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理论与心智技艺高度结合的学科,由于其内容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当前的数学“素质教育”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素质,这就要求对学生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具有活跃性、逻辑性、多向性、形象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构成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缓慢,教育质量不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农村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看法。

一、尊重学生个体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数学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遵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便唤醒学生的思维动机。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部分都是简单化和数学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一些具有发散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

当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以及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使他们建立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二、创造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解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

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

此外,也可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又因为农村小学的条件所限,配套学具不充足,因此让学生自制学具,使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课前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各一个,在课上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圆锥容器装满沙子连续倒三次倒满圆柱体容器,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规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另外,还可以创设目标情境、认知情境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三、利用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复习铺垫,教学新知识,还是巩固练习,拓展运用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除错误。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不能把培养思维能力和教学过程割裂开来,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只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是不可取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四、合理设计好练习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 解 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不一定都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在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谈一下三点建议。

1、设计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目标来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做一些判断题来进行练习。

2、设计多种练习形式,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3、设计练习题的难度要适中,要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能够正确的解答出来的。在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往往出一些超出大纲课本范围的题目。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负担,而且由于难度较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

五、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

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的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

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式。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六、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游戏,创新思维在实践中触发。针对小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乏参与性活动这一现状,新教材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游戏、比赛,(如:对口令、猜数、青蛙过河等等),我很重视这些形式的题目,在课堂上总是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的时间,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动脑筋、拓宽思维。丰富多彩、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和练习不但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能够使每一个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另一方面,捕捉生活素材,创新思维在实践中提升。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形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学习掌握它,如果脱离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富勒说过:“理论是一种宝库,而实践是它的金钥匙。”我们要力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练习、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亲自参与下获取知识,熟练技能,领悟理论的本质。组织学生互相讨论,发挥学生各自思维个性差异的优势,使他们相互间的思维“推波助澜”,形成多维立体交叉的思维信息网 。

如:笔者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个在商店内买卖物品的模拟场景,让学生经历“买卖物品”,然后延伸到家庭生活中,布置了一个特殊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星期天跟妈妈上菜场买菜或上商场购物,试着帮妈妈付钱、算帐,回学校后相互交流自己购物、付钱和算帐的经过,说说自己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困难。针对学生的交流再作小结。

如:有位同学说自己的购物经历:“我用一元钱去买了两枝铅笔、一块橡皮,铅笔2角钱一枝,共4角钱,橡皮5角钱一块,还找回一角钱。”单凭课堂上的讲解、练习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的,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散了思维。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努力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探究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1] 窦盼英.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第2篇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第3篇

一、教学方法方面

(一)提供联想的机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有机会触及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产生顿悟。思维的灵活性往往是在获得了重要信息,抓住了主要特征以后表现出来的。教学中,多给学生联想机会,多说几句:“再想想”、“再试试”。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就会迅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产生思维的跳跃,这就是思维的灵活性。

(二)用活数学公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学科特点之一是公式多,不少学生死记公式、硬套公式,只想到公式自左向右用,而不会想到自右向左用,即不能灵活使用公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训练,提升学生思维灵活性。例如:在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面积=底×高/2(S=a×h/2)”时,只要知道底和高,就可以套用公式,求出面积。而在做题时,会出现这样情况:知道面积s和底a,需要求高h。许多学生拿到这样的题无从下手,这时,如果灵活一点,把学过的面积公式变化一下得:高=面积×2/底,(即:h=s×2/a)。同理,还可以由面积和高,求出底。

(三)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解训练,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解法,进而极大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此类问题的有效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一题多解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不断发展。例如,题为:“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415。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返回?”教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①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那么驶回时要用(6-x)小时。列方程为:30x=(30×4/5)×(6-x)解这个方程得x=8/3,那么,驶出最远路程就是:30×8/3=80f千米)。

②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30×4/5=24(y-米),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以列出方程:x/30+x/24=6,解这个方程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③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又一个学生举手说:“我想先求出这艘轮船逆风行驶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列算式:6÷(1/30+1/24),解这个算式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他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联想与它类似的一个熟悉的问题即工程问题。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一法多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法多用训练,能形成放射状问题链,极大地丰富人的知识面,极大地拓展思维空间,经过变换和转化,同一个解题方法很好地运用于不同情况下的问题,可以使思维触及面增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梯形面积公式s=(a+b)×h/2的运用。它不仅可以用来求梯形的面积,还可以求以下题目:

①1+2+3+4+……+100=?答案:(1+100)×100/2=5050

②堆木材时,假如第一层放1棵,第二层放2棵,第三层放3棵,……,第n层放n棵,求一共有多少棵木材?答案:(1+n)×n/2

二、教师素质方面

(一)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以便贯通于教学过程中,探索出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

(二)改变教学观念

以发展学生思维为前提,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三、学生自我训练方面

(一)熟能生巧,多练多思,消除自身思维惰性,“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功到自然成”。灵活性是在不断的尝试中锻炼出来的,其中重点练习自己感觉不足的知识,多思考自己模糊迷茫的知识点。

(二)时刻变换角度拓展视野,多方位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遇到问题时尽可能多设想几个主意。要让思维自由地相去奔放地活动,而不能被现实捆住手脚。在思考过程中,思维要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原先思考习惯的限制,将已有的知识结构调整,重新组合后往往可以激活思维;对已经熟悉的事物变换角度认识也可以引起心的思考;从已有的知识链中抽取一环镶嵌到另一组知识序列中寻找某种新的关系。

四、家庭环境方面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字:数学;教学;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262-02

新课标指出:要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话充分阐明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儿童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创造力的培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人的发展又是个体自身的需要,从求生的本能到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的一生无不是处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航程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能力目标已成为我们日常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创造力的培养一直是学科教学中不断追求的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以情感教学为摇篮,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是积极思维,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了出来,充当了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建立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多与学生接触,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不把成绩好坏,是否循规蹈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用平等,亲切,商量的口吻与每一个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自由发问,比如"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让学生敞开心扉,和同学和老师一起去发现。

2.创设情境,激发主动创新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是学生的内驱力。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爸爸准备出差去北京,他看看地图就知道了北京至深圳的实际距离;龚老师要测量旗杆的高度,量量它的影子就知道了。你们知道是谁在暗中帮助了他们吗?"疑问产生了思考,探索正是从这里开始。又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提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提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吗?不会因为三角形的大小而改变?很自然的给学生创设了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励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教学"面积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教师先教学认识"物体的表面",让学生摸课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观感知。由于教师举的实例其表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小的,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提问:我们认识了物体的表面,你还想到什么?这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具盒的表面有6个都是长方形的面,一个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苹果、茶杯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就有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对"物体的表面"作了颇有新意的描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样新奇的回答,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得学生从生疑到释疑过程思维活跃,并能自己解决。

4.求异思变,大胆创新。

求异思维是是一种开拓型的创造思维形式。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结构形式、不同藕联关系去探索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大胆创新的斗志力。而且我们的数学课本中存在着大量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它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中,出现了有关植树问题的题型。我运用线段图教学植树棵数=间隔数+1这种类型的题目后,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的了解,就让孩子们实践其中,没想到的是孩子们自己很快地发现了植树棵数=间隔数,植树棵数=间隔数-1这两种题型,并且他们还能用数学语言精确地解释自己所发现的规律。可见我们给学生一点阳光,学生就能茁壮成长。

5.开放练习,拓宽创新途径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有效策略

数学是用学术性的语言把客观世界的科学规律概括成系统性的知识的学科,具有科学性、逻辑性、连贯性等特点,数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学习数学不能靠死记硬背,而是要靠数学思维,只有具备数学思维能力,才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教学的必要手段,也是现代小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多观察学生的特点,利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下是针对该问题提出的几方面的建议。

一、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化繁为简

数学理论知识往往过于抽象化、理论化和学术化,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主要还是依靠表面形式来进行判断,对于抽象的知识,小学生很容易产生恐惧感,阻碍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学会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通过最简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生硬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感知、感悟知识,学生才可以探索出数学学习的规律,形成数学思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提高学习能力。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可以用具体化的直观图形来表达冗长的数学理论,教师要善于把图形和数字结合在一起,深入剖析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章节时,教师如果就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体积计算公式,而不通过图形来推理公式,学生就不能从内在联系上理解这个公式,在遇到同类的计算题的时候,只要条件有所变化,学生就不会做题了,即不能学会这类型知识的运用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实物的圆柱体给学生展示,在没有把圆柱体展开之前,学生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图形,在把图形展开之后,就可以发现,圆柱体是有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大小相等的圆构成的,长方形就是圆柱体的侧面,而两个圆则是圆柱体的上底和下底,而且长方形的长久刚好是等于圆的周长。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实质上是计算该圆柱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这时候学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圆柱体的体积=底面圆的周长*圆柱体的高这个公式了。通过这样的数形结合方式,可以让学生直接从视觉上了解多面体的构造,通过分解图形,可以让学生了解各个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推理出多面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以后凡是遇到同一类型的题目,学生都可以从容应对。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数学是一门充满问题、每时每刻都需要思考的学科,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通过无数次的反复思考,不断地检验,才能够一步一步地形成成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就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思考问题,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发散思维。

在学习《认识图形》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如果只是循规蹈矩地按照课本的文字来传授知识,描述图形是怎样进行旋转变换、轴对称变换的,学生就很难理解这一变化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设备来设置问题情境,在多媒体上放映一些关于图形变换的片段,比如,视频中,一个小学生正在折叠一个具有对称轴的图案,折叠了之后,出现了另一个图形,这个图形刚刚好就是原图的一半。然后这个学生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折叠出来的图案刚好就是原来的图形的1/2呢,无论是东西、形状都刚好是原图的一半。然后教师就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何这种图形具有这样的特性,还能够举出哪些类似的例子。通过这样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把学生引入到问题思考中,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深化理解了所学知识,渐渐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在实践中拓展思维能力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将用于指导实践,数学知识是从客观世界中概括出来的抽象理论,学习数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应用到实践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教学,不仅是小学数学的目的,而且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途径。

教师除了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社会学习数学,在亲身实践中感悟数学的巨大作用和广泛应用,促进学生思考数学的应用原理。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工厂参观,去了解那些机械化生产的企业是如何运转的,数学在机械运转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如何计算和设置机械运转的速率,怎样的运转速度才是合理的。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浏览工厂的生产统计资料,了解企业怎样计算生产成本、总产量和月产量。这些计算的过程都离不开精确的数学公式,数学是一切计算、规划的基础,数学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所见所闻中了解数学,思考数学原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还可以引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起到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

结语

数学教学是小学生认识科学世界的主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数形结合教学,善于设置情境问题,让学生参与实践,从而引导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逐渐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