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美术作品的特点

儿童美术作品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美术作品的特点

儿童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第1篇

笔者认为: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的总体原则是“多元评价,重在激励”。具体来说,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发现“闪光点”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和个性,而不是整齐划一。作为幼儿美术教育,有着独特的阶段特点,有别于成人美术教育的目标。幼儿美术教育要求培养幼儿感知和欣赏美的事物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但是,幼儿由于年龄因素、能力差异、环境、性格、兴趣等原因,表现和创造美术作品的差异很大。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幼儿竭尽全力完成作品,在我们成人看来可能是涂鸦。但是,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蹲下身子,弯下腰来,摘掉有色眼镜,冷静地欣赏幼儿的美术作品,努力挖掘作品中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个闪光点,也不能错过。用“闪光点”激发幼儿的成功感,培养绘画的兴趣。然后在幼儿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指出作品的不足,儿童就易于接受了。

二、评价主体要多元

在一般情况下,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往往一人包办代替了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幼儿不能参与评价,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单向的,漠视了幼儿的主体存在。科学的评价应该从单向走向多元,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评价。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要让出舞台,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参与评价。可以让幼儿聊一聊画面的内容,可以谈谈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评评伙伴的作品,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最后,教师再综合多方意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做一个总结。这样的评价过程,成了幼儿们相互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大家扬长避短,可以提高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提高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三、评价方式要多样

在课堂上,一般的评价方式都是老师问、幼儿答,比如“你最喜欢哪个小朋友的画啊”、“为什么喜欢他(她)的画呢”……一问一答,形式单调,评价的面也比较窄,难以激发全体幼儿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因此,评价方式要从单一化变为多样化,可以让幼儿自我介绍或互相评价欣赏,充分落实幼儿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比如,教师语言评价;幼儿自我评价;幼儿互相评价等形式。多种方式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参与到评价环节中。在多向互动的交流评价中,幼儿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他们的许多想法得到了有效地呵护,比如,我班一个幼儿画了一幅画,一个小孩子睡在了花瓣上。他说地上不干净,小孩子应该睡在粉红的花瓣上。再如,还有一个幼儿,画了一个房子,房子上面系着许多气球。她说:“搬家太烦人了,屋顶上有气球,想飞到哪就飞到哪,多自由呀!”如果老师没有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多样化的评价,可能这些奇妙的想法将永远被扼杀在摇篮中。

四、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

教师用语言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通常容易使用一些简单的话语,比如“很好”、“不像”、“不错”等等,这种评价语言过于笼统,幼儿不知其所以然,不容易理解。如果教师的评价语言有激励性,往往幼儿容易接受。这样评价的好处是,既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又培养了幼儿的自信,一举两得。有一次,我班一个幼儿画了许多长方形。或许,在其他人看来,会惊讶:这画的什么呀?但是,我没有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亲切地问道:“你画的什么?能告诉老师吗?”小家伙很兴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我画的是汽车呀!星期天,我来到大街上,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汽车,来来往往,一辆接着一辆……”孩子意犹未尽,沉浸在想象的欢乐之中。我由衷地表扬他:“你的想象力真棒,画得真好!”从此以后,这个幼儿爱上了画画,而且越画越好。

五、评价标准要因人而异,贴近儿童

儿童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第2篇

《辞海》中对欣赏的解释为:“领略和玩赏,享受美好的事物,感受其中的趣味。”美术欣赏是一种以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为客体,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的美术活动。优秀的美术家将他的体验和修养用美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欣赏者用自己的体验和修养对作品进行欣赏。因此,美术欣赏是一个无限的再创造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观点出发,美术作品是一种有待挖掘的可能性作品,如果没有接受者的观看,美术作品就极有可能失去存在的理由,艺术家的创作也就失去了其主要的意义。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欣赏的过程是“理解与对话”的过程,通过美术的欣赏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美术评论的能力。

二、美术欣赏活动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幼儿园的美术欣赏活动被忽视,美术教育一直以绘画和手工为主,单独的欣赏课程几乎没有。这与美术教育的任务和要求不符,对幼儿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美术欣赏能力不仅是幼儿园教师比较欠缺的艺术素养,还和我们长期以来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课程的设置也有一定的关系。学生在四年的学前教育本科学习中,适合学生审美心理和认知心理的美术欣赏课也缺乏较为系统的安排,幼儿美术教师也难以把握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前美术欣赏教学无疑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美术欣赏课在儿童认知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现实意义。

首先,美术欣赏课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美术作品是客观现实的形象化反映,通过欣赏过程,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今中外的政治、宗教、科技、文化等社会背景,还可以了解认知表达传递的符号形式以及情感,帮助学生理解美术家的思维、价值取向和行为,从而逐步学会观察对象,感受对象,以及表达自我。

其次,美术欣赏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美术欣赏课不仅担负着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任,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欣赏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会描述作品,分析作品的内在关系,建立自信,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再次,美术欣赏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和自我认知评价。美术欣赏教育是感知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从感受视觉美体验视觉美到逐步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能力以及记忆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学前教育学生美术欣赏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初步的审美心理结构,通过对作品的观察、体验、品味,使学生进行感受、 体验、 分析、思考、判断,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心理能力,并使各种能力相互协调,最终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和创造的综合素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适合幼儿的审美心理和认知心理特点,从而较好地把握幼儿美术欣赏课的内容,找到幼儿适合的题材和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开展幼儿园的美术欣赏活动。

三、美术欣赏活动的形式

从西方学前美术教育和创作的现状看,视觉艺术已经把多种边缘学科容纳进来,对交叉学科进行融会贯通,艺术创作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不仅吸收东方艺术的养分,还在原已引入的摄影、音像、信息、多媒体艺术的基础上,将视觉艺术与当代其他的艺术形式进行交叉研究,如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等。此外,还有艺术与科技的交叉融合……综合材料与媒介是现代艺术变革的产物,它是从审美观念、方式、媒介和技法上都紧紧围绕对传统的变革而进行的,从而表达了一个现代人对艺术进程、现代生活的看法。美术欣赏课是最常见的美术欣赏活动,不仅涉及对作品本身的了解和认识,作品背后的人文历史以及艺术多领域的知识层面。不同于传统学前美术教育把教师的首要作用定位在传授绘画技巧、培养绘画技能上,当代学前教育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揣摩儿童绘画的内涵,解读儿童的心灵,在此基础上促进儿童的发展。鉴于美术欣赏课教育对象的不同,教师在选择欣赏作品的内容上,要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及知识结构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作品。

(一)学校美术欣赏教学

学前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的美术素养、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能力,在此基础上训练他们的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今后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美术欣赏的内容包括古今中外的美术名作赏析,包括绘画、民间美术、工艺美术、雕塑、儿童美术、摄影、书法、园艺建筑、广告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在美术欣赏教育中,作品既可以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又可以从历史文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了解历史故事、社会生活、文化差异、科学知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选择欣赏宽泛的内容,更加多样化的形式。通过明确不同时代各美术门类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分析其成就和局限,从而吸收美术中的一切有益成分,提高美术鉴赏力。教师对作品的欣赏发生在学生欣赏活动之前,这也是欣赏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活动过程中也离不开教师与作品的对话,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的对作品的热情直接影响学生对作品的关注,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作品有独到的理解时,教师通过与学生展开对话,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欣赏作品。那些在自己直觉的灵感激发下,能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的学生,往往是表现最好的学生。?对示范稿进行表面而肤浅地模仿重复的学生,则缺乏这种灵感的火花。当学生天生的好奇心被唤醒,有了发现问题和解释神秘事实的愿望时,他们探索新的可能性的想象力就被激发出来,教学工作也就达到了它的目标。

(二)美术馆美术欣赏教育活动

当前,影响儿童人格形成的儿童美术教育,美术馆是展示人类文明轨迹的地方,是全民素质提高和实现自我教育的大课堂。通过策划一系列教育活动,美术馆从静态经营转化为动态经营,原来的象牙塔,转化成为大众可望亦可及的学习场所,并成为儿童接受文化传承和艺术熏陶的殿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在此情况下,仅靠抽象的语言,容易使学生畏难而退、思维抑制,甚至会丧失学习的信心。这时需要教师以直观而感性的方式介入到学习当中,如在美术馆,让学生真正面对艺术作品去感受,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作品,应用多变的思维,多角度地寻找作品的创新点。在美术馆给学生提供相应美术材料,帮助学生逐步改善其作品中的问题。因此,当代的美术馆定位是以教育为中心,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儿童,还有各年龄阶段的

学生、家长、老师等相关人士以及社会大众。随着中国各地美术馆的兴起,美术作品展示的增多,美术馆美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日益凸显出来。 美术馆美术教育一方面弥补学生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缺失的影像及动态学习经验,另一方面增加社会大众对美术的接受和欣赏能力。相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绘画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尤为重要。学生在这里能够积累更多的美术经验与能力,将来才能更好地解读孩子作品的原创性、语言符号、美感趣味等。美术馆不仅实现成人艺术再学习的可能性,而且还能唤起社会大众对美术教育的正确认知。 (三)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美术作品

养成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习惯,凡是见到生活中的文具、服装、广告、雕塑、建筑、园艺等时,都试着品味一下,获得一些审美感受。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还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能力。

(四)鉴赏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工艺美术作品

“器物之美在于与实用相结合,若是不与用途相结合就不会体现出美,美因为实用才变得更为实在。与实用结合在一起的美,才会有巨大的价值。”实用工艺美术在欣赏时可以选择观看、触摸、使用、观赏等方式,这样欣赏者可以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参与作品的欣赏,其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作品本身。对于现代作品来说,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及视觉传达作品,欣赏者和参与者本身构成作品的一部分。因此,一件美术作品有很多的接受方式,但只有欣赏者真正融入作品才体现作品的价值。

儿童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语言情感视觉创新运用

如今的美术教育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美术教育是提高儿童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有关搞好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在不断地更新发展。在美术教育中,目前提得最多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现今的美术课堂,创新似乎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的确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未来的社会接班人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会使一个民族充满活力;创新会使人处于竞争位置的主动;创新会促进儿童思维的活跃性,能发展儿童的多方面的才能。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总希望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能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然而我们要怎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在我出示示范作品或其他学生的优秀作品时,学生总会发出“哗哗”的惊叹声,而我请他们说说这画漂亮或好在哪里时,他们又说不出所以然。在课堂作业中很多学生习惯于临摹书上的示范画,当老师一再强调要自己创作时,他们的作业也往往显得单调乏味。分析原因,很多人认为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或态度不端正。然而是否如此呢,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当然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不可不分析原因就武断地下此结论,我们知道每个儿童至小就喜欢随意涂鸦,往往还乐此不疲。但却有不少的儿童在学习中逐渐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原因又是什么呢?由于儿童在一定的时期其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没有提高,达不到一定的层次时,他们就不能坚持美术学习,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就会随着年龄一天天的增长而减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显然在儿童的美术学习中若要保证学生不断的学习兴趣就应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着手,只有儿童对美术学科知识的把握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才能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表现。我们认为最直接影响儿童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的关键是:他们是否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美术语言。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是进行美术的创作与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是打开艺术大门的钥匙。同时,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也将会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提高儿童的创新意识。我们也曾对部分学生作过咨询,发现美术创作能力强的学生明显比创作能力较弱的学生知道的美术语言要多;在进行作品欣赏时也能初步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对于传统的教学观念,美术课堂教学只注重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的反复训练,导致儿童在表现方法上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也必然抑制了儿童动手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对儿童的教育是让儿童快乐地学习,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指导,我们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加强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在实践中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让学生灵活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美术语言与技能,让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加强学生的批判、欣赏能力,并尝试以恰当的美术语言进行美术创作和对美术作品大胆地分析评价。在美术创作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增进其对物质世界和自然现象与美术特质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引导儿童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美术语言,并进行合理创新运用为主线开展教学探究。具体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引导儿童对美术作品中美术语言的认识与理解

一切美术作品的制作都必须通过对美术语言的运用才能得以完成。我们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需要美术语言,否则不管我们是要创作好一件美术作品还是要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欣赏都将无从谈起。针对儿童面对优秀作品时只会赞叹,而说不出具体原由,创作时始终只能停留在涂鸦状态的现象,我们不妨想想,他们掌握和理解了多少相关的美术语言呢?在美术创作中,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它都有其一定的表现技法和形式。这些技法和表现形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也就是相应的美术语言。那么我们首先要让儿童在美术学习中认识和理解一些美术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美术作品引导儿童欣赏,认识什么是美术语言,有哪些美术语言。美术的语言一般由形状、线条、色彩、纹理等因素构成,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巧妙组合,创造出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表达丰富复杂的客观物象与思想情感。从广义上讲它又可分成构成因素的美术语言和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两大类。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水平采取相应的侧重教学。

1、侧重构成因素的美术语言的认识

教学中出示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让学生找一找作品中有哪些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这些是作品中呈现其基本形象的美术语言,让学生理解这些美术语言,并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运用这些构成因素进行表现,允许学生的差异性。对于同一种构成因素的语言,不同的学生或表现材料、工具不一样最终表现出来的效果也会是不同的。拿线条语言来讲,假如画一个杯子,当我们拿起笔在纸上描绘它们时,笔痕一出现在纸上,就开始了从实物向视觉形象的转化过程。杯子在画面上变成了由线条构成的形状结构。由于使用的工具不同、颜色不同、粗细不同、深浅不同,各种线条也就表现出不同的韵味与视觉效果。在众多的作品欣赏中,很多作品都对同一物品进行表现,所采用的表现语言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观察、分析,对比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韵味与视觉效果有什么不同。如在上第八册《蔬果写生》这一课时,先安排学生欣赏几幅优秀的静物写生作品,了解作品中涉及到呈现物象的基本构成因素:在作品背景衬布的表现上有的用重叠的线;有的用随意而密集的点;有的用单一而灰暗的颜色,也有的用多种而鲜艳的颜色;还有的用树皮印制等。在欣赏中学生对不同的形象效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理解了画面中形象语言的作用。在这样的认识与理解学习中也为学生的作业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侧重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的认识

构成因素在形成一件完整的作品时也必将反映出一定的美术构成原理。如: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在欣赏优秀作品时,引导学生找一找作品中用到的构成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又体现了哪些构成原理。如在一次六年级的欣赏活动中,在教室里布置了大量的美术作品,有泥塑的,有素描画,有色彩画,有废旧材料的工艺品等。首先让学生观察欣赏美术作品,然后请学生说说这些作品中用到了哪些材料和技法。学生在观察中做到细致认真,很快能说出作品中所用的材料和技法。而后又要求学生每个人选取两件不同的作品,说说这两件作品所涉及到的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有什么不同,它们所表达出来的感觉又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学生选择了一件建筑线描速写和一件色彩静物作品,他对两幅作品作了一些分析:线描作品中主要是通过线条来表现物体,线条的疏密、粗细体现了一种节奏感,画面给人轻松而愉快的感觉。另一幅作品主要是通过色彩来表现的,作品中最亮的色彩接近于白色,最深的接近于黑色,另外还有橙色和少量的红色与较多的不同层次的蓝绿对比,形成强烈中有柔和的对比,使人看到这幅作品有一种阳光灿烂的感觉。

在美术活动中多引导学生对作品作分析比较,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逐渐关注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更多的美术语言,评论时也能初步运用适当的美术用语进行评价。当然,对于美术语言的掌握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要求。如低年级学生注重认识和理解一些简单、基本的美术语言,如,点、线、形状、对称等;高年级可认识理解明暗、肌理、节奏、和谐、平衡等,并能试着把这些用于欣赏评价和创作中。

二、引导儿童在美术作品制作中对美术语言的创新运用

美术语言的表现手法没有一成不变的,只要敢于尝试就会有更多适合表达我们内心情感的新的表现方法。作为教师,主要任务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各式各样的绘画语言的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对美术表现语言进行创新运用,让学生以更充分、更准确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

1、多向训练,增强美术作品表现语言的丰富性。

(1)表现形式拓展训练

比如绘画中在线条的运用上,我们启发学生用线的扩展与重复、重叠与交错、粗细与轻重、深浅与疏密的不同感觉表现不同的事物。在作业中也可自行创造线的表现形式。我们还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线条语言中的一些基本因素。比如让学生观察室内,可以发现许多不同的线条与线条组合:粗犷的大结构线条、精致的局部线条、优美柔和的起伏线条等等。在各种各样的线条中,有的疏散、有的密集。还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线条是如何结合、交叉在一起的。在学生独自观察与感受的基础上,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用线条去进行表现,就可以表现出有不同特点的视觉画面,可以避免学生刻意模仿的痕迹,培养出学生的独特个性。学生对这样的训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经过大胆的尝试,有的很有创意地创造出排线、丁头弧线、不规则的十字网线、弧状交错线、多向散状交错线等。

(2)材料、技法活用训练

在通过多种材料和多种技法的运用学习以后,启发学生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利用材料的不同质地、纹理表现出不同的肌理,不同形式感的艺术效果。在儿童美术创作中,还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手法来制作。如:涂、吹、压、印、洒、揉、擦、刻、刮、粘、刷、染……学生在这样的创新尝试中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也非常活跃,在多种方法的运用中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创新能力,在制作中似乎每个人都要做到表现手法和形式与众不同。如在上半年的四年级里我们安排一节综合制作课,让学生收集各种树叶等材料,在作业中有的学生用树叶剪贴,有的用树叶、纸团等印制,有的结合牙刷喷印……在制作中学生表现得很投入,积极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组合表现。从学生的作品中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童趣和天真。

(3)突破定向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对曾经描绘过的对象进行再创造。比如可以让学生改变视角重新表现,可以运用放大、简化、变形、变色等手段,对已经描绘过的对象或画面进行处理,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觉效果。如在六年级中,我引导学生对学期初的线描画《亭子》试着用水粉层层叠画的方法来表现亭子。五年级中我引导学生对人物作夸张、变形等造型尝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时都感受到新的学习点,也表现出比较高的学习热情。

2、实地写生,增强学生表现语言的个性和创新性。

(1)在美术活动中多组织学生实地写生

在写生中让他们认识与了解被描绘对象的形状、比例、结构、色彩、特征、质感……指导学生去观察、感觉、触摸、测量、体验、比较,从而把握对象的特征,为更好地表现对象打下基础。在学生感受对象时,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由此每个儿童依据自己的独特感受选择相应的表现方法和语言,也必将与别人的表现形式有差别,从而体现出独特的个性。

(2)鼓励学生作一景多画

比如画静物或画风景,尝试用不同的美术语言去表现,并对不同的语言表现结果进行对比,感受与认识不同效果的不同特点。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拓宽学生的表现能力,为创造性的表现奠定基础。如在风景写生时,选好一处风景后,我们带领学生先画一幅线描风景,再对这一风景画一幅色彩风景。在作画中让学生明白线描画主要以线来塑造形象,强调对线条的疏密、粗细、曲直等方面的组织和运用;色彩画主要是靠色彩来塑造形象,是强调对色彩的明暗、冷暖等方面的运用来表现的。

三、引导儿童从美术语言上对不同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美术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组织欣赏活动加强儿童在美术作品欣赏中努力用恰当的美术语言对作品进行解说和评价。其欣赏活动主要有:

1、组织课堂作业欣赏

作业完成后可以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向同学展示,如专门的展览会或是现场展示等。要求学生运用适当的美术语言对作业进行解说和评价,说说画面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教师通过指导和启发,使其学会观察、分析画面中物体的形状、比例、色彩及组合关系等,扩大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树立起学生的信心。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在欣赏中也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侧重。

(1)、侧重教师示范性评价

教师是受过一定专业培训的教育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评价过程中带有成熟的、理性的、全面的观点和看法,在分析作品的能力上具有合理性。对作品的评价中教师应适时作一些示范性评价,这样在无形中引导学生掌握评价作品的方法。当然教师也应在适时对学生的评价给予补充与修正。如:学生评价“这张画的色彩配得很好看”,这时教师应补充道“因为这张画用深底色衬托,使画面中的景物更醒目,所以色彩效果强烈”。又如在第八册风景画《路》的作业中,学生评价发现画面中的房子、树近的小,远的大,是不好看的,而反之则好看。那么教师要补充评价这是“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使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原因,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表现力,也能在潜意识中引导学生在评价时注意评价语言的规范化。另外,教师适当对学生的评价给予鼓励和表扬,将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侧重学生自评、他评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跃跃欲试,都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学生在自评过程中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创作动机及画面中的优缺点。学生的他评,即让其他同学来评价,是对自评的补充,同时也是对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另一种看法。学生自评与他评是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进行评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这过程中,教师能更深一层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观点,把握不同的学生对美术语言的接受能力,从而促进师生双边活动,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专门的欣赏课

在对于有一定欣赏能力的班级,教师注意收集大量的美术作品,进行适当的分类,可以按同类题材、相同技法或同一画种等分类。在课堂中开展专门的欣赏课,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画种和不同的表现方法,从中体会美术表现语言的丰富性,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要求学生试着从美术语言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我们在欣赏课中有时让学生口头作欣赏讨论,有时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学生写成书面的形式,然后大家交流。学生在欣赏课中都能积极投入到欣赏学习之中来,表现也非常活跃,从中也尝到很多乐趣。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能在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运用欣赏性美术术语进行交流,对美术作品作评价和分析。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使学生之间更好地达到情感的交流,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

四、成果分析

在一年有余的时间里,我们在本校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引导儿童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的探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喜欢绘画而苦于画不好画的同学现今常常有好作品在学校展示,也常在各大赛获奖;以往调皮、喜欢捣乱的学生也积极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有的还要求课余参加美术兴趣小组。学校整体美术学习氛围也有了较大的好转。在教学中,学生能从中体会到美术学习的快乐,我们教师也享受到了很多的乐趣,感受到为人师的欣慰。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也应该教给孩子掌握打开美术知识大门的钥匙的方法,不只会简单模仿。在作业和作品的制作中,让学生多作美术语言的创新尝试和综合运用,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激起他们不断的学习兴趣,以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杨景芝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儿童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欣赏;心理;习惯;方法;形式;特点

美学艺术应该从娃娃抓起,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培养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①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②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花蝴蝶》时,他们全被翅膀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③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④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⑤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2 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①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②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③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3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①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②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儿童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引导;色彩;造型;构图

中图分类号:J2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185-01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艺术家,人人都适合学美术。但是每个孩子却因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生活经历的不同产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人人都可以完成一幅或好或差的美术作品,但是不见得每个小朋友的作品都能成为一件艺术品,所以这就需要美术老师的引导。引导不是“你跟我走”的思维模式,而是以儿童思维想像力为主导,老师针对其不合理的构图、矛盾的颜色搭配或者不正确的工具使用进行纠正和纠偏,以此促使儿童的作品朝向艺术美的方向发展。

一、如何引导儿童认识和运用色彩

首先应该教导儿童了解基本的色彩知识,比如,色彩可以分为:原色、间色和复色三大类,色彩的基本表现要素即:色相、彩度、明度。色相是区分色彩的一种相貌。彩度是色彩的纯度、浓度或饱和度。明度是色彩的明暗程度。根据人们的心理和视觉判断,色彩有冷暖之分,可以分为:暖色、冷色、中性色。在教导儿童了解了基本的色彩知识后,教师也要了解儿童的色彩感知的不同:小班幼儿能认识红、黄、蓝等基本颜色,但不能区别色度,不能把颜色和颜色的名称一一对应;中班幼儿能认识紫、橙、黑、白等更多的颜色,逐渐能区别颜色的明度和纯度,并偏爱某种色系;大班幼儿颜色辨别能力较强,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运用色彩表现的能力,对混合色产生兴趣,绘画时还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的颜色,比较喜欢鲜艳的对比性强的颜色①。

1.引导步骤。按照每个年龄段儿童对色彩感知的不同,教师应该制定相应的引导步骤,比如涂鸦阶段的儿童从单色开始训练,促使儿童开始注意和认识色彩,逐渐到三原色,再过渡到间色和复色。引导的手段有很多,大抵是有趣的能够引起幼儿关注的手段,比如:游戏,音乐,故事等。

2.引导方式。儿童美术绘画的引导方式应该落实到实践当中,引导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色彩,比如课程《中间色一白》,课程之前可以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哪些颜色是渐变色,渐变色是怎么形成的?棉花是什么颜色?白色给人的感觉是冷色还是暖色?棉花的生长过程等,以此引导儿童先了解和爱上色彩,然后学会运用色彩来绘画。当然,日常生活中还有多种方式可以学习色彩,比如:录像带、电视媒体、图书,还可以在外出旅游时发现景色中的色彩等等。

二、如何引导儿童进行美术作品中的造型

在儿童美术作品中,无论是平面绘画,泥塑还是手工作品中,都有造型因素的存在,工具材料的正确使用是能否准确表达造型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可以通过手工制作课程来引导孩子们造型,比如课程《纸杯小企鹅》中,利用纸杯、剪刀、纸片、小眼睛来手工制作小企鹅,可以使涂鸦阶段的幼儿了解企鹅的立体造型,并学习运用剪刀剪企鹅的几何翅膀造型。

除了在平面绘画中引导儿童对造型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剪纸、折纸、拼贴画、火柴棒拼接等来引导。引导离不开有效的技能指导,首先是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阶段,通过一问一答的阶段让孩子们明白物体造型以及所需材料工具。其次是相互观察,比如课程《找朋友》,可以直接面对面观察好朋友的相貌特点、位置关系等。最后是动手体验,边动手画,边进行观察,让观察到的物象及时落实到画面上面。

三、如何引导儿童在美术作品中进行构图

构图是组织一幅画的关键因素,如同人与人之间的第一印象。一幅协调、完整的图画能使人产生美的感受,舒适的感觉。儿童在绘画构图上的发展状况:涂鸦期(1.5-3.5岁)的幼儿基本没有构图意识,他们只是随意的涂抹。进入象征阶段(3.5-5岁),幼儿在画面上所画的形象多起来,他们似乎是用一种很随机、很偶然的方式把物体安排在纸上,每个物体或每个人都画成单独的形象,而不注意物体间的大小比例,物体呈现的状态也是飘忽不定的,构图显示十分凌乱②。

想要到达比较完美的构图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教师在引导的时候要注意多鼓励幼儿大胆构图。在幼儿处于涂鸦阶段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其大胆涂抹,在儿童懂得构图的时候,要注意引导构图的几点要素:物体比例大小、前后位置关系、上下左右关系等,比如在画天上的白云的时候要及时告诫儿童不得排队,要有高低错落的位置关系。在画一片森林的时候就要引导儿童先画一颗树,然后上下左右,前后添加树,形成一片森林。在画《嘴巴里的秘密》的时候,要注意重点突出嘴巴,要把其他次要的眼睛,鼻子等相对画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