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学专业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外文期刊 电子期刊点击率 资源配置
[分类号]G253
1 外文电子期刊点击率统计分析对刊配置的作用和意义
在我国,许多大学图书馆相当重视外文期刊配置,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订购外文期刊种数均在7 000种以上(包括外文电子全文期刊)。这主要是外文期刊信息量大、科研成果首发率高、所载学术论文学术水平高,是高校教学、科研必不可少的信息源。但如何合理、准确地配置外刊则是一件棘手的事。以往高校图书馆采选外刊一般是采用学院“选书专家”推荐,图书馆最后统筹确定的采选模式,这种采选外刊方法看似合理其实存在片面性。由于学院的“选书专家”对自己的学科及研究方向较为熟悉,而一个学院有许多专业、学科,“选书专家”就很难顾及,在推荐外刊时易偏颇。有的图书馆就直接由馆员采选,很少征求学院老师的意见,这样难免存在盲目性。而参考外文电子期刊点击率来配置外刊则能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读者的外刊信息需求:一是因为点击率反映的是群体信息需求;二是点击的结果是客观的。因此,参考外文电子期刊点击率对准确配置外刊,节约经费,避免资源浪费必定起到积极作用。
2 Elsevier SD期刊数据库统计分析
Science Direct数据库简称SD数据库,其学术价值高、学科覆盖面较广,深受中国用户的青睐。在此通过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读者2008年1―8月对SD数据库各学科期刊点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读者外文期刊信息需求特点,以期从中获取资源配置对策并为其他图书馆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2.1 SD期刊数据库各学科期刊点击率及各学科被点击期刊平均点击率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
・对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外文期刊信息需求较大。农业和生物科学是福建农林大学的特色学科也是重点学科,表1中显示读者对农学与生物科学期刊需求量最大,这类期刊80种就有50种被点击,点击率高达62.50%;兽医科学和兽医学期刊有14种,6种期刊被点击,点击率达42.85%;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期刊144种,41种被点击,点击率达28.47%。说明读者对特色学科、重点学科期刊信息高度关注和重视。
・发展前景看好的学科外文期刊倍受关注。如环境科学期刊点击率高达56.09%,药理学、药物科学和毒理学期刊点击率达34.28%,化学与化工期刊点击率为25.47%,材料科学期刊点击率为18.51%。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读者越来越关注发展前景看好的学科。
・除了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发展势头较好的学科外,其他学科期刊也还是有读者关注。SD数据库电子期刊共有1 658种,2008年1―8月被点击的期刊有263种,除了艺术与人文科学期刊无人点击外,其余各学科期刊都被点击。反映了读者对外文期刊利用的多样性,除了阅览本专业期刊外还广泛地参看其他相关专业期刊,以期对本学科发展有新的突破。如兽医专业除了阅览兽医学期刊外,还会参看神经科学、医学等方面期刊。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点击率不高,但对某些社科类期刊需求也初现端倪。从表1中可一目了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点击率极低,尤其是艺术和人文科学期刊无人问津,但对经济、商业与管理类期刊需求相对高些,123种期刊,16种期刊被点击,点击率还达到13%,说明读者对经济、管理等学科的重视,尤其是农林经济管理,这主要是因其是学校的博士点学科。由此可见,只要学科发展了,读者对外刊信息的需要量也会有所提高。
・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发展前景看好的学科的期刊平均点击率较高,说明这些期刊利用率普遍较高。环境科学平均点击率最高,共有期刊41种,23种被点击,总点击数为7 808次,每种期刊平均点击率为339.47次。平均点击率居第二位的是农学与生物科学,共有期刊80种,被点击的有50种,总点击数为13 528次,每种期刊平均点击率为270.56次,可见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发展前景看好的学科期刊不仅被点击的期刊较多,而且被点击的期刊平均点击率也较高,说明其利用率高,学术价值也高。
・社科、基础学科、相关学科期刊平均点击率较低。经济、商业与管理类期刊有123种,被点击的期刊有16种,每种期刊平均点击率只有21.43次,说明利用的读者不多,利用率也不高。
2.2 SD期刊数据库各学科最高点击率期刊及价格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
・每个学科点击率最高的期刊大多是国际性刊物,并为重要的检索工具如SCI、BA、CA等所收藏;同时论文探讨的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环境科学、生态学及交叉学科的研究,如《Agriculture Ecosystems&Environment》是研究农业生产、农业生态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问题的国际性刊物;或者是学术研究涉及到较多的学科,如《Mycological Research》涉及与真菌学有关的生态学、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物分类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这些都说明了读者关注的期刊是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中学术价值较高的期刊。
3 外刊资源配置原则
3.1 电子期刊为主、印刷型期刊为辅的原则
印刷型期刊阅读便利,但检索效率低;而电子期刊传递迅速、检索方便、便于下载,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近年来,电子期刊发展迅猛,不少印刷型期刊为了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同时也为读者获取信息提供更多的选择,于是纷纷开通期刊的网络版。由此可见,电子期刊代表了期刊的发展方向,昭示着期刊的未来和希望,此外,从价格上看,印刷型期刊昂贵,学术水平高的外文期刊每种年均价在人民币2万元左右,而电子期刊,尤其是数据库型电子期刊每种只在几元至100多元人民币不等。因此印刷型期刊配置应力求精,对于学校特色学科、重点学科或发展前景看好的学科同时又是利用率高的期刊可订购印刷型期刊便于读者长期使用,而更多经费应放在电子期刊的配置上。
3.2 电子期刊数据库为主、网络版单种电子期刊为辅的原则
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价格虽然昂贵,但从数据库每种期刊均价来看还是可以接受的。以SD数据库为例,价格为4万多美元,折合人民币为20多万元,但该数据库有电子期刊近1 700种,每种期刊大约人民币170元左右。有的期刊数据库价格更实惠,如springer-
Link数据库,其印刷型期刊订多些,数据库只需人民币1万元左右,该数据库期刊共有1 355种,每种期刊人民币只需7元左右。而网络版单种电子期刊价格不菲,基本上与印刷版价格一样,有的还略高些。如《Na―ture》印刷版人民币12 000元,网络版则是人民币13 544元。为此,在电子期刊配置上,应以期刊数据库为主,为了加强重点学科、特色学科资源建设可有选择地订购一些网络版单种电子期刊。这样既突出重点学科,又兼顾一般学科,同时又能合理利用经费。
3.3 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创立品牌的原则
所谓特色就是馆藏资源独特之处,是一馆的重点馆藏,它体现着馆藏生命力。文献资源配置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现期刊有20万种,因此,外文期刊信息资源配置一定要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树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文献资源品牌,这样,在为本馆读者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如国家农业图书馆2004--2006年到馆外文期刊2 287种,其中就1 189种期刊通过NSTL网络服务平台提供文献传递服务,为全国农业外文科技期刊信息服务做出贡献。订购电子期刊数据库也应突出特色,挑选本校特色学科、重点学科期刊子库订购,不要盲目订购全库。这样既满足了学校重点学科的发展,又节约了经费开支。
3.4 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
外文期刊信息资源配置必须遵循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联合、分工、协作、协调的方式共建外文期刊信息资源。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文献传递是近年来一种成效显著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尤其是外文期刊信息资源共享。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现每年都要通过文献传递方式为读者获取500篇左右的外文学术论文,为图书馆节约了大量经费。中、小型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开展这一工作,为读者获取更多外文信息。
3.5 从读者实际需求出发,实行按需配置的原则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福建农林大学各学科外文期刊信息需求差异甚大,目前需求量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农学、林学、植物保护、生命科学等十余个学科,少量需求的有旅游管理等学科。所以,高校图书馆应从本校读者实际需求出发,实行按需配置。学科在不断发展,图书馆要做好调查统计分析工作,经常了解学科发展状况、读者需求动态,而且要了解读者对具体刊物的利用情况,喜爱程度,适时增减期刊,让那些真正需要外文期刊信息的读者得到应有的满足。
4 外文期刊信息资源配置策略
4.1 外文期刊馆藏学科结构确立策略
外文期刊馆藏学科结构在馆藏体系里是至关重要的,它基本上体现了馆藏资源特色。通过各学科电子期刊点击率的统计分析可了解到读者学科需求面,这样便可确立外文期刊馆藏学科结构。从表1可知福建农林大学读者除了对艺术与人文科学类期刊暂无读者需求外,其他各学科期刊都有读者需求,其外文期刊馆藏学科结构应以农林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为主体并兼顾相关学科期刊。
4.2 各学科外文期刊入藏比例确立策略
外文期刊馆藏学科框架搭建起来之后就要确定各学科期刊入藏比例。通过对各学科被点击期刊平均点击率统计分析,可了解到各学科期刊总体利用情况和期刊的品质,这样就可确定各学科期刊具体配置比例。从表1可知农学与生物科学期刊点击率最高,为62.50%,环境科学期刊位居第二,为56.09%;而环境科学期刊平均点击率则最高,为339.47次,农学与生物科学期刊平均点击率为第二名,270.56次。说明环境科学这23种被点击的期刊品质好,学术价值高,同时也说明其利用率高,因此外文期刊配置平均点击率高的学科期刊比例要大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品质量、品种、数量和医疗技术、医疗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从行业整体发展的趋势来看,以高科技开发为依托的医药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将始终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
2、同声传译专业
同声传译员被称为21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随着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增多和奥运会带来的”会务商机”的涌现,需要越来越多的同声传译员。
3、水利专业
水利专业毕业生就业目前不大理想,各专业冷热不均。但水利事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好,随着三峡工程等一批大的水利工程上马,水利及其相关的一些专业需求量明显增加。由于水利与电力、环保等部门的联系比较紧密,因此也有很多人到系统外就业。
4、能源、交通专业
在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中,能源、交通行业占了很大比例,各大煤矿、油田、气田需要大量人才,这是吸纳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渠道。
5、建筑专业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中高级人才十分缺乏,亟需补充。近年来建筑类、土建类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一直名列前几位,尤其是建筑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受欢迎。
6、外语专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会与年俱增,今后几年这类人才也会保持较高的需求量。非师范类外语专业需求量最大的是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
7、电子信息类专业
计算机、微电子、通信等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巨大,毕业生供不应求,10年内将持续走俏。特别是在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移动通信、电子消费品生产方面,以及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如网络通信、网络保密研究、可视电话、图像传输、军事通信等领域,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8、农林类专业
这几年,农林类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不高。在农林类各专业中,社会需求量大小不一。目前需求较多的有农业经济、畜牧、兽医、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木材加工、家具设计与制造、森林道路与桥梁、园林、林产化工等专业;需求量较小的有农学、桑学、茶学、植物等。
9、汽车维修专业
目前,国内维修企业的从业人员技术素质普遍偏低,总体的技术水平不能适应汽车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我国目前技术工人队伍结构中,技师以上、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的比例仅为4:8:31:57,而发达国家的比例为11:23:49:17,显然,我国中高级技术人才短缺情况十分严重。
10、外贸专业
关键词: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专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02-02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在巩固自身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不断新增专业或专业方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为我国培养现代化农林渔业专门人才的神圣使命。为适应新环境、新形势,高等农业院校结合自身条件,在深入研究传统农业专业的同时,不断开设涉农、非农专业,才能避免单一学科发展不适应时代潮流的弊端。
一、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专业结构现状
吉林省2所高等农业院校(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都具备悠久的办学历史,高校经历历史的沉淀,审时度势,不断新增本科专业,改变以往单一的专业人才一培养弊端,在最近10年,吉林省两所高等农业院校新增本科专业数目分别为吉林农业大学增加35个,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增加了20个,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教等门类。目前2所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占所有专业的百分比为23.6%,吉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17.2%左右,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专业相对较多,占28.3%。涉农专业很多是交叉学科专业,还在逐步发展建设中,所占比例较少,占10%,非农类专业占据主导优势,吉林农业大学较高,比例高达72.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相对较少,占61.7%。
二、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高校类型多样化,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高校办学定位模糊,专业盲目设置,缺乏特色专业,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设置雷同等现象层出不穷,这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严重。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数量的发展。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专业数目逐年增加,然而专业扩招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必将带来弊端,不仅造成办学资源的浪费,还可能造成专业建设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因为农业院校毕竟是农业类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原本就是综合型的大学毕业生,专业内涵不明晰,众多专业鱼龙混杂,却没有核心专业,这对高等农业院校的长远办学是很不利的。
2.专业设置重复性明显。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发现,很多高校相同名称专业,培养模式、人才发展方向、教学课程内容等都大同小异,甚至同一学校不同分院之间也存在重复专业。高校对专业设置缺乏明确的定位,必将导致同专业毕业生规模超过市场行业所需,数量上供大于求,质量上却供不应求,出现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现象。
3.专业点布局不够协调。吉林省内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规划性不够科学,注重短期效益,有点急功近利。从新增的专业中笔者发现,近几年经、管、文等非农专业上升趋势加快,未能充分考虑今后专业发展前景就匆匆上马,忽视高校核心专业建设,专业发展缺乏长远打算,与传统综合院校同类专业比较,缺乏竞争优势。
4.专业调整机制未形成。两所高校本科专业几乎都在逐年增加,淘汰现象却没有。新增专业开展火热,却基本没有撤销或是淘汰不合适专业。高等农业院校专业优胜劣汰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形成,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培养出的人才可能滞后于人才市场需求。
三、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1.科学调配专业数量的发展。高校专业结构的设置应当着重参考市场调研数据,在国家层面,建议国家教育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深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进行实地调研,为高校专业建设提供宏观性参考建议。在高校层面,高等农业院校应当建立区域市场调研组,保证专业人才服务区域的同时,面向全国,定期深入省内当地企事业单位进行人才需求实地调查访问,摸清所需人才的专业和大致数量,了解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方向,将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反馈给高校专业优化小组讨论研究,制定可行的专业配置方案。
2.强化引导专业的合理布局。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专业结构已经由以前单一的农学专业向多种学科专业共同发展转变。在现有专业结构下,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应当仔细审视本校现存专业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历年的招生率、就业率以及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适当淘汰不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专业,整合资源,分享给有潜力的专业。集中力量建设具有产业优势的专业,吸引更多学子加入农业大学。虽然高等农业大学看似学科门类齐全,实则专业壁垒深严,各高校内专业应当相互融合,向多科性、综合型大学迈进,最终发展成为以农学或生命科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在巩固传统专业优势地位的同时,不断扶持新兴专业,促进其健康和谐发展。
3.加强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①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意识。高校可以将几个培养方向或专业相似度较高的专业组成“专业类”,下设几个专业或是专业方向。学生入学前2年进入专业类学习时不分专业,仅在其下实行基础性通识教育,自主选择课程,只要修满学分即可。经过2年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后,在学生对已有专业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下,根据个人兴趣、人生规划,自主选择上述4专业中的其中之一,进行专业课学习,深化专业知识,形成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式。②加强专业差异性建设。专业的重复性建设很难避免,但是相同名字的专业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向和课程教学内容,高校完全可以做到。不能因为跟其他高校专业名称一样,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也如出一辙,应当根据本校办学特色,明确4年后专业人才服务方向,升华专业内涵。③深化传统专业的有效改造。农学类专业是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传统优势专业,应当加强传统专业优势,改造传统专业,使其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农业产业。高校应当对传统专业进行纵向延伸,加入新课程,引入现代化科学技术,学生与产品研发,在实践中迸发出火花,挖掘传统农业新优势。横向上,与别的非农、农专业交叉发展,提高传统专业的生命力。④促进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根据吉林省规划实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加快,在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农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地位依旧没有改变,正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迈进,预计未来几年现代农业将为成为热门产业,农业高等院校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从实际出发,了解农业产业所需,对传统农学专业新增设的课程内容,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吸纳企事业单位、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进高校教学,使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学习含金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
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业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互联网+”模式成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在互联网与农业技术相结合的背景下,农业技术服务方式得到了改善与创新,其服务效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言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互联网+”农业概述
所谓的“互联网+”农业,就是指将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融入互联网技术,使农业发展趋于科学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在“互联网+”农业模式下,传统农业的时空限制不再成为问题,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互联网+”农业能够适应发展需求,对于农业产业的改造与升级而言无疑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目前,关于“互联网+”农业模式,我国依然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与缺陷,现阶段对其经济效果的评估也并不全面,然而就生产效率以及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而言,该模式的发展潜力与空间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发展前景
2.1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一致认可,在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中,该模式发挥着巨大作用,其能够有效转化农业技术成果,使新技术得到普及与推广,并且能够为农民提供培训,促使其职业化水平得到提升。总而言之,为了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将“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2.2有利于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将移动网络传输设备运用于农业科技推广中,可以使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得以上传,在云技术的支持下,农业相关信息得到有效搜集与整合,基于此对其采取专业处理措施,就可以使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而支持政府与企业作出正确决策,提高公众服务质量,为推动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2.3推动科研、教育与推广相结合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科研、教育以及推广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农业成果转化率得到有效提升。站在推广人员的角度,他们可以结合自身需求搜集相关信息,而农学院则可以基于信息需求,对相应的农业技术进行研发,在学习与掌握新技术的过程中,推广人员只需要利用互联网即可,并且还能够通过基层推广结构,将这些技术手段提供给农民学习,如此一来供需对接问题就得到解决。
2.4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互联网+”模式下,农业技术推广强调的是生产的精准化发展,并且需要对网络化农业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加以运用,使环境感知、实时监测以及控制自动化得以实现。其次,在精准化作业的实施过程中,耕地生产潜力也得到充分挖掘,这样就可以减少生产投入成本,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站在农民的角度,他们可以利用手机等设备对农作物生长基本要素进行学习与了解,并在云系统数据分析的支持下,有效调整农作物生产方式,进而减轻他们的劳动压力。
2.5有利于环境污染控制
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在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污染问题更是愈演愈烈。而在“互联网+”模式下,传统农业思想得到巨大转变,农民可以对环境污染问题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与认识,这样他们自然就能够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进而使农业化学物质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减轻环境污染,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6有利于网络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互联网+”模式下农业信息监测系统得以建立,该系统可以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例如灾害预警、耕地质量检测、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等,并使农业发展趋于“订单化”。与此同时,在云数据的支持下,农作物生产情况得到完整记录,消费者对农作物有一个深入了解,如此一来,食品安全与质量问题就得到解决。此外,基于农民培训教育平台的建设,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接受教育与学习。并且在面临一些实际问题时,他们只需要将视频或照片上传给平台,就会有专家为他们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农业科技也得到普及,对于农业推广服务质量的提升而言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技术推广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则在技术层面上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模式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影响,并结合国内农业生产现状,采取有效运用对策,促使“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喻利春.浅谈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J].新农村(黑龙江),2016,(10):21.
[2]汪发元.中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分析[J].世界农业,2015,(6):21-24.
[关键词] 食用菌 高科技 产业链 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 S64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58-01
中国大农业的发展是三色农业,即绿色农业(果蔬),蓝色农业(海产)和白色农业,而白色农业,就是我们的食用菌农业,它不仅能解决人们生活所需要的蛋白质,而且还能用于医药上,解决与人们生命相关的重大疾病问题。近年来,我国市场上对食用菌的需求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广大消费者对这种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食材赞不绝口,面对一片大好的市场前景,食用菌产业需要在保证食用菌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增加食用菌的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食用菌及其产业的深入认识
1、食用菌的认识
1.1食用菌,在学术上,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高等真菌的类总称。目前,我国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种,其中多属担子菌亚门,常见的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松口蘑(松茸)、口蘑、红菇和牛肝菌等;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其中有:羊肚菌、马鞍菌、块菌等。其中,大部分菌类适宜生长在温暖潮湿的地方,我国南方地区就是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理想地域。
1.2食用菌的价值体现在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两方面。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其含量是一般蔬菜和水果的几倍到几十倍,含有多种维生素,脂肪含量很低,约占干品重量的0.2%-3.6%,富含多种矿质元素:磷、钾、钠、钙、铁、锌、镁、锰、等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食用菌的药用保健价值有以下几点:第一,抗癌作用:食用菌的多糖体,能刺激抗体的形成,提高并调整机体内部的防御能力。能降低某些物质诱发肿瘤的发生率,并对多种化疗药物有增效作用。此外栗蘑中富含的有机硒,可作补硒食品,若长期食用,几乎可以防止一切癌变;第二,抗菌、抗病毒作用;第三,降血压、降血脂、抗血栓、抗心律失常、强心等;第四,健胃、助消化作用;第五,止咳平喘、祛痰作用;第六,利胆、保肝、解毒;第七,降血糖;第八,通便利尿;第九,免疫调节。
2、食用菌产业的现状
发展食用菌产业是非常有前途的致富途径,具有“短、平、快”的特点,经济效益好,是农民增收的一条新路子,我国南方的菌农率先转变思想,树立起食用菌是“小作物大产业”的认识,利用南方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有针对性的开展生产。
温暖湿润的南方环境适合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野生资源的保护和人工促进野生食用菌繁殖生长,即在野生竹苏多发地区,加强对野生食用菌生长竹林环境的保护,防止人畜践踏林地,有条件时给林地添加必需的养料,促进野生食用菌繁殖生长,这是一种简便,有效地获得优质食用菌的一种生产方法;二是人工栽培,包括室内床式、盒式栽培、室外畦式、坑式栽培及温室大棚栽培。食用菌栽培选择优良菌种非常重要,这对食用菌的品质风味和营养含量有着重要影响,较高的市场价格会带来较高的利润;人工栽培虽然在一开始较难掌握,但经过了长期的养殖,使得食用菌的栽培简单化、管理较系统化,产量也比较高,风味稍有不及野生食用菌,然而价低廉的价格也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目前,在我国市场上南方地区所产的食用菌占据了大半江山,其生产技术、工艺,产业链的管理也较为合理,但仍然欠缺一定的农业科技的注入,管理的科学性,相信在加强食用菌产业的农技后,该产业定会不断发展壮大。
二、食用菌的农业科技
在当今科技化生产的时代,农业科技的投入比重往往会影响到农业收入的高低,同时也是衡量该产业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传统食用菌产业当中,我国南方的菌农,在生产技术方面已经日趋熟练,但是很难达到新的突破,所欠缺的就是农业科技的投入。众所周知,福建古田所生产的银耳和香菇驰名全国,其所依托的技术支持就是来自福建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及福建省的高等农业院校,如福建农业大学。农业科技的投入,有利于食用菌产业链的紧密化,加强各个环节的联系;有利于突出各个不同地域的特点,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有利于对食用菌的质的提升,在提高产量和质量方面有着明显作用;有利于该产业的规范管理,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有着重要意义。
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增加科技投入的比重,利用科技可以科学合理的选用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菌种及其优良菌种;增加农机设备的投入,机械化、专业化的生产;使食用菌的生产从季节性转向全年性,栽培从平地转向立体化生产;在温度、水分、通风、肥料、病虫害、设备等等,各方面的技术投入,对食用菌的质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注重调研当地生产原料,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必将推动该产业的进步。
三、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农技发展的建议
加强农业技术在食用菌产业的推广,提高广大菌农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知识。着力研究无公害、绿色、有机的食用菌,并加以推广。定期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与菌农的经验技术交流会,推广技术,普及经验。将网上资源和销售平台与广大菌农紧密联系,在产、储、供、销这四大环节努力做到灵活机动。建设食用菌生产标准园,并宣传环保意识,自行建设“清洁田园”。在生产因素和市场调查方面也要加强技术的投入。根据南方各地的气象条件,能否生产,生产原料和来源是否合格,价格高低,距市场的远近,土地情况,劳力资源是否充足,及各个方面的生产要素,综合以上情况来确定生产与否;在食用菌生产之前,需要做好市场调查和生产因素的调查,而后科学分析调查情况,核算成本,对市场有所预期,计算出大致成本和收益,再开始生产。
四、结语
食用菌的市场前景广阔,我们应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寻找对适合本地的品种和技术,摸清产品的销售行情,紧盯国内外市场,扬长避短,实现增质增产增收,走出一条以高科技为基础,以食用菌产业化为中心的新型食用菌产业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魏艳骄.河北省平泉县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32)
[2]. 林惠娟.福建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福建农业科技.2012(08)
[3]. 广忠勇;陈朋;严晓娟;郭天力;胡先望;梁宁.甘肃康县野生珍稀食用菌资源应用开发前景与展望[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