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高雅校园文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53 — 02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构成元素

一般来说,大学中的校园文化包括两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模式中,精神文化是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物质文化则是实现教育教学根本任务的载体形式。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范畴

在各具特点的大学校园文化形式中,高校应以校园中的物质文化为基本载体,重点构建具有独特人文教育意义的精神文化环境。大学校园中教学设施的设计风格、各种场馆及人文景观等教育教学物质模式的确立会起到传播、宣传学校传统和现实人文精神的重要功能。大学校园内独有的高雅文化形式、各种有益社团文化品牌,都可以有效积聚大学生的情感力量,充分激发学生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观积极性,进而使高等教育目标的深刻蕴意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思维方式。大学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一旦实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的整合统一,就可以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高雅校园文化的构成元素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高雅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高校校园中蕴含着高雅人文元素的文化品牌活动形式,具体指有助于历练大学生的精神品格,对学生能够起到正面积极的教育引导意义、起到激发学生内在进步动力、约束其不良行为、促进其身心健康、调节其心理状态等具有独特育人功能的文化形式。当前,我国高校应按照党的十关于培育国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工作要求,在办学过程中坚持融入建设“节约型、关爱型、文化型”校园的办学思想,结合本高校的具体办学特点和优良文化传统,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高雅校园文化模式,深入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教育体系和教育能力的现代化,不断培养出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的复合型人才。

1.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团文化模式”,更好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事业改革的有关要求,高校办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不断培养出有助于国家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复合型人才,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当前,一些高等学校正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在这里我们认为,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方法应首先从改革学校的育人模式入手,其中,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团文化活动模式,更好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有序参加社团文化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和培养,在实践中提高服务社会的本领和基本技能,这已然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改革方向。

具有广泛参与特点的有益的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形式对于加强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能较强的辐射教育功能。高校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申请设立学术型社团、理论型社团、文体型等社团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类竞技性创新创造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直接平台。把每一个学生的自身职业目标最大程度现实化,让学生利用各类专业社团组织可以充分实现知识应用能力的特殊培养和有效实践。高等学校可以利用组织建立符合高校教育教学特点的学习型、复合型、实践型学生社团组织,充分培育高雅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品牌,把社团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工作的吸引力与感染力,通过发挥文化“反哺”教育的作用,有效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而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2.研究高雅校园文化形式,以高雅文化作为增强育人效果的重要载体

对于高雅校园文化的构成元素和标准、高雅校园文化的独特育人作用以及构建高雅校园文化的基本途径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5年,教育部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来,我国一些高校通过推出高雅交响乐演出、经典话剧表演、爱国主义影片赏析和歌曲展播等活动形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高校的大学生通过更好的亲近艺术、聆听大师、感受经典、感受艺术魅力充分实现了自我教育和知识文化水平的提升。欣赏高雅艺术演出、感受高雅艺术魅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自身素养也在潜移默化改变着,学生对美的渴望与追求也在不断的升华。

二、高雅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功能

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参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精神和智力支持,充分发挥高雅校园文化的独特育人功能,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洗礼和熏陶,有效促进其自身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有效增强其学习和科研创新动力。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校园文化反哺教育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办学方向的核心问题,教育只有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思想保证。高校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内容更是丰富有益,其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校学风校风建设,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起到了较大的助力作用。大学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的衍生物,是一种具有独特教育寓意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人才培养工程中具有很强的培育功能。高雅校园文化的独特育人功能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维重塑的手段,构筑一种高雅的育人文化模式,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学生、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在这里,高雅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宽泛,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功能:

(一)高雅文化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价值再造功能。如今,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打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以改革创新为标志的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正在进行,这就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终端系统的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要具有比较科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通过加强高校高雅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效果已经说明,这是一个确实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的最佳途径。每所高校都要维护和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和教育学生增强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自身学习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科学的环境。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其创新思维实质是一种精神文化,体现在高校校园内的各种文化载体上,并通过学校的物质文化载体,如校歌、校徽、校训以及学校校园内各种教育教学设施的内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准则、情感气质等要素表现出来。因此,对于校园中的高雅文化形式来说就更能发挥激励和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育人功效,以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的人文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正确的创新目标,培育科学的创新思维,培育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通过引入高雅校园文化元素培养和塑造出来的大学生才能符合复合型人才标准。

(二)挖掘和开启高雅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可以深层次培育大学生的创造才能。高校内部的文化环境是一个知识密集、思想碰撞、文化成果不断创新的人文环境,所以,高校内部文化环境自身则蕴含着文化创造力和创新要素。这种文化环境可以深层次地调动大学生的主观创造能力,提高其求知的自觉性和创新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高校的校园文化内容和模式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为大学生提供了实验和思考的内容和机会,大学生群体可以对自己想钻研的知识直接去体验和认知。在高校校园里,大学生可以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等平台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创造性活动,举办具有代表性的高雅校园文化品牌,如:举办各种技能竞赛、道德讲堂、学术论坛、依托专业的学科竞赛、演讲辩论赛以及各种课外科技竞赛等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有选择的参与。大学生们利用参加这些活动的机会,既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又提高了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

(三)高雅校园文化能引导大学生复合型人格的形成。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实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素质。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复合型人才是其进步的源动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生力军,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复合型标准一般由三方面要素构成:第一,复合型人格,这是一个完整的人格体系,其包括一个人应该有进步动机、创新追求,自主性、兴趣源、挑战性、意志性等;第二,复合型智能,包括人意识敏锐性、程序性、灵活性、发散性、新颖性等;第三,复合型能力,属于操作体系,包括具备作为创造基础的必备文化技能、获取和利用新知识信息的能力、文化应用能力和基本创造方法。以上三要素最核心的是指复合型人格。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点往往超出人们的认识。复合型人格的本质是复合型智能与复合型能力的结合,其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具有动力、导向作用以及对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配作用。

总之,高校校园中的高雅文化具有独特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功能,鲜明有特色的高雅校园文化作品吸引并团结着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高雅校园文化可以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一个良好的学风环境能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效果。高等教育的实践结果不断证明,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复合型人才,单纯依靠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不够的,在文化课课堂教学之外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元素,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知识架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等基本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因此,在高等学校营造出浓郁的高雅校园文化模式,科学利用高雅校园文化环境的教育引导作用,把高雅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模式之中,使大学生在一种真实、自然的学习生活状态下接受无形的高雅人文教育,从而提升知识水平,确立科学的奋斗目标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合作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并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 考 文 献〕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内涵发展

[作者简介]吉鸿(1967- ),男,江台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纪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盐城 224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49-02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正在不断深化各项教育改革,积极创新办学思想和理念,以期跟进时代步伐。高职院校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不管什么时候,突出学校文化内涵发展都是高职院校改革成功实施的决定性力量。文化内涵发展以重视全面素质教育和提高人才质量为根本,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实现这一目标有着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构成之一,是教育、管理资源和学校品牌要素,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哺育以良好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的特色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

一、校园文化内涵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评析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精神财富,是整体价值实现、道德观念、传统继承和行为方式等意识形态的总和。校园文化的层次与结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其中外层的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是基础,内层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根本。物质文化是静态性环境因素,如建筑、绿化,以及教学科研设施、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等;行为文化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学校的组织管理、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后勤服务、文体娱乐、社会实践以及人际交往都具有特定文化;制度文化融入管理思想与教育理念,在体制和机制层面上规范教学、科研、学习以及生活模式,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来源于学校的历史传承和人文积淀,体现了学校的品位和办学风格,反映了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特质。精神文化对于激发师生意志、塑造学生人格、影响人生取向是深刻的,一个学校的校园精神,是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性的高度反映。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有待进一步重构。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其独具的文化取向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职院校随着办学的逐步深入,其在办学进程中积淀的优质文化正在深化和演化,已经开始形成各自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但高职院校由于历史的原因,一般办学时间较短,办学体制又面临变革,而且大都有一个探索和渐进的过程,高职院校园文化尚在构建和发展之中。

2.重视校园文化成为高职院内涵发展基调。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化。在实际工作中,学校不仅重视教学、基建等“硬件”环节的投入,同时也更加重视校园精神的培育,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学校“软实力”的标志和品牌建设的重点。另一方面,价值多元化导致各种文化现象在学校中渗透,存在“次文化”“伪文化”等消极因素,对校园文化建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高度的关注。

3.特色发展是高职院校园文化的基本路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发展是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特色发展是高职院校得以生存的重要选择。高职教育强调的“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以及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已产生深刻的影响。高职教育模式构建推动了师生思想认识升华,道德观念的选择和确立,反映了全新的校园精神文化。这种“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承载着文化建设的使命,使校风建设进一步成为自觉的文化行为配合,从而实现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需要,是特色发展的必然。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发展的基本要求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文氛围特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遵循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围绕高职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有系统地加以研究和探索。

1.合理定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学校育人的基本功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普遍的共性。就高职院校而言,由于学校的类型不一,不同学校发展过程、地域环境以及面向的行业、所办专业结构不同,校园文化规划和建设内容又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定位应当根据学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物质文化的规划层次、制度文化的创新水平、精神文化的载体及表现形式等要求做出准确的文化定位。

2.有机融合文化传承和创新元素。高职院校的产生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结果,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的,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都有相通的传统和基础,并且都带有行业的个性特征,原有的物质文化、组织文化、精神文化互动互变,支撑了高职院校的变革,但同时也有许多方面制约着新的发展,如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理念与体制机制、教学形式与手段、教学评价等。如何立足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对陈旧的和错误的文化倾向进行抵制,对优秀的充满时代精神的文化加以吸纳,解决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3.把握文化建设主体性与主导性。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人为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了人的活动,文化建设无从谈起,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主体,校园文化的主导者是教职员工,校园文化的倡导者是学校领导班子,要充分调动全体员工自发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参与建设中受到文化熏陶和精神教育。这种师生员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热情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力量,能否正确把握主体性与主导性的统一,真正体现全员参与、全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的最直接反映。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基本途径

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积淀中逐步形成的优质资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由于环境条件和基础条件的差异,必须立足实际,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建设新途径。高职院校要将校园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充实新内涵,形成全新的价值观体系和校园精神;渗透到学院的各个层面和自觉的行为之中,形成具有强烈时代性、富有生机活力、独特的校园文化。

1.培育优良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根本着力点。校园精神的培育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经历了发现、扶植、提炼、整合、固化的历史过程。准确概括一个学校的校园精神,需要由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师生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来支撑。高职院校建校以后,往往采用全员征集的形式,对学校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展望和寄托展开头脑风暴,这既是一种积极引导和回味,更是一种精神熏陶和认同。高职院校力求在新的起点上以高度提炼的校园精神,集中体现师生员工的共同期待、精神追求,反映学校文化传承,倡导严谨的学术风范,规范师生行为准则,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体系,从而凝聚人心,激发前进动力。高职院校培育校园精神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好的校园精神往往具有哲理性、方向性、现实性和指导性。校园精神形成,必然会使学校和师生员工潜移默化地产生特有的“精神特征”,形成该学校精神文化特色,并产生潜在力量和原动力,特别是学校在面临重大变革或产生严峻挑战时,成为信念支撑、实现新跨越的力量源泉。

2.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关注点。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区域性和人才职业化发展要求,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改革方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这一要求,渗透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高职院校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积极探索政行校企办学模式,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办学举措,教学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必然由此产生新的文化观照,是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历史性要求。不少高职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仿真型实训、生产型实训,邀请企业专家授课、开办讲座、举行校友报告会,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都是适应文化内涵发展要求的有益尝试和深度融合。

3.营造优美育人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切入点。关键是搞好校园文化设计,走进一所校园,要使人感受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气息,这种气息来源于环境的精巧构思和人的精神状态。独特的校园文化情境一方面体现在校容校貌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如建筑的外观及其组合形式,雕塑陈列所蕴涵的文化创意,校园绿化所呈现的优雅韵味,画廊走廊所揭示的文化主题,每一个标识和形象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学院文化产品的规格和内容等,所有这些应当成为一种校园文化的直观展示,让人产生向上的力量和受到美的陶冶。另一方面体现在师生所具有的文化行为。要形成良好的规范、制度教育培养以及塑造人,这种规章制度将作用于育人环境,影响着学习、生活、工作的行为方式等。高职院校积极尝试科学管理,采用精细化管理和系统性管理等方式,以此培养师生员工的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协作精神和严谨作风,巩固和弘扬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是不断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4.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是校园文化建设最终落脚点。育人是学校的根本所在,校园文化的发展应当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成才需要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在于规范引导学生群体,同时也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提升职业能力,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创业成才奠定基础。一方面要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陶冶大学生思想情操。广泛开展主题突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关注行业发展,明确社会责任,要使大学生成为思想成熟、道德高尚的社会人。另一方面要通过富于创新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素质能力。要让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起来,搭建各类平台让学生有展示的舞台机会。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组织各种科技社团,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创业设计大赛。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形成体系,指导学生创业,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成为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职业人。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其内涵将不断充实,必须根据形势和发展的需要,使之在更新的过程中得到不断优化和重塑,从而使校园文化处于动态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常抓不懈,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并在创新中得到升华,高职院校的建设事业也才能因此奠定坚实的基础,获得全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安吉.谈如何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职教论坛,2009(14).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第3篇

在查阅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自行设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等各个方面。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8份,回收率94%。问卷由17个问题构成,主要询问学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大学生校园出现现象和社会实践方面的具体情况。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各学院(部)在校不同专业的大二本科学生,同时还通过座谈、QQ群等方式听取大学生的看法,以期全面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在了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方面,38.1%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作用,25.0%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太枯燥,还有16.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没必要,只有16.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65.0%的学生偶尔关注时事新闻,25.0%的学生天天关注时事新闻,还有10.0%的学生对时事新闻不感兴趣或因为考试才关注。另外,41.8%的学生基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5.6%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太了解,甚至有7.6%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了解。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总体上思想政治态度端正,但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存在偏差、思想政治教育不易让学生接受等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2.利用网络学习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现代网络技术兴起与应用确实对大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是大学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40.2%的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查找或浏览资料,18.9%和17.2%的学生上网主要是聊天交友或打发时间,13.9%的学生上网玩电脑游戏、娱乐。可以看出,多数学生能正确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功能并使之发挥良好的作用,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功能,从而产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交友或打发时间等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多加教育和引导。

3.校园文化作用方面

在大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问题上,30.3%的学生认为丰富了学习生活,26.1%的学生认为丰厚了校园文化底蕴,20.1%的学生认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17.6%的学生表示凝聚了师生人心。在校园文化功能体现方面,29.4%的学生认为体现了学校的人文气息,28.1%的学生认为体现了学术氛围,21.3%的学生认为体现了校风教风学风,15.0%、6.3%的学生分别认为校园文化体现了校园建筑风格、管理制度等。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充分证明了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4.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认识方面

调查表明,有35.8%的学生对实践类校园文化活动感兴趣,22.5%的学生认为是志愿者服务类,15.8%的学生认为是学术类,14.2%、11.7%的学生分别对艺术类、竞技类活动感兴趣。30.6%的学生不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活动内容、形式不新颖,25.8%的学生认为活动主题意义不大,25.0%的学生认为活动开展时间不符,18.5%的学生认为活动宣传力度不够。35.2%的学生认为增加校园人文气息应优先考雕塑,21.6%的学生认为是刻字景观石或其他表达形式,12.4%的学生认为应优先考楹联,28.9%的学生认为当前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困难是筹措经费,22.9%的学生认为活动虎头蛇尾,实际成效不大,16.3%的学生认为宣传组织不到位,人气不旺,15.1%的学生认为审批手续繁琐,12.0%的学生认为租借场地困难。调查表明,校园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起着较深影响,认真组织和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校长远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三、校园文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上述调查分析表明,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在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还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比较模糊,因而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二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陈腐、单调,相对肤浅,形式单一老套,缺乏新意,影响力、号召力不够,学生对现有内容并不满足,造成大多数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失去兴趣,感觉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收获不大。三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认识不足,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同起来,不能给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条件,大多校园活动是走过场、摆样子、做表面文章,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四是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娱乐化和政治化的不良倾向,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业余活动开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两者缺乏良性互动。

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积极支持、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尤其对那些能反映校风、校园精神,能起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社团活动,要从人力、物力与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为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做好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让更多的人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保证其普及性、群众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

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是提倡校园精神,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以实现对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综合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塑造。要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作用,使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有所收获,必须不断挖掘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动态、兴趣爱好、培养规格等实际情况,不断推陈出新,使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生动别致,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

3.发挥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军校文化;浅探

军校文化可以分为军校物质文化,如设施、设备、技术、知识、环境等;军校制度文化,如条令条例、规章制度等;军校精神文化,如办学目标、方针、思想,校训、校歌、校风,以及相应的文化建设及活动等。需要说明的是:

一、军校文化是一种现代军事组织文化。

虽然毫不讳言,军校内部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群体,如教育者群体、管理者群体、学员群体等,也因此军校文化当中的确也包含着不同群体文化,如教员群体文化、管理群体文化,学员群体文化;但无论其中的哪一个群体,都是通过组织并依靠组织的方式来实现的。依照人才培养目标、条令条例、规章制度和分工的共同要求,各个群体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是军校活动的基本特点,因此组织性才是军校文化的本质属性;所谓军校内部各群体主要以团体方式存在,所谓军校群体文化不过是军校作为组织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呈现方式之一,必须受军校文化作为军事组织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换言之,军校各群体,不论管理者、教员或学员,都必须也只能在军校人才培养目标下,按照军校条令条例要求开展活动,这是军校之为军校的本质所在。简单运用一般意义的群体文化理论看待军校文化问题,将军校文化作为群体文化看待,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利于将军校文化题认识引向深入。军校文化中蕴涵着的种种现代性特征和精神,比如重视军人现代民族和国家意识,包括政治意识的培养;重视通过教育训练提高军人履行职责的知识、技术和能力;重视军人纪律意识包括组织纪律、装备纪律、作战纪律意识的培养,是现代军校区别于传统军校的本质所在。忽视、抹杀或离开等等这些便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军校。

二、军校文化是军校成员共同创造的结果。

按照文化理论,人之要是人就应该是“文化地活着”;反之,只要是人就具有文化,并且在文化创造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换言之,从文化角度看,每个人既创造着文化,又被文化创造;文化是大写的人,人是具体存在着的活的文化;每个人既是自己文化的主体,又是自己文化的客体,二者统一于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而不存在文化上占绝对改造地位的主体或处于被改造地位的客体。采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运用教育理论中的主客体理论,以简单化的方式看待军校文化问题,将一部分人看成军校文化的主体,而将另一部分人看成军校文化的客体,或者将一部分人排除在军校文化存在范围之外,看成与军校文化毫不相干、毫无意义的存在,是不正确的。实质将一部分人当成文化上的“空箱”与“白板”看待,将另一部分人当成毫无意义的“自然物’,看待。不仅是落后的,而且将不可避免地破坏文化构建中的整体性原则,造成核心价值观的分裂,一部分人的“文化霸权主义”,和一部分人文化创造性的丧失,最终导致军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协调,丧失军校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校文化是军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军校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各个不同层次的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机关文化、系队文化、教研室文化,教育文化、教学文化、课程文化,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实验室文化,以及各种不同功能的文化,政治文化与军事文化、教学文化与训练文化,同时并存,构成为军校文化。并且正是类似各层次、各系统、各种功能的文化相互渗透、制约、影响,从内部促进军校文化发展,构成军校文化发展的内动力。但所有这些文化,都只有在军校文化之下,才能获得实现,也有存在的价值,军校文化是一个不同层次、功能文化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反之,军校文化也必须通过类似不同层次、功能的文化获得实现。

校园是军校的物化和外显形态,是军校的现象化表现,但不等于军校的全部。所谓军校校园文化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提出的一个概念。严格意义上看,大体相当于社区文化和村镇文化中的民风、民俗文化,企业文化中的厂区文化,部队文化中的营区文化,家庭文化中的庭院文化,是军校文化的具体呈现方式和物化表现,而不能被看成军校文化本身和全部。事实上,尽管在军校校园文化具体研究过程中,按照有的学者理解,其有时被认为可以超越其本身的内涵,而被当成军校文化看待,强调军校校园文化包括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部分,但实际即使在校园文化论者自身看来,其也不得不自始至终只能将校园文化当成军校精神文化的呈现方式及物化形态,而不是军校文化的全部来看待。坚持将军校校园文化上升为军校文化的高度,当成军校文化本身看待,或者认为军校文化类同为军营文化、营区文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忽视军校文化作为特殊军事组织文化对人之为人的本质性规定,忽视对军校文化本质与核心的把握,而流于文化问题上的主观主义和现象主义,遮蔽对军校文化发展根本规律的探讨。

四、军校文化是发展着的独特文化系统。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校园文化异化学生教师管理者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演进,校园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本真教育目的实现的必备条件。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将会促进教育的进行和学校发展。萨乔万尼就曾经指出:“最成功的学校领导会告诉你,形成正确的文化以及关注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所共同认同的意义,是人们普遍认为创造成功学校的两条基本规律。”所以,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将会统率和规范学校每一位成员行事的态度与方式,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全体师生的方方面面。

一、被异化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教育实现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校园文化的发展进入到“单向度”的误区和泥淖,使得校园文化背离了其原初的样态和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一)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引领与教化功能。

物质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近些年来物质建设在校园文化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甚至有主宰校园文化之势。这在高校发展中尤为明显。在巨资投入下,学校面积快速扩大,校内高楼林立,极尽豪华。人们慢慢忽视了学校更为重要的在精神引领和灵魂教化等方面的功能。物质建设固然重要,但它们只是学校和教育发展的工具性、附属性的条件,不是学校和教育的灵魂性、主体性的条件。校园文化的建设更重要地在于通过学校精神的营造,实现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领。

(二)重制度建设与科层管理,轻文化氛围营建。

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成长。校园文化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有时甚至超过对学生知识传授的影响。但是,在近些年的校园文化发展中,更多地关注把学校作为一个管理机构而进行的行政管理和制度建设,科层制的模式体现明显,而学校文化环境的创建却被当作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这使得学校在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系统的同时,背离了学校的文化和教育本性,导致了学校功能的异化。

(三)重自上而下的权威推进,轻多方参与、共同建构。

皮特逊(KentD.Peterson)教授曾指出:“学校文化是一组规范、价值和信念、典礼和仪式,象征和事迹,这些因素构成了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个性。”[1]在目前的校园文化的营建中,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的推进。权威文化强劲,构建主体单一化,非权威文化被排挤,非权威文化只是作为客体被物化的存在。这样的校园文化呈现为权威文化的单质性。因为真正的校园文化只有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下,多主体各尽其力,才能营造饱满、充盈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校园文化何以被异化

(一)对教育本质、学校本质理解的褊狭。

正确理解教育本质与学校本质是营建校园文化的重要前提。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是促进人的“整全发展”的活动,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2]而学校正是这样一个有组织、有计划地以促进人的“整全发展”为目的的重要场所。相应地,校园文化的建设必然是围绕着人的发展而展开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引领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对校园文化认识的不足。

近几年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呼声愈加高涨。更有甚者,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的规章制度规定下来以彰显重视。但事实上,很多学校所谓的校园文化更多地只是停留在口号层面和装饰层面上。而对到底什么是校园文化,其作用究竟何在,一知半解,其结果便是校园文化成了追求分数和管理绩效的外包装。当真正遭遇与分数、管理绩效的冲突时,所谓校园文化往往无条件让步。

(三)权威文化的强势。

从外部来看,在我国目前的学校建设模式中更多地是自上而下地以行政命令为表现的权威文化的推进,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校园文化更好地与主流文化同轨前进,有利于学校发展方向、教育发展目标在国家的统筹安排下有序发展。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校自身文化个性的培养。从学校内部来看,诸如校长负责制等单线管理模式,使得行政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主宰地位,直接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目的定位。

三、被异化的校园文化中“人”的困顿

(一)在“麻木”中走向“畸形”的学生。

校园文化渗透在学校的各个方面。“单向度”的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虽然在理念定位上“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依然是牢固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升学率与及格率的盲目追求、对知识学习的单一强调、对素质教育的虚假应付、对“应试精神”的暗度陈仓地执着等,都使得学生被胁迫在单向度的教育模式中。

(二)尴尬而又无奈的教师。

教师在校园文化营建中是一个既复杂又尴尬的角色。一般看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是一个自主性较高的角色。也正是基于此种认识,很多的教育问题最终被追溯在教师身上。但其实,在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权威文化的传递者、行政命令的实现工具而存在。因此,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不仅学生是被规训与控制的客体,教师也是被控制与规训的对象。因此,面对单向度发展的校园文化,教师更多的是无奈地执行,自身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被压制,成为单向度的群体之一。

(三)“高处不胜寒”的管理者。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管理者是外界权威文化的代表,同时又是学校内部权威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多由管理者主导。但是,因为长期以来学校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制度模式,管理者更多地被限制在科层的顶端。一般人看来,这是一种“最大的自由”。但实际上,往往因为科层制的严谨和等级的明确,使得管理者与非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距离感与隔阂感。而这恰恰是校园文化营建中的一个较大的制度性、构成。因为校园文化是在多方参与,在共契、磨合与博弈的过程中不断营建而成的。而上述的管理模式恰恰是割裂了这样的一种有机的模式与过程。

综上所述,目前的校园文化发展由于人们对教育管理本质、教育本质与学校本质的理解褊狭、对校园文化认识的扭曲、权威文化的强劲和受功利主义的影响,陷入了被异化的泥沼。而这也直接导致校园文化中的人的困顿。因此,了解校园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困境,分析背后的原因及其导致的后果,是校园文化实现改观和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