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文化建设 新时期群众文化 阿拉善文化事业 健康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新世纪文化建设和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三个代表”,特别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制高点上,确认基层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才能对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内涵有更深刻的把握,才能对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有进一步的认识,才能把基层文化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力地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基层工作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党同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能否切实做好基层文化工作,是检验能否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标准。同志曾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来深刻阐述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我们的党和政府历来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以来,上级有关部门,尤其是盟、旗党委、政府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工作,城镇牧区基础文化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有力地促进了基层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但是,目前我盟的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牧区文化建设,总体上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严重滞后于兄弟盟、市基层文化建设,滞后于我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群众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

群众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它虽然是一种精神产品,但它可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它通过休闲娱乐方式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也可首先作用于精神文明建设,但也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群众文化又是城镇、牧区文明的标志。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建设步入快车道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更高层法的渴求,创建文明城镇、苏木嘎查以及文明户,争做文明公民的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因为现代的城乡,其功能是综合性的,它不仅象大都市人们需要的街道宽敞、通讯便利、环境优美等等,而且更需要更高档次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和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实践证明,凡是群众文化开展好的地方,那里的社会风气就好,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也相对高;哪个地区的党政部门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高,那里的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建设也就快一些。再者,群众文化是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的重要手段。群众文化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是多方面的。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面的基础工程,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举措。在新时期,多档次、多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可吸引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在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能够在团结人民共同致富共同前进方面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了这种强大的群众基础,城镇牧区文化阵地将始终为社会主义思想所占有,任何腐朽没落的东西终究无立足之地。所以,我们要加快整个文化建设的速度,就必须认识到加强基础建设和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它的地位作用,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一手抓繁荣与发展基层文化,唱响主旋律,以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去占领基层文化阵地,使基层文化真正为当地的经济建设鸣锣开道,为物质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手抓抵制和打击腐朽文化对人们的侵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去占领基层思想阵地。

二、抓基层文化建设,要抓好队伍建设

跨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镇牧区经济的更加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群众文化工作也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群众文化工作服务的对象也发生了质的嬗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突出自我能力,展示个性风采已成为时尚。面对这种状况,我们首先要加强自身素质。就目前我盟基层牧区文化工作者来看,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文化程度偏低。他们虽然有较高的工作热情,有一心一意为基层群众服务的思想,并能够脚踏实地的努力工作。但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时代,由于他们科技文化知识水平的约束,无能为力掌握更高层次的文化知识,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文化生活享受的需求,跟不上时代步伐,“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基层工作者的素质建设是当务之急。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人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原动力,群文工作不仅要求从业人员要有一定的社会活动经验、组织能力和能够紧跟科技高速发展的应变才智,更重要的还要具备较强的文化素质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所以要改变文化单位人员文化知识层次低以及青黄不接的现象,一方面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东风,出台优惠政策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我盟基层文化建设的行列,加速发展我盟的基层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引入激励竞争机制,加大考评考核制度,促使现有人员自觉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尽快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高层次的渴求。与此同时,文化主管部门也要下大力二气,想方设法为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学习、培训提供便利条件,帮助他们尽快提高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还要亟待提高文化单位的整体素质,塑造新文化新阵地的新形象。如何在提高群众工作者整体素质的基础上,改变过去文化部门的“软、瘫、散”现象,寻求开展群文王作的新视角、闪光点已成为当前文化工作的焦点。所以通过各类有益于人民大众和社会的各类有偿和无偿的服务活动,在树立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形象上下大力气,只有这样不断开创新局面;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动员全社会多方面的力量投身到基层文化建设的行列中来,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为基层文化建设尽责尽力。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有着特殊的爱好和感情,社会领域的各行各业都潜藏着巨大的包括物质与精神的文化暴发力。如果我们把全社会和广大民众都动员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社区、军营、校区、企业、家庭文化,那么,我们基层的群众文化事业就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发展空间。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说起文化,很多人会单纯的认为读书写字是文化,其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是维系和传承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是滋养和激励一个团队奋发向上的灵魂。地税文化则是新时期地税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地税部门在长期的实践创新中用崇高的精神、完善的制度、良好的行为、清廉的思想、优美的环境、深厚的感情激励、规范、带动、陶冶、凝聚地税人而形成的税收思想、税收道德、税收形象、税收价值观为总和的精神纽带。

近年来,地税系统面对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房地产经济的快速下滑,营改增带来的地税收入减少,以及结构性减税带来的征收困难,无论是组织收入还是队伍建设的压力都明显地摆在我们的面前。就组织收入而言,税源管理要求更高,组织收入的难度越来越大;就队伍建设而言,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不断加大,收入的任务压力不断增加、依法行政措施的到位以及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对地税干部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执法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地税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和调动广大地税干部的积极性,教育和引导地税干部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观念,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做人做事,砥砺创新,促进地税事业健康发展。

当前社会发展对税务干部所引起一系列思想冲击,特别是规范津补贴以后,面临福利待遇的变化,少数干部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浮、奢、懒、散”的现象。一些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爱岗不敬业,工作中敷衍应付、粗糙马虎、推诿扯皮、效率低下,有的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还有的一味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盲目攀比,只讲待遇不比奉献。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先进的文化导向,通过先进税务文化的导向、约束、凝聚作用,引导干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营造和谐内部氛围。必须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抛弃小我,以地税事业的健康发展和为纳税人更好的服务为出发点,学习焦裕禄、周明义、郭恩义等先进事迹,岗敬业的好干部,从而推动地税事业再上一个台阶。

先进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在平凡工作中激励人、鼓舞人。地税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到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中来,发挥滴水穿石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税务干部职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引导和激励干部向地税文化所倡导的方向努力发展,从而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实践证明,结合税收实际和干部队伍现状,在两基建设中开展的“青年文明号”、“两基建设先进”“最美税官”、“职业道德模范”“巾帼示范岗”等系列活动,不仅营造了一个团结和谐、竞争向上的工作环境,同时,也为干部职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条件,在干部职工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起了地税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了干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团结向上、改革创新、事争一流、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

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地税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在今年第23个税收宣传月中,主题就是便民办税春风行动,说明国家税务总局已经把服务作为当前税宣工作的主要内容。作为基层的地税干部,更应该树立服务意识,自觉改变居高临下的职业优越感,牢固树立起真诚服务社会的平等观念,形成人人争当好公仆,个个尊重纳税人的新风尚。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空间,提高服务质量,减少纳税人负担,切实以纳税人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纳税服务纳入地税文化建设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征纳关系。

国家税务总局在地税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说,地税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税务文化体系,积极推进税务文化建设,培育政治坚定、业务熟练、作风优良、团结协作的税务队伍;形成规范有序、严密高效、运转协调、纪律严明的税务管理体系;建设法治、文明、和谐、规范的税收工作环境;树立依法治税、爱岗敬业、诚信服务、廉洁高效、奉献社会的税务形象,促进税收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体现行业特色,是地税文化建设的根本。地税文化,是具有鲜明特点的行业文化。在地税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保持和发扬地税系统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以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业务特征和办税设施为主要特色的地税文化传统。大力弘扬地税系统多年来形成的优良品德和作风,结合地税工作特点和发展实际,不断

总结提炼形成以地税精神、共同愿景、行业形象为核心的地税文化。并使之融入到税收执法、纳税服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等各项税收工作中去。从而,建立地税系统统一规范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和行业标识,构建完善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税文化体系。把握创新性,是地税文化建设的关键。组织文化的发展过程,同组织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同一个过程,而组织发展在不同的时代面临着不同的形势、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这就决定为组[!]织发展服务的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课题的要求,不断推陈出新,始终做到与时俱进,否则组织文化必将枯萎,失去生机与活力。就目前现状来看,不少地税机关对地税文化的认识不深刻,存在琐碎化、低俗化、空虚化的现象,仅仅只是为“文化”而建“文化”,甚至是“跟风”、“被文化”,没有根据自身的地域、工作情况,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文化。地税文化建设要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就要紧跟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大势,不断创新突破。

体现时代性,是地税文化建设的动力。地税文化建设,一定要根据不同时期内外环境和时代要求,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引进新的文化理念,使地税文化建设成为不断引领组织发展的动力和力量之源。当前,各级地税机关要着力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要把地税服务工作作为地税征管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好,把地税行业服务文化作为地税文化建设的支撑点来抓,作为文化建设的形象工程来抓,作为培植挖掘新的税源增长点的内在动力来抓,真正搭建好一个行业服务平台,树立行业新风。同时,地税文化建设要围绕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大局、贴近税收实际来组织设计,要与税收法制化和信息化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真正发挥地税文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如何深化地税文化建设,推动地税不断开创新局面,这是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总体来讲,应当把握三个原则:一是要坚持理念创新。二是要遵循文化规律。三是要联系地税实际。具体到地税实际工作,就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为统领,认真贯彻省地税局的部署要求,积极推进文化育队、文化强局、文化兴税,进一步强化队伍、提升管理、创优环境、树好形象,确保完成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努力实现地税事业的全新发展。

在强化队伍方面,要坚持以推进地税精神文化建设为抓手。提振地税精神,要让广大地税干部认真履行“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提升干部的素质。提升地税干部的政治素质、执法素质、廉政素质、文化素质,其任务异常艰巨。所以,一定要统筹规划,着眼发展,全力推动,努力使地税干部队伍适应地税事业的发展要求。要加强干部的培训,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地税机关要结合人员素质现状,积极引导干部在学习上由拥有文凭向增长能力转变,由阶段性学习向终生学习转变。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教育,开展学唱红歌、精读格言、比学劳模、观看宣教片、撰写心得感言等活动,用先进事迹激励人、鼓舞人,激发干部凝聚力、战斗力和活力,奠定税务文化建设的基石,从思想上保证干部高度。坚持廉政警示教育,利用廉政宣传展板、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听职业犯罪教育课等形式,通过“廉政文化走廊”、“税务廉政文化家园”、“警钟长鸣”、“廉文鉴赏”、“廉政漫画”等栏目用眼前、身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警示宣传教育,保证廉政思想“润物细无声”,培养地税干部的公仆意识以及责任感、使命感。

在提升管理方面,要坚持以推进制度文化建设为抓手。税收管理是地税工作的重点,抓管理一靠制度,二靠文化。税收管理具有双面性,对内注重质量,对外强调服务,管理与服务都需要文化的功能融合。提升管理质效,要不断深化征管改革,着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制约征管的瓶颈问题,努力使制度机制顺畅起来;同时,要扩大科技应用,目前推行的信息系统要提升运行质量,并逐步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面,努力使征收手段现代起来。提升服务水平,要推动征纳和谐,继续探索税企和谐文化建设,促使管理向服务转变,服务向文化融合,依靠文化的功能消除管理的软与制度的硬之间的矛盾。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制度监督制约体系,建立以机关政务、经费管理、征管目标考核等多项制度为一体的制度体系,规范执法行为,提高税务管理质量。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保证,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形成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基层文化建设。做好基层文化建设,是使企业文化真正落地的根本所在,也是企业文化深植的题中应有之义。西部重工自2012年开始进行企业文化理念的总结与提炼,基于酒钢“铁山精神”母文化的发源,总结与提炼了以“精细创新,诚信奉献”为主导的西部重工企业文化理念,在西部重工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但是如何将“精细创新,诚信奉献”的西部重工企业文化落地在基层车间、班组,形成各车间、各班组自己的本土文化,进一步赋予“精细创新,诚信奉献”精神新的内涵,从而更好地践行“铁山精神”,实现企业保盈、改革、发展三大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基层车间、班组文化建设的一些主要问题表现

(一)建设主体顶层化,缺少基层根基

西部重工自2012年总结提炼了以“精细创新,诚信奉献”为主题的西部重工企业文化理念,各车间、班组开展了一系列文化落地工作。经过近年来的实践,企业文化落地工作起色较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部分车间、班组依然存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是企业文化管理部门的事,顶层策划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车间和班组,没有员工的积极参与,在基层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我们都在谈论文化落地问题,如何落地,大家都想直接在员工中找到有效的载体,很少把功夫下在企业的子文化建设上,也就是基层文化建设上。基层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动起来,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发挥出来,员工们对公司提出的文化理念只是死记硬背,没有得到真正的基层实践,结果是决策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各念各的经。这种把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放在企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做法,造成了顶层与基层文化脱节的现象,使企业文化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文化理念表面化,缺少?r值内涵

基层文化理念应该是对本车间或本班组历史的回顾、管理的总结、经验的固化、思想的提升,是一个基层单位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的管理智慧的积累和提炼。在西部重工企业文化落地过程中,对于酒钢“铁山精神”母文化和西部重工“精细创新,诚信奉献”子文化的传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探讨,对于西部重工企业文化理念进行了诠释,从而形成了具有西部重工特色的酒钢装备制造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各车间、班组也积极提炼具有本车间、班组特点的本土文化,但是基于车间、班组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够,造成本土文化理念无法提炼,或者有一些车间或班组提炼了本土文化理念,但是文化理念过于形式化、表面化,反映不出本单位的管理特色和价值观,文化理念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出来。

(三)文化载体活动化,缺少管理融合

企业文化建设最好的载体就是企业的中心工作。2012年,西部重工开展企业文化提炼,在全公司开展了企业文化大讨论活动。与此同时,西部重工对企业文化理念进行,同时安排部署企业文化建设方案。这项活动重点解决了西部重工各基层单位的企业文化定位问题,同时对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管理进行了深入的融合,用文化解决企业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发挥了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但是,西部重工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管理的争论问题。部分车间、班组对于企业文化载体认识不足,总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口号和展板,就是对职工行为的约束与引导,从而忽视了本车间、班组优秀管理经验的提炼。其实在基层实践中,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管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既是相互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但各自有各自的任务。优秀的管理方法、管理思想、管理方案、管理案例都可以固化为车间、班组的本土文化,成为基层管理工作的优势。

(四)文化成果碎片化,缺少系统研究

自从西部重工企业文化理念以来,各基层车间、班组围绕西部重工企业文化理念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展板上墙,手册进兜,基层单位企业文化亮点纷呈。但是,在基层车间、班组文化建设中往往忽视了自己本土文化的总结与提炼,也就是缺少一根主线串起来,“遍地是珍珠,就是形不成一根完美的项链”。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对本单位的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的研究,没有整体性,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很多工作离开了主题。还有些车间看到别人做得很好,也学着来做,结果做完了,与自己需要的东西却结合不起来。表现为文化自信建立不起来。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对发挥文化在基层的作用,提升基层单位文化品位,塑造基层单位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基层车间、班组企业文化落地方法的探索和创新

(一)以人为本,注重文化落地,引领先进理念

企业文化承载着企业的宗旨、愿景、作风、精神和理念,是制度建设的先决和前提,是提升企业形象的有力武器,而企业文化涵盖的每一个方面,都需要每一个员工切身的参与进来。西部重工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其先进的价值理念和制度文化的建设,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遵循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逐步深化推进。这一过程需要每一个基层单位,每一个基层员工参与进来,需要以人为本,这里所说的人不仅仅是指管理者,也体现于企业的全体职工。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对人的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只有员工切身感受到人文关怀,企业的全体成员才能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一致的奋斗目标,才能形成向心力,才可能形成企业团队意识,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

持续开展基层价值理念的提炼与提升。要以开放和发展的思想对待基层文化理念的提炼和优化。一个车间或班组的价值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适应发展的需要,不断开展车间或班组文化理念的再提炼、再优化工作,逐步实现价值理念的提升,以更加趋近于符合车间或班组的实际情况。每一个再提炼的过程,都是对车间或班组工作的总结和反思,都应该产生一次较大的思想观念的飞跃。每一次再优化的过程,也都是对车间或班组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再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比较漫长甚至枯燥,但对于提高基层文化建设水平至关重要,应该认真加以开展并不断取得实效。文化理念再提炼过程的重要任务,是突破理念形式化、表面化的束缚,切实找到基层建设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形成生动而富有特色的文化内涵和话语表达。

(二)建立学习型团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西部重工出台的《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分为舆论宣传推广,制度建设,执行文化建设,团队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形式载体要求以文化实践活动为主,力求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要富有时代感、表现力强。在推进过程中要选树典型,要有成文的企业文化培训教材,修订规章制度,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阵地的群众组织作用,广泛宣传企业文化内涵,使员工从被动接受向自觉遵守转化,从外部灌输向植根内心转化。在整个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建立学习型团队是文化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内涵,才能确切了解以“精细、创新、诚信、奉献”为企业精神,以“装备工业文明,成就员工价值”为企业使命,以 “严、细、实、快、恒”为企业作风,以“打造西部地区一流装备制造企业”为企业目标等一系列企业文化理念。只有深刻的了解了西部重工的企业文化的本质,真正地明白了我们是要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落地才有实现的可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对企业文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归纳和总结,才能使这项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所以说,建立学习型团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三)班组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如果说企业文化是班组文化的灵魂的话,那么班组文化就是企业文化的根基,没有班组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只能是空中楼阁,好看而不好用“只有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切实在班组开展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才能真正落地”。班组是公司的直接缩影,也是文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文化建设成果的最好展示。只有以班组为单位,才能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传达。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强调以人为本,不仅强调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广大员工的尊重,更强调发挥广大员工的集体智慧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企业文化落地过程中,同样强调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 企业要想有活力,首先必须班组有活力,企业要想有生命力,首先必须班组有生命力。把企业文化拓展到班组,通过开展班组文化建设,促成企业文化在班组的生根发芽,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班组这个企业基本细胞的活力,也有利于企业文化生命力的增强。班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前沿阵地,班组文化建设不仅丰富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和途径,更重要的是把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和拓展到最基层,使占员工人数大部分的基层员工参与进来,有利于企业文化的落实,也有利于企业文化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和认同。

第一,不拘小节建设班组和谐文化。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精巧的小手笔做出秀丽的大文章。但要达到这个目的,班组长必须要下一番功夫。定出小规矩,规范班组内员工的思想和行动。树立小楷模,在班组管理和生产作业中起表率作用。开辟小园地,让员工在轻松愉快的文化氛围中升华对和谐班组建设的认识,凝聚智慧和力量。搞好小核算,增强员工的经营意识。解决小问题,征纳小点子,执行小惩罚,促使其加强责任心,增强责任感,把各项工作搞好。

第二,培育班组团队精神。结合企业精神以及班组的具体情况,发动班组成员来提炼班组精神,然后通过班组各项工作任务的分配与合作、班组内部的各种集体活动来培育班组团队精神,尤其要注意通过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学习型班组、安全班组、文明班组建设、争先创优劳动竞赛等活动来树立先进意识、争创意识和团队精神,引导员工爱岗敬业,刻苦学习、不断进取、甘于奉献,让班组员工感受到集体精神力的强大,提高班组凝聚力和向心力,班组的团队精神就可逐步培育而成,作为班组精神来源的企业精神也就逐渐能获得员工的认同。

第三,搞好班组制度建设。按照企业价值理念梳理班组制度,如班组的岗位职责、工艺制度、操作规程、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考核制度等,保证班组制度的科学合理性。需要强调的是,班组制度建设需要调动班组成员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班组员工参与制度建设来增强组员的全局意识和岗位责任,使企业文化落地在制度上真正有保证。

第四,在企业文化落地过程中,进行班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班组成员的素质。一是提高班组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让班组成员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和班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员工学习文化、管理、法律、创新技巧和新技术,获取知识和信息,克服思维定式;二是注重对职工的工作技能的培养,把班组变成提高员工素质的训练基地。围?@生产、安全、质量、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和经济技术创新指标,在班组内部组织开展专项劳动竟赛、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增长班组成员的实际操作技能。三是注重培养班组成员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把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先进操作法、技术攻关等团队的学习和创新活动,引导组员立足岗位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钻研新本领、创造新技法、推出新产品,使班组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细胞。

(四)突出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身特色

西部重工的文化理念就是在继承和发扬酒钢“铁山精神”的基础上,根据装备制造业的特点总结和提炼的。在西部重工内部各基层车间、班组涵盖不同的专业,就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重型车间针对机械加工行业特点,在车间开辟能工巧匠园,宣传最美职工等,初步形成了有机械加工行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铆焊车间组织职工以西重精神为主导,积极倡导“七分准备、三分生产”理念灌输,锻热车间坚持开展每月一个主题教育的活动等。但是这些都仅仅局限于车间层面,基层广大班组在本班组文化建设方面几乎都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特点,只是机械地照搬公司和车间的要求。我们说执行公司和车间的要求无可厚非,但是没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谈何提升车间、班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而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突出基层企业文化自身特色是非常必要的。根据自身岗位定位不同,有针对性的建设自身文化特色是基层单位必须重视和实施的策略。

总之,深入实施基层文化与管理文化的融合实践,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关系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企业文化“虚”的问题。基层文化建设需要在生产经营中把文化理念融入管理实践,让看似“虚”的东西变成实的东西,发挥出文化理念的引领作用。企业管理者、各级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注重引导基层车间、班组积极运用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管理理念等,使之体现在基层的各项管理工作之中。在管理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要及时进行总结,固化管理经验,使之成为文化理念。

注:西部重工,甘肃酒钢集团西部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层 群众文化 队伍建设 农村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082-01

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一、落实基层群众文化队伍人员的选拔

受历史及现实等原因限制,目前,基层文化系统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相对不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村一级文化干部基本属于“内部调节”,且大多是从事兼职工作,更谈不到“以岗定人、公开竞聘、择优录用”。笔者对锦州太和区的孙家湾村进行了调研,调研表明:由于受城市化加速的影响,该村七千多名村民居住地较为分散,仅有一名兼职文化工作者负责文化工作;部分年轻、高素质的人才在文化岗位上工作不了几年,不是提拔,就是交流到其他更“重要”的岗位,基层文化队伍明显的具有不稳定性。因此,落实基层群众文化必须集中全力落实群文化队伍人员配置问题。

首先,下大力气对基层文化队伍进行规范整顿,认真执行以岗定人,对不能胜任的人员予以调整,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以补充岗位空缺。

其次,通过公开考录、招聘等方式,吸收高素质、专业对口人员进入文化队伍,对确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文化能人,不妨打破原有条条框框,破格调入。

最后,对现有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确定各自工作责任,确保人尽其才,并定期对其进行专业技能考核,督促基层文化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二、强化基层群众文化队伍人员的培养

首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财政投入上讲,目前县(市)区、乡镇的财政实力大多数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但每年挤出一定的资金,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应该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从长期来看,由于目前的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还很难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很难满足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需要,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应逐步加大。

其次,在队伍建设上,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各层次在职人员的培训,这已然成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非常迫切的问题。因此,建议文化部、教育部对文化院校有关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在相关院校开设群众文化或文化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和研究生班。在群众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上,也应拓宽思路、创新方式,如借鉴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的经验,由相关学校承办,面向群众文化以及文博、图书馆系统的优秀青年专业人员举办长期性的文化管理研究生班。此外,对文化工作者的评价不应仅以职称、学历为标准,而应结合业务技能和业绩综合评价,营造不拘一格评价方式和使用人才的行业规范及社会氛围,这也是强化队伍建设尤其是促使文艺人才脱颖而出的一个坚实保障。

再次,加大农民自身文化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让他们长期扎根农村,成为不走的庄户剧团,使其卓有成效地为农民提供服务。同时大力发展民间文化艺术,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项目。

目前锦州孙家湾村聚居在农区的农民因为农活较多很少能参与到城市的文化活动中,尽管城市与农区仅几公里的路程,但他们的文化活动大多局限于电视、广播,甚至还有部分村民参与到低俗的赌博中,因此基层文艺骨干为贫瘠的农村文化阵地带来良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双赢策略。

三、推动城市与农村群文队伍的互帮互补

农村文化是一种以公益性为主导的群众文化。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既要重视和加强文化馆、站的建设,又要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发挥其主人翁作用。

首先,以市艺术馆为龙头,县文化馆为桥梁、乡文化站为骨架、村文化室为基础,统筹市艺术馆、县文化馆、乡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骨干的合理分配和流动,形成四级联动、区域共建的队伍运行机制。

其次,市艺术馆、县文化馆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加强理论建设,坚持在理论上指导和支持乡文化站、村文化室的发展。通过定期的专题培训,提升业务干部专业素质,如辽宁省“百馆千站”骨干业务素质提升工程、锦州市“星火”辅导培训工程都是很好的培训机会。加大对农村艺术骨干的培养力度,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造血”能力,将工作重点落实到加强城乡交流和挖掘当地民间文艺资源两个方面。

再次,各级文化馆站的业务骨干要及时深入农村,了解当前农村文化现状及农民的文化需求;对农村文化设施、民间文艺活动、农民文化水平以及农民的文化需求、精神追求、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综合,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村文化室工作人员要利用地域优势长期深入基层,指导和帮助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基层群众文化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的基础部分,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面貌和走向,在时代的呼唤中脱颖而出,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下,逐渐成为了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及活跃群众思维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建设和谐基层社会、活跃基层人民群众健康向上的文娱生活的重要手段。文化部也曾指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它关系着基层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农村乡镇农民和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层次,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实抓好的基本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基层文化建设被重视程度明显上升,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着的改善。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层文化。我们要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发挥文化活动在城乡居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广大群众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不同程度的加大了投入,在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下,农村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力度不断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显着的改善。这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二是文化品位逐步提高。文化行政部门和基层文化单位坚持“二为”方针,每年都走出去,下基层,组织专业人员编排内容积极向上、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入到厂矿、军营、校园、村镇、社区进行先进文化的普及,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在一些农村乡镇地区,文化单位工作者定期将经典戏曲、电影、图书送到农民群众当中,让基层群众吸收艺术上的营养,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文化修养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使基层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开阔了视野。在“文化下乡”的过程中,我们的文化工作者更加注重文化的扎根于培植,不只是“送文化”,而且要“种文化”,以帮助基层群众形成乡下文化的再造机制为目标,突破文化下乡单向传播的模式局限性。为此,相关的文化单位致力于培养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基层文艺骨干,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活力,促进基层文化队伍发展壮大,使民营文化渐成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一)多数乡镇建有比较完善的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场地及专门的群众文化活动室,民间组建有各种演出队伍,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每逢传统佳节,文艺演出活动深受群众欢迎。随着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活动的不断发展,群众乐于接受各种新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形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社会风气逐步形成,因文化活动匮乏形成的“打牌赌博”迷练“”等现象在农村已无大市场。

(三)乡镇文体专干的人头经费纳入财政全额拨款,使群众文化队伍得以稳定。经费有了保障,文体专干组织、参与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三、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还处在积极的探索研究之中,群众文化建设还不够成熟,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总体上还不相适应,普遍存在“文化滞差”现象,出现了文化真空地带。基层文化建设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更是当今文化事业链带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部分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生活还很贫乏,健康的文化活动开展不够频繁,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在这里生根徘徊。有的地方基层文化建设十分脆弱,缺乏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后续义撑,有的地方基层文化曾经崛起却又迅速衰落,成为当地群众记忆中的“流星”。现如今,基层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文化设施较为欠缺,难以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充裕的条件。部分乡镇缺乏群众文化活动场地,群众文化工作无法很好的开展,离新农村文化要求差距很远。

(二)没有专项文化活动经费,群众文化工作难以常年正常开展。现在群众文化工作主要采取企业赞助、乡镇财政补助等形式,没有固定的专项经费来保证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乡镇群众文化专干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文体专干专职较少,专干文化工作的人员少,参加培训学习机会少,群文专干基础工作差,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措施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群众文化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就如何打造乡镇文化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立足本地实际,建好农村文化阵地。坚持政府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居、企业为重点,以广大群众为对象,努力抓好乡镇、村居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构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切实改变目前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层文化活动单一的局面。完善对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一方面提升文化建设资金在乡镇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另一方面积极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同时加强设施整合,在乡镇将文化活动中心、成教中心、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等整合共用,在基层村居,结合新农村社区建设,将文化设施建设同其它公益设施一起规化,建好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大院,将文化活动室、人口学校、妇女之家、党员电教室等共建共用。

(二)创新宣传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各级政府和基层文化管理部门要以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多组织一些社会参与面大、群众迫切需要、影响面广的文化活动,充实提高农村业余文化演出队伍素质,在农村开展好季节性和阶段性群众文化活动。同时,在传统的“文化墙”、宣传栏、广播喇叭等宣传方式上,进一步拓展阵地,利用远程教育设备、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扩大先进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时效性。

(三)创作一批质量上乘的文化作品,提高文化品位

文艺创作和演出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和手段,能够有力的提高群众文化品位和影响力。要创造性地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为构建和谐基层社会提供丰盛“文化大餐”。要进一步提高精品意识和积累意识,培养先进的文化理念,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创作一批既有群众气息,又有时代精神并且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引导力量的优秀作品。试图通过生产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来营造有益于提高群众思想文化水平的积极氛围。同时,要积极鼓励文艺创新,不断创新文艺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因此,抓好本地特色文化,发展先进文化,首先就要生产出系列文化产品,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四)加大投入力度是其发展前进的有力保证

群众基层文化作为公益事业,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是其发展前进的有力保证,加大投入促进建设落实。经济投入与文化事业是否相适应,关系到改革成败。政府应将基层文化建设作为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投入力度,而不是全部将其推向市场。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为核心,对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数量、布局、种类进行统筹规划,拓宽思路、因地制宜,搞好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群文专干队伍作用发挥,抓好文体专干的业务素质。抓好乡镇群文专干和农村文艺骨干业务培训,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促进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广大农村群众既是宣传对象,在文艺骨干带动下又是各类文艺活动的主体。农村群众文化服务于基层,来自于基层,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创作的积极性,根据身边的人和事自编自演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小品、相声等节目,根据各地实际开展好旅游文化、乡土文化等,利用文化广场平台让群众参与各种音乐、舞蹈和健身健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