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方美术作品赏析

西方美术作品赏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西方美术作品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西方美术作品赏析

西方美术作品赏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抽象美术;美术作品;教学策略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抽象艺术作品是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抽象艺术是根据作品的形象与自然对象的相似角度转换的一种艺术形式,与之相对的是具象艺术。在美术教学中,学生面对抽象艺术作品,很难领悟到其中的思想与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欣赏抽象艺术作品。

一、当前抽象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抽象美术作品具有自身较为突出、鲜明的特点与特征,因此在美术作品中很少有对现实客观世界中现象的描绘,在作品中塑造和表现出的艺术形象往往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很大一部分直接就是通过应用颜色、点、线、面、以及肌理等独特的绘画语言形式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借以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抽象艺术,并能了解抽象艺术中的含义,这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带来较大的难度。在抽象艺术作品赏析教学中存在教学困难往往是包括以下的原因:首先,抽象艺术作品本身的抽象性导致学生存在认识的困难;其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很难理解抽象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情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抽象美术的表现形式与特点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对等性。在面对抽象艺术作品时,往往就会沿用具象艺术作品欣赏思维来对其进行赏析,这就导致赏析很难展开。这就需要制定积极的应对策略,从而激发学生赏析抽象艺术作品的积极性,并能使学生逐渐从具象艺术作品的欣赏向抽象艺术作品欣赏过渡。

二、抽象艺术作品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色彩与线条的魅力

学生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色彩斑斓的,学生的感官每天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色彩刺激。在抽象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色彩与美术作品形式来引导学生对色彩进行感受与体会,从而逐渐引导学生对抽象艺术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缺乏直接体会抽象创作的机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涂鸦,因为通过涂鸦的形式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抽象艺术。同时,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能反映出其心理特征与情绪的变化。例如在其创作中的红色,一方面可以表示热情,但是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示愤怒。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涂鸦了解抽象艺术的过程中就可以培养学生将色彩、形象结合起来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变化。

同时,由于抽象艺术在其创作中往往还具备一定的音乐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听到音乐后,将自己听到的形象或者是情景通过应用色彩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在听到音乐后,可以随意根据自己的感受与体会进行绘画,教师不可过多干涉,要使学生自由发挥。学生在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其艺术作品对其中的情感进行判断,还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培养其对抽象艺术的感知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赏析抽象艺术作品。

(二)抽象艺术教学要结合社会和个人历史背景

在很多的抽象艺术作品赏析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对国外的抽象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认为只有国外才有抽象美术作品。但是,在中国美术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在各个时期不同的纹饰本身也是抽象艺术形式之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我国远古时期的抽象艺术进行了解,这样也可以使学生从点、线、面等不同的角度对抽象艺术作品进行进一步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对抽象艺术的起因、发展历程以及产生的社会效应等进行详细分析,能够对创作背景等进行重点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抽象艺术作品赏析习惯。

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掌握和了解我国抽象艺术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西方抽象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难度也会减小。例如在欣赏康定斯基的《即兴31号》作品时,引导学生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对理解其思想情感就比较容易。画面中飞扬着玫瑰色、绯红、蔚蓝、黄色、橙色、紫色、翡翠色,还有黑色。单纯地看着,就有许多愉悦在其中,表明艺术家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特点,主题也比较独特。通过激烈变化的线条与强烈的色彩对比,充分地感受到创作者虽然身处乱世,却十分向往美好生活。《百老汇爵士乐》是蒙德里安的著作,反应当时美国纽约百老汇街夜晚的景象,独特的色彩界限,用无数的长短不一的彩色矩形进行分割,形成强烈的画面感,给人以热闹、愉快和舒畅的心情。欣赏此作品时,需要将抽象艺术作品赏析与创作者的生活环境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创作背景等进行有机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升其审美水平。

总而言之,在高中艺术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抽象艺术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释放与缓解学习的压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了保证抽象艺术教学课程的顺利展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主体地位,并能发掘艺术作品中的规律与艺术价值,尽量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开展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艺术作品中的深刻情感,从而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西方美术作品赏析范文第2篇

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1.使用价值 

民间美术来自于日常的生活,是实践中检验出来的美术,种类繁多,涉及范围涵盖了生活的各方面。民间美术在地域上是具有不同特征的,存在多样性,这就给美术的融合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发展空间。例如,北方的剪纸和窗花是在传统节日每家每户都会进行创作的一种风俗,这些剪纸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可以在室内装饰上推广使用,在建筑材料上也可以利用,还能适用于服饰和装饰品上。这些都是民间美术的使用价值,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使用价值的传承就是年轻一代的高校学习者吸收和获取这些传统的美术元素,并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将其赋予实践。 

2.审美价值 

民间美术是来自于人民生活的艺术,是历史检验的结晶。在高校美术教育当中,学生通过对民间美术作品的赏析和创作来进行民间美术审美观念的渗透和塑造,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接受度。学生在民间美术的激发下,强化对美术作品的内涵把握,将创作与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进行有效整合。此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陶冶了艺术情操,也提高了其审美能力。 

3.德育价值 

民间美术的价值还体现在道德教育方面。民间美术的来源是生产活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故事和审美艺术相互结合,产生了经典的民间美术作品。如陕北剪纸艺术当中就有丰富的故事,“二十四孝”剪纸作品就传承于各家各户,这其中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另一方面,“二十四孝”的故事还陶冶了人们的道德情操。高校在美术教育课程中对该剪纸文化进行课程介绍,然后给予学生体验创作的机会,这种体验式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通过故事对学生进行孝道文化的道德教育。 

4.智力价值 

民间美术的智力价值主要是体现在培养高校学生的知识能力发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对美术作品的感知上。大家在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时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审美要求上不需要具备太多的知识储备,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就会获得民间美术带来的情感激发和价值认同。这种满足感和愉悦感能够有效激起学生积极思考,对学生的思维开发和好奇探究产生持续不断的推动力。所以,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对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智力价值。 

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在美术教育中融入民间美术,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保护和传承是中国民间美术的当务之急。高校开展民间美术教育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从民间美术的造型和特征入手,来丰富学生的民族審美。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发挥作用。 

1.民间美术可以丰富高校美术教育的内容 

民间美术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是其他专业的美术教育所欠缺的。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引入民间美术教育可以将美术教育的内容扩展到各民族的广度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民间美术作品就是这种源泉之力的结晶。通过对民间美术作品的介绍和学习,能丰富学生的艺术创作领域,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如学习民间皮影、剪纸、刺绣等传统艺术,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民间美术能有效促进高校美术教育体系的完善 

高校美术教育受到院校的专业性发展和社会适应目标培养的影响,普通高校的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院校的教育在教育水平、教育经费和教育设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普通高校在美术教育中应该结合地方特色,充分吸收当地民间美术的文化价值,完善自身的美术教育体系,以弥补在美术专业程度上的不足,提高高校美术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发展与传承的思考 

1.转变传统的审美教育理念 

随着高校扩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压力逐渐升大。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也被提上日程,民间美术教育能够提升现代青年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推崇。而在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中融入民间美术,首先要突破陈旧的美术教育观念,在教育理念上认可民间美术的价值。教育理念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理念,在现代化的全球浪潮中,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持续度不够,难以静下心来长期学习一门传统艺术,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度达不到其他科目的专业化程度,在西方和其他国外价值意识的侵袭下难以保持自主的民族热情,陷入追逐表面时尚的潮流之中;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审美意识和倾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西方美学的推崇和对本土传统民间艺术的轻视,根本无法在教学中实现对我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学生也就更无从体会国画、剪纸等民间美术的博大精深和巨大的生命力。 

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要实现并发展民间美术的传承,就要转变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内的多方面对于高校美术的教育理念。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去审视当前的美术教育,更新教育理念,不强制推崇某种文化审美,也不刻意轻视某些民族文化审美,而是用更客观的教育态度,在做好知识的搬运工的同时,将审美意识在日常美术作品赏析和创作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开放式的美术教育理念是将民间美术融入高校美术教育的思想之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充分体现出对民间美术的亲和力,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更新学习观念,从多元的美术文化中去建立自己独立的审美意识。

    2.开阔教育思路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属于上层建筑的教育,艺术走下神坛深入学生的方式就是打开美术的教育思路,紧密结合到日常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当中去。在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中逐渐影响人们的审美意识,以宽泛的教育思路去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目前,高校的美术教育注重更多的是对美术基础知识和技巧的培养,教育目的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输出能力,而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却是忽视的,如果审美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产生脱离,又怎么能要求学生在美术的历史传承和发扬中发挥作用呢?民间美術能够为高校美术教育带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而这些资源都可以运用到学生的日常审美当中,如剪纸是一门技艺也是一种生活情趣,学生在课堂接受关于剪纸的美术教育后,能够通过自身的剪纸体验去获取创作的满足,也能够将剪纸作品放在生活当中去欣赏,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为民间美术的发扬带来更便捷的传承方式,在高校美术教育中采用现代化的教育辅助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和远程视频教学,可以通过生动的画面来让学生体验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发展历程。同时,民族公益广告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都可以成为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资源。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对学生审美的影响均可通过学生对民族类节目和民族服饰的喜爱体现出来。 

3.创新教育模式 

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现在正遭受着互联网的冲击,线上教育和课堂教育之间的攻击战仍然需要时间的检验。不管最终结果如何,互联网带来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技术改变让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都不得不深思当前的教育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而高校美术教育如果在教育模式上借鉴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也就是以学生的学习创作兴趣为导向,进行社团式的教育,让学生利用充足的课余时间结合日常生活完成有关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也能够在美术教育中将民族文化传承。例如,河北地区的衡水内画,其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就可以被整合到高校的美术教育当中,作为高校美术教育课程知识的一部分,并在课后组织学生社团进行衡水内画的创作和赏析。这样,民间美术既可以辅助高校的美术课堂教育,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 

参考文献: 

[1]黄洋:《试论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美术教育研究》2015年第15期。 

[2]王玮:《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发展与传承》,《艺术科技》2014年第11期。

西方美术作品赏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课程;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68-01

美术课已经成为学生必修的课程,注重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让学生充分理解美的内涵、培养懂得美创造美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法。下面从理解内涵、提升境界、升华素养等方面,对如何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行论述。

一、指导观察,理解内涵

美术课是一门视觉艺术课,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指导,讲解什么是美,让学生融入美中,体味美的气息。这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能让学生在享受中轻松感受美,理解审美的内涵。例如,教师在讲解“图形与创意的联想”这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中欣赏各种植物。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形状。有时植物是不好描绘的,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抽象的化为具体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有时不需要画得有多逼真,可以用图形来表达所看到的植物。比如,可以用圆代替花蕊、三角形代替花瓣、长方形代替枝条,还可以用三角形叠加在一起表达树叶与树枝。只要学生把看到植物时想到的图形表现出来就可以,这就是图形与创意的结合,这就是美术审美。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艺术细胞的核心。因为最开始学生基础都不一样,所以,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细细观察,清晰理解审美的内涵,这是打好基础的重要途径。这要求学生要用心体会生活中的美,不仅可以提高自身审美能力,还可以保持愉悦心情。

二、多元鉴赏,提升境界

美术课中,画画多采用点、线、图形,刚开始教学时,学生大都只注意形。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艺术境界,就要让学生接触多元化的作品,包括名家作品。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学生看到同样作品的感触也不一样,因此,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从而提高自身美术素养。在美术教材中,有一些名家作品,比如《蒙娜丽莎》《向日葵》。教学“油画”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名家作品给学生讲解油画的画法。教师可以出示凡・高晚期的自画像,让学生先观察油画的色彩,再让同学们仔细看看还可以从中看出什么。学生首先注意到的是艳丽的色彩,当看到凡・高那幅被割了一只耳朵的自画像时,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感觉很悲伤,教师可以借此时机讲述凡・高的经历。学生在没有了解其背景时,就已经感受到画中的悲伤,体会到画中的精髓,这也是油画的特点之一。油画的特点是色彩艳丽,表达非常具体形象,从而使得人物情感更丰富。学生如果想清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就可以采用油画画法。因此,多观察名家作品,看到不同的风格,了解不同的意义,可以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名家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多元化的作品,来提升自身对审美不同方面的理解,也能发挥想象力,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自主学习,升华素养

大自然是天然的画家,是学生施展技能的天然舞台。学生在感受美、想象美、产生自己独特的思维之后,可以进行自己的创作。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对自己的作品,或者名家作品进行评价,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进而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表现性色彩的应用”这一课,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比如举办画展,既可以让学生对名家画作进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进行评析。例如《绿狼》这幅画,是用西方画法来表现东方美,这类作品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兴趣,也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欣赏这幅作品时,会思考为什么这幅作品画的是绿狼、世界上真的有绿颜色的狼吗、为什么作者要画绿色的狼而不是其他颜色呢、作者是想表达什么等问题。教师在此时要为学生讲解这幅画的意义,让学生就此自主展开积极讨论,理解到美术作品中的事物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具体事物,可以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而采取一些特殊的画法,这就是表现性色彩的应用。这样,能更加深刻地提高学生对美的领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同时,学生也学习到美术有抽象夸张的手法,不拘泥于直接表达直观图形,只注重图形外在。学完知识后的沉淀,对知识的自主分析,是对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美术作品赏析,并不仅仅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达到新的境界。自主评价,能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促使学生把他人思想化为己用并进行创新,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多变。

四、结束语

美术课堂是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更需要美术教师的启发与指导。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中进行引导,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享受中感受美,理解审美内涵。审美能力的提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美术的基石。

参考文献:

西方美术作品赏析范文第4篇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相连接,又有自己的特点,是高一层次的美术教育那么在高中如何有效地进行美术素质教育?高中的美术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对少数美术尖子生的悉心培养,而是需要适合大众的高中美术素质教育。笔者认为高中美术教育现状有以下几方面:

(1)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受到的重视程度不高。1997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的颁布也意味着美术课程正式的被列入了高中学校课程的体系,可是如今高中往往还是只重视文化课教育而忽视了美术教育,迫于高考的压力,有些学校甚至有许多一学期也不会开美术课,去部分江苏高中听课时有些甚至都没教科书,就听教师在讲台上生动的演示,只有少数的美术高考生才会有难得的美术课而这些得来不易的也只是提高美术技能而忽视了对美术素养方面的培养。然而,现在大多数高校的艺术生,他们普遍是高分低能或者是扩招生。就学校而言,愈来愈功利的心态和冷漠、理性的教育模式,开始离人性精神越走越远,这就是盲目的扩招、批量化、格式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规格的结果使学生成了产品,学校成了人才工厂。

(2)城乡美术教育状态相差巨大。相对城市而言,乡村高中美术教育状况就很堪忧了,地方没有好的教学设备,有的只有传统的黑板,更别说图册,图片和实物了或者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了。就如笔者当初就读的中学现如今只有计算机软件,很少有学生能上一堂比较精彩的美术课。例如,湘美版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如果老师没有好的教学设备去呈现作品,学生觉得自己好像把自己置身事外,这些空洞的描述无法去感染学生,去通过课程去提高学生的素养。在许多乡村中学 甚至鲜有人会去看画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乡村的学生能自己去亲自看看画展那样就会对提高美术素养很有帮助。

(3)教师素养有待提高。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些老教师基本都是老一套,很难有所创新,而现在身为师范生的我们,总有这样的想法,在大学四年毕业后,我们能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教授学生,传授学生知识吗?或者说我们在大学里学到了什么?普遍调查表明,有许多艺术师范生的理论知识并不深厚。有许多到了最后没有考进编制没有当上教师,就说竞争激励,其实换个角度当今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高质量还是急缺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生活越来越注重审美和装饰感,而这些人才都出自美术教育的培养。现在反复被大家拿来诵读的还是以前大师经典画作或设计作品,却很少看到当代艺术作品的突破与创新,没有象征时代的作品涌现。因此,美术教育下的我们急需增加自己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并创作出与时代俱进的艺术作品。

(4)其他问题。我国杰出的油画家和教育家吕百斯就提出了艺术教育史综合的教育,综合社会、学校、家庭三部分的教育的主张可见美术教育中家庭的原因也是一方面,有许多家庭中是文化课学习忽视了对孩子美术方面的培养,还有一些学校采用了量化的方式,这也不可取,美术方面的素养能力和许多方面有关不仅仅是课堂,课堂外也是学生培养美术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还有学生的思维,也不仅仅是作业的呈现方式只关注技能,种种原因对高中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都起着阻碍作用。

2 对美术教育的反思及对策

中国大理论家潘天寿曾在1947年说古人云:艺者,德之华。艺专学生,一须求技巧学问之长进,二须求道德人格之建立,方可望成一真正之艺术家美术的目的不仅仅是技能方法的进步,中学美术目的包括美育目的,德育目的和智育目的。高中的美术需要摆脱这种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速成教育的模式。笔者认为要培养真正具备美术素养的高中生以下几点对策十分重要:

(1)从美育角度看美术教育。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是美术教育的一种深层次的追求,艺术教育是将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和全新的艺术教育,是一种张扬艺术化生存的教育现如今高考美术培训班到处都是,许多人为了在这次胜利中分一杯羹,都前去拜师学艺,技能提高了,但是他们都美的直觉就弱化了,许多学生到了大学甚至还是老方法,老造型,无法突破自己,导致了所谓的瓶颈时期,这时候就想想小孩子画画,著名的儿童插画家迪克布鲁纳创造了小兔子米菲,使用清晰的色彩去构建简洁直接的人物,这就是突破,难道他没有很好的造型能力吗?许多学生就缺乏了这种对美的感知能力,潘天寿曾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写到视而不见之空白,并非空洞无物也。可使观者之意识,结合所画之题材,由意想而得各不相同之背景绘画很重要的就是意识和思维能力,在国外有许多家庭从小父母就陪孩子去看画家的画,熏陶,有时甚至美术课堂学生也都是在美术馆里面席地而坐听老师讲解,这就难怪服装设计大师绝大多数都来自国外,这是他们从小在潜移默化中对色彩开始敏感运用到了生活里面,美的感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老师并不应该限制学生的思维,高中欣赏课的开设无疑是在对传统模式的一种改变,比如笔者曾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听课,这里的专业美术生和普通的学生都会上美术课,虽然基础不相同,但可以看到他们都十分投入,老师进行美术作品赏析,绘画实物观赏,激趣讲解,这课堂每一步都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学生留下的印象就十分深刻,专业美术就像一个点,是极少的,而基础美术教育就是面的教育,涉及所有的学生,只有全部的灌输,才能提高社会审美感知的提高,但是并不仅仅意味着教师这就不用介绍技法了吗?这肯定答案是否定的,高中美术教学活动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刚所说的审美教育。二是美术创作,创造的基础是造型基础,主要是素描表现,那么教师在这之中的引导就变得很重要了,而不是放任自流,创造也是一种美育的体现,但是这造型基础需要大量的临摹,达芬奇曾说过:谁善于临摹,谁就善于创造。,可见临摹是吸取前人的经验,完善自己,只有对技法的熟练运用才能创作出具有当今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而不是陷入只有思想却无从表达的境地,董希文也就此曾针对素描的单一模式严厉批评道:没有基本功的百花齐放,就不可能出现创作上的艺术风格、艺术手法的百花齐放可见基本功对美育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仅学会欣赏,也得去实践,去学习著名画家的艺术表达形式,就如牛顿说过如果说我看的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形成学生正确审美观和对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可见美育的真正形式除了欣赏还有练习。

(2)从德育角度看美术教育。道德是这个社会永恒的话题,德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大方面。德育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美术教育不是德育,但是也一定程度上与德育息息相关。东晋画家顾恺之以《女史箴图》教育宫中妇女要遵守封建道德规范,通过绘画的形式告诉女子,是当时的道德准绳。还有而在西方当代英国宗教研究者希克认为不存在什么脱离世俗世界的特殊领域的宗教领域,人生的全部范围都是和上帝相联系随着历史的进程,世俗化是中西方绘画的趋势,当时也许因为很多人都不认识字,宗教试图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完成对人们思想控制,具有一定道德约束力,而如今的美术教学也是希望通过绘画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也是教师备课时需要考虑的,通过发展学生的视知觉来形成道德素养。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重复的魔力》,重复的力量来比喻团结,一个简单的行如果重复多次会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力,这不是一个形可以达到的效果,以此来升华课程主题,告诉中学生要时刻牢记团结就是力量,这种上课形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在有课堂感染力的优点以外,也进行了德育教育,还比如书法中国文明的体现方式之一,标志着东方文化的身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该课堂是培养学生德育的良好阵地。练习书法的过程,就像盖房子如果下面的地基打不牢,房子就面临着坍塌的危险,要想把字练好就要下功夫,有的刚来练习的新同学坐不住,练一会儿就失去了耐心,其实教师心里明白这都是正常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只要把这几天扛过来就行了。这是教师就应该过去和他说,学习书法需要心静,心不静是练不好字的,经过一天适应这个学生心渐渐静下来,渐渐更加喜欢书法了,有时一写就是一个上午。无论做什么事如果你情绪急躁,心神不定,中将一事无成。书法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历代书法家勤勉励志的故事。培养青少年持之以恒,刻苦学习的优良品质。有一个班的学生,教他们书法的时候,这个班成绩一般。但是他们很喜欢上书法课,同学们学的非常认真,因为在教技能的同时,也用一些历代书法家勤勉励志的故事,激励和感染他们,书圣王羲之为了写好字,经常到河边去观察鹅在水下手掌的动作由于经常洗刷毛笔,门前的池塘都变成了墨池了,他为了得到道士手中的大白鹅,还特地给他写了《黄庭经》;还有王献之为了学他父亲的字,用掉了一千桶水,他母亲却说有一点像。还有近代书法大师林散之半生折磨,古今书家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激励着他们。两年过去,不料奇迹发生,该班同学参加中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还有一名取得县里第一名的好成绩,其实这个学生练习书法一直很认真,没有认真的学习态度书法是不会进步的的。中学教育阶段的书法教育不光是素质教育,更是德育教育。书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学生练习书法将更加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生活。

西方美术作品赏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师钢琴课教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拓展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

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我认为,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大班课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2.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4.演奏会。

这里所指的演奏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音乐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这里尤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起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自己的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