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1.1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中各民族形成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并且他们将这些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乡土美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包含着许多民族文化元素,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可以说乡土美术是民族的精神记忆。以往的乡土美术传承都是通过世袭来实现,所以乡土美术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对当地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深刻影响。人们通过对乡土美术的分析,可以找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分析出民族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来说,他们自身的乡土美术承载着许多民族史诗和历史神话故事,并且这些乡土美术世世代代在传承,从而为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2能够提升民族文化心理稳定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些语句无不包含对乡土人情的眷恋,而乡土美术作为乡土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以更加固定的形式来进行传承,从而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为民族文化心理稳定奠定良好基础。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将人类现有的文化分为外在文化和内在文化,乡土美术作为外在文化的表现,同时它对内在文化也有较大的影响,它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引导,使他们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情感等都发生改变,从而使其更加贴近本民族的心理,在民族文化上有更深的认同感。所以说,乡土美术在民族文化传承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可以提升民族心理结构的稳定性,能够团结民族人民,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1.3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乡土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需要教师站在民族角度上分析问题,找到与美术相对应的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美术作品,从而提升民族美术教育质量。进入新时期以来,乡土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系到本民族的发展状况,同时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通过乡土教育,人们可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而乡土美术教育,可以让人们对所属群体进行肯定和认同。只有将乡土认同上升到一种民族认同,才可以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才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例如,蔚县剪纸,它作为河北省汉族乡土美术的代表之一,采用明快绚丽的色彩来展现出北方民族豪放、热情的民族性格,同时该种乡土美术作品还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情感表达上能够给人更多的想象,对于大部分汉族人民来说,它有一种淳朴的气息,让人感到亲切,从而更好地实现民族认同。在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中,这种乡土美术成为一种古老的技艺,但是它也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从而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我国民族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正是千千万万这种乡土美术的组合,才构成了我国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说,乡土美术教育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乡土美术教育内涵分析

2.1为现代美术教学提供科学借鉴无论是什么形式的美术教育,它都源于民间美术的发展,也正是民间美术形式的多样化,才为世界美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元素。乡土美术教育的绘画理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有着自身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它的造型比较夸张,在色彩运用上比较鲜明,而且色调之间的对比效果也比较明显,在表现上一般会呈现出多角度、多时空的状态,从而给人更多的遐想,在情感的表现上更加自然。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乡土美术的创作特点,结合本土民族美术形式,将其融入现代美术作品中,使其在现代美术与民族美术表达上有更加良好的表现。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历史文化大国,在进行现代美术教育时,应该要充分体现我国的民族特点,充分运用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乡土美术,提高我们本民族美术教育的质量,为今后我国美术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增强我们的乡土美术的艺术性。

2.2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我国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现代美术知识的讲解,从而忽视了乡土美术以及民族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导致我国的美术创新能力较低。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应该要重视乡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在原有的美术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一些乡土美术作品,感受到这些作品与现代美术作品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乡土美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当地民族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去感受到民间艺术文化气息,让他们认识到乡土美术形式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并且能够将这些民族元素在以后的美术创作中应用其中,增强自身作品的艺术魅力,使其更具有民族色彩。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校的美术教育增添更多活力,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

2.3使美术教育更加贴近生活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创作中需要学生深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更具有灵性。乡土美术作为历史的产物,它既是历史的承载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展现者,所以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而且还有这浓重的地域色彩。当前我国大部分的美术教育都在学校的课堂上实现,这样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去观察生活,他们只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下去完成“创作”,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利于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通过乡土美术形式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提高自身观察力,为学生以后美术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3总结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中学课堂中福州民谣教学的意义

民族音乐是地方传统特色文化的瑰宝,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是刻不容缓的举措,乡土音乐是民族音乐中十分典型的艺术形式,也是民族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土音乐进课堂有助于加强当代中学生对地方传统音乐的了解。中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对于各种知识的接受和吸收有着自己独特的判断方式和选择方法,只有将乡土音乐真正地融入课堂,触动学生的心灵,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学生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而福州民谣是福州乡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福州民谣简短小巧的结构特点,使学生能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了解更多的音乐特点。中学音乐课堂上,福州民谣的教学,能够促进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兴趣和关注;激发学生了解地方特色音乐的动力;帮助学生增强民族意识,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民族素质,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地方民族传统音乐奠定基础。

二、中学课堂中福州民谣教学的可行性

随着社会各界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和保护,越来越多地教育工作者对乡土音乐走进音乐课堂做了大量的尝试,总结一定的教学经验,进一步体验乡土音乐进课堂的可行性,笔者在福州民谣的教学中,再次肯定中学音乐课堂中福州民谣教学的可行性,具体如下:

(一)福州的地域优势

福州位于福建东部、闽江下游沿岸,是东南沿海重要都市,悠久的历史渲染了榕城沉稳灵动、古调悠长的传统气息,各种文化古街、艺术长廊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使青少年在长期的艺术感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福州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福州民谣的传唱与再创作,为学生对乡土音乐知识及传统民俗文化的掌握与了解奠定的基础。

(二)福州民谣朗朗上口

民谣来源于生活,创作于生活,短小精炼,朗朗上口是民歌的特点之一。福州民谣也有这样的特点,四句旋律起承转合,给人以婉转、自然、清新的小调风格之感。福州民谣的旋律还与福州方言音调的上扬、下叹有着密切的关系,歌曲旋律的走向根据福州方言的特点进行大跳、上行、下行等不同处理,使得歌曲的演唱给人以朗朗上口的感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学唱福州歌曲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方言的特点,并对歌曲旋律产生一种亲切熟悉之感,加深印象。本课中《一粒橄榄》正是根据福州方言的特点进行起承转合的旋律排列,歌曲最后的重复句是歌曲情感表现的延续。

(三)歌词内容的特点

福州民歌的歌词内容是人民群众生活情景的再现,是福州民俗文化的缩影,从歌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福州旧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与情感表达等相关的民间习俗,有利于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表达歌曲情感。本课中《一粒橄榄》反应了旧时男子无钱娶妻的无奈与沮丧,学生通过对歌词的了解,明白民歌中人们含蓄的表达方式及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生活态度。

三、如何解决中学课堂中福州民谣教学存在的不足

福州民谣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同样遇到一些问题和不足,由于地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于音乐教师自身掌握较好的福州民谣相关知识有一个较高的要求,而方言的准确发音也是许多音乐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福州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没有长期使用方言的教师,只是通过临时的学习,这样的发音只能做到形似而神不似,福州方言特有的“虾油味”荡然无存,这样的局面造成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对于福州民谣的教学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在方言的示范及教学中产生了一定的尴尬局面。而这样的不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却也找到了一定的方法和突破口,那就是对于福州方言的“取短补长”。

(一)方言作为教学中的导入环节

当今社会,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极具成效,地方方言面临着传承与发扬的紧迫感,许多青少年对家乡的方言越来越陌生。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方言在乡土音乐进课堂中起到首当其冲的作用,大多数学生对福州方言不是特别熟悉,但方言在课堂上出现,却是一种激发学习兴趣较为直接的导入方式,在本堂课中,初听歌曲时便提出思考问题:歌曲唱了什么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聆听,听懂部分歌词时,学生流露出喜悦的心情,对整首歌曲充满了好奇与兴趣,而对福州方言完全不懂的学生在课堂活跃的气氛中,有着学习的兴趣,对方言略学一二便有一种满足感,这样的导入,对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激发兴趣,有着很好的意义。这样的导入也为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福州乡土音乐做好教学情感的铺垫。

(二)教师的发音不足由学生弥补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2、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他包括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生活习惯、自身独特的政治、宗教、价值观念和乡土知识等。 由于民族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使他始终保持了不断创新、传承发展的性质,而传承民族文化必须在尊重民族的传统生活习俗、语言的前提下,利用科学技术来发展民族传统技艺,如黄晓的《民族文化的开发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里所提到的民族文化需要吸收那些自己能消化的东西,在冲突、磨石、调适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3、传承民族文化需要基层的、本土的民族老师 少数民族地区,学期班到2年级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靠本民族语言去学习和掌握汉语的。因此,在这过程中、基层的、本土的民族老师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不仅仅可以让民族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学习汉语文化,也可以让学生们在做到不忘本民族语言知识的同时,能深刻地懂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4、传承民族文化需要掌握自己的语言文字 在潘世华的《民族语言文字与民族文化教育》文章里指出千百万年来,民族人民的生存、发展、繁荣、进步,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的语言存在,它也是形成了民族社会的一个根本要素,第一生命线。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61-02

一、云浮地区古建筑的特点

云浮是古代百越族聚居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百越族逐渐与中原移民融合,以中原文化为根基,构成了特殊的岭南文化。他们长期过着以家庭为核心的集体生活,多次迁移和重建家园的劳动,培养了他们刻苦耐劳的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恪守“勿忘祖宗言”的谚训。这些“衣冠望族”的后裔辗转迁入粤西后,仍念念不忘祖宗盛德,常以家谱、族谱、堂联等方式向子孙宣扬本家族的荣耀。他们以族团为单位而居,祖屋大门楣上都有本族堂号,大门两侧贴有堂联,表明自家是某某望族的后裔,决心光宗耀祖、重振家声等。他们克勤克俭,尊师重教,秉承了中原“书香门第”的特质,在长期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不断显露出非凡的智慧,所建的房屋设计华美,装潢精致,辉煌夺目。

保存较好的云浮古民居有位于西江边的郁南连滩、泷水河畔的罗城,云雾山下的云安铁场、大田头、十八坑等地。这些古民居大部分都属明、清时代建筑。这些古建筑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建筑规模大,占地面积一般为100~700平方米不等。大屋布局外部封闭,内部以纵横巷道连系,中间以天井作间隔及取光,这种布局适合聚族而居。

其二,平面布局以方块为主,一般采用纵向三、五、七座排列,台基由前往后逐级升高,两侧各有一排或两排厢房(两排俗称双登带),有的置有前后院,横向有一座三门,多至首排三座七门,外加围墙、花厅、轿厅、后花园等,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

其三,前后墙与侧墙建造高大的封火山墙,俗称镬耳,镬耳造型多样,具有防火作用,但主要用来装饰,配以各种灰塑图案,讲求装潢,美观而神秘,具有曲线动感美。

其四,灰塑艺术极为精湛,出神入化,题材、画面生动,彩色与画面在岭南堪称一绝。建筑物的脊下山墙、墀头、廊门头、檐下均有灰塑,有壁画式、图案式,造型千姿百态。

其五,大厅以及各厢内墙瓦面下都用白灰批出一条画带,用以绘制壁画或书写诗词、歌赋、家规、祖训,画面生动多样,色彩艳丽,采用传统工艺和矿物、植物等天然颜料,不易褪色。

其六,建筑物的檐板、斗拱、雀替、驼峰、屏风、神楼等木雕花板,以及内外石雕、栏板、柱础、砖雕、陶塑、木雕花窗等互相衬托,争奇斗艳,表现出粤西地方所特有的艺术特色和独特风格。

云浮遗存的大量明、清古建民居,是一种尚未被开发和利用的旅游资源,是最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宝库。这些古建筑的石雕、砖雕、木雕、彩绘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历史画卷,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这些文物古迹应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加强保护、维修、开发和利用,使之成为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二、云浮地区乡土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也是新形势下的一项重大任务。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积极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各级政府和文物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笔者在文物普查中发现新农村建设的体育、娱乐设施用地理念错位,一些村庄以“破旧立新”来取得用地,而所“破”的旧,大部分都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散落在乡村的古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着拆、迁、整、改等种种危险。自然和人为损毁现象也十分严重,因为这些古建筑都是老祖宗所建,到现在已繁衍成人口众多的族群,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建新房,难免产生了弃旧喜新思想。祖宗遗留下来的建筑无人管理,更谈不上维修了。一些古建筑已是断壁残垣,除了透露着历史沧桑的信息外,已无法见到完整的历史文化内涵。一些较完整的建筑也因无人维修而岌岌可危。如郁南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庙,由于当地没有充足的维修资金,所以损坏多年未能修葺,现已危在旦夕。这些都反映出文物保护工作的严峻性。为此,各级人民政府、文物工作者在新形势下,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新措施、拓展新思路,积极探索文物保护的新路子。

三、乡土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一)开展祠堂文化

云浮市于1998年就提出开展祠堂文化活动。罗定市率先在祠堂开展各项文化娱乐活动,由于人们意识到这个活动场所的重要性,所以就重视对场所(祠堂)的维修保养。我们在文物普查中发现,祠堂的保护较古民居保护更容易实施,究其原因,主要是祠堂自身的文化及其功能因素:其一,祠堂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倡学、议事、教化,以及经常用来商议家族大事和庆祝重大活动,如婚嫁、祝寿、丧礼、年节、民间迎神、社祭活动等。相对而言,祠堂更重视精神方面的功能。另一项职责就是修立家谱。祠堂空间大,有足够的场地祭祖,同时又满足了宗教议事、维护宗教法规等要求,达到团结合族之目的。其二,祠堂是宗族的象征,是村民活动的中心和村落的政治中心,是精神教化场所。因此,各村均倾其所有来建设,建筑尽可能美仑美奂。各村还经常在宗祠大门及两侧上方悬挂纪念性匾额,作为彰显宗族的重要标志,是光宗耀祖、凝聚族人人心、激励后人的重要形式。其三,据普查所知,大部分祠堂都有专人管理,管理者多数为该族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且维护资金筹集容易,是群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体现,可以使祠堂本体建筑得到保护,目前,一部分祠堂已被公布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切实把乡土古建筑纳入其中,不可新旧割裂

科学选址,切莫把无人管理或是公众所有的古建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设施用地。对于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在册的古建筑村庄,在政府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经费时,把古建筑的维护费纳入其中,继续发展祠堂文化,用历史文化孕育、滋养现代文化,使群众文化发展和文物保护获得双赢。

(三)提高认识,以政府为主导,群众参与

乡土古建筑作为不可移动的文物,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载体,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如新兴国恩寺,郁南大湾古民居、张公庙、罗定学宫、文塔等古建筑的开发和利用已步入兴盛,在经济建设上也有着激活经济增长的资源优势。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发展旅游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此,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重点进行宏观调控和依法管理,提高对古建筑保护和利用的认识,加强领导,妥善解决在古建筑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矛盾,文化、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联动,做好保护和开发工作。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广辟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群众的力量,发挥群众积极性,允许社会资金合理地参与开发,政府职能部门还要一手抓规划、研究、保护工作,一手抓投资、培植,使古建筑在保护中得到利用,在利用中得到保护。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乡土古建筑的长期有效保护和永续性的合理利用

乡土古建筑是有一定生命期限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在保护和利用问题上,首先要正确处理经济利益与有效保护的利害关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将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确立“新旧分治”的规划模式,有步骤地推行“存旧立新”战略,摒弃“破旧立新”思想,这是乡土古建筑有效保护的得力措施,也是促使保护利用工作走向良性循环的主要方法。同时要加强对乡土建筑保护维修的技术指导,深入农村,解决农民群众维修工作的实际困难,真正做到“修旧如旧”,保证原历史风貌。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土美术;课堂教学; 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27-01

乡土美术是指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承传性的民间美术,它往往与特定的乡土文化联系在一起,对于该区域生长的人们更具乡土意义,更容易产生无限的思乡情怀和爱国热情。美术教学虽不是美术创作,但他们也有相似之处,既要以课程标准为准心,也要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美术”。湘西自治州的基础美术教育,要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民族与文化优势,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民间美术,学会观察,学会利用,巧妙地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契机,引导学生的兴趣,适时地增设弹性课程,从当地的乡土文化中进行乡土美术教学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开发农村自然风光资源,使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湘西自然风光瑰丽,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等,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因此,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写生极好的题材资源。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从授课效果看,这样的课往往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同学们不但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又锻炼了技法技能,同时又能得到了历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学习兴趣大增。在锻炼捕捉创作素材能力的同时,又加强了同学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参悟,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以建筑为载体开发人文历史文化资源,渗透传统文化的学习

翻开美术教材,我们不难找到关于建筑的内容,从撕纸拼贴到绘画到欣赏,真可谓形式多样,但教材中的内容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比较遥远,而且不能表现出我们当地一些建筑的特色,所以学生对于本地的建筑仍旧是比较陌生的。湘西的极具地域特色的吊脚楼,表现了其独特建筑艺术风格,反映了湘西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能力。这些都是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深刻教育意义的建筑,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装饰于一体,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地方文化底蕴。灵活多样地将这些地方资源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去,除了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外,还组织学生亲自走进这些平时熟悉的空间,引导他们用眼睛观看,用心灵触摸,让学生在多样化表现的方法中进一步感知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的美术文化,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气息的作品。

三、开发民间工艺美术,彰显民族艺术特色

湘西是工艺美术之乡,蜡染、土家织锦、根雕、剪纸、苗绣等都是极富特色的地方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这都是很好的地方课程资源。通过参观、拍摄、采访、欣赏、创作等手段对民间工艺进行了解和学习,把这些地域特色的文化引用到我们美术教学中,体现地方民族特色,更好的服务于课程改革。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乡村的经济发展、文化氛围和信息科学技术更换的速度与城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乡村的乡土人文,民间美术,地域风情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因此,让本土的民间美术走进课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与民族文化认同感

乡土美术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美术与艺术设计的渊源和基础,是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搜集、整理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学校美术教育,做了明确的表述和要求,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常锐伦教授曾说:“作为教育的导向,应该使下一代公民树立起牢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情感的根。乡土美术是本地各民族历史积淀的文化造型载体,乡土美术教材所进行的教育正是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乡土美术的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才能立于世界之林,从而培养热爱乡土美术文化的感情,使维系民族情感的‘根’深深地扎于学生心中。热爱乡土的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乡土美术蕴涵着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而地方特色正是体验人类文化丰富性与多样性之所在。在学校美术教育中介绍乡土美术及各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美术,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审美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持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包容多元文化的意识。

(二)有利于推动美术教育的健康全面发展

美国作家约翰・来思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曾说:“我们的社会高科技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容量的环境,民间艺术恰好与电脑社会相平衡,难怪手工做的被单那么受欢迎,就连乡村音乐的流行也是对电子音乐的一种反映。”乡土美术的创作,是一种真诚的思想感情的流露,使情与美结合为一体,而无浮华与虚饰,其审美创造是情与美、善与美、用于美的统一,这也就是乡土美术审美价值的魅力所在。乡土美术历来注重人情化表现,具有手工制作的亲切感和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回归感,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与其说学习乡土美术是在学习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学习乡土民间美术是在教学生学会怎样理解中国的劳动人民,怎样理解中国劳动人民在苦难重重的生活环境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如果不理解这些,那你就不上热爱他们。现在我们的中学生,尤其是条件较优越环境的中学生,缺乏的正是这样一种情感。

表现生活中真善美为特征的意念造型手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习惯的反映。在他们的生活中,酸甜苦辣可能都有,然而在他们的作品中,却极少有痛苦和伤痕的表现,总是表达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有力的情怀。这种人文关怀,正好适合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和人格修养,张扬文化精神,增强自信心,激发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通过乡土美术课程教学,例如制作剪纸、织锦、编织手工艺品等,让学生体念人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在工艺制作中倾注情感容量和个性,感受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崇尚境界,调节并补偿了现代化教育引发出的人伦精神需求失衡。让乡土美术走进基础美术教育的课堂,是对学生教育情感缺失的一种补偿,有利于推动美术教育全免的、健康的发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徐特立也十分强调乡土美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他说:“哪怕是一个小村子,抬头看,就有人,低头看,就有地。这虽然是局部的大地,而把它作为教学上研究的出发点,就已经足够了。尤其是与学生的生活直接利害关系的地方,不仅易于认识,而且能认识得特别深刻。”总之,农村美术课程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开发潜力,以乡土美术作为农村美术教育的突破口,开发和利用好当地的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必定会给农村美术教育开辟一条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新的发展道路。相信不久的将来,气势恢宏的风雨桥、吊脚楼、凤凰古城、芙蓉古镇、土家织锦、苗族刺绣、湘西凿纸刻花、根雕艺术都能为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从而弘扬和传承湘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