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语热;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对策方法

21世纪的世界是国际化交流日益深入的时代,中国的崛起不仅提升了国际地位,也为汉语的推广提供了动力,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学习汉语,“汉语热”日趋升温。语言与文化是多元共生的,语言的推广同样需要从文化的融合与良性互动中来实现。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不同思想、价值观念、人生态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源流的重要内容。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无为理念、墨家的兼爱意识等等,对于促进人的知识、能力、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内化作用。为此,立足当前高职教育实际,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高职教育不仅是职业技能的培训,而是要贯穿学生人格的培养,特别是从价值观、情感和职业能力上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当前的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上,一方面是基础专业理论课程、另一方面是专业课,对于普通文化课程的渗透相对较少。在全球汉语热的背景下,汉语所承载的文化导向功能,对于学生人格的建树意义深远,特别是引导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审视周围的环境,如何调整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人际和谐相处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源流中来寻找答案。可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其作用有三。一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归属感,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剧,很多学生认为西方文明优于中国,热衷于对西方文化的迷恋,甚至贬抑中国文化的落后,失去应有的民族自尊和自信。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从自我民族文化的学习中来客观全面的认识本族文化,破除文化虚无论,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信心。二是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劳动者的智慧,从当前知识经济下的社会分工,更多的需要从个人的判断、分析中来完成特定工作,而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文化情境中的演进逻辑,梳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升自我的决断力。三是有助于实现科技与环境的友好相处,科技的发展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而环境的变化反而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多影响。在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时,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恢复,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中强调对自然界的尊重,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促进和谐共生。

二、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对策与方法

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渗透,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着手,特别是营造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打破常规课程思维,总的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

(一)实现传统文化教育日常化

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渐进的过程,也是需要贯穿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特别是对校园公共环境的营造,要成为传统文化的教育载体,让学生从耳濡目染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功能。如在校园图书馆、教室、餐厅、实训室及宿舍等公共区域,利用标语、宣传栏、海报、板报等传播媒介来宣传传统文化。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主流传统文化思想的宣传,要从不同环境区域上进行统一规划,一方面通过名言警句来宣传,另一方面要结合学习校园环境,注重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如书法作品、人物肖像、绘画作品、文言加注释等方法,来促进传统文化形式的多样,便于学生从中理解和认知;在教室或教学楼环境营造上,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具象化和贴近性,在色彩上、字体上、内涵上进行考究,增进学生修养和职业情操,特别是发挥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学生力量,鼓励他们参与到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与设计中,并给予奖励,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二)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虚拟化

传统文化在特定的表现形式中,利用信息技术来说虚拟化渗透。如利用校园网站、BBs、聊天室、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从传统文化宣传与传播中,变换形式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当前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Wap网站、App软件应运而生,学校可以通过这些主流的信息获取平台,拓宽传统文化教育渠道。如构建手机端APP,让学生从网络数据库中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虚拟平台的文化学习中,积累文化知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投入,还能从平台规划中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三)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具形化应用

高职阶段在学习专业知识及技能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传统文化的具形化中来渗透和导入。如利用校园文化社团,建立棋社、书画社、茶社、戏曲社、诗词社、民乐社等组织,从社团组织中渗透文化知识和传统技能,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陶冶情操;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让学生从戏曲表演、历史文化挖掘与改编中进行排演活动,创作诗词、欣赏古曲文化、茶艺表演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发挥社团功能的同时,也可以邀请校外传统文化项目,如传统戏曲剧目来校演出,组织学生观看,寓教于乐,丰富课余生活,积累文化常识,利用传统文化节日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特色活动,如诗歌朗诵、民族舞蹈学习,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结语

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要与现有课堂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从中总结和参与。如定期组织各类书画活动,从书法、字画、文学创作等方面进行阶段性总结,并进行宣传和推广,打造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对于优秀的学生作品可以举办个人作品展,增强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结合当前人文课程资源整合实际,鼓励学生自修和选修传统文化课程,从讲座、专题知识学习中,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营造校园传统文化传播环境,让更多的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感知文化的张力,增强民族文化意识,促进民族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惠庆,徐涛.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对策探析[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5(01)

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巴渝文化;传统元素;视觉传达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是重庆文化的重要源流,是相对独立的文化,其中有典型的文化视觉符号,比如川剧脸谱、大足石刻、铜梁龙舞、秀山花灯、綦江农民版画、荣昌折扇和陶器、东南地区的古镇、吊脚楼等。这些形象多次出现在摄影作品、杂志和宣传海报上,已经成为巴渝文化的象征符号。

作为重庆本土设计一个研究的方向,我们着重研究巴渝的传统图案设计形式与现代设计艺术的基本理念的有机结合,探索民族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价值,使传统视觉符号服务于现代设计,既能体现巴渝文化的本土特色,同时兼具时代性和国际性,符合现代视觉审美规则。

视觉传达中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涵盖平面广告、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网页平面设计等。重庆本土视觉传达设计应该立足于本土,充分拓展巴渝传统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适用性,挖掘符合民族文化的设计风格,构建更富创新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推广和发扬巴渝优秀传统文化,既有丰富现代设计语言又包含富有代表性的视觉造型符号。探索巴渝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具有现实意义。

探讨视觉传达设计传统图形元素的运用,研究如何让传统图形符号的衍生和重构,在现代设计理念基础之上,把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创造出新的设计语言,对文化的传承提出新的思考。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当中,挖掘巴渝传统文化中典型的、可改造的视觉符号,通过分解和重组,构建新的符号体系,既符合现在设计的审美要求又继承了文化特征。

日本在挖掘传统文化视觉符号,并在现代设计里发扬光大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日本是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国度,同时,日本的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又排在世界前列。日本的现代设计无时无刻不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精神发生联系。日本设计师也非常注重本民族元素在符号化过程中的地位。日本设计重视对本国文字和传统文化符号的研究,作品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典型的国际风格。

日本的科技也相当发达,他们从摄影和电脑等方面获得了更多的表现手法,设计作品向多元化发展,他们的作品里都渗透着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热爱。所以,当我们提到日本的优秀设计作品时,我们能很快把它们同日本的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比如文字、建筑和服饰。

我们把中国传统视觉符号看作一个经过历史演变的视觉信息体,它包含了丰富的视觉造型语言和深刻的人文内涵,这些内容与中国传统生活、传统建筑、绘画艺术,传统戏曲艺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都具有典型的中国视觉文化的特征,必定也会影响着中国现代视觉设计发展的轨迹。如何看待和取舍当今视觉符号与传统视觉信息,是一个研究中国现代视觉传达的发展与创新的重点。随着大众审美取向、心理趋向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中国传统视觉符号的存在价值也在发生着变化。

如何做到价值的创新,让传统视觉符号重新焕发活力,以适合的姿态融入到当代视觉设计中,同时能呈现给世界应有的东方声韵与风采,值得每个中国设计师思考。

设计师们利用传统的符号、民族元素结合原有的作品本身的文化特色或历史风情重新组合,而在早期的现代设计作品中,优秀的作品往往是那些把旧元素加以新组合的作品。以建筑设计为例,它们在设计风格上的体现通常是在作品形式或形象上就能让受众直接感觉到这个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早在1982年落成的北京香山饭店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贝聿铭在香山饭店这个原清代皇家园囿中没有搞琉璃瓦大屋顶,而是把江南民居、传统庭园中许多装饰元素与现代形式融合于一处。

当然,中国传统建筑中除了能作视觉符号用的形象成分外,凝聚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中国传统的观念、意识、心理方面的因子,也被吸收进新建筑中来。传统文化的作用对社会群体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由美国SOM公司设计的坐落于上海浦东的金贸大厦,在国人眼里与东方明珠相比其风格是现代的,但反而更易于被接受的,或许人们通常不会去追究原因――其外观造型与中国古典宝塔的传统形象相似,这种视觉上并不十分明显的特色无需文字宣传便在国人的潜意识中被默认了。

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图案作为一种构成元素融入于现代设计中,在充满现代气息的外部造型和材料加工工艺中,突出传统地域文化、民族特色的人文特征。仿佛这些元素有跨越时空的能力,它们经过衍生、变形、夸张等方式演变为现代人同样认可和喜好的视觉符号。

我们能看到的文化符号种类繁多: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兵马俑、京戏脸谱、皮影、武术、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对联、门神、年画、 鞭炮、谜语、饺子、舞狮。图形元素如:蝙蝠、鹿、鱼、石榴、鸳鸯、松鹤等。又比如石榴象征多子多孙,鸳鸯象征夫妻恩爱,松鹤表示健康长寿。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三羊开泰”等图案则又是一种隐喻,借用植物某些生态特征赞颂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行。

在靳埭强为中国银行设计的标识中,受到结了红绳的古钱的启发而产生出创意。用古钱孔和红线构成了“中”字,现代造型中内含着民族特色,形简意赅地体现了中国银行的信息内涵和视觉形象。该标造型简洁流畅,形象传神,寓意深刻,在单纯中有变化,表现了中国资本、银行服务、现代国际化的主题,以及诚信、规范、勤勉、高效的服务宗旨和以客户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标志取汉字“中”与图形“古币”的复合象征方式,极具中国格调,正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得这个标志获得了高品位的审美性,成为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一个经典之作。

在重庆,巴渝文化符号在重庆产品的包装设计、海报设计和书籍装帧设计中被运用得很广泛,但是都是比较传统的形式,没有赋予传统符号新的生命力。目前我国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解读和创新有许多新的理论和成果。重庆大学戚序教授长期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传达这一课题,并创作了很多以传统文化符号为主要造型语言的作品。这些作品及延续了传统图案中的“意”和“神”,又延伸了它的构成形式,经过改造、提炼和运用,赋予作品时代感。她的作品里传统与现代并存,既有民族性又有个性。

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国学教育;“蒙以养正 圣功也”;国学水平;文明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15-0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暂时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消亡掉了,那才会万劫不复,永远不能翻身。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中国古书易经上说“蒙以养正 圣功也”蒙童时期把他养正培养他的正气这是圣人的功绩,不要养歪,养邪从蒙童时期我们就要教他走正道。而在幼儿这段时期孩子会以惊人的速度将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事物,不加选择的全部吸收。而国学教育包含孩子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各种规则,教育孩子如何孝养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如何起居饮食、穿着打扮,如何做事,如何读书,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不良环境等内容,通过给幼儿讲解教育,他们很快就会背诵,而且还会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那么幼儿园进行国学教育时,用哪些教学方法更加适宜呢?经过教学的实践研究与经验的积累,有以下方法: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处于人生启蒙时期的幼儿表现出的总体特征是对外部可感知世界的生动、具体的探究与认识。这是人睁大好奇的眼睛观察周围世界、利用现成的工具与环境发生主动交往的最初时期;是在心灵中构建色彩斑斓的一幅幅外部世界图像的时期;也是开始用词、语言与成人及其他人交换信息、情感、需求、欲望,从而建立起最初的、社会交往意义上的人际关系的时期。幼儿已经懂得“我”指自己。会用“我……”来表述自己的种种想法和要求,并学会一些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与方法。

幼儿园在开展国学教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生活为中心,基于幼儿现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形式上要采取了幼儿喜欢的体验式、探索式等活动,让幼儿调动各种感官,实现色形声乐的有机结合。本着“蒙以养正”的教育理念,以中国传统经典为课程内容的依托,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顺序,内容上选择了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三字文》等内容,字数上也从三字句,五字句,到七字句。分别对应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国学教育活动。目的是通过诵读,让幼儿初步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通过诵读,让幼儿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眼界、净化灵魂、启迪智慧,让中华民族智慧精华与幼儿的成长节奏合拍,促进和谐发展;通过诵读,让幼儿拓展知识层面,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培养文学爱好,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根据教师的师资水平,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国学水平

教师要向幼儿进行国学教育活动,首先就要提升自己的国学知识。可通过查阅资料,组建国学评鉴小组等方式,努力提高自己对于国学的认知水平,了解、背诵或熟读国学经典作品,并且掌握教幼儿背诵的方法,使幼儿了解其中的正确含义,并学会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进行启发教育。具体做到:

1、抓学习,促进教师对国学专业成长认识,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组织教师学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园所,学习交流,请专家来园讲座、指导教学等,教师统一思想,明确了认识,“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的强弱,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幼儿园国学教育质量的好坏”。但要真正提高教师国学专业水平,需要脚踏实地,制定一系列的方法措施,才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提升。

2、抓培训,利用多种形式,提升教师国学专业水平。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师的国学专业水平,首先要加强规划,有效落实。设立了“幼儿国学教育研究室”,重点就教师国学专业培训,课题研究,今年我们将申报“十二五”规划课题的子课题《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的研究,其次采用结对帮扶等方面开展工作,制定了中、长期教师国学专业发展的规划,短期培训计划,就教师目前的专业水平,采取突出重点,制定措施,分步实施,有效推进。最后分层培训与指导教师开展“为人、为师、为孝”等主题活动。同时请专业特长教师进行基本功展示,尽快让教师提升国学专业水平。

三、重视宣传效应,大力宣传国学精神,引起社会关注

首先在环境创设上为幼儿提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养,使之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及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园所传统文化环境的创设,全面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真正把园所文化扩展到孩子们的一切活动场所。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可将国学经典和幼儿园环境有机结合,落实在每一处地方。例如:班牌、家园共育、走廊、楼梯、盥洗室等等。通过每天播放《弟子规》、《三字经》视听光盘及教室环境周围布置展板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让幼儿及家长初步了解幼儿园国学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幼儿园家长学校、班级家长会及《家长园地》宣传栏,向家长宣传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白国学对幼儿人格、道德品质、情操、精神风貌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通过新闻媒体、大型活动引起社会效应,向社会宣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社会认可。

四、开展国学教育交流,提升家长文明素养

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方式

一、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发展和兴旺的力量之本。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它表现为哲学、伦理、文学等等。文化里最根本的东西是哲学,因为哲学讲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和思维方式的问题,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它的思维方式在文化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如何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大精神力量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教育,因此,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润物无声的教育熏陶、引导示范作用,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立足中华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汲取营养精华,大力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不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达到汇聚精神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的目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构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党的十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内涵是要依托于文化。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学树人、科研育人的活动中,在教学、科研体系中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课堂中,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相结合。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进而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样,不仅可以向大学生通过专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类的通识课程,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而且还有利于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有效平台,共同构成现代大学传承知识、播撒文明的教育体系。

(三)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的根源即是文化,任何对于艺术的教育和创作都是基于对文化的理解与剖析。当代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对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大学生进行文化创作、文化交流、文化思考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中独领,其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我国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主要包括琴、棋、书、画、艺等众多文化瑰宝。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艺术教育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到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132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以艺术的强大吸引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以艺术教育价值挖掘传统文化的深远价值,进而建设、发展、传承传统文化。

二、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

(一)树立教育目标,坚持正确方向

1.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具有丰富而深远的教育意义。[3]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特质、中华民族逐梦的坚韧顽强,这些都与“中国梦”文化内涵有机契合,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展示中国梦的内涵与意境,努立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责任心,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书写精彩人生的无限潜能和奋斗动力。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五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教育和宣传,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感,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政治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理解,进一步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理解。此外,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创新人才都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2.建立一整套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特点,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环节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挖掘文化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精神。[4]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拓宽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此外,在艺术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中,应拓展艺术教育范围,将众多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到艺术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过程中,如传统民居、传统服饰、传统民间工艺、地方戏剧等,不断丰富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3.坚持艺术教育中技艺与人文并重的方向目前,艺术教育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即是注重技艺教育,轻视人文内核。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感受文化底蕴,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所以在艺术教育中传承优秀文化,首先需要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那就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注重技艺与人文并重。技艺在于科学文化知识、操作技艺的培养,人文注重思想道德、文化品行的塑造,这两者是促进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两翼”。将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教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成立艺术与人文相关的大教研室,专门从事艺术与人文的研究。与此同时,也可成立相关“艺术与人文大讲堂”,聘请相关研究者或艺术名人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还可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品社团”建设等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加强一、二、三课堂的联动互促,树立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课外与课内、普及与提高的教学理念,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二)完善教育机制,优化教育保障

1.重视传统文化教材编写与审核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教材作为内容支撑。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体现国家对传统文化教材的使用高度重视,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部分已经使用到了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课堂,[5]作为优秀文化传播者就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积累丰富经验。但总体来讲,高等院校的传统文化教材还很不规范,有些都是本校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缺乏专家指导,加上资金不足,大多教材都比较粗糙,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6]因此,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编写、审查和指导工作,成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门组织和评审机构,应该对中华优秀文化在教材中的使用进行审查和监督,使相关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发扬其优秀文化的精华,去其已经过时和不符合时展的部分。同时,还应结合本地域特点,编写规范化的、突出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从源头上解决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问题,逐步将传统文化教学引向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2.规范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艺术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而老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同时也是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取决于传播队伍的实力。一支强大优秀的教育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一方面,建立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机制,搭建平台,定期开展培训研讨,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发展。[7]另一方面,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名人库,包括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研究者等,邀请他们到高校进行现场讲解。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学历、高水平、学者专家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把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把相关理念融入到高校管理服务体系之中,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对广大学生产生影响、示范和教育作用,借助实际的管理和言行形成对学生的良好影响与引导。3.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制度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教育评定机制作为教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一种较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必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保障作用。[8]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良好的教育评定中加大艺术教育的成分,从制度建设推动文化进步,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机制,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尤其重要。评价机制体系中要包括众多因素,要包括评价机制的执行者,也就是艺术教育的传播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者,也就是学习者,还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监测评价高校老师教学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大学生德育建设、综合素质考评,以及各项大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评价标准,以此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以激发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建立四维教育阵地,扩大传统文化影响

1.紧抓传统课堂教学阵地在艺术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紧抓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不放松。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注重其文化历史、文化根源、发展路径,将之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有效地展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文化的背景意义和作为展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课堂教学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系。不断探索在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新方式,确保课堂教学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为。2.营造传统校园文化氛围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历来重视外在环境对人的品性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同样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更为隐形的教育。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熏染体系,并将艺术教育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如成立国学、文史等传统领域的学习研究社团,成立书法、国画、传统乐器、戏剧戏曲、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兴趣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在校园相关场所树立先贤雕像,镌刻传统格言,营造带有浓郁的、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风光,将有形与隐形的教育方式有机结合,从课堂上到生活中全方位渗透传统文化,使两者达到相得益彰之效,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9]3.搭建艺术创作实践平台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为主观性极强的艺术活动,其中体现出创作者的思路、意图和所想要表达的主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背景下,应积极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思考,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可利用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在众多的平台上来展示和挖掘优秀艺术作品。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与文化艺术产品公司合作,打造实践平台,充分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使之时尚化、现代化,不仅可以产生良好效益,还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发扬。在现在众多数字媒体传播的高效高质进程中,众多的网络艺术作品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其中也不乏传统艺术作品创新,这使得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与现在文化艺术市场得到很好的结合,通过这些文化消费品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培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和社会风气。4.拓展社会实践艺术渠道社会实践是更为生动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环境、深刻感受、提升领悟,将社会实践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能让学生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体系,要引导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乐闻、乐学,更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乐用、乐行。如吸纳大学生自愿参与到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传统文化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研讨,对重大历史文化名人及重大历史事件开展纪念活动,组织大学生在社区中送温暖、献爱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扬敬老慈幼、帮扶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等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大学生在参与、体验、实际践行中更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演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者,成长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创造者,转变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挖掘的推进者。拓展艺术传播渠道,让艺术教育融入于大学校园,在大学生身上真正达到内化于性情,外发为事功。在众多重要场合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0]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11]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高校作为培训国家栋梁之才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大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研究,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凝聚起“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李燮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5.

[2]兰心.传统文化缘何进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之旅——解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心事,2014(11):10-12.

[3]袁正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强化影视作品的责任担当[J].电视研究,2015(1).

[4]王怡.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83-86.DOI:10.3969/j.issn.1672-7991.2011.02.017.

[5]康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融入课程教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5).DOI:10.3969/j.issn.1003-8787.2014.05.023.

[6]王立刚.对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4(19):20-23.DOI:10.3969/j.issn.1001-8476.2014.07.005.

[7]路阳.思维之花智慧之果——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现实意义[C]/“/学习贯彻十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领导文化发展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2012.

[8]胡海舟.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制度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J].教育探索,2013(3):3-5.DOI:10.3969/j.issn.1002-0845.2013.03.002.

[9]崔利民,王灵芝.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谈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N].学周刊c版,2013(15):22-23.DOI:10.3969/j.issn.1673-9132.2013.05.019.

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社会基础广泛深厚。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所形成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众多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维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这些传统节日,尽管形式不同、主题各异,但其中所凝结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则一脉相承、历久弥新,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昭示着中华民族之魂。

无论情势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保持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当前,我们已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丰富资源,广泛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任务,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去年底国务院已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让人民身心得以休整的同时,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中融入了更多的传统文化精髓,体现了文化的自觉。这为我们利用传统节日,深入开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提供了良好机遇,开辟了新的思路。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建首善自京师始”,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在开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方面,理应积极前行。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精华,剔除封建糟粕,赋予时代内涵,创新形式载体,突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断增强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通过节庆活动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和谐的节日气氛中充分享受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

大力发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构建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节日文化,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宣传文化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更重要的是要唤起全社会的文化自觉。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主题、内涵、内容、形式、载体,以及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对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