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遗传学的发展

遗传学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遗传学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遗传学的发展

遗传学的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儿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

小儿哮喘是一种表现反复发作性咳嗽,喘鸣和呼吸困难,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的可逆性、梗阻性呼吸道疾病,会严重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异常免疫反应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病理过程为气道黏膜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气道,导致内分泌物增多[1-2]。由于气道有炎症,使气道高反应性,细小支气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血清和气道分泌物中总免疫球蛋白(IgE)和过敏原特异性IgE增高,该病理和病理生理改变的本质是异常的免疫反应。

1、遗传学背景

哮喘为多基因遗传病:其遗传度高达77%,但环境因素仅占23%。通过结合DNA芯片技术与临床表型关联的分析得出:哮喘候选基因的筛选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目前已发现11q与过敏体质(atopy)有关,其控制总IgE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基因位点位于染色体5q31成簇的细胞因子(IL-4,IL-13和IL-4受体)中。这些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胞内信息传递因子信息传感和转化活化剂-6(STAT6)活化[4],促使atopy和哮喘的发生。而且β2受体的突变与哮喘有紧密的关系,位于14q的T细胞抗原受体(TCR)和特异性IgE反应连锁。由此可见,哮喘的发病和atopy的形成均具有遗传背景.。然而近几十年,哮喘的发病率却在成倍的上升,这说明不仅仅是候选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变化。此外,从已知的哮喘候选基因来看,均属免疫因子的基因位点,这些基因多态性的表型(临床表现)必然关系到免疫学改变[3]。

2、TH1/TH2 细胞功能失调

TH1 细胞的主要通过分泌IL-2和IFN- γ等细胞因子对抗细胞内细菌及原虫的免疫反应,对诱发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以及抗感染色疫中起面议调节作用,而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IL-10、IL-13,能够在诱发过敏反应中调节体液免疫反应,并辅助B细胞合成转化免疫球蛋白,其中,分泌出的IL-4能够促进IgE的合成,IL-5和IL-8能够延长嗜酸性粒细胞在气道内的存活时间,所以,形成过敏体质的基础便是TH2的功能亢进[4]。

在一般情况下,TH1/ TH2细胞处于恒定状态,二者功能发生变化时又会产生相互影响,例如当哮喘患者TH1细胞功能下降时,TH2细胞的功能就反而增大,导致生成大量炎症因子,IFN- γ水平降低,IL-4、IL-5水平升高,说明患者体内TH1/ TH2功能失调,当然,TH1细胞和TH2细胞的功能并不是相互独立的,TH1/ TH2细胞起着相互抑制的作用,当TH1内的细胞因子IFN- γ拮抗TH2的IL-4和IL-10时,会导致TH2细胞的活性减弱,相反,当TH2细胞内的细胞因子IL-4和IL-10拮抗IL-2和IFN- γ时,TH1细胞的活性就会减弱。总免疫球蛋白会促进肥大细胞和嗜酸粒形细胞分化,进而形成以IgE为特征的速发型变态反应,即迟发型哮喘反应。

从最近的小儿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结果:诸多哮喘患儿的体内并不存在TH1细胞功能低下或者TH2细胞功能亢进的现象,由此表明,TH1/ TH2细胞失衡并不是导致小儿哮喘发病的唯一因素,还尚有其他亟待可知的机制参与。

3、TH2细胞引起免疫反应

1、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嗜酸性粒细胞属于白细胞,其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气道全层会在TH2细胞内的细胞因子IL-5和 IL-13的诱导下聚集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从而释放出炎症介质,主要有嗜酸细胞神经毒蛋白、胶原酶、NO、以及血小板激活因子等。

2、免疫球蛋白(IgE) IgE是人体的一种抗体,存在于血中,可以引起I型超敏反应,TH2细胞内的细胞因子IL-4能够促成lgE的合成,它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释放出炎性介质,从而产生免疫功能。

3、细胞黏附分子(CAM) 细胞黏附分子能够通过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及其他气道结构细胞的相互作用来调控白细胞在局部的聚集与归巢等活动[2],由于TH2内细胞因子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的刺激,导致炎症细胞大量在气道聚集。同时,血管细胞黏附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分泌因子都会到气道参与聚集。

4、趋化因子(chemokines) 趋化因子在炎症反应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吸引白细胞移行到感染部位的一些低分子量趋化因子(多为8-10KD),同样,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也会参与到炎症细胞在气道聚集。

5、内皮素(Ets) 内皮素存在于血管内皮以及各种组织和细胞中,是调节心血管功能的重要因子,能够维持基础血管张力与心血管系统稳态。其合成主要取决于巨噬细胞原炎症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调控。内皮素不仅能够有效收缩支气管平滑肌,而且还能促进黏膜下腺体的分泌以及促使平滑肌合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4、树突状细胞(DC)

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能高效地摄取、处理和递呈抗原,自身有很强的免疫刺激能力,对小儿哮喘的发病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通常少量分布于与外部接触的皮肤部位,DC主要分为髓样DC(DCl)和淋巴样DC(DC2),DCl分泌的IL-12和IL-18促使TH0细胞分化为TH1细胞,由于IL-4的刺激,TH0渐渐向TH2发育,同时IFN- γ的正反馈刺激DCl 使TH1分泌更多的IL-12,因而导致DCl功能不足,TH1/ TH2细胞功能失衡,很大程度上,会引起人的过敏反应[5]。

DC有成熟状态和未成熟状态,在人体内, DC大部分是非成熟状态,未成熟DC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摄取抗原或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时就会分化为成熟DC,而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微环境因素对不成熟DC发育可能造成的影响,比如细胞因子。

最近研究表明又出现了低3种表型的DC[6],即低分化DC,其吞噬功能很强,但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较弱,它与DC1、DC2不同的是,在提呈抗原的过程中并不会激活TH0细胞。由此看出,树突状细胞对小儿哮喘的发病具有关键作用。

5、免疫耐受现象

免疫耐受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的无应答状态,如在抗原或过敏原刺激下,树突状细胞内不成熟的DC能够抑制气道炎症反应。但准确机制尚不明,导致不成熟DC诱导T细胞的无能化,可能是由于它们之间缺少共刺激分子。

6、哮喘的发作与因素

哮喘发作的前兆便是出现过敏体质,与TH2细胞不同,T细胞主要产生IL-10来抑制TH1细胞和TH2细胞,而TH3细胞主要分泌TGF-β来抑制炎症的反应,通过诱导共刺激分子,T细胞、TH3细胞由于与其配体的相互连接而被活化 ,从而导致细胞功能缺乏,免疫耐受状态被破坏,便出现了过敏体质。

由于近年来哮喘发病率急速上升[7],随之便出现了各种导致因素,感染便是其中之一,感染的抗哮喘机制是极其复杂的,通过toll样受体细菌会促使TH1的发育,由于缺乏经常性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导致TH1不能完全发育,使新生儿时期,TH2细胞的功能亢进发展迅速,便形成了过敏体质。已有医学证明鼻病毒、腺病毒、衣原体或支原体呼吸道感染也会导致哮喘的发作,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呼吸道感染都能诱发哮喘的发作。是否导致哮喘的发作取决于病原体的抗原成分,成分不同,可能诱发哮喘也可能抗哮喘,哮喘的发作与感染机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7、哮喘的免疫学治疗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目前已研究出许多控制哮喘发作的方法,如气道吸入糖皮质激素、抗原特异性免疫疗法以及LgE单克隆抗体治疗等疗法,但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哮喘,,如糖皮质激素,它只能控制哮喘症状,必须持续用药来预防复发。所以深入研哮喘发病机制探索出一种新的能够抑制哮喘的发作的疗法是有意义的。

由于哮喘发作的机制是免疫耐受被打破,所以想要研究出预防和治疗哮喘的有效方法就需重建免疫耐受,增强免疫耐受的方法如下:

7.1益生态学治疗:为激活黏膜免疫系统NOD2的活性来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可口服乳酸杆菌。

7.2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反复接触少量过敏原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使机体产生耐受性,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便可减少介质释放,减轻气道炎症,从而降低气道反应性。

7.3脱敏治疗:脱敏治疗有口服过敏原和皮下注射过敏原,为提高其特异性免疫耐受,可通过诱导IL-10来抑制IL-4的产生。皮下注射过敏原已广泛应用于小儿哮喘的临床。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小儿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及其对策[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3(5):487-490.

[2] Zora, J.E.,Sarnat, S.E.,Raysoni, A.U. 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urban air pollution and pediatric asthma control in El Paso, Texas[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3,448:56-65.

[3] 郑春盛,林青,林丽婷等.小儿哮喘与白三烯关系的研究 (附109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9,25(3):167-169.

[4] 李忠东.小儿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及其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21(11):29-29.

[5] Saglani,S.,Lui,S.,Ullmann,N. et al.IL-33 promotes airway remodeling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severe steroid-resistant asthma[J].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2013,132(3):676-685.

遗传学的发展范文第2篇

一、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剪纸、木板年画、面塑、皮影等其他民间艺术都是我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它流传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可以与任何一种民间艺术相媲美。不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处处可见剪纸艺术的风采。

剪纸在当代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了。人们喜欢在春节时贴窗花、挂门笺,为新人张罗婚礼时贴上一对“红双喜字”,办白事时剪些纸钱祭奠亡魂等。人们甚至把剪纸作为礼品赠送亲戚朋友。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而且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全国各地都能见到不同表现形式的剪纸,甚至已经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的流派。

二、小学教育是保护和传承剪纸艺术的重要渠道

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门类之一,它有悠久的历史,是千百年来农耕文明所形成的艺术体系,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民族交流、增进理解,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2005年国务院强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这极大地促进了年轻一代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保护和传承。要保留和保护剪纸艺术关键在于传承,而我国的基础教育应是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主要渠道。小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开展剪纸艺术课程,从小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兴趣,不但非常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还可以拯救濒临失传的艺术,更能为艺术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机会。

教师应以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认识和追求教学质量,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方式,并创造条件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应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义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实现课程的现代化、综合化和活动化,加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小学民间美术的教育传承逐渐被人们重视,剪纸艺术近几年也已经开始进入课堂教学中,但是在基础教育发展的空间还是非常有限的。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中小学教育中应把保护和拯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学校的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让长期被忽视的本土文化资源进入课堂,注意挖掘当地的民间美术资源,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民间美术的学习和教育,让我们的民族民间艺术世代相传。

三、剪纸艺术在基础教育中

的发展

民间剪纸出现断层现象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剪纸大师相继去逝,这些大师中的一些人长期处在下层,生活负担沉重,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形成嫡传弟子 ,当80年代文化部门普查发现以后,她们年龄渐迈,没来得及通过有组织的方式口传于教她们炉火纯青的剪纸绝技,培养众多的接班人,因此自然形成断层现象;在她们之后逐渐成长起来的青年剪纸艺术家更多的是带有现代精细风味,而缺少古朴大气的韵味。对已故大师的作品缺乏研究和理解,也就缺少了应有的继承,这不能不说是种遗憾。

有的学者感叹民间剪纸“正处低谷”,有的学者惊呼民间剪纸是“正在消失的母亲河”,还有的学者说民间剪纸“正濒临消亡”。应该说他们的担忧很有道理,民间剪纸的前景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

面对剪纸艺术存在的问题,剪纸已不仅仅是传承,更重要的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得以发展。我们的基础教育承担着越来越艰巨的任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

第一,培养有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的优秀人才,建立本土化的美术教育体系。

剪纸艺术是本原文化与文化符号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地域文化特点。美术教师应该加强对剪纸发展史、发展现况的宣传和教育,建立丰富而全面的文化资料库,包括实物收集,各种出版的理论文献、著作、画册和图片,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不同区域、不同流派的民间剪纸作品,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这样学生不仅能从表层理解我国的剪纸艺术,更能从精神层面进行鼓舞,加强对祖国剪纸和民间传统艺术的民族自豪感,增加情感体验,从而真正热爱传统艺术,并将这种情感融入到知识中去,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所有的文化都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土壤,犹如鱼儿离不开水,骏马离不开草原。像我所在的家乡——山东,以其独特的韵味,为乡间邻里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它的民间剪纸在风格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高密、滨州为代表的山东大部分地区,风格粗犷豪放,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是胶东沿海地区的剪纸,特点是以线为主,线面结合柔媚细致,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有着明显的内在联系。在课堂上把山东剪纸艺术的产生、发展和特色等知识讲授给学生,以及山东民间剪纸对当代艺术文化的影响,对复兴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走进大师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习和继承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传统,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复制和照搬,而是从文化原态中发现和发展富有生命力的艺术表现规律。一些传统艺术大师大部分年纪已大,面对剪纸艺术会出现断层问题,学生们应主动进入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艺术创作来源,学习传统艺术的制作技法,做传统艺术的接班人。同时还应让大师走进校园,传播知识,让学生们开阔眼界,增进对艺术的理解,增强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第三,运用丰富的剪纸材料和表现形式,在寓教于乐中传播剪纸艺术。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缺乏自觉性,不可能对枯燥无味的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但生动、新鲜的事物就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剪纸是一种艺术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丰富的作画材料和表现形式来提高课堂效率和吸引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作画材料可以运用各色纸张,如红纸、蜡光纸、皱纹纸、宣纸、卡纸,还可以运用树叶、布艺等材料进行尝试。在表现手法上可以运用单色剪纸、填色剪纸、染色剪纸、粉色剪纸、衬色剪纸等进行剪纸。在表现形式上可以采用阳刻剪纸、阴刻剪纸、阴阳混刻剪纸。这样不仅可以在材料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气氛中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艺术修养。

遗传学的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情感;艺术设计;推陈出新;并重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206-01

一、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现实应用

(一)他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民族的形成要经过漫长与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进程的不同阶段上,民族文化都会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只要我们承认文化的承接性和发展性,就有相应的时代性存在。如日本设计就善于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将东方理念成功的贯穿于设计作品中,并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韩国设计同样也是,它既有温情抽象的一面,又富有自然主义气质,是质朴与繁复的结合。

(二)我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的艺术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映出了倾向于平稳、圆满的寓意和形式上的完整性及对称性。仅在标志设计这个的领域,我们就能体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形式的结合所带来的非凡效果,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2008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错误理解

(一)对传统文化的滥用

主要体现在不该运用的地方却随意出现,无论设计对象和设计理念是否合适都要牵强附会的加以应用。这看似意识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的联系,实则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本着尊重设计对象特质的原则,我们有责任真实或相对夸张的反映它们的特点,但决不等于无标准、无条件的都要与传统文化套上关系,这是一种对设计对象的不负责任、更是对传统文化不负责任的表现。所有被设计的对象都要考虑到形与神的统一。

(二)对传统文化的生搬硬套

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只是单纯的模仿,东拼西凑的将各种元素进行拼接,不从实质和整体的应用性上考虑。究其原因是因为只知其表,在不了解民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玩一些形式上的花架式,纯粹走形式化的路线。这也是当今艺术设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三)对传统文化的肤浅认识

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需要建立在对文化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并不是简单的贴个图案或加上几个传统纹样,这是对民族艺术极为肤浅的理解。民族风格与现代风格的相融需要正确处理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关系,在比较或斗争中相互吸收和借鉴,正确处理守旧和求新的关系。所以艺术设计教学中不能将设计创意点停留在单纯的视觉形态上,而是要深入到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去,踏踏实实的研究和总结。绝不是狭隘的、片面的对传统文化的照搬。

三、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体现

(一)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

在现代设计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其优秀而丰富的精神内涵,把握和坚持设计的文化性,将传统的文化理念与现代的设计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寻求本土设计风格与特征等一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学中要涉及到的。

我们可以开展多样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形式。如师生深入乡间田野,大量收集民间资料并学习观摩借鉴,在实践的过程中轻松深刻的掌握民族传统文化。也可以请土生土长的有影响的老艺人到学校传授心得和技艺或者自己到实地探访学习,作为一种假期的实践活动。有些院校还建设发展了“艺术学”这门学科,以民艺学为突破口,收藏研究各类民艺作品。

(二)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并重教学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并不是矛盾的,我们教学中所关注的是如何继承传统的、发展现代有创意的文化艺术。这种继承并非简单的移植,也不是一味的“拿来”,我们需要按照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进行设计。艺术院校应该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创作空间,在这种空间中让学生的设计思想自由游走,找寻另外一种属于自己独到的艺术语言。

(三)建立传统文化教学与市场的联系性

让民族文化走向市场。使民艺产品化和产品民艺化,激发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这方面的工作和研究中来,以此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遗传学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移动阅读 传统蒙学数据库 构建模式 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所谓“移动阅读”服务,其实就是指人们运用自己手中的数码移动设备,如手机、MP4、平板电脑等移动数码产品,在生活、娱乐等过程中随时随地获取阅读信息资源的一种服务业务。正是由于当前我国国内移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拥有并使用移动信息设备的用户群已经在我国人口中占到了相当的比重,因此,也使得移动阅读服务在我国传统蒙学数据库的开展成为可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注定将是互联网的时代。现在,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使用移动设备访问传统蒙学数据库的电子资源具有良好的网络环境。而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传统蒙学数据库提供的移动阅读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1 移动阅读服务的开展模式分析

移动阅读服务的开展,不仅关系到传统蒙学数据库的发展前景,而且与电子书出版业、移动阅读设备生产业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读者随时随地获取移动阅读资源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读者对于阅读的需求。在移动阅读服务的开展中,开展模式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1.1 WAP在线使用模式

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服务是“无线应用协议”的意思,它是一种提供给移动客户端(如移动电话、PDA、平板电脑等)Internet应用服务和高级电话服务的一种全球性开放式协议标准。利用我们手中的移动终端,通过WAP服务便可以与互联网取得连接,从而获取互联网资源、访问Internet网站等。通过WAP服务,移动终端用户便可随时随地利用自己的移动终端,访问传统蒙学数据库的主页,通过自己的注册账号进行实时登陆,用户根据自己账户的功能权限,依据传统蒙学数据库系统的要求进行操作,从而获取传统蒙学数据库内的电子阅读资源。传统蒙学数据库读者用户通过Internet应用访问传统蒙学数据库系统时,一般存在两种不同的访问途径。

1.2 移动E-mail的原文传送模式

移动E-mail也称作Push E-mail,是一种将互联网个人邮箱系统的邮件推送到用户的移动终端的业务形式,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移动终端来接收、阅读、回复、转发、撰写E-mail文件。移动E-mail的主要特点在于其业务的主动性,移动E-mail服务器会将用户在互联网邮箱中收到的电子邮件主动推送到用户的移动终端。移动E-mail推送电子邮件的推送有很多种,比如移动E-mail可以通过SMS Push(即短信服务推送)、WAP Push(无线网络推送)等形式及时通知用户对电子邮件进行查收。

在传统蒙学数据库移动阅读服务中,由于一些数据资源受到知识产权的限制,不能直接进行浏览或不允许全文下载。读者若想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阅读,就只能通过原文传递的方式来进行查看。比如万方外文文献、传统蒙学数据库之间的文献索取等,都是通过互联网E-mail的方式进行的。

移动E-mail的原文传送模式的开展,需要传统蒙学数据库和数据库公司建立自己的Push E-mail。传统蒙学数据库和数据库公司将Push E-mail作为原文传送的轻量级E-mail服务器,通过其对于内部网络的邮件和数据库进行管理。

2 移动阅读服务在传统蒙学数据库中的发展趋势分析

2.1 创建专业的手机传统蒙学数据库

目前,国内的传统蒙学数据库主页主要是针对于电脑使用的,虽然手机也可以对其进行访问,但一方面,有些传统蒙学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在手机上可能会受到限制;另一方面,针对电脑建立的网站无法完全与手机访问相匹配。如果传统蒙学数据库和数据库公司可以建立手机专版的WAP网站或在原有的互联网主页中添加手机登陆专区,使读者可以直接用手机上网访问传统蒙学数据库主页,浏览和下载自己需要的资源。再有,由于传统蒙学数据库中的文献材料一般都采用pdf、caj等格式,很多手机可能并不兼容这种格式的文本材料,因此,传统蒙学数据库和数据库公司需要考虑手机用户的现实条件,对于手机登陆的用户可以将自身手机无法查阅的文件格式在线转换成自己手机可以支持的文件格式。

2.2 传统蒙学数据库之间加强合作

传统蒙学数据库在开展移动阅读服务时,其利益关系包括了文章作者、电子资源供应商、网络通信运营商和移动终端生产商等众多的利益关联方,因此,传统蒙学数据库作为移动阅读服务的开展方,要想最大限度的缩小成本、提高收益,增强同类传统蒙学数据库之间的合作,从而加强自身实力将是传统蒙学数据库的必然选择。首先,对于传统蒙学数据库从电子资源供应方或数据库公司购买电子资源时,如果各传统蒙学数据库之间能够形成统一的合作机制,传统蒙学数据库就可以以一个更高的姿态来与卖方洽谈电子资源的购买价格,而不会受制于人。其次,传统蒙学数据库之间的合作将使传统蒙学数据库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传统蒙学数据库将在整条移动阅读产业链中占有更高的地位,传统蒙学数据库也将获得更多的权益。这样,便有力于传统蒙学数据库自己主导移动阅读服务的发展方向,而不至于被一些供应商、运营商所挟制。

3 结语

传统蒙学偏重于伦理道德教育,但也不乏充满统治意味的伦理及道德的说教。建立传统蒙学数据库,能够帮助人们有选择性的进行阅读。传统蒙学数据库的移动阅读服务开展时间并不长,不过从整体角度来看,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态势还是非常乐观的。近几年来,我国的通信业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在此带动之下的传统蒙学数据库移动阅读业务也必然将蓬勃发展。由此,我们相信,未来传统蒙学数据库所提供的移动阅读服务也将会更多的运用更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进一步开发与选择更多更好的开展模式,不断地提高、完善移动阅读服务的质量,以求不断满足用户对于移动阅读服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曾远彬,宋朋.移动阅读服务的模式构建及发展策略[J].图书馆学刊,2011,12:62-65.

[2] 王炳照.传统蒙学读物的现代价值[J].寻根,2007,02:4-7.

遗传学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高校教学

当今国际视域下,各国纷纷彰显本民族文化,加快本国申遗步伐。据资料显示,自2004年8月我国加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已成为拥有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最多的国家。虽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名单已达1986人,但1986位传承人中,235人已经离世,剩下的传承人50%以上超过70周岁,老龄化严重。谁来继承与发扬?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扶持非遗的传承发展,一方面培养接班人是重任,另一方面,非遗进入生产状态才能更好的得到发展。

中小学现在大多将非遗内容作为体验课程,从小培养对本土艺术文化兴趣氛围。高校,是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的专业人才大本营,高校艺术类专业是培养继承发扬非遗人才的主力。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或是一个口号,它需要我们去不断的探索,赋予它源源不断的生命能源。

我们都知道,在大家都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追崇外来物质的时候,若要培养优秀的本土设计人才,首先要转变大家的思想观念。前期韩国影视席卷中国,大家都在追捧韩星,喜爱“韩风”,无论从韩服还是艺术剪纸,在这种“爱屋及乌”的影响下圈粉无数。可是大家应该了解,日韩文化很多都是从我国古代学习发展起来的,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了解多少?设计元素能利用多少呢?在此不得不感叹日本设计师的出色表现,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设计元素全部具有本土特色,而设计风格又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在包装设计中,优秀设计作品层出不穷,设计师们在不断探索地方产业与传统工艺的交织发展。

作为西北重省的甘肃,本身占据了艺术文化地域资源优势。通过八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融合了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敦煌文化等,民间艺术文化从剪纸、香包到敦煌石窟,都彰显出博大精深的陇原特色文化。现展,我省已从工业大省转型发展旅游产业,衍生而出的旅游产品离不开本土民族文化特色。

我们学院属于工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将甘肃本土特色文化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老师们都在尝试在课程中加入本土民族文化特色内容,例如在图案创作课程中,以天水伏羲文化为主题;在书籍装帧课程中,以庆阳剪纸文化为制作方向,在插画设计中,以敦煌壁画为设计元素等等。在此,分享几点自身感受:

首先,知识的传承离不开教师对设计市场变化的敏锐嗅觉。2017年4月19日,以“互联网+丝绸之路文化文物IP设计产业对接”为主题的第八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在台北开幕,提取了敦煌、彩陶、铜奔马等甘肃特色的文创产品大受欢迎,可见适当的元素加上适当的媒介,就可以开拓出一片广阔市场。再例如,我院老师在材料与工艺课程实践中,重点研究漆艺文化在设计中的利用。漆工艺设计史,在中国长达7000年。漆器因其自身的材料特点,实用性非常强。唐宋时代,器皿类的漆器开始退出适应领域,转向陈设欣赏方面发展,技艺更加精湛。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以漆工艺为展示手段,利用本土民俗元素为图案进行的设计创作,展示出独特的视觉艺术魅力,从观赏性的漆画到环保手作的包装设计,设计作品都完成了一个目标――即保有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又实现了结合现代生活进行创意提升,可以进入市场的条件,传承与发扬的目的也达到了。

其次,我们发现,只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还不够,我们期盼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者,能够作为导师进入学校进入课堂,开设相关公共课程或讲座,让更多的学生去体验了解,同时让非遗传承人作为活态文化真正“活”起来。

最后,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多举办相关设计元素的赛事。在2015年图形创意课程实践环节中,正好赶上“民间艺术”M校园活动,主题以庆阳香包展开。我们以此命题,让同学们去进行设计制作。大家虽然都知道庆阳香包很有名,但是真正关注的并不多。在进行了详细的资料收集后,大家都对香包设计有了重新认识,从图案设计到绣品制作都引发了浓厚兴趣。所以说,以民间艺术为主题的设计活动,可以刺激学生的认知主动性,正所谓先有传承而后发扬,也就是说,必须先学会并掌握,才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走下去。虽然仅出现了一次这样的活动,但是教学收效却很好,希望能够有更多这样的活动平台让大家都能够传承和发扬我们璀璨的民族文化。

非遗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更是当代生活的底蕴和滋养,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创意资源宝库。非遗的保护传承,不仅是面向传统的挖掘、整理和学习,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建构。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深厚的非遗资源,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融入生活,服务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起文化建设和价值引领的重任。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结合甘肃地域文化特色开设以传承保护传统文化艺术的课程研究”课题(GS【2014】GHB1171)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