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遗传学的基本规律

遗传学的基本规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遗传学的基本规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遗传学的基本规律

遗传学的基本规律范文第1篇

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新教材的使用成为广大教师讨论的一个热点,与以前的教材比较,新课改教材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编写程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遗传部分。经过亲身的教学实践,发现新教材在此部分的编写程序上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高中遗传部分是生物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二、遗传的分子基础,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三、遗传的基本规律,即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

旧人教版遗传部分编排上采用的是: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先是考虑到学生在初中时对遗传和变异的一般概念已经有所了解,本部分在引言部分没有重新阐述这部分内容,而是首先用三个设问“遗传和变异究竟怎样发生的,“在生物体内是什么物质对遗传和变异起着决定作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哪些共同的规律,概括出了本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又简单介绍了100多年来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本部分内容之前,对遗传学的发展过程及其意义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然后教材是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二章中细胞部分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详尽地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通过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以及基因的表达功能等内容,使学生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有关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在前面的基础上讲述《遗传的基本规律》主要分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这两部分都是先讲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对或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可以看出这三部分是三个独立的单元,前两个单元的学习是为学生第三个单元的学习做知识的铺垫和储备。这样编排的出发点就是利于知识的传授与施与。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现代教学观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更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长远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在教学别强调探究性学习。基于此,新教材在此部分的知识编排上做了很大的调整。新人教版在这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安排,将“孟德尔实验”部分的内容调整到最前面,一些重要概念的提法也随着教材章节而呈现出逐步的变化。如在第一章,由于孟德尔时代,人类还没有了解基因和染色体这样的概念,那么如何真实还原当时的情况呢?教材中成功的使用了“遗传因子”这样一个名词,概念的不断修正和完善正反映了人类在科学认识道路上不断的进步。这样既展示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又体现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遗传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达成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尝试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解释和推理。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尤为重要的是,每一章的学习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学习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呈现方式更加重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驱动知识的建构?;更能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通过上述内容的对比分析,我们很明显体会到新教材做这样的调整,更注重问题驱动式的教学,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枯燥的知识堆砌,讲求方法论,同时注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遗传学的基本规律范文第2篇

人生最难熬的莫过于寂寞,多少人曾沉迷于浮华而堕落;多少人曾“爱慕”城市的灯红酒绿而一蹶不振;又有多少人贪恋功名权利而深陷迷足……种种,此因皆不过是耐不住心中的寂寞罢了。

我们都曾说过,要推开世间的浮躁,寻找辛中的一宁静之地 ,也常常会向往陶渊明在诗中所描述的“种豆南山下”的意境,但似乎越是这样,你的心越是无法平静,因为你已经浮躁了。

每一个成功人士,都会有一颗那住寂寞的心,所以他们才会有如此伟人的成就。“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世界闻名,千载流传,为后人所景仰,想必大家也都不会感到陌生,他的“豌豆实验”至今被人誉为“经典”,他可谓是一个世界史上的成功人士。但是,在他漫长的杂交实验中,从未有人肯定过他,他却是一直保持着一颗对科学的“赤子之心”,按耐心中的寂寞,一心只专注于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想一想,人生可以有多少个“12年”,但孟德尔却利用了这长达“12年”的时间,做了大量的植物杂交实验,其中以豌豆杂交实验最为出名,历经整整八年,终于在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的论点,并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这两个重要规律的发现为后世遗传学的诞生、发展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因此让孟德尔名垂后世在世界的史册上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无论是你向往的''种豆南山下''的田园之地,还是浮华于世、灯红酒绿的城中闹市,皆不过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内心平静了,哪里都可以是“田园之地”,内心浮躁了,哪里都会是“闹市之都”,只要我们也能像那些伟人一样,耐得住心中的寂寞,不受欲望撩拨,再大的阻碍也不过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垫脚石,越大的阻碍,我们只会走得越踏实。我们也一定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湛蓝的天空下,奋力拼搏,追求自己的梦想,成就自己最浓墨的一笔!

遗传学的基本规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园林专业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它以遗传学、植物生理学、栽培学等为基础,研究园林植物新品种创造及良种繁育的理论与技术。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园林植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本规律,掌握园林植物新品种培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遗传学与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园林植物遗传改良中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本课程教学的迫切任务。

一、优化教学内容

一般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的学时是40—50学时,学时少而内容多。另外,一些院校的园林专业是文理兼招,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们选用的是戴思兰编著的《园林植物遗传学》、《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材。针对该教材的特点,我们调整了课程内容,把知识分为六个模块。模块一:遗传学基础。主要介绍基本概念、细胞分裂及遗传定律。模块二:育种现状和育种目标。在此基础上开设模块三:主要观赏性状的遗传。它主要介绍节花的发育、花色、彩斑、花径和重瓣性的遗传。由于花径是数量性状,因此在此节中先铺垫数量性状的基本知识,把数量性状的特征,统计方法和遗传力等知识有机地穿插到花径遗传中来,使学生深刻领会花径的遗传规律。模块四:常规育种技术。主要包括种质资源、引种驯化、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和倍性育种。将选择育种章节中的芽变选种与经典遗传学中的基因突变结合讲授,将杂种优势穿插细胞质遗传中的雄性不育的知识。这样有机整合既避免了教材之间知识的重复,又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模块五:非常规育种技术,包括诱变育种,离体培养育种,分子育种。模块六:良种繁育。在这六个模块中,前四个模块属于这门课程的经典知识,应该用较多的学时,可根据学时和学生的水平等实际情况安排后两个模块的讲授学时或者是让学生自学。通过上述六个连续、系统的模块就完全能清晰地展现教材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采取怎样的授课方法,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是教师的必修课 [1]。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理论难度大,因此要求教师在掌握多种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教育背景,以及教学的环境等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2]。我们在授课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多进行对比,总结归纳,也可以安排一定的章节让学生讲解。比如在讲授完有丝分裂后讲解减数分裂前,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减数分裂的过程,启发学生总结归纳二者的不同;在讲授引种驯化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梅花,菠萝,水杉,华中一带的蜜桃等植物能否引种到本地,如何引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影响引种驯化的因素和引种程序。

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学科正在快速发展,教学模式也将朝以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方向发展[3]。因此本门课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课件、动画等能够动态地、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增加课容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比如讲授从DNA-蛋白质纤丝到染色体的四级结构模型时,运用动画逼真地解释抽象过程;讲授花的发育时,用图片展示ABC模型的具体内容,讲授彩斑遗传时,通过各种各样的花部彩斑和叶片彩斑图片形象地展现了彩斑的类型。

四、强化实验教学,提高操作技能

1.实验材料的准备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和生科、生技专业所用相同,这些材料并不适合园林专业的学生。例如,目前大多数遗传学实验材料(或实验指导书)中有关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是蚕豆、洋葱和小麦等。这对农学专业学生是比较合适的,但对园林专业学生未必适宜。为此,我们选用水仙根尖分生组织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尝试,并对某些实验步骤进行了技术修改,效果较好[4-5]。水仙是栽培技术相对较为容易的室内盆花,同时学生从根尖的培养、固定、解离、染色、装片及观察的整个过程全部参与,这样学生拿着自己培育好的水仙根尖材料,既有成就感,又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

2.实验结果的分析

传统实验内容确定、材料统一,实验结果也大同小异,学生按照课本中的图按猫画虎地画出来。实验改革后,学生根据自己在显微镜下所看到的各个时期的图像能够辨别绘图,且能够对自己所制作的片子进行自主的分析、探讨,教师则可根据实验情况,给学生提供必要指导。

3.考核方法改革

实验考核既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有效措施。以前学生实验成绩主要是根据实验报告来打分的,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因此我们进行了实验改革,把实验考核分成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的内容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及纪律、实验报告等环节,各环节考核分数比例为:预习报告10%,实验操作40%,纪律卫生10%,实验报告40%,这部分成绩占该实验课总成绩的60%;期末考核包括期末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理论考核,各占50%,期末考核占该实验课总成绩的40%,实验操作部分合格方可参加实验理论考试。这一系列考核措施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上课认真操作,课下及时总结实验报告的良好习惯,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实验课教学效果。

总之,在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认真安排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广建.刍议课堂授课的艺术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34-35.

[2]孙莉.《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精品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长春大学学报,2007,17(6):92-93.

[3]王仲,李秀霞,孙睿,张丽敏.多媒体技术在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教学中的应用.科学教育,2009,5:65-66.

遗传学的基本规律范文第4篇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过程中得以产生和发展,又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所以,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鉴于此,教师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地挖掘教材内容中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顺利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学以致用”时,将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探究渴望,引发学生强大的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促进学习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之前,可以先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为学生布置“课前调查作业”,即通过多媒体出示“舌两侧能上卷”和“舌两侧不能上卷”的图片,并向学生介绍,能上卷的为显性性状,不能上卷的为隐性性状,然后布置学生回家进行“家庭调查和分析”,以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调查分析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利用“基因分离定律”可以正确分析某些遗传现象,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课堂上将要共同探讨的课题“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遗传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在展示相关的资料或图片后,把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交流。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关图片,然后提出疑问:“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白化病对肤色正常是什么性状?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孩子,那么,患白化病和肤色正常的概率各是多少?……在社会人群中,具有什么关系的人更有可能带有相同的致病基因?……法律为何禁止近亲结婚?……”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就地选取背景材料,并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串,为学生创设了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生物现象的探究式教学情境,有效唤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习难点成为学习兴趣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做好生物实验

生物实验活动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生物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初步的探究能力,并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培养浓厚的生物学习兴趣。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在生物教材中加大了实验教学所占的比例,由此可见,新课标重视培养中学生的实验能力。但是,现行教材在实验教学方面的内容还是显得比较缺乏,所以,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在教会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的生物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自己进行生物实验,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熟悉的生物(如豌豆、玉米、老鼠等)作为实验材料做遗传学的生物实验。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种植纯种黄色玉米(可以种在花盆里),当玉米长成高大植株后,观察穗上的性状,利用遗传学理论进行思考和分析,还可以提交讨论,以促进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最终达到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的。

三、温故而知新,降低教学难度

高中生物知识比较抽象难懂,使得部分学生产生畏学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高中学生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是建立在初中生物知识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高中生物教材与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在的衔接问题,在初中生物基础知识与高中生物新学内容之间架设连接的桥梁,从而实现从初中生物到高中生物的“顺利正迁移”。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遗传和染色体》这一章节时,可以先将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有关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知识作一下回顾,为进一步学习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遗传学的原理和规律作好铺垫。此外,教师在讲授高中生物的遗传学部分的“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时,将不可避免地需要用到数学知识中概率和统计方面的相关内容,而在讲授DNA的结构时,又将涉及物理的力学知识和化学的物质结构等内容。因此,当教学内容需要以前的基础知识作铺垫时,教师应提前“架好桥梁”,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遗传学的基本规律范文第5篇

遗传学论文4000字(一):南瓜银叶突变体48a的表型特征及其遗传学分析论文

摘要:南瓜银叶突变体48a是在嫩食型中国南瓜中分离筛选到的稳定遗传自交系,银色叶不仅可以作为标记性状应用到育种中,还可为南瓜抗虫、抗病、耐寒等一系列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笔者对银叶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及叶片的解剖结构进行鉴定分析,发现植株整体长势、熟性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成熟叶片正面全部呈银灰色,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叶片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细胞间明显剥离,存在明显的空隙。利用突变体48a和野生型49a南瓜自交系构建的六世代遗传群体,调查发现F2的绿叶与银叶符合3∶1的分离比,回交群体BC1P1分离比符合1∶1,表明南瓜银色叶性状由单隐性基因控制。

关键词:南瓜;银叶突变体;表型特征;遗传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S6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871(2020)04-012-05

南瓜葉片银斑是南瓜中的常见性状,主要表现为叶脉的腋处带银白色斑纹,俗称“银斑叶”,是受单个显性基因控制的一种斑纹[1-3],区别于烟粉虱BemisiatabaciB型(又名银叶粉虱B.argentifolii)诱发的葫芦科作物叶片正面全部呈银白色的银叶病[4-5]。2016年笔者在嫩食型中国南瓜资源中分离出1株完全银色叶突变体,自交后5代后形成可遗传的稳定银叶自交系,同时在同一材料中分离出稳定的普通绿叶自交系,田间种植观察发现银斑叶南瓜具有很好的避蚜和抗病毒病的效果,这为南瓜抗虫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笔者对银叶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鉴定分析,并构建了银叶六世代遗传群体进行遗传学分析,为后续的南瓜银色叶基因定位和避蚜上的应用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在嫩食型中国南瓜材料的自交后代中,分离出具有完全银叶的突变体48a和普通绿叶野生型材料49a,经过5代自交,形成稳定的自交系。以突变体48a和野生型49a为亲本,构建六世代遗传群体,2018年4月将银叶南瓜亲本P1、绿叶南瓜亲本P2、F1、F2、BC1P1、BC1P2种子同时种于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高桥试验田中。种子采用穴盘育苗,幼苗生长至3~4片真叶时定植,株行距50cm×100cm人字架栽培,进行统一的肥水管理,用于银叶和绿叶南瓜农艺学性状调查和银叶性状的遗传学分析。

1.2方法

1.2.1突变体48a的表型及农艺性状观察突变体48a在苗期即可观察到明显的银叶表型,定植后到成株期都为银叶表型,6月中旬成株期,对主蔓长、主蔓粗、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长等生物学性状进行调查;同时在生育期内对其始花期(小区内50%植株开花的时期)、雌花数量进行调查,本试验分别调查测量了突变体和野生型南瓜材料各10株。

1.2.2遗传学分析方法定植后30d左右,分别统计双亲、F1、F2、BC1P1、BC1P2等世代各群体银色叶和绿色叶的植株数量,然后通过卡平方测验,分析控制南瓜银叶性状基因的遗传特性。

1.2.3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待植株生长到成苗期,定植后30d左右,分别取突变体48a和野生型49a的顶端嫩叶和相同位置的成熟叶片用于检测叶绿体色素含量。参考Arnon法[6],具体如下:随机称取叶片0.1g,剪碎,装入15mL带塞的玻璃试管中,加入10mL的80%丙酮,黑暗浸泡24h,至组织发白。将提取液在岛津公司的UV-1800分光光度计上测定663、645、470nm波长的OD值,计算Ca、Cb、Cx·c和CT(mg·L-1),公式如下:

Ca=12.21×OD663-2.81×OD645;

Cb=20.13×OD645-5.03×OD663;

Cx·c=(1000×OD470-3.27×Ca-104×Cb)/229;

CT=Ca+Cb。

式中,Ca、Cb和CT分别表示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浓度;Cx·c为类胡萝卜浓度,按下式计算组织中各色素含量。

叶绿体色素含量(mg·g-1)=(色素浓度×提取液体积×稀释倍数)/样品鲜质量。

1.2.4叶片解剖学观察方法定植后30d左右,选取生长一致的突变体48a和野生型49a植株相同部位的成熟叶片,用于叶片解剖学观察。首先用FAA固定液固定,番红-固绿染色,RM2016病理切片机进行切片,切片放入干净的二甲苯透明5min,中性树胶封片,NIKONECLIPSEE100光学显微镜镜检,NIKONDS-U3成像系统进行图像采集分析。用测微尺测量叶片横截面的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结构紧密度(CTR)、疏松度(SR)的计算,参考田丽波等[7]的方法。

CTR/%=(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100;

SR/%=(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100。

2结果与分析

2.1突变体48a的表型与农艺性状分析

突变体48a和野生型49a进行表型对比观察。子叶期,银叶突变体和绿叶野生型子叶均表现为正常的绿色,子叶颜色无明显差别;但进入真叶期,突变体48a长出真叶为绿色,带明显银斑(图1-A),随着真叶逐渐长大,叶正面银灰色逐渐加深,植株长大成熟后,叶片正面全部为银灰色(图1-B、C、E),背面仍为绿色(图1-D)。

由成熟期的田间比较(图1-B)可以看出,除了叶色有明显区别外,突变体48a与野生型49a南瓜整体长势和熟性差别不大,对两者农艺性状测量数据显示,两者的始花期、叶长、叶宽等指标无明显差异。其中突变体48a南瓜主蔓长度(335.43±14.50)cm,比野生型49a低8.94%,而突变体48a主蔓粗度(1.19±0.03)cm,比野生型49a高4.39%,整體长势与野生型49a差别不大(表1)。

2.2遗传学分析

构建六世代遗传群体,用目测分级的方法探究南瓜叶颜色的遗传规律,F1为绿叶、卡平方检验结果表明F2绿叶与银叶符合3∶1的分离比,回交群体BC1P1分离比符合1∶1,BC1P2植株叶颜色全为绿色,南瓜银色叶性状符合1对显一隐性基因的分离规律,为完全隐性遗传(表2)。

2.3叶绿素含量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突变体48a与野生型49a间叶绿素相比,叶片叶绿素含量明显减低,但嫩叶与成熟叶间的叶绿素无明显差别。从成熟叶来看,突变体48a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叶片,其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主要由于叶绿素a含量变化导致,叶绿素b含量相对于绿叶野生型叶片无明显差异。

2.4突变体48a解剖学特征

从叶片横切面可见(图3-A)银叶突变体48a叶片的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组织、下表皮细胞与海绵状组织之间有明显的空隙,其中上部空隙更大。从图3-B可见绿叶野生型49a叶片的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细胞,下表皮细胞与海绵状的叶肉细胞之间连接紧密,没有明显的空隙。

对突变体48a与野生型49a的叶片厚度、表皮细胞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进行测量(表3),结果表明,突变体48a海绵组织厚度(44.2±3.00)μm,显著低于野生型49a,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等指标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通过测算,突变体48a叶片结构紧密度(CTR)32.06%,显著高于野生型49a,叶片叶片结构疏松度(SR)40.11%,显著低于野生型49a(表3)。

3讨论

突变体48a的银色叶可能是叶片结构变化所致,一般叶斑/片颜色变化产生原因主要分两类,色素的变化(叶绿素/花青素等)和叶片结构的变化(表皮细胞/空隙结构)。前人研究普遍认为银斑是叶片结构变化导致的,由于上表皮组织与栅栏组织之间的空隙,使光线达到绿色组织时候发生二次反射,在叶片上表皮形成多边形的光反射,而不是正常绿叶上皮细胞形成的白色点状光反射,使得叶片呈现偏灰白色,即银色的叶片/叶斑[8-10]。本研究结果表明,银叶突变体48a的叶绿素含量比野生型49a虽有显著降低,但也不会造成叶面显示银灰色,从突变体48a叶片解剖学特征显示,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组织、下表皮细胞与海绵状组织之间有明显的空隙,其中上部空隙更大,这与张慧杰、张站备等[11-12]对西葫芦银斑研究一致,但他们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西葫芦银叶病的叶片结构,突变体48a与西葫芦银叶病叶片在结构上虽然相似,但西葫芦银叶病会造成植株长势弱、植株矮小、生长点皱缩等特征[4],而突变体48a与野生型49a相比,除叶片呈银灰色外,植株整体长势正常,与野生型差别不大。所以突变体48a叶绿素含量明显减低,但长势正常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银叶突变体48a的银叶表型为单基因的隐性遗传,与Lopez-Anido等[13]研究结果一致,他们在西洋南瓜和中国南瓜杂交后代中发现了1个完全银叶,研究表明由隐性基因grl控制。而Coyne[14]和Paris[15]等研究认为,南瓜银斑叶受M基因的显性遗传,且认为影响银叶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有3个,(1)细胞结构:V基因作用最强的部位是位于叶脉的腋处的细胞。(2)修饰基因:影响了M基因的时空表达。(3)包括温度/干旱在内的环境因素。据笔者田间试验表明,突变体48a的银叶性状,不受环境影响,在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种植均显示完全银叶,也不受时空表达影响,在全生育期内均显示银色叶。目前南瓜的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16],下一步拟利用全基因组混池测序的方法,进行银叶基因的快速定位,为后续研究该基因在南瓜中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遗传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面对高职院校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的困境及主要问题,围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目标,本文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特点、学校现实情况及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分析适应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遗传学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及内容设置,举例探讨优化抽象性、理论性强、重点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提出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手段,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探讨提升高职医学遗传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394;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20)01(c)-0185-05

醫学遗传学是研究人类遗传性疾病的病因、遗传方式、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是医学院校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但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学生层次、教材、教学、实验环境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层次不一、课时少、实验室硬件条件较差等。教师如何选择教育模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进行教学的诊断与改革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时临床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基层医院、卫生所、社区医院等工作岗位,目标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医学遗传理论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行为操守,建立能尊重患者、为患者服务、替患者着想的职业素质[1]。

2课程目标与内容设置

医学遗传学课程理论知识涉及面广,综合了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医学伦理学等知识[2-4]。课程的整体设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知识、遗传病发生的机制以及遗传方式,学会利用产前诊断的原理帮助人类减少出生缺陷,降低遗传病的发生率,而且应注重遗传伦理学、医学法律法规等医学人文知识的渗透融合[5-7]。高职的临床医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医学遗传学的经典理论和技能,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也得到开发,为卫生保健和医疗实践服务。本课程总课时32学时,其中理论课26学时、实验课6学时。

2.1课程目标

该课程教学的知识培养目标是使得学生能熟练掌握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以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学会利用遗传的基本规律分析常见遗传病的传递方式,学会对人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能运用医学遗传学原理解释一些常见的临床遗传病的遗传机制;其能力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分析正常核型、识别常见染色体病的能力,绘制系谱及分析常见单基因遗传方式的能力和初步诊断常见遗传病以及具备优生指导的能力;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是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观、客观的职业认知及职业意识、热爱医学专业、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及职业道德,塑造严谨的学术学风、务实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的职业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人格逐步完善,同时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8-9]。

2.2内容设置

课程理论教学主体内容包括医学遗传学概述、遗传的分子学基础、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优生学等部分。该课程设置与传统理论、纯实验实训课程比较,该课程凸显了学科融合、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培养、实验技能训练及理论联系临床等特点。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根据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优化设计,該课程的实验课开设染色体核型分析、系谱分析、唐氏筛查3个实验,均注重遗传学理论、实验技能及医学人文知识的融合渗透(表1)。高职医学院校培养的临床医学生对接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通过手工剪纸的方式让学生熟指人类21对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根据各组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并能进行核型分析,了解常见的染色体疾病及核型;系谱分析实验整体设计锻炼学生能在临床实践中绘制出患者的家族系谱并进行简单分析,了解常见遗传病的临床表现及遗传方式;唐氏综合征筛查实验通过血清学的方法分析21-三体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普及唐氏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并从遗传学角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优生问题的能力,增强优生观念,做好基层优生宣传。

3教学内容的优化

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注重理论知识设计的简约性,同时融入临床内容将教学过程丰富和生动活化,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活动体验和问题探讨等方式进行指导。如Prochazkova等[10]在讲授医学分子遗传学时,采用游戏化、数据模拟的方式,开发的交互式应用程序模拟了一个家族遗传性疾病的分子遗传学诊断过程,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3.1枯燥乏味、抽象性教学内容的优化

对枯燥乏味、抽象性的教学内容进行趣味化加工处理,如讲授染色体病时,适当插入一些病例图片,既形象、生动,又记忆深刻,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简易化及图示化处理(表2、图1)。

3.2难理解、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的优化

对于难理解、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讲解遗传的分子学基础时,针对基因的分类及结构,文字的讲解使得学生很容易混淆和不理解,即使加上基因的结构图,高职的学生还是觉得模糊不清,可适当加上图表的方式进行汇总归纳,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图2)。

4创新和丰富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根据高职医学生的特点、高职医学遗传课程的培养目标,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应注重教与学互动、教学方式多样化、内容兴趣化。

4.1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及讨论教学法可将临床案例搬入课堂学习,在学生早期还未积累经验时,给学生提供熟悉的学习背景,帮助学生整合应用专业知识、全面学习评估具体的临床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工作态度和职业理念的探究,了解职业行为及态度在真实经验或想象的经历中的应用[11-12]。例如讲解单基因遗传病时,分析共显性遗传时,举例ABO血型的遗传方式,以故事的形式假设某院同一天出生了4个孩子,已知4个孩子的血型分别是A、B、O、AB,4个孩子父母的血型分别为O与O、AB与O、A与B、B与B,请你采用遗传学的知识帮护士将4个孩子准确无误地分配给他们的父母?通过故事和叙事的方式,演示推理过程,解释遗传学知识,拓展医务工作职业行为及涉及的法律法规问题,使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案例叙述教学应强调学生参与评论事件,促使学生认识蕴含在行动中的价值观,这种教学方法可充分展示医务工作者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讨论,促进教学互动[13],使学生以学生的角度是评价、剖析、辨别、反思医学行为,提高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和归纳,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相对比而做出深思熟虑的选择,塑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处于医务工作的环境。在讲述常染色体遗传病时,举例史诗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为什么他无后代,因为他与他的表妹结婚,虽然生育了10个孩子,但有3个从小就夭折,剩余的7个孩子,除了二女儿终身未婚,其余的都终身不育,该实例为解释婚姻法中避免近亲婚配提供了实际基础。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绘制系谱图,通过连连看的方式说明亲缘系数(图3),假设自己置身于系谱图中的角色,估算亲近结婚的遗传病发病风险,解释遗传规律,拓展医学遗传伦理学中有关遗传病患者的婚配与生育权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增强课堂趣味性。

Ⅲ2与Ⅱ5之间有两段不间断的连线,两者为二级亲属;Ⅲ2与Ⅲ5之间有三段不间断的连线,两者为三级亲属

4.2边缘性的遗传学内容,采用多元结合的教学方法

边缘性的遗传学内容,采用多元结合的教学方法[14]。例如,八成以上的罕见病由遗传因素引起,而且国内的罕见病误诊、漏诊很多,但因为罕见性遗传病种类多、发病率低,大多遗传学的教材中未曾涉及,如果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罕见遗传病的诊断识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南通大学的陈曹逸等[15]指出采用“课堂教学+撰写综述+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点评”的多元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学习兴趣,也能丰富教学双方的交流与沟通,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4.3用信息手段,開展互联网教学

将信息技术与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以网络资源平台拓展个性化学习空间,多媒体教学资源由少量文字、图片、数据图表、动画、音频、视频等元素组成,能给学生以更强烈的感官记忆[16-17]。我校的医学遗传学课程充分利用学院“学习通”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课件、专题讨论资料、课程文献资料、课后复习资料等,开展网上教学答疑、疑难案例讨论等活动,形成集电子教案、试题库、文献库、教学反馈等为一体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教学-学习-辅导”无缝对接。在课前,任课老师通过学习平台共享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预习,学生在预先过程出现的相关问题反馈到教师,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学生基本信息,并根据学生的课前反馈情况进行有目的的教学设计;在上课中,教师可通过教学平台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可通过导入问题至平台中,学生通过手机直接回答问题,采用信息化的手段使得每个学生都可参与教学的课堂提问或讨论,教师可根据全部的学生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学生集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部分未讲解清楚的内容等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在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后作业并提交平台,教师对做错题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实现私人订制式的个人辅导[18]。普及遗传学相关专业网站,如中国遗传咨询网、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学生可以在相应的网上查看相关遗传疾病详细、专业的、科学的遗传学知识和相关病例分析,拓宽医学视野和见解,激发学习热情。

5改革考核方式及手段

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技能型的人才,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注重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的提升,其中理论试卷考核分数占50%,实验考核占40%,教师平时考核占10%。改革理论考核手段,由传统的试卷答题改为利用手机学习通进行无纸化电子考核;实验考核采取抽题作答和现场操作考核相结合,学生的最终实验考核成绩由实验课平时分(30%)、实验操作(50%)和实验现场作答(20%)组成,这种考核不仅能调动学生日常实验课的参与积极性,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