拉手”,结成帮扶对子,以各种形式帮助家庭贫困的儿童,将片片爱心献给了学生。广大同学也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捐款帮助贫困的小伙伴,学校共收到学生捐款元。以此为契机,学校设立了助学基金,长年接受来自社会、师生的捐助,达到长期资助贫困学生的目的。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庆“六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情况,多次开会研究制定活动方案,围绕活动主题,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整个活动计划。并将筹备工作落实到人头,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在活动期间,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扩大宣传声势和影响,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并充分利用广播版报等传播媒介,加大本次活动的宣传力度,使这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全体少先队员的热烈欢迎。 三、宣教结合,重视维权。“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校一方面利用校园广播、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加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护儿童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倡导“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意识,为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一方面面向家庭,利用家长学校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的目的,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广泛发动,爱心献儿童。“六一”儿童节前夕,学校本着为儿童办好事、办实事的原则,号召广大干部教师与贫困儿童“手拉手”,以各种形式帮助家庭贫困的儿童,将片片爱心献给了学生。广大同学也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捐款帮助芦溪电子学校身患白血病的曾亮同学,学校共收到师生捐款3000余元。以此为契机,学校设立了助学
基金,长年接受来自社会、师生的捐助,达到长期资助贫困学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