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体育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体育器材管理制度健全化
学校体育器材繁多,器材进出频繁,管理者的工作繁杂,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必须以制度来规范、约束,才能做到公正、公平、安全、高效的使用。因此,学校体育器材的管理工作应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有关法律条文,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器材监督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我校就制定了上课体育器材借用制度、课余体育器材借用制度、运动训练体育器材借用制度、器材损坏赔偿制度、场地、器材维护制度、体育器材管理人员安全工作职责等。学校应按照制度对管理教师进行评估考核,管理教师则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施工作,严格管理,热情服务。对于违反管理制度的个人或集体要依规惩处。制度的制订要服务于教学实际需要,并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
二、体育器材管理专门化
学校应对体育器材的管理安排专人负责,成立专门的科室。严格执行器材借还制度和保管要求,做到责任到人,避免因长期借用而影响学生正常上课的使用。同时要求专职保管人员具有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了解各种体育器材的用途、规格及保养、护理的方法,要求专职保管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器材遗失、损坏、养护、维修等时候能不计个人得失以学校财产为重,主动积极地尽到体育器材保管人员的职责。应有专门的房间用做体育器材存放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设立一个专门的测量仪器室,根据国家规定,每年要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的测试工作,如身高、体重测量仪、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测试仪等器材就可放置在其中,以便在测试时在同一地方进行,减少了仪器在搬运过程中的损坏。
三、体育器材存放科学化
体育器材的管理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要有利于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器材的存放要在熟悉体育器材的用途、规格、寿命、使用密度、类别、项目等的前提下统筹安排。避免由于无序的管理使得器材要用的时候找不到,而平常不用的器材却随处可见。必要时,可以自制一些存放体育器材的设施,如所有体育器材都要存放在通风宽敞的器材管理室。体育器材要分类、定橱、定位存放,避免因堆放杂乱无章,在搬运时造成不必要的人员和器材的损伤。使用密度大的体育器材应该尽量放置在取放方便的地方,以免在取放的时候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在阴天、梅雨季节时,对帆布垫、棕垫、海绵垫、拔河绳等易受潮的器材,要勤翻勤晒并置于储物架上,放在通风的地方保存,防止受潮腐烂,平时用后,应及时打扫,保持干净。
四、体育器材维护日常化
体育器材的日常维护好坏对体育器材的使用寿命的影响较大。正确、定期的日常维护可以延长体育器材使用寿命一倍以上,同时也可以减轻学校体育器材的维持费用的开支。如对安放在室外的固定器材,要定期不定期检查螺栓是否松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每年要进行1~2次全面的油漆保护,防止生锈、腐坏。如篮球架、排球柱、足球门、单双杠、肋木、平梯、联合器械等,每年要进行一次油漆保护,防止腐裂;跳马、跳箱、平衡木、小山羊等中小型器材也要视其情况定期维修,擦油保护。球类等器材的开胶、开线等,可用专用胶及时粘合或缝补。确实损伤严重的,可请专业人员维修,切不可将就使用或盲目维修而造成最后的报废。
五、课堂体育器材管理和使用合理化
体育教师要加强工作的责任心,要爱护体育器材,上课前应该向学生灌输爱惜体育器材的思想,培养学生对体育器材爱护的良好习惯。在班级教学中培养责任心强和愿意为同伴服务的同学,每次管理器材的归还和整理,每期专门为这些同学在体育成绩上加分。在课堂教学及课余训练结束后,要及时清点器材,如数送还器材室,防止失散。还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课堂器材保管措施,纠正随意乱放、损坏器材的不良做法。管理员应该在课前统一发放器材借用登记卡,完善借还手续。同时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应对保管、爱护器材做出成绩的人及时表彰奖励;对损坏器材者,要视其情节作出严肃处理,做到赏罚分明,使广大师生在思想上重视器材的管理及维护。
六、体育器材使用科学化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 学校体育管理 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62-01
学校体育管理是指遵循学校体育和教育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有限的人、财、物、信息和时间等因素,以最佳的手段和方法,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评估等一系列的综合活动。
一、学校体育管理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学校体育管理的规范性,要求学校体育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它既可保证学校体育管理者正常、稳定的工作秩序,又可以维护和保证学校各类体育活动正常合理地进行。
(二)有序性原则。学校体育管理的有序性,主要表现在管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即计划、实施、检验,也反映了管理活动的有序性。不论是学校体育工作,还是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在实施管理时,都要按照这三个基本环节进行。
(三)整体性原则。学校教育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它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学校体育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整体系统,它自身又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形成了学校体育管理的整体,为完成学校体育的总目标服务。
(四)教育性原则。学校体育管理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学校体育管理的教育性原则,体现在学校体育管理者和体育教师的表率作用方面。学校体育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在管理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是不可估量的。
(五)有效性原则。贯彻有效原则要求在实施学校体育管理时,对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上述各种原则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组成了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体系。这些原则要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工作实际,有效地加以运用并使之具体化。
二、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
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是指完成学校体育管理目标而采用的管理手段和途径。常用的体育管理方法有:行政管理、计划管理、宣传管理、法规管理、质量管理、民主管理等。
(一)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的规范进行管理的方法。它是由行政管理系统采用命令、指示、规定、决议等行政手段来进行管理。
(二)计划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体育计划就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设计。因此对计划一定要进行严格管理,要革除办事无一定计划的自由主义倾向。
(三)质量管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学校常见这种标语口号。学校体育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服务,既是百年大计,更要追求质量。质量管理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训练质量以及一切为培养质量服务的,离开质量谈学校体育、谈管理都毫无价值。
(四)法规管理。法规管理就是通过法律、法令、条例、制度等体育法规为手段,调节各种体育关系,以保证和促进体育发展的管理方法,法规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而且还包括相应的司法和仲裁工作,这两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五)民主管理。管理就是“服务”。学校体育管理是为教师的教和导,学生的学和练创造有利的条件。科学的管理是民主管理,从爱护人出发去管理人。
(六)宣传管理。宣传管理是指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使人们围绕着共同目标而采取行动的方法。在体育管理中,必须使自己的认识符合形式的发展,认真研究存在于体育工作人员思想活动中的特点和规律,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怎样开展学校体育的宣传教育呢?
1.坚持有计划地在师生中宣讲国家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文件精神,特别是我国以学校为中心的体育战略思想,以及国家对青少年在身体发展方面的规定性要求。
2.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时机或创设有利环境开展体育宣传。例如,在校内举行运动竞赛期间、国内外有重大比赛期间、校庆期间、评“三好”期间或者举办体育节,利用纪念日期间等组织报告会,组织专题讲座,开展体育宣传,或者公布优秀典型材料让学生学习。
3.开辟体育卫生宣传墙报、黑板报,利用广播和电视,提供体育书刊报、刊物、画报和摄影,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
4.开展评优活动,对体育先进事迹和人物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在体育工作中的失职行为、懒惰和破坏行为开展批评,绳之以既定的法规手段。
体育管理者运用体育管理原则和方法的技巧与艺术,还反映在创造能力上。如果管理者缺乏创造性,只是机械、教条的照搬某种原则和方法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管理效果的,只是从实际管理对象的特点和客观环境的变换中选择有效的管理原则和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祥,梁俊雄.学校健康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体育档案管理 管理措施
一、中职学校体育档案的主要内容
学校的体育档案管理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不仅包括学校在政策上与体育相关方面的一些文件,还包括体育教学中包含的一切,如体育教材、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规划,等等,还包括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如教师的相关资料,学生的身体素质数据,等等,这些都属于学校体育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学校的体育档案管理不仅涉及方面比较多,而且是比较复杂的。因此,管理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学校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体育教学、档案管理就更严格。在今后中职体育教学领域中,要加强对体育档案管理的重视和研究,使中职学校的体育管理无论是在管理方法上,还是在管理水平上都能够得到较大提高。
二、学校体育档案建立的意义
学校体育档案管理无论是对体育教学领域的发展,还是对学生体育科目学习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将学校体育档案建立的意义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学校体育档案的建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体育教学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更加规范化,同时学校能有效掌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合理调整。其次,体育档案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学校的办学思想。所以,体育教师在这种思想的带动下,无论是在教学水平方面,还是在自身体育教学能力方面都能够不断自我提高。再次,学校体育档案的建立使学校体育教学方面的材料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同时,通过对体育档案的整理、归纳,还能够将体育教学相关实践转变为教学经验,从而将这些经验更好地应用在体育教学之中。
三、中职学校体育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
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档案的建立对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体育档案的这些作用,做好体育档案管理工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而作出更大贡献。
(一)强化对学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与重视
对于任何一个工作而言,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与重视,那么工作开展就不一定会十分顺利。对于中职学校下的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同样如此。要想做好体育档案的管理工作,首先学校领导必须给予该工作充分重视,并且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给予充分的指导。无论是在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布置上还是在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审查上都要将工作做好,将工作落实,切实树立学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之风。
(二)建立学校体育档案各项规章制度
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做好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所以,中职学校要想做好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育档案管理规章制度。这一规章制度的制定不仅要能促进体育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水平提高,还要使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有制度可依,进而使学校的体育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健康地开展。
(三)加强对学校体育档案的收集
学校的体育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包含内容多,而且工作是比较繁杂的。所以,体育档案收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正因为体育档案内容繁杂,所以,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遗失、没有整理的现象,使档案管理工作不全面。因而,对于学校体育档案的收集工作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一方面,可以将体育档案内容分为若干类,将收集人员相应分为若干组,每组收集人员负责一种或几种固定资料的收集,以此方法避免出现体育档案信息遗失的现象。另一方面,做好体育档案的电子档案管理。电子档案管理是当前档案管理的重要形式,由于电子档案易收集、易搜索的特殊性,因此,学校体育档案管理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四)做好学校体育档案保管和利用工作
体育档案的管理工作还包括对体育档案的保管和利用。一方面,保管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如果保管工作做得不好或者有纰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丢失很多重要档案资料。对于体育档案的管理,尤其档案中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资料要妥善、重点保管。同时,对于档案保存时间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档案给予确定。另一方面,学校体育档案的管理,不仅在于管理工作本身,还在于对体育档案的利用。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对档案的利用,充分利用档案才是档案管理工作价值的实现。
(五)提高学校体育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
要想加强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除了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档案管理领域得到了很大发展和进步。现代化档案管理方法与手段更是层出不穷。所以,学校的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只有不断向着现代化管理方向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学校对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对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认识与理解
众所周知,学校体育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国内乃至全世界基本形成共识。关于学校体育及其目的任务,国内有关论述很多,也有很多建树。就其目的而言,经历了从“技能”“体质”“人才”的演变发展过程,对于激发人们积极投入体育实践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从宏观上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因而由此反映出来对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在观点及其内容上各不尽同。笔者积多年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实践经验与学习体会,认为“技能”、“体质”、“人才”均不能单独构成学校体育的目的。学校体育以青少儿为对象(其年龄一般在6—7岁—21—22岁),其目的在于促进生长发育,体格健美,身体健康,精神愉说,帮助学生形成健身、娱乐、生活等方面的多种身体技能;增进体育文化知识,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佼学生在校期间有充沛的箱力学习,为他们毕业后能够获得高质量生活奠定某些基础,创造有利的条件。学习体育的这一宗旨,与学校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拓型人才的目的不无一致,反映了青少儿的身心特征,体现了体育的目标功能和国家社会对青少儿一代的期望。由此也决定了学校体育的地位。而青少儿的体格健美、体质强壮,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兴旺发达;增进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与生活习惯,又正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多种身体技能及其迁移,必然影响到青少儿现在与未来的学习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是人类社会生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地位与意义非同一殷。如实说,学校体育发展到现在,己超出了学生时代,具有终身意义,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超出了强身健体的独特功能,具有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全面效能。为此,务必加强全面管理,努力完成下列任务:①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健身、健美、健心的技术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健身与养护身心的方法;②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体格健壮、姿态优美,身体健康,全面发展体能、机能和心理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审美能力;③加强思想教育和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体育意识与公民意识,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道德作风及坚持体格锻炼的习惯;④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娱乐生活,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社交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
2、加强管理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明确了学校体育目的任务,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管理。所谓管理,泛指对学校全部体育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协调与监督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全日制小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全国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两个条例》、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对学校体育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工作,体育骨干队伍,体育图书情报,学生体质测试与评价以及体育经费、场地设施器材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管理。其中,应以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为目标,以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其积极性为根本,而以管理人员的明确分工尽职尽责为保障。因此,实施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要求应该是:
2.1管理人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2.2.1校长学校体育工作应在学校党政领导下,由校长或副校长分工主管。其基本职责是:①根据上级党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指示,结合学校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总的目标要求,并将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②深入实际,检查、评估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及其效果。③加强对体育组(室、部)和体育教师的领导,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支持鼓励他们钻研业务,尊重体育教师的辛勤劳动。④动员教育班主任、辅导员及全体教师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⑤提供必要的体育经费和物质条件保证。
2.1.2体育教研室(部)是学校中具体组织实施体育工作的部门。其基本职责是:①根据党的教育,体育方针,上级对体育工作的指示以及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学校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学校体育工作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报请学校领导审查批准。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体育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和建议。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组织开展体育教学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③协助校医室(院)定期检查学生身体,建立健康卡片。④协助总务部门做好场地设施器材的修建、选购、维修和保养工作,并教育学生爱护公物。动员教师维修、自制体育器材。⑤做好体育的宣传工作。⑥关心教师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2.1.3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中坚力量,其基本职责要求是:①自觉坚持政治、思想、业务进修,做一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强、体格健壮、姿态优美的又红又专的体育教师。②根据教育计划和大纲精神及时制订各种教学文件。③热爱关心学生,上好体育课,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④协助学校医务部门检查学生身体,建立健康卡片。⑤积极做好体育宣传工作。⑥自己动手及时维修、自制体育器材,教育学生爱护公物。⑦结合学校体育实践,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2.1.4班主任、年级辅导员①将体育工作列入本班、本年级工作议事日程,并结合本班、本年级实际情况作好具体计划安排。②加强对学生进行有关党的教育方针、思想品德教育,鼓励学生在搞好文化学习的同时,积极上好体育课,搞好课外体育活动。③以身作则,规范带头,主动协助体教师开展各项体育工作。
2.2齐抓共管,提高整体效应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事关全体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工作过程,涉及面广又很具体,只有全校师生员工上下配合,协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因此,学校对其体育工作实施全面管理过程中,即从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到检查督促,效果评估的全过程,都应全校动员,实行齐抓共管,追求整体效应。更要不时运用评估所获信息,调控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能。其主要内容至少应该包括:①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②体育教研室(部)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程度。③体育教学质量。④群体活动开展情况。⑤学生体格、体能、姿态、素质发展情况。⑥学生健康状况。⑦体育图书资料的收集、整理、储存使用情况以及场地设施器材的建设,保管与使用情况。⑧教育科研进展及其主要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学金铁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杜1994.6
论文摘要:对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指出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1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原因
1.1 体育管理体制因素我国体育由三部分组成,即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2]体育体制改革后,国家体育总局隶属于国务院,而学校体育也从体育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属教育部直管,只有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仍由国家体育总局直管。这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校体育从体育系统分离出来后,长期流离于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各种资源与利益都没能落实到实处。
1.2 应试教育因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偏重于文化课教学,长期忽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体育教育功能,学校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逐步在教育系统内部被边缘化了。
1.3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①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对接问题。目前,在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的体育人才基本上被排斥在竞技体育门外,从学校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专业队或者职业体育领域的体育人才屈指可数,大部分从学校毕业的体育人才都是自产自销。我国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篮球项目亦是如此。CUBA与CUBS这两项大学生篮球联赛水平较高,近年来商业运作得也较为成功,理应成为国家篮球联赛CBA的后备人才基地,但一直以来,从CUBA与CUBS转入CBA联赛打球的球员很少。这种人才培养出路问题也导致了学校体育被边缘化。另一方面,竞技体育领域的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很少能进入到学校体育领域。一些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一般都在体育行政系统内部任职,或者从事一些群众体育组织管理工作,很少有进入教育系统任职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对接不顺畅造成的恶性循环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②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与经济、社会以及竞技体育发展相比较,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相对滞后,成了体育领域的一块软肋。由于社会体育发展不景气,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可有可无,社会体育组织活动寥寥可数,社会体育领域不能为体育人才提供就业岗位,学校培养的体育人才毕业后在社会体育领域找不到立足之地,从而导致体育院校、各运动学校以及体育传统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难。
2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2.1 推行体育体制改革推行体育体制改革是有效遏止学校体育边缘化、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谐发展的关键一环。首先,应当进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管理归口问题,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场馆、经费、人力、信息等资源的调配,强化学校体育的法规政策。其次,应当改革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机制,使学校体育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学校也应当适当为竞技体育人才提供就业渠道,通过考核吸纳部分有能力的竞技体育人才。最后,应当对我国竞赛体制进行改革。一是要进一步鼓励各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并允许其参加国际大赛;二是国内联赛应当与大学联赛接轨,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在我国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应当不拘一格求人才,应当积极主动的从各自项目的大学生联赛中寻求高水平运动员。
2.2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视体育教育国家应当进一步凸显“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应当逐步改变人才考核选拔标准,改革过去单纯以文化成绩为考核选拔标准的做法,做到以能力、素质考核为主,文化成绩、体育成绩并重的选拔标准,在考核选拔过程中加大体育成绩的比重。
2.3 加强学校体育立法力度,强制力保障其施行近年来,专门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文件日趋增多,但仍存在很多不足。法规体系不完善成为了学校体育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桎梏。针对这一现象,应当加强学校体育的立法力度,尤其应当加强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使用法规,体育经费划拨、被挪用的处理法规,教学课时被挪用的处理法规以及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的法规文件,使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法可依。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加强各种监督力度,强制力保障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
2.4 做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及社会体育的对接工作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体育发展模式不难发现,学校体育不仅应当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且应当肩负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大历史使命,为社会体育人口的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①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对接。首先,应当从体制改革入手,使学校体育行政管理系统(国家教育部)与竞技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国家体育总局)有一个良好的对接,形成良性互动。此外,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行政管理单位的上级管理部门(国务院)应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应当站在促进体育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前瞻性的眼光来解决问题,通过协调沟通与行政管理等多种方式,来有效解决体育人才培养与使用问题,使整个体育领域资源配置最优化。②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当前,国家体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社会体育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来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工作。首先,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系统,设立一些具有实质性职能的社会体育管理职位。其次,应当加大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力度,使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学校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辰目.论“边缘化”[Z].出版发行研究,2004:48.
[2]周围.对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2(8):35.
[3]陈婷,王安东.浅析中学体育课的边缘化[J].体育世界,2008(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