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保险的理财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网上报销系统通过在线单据填写、业务审批、财务审核实现财务信息化、一体化,是e时代新财务手段。网上报销系统给财务管理带来变革的同时,其自身的数据安全和系统风险控制也面临考验。在新形势下對企业网上报销系统进行风险防范十分必要。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网上报销系统的概念,网上报销系统即通过程序协助企业完成报销业务这项工作的软件系统。
其次从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进步,软硬件成熟的条件;企业管理对信息的需要与渴求;以及现在手工报销方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财务管理的现状等几个方面说明,网上报销系统应用对于大中型企业迫在眉睫,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然后通过网上报销系统简易流程图直观分析了网上报销系统相比传统手工报销方式在企业内控、财务管理、支付工续、后期查询统计等方面的优势。
最后重点阐述在选择网上报销系统、建设网上报销系统以及后期使用、维护系统时,各环节需要考虑的风险及如何规避这些风险。文章旨在使网上报销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安全规范地运行,使财务管理能够更好发挥推动企业高效运作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上报销系统;风险防范;预算控制;企业内控
网报系统是基于网络的在线报销系统。员工通过网报系统可以随时登录网址填写报销信息提交报销申请,系统通过设定好的审批流按管辖权按金额等逐级报送,领导通过网报系统进行审批,最后到达财务部。财务部对原始凭证审核无误后,通过网上银行转账支付,最终自动生成会计凭证的管理软件。简单讲就是企业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财务报销工作进行集成和提升所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一、大环境下的财务报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各种系统管理软件日趋完善,同时兼具灵活性与可扩展性,完全可以适应任何企业的报销流程与内控设计,实现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现在的技术环境已经给企业使用网报系统提供了成熟完善的软硬件条件。
现代企业向着智能型管理方式转变,费用合理化、管理规范化、预算制定的精准、执行程度的把控、内部控制的科学严谨、管理会计的数据支持等等都需要以信息为支撑。这就对信息的真实准确、及时有效和保密性都有很高的要求。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与流程,但在管理制度执行与贯彻过程中,经常无法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原有的经验式、手工式的管理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
财务工作也向着支持型和管理型转变,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切实有效地执行公司财务预算,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现在绝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会计核算的电算化,但功能往往局限于制作会计凭证,自动生成报表这条主线。在现实财务工作中仍有许多像报销这项工作一样,虽不算高精尖工作,但业务量大,后续支付、填制凭证中存在重复劳动的工作内容,而且直接与现金存款挂勾对准确性及时性要求相对较高的工作。很大一部分财务工作者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这种重复的业务工作中,无法实现向“战略财务”的转型。因此急需充分利用各种管理软件将财务人员从原始的工作方式中解脱出来,实现财务工作走上信息化、高效率的现代化运行方式。
二、网报系统的功能优势
网上报销系统起着信息收集平台的作用,将报销工作内容模块化,用计算机程序来实现“一条龙”式的处理方式,所有的费用支出都可以通过网上报销系统,实现数据收集、数据规范、完成数据共享、数据集成,其核心是辅助实现企业内部控制。
(一)业务规范,信息传递流畅
报销单定义规范。填写的信息有容错控制,单据格式统一,防止报销单据“一人一样”。费用标准规范,系统定义各费用标准,超标准金额系统自动提示,防止超标费用报销。差旅补贴标准规范,系统定义补贴标准,防止标准不一。
网报业务信息内容完整减少或杜绝了人为出错,信息收发及时便捷,减少实物传递,并且保密性强。
(二)管控严格,层次清晰
预算实时监控、强化财务管理。网报系统可以实现预算全过程控制,预算执行、费用明细都可以实时查阅,分部门、时间、费用项目、人员,追查到具体凭证。随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并做出及时调整,随时掌握现金流满足财务的精细化管理需求。
审批流程清晰,内控规范。系统定义内控流程,内控固化,多级领导审核、多级金额审核、重点项目管理层层审核,防止越级越权审批。
(三)简化工序,高效透明
第一,员工操作时间灵活,财务工作集中。该系统实现报销全过程上网,员工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使用该系统填报单据,随时掌握报销单的进度,做到流程透明化。领导随时审批,方便灵活。财务按统一时间集中审核集中支付,缩短时间减少错误。第二,员工填制报销单时,其基础信息都是自动获取,无需重复录入。报销单金额自动累加,减少出错率。根据不同的业务固化会计科目,自动制证降低工作强度,也使费用项目应用规范一致。第三,网报系统减少人为干预,网上批量支付多级复核,快捷高效,支付更便捷。
三、实施网报系统的风险管控
网报系统的优点很多,但软件永远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还需要严谨的管理制度来弥补软件系统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将风险降到可承受范围内。
(一)风险管控思路
1. 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整体布局为前提考虑网报系统的功能定位
经济顶梁柱零保险
王先生和太太都在私企打工,王先生是家庭经济的顶梁柱。夫妇二人没有为自己投保商业保险,却为1岁的宝宝购买了3份不同险种的保险。
点评:“先为孩子买足保障”是不少家庭买保险时存在的误区。不少家庭里,孩子的保障十分完备,但作为家庭经济顶梁柱的父母却无险傍身。正确的投保观念应该是:先保大人、再保孩子。子女成长可能面临的风险取决于父母所面临的风险,只有家庭经济支柱获得足够的保障,子女的风险才可能降到最低。
误区2:
为孩子投保重疾险
林先生的保障意识较强,孩子1岁时,他花费3000多元为孩子购买了保额30万元的重疾险。保险规定,一旦被保险人发生合同规定的重大疾病或身故,保险公司按保额赔付。
点评:很多人认为少儿险价格低,保险公司会多买多赔。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为防止投保人骗保,即使在多家保险公司投保了以儿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少儿险,各公司给付的总额均不能超过10万元。因此,保险公司不会因投保人多次投保而重复理赔。
误区3:
仅购买教育金保险
刘女士的宝宝出世后,教育金保险成为她为孩子购买的第一张保单。刘女士每年在这份保险上投入5000元。按照保险计划,到孩子上学时,刘女士每年可以领取一笔钱,作为孩子的教育金。除了这份保险,刘女士没有为孩子购买其他保险。
点评:教育金保险是家庭理财规划的一个有力工具,但不应作为孩子的第一份保险。但积累教育金是10年甚至20年的一个长期过程,为孩子买保险,首先应规避的是目前可能出现的风险,即意外、疾病等。成长过程中,孩子逐渐会经历最容易发生意外的学前时期,适当选择一些意外保险,能使孩子的成长更有保障。另外,健康保险或住院医疗保险也是为儿童投保不错的选择。
误区4:
过分深谋远虑
许太太为孩子购买了某公司的终身寿险。按照保险计划,孩子60岁可领取退休养老金5万元,100岁时可领取期满贺岁金5万元。
点评:对大多数家庭来说,为孩子的养老做打算而购买终身寿险,实在是一件过于深谋远虑的事,尤其是在家长自身的养老金尚未储备充足的情况下。为孩子投保,保险期限应以到其大学毕业的年龄为宜,之后就应由孩子本人自食其力。考虑通胀等因素,现时的投入在数十年后才能获得收益,未来对孩子的养老是否起到作用也是一大疑问。
误区5:
找熟人购买保险
周小姐在某事业单位工作,两年前,她碍于情面,购买了同学推荐的某款健康医疗险,年交保费5000多元。2014年5月,周小姐因病住院,医疗费用共计1万元。当周小姐找保险公司理赔时才发现,自己购买的是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她在单位报销了8000多元医药费后,保险公司只赔付了余下的不到2000元。
点评:找熟悉的人买保险的做法并非不可,但前提是要跨过人情这道坎。在保险公司的培训课程中,向熟人推销保险的方式被升华为“缘故法”。但也有投保人陷入误区,因为对陌生来访的保险人不信任,因此宁愿找熟人买保险。不过,买这样的人情保险要注意了解产品是否真正适合自己。一般来说,保险公司每个阶段都会推出重点销售的险种,以实现业务的快速增长,任务依次分解到每个营销员头上。这种情况下,熟人推荐的险种有可能并不合适自己。
误区6:
有医保不必购买商业险
唐女士所在单位为其购买了医疗保险。考虑到已有险傍身,唐女士没再购买商业保险。2014年,唐女士住院花费1.5万多元,通过医保只报销了1万元左右。唐女士使用的进口药、特效药均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她只好自己买单。
点评:新医改实施后,商业保险的作用并没有削弱。医保的基本设计原理是低水平、广覆盖,超出部分由商业保险解决。重大疾病的平均治疗费用在10万~20万元,社保最高支付限额显然与这个水平有一定差距,个人需根据情况补充商业保险。某些药品以及一些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都不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内,商业保险可对此部分进行补充。
误区7:
购买意外险“兆头不好”
李先生始终认为买保险兆头不好,所以他从不购买保险。某次李先生在和同事一起出差的过程中,不幸遭遇车祸,李先生和同事均轻微受伤,被送往医院救治。出院后,李先生的同事由于购买了意外险,保险公司为其报销了医疗费用,而李先生却只能自掏腰包。
点评:因“保险兆头不好”而不买意外险是很多人存在的误区。和保险公司其他险种相比,意外险堪称人人必备的护身险种。这一险种的保费普遍不高,支出几十元至几百元即可享受一年的保障。但在购买意外险时要格外注意其保障范围,不同人群应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险种。
误区8:
寿险是唯一保单
姚太太在保险公司人强力推荐下,购买了20年交费期的某款寿险产品。这份保险类似强制储蓄,姚太太每年向保险公司交纳3000多元,55岁退休时,每月可从保险公司领回一笔钱。这张寿险保单是姚太太唯一一张保单。某日,姚太太生病住院,想到保险公司或可理赔,这时才发现,自己的这张寿险保单除了提供养老和身故保障外,并无其他保障功能。
点评:通过购买保险作为养老规划是不错的选择,但将寿险作为唯一保单却不可取。保险专家指出,从风险的迫切性上看,意外和疾病的风险是每个人最需要化解的风险。从保障的先后顺序来看,意外险和重疾险应当成为个人购买保险的首要选择。
误区9:
豪宅不用上保险
由于保险消费者经验和认知有限,人们常常会在选购保险的过程中“误入歧途”,以下就列举一些购买人身保险中常见的一些错误行为和意识,给大家提个醒。
误区一:
只给孩子保不给大人保
[典型事例]:初为人父不久的小王兴冲冲地为儿子办了两份保险,一份是健康医疗险,一份是教育储蓄险,一年共需交保费4000多元钱。小王在事业单位上班,一个月收入不到两千元,妻子在一家私企上班,怀孕后不久就把工作辞了,因此这笔保费对夫妻两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小王说,我挣得不多,我和妻子都没办保险,但日子再苦不能委屈了孩子,所以先给孩子把保险买上。
[记者点评]:孩子当然重要,但小王的做法并不科学,这实际上是个误区。现在每家就一个宝贝,很怕委屈了孩子,所以孩子刚一出生,就急着给孩子办这个保险那个保险。给孩子办保险当然是好事,但据了解,因为经济条件或观念原因,现在很多家长自己都没有保险,心里却想着先给孩子办好保险,这就走进误区了。
我们知道,每个家庭的支柱是父母,一旦他们因意外、疾病等丧失工作能力或失去收入的时候,家庭就将陷入困境。因此,家庭保险有个原则就是:先大人后孩子,先经济支柱后其他成员。
如果是先给孩子上保险,那么万一家长发生不幸,孩子的保费就无人缴纳了,孩子的保单到时候很可能就只能自然失效了,还谈何保障?所以,只有作为经济支柱的家长平安健康,才能给家庭和孩子一份保障,父母才是孩子的最大保障来源。
误区二:
买保险不如储蓄和投资
[典型事例]:“我的原则就是年轻时拼命赚钱存钱,到老那就是我的‘保险’。”吴先生是一家外贸公司的业务经理,年薪20多万元,还房贷、养车、养孩子 月支出近万元。妻子是全职太太。据吴先生说,他现在有点存款,都用来投资了,他、妻子、孩子都没办保险:“我主要是觉得保险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纯消费型的,出事的几率毕竟很小,应该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养老的、教育的,觉得就类似储蓄,又没多大意思。”
[记者点评]:吴先生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但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错误认识。其实,保险最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功能,对于经济不很宽裕的人来说,保险解决万一发生不幸,收入突然中断时的经济来源问题;而对于有钱的人,保险的作用主要是保全其已拥有的财产。假如一次重病花掉你10万元,就算你的财力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投保了重疾险,可能只需花费几千元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特别是一些纯保障的险中,如意外险和定期寿险等,都是“花小钱,办大事”,每年几百或是千元左右的保费投入,就能换来几十万元的保障额度。
而且,现在不少储蓄型的险种,都设有保费豁免条款,也就是说,当投保人因意外伤害事故身故或全残时,可以不再继续缴纳保费,仍可享受保障,如各保险公司的少儿教育保险等,一旦投保的父母发生意外事故,无力缴纳保费,但孩子的那份保险可以继续有效,这就体现了保险独一无二的保障作用,其他的教育储蓄、基金投资都无法达到这样一种功能。
记住一点,相对储蓄而言,保险能以较小的费用换取较大的保障,一旦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可提供的保障,是远超过你的保费投入的。
误区三:
买保险不为保障为投资
[典型事例]:“我刚买了一份保险,可划算了,交20年,一年交8040元,每三年就返款9000元……”吴女士很喜欢向朋友们介绍自己的理财经验,这回她在向朋友推荐自己刚买的保险。吴女士说,她以前也没买过什么保险,但现在条件好了,手里有余钱了,就也想买点保险,就当投资了。
[记者点评]:暂且不论这个保险产品的好坏,昊女士的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虽然,目前很多保险产品具有储蓄和保障双重功能,但更重要的、最独特的还是保障功能。百姓投保也应更重视保障方面的作用。如果只注重保险的投资功能,必然偏重于储蓄投资类险种,而忽略人身意外险、健康险等的投入,这是保险市场不成熟的表现。
但很多人都像昊女士一样,不愿意投保消费型的纯保障类保险,更愿意投保一些返还型的产品。其实消费型保险一般保费都不高,但保障作用却很强,当然由于保险事故只是可能发生而不是肯定发生,因此让许多人认为是白搭,不愿意投保。但要知道,保险预防的就是意外,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才真正发挥保障、救急和弥补损失的作用。在安排家庭保险时,一定要先安排基础保障类的保险,然后考虑投资理财型的保险。
误区四:
买得多就一定会赔得多
[典型事例]:商女士最近意外摔倒,导致骨折,花去4000多元医疗费用。虽然行动不便,但她想到自己曾经投保过三份住院医疗费用保险,额度都在5000元左右,心中颇有几分“窃喜”之意,心想通过保险理赔报销医疗费用,这次意外事故反而可以令自己“赚笔小钱”,倒也是个意外的收获。
[记者点评]:不过,商女士这“如意算盘”未免打得过早了。面对三家保险公司都要求她出具医疗费用凭证原件时,商女士傻眼了。
其实,这里的根源在于商女士没有了解清楚各类保险的理赔原则是有差异的。如果发生意外残疾或死亡,如果有多份相应的保险,保险理赔上是不会冲突的。但医疗费用保险作为一种补偿型保险,适用补偿原则,即在保险金额的限度内,保险公司按被保险人实际支出的医疗费给付保险金。换而言之,不论你在多少家保险公司投保了多少份医疗费用保险,最终的保险金总额不能超过实际支出的医疗费用。
但投保者总是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如果在多家保险公司投保医疗费用保险,出险后,各家保险公司均应在其保险额度内给付保险金。
若果真如此,势必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被保险人因为拥有多家保险而更热衷于过度治疗,其住院时间愈长,医疗费花费愈多,意味着获利将愈多。事实上,也的确存在这种道德风险。因此,在各家保险公司条款中,均明确要求提供医疗费原始凭证作为获取医疗费赔偿的先决条件,复印件或其他收费凭证均不被受理。
同时,像家财险投保也是如此,保额并非越大越好,因为真正理赔时,保险公司是按财产的实际价值和损失程度确定赔偿金额。所以在投保时,如果超过财产实际价值确定保险金额,只是浪费保费。
误区五:有了社保
就不要商业保险
[典型事倒]:“我们单位已经给我交了‘四险一金’,保障很全面的,我自己就不用再掏钱买商业保险了。”冯小姐是一位典型的年轻白领,收入不错,公司提供的福利也不错,生活看起来很有保障了。
中国商业保险近20年的发展可谓“狂飙突进”:64家财险、71家寿险公司中活跃着300多万营销业务员和为数不少的技术、内勤、管理人员。与此同时,各高校的保险教育专业也在不断地向外输送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保险业“形象不好”,增员依然是“老大难”问题。
很多人将保险业的诟病归咎于营销人员素质低下和学历门槛过低,保监会已将行业准入门槛提至大专学历以上。但是,学历真的是医治沉疴痼疾的最佳药方吗?
一位受过重点大学本科教育的银行保险业务员有这样的经历:最初入驻银行时如实告知客户这是保险产品,区别于银行存款,但三个月里没有卖出一单。后来为了生存,开始“忽悠”客户这是银行理财产品且收益高于银行同期存款,这样反而签了很多单。
对于此种现象,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系主任王绪瑾教授将其归因于大环境的影响。换言之,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保险业当下的人制。
保险的意义和功用,本在于播种责任、防范风险、化解危机、规划人生。在国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保险是一个高尚而体面的职业,保险人自身也有很高的生活保障。但国内的保险人是无底薪制,营销员所有的收入来源于保单的提成,而且保险公司并不承担营销员社保的职责和义务,向人推销保障的人自己却最缺乏“保障”,这本身就是个悖论。
在生存本能和利益驱动下,纠缠、欺骗、误导时有发生,背后是道德和良知的沦丧,这与学历的高低并无必然联系,因此不能将整个行业改良的希望全部寄托于业务员学历门槛的提高,重压之下,“高学历”人才也未必能坚守底线,独善其身。
这样,理财顾问就可以描绘一幅从焦虑中解脱出来或至少能够减少焦虑的美好景象。如果理财顾问的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这一部分工作也做得比较到位,那么,客户就很有可能产生购买保险的动机。但是,如果这一工作做得粗糙甚至别有用心,就很有可能会产生越来越多的“鸡肋保单”。
“2001年,我还是学生,在父母朋友的推荐下,稀里糊涂买下了这个保单。今年已是交费的第8个年头,今日再看这个保单,发现问题不少,首先,保险金额太少了,实在起不到保障作用;其次,这是个分红型保险,之前连续7年的分红费用总计只有246元,这个分红的费用实在没什么意义;第三,我初步算了一下,20年需要交出的保险费用相比于每3年返还的800元,感觉交出的钱要比返还的多很多。
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是持有这张保单继续交费呢还是退保?退保的话合算吗?如果不退保的话,是否需要另外再买一份保险,该买怎样的保险?”
支付能力决定是否退保
上边这个案例是典型的人情保单,作为父母朋友的寿险顾问,显然没有就客户的需求与客户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说明,以至于客户稀里糊涂买下了这个保单,直到交费的第八个年头,才发现保额太低了等一系列问题。这样类型的保单,在目前已经购买了商业保险的客户中不在少数。
我们透过一些购买商业保险的基本原理和投保流程来检视一下这份保单的价值和问题所在:
客观地说,这份保单设计得还是很全面的,既有寿险,又有健康险,还有意外险。在七年前这位朋友还是学生的时候,这样的设计也无可厚非。因为从寿险保障功能的意义讲,保险保障的是被保险人创造收入的能力。
在保额的计算上会有“双十理论”,即以十分之一的年收入买十年的年收入,学生是没有收入的,所以不需要寿险保额,再看大病险保额,2万元虽然太低了一点,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有总比没有强,套句常用的说法“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够不够的问题”。
至于意外伤害和意外医疗,也同样是有总比没有强。这份保单之所以给这位朋友带来“鸡肋”的感觉,一方面它既是分红保单,甚至还有“每三年返还800元”的返还功能,那么它的保障功能就可想而知了。另一方面,“感觉交出的要比返还的多很多”,反映出这位朋友在对保险的认识还有误区。
保险是一种财务安排,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时过境迁,随着这位朋友走上社会,开始了解商业保险。首先感受到保额不足,因为如此低的保额,在我们人生遭遇重大甚至极端风险的时候,确实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那么,已经交了8年钱的保单该怎么办呢?我们知道,人寿保险的保障意义是体现在保单交费过程当中的,也就是说,交费期越长,保障的功能就越强。而一张保单的初始费用在保单交费期的前5年是最高的,这里主要是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和人的佣金,如果此时退保,现金价值不会很高。
因此,究竟这张保单是退是留,完全看这位朋友的支付能力。要紧的是尽快找一位专业的寿险顾问帮自己计算出需求的保额,买一张能解决自己担忧的保单。
当新保单生效以后,如果觉得旧保单的交费对日常生活造成了压力,那就索性长痛不如短痛了。
避免鸡肋保单3则
邵新民
一张保单很难保全家
买保险是有讲究的,尤其在有限的保费投入情况下,既要选择合适的被保险人,也要选择合适的险种,否则,把为数不多的保费投入放到不合适的人选和险种上,就容易让家庭保障效率低下甚至形同设,切记先大人后小孩;对于成人,收入越高,责任越重者,要优先和重点投保。对于险种,优先保障型,后选投资理财型。如考虑先意外,健康医疗,消费型责任寿险,后选择投资储蓄理财险。因为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家庭责任和经济状况,自然也就有不同的保障需求和安排。这也就决定人身保障的动态性,在量入为出,合适合理的原则上,需适时对个人,家庭保障做调整优化。提醒投保人别把家庭保单长期束之高阁。
收入的10%购买保险
买保险越早安排越好。道理很简单,风险的来临没有迟早,遇到了就悔之晚已。早买早获得保障:早买核保易;早买早受益;越早越相对便宜,因为它的费率是根据年龄来核定的。可将收入的10%左右用子购买基本保障型保险,其实,这个比例也不是绝对的,还要看个人的收入水平,财务状况和家庭负担等,以及各自具体的理财规划目标。
人=促销员
买保险是自己的事,尽量积极主动参与并配合人的工作。保险是商品,投保跟到商场购物没什么两样,人只是个促销的角色,不论促销的、还是购物的大家是完全平等的关系。要尽量选择可信的专业人,尽可能选择实力雄厚、服务网点广,信誉好的保险公司。
投保第一步:计算寿险需求额度
回想这位朋友买保险的过程,我们是否可以试图找些原因,来避免更多的朋友将来心存同样的遗憾。其实原因很简单,投保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需求分析,这位朋友恰恰没有做。
在目前我国的商业保险市场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对客户来说没所谓好坏,更应该看重的是对自己适合还是不适合。
比如,一个独生子女和有兄弟姐妹的人考虑寿险保额的时候,对父母孝养金考虑的额度会有不同,一个刚还了两年房贷和一个根本没有房贷要还的人对寿险保额的需求也不同;而一个孩子刚满月的人和一个孩子已经上了大学的人对寿险保额的需求就会更加不同。
计算寿险需求额度是设计保单的第一步,接下来再根据单位给我们提供社保的情况来计算我们对医疗险和疾病险的需求额度。比如,有很多单位都为职工在商业保险公司投保了团体补充医疗保险,此时如果个人在购买商业保险的时候再投保医疗保险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二者的报销范围和额度都是相同的,而报销型保险是不可以重复报销的,此时不如买一些住院津贴类保险。
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医疗险和疾病险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医疗险保障的是由于治病所产生的费用,疾病险保障的是由于得病而造成的损失。医疗险是需要用发票来报销的,疾病险只需要诊断证明。
对意外险额度的计算则相对比较简单。意外险是人身保险但不是人寿保险,它只保障由外力作用于人体而对人体造成的后果。这也是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突发心脏病猝死属于意外,而意外伤害保险却不赔”的道理。
在我们充分考虑寿险额度的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工作出差机会的多少以及单
位已经为我们购买的意外险额度,拍脑袋来决定意外险的投保额度。通常年轻人会选择寿险保额的2至5倍,而60岁以上的人选择寿险保额的二分之一就足够了。
意外险是短期保险,每年都可以调整额度,有一种情况是只有意外险有可能理赔而寿险不会理赔的,那就是部分残疾,因为部分残疾的情况多数是由外力造成的。
专业的作用:
最少的钱买到最多的保障
目前各大保险公司都有FNA系统用来计算客户应该投保的额度,客户只要把基本的财务数据告诉寿险顾问,很快就可以计算出来。对寿险顾问而言,最能考验专业性的部分是在客户需求的额度和客户能提供的预算之间建立逻辑联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方案设计一定要最大限度地适合客户。
比如一个35岁的男性客户在60岁之前对寿险保额的需求是100万元,而他每年只能拿出5000元钱买保险,此时如果全额投保60岁的定期寿险费用可能会超支,我们不妨建议客户将5年定期寿、10年定期寿与60岁定期寿做个搭配,先解决客户当下对保障的需求。而随着客户年龄的增长,收入状况的变化,在我们未来为客户做保单检视的时候再不断进行调整。
了解了保单设计的思路,回过头来再为上面这位朋友规划她的新的保险方案。假定她今年25岁,未婚,年收入5万元,有社保,商业保险只有开头提到的那张保单,在没有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以前,根据一些常规的需求分析,我们至少可以确定以下设计思路:
客户的寿险保额不低于50万元,重大疾病险保额不低于20万元,每年保费支出不超过5000元。这样的保额与保费的比例注定了这张保单只能是一张消费型保险的保单,而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张保单却是一张典型的返还型保单。
其实,不论是消费型保单还是返还型保单,保险的本质都是消费――如果我们没出事,我们就一定要为出事的人承担保障成本,区别只在于这个保障成本在我们的保险账户中是使用本金支付还是用利息来支付。
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首先,买保险不要过多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而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如果收入不是很高,可以先不考虑返还型的保单。
其次,人情单不是不能买,但一定要买明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买保险一定要做需求分析,因为毕竟我们买保险的目的是让保单拿走我们对未来生活和家人的担忧,实现没有恐惧、永远安心的财务目标。
因此只有保障方案真正能够足额转移和化解我们生活当中面对的重大甚至是极端的风险,我们所购买的才不会是“鸡肋保单”。
“鸡肋保单”的催产剂
Jacky
人类自有史以来就一直在努力减少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会引起人们的焦虑。焦虑可以定义为由各种令人不快的不安、压力、普遍的悲观情绪,或者各种厌恶风险的态度导致的恐惧的积累。心理学家认为,个人忍受和控制焦虑的能力可以灵敏地反应他的整体健康状况或个性。
保险可以用来减少心理上的不确定性。它的作用与心理治疗、教育、宗教以及其他减轻焦虑的机制相似。人寿与健康保险有助于提高个人情绪的稳定性和财务安全性,并且能够部分地缓解焦虑。
焦虑经常是有意无意地在财务计划的过程中累积起来的。在为家庭确定理财目标时,不仅需要考虑对生活造成最大压力的情况――死亡、健康状况的恶化、退休、离婚等,还需要考虑由这些事件造成的角色转变(如寡居、退休等)可能带来的焦虑。
焦虑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抑制剂,对待焦虑的健康反应是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在某些情况下,个人往往可以通过保险等机制将不安的来源转移出去,并使个人得以根据所处环境做出更好的调整,而不是将恐惧,危机感和矛盾强行压抑下去。
大多数人寿保险的购买决策是出于下面的一个或门个原因促成:
1 收入替代:部分或全部替代由于主要收入者的过早死亡而损失掉的收入。
2 债务偿还:通常是当债务人死亡之后,还清未偿债务,例如房屋、汽车按揭贷款。
3 建立储蓄基金:在死亡事件发生之后建立起一笔储蓄基金,例如子女的教育金或家庭的应急基金,这些储蓄基金本来是死者希望能够在以后的日子里建立起来的。
4 财富替代:死者可能希望留给继承人一定数额的资产,但是已经在死亡之前将这笔资产用于消费或者赠送他人,此时人寿保险金就可以起到替代作用。
理财师和保险销售人员有时候会向客户说明那些重大事件发生的概串,以及人生不同阶段可能发生的角色转换,以便引起客户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对这些事件可能导致的财务后果做出反应。这样,理财顾问就可以描绘一幅从焦虑中解脱出来或至少能够减少焦虑的美好景象,如果理财顾问的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这一部分工作也做得比较到位,那么,个人就很有可能产生购买动机。
但是,如果这一工作做得粗糙,就很有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悦,从而无法说服客户采取购买行为,甚至可能导致对方的敌意,更糟糕的是,某些保险销售人员关心的并非客户的实际保障需求,而是自己准备卖出去的产品,于是在某些销售人员精心安排的误导之下,一张张“鸡肋保单”诞生了。
行内人数你如何避免买到“鸡肋”
苏卫宏
此文章为作者写给自己的一个朋友的信件原稿,本着推荐自己的所知所用,来阐述保险选择的基本原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业内的人士是如何给自己规划保险的。
为什么这样购买?
寿险额度随年龄增长需不断增加
为了保证一旦发生重大的风险,比如身故,那时候照顾父母的责任还没有尽,所以我选择了寿险来预防这个风险。所谓寿险,简单讲就是如果死亡了,那时候赔偿的保险金就如上面所列的额度:10万元(无忧保)+6万元(海康定期寿险)+2万元(福乐两全)+(O万元(新华定期寿险)=28万元。
分析 这个额度是绝对不够的,但是公司还有补充的身故保险10万元和意外身故保险20万元,所以,暂时因为我还没有房贷,还没有老婆和孩子需要照顾,可以勉强应付,但是未来责任重了以后,这应该是一个补充点。例如,万一明年我有了房贷,拄揭期20年,每年还贷6万元;假如又有了一个小孩,那么,至少我的寿险在20年内又要增加这部分额度的考虑。
上述大部分的身故额度很明显看得出,是根据一些大病或返还型险种的寿险利益来纳,但是,真正单纯的寿险是海康的定期寿险和新华的定期寿险,在买这两个险种的时候,我是做了考虑的。
海康的定期寿险是为了搭配那10万元重大疾病而必须购买的主险,根据1:5的主险;附加险搭配原则只选择了2万。因为市场上利益比较好的其实是新华的,例如我在28岁时购买10万保额,只要350元/年,虽然市面上没有一个产
品敢说最好,但如果只关注身故和全残这个利益的话,它的确是最为经济的,和最贵的定期寿险比起来,同等保额的费用相差甚至达到30%。所以,有时候对于险种还是要稍微看一看了。
重疾险消费、返还型都要购买
为了保证万一发生重大健康方面的问题时,例如重大疾病,我们知道,现在治疗和出院后继续治疗重大疾病一般花费在20万至30万元左右,我虽然有社保医疗,但是,考虑到社保最多报销17万元,并且里面的药品和治疗方法规定得又太死,所以我选择了30万元额度的商业保险。这里面有10万元是返还类型的,作为一直到老年的健康保障账户,另外20万元用的是附加险,这样性价比要更好,自己也能承受。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一旦发生重大疾病,那么社保是要首先自己掏钱的,那时候借钱和筹钱是很没有尊严的事情,所以,我用商业保险来抵挡这个风险,一旦发生,确诊后就可以有一笔钱来解决燃眉之急。
分析 这里面为什么要这样选择险种呢?其实如果你现在购买,可以不具体跟从产品的名字,而是去看类型。
举例子来说,我购买重大疾病保险,看的是返还型和消费型如何搭配,我购买10万元的那个中宏“无忧保”,是因为我需要有一部分返还型险种,并且当时的确它也是市面上最出色的一款产品。例如,它是分红的,它还是80岁就可以返还的,这很重要,80岁我还能动弹,但88岁就可能只剩下喘气了。2005年我做业务的时候,市场上绝大部分就是终身或88岁返还的,那基本上就只能留给孙子了。但我感觉还是活着的时候拿钱更实惠,所以选80岁返还的。
不过产品发展很快,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又有很多新的、更好的同类型产品出现了,其标志之一就是:70岁左右返还。例如海康的“安康无忧”重疾险,这样就更好了,因为它可以作为长期健康保障账户的。这个类型的保险是一定应该有些的,并且额度要适当,因为它既是青壮年时期重大疾病风险的保障,远期看又是中老年后长期健康保障的规划账户――存下点钱,保障未来的老胳膊老腿。如果初次购买,依普通白领收入水平,建议保额在10至15万元左右,并且返还年龄最好在70岁左右为佳。
消费型的重疾险也要有,因为其实消费型的才纯粹体现的是保险的保障作用,性价比较突出。市场上消费型的重大疾病保险,有人倾向选择既能保障健康的,同时又含有寿险责任的险种,但问题是如果理赔了重疾险,其寿险利益也就同时终止了。
因此综合考虑后,我还是选择了海康的低额度定期寿险做主险,搭配高额度消费型重大疾病保险。这样的一个好处是:如果万一发生重疾,最后可能要身故,那么还有2万元的身故理赔金可以用来料理后事。
医疗险尽量与社保配套购买
其实,我买上面保额2万元的那个“福乐两全”(一个缴费期20年,缴费期满后就返还保额加分红的险种),不是为了这个主险,而是为了能搭配买附加的住院津贴和康复津贴,现在住院的一般规律:时间短,费用高,所以,我选择的是和社保配套的、一点也不冲突的这两个险种:只要住院一天就额外给200元或更多(看具体条款),这样可以多买一点营养品或者作为看护人员的费用等,并且理赔手续也较为简单。
提到住院保险,还有一种报销型的,就是社保报销后剩下的再报销90%,但我没有选择,因为公司的补充医疗里有这项了,何必再多花钱。
总结
35岁必须考虑养老问题
上面就是对我自己买的保险的简要概括,基本上概括了侧重于家庭责任的寿险利益和意外险以及侧重于短期和长期健康的医疗险(重大疾病保险+住院险),一年共交保费7000多元,保障额度符合自己当前需要,支出也还远达不到业内标准的、占年收入的20%的一半。
但是,这里面还有很大一块的保障没有涉及――就是养老部分。这个养老计划我准备在35岁左右开始实施,那时候可以用多种渠道去准备,换句话说,如果按照20%的年收入用于规划保险的话,这不是我还留着10%的费用,正好用来日后的养老保障。
目前我自己买的,算是比较油了,也不是一次性购买,经历过几次增加和删减。在决定购买每个保险的时候,我能够确信它肯定是当时最好的组合,性价比最高;同时,我也对自己的风险状况做了深思熟虑的分析。
从消费型保单开始购买现在保险市场竞争太激烈,新的东西你是永远等不到最好的。所以,如果要考虑买保险,我建议不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