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1篇

中药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与方剂学的桥梁课程,对今后方剂学以及后续中医临床课程的学习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本校开设的《中药学》课程而言,不仅在医学专业本科开设,而且在非医学专业本科(如中医英语、医院管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医学法学等专业)也同样开设。由于非医学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学时数少(36学时),使学生的中医基础薄弱,加之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足,兴趣不高,因此很难保证教学效果。随着各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开设,《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亟待改进。中药学涉及的知识点很广泛,既有已经学过的中基、中诊的知识点,又有还未学习的方剂、中医临床课程的知识点,而且中药学是单味药的讲解,讲的药味多了,学生容易混淆,这些都增加了中药学教学的难度,尤其给非医学专业的中药学教学(仅有36学时)带来了挑战。笔者近几年一直承担非医学专业的中药学教学工作,现就其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对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议。

1精讲章节概述

由于我校非医学专业的《中药学》课时仅为36学时,因此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有重点的讲授。笔者认为精讲章节概述是关键。因为章节概述概括出了该类药物性能功效的共性特点,将章节概述讲精讲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各类药物的普遍规律,再学习每章具体药物时,只须掌握其个性,比较各味药物之间的差异就可以了,这样有主有次、有常有变,可以避免重复学习和记忆,省时省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老师授课效果,收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成效[1]。

2精简教学内容

我校的非医学专业的中药学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学苑出版社的《中医学基础概论(下)》,这本教材是将中药和方剂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每一部分各用36学时来讲授。由于课时数有限,因此教学内容要精简。

2.1精简章节这本教材是高学编的《中药学》的精简版,各论部分有20章,涉及293味中药,如果逐章逐药的讲解,是不可能在36学时讲完的,即使勉强讲完,也会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学生一知半解很难对每一味药有清楚的认识。因此,与其这样,还不如选择重点章节进行讲解,将重点药物讲透。笔者认为驱虫药、外用药、涌吐药临床使用率很低,可以少讲或不讲;消食药、开窍药、泻下药(大黄除外)作用比较单一好理解,可以粗略地讲;清热药中的清热解毒药药味多,药味之间有很多共性,因此为了便于记忆,我要求学生掌握所谓的“要药”,如蒲公英是治疗乳痈的要药,鱼腥草是治疗肺痈的要药等,这样记住简单的几个字就能将清热解毒药的个性特征牢记于心了。其他的章节临床应用多、药物功效比较多样,因此需要重点讲解。

2.2精简药味中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的《中药学》教材收录了500余味中药,非医学专业使用的教材仅收录了293味中药,虽然药物少了,但是相对于36学时而言,药味仍然很多,因此需要对要讲解的药味进行精简,笔者认为精简的原则有三:一是重点讲解每一章学习要求中需要掌握和熟悉的药味,只要求了解的药味简单介绍即可;二是重点讲授临床上使用率高的药味,三是重点讲授方剂学中出现的药味,以便后期方剂的学习。

3正确处理中药性能、功效与应用的关系

每一味中药都有性能、功效、应用的介绍,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讲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即性能决定功效、功效决定应用,不能只讲功效和应用而不讲性能,因为性能是一味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有毒无毒的介绍,它直接影响药物的功效,而且有些药物的功效可以从性味推导出来,这样给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就会将总论中的药性理论应用到具体药物的功效分析上来,使学生认识到药性理论的应用价值,同时能够加深对中药功效的理解[2]。另外,我们不要认为应用中涉及很多疾病和方剂,认为学生没有学习临床和方剂理解不了,就不讲解药物的应用部分,中药的价值所在就是能够治病,学生学习中药也想学以致用,因此在讲完性味功效后,应该介绍这味药物的临床应用,包括能治什么疾病,有什么有效方,还可以举一个经典的病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这味药物的认识。

4随堂携带中药标本

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没有中药饮片辨识课,学生对真实的中药饮片缺乏感性认识,不利于提高学习兴趣。虽然,我们的课件上都有每一味中药的照片,但是终归不是真实的中药饮片,不如真实的中药饮片更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笔者建议老师可以将本节课要介绍的中药标本带到课堂上,感兴趣的同学课下还可以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使学生对所学的中药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笔者有一次将菜市场买到的荆芥、鱼腥草、穿心莲带到课堂上,让学生验证了鱼腥草的味道,闻一闻荆芥的辛香味,尝一尝穿心莲的苦味,学生非常感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5设立2学时的中药串讲课

虽然学时有限,但是在短学时内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所有章节介绍完了,最后应该留出2个学时的总结串讲课,除了介绍每一章节的药物共性和个性以及常用的相须组合外,还要介绍章与章之间药物的配伍关系,如活血药常配伍行气药,以增强活血的作用,如丹参配檀香、或砂仁,就是有名的丹参饮;补血药常配伍补气药,增强补血的效果,如当归配黄芪,就是当归补血汤,这样串讲后能够增强学生对中药的整体认识,初步建立中药的配伍意识,为接下来的方剂学习奠定基础。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药学;科研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39-02

2015年4月,工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十二部委颁发了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发展的国家级规划――《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规划中强调加快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5月,国务院颁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充分说明中医药行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重心之一。中医药大学作为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中药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新型中药学专业人才是当今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所在学院培养中药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实践探索和取得的成效,探讨中药学专业人才科研素质培养的有效模式。

一、加强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策略

(一)入学专业教育是培育优秀专业人才的美好开端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新生走进大学校门、开启求学之路的第一堂课,是大学生打好基础、完成角色转变、树立信心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纪律观念、行为准则的关键时期[1],也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基础[2]。而入学教育一般包括基本教育和专业教育,入学基本教育是成就优秀大学生的关键,而专业教育则是培育优秀专业人才的美好开端。

我院入学教育分三个层面,首先是新生见面会,辅导员、班主任和同伴辅导员与新生面对面交流;其次是全校入学教育,包括基础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适应能力教育等;再次是学院举办专业教育,各专业负责人介绍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专业现状及前景、学习条件等。专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时期,入学专业教育是给学生划一个轮廓,让他们自己绘制美丽的专业蓝图。

(二)由浅入深的专业理论教学为培育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院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技能及药学、中医学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研发等领域从事标准化中药材生产与鉴定、炮制与制剂、质量分析、药理与安全性评价及临床合理用药等专业人才。

我校为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基础化学,生物学课程,中药学相关课程,药学相关课程。

中药学专业理论课是学生学习的理论课程,带领中药学学生对本专业的进一步了解、认识。在教学研过程中,老师能发现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所以,理论课的学习是基础,也是补充。

(三)实验技能操作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寻找科研兴趣点

中药学本科生实验技能培养以师生为主体,学校学院为实验提供场所、经费等条件。技能操作有理论课教学实验,野外采药,科研助理,开放性实验,专业技能竞赛,挑战杯等。

我院中药学本科生开设专业理论课对应的实验课程。此外,学院老师招募科研助理,协助老师或研究生做一些实验项目;各教研室还开设本专业的开放性实验,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实验;学院组织相应的专业技能竞赛指导老师团队,系统培训参与技能竞赛的学生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等;校团委、院科教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课外科研活动。

(四)科研思维训练,科研能力培养,开启科研之旅

中药学本科生在理论课学习和实验技能操作过程中培养科研兴趣。其科研意识和兴趣的培养是有效开展科研活动、提高科研能力、培养专业人才的前提。因此,培养其科研兴趣,激励其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对于培养中药学专业科研人才至关重要。在培养中药学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和兴趣方面,我院着手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校院领导高度重视中药学本科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为有效激励中药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兴趣,调动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培养其科研思维,提升科研素质,学院开设院内教授系列讲座,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有关科研活动,增强自身科研素养。

第二,邀请国内外中药学、药学专家开设系列讲座。先后邀请美国密西西比大学Ikhlas A.Khan教授、Dale G. Nagle教授,美国农业部David Wedge教授,美国南伊利诺伊州大学曹德良教授,加拿大Alberta大学Raimer Loebenberg教授、Raimer Loebenberg教授,卡尔加里大学郑熙隆教授,巴基斯坦国家科学院主席Atta-ur-Rahman院士,中南大学周宏灏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果德安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孔令义教授等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指导。这些学术活动既是学术盛宴,也是最好的专业思想教育和科研意识的启蒙。

第三,为推动我院与国外大学和机构的合作,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学院以与国外高校开展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为基础,鼓励和支持学生到国(境)外学习和研修。已先后已选派10名优秀本科生(2014年4名,2015年6名)赴美国密西西比大学交流学习。中药学专业本科生于2014年参加以中医药为主题的香港文化交流之旅,推动了两地教育交流。这为提高我院中药学本科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二、加强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意义

(一)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提高

对本院中药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参与了科研的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通过文献检索查找所需专业资料,既锻炼了学生运用检索工具,也训练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2)通过参与科研实验,动手能力得到了训练,养成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3)通过科研选题、设计方案、申报立项、完成实验、课题总结、答辩、撰写科研论文等,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训练的机会;(4)通过学生结题、撰写研究成果简介等科研过程,使学生尽早进入各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

(二)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应用和锻炼

通过参与科研素质训练的各项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知识的不足而激励自己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使自身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水平都有了明显进步。对我校历年推免生进行调查,发现推免生除了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强外,几乎都参与过科研工作。

(三)学生的科研活动取得可喜成绩

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近五年来学院在挑战杯比赛和学生科研课题申报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院学生每年均有获得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奖。药学院学生共获批科研项目78项(其中省级24项,校级53项),其中中药学专业学生科研立项占全院的二分之一。2011级中药学专业三名同学在全国首届中医药社杯全国中药学类专业知识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全国42个参赛代表队);三名同学分获一等奖、二等奖(全国共126名选手,一等奖全国取9名,二等奖全国取18名)。

(四)培养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

中药的科学研究任重而道远,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需要我们中医药人去传承、发扬、创新,但中医药的研究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大工程,需要知识面广且深的中医药团队去攻克[3,4]。让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不仅提高了其自身科研能力,为其以后的科研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我们中医药事业接班人的需要。

三、思考

我院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在学校的关心下、学院的培养下,凸显出了不少中药佼佼者,但学院能否培养更多的能为中医药事业做贡献的优秀人才,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加快落实本科生导师制[5],让学生能更系统地接受科研训练;(2)给本科生开设本专业的综合大实验[6],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专业的本质;(3)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7]的质量要求。

四、结语

加强中药学本科生的实践动手、查阅资料、主动自学、科研思维、交流合作等各方面科研素质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时展对中医药高校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中药学人才的需要,是中医药高校立足的根本。学校学院的高度重视,形成了关心、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良好氛围,本科生科研活动必将蓬勃发展,为其继续深造和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会有更多高素质、创新型、综合性中药学人才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刘吕高,汤磊.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对策[J].新西部,2014,(3):107.

[2]李元元,李鑫.浅谈当代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时代教育,2015,(7):96.

[3]王永炎.中医药科研形势及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7(17):705-707.

[4]张霄潇,莫美,马双成.中医药科研方向的思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1(21):233-235.

[5]夏蓉,车念聪,王蕾,等.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新模型探究[J].中医教育,2015,3(39):46-49.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3篇

1我院中药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中药学实验课的教学一直承袭传统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以理论课验证性实验为主,或孤立的单元操作J。学生仅需要按照已经制定好的实验流程进行简单的模仿和重复操作,完成实验内容即可,此教学模式只是对实验的重复,缺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对于现代先进分析仪器检测实验、中药制剂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中药鉴定和药理学实验的先进技术等只是进行理论讲解。这样的实验课教学使学生对于各门中药学学科之间的学习严重脱节,只是应试考试,不会进行完整、严密的科研实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只会在固定框架中思考问题,缺乏对学生的自主判断、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合作意识等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的要求,这也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构建新的实验课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逐渐具备进行多学科综合性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2中药学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本院中药学实验教学状况,应对中药学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以下改革,使学生能系统地、有节奏地进入科研实验角色,使他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进行开拓性思维,具备进行创新性研究的素质。

2.1感性学习教学法

针对中药学各个专业不同特点,对于难理解的实验设备、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及目前各学科发展的新技术、新水平,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包括投影、幻灯、电影、电视、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计算机、影碟、互联网等,使他们得到感性认识,开拓思维。譬如,在现代仪器设备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对设备实验的理论学习,抽象难懂,在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操作相关联做成直观、生动、形象的课件;或应用互联网技术让学生在线观看先进仪器设备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对于中药制剂课实验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药厂或观看录像,使他们从感官上认识现代中药制剂的成型工艺及中药不同剂型的优缺点,而不是局限于教科书中有限的内容。对于药理学实验,可以将药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先进动物实验技术录成录像,给学生放映,使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药理课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通过感官性学习,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并使他们对中药学各学科的实际应用及新技术发展状况进行一定的了解,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2.2基本技能训练教学法

通过以上感性认识实验,第二步主要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从而掌握中药鉴定、中药化学、中药制剂等学科经典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方法和原理。如中药鉴定学实验课,要使学生掌握中药材鉴定的基本方法如外观性状、形态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别等;中药化学实验课,要使学生掌握中药中不同有效成分的提取、鉴别、含量测定方法等。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性的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为后面的综合性和设计陛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2.3综合性实验教学法

综合性实验教学法可通过给学生出题目,让学生完成。如将一种或几种中药制成中药制剂并制定其质量标准,这一实验设计到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和中药制剂学等。让学生分成实验小组,每组的组长给每个人分配具体任务,检索查阅文献资料与工具书,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实验方法及原理,拟定书面实验方案。指导老师再组织学生对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操作难易与操作要点、安全注意事项等问题展开讨论。学生根据讨论结果修改方案,最终确定方案。做实验时各种实验用具应整齐有序,严格按照实验标准操作规程,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必要时到现场指导,开阔学生思维。通过综合性实验使学生把中药专业各学科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综合性地思考问题,更充分地理解各学科问的关系及该专业的完整体系。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4篇

目前,就大多数中医院校课程设置安排的情况来看,《临床中药学》理论课多设在大一第二学期或大二第一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中医基础及中医诊断知识薄弱,尚无临床实践,而临床实习往往安排在最后一年,两者之间间距长达三四年,临床实践机会不够,导致学生学习中药多死记硬背,对中药的性能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药物功用的理解和应用意识。因此,中医类或中药类学生在毕业后也普遍存在着中药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中医专业类学生因缺乏实践机会,导致了动手操作能力、中医辩证思维能力、对疾病综合处理能力、理法方药运用能力等临床能力不强,并且对于中药的采集、炮制、中药饮片辨识等实践相关内容及方法知识欠缺;中药专业类学生因缺乏实践机会,导致了对中药理论开拓研发能力不足,科研课题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等问题。目前,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正在成为中药学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全国各中医药院校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饮片观摩、上山采药或开展中药房实习、门诊见习等实践环节教学活动。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中药学相关科研、职业技能训练的环节和方法,尚未做明确而具体的开展和实施。针对上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进行改革。教高[2007]1号文件规定,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和措施

《临床中药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庞大,根据专业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淡化《临床中药学》课程中一些非重点药物的讲授,集中课时用于《临床中药学》实践环节的教学。目前国际先进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因此,我们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着重关注科研和职业两大技能的实践培训,并根据医药类专业的不同,灵活选用各种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各有侧重,从而强化学生各种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训实践能力。

1.科研技能。《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以中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为主体的特征,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临床中药学药性和药效,以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考虑到中医药专业类的学生后期会学到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等药效相关课程,为避免重复性实验,因此在科研技能实践环节中我们主要强调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即中药性能,是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理的理论依据。中药药性实验研究,是对临床中药学总论部分的补充,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有较高的指导性,有助于学生在未来从事临床工作时更好、更准确地处方用药,提高行医的能力,同时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后期开展药效实验或进一步科研深造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践实施中,我们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实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增设紧贴学生相关专业要求的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经典中药药性实验,制定中药性能理论实验讲义,同时也增加部分探索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选择规模较小,周期较短、难度适中的题目或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最后通过研究报告、实验设计标书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综合运用药性理论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大学生实践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作为主要指导老师,我们已经指导数名本科生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主要围绕药性理论的五方面展开:①四性,如选用寒热两性不同的中药附子、干姜和知母、石膏分别观察对发热动物解热或导致动物体温升高等作用。②五味,如观察辛味中药紫苏与紫苏芳香挥发油在辛味“能散能行”(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毛细血管、抗菌、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等)的区别。③归经,如选用示踪剂,经尾静脉注入动物体内,不同时间取动物器官组织,测定各器官组织的放射性强度,将其换算成示踪剂含量,即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定位分布及特点,间接提示其作用于机体内敏感的靶器官,验证其归经部位。④升降浮沉,如观察黄芩生用、酒制、炭用等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降浮沉的影响。⑤毒性,如选用附子、细辛等有毒中药灌胃实验动物,观察其毒副作用。

2.职业技能。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引导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按社会对中医药类技术岗位的要求,采用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考虑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局限性,我们采用现代创新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结合《临床中药学》课程的特点,建立生动形象的多元化模拟实践教学环境———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并配合计算机软件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像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参与相关工作,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并为学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就是仿真中药房架构空间布置,将中医师用药处方和中药师调配等一系列过程融为一体,既节省教学时间,又降低教学成本。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首先在CNK“I中国典型病例大全数据库”搜集典型病例,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患者”提出所患疾病的不适,“中医师”推荐正确的中药,“中药师”鉴别、炮制等调配和制备中药。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互动式模拟中药房是培养临床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能够让学生对所示病案进行分析、确立治法、选择用药,使学生提前进入中医师角色,加深理解选择用药的技能,体会到中药运用的规律性和灵活性。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来说,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熟悉如何审方,如何规范拉斗、如何抓药、称量和倒药等,对中药的动植物形态、中药饮片的形状、中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特殊中药的煎服方法等有基本的认识了解,让学生能更好记住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主治。

为使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仅拘泥于模拟实践环境,真实环境下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对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必不可少。社会实践阶段,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药用植物园辨认中药,熟悉中药的形状和功效,或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中药资源分布调查,辨认采集动植药物并制作成标本或建立宣传中医中药的社会服务实践平台,向社会大众介绍中药相关的知识,弘扬中药文化,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收获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指加强与医药企业的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到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最终,通过资源调查研究论文、研究调查报告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药学 现代化 学科交叉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03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在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中,课程多通过中药基本理论结合中药物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进行编排,课本则来源于古代中药学理论知识的系统整理。作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验积累的成果,中药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然而,在工业现代化和标准国际化的冲击下,中药学已经逐渐走向与世界接轨、与现代科技接轨的发展道路。因此,随着中药研究领域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新成果的出现,中药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承古纳今,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探索,把现代科技成果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有效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具备现代研究思路,通过中药学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重点培养其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备、质量控制评价等基本能力,从而顺应当代中药学应用和研发相关工作的要求。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中药学的教学模式:

1 根据传统概念寻找现代科学术语进行关联,形成连贯的思维习惯

中药学的理论知识系统与古代中医学相辅相成,在中国本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于病理状态、病症分型及相应的药物运用都有自己的称谓和体系。大家所熟知的传统概念有“五脏六腑”等,可以通过生活常识较易理解其表意,而如“缓急”、“御瘴”等中医药术语词汇则与当代医药称谓相去甚远,甚至有些词汇或理论很难找到现代医学支持。因此,需要教师尽量使用现代医药术语进行变通解释。通过这种方法,既能够使学生正确理解中药学知识点,又能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养成现代医药学习思路。

2 根据理解需要寻找学科交叉整合知识网络,形成理解性记忆习惯

随着中药研究手段的丰富和完善,中药现代化使中药学科与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分支形成了紧密相连的知识网络,他们为中药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科学解释与技术支持。如: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为中药学阐明了有效成分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药理学、毒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则阐明了中药的作用机制并为中药学提供进一步研发的筛选手段,分析化学则为中药学的鉴定与质量标准的制定奠定其理论依据并提供实验手段。因此,借助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性学习中药学,同时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网络,使传统认识与现代认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比如,讲到药用草乌的作用,其既具有镇痛活性又具有抗心律失常活性,我们可以通过阐明其不同药效成分的药理学作用进行解释:草乌所含的高乌甲素草乌甲素成分有无成瘾性镇痛作用,而其抗心律失常和抗纤颤功效则来源于关附甲素成分[1]。由此,可以通过天然药物化学了解某味中药的化合物构成,再运用药物化学的构效关系理解性记忆各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甚至可以进一步结合药理学模型和活性筛选体系对有效成分进一步探讨,最终对此类中药形成系统的认识,久而久之养成现代化的中药研究思路。通过这种方法,既能够深化理解记忆,又能够增加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养成整体思维的方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引入新成果拓宽学术视野增加兴趣,提高实验效率诠释科学内涵

除了教授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外,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在研究生教学当中显得更加重要。中药学发展至今,其科学研究一方面以通过现代科学阐述其古意成果为目标,另一方面则拟通过新兴科技手段探索未知领域,从而推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常规教学中加入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对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加学习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同时,引入新的实验方法和学科技术则将为提高实验效率奠定基础。例如,利用能够与靶蛋白质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化学小分子来筛选中药有效成分、发现靶蛋白质的化学蛋白质组学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2],将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深刻揭示中药的科学内涵,指导中药新药研发;而提高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效率的实验手段有: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等,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中药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分离分析与质量控制,解决了中药研究中的许多实际问题[3]。

中药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在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知识体系上凝聚了千百年来医药科学知识的实践成果。学习这个复杂体系不仅需要教师对中药传统理论深入掌握,又需要融会贯通、借助现代化的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传授知识。通过多种技术辅助、多角度切入、多学科交叉渗透,才能够全面、系统、正确地使学生较好的掌握中药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王锋鹏.从草乌化学研究开发的新药思考中药现代化的方法[J].化学进展,2009.

[2]岳荣彩,单磊,严诗楷等.化学蛋白质组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2010.

[3]张立煌,李杰.中药现代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