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口才 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 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226-01

信息的传递是靠语言这一交际形式得以实现的,标准流利的英语口语是英语交际的必要条件。由于经济及科技的迅猛发展,英语口才表达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因而高职高专大学生提高英语口才表达能力也就尤为重要。那么,英语口才能力要怎么样才会提高呢?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及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和方法:首先要理清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其次明确英语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对思维进行大量训练,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密不可分。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语言。没有语言,先人的思想和言论结果就不会流传后世,更谈不上继承、巩固和发展了,当然,相互间也就根本谈不上会有什么思想交流了。脱离了思维,“语言”跟自然界的其他声音毫无区别,不再是音意结合的交际工具,也就不再称其为语言。人脑对于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称之为思维,脱离了语言材料,思维就无法进行,同样,没有语言这一物质形式,任何思维活动也都难以进行。

二、英语口才表达与逻辑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

语言有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之分。不发出声音的思维称为内部语言;表达思想结果时付诸于声音的语言称为外部语言。因而,要想进行言语交际就必须实现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转化。由此可知,英语口才表达能力就是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能力。只有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人才能够很清晰简练、迅速生动地把内部语言表述出来。书面语如果写错了,我们可以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直至完善满意,达到预期的表达目的。然而口语却与书面表达有很大不同,它的及时性、突发性、应变性及很多特殊情况决定了它不能轻易更改的特殊性。这就要求表达者必须做到第一时间迅速恰如其分地准确表达,思维必须敏捷,缜密。因此,加强训练思维能力对提高英语口才表达能力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大量刻苦的训练才能具有敏捷的思维,进而摆脱母语思维的束缚,达到熟能生巧,脱口而出。

三、加强思维训练,提高英语口才表达能力

只有思维敏捷才能有流利的英语口才,因此要想提高英语口才表达能力就必须进行刻苦的思维训练。思维的训练包括思维的缜密性,敏捷性,灵活性,发散性,广阔性,集中性,深刻性等等。口头交际力的培养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主要目的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口头交际习惯。在此,教师的责任不容忽视,教师一定要竭力认真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去做到口才表达准确简练,条理清晰,生动地道,字正腔圆。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也要密切配合,虚心踏,刻苦训练,认真总结,反复实践,最终水滴石穿。

地道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必须在英语思维指导下完成,这就要求表达者必须摒弃母语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干扰,竭力使自己完全融入英语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当中。那么,为了避免失败的交际结果的出现,口语表达者不仅要使自己融入英式的思维方式,还要不断尽快使自己融入他们的文化,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使这种思维方式与自己融为一体,表达时才能信手拈来。当然要想具备这种能力,需要很多条件和因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环境,更离不开学生的刻苦付出和正确的学习训练方法

提高口才表达能力的具体方法如下:

其一,思维连贯缜密性的强化训练。训练的结果是最终能够达到口才表达逻辑正确,条理清楚,无懈可击。只有头脑清醒,才能思维敏捷,进而组织好语言流畅缜密地表达。

其二,思维的灵敏性训练。训练的结果是最终能够做到言语反应快,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直至达到“对答如流”“出口成章”的境界。

其三,思维的发散广阔性训练。训练的结果是要能够在口才表达中做到文采飞扬,形象生动,透彻精辟,感染力强。拓宽思路是训练思维的发散广阔性的关键,此外还要注意摆脱母语思维的束缚,增强思维的活力。

其四,训练思维的集中深刻性。良好的思维品质应该能够收放自如。思维的集中深刻性在口才表达中的反映则是重点突出,言简意赅。训练思维的集中深刻性,可以采用口头作文的方式。

英语口才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训练是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天道酬勤,只要坚持不懈,方法得当,循序渐进,就一定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达到脱口而出的境界。

参考文献: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现代汉语》教学 思维训练 方法

《现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文秘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其内容丰富,概念繁多,知识结构复杂,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其着力点往往放在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上,结果不仅导致教学方法陈旧、呆板,而且导致学生感觉的枯燥、乏味。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局面?我认为,必须从转变教学思想入手,把教学的着眼点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来,让学生在思维的训练中能动地学习现代汉语知识。

一、思维训练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思维。忽视思维训练,就知识讲知识,学生的思维受限,当然听得枯燥无味,学得消极被动。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智力得不到发展,知识的掌握也会障碍重重,少慢差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输出信息”的思维运作过程。所以,知识的接受、理解、掌握、运用都离不开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更需靠思维的训练来进行。这不仅仅是因为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范畴中的其他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等)也与思维密切相关。没有思维的观察是盲目的,没有思维的记忆是机械的,没有思维的注意是散乱的,没有思维的想象是模糊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现代汉语知识主要是抽象的理性知识,而理性知识又多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事物(语言)的本质和规律的,必须通过思维才能正确地理解、掌握它们,所以,重视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个智力的发展,而且能使学生获得进一步系统掌握现代汉语知识的条件和武器。可以说,学生的思维愈发展,其学习探求知识的兴趣就愈浓厚,其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就愈顺利。例如,同是教“元音和辅音的区别”,以前我从传授知识的角度着眼,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如下表格让学生记忆。

表格语言简明扼要,内容对比明显,学生固然也能当堂记下,但这种设计,没有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时间一久,或混淆或完全忘记。为了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我尝试从发展智力的角度,即从思维训练入手,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说气流受阻与否是辅音和元音的区别?辅音和元音中的各表象之间有无内在关联?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争辩后得出答案:气流受阻与否直接规定了声音的特性,所以说是最主要的区别;发音过程中各自呈现出来的一些表象之间内在关系紧密,以辅音为例,正是因为辅音发音时,从肺部呼出的气流在发音器官的局部受的阻碍,所以受阻碍的发音器官感到特别紧张;要冲破阻碍,呼出的气流必然增强;气流一强,声门大开,气流从声门冲出,声带来不及颤动或偶有颤动,所以发出的声音一般不怎么响亮。这种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最后得出结论的教法,满足了学生探求知识的需要,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更使他们弄清了概念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了现代汉语知识内容。

二、结合知识教学的思维训练方法种种

如上所述,现代汉语知识教学必须把思维训练特别是思维能力放在首位,并把它和知识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因为思维能力训练不能凭空进行。如果单纯地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教和学的关系就变成了知识的授受关系,反映到教学方法上就会表现为照本宣科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反之,如果从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着眼――因为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列化过程实现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知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教学方法就会随思维方法、思维内容的复杂多样和思维品质的丰富多姿而不断地有所调整,有所改进,有所创新。这些方法,笼统地称为“思维训练法”,具体说来,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自学发现法。为使学生“学以自得”,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叶圣陶语)的目的,我在教学中把一些较易理解的内容或课内或课外布置学生自学,并在课堂上提纲挈领地归结,让学生掌握系统的规律性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反复读、反复想,提出所发现的疑难及模糊不清的问题。如在学习“轻声”时,有的同学提出:“轻声也是一种声调,但为什么又说普通话中只有四种声调?”在学习“动词”时,有的同学提出:“‘游泳是一项体育运动’中的‘游泳’在这里是动词还是名词?”“动态助词‘了’附着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已经完成,那么‘他哭了’中的‘了’是动态助词吗?”这些问题是语音和语汇教学中的一些难点,不经过反复阅读、反复思考难以发现。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就会收到拨云开雾的效果,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思索。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如果课堂上一味地由老师讲,学生对知识是听懂的而不是读懂,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就会渐次泯灭;而运用自学发现法,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就会崭露头角,而且思维的成果就多少带有创造性了。

(二)比较辨析法。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思维训练方法,适合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在现代汉语知识教学中运用比较辨析法,就是以语例作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对语例的观察、分析和综合,即通过“作比较、辨异同”这一手段,使学生作出准确判断,得出结论。它的好处在于:由于比较是一个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它合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因此,可以使学生逐渐加深对语言的概念和规律性的认识,有效把握它们的基本特点。这样,获得的知识容易记忆、巩固和掌握。同时,它又能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正确的思维方法。比较有性质比较、类型比较、数量比较、层次比较等。如“同音词与多义词”是词的性质比较,合成词里的“重叠式”与单纯词里的“叠音词”是语素数量上的比较,“把字句”与“被字句”是句式类型的比较。单句和复句是句子内部的层次比较,等等。用什么方式比较什么,要根据知识的内容和思维当时面临的任务加以确定。常用此法,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步变得精确、灵活,并具备一定的批判性。

(三)讨论法。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开动脑筋,在认真观察语言现象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方法。如副词的归类,可提问:“有人主张把副词放在实词里,有没有道理?”合成词的辨析,可提问:“合成词能否用‘添加虚词(和、的、地、得等)法’进行分隔展开?”单宾语句和双宾语句的区别,可提问:“请问,表示‘取得’意义的动词(如:买、借、要、收、租等)能像表示‘给予’意义的动词(如:给、送、教、派、告诉等)一样带双宾语吗?”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探究性质,并且大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乐意思考和讨论。如此,可以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便于相互启发、开阔思路、集思广益,寻求尽可能满意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四)类比法。即由此及彼,让学生去思索和感悟。如在划分多重复句和句群时,学生往往搞不清内部的结构层次关系,教师可以在帮助学生弄清分句或句子的个数后,让学生先找出第一重,即最根本的层次。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可从生活中举例,如,你是一个记者,到一个人数众多的大家庭里去调查,要弄清辈分,先要找到年龄最长的一对,然后一辈一辈地往下找,直到找完全部。多重复句和句群的划分也是一样,先找出谁和谁是一对,然后从最大的层次往下捋,直到全部找完。学生由此得到启发,划分起来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五)动态生成法。句子既然是由词、短语逐步扩展而来的,因此,与其静态的对各种类型的短语和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倒不如根据短语和句子的内部规定让学生创造生成。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由词组成各种类型的短语(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主谓短语等),再由简单的短语根据要求组成较为复杂的短语,最后根据要求生成各种类型的句子(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等)。以此类推,一重复句、多重复句乃至句群都可依据各自的内部规定让学生自行建构。这样以创造性地生成短语、单复句、句群为手段,活学活用语法,最终在实践中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的方法,不仅语法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学用结合,对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特别能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即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逻辑性、批判性等。

另外,还有一些方法,如“形象暗示法”、“举一反三法”、“引申扩展法”等,也都是一些训练思维、发展智能的常用方法。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不能脱离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途径,即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顺着这个目标去训练,并且做到教学得法,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学生的智力发展就会有保障,且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也变得驾轻就熟。

参考文献:

[1]张念宏等.教师手册[M].档案出版社,1986:196-197.

[2]杨秋泽等.现代汉语[M].齐鲁书社,2000,5.

[3]陈家麟等.学校心理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110-111.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第3篇

下面以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为主线,综述这一领域研究的经验。

一.语言学家章熊的研究

1、研究的概况

上世纪80年代,章熊先生提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应该是使学生思维清楚,语言准确。因此,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师目前应该注意的还是学生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联系。在培养和训练中,应该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放在首位。”并提出了“语言-思维训练”的写作教学体系。其要旨是从具体的语言活动过程中来训练思维,从而提高写作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最终产生真正的有效的写作能力。

2、研究的成果

这一训练体系向我们展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⑴语言和思维训练不是以语言知识和思维知识为体系的核心,而是以思维训练的手段、措施的设计来组成训练序列,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语言和思维的不断发展。

⑵这个体系把语言和思维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符合人们表达的实际需要,沟通了语言和思维的内在联系。

⑶这个体系开始突破以文体为中心的训练模式,着眼于学生主体表达的目的和表达行为。这种注重思维、语言,而非简单的文本制作的作文教学思想,是对20世纪以来的“文体中心论”的作文教学僵化模式的大胆突破,终于掀开了当代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新一页!

3、留下的研究空间

章熊先生仅仅设计了“说明性练习”,对于其他的“议论性练习”、“叙述性练习”、“抒情性练习”尚未拟订出相应的训练设计;训练的“知识点”不是写作思维最基本的思维规律、技术、思维模型,而是一种写作目的、行为(例如“说明性练习”)中的写作语言和思维,所以,训练的“语言”和“思维”的目标性不强,一般性的写作语言、思维的训练效果也就不是很强。

二.写作学家马正平的研究

1、研究的概况

马正平教授的写作学理论称为“写作生长论”或“非构思写作学”。主要是从赋形、策略、路径三个方面展开的,对写作思维的探讨比较全面、系统,有利于人们对写作思维的认识和操作。该理论对于强调演练操作、形成技能的中学作文教学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

马正平教授指出广义思维就是以赋形思维为终极的路径思维、策略思维和文本思维的四位一体的自组织生长和协调过程:

言之有文:赋形思维—重复与对比

非构思写作 言之有理:路径思维—分析与综合

思维操作模型 言之得体:策略思维—协调与对抗

言之有序:行文思维—渐进与平列

在对人类思维进行宏观微观的分析之后,马正平教授提出了写作思维的理论模型。他发现,人们平常所谓的思维(分析与综合),其内部存在着五种大的思维(分析与综合)操作模型——因果思维操作模型(逻辑思维)、构成思维操作模型(空间思维)、过程思维操作模型(时间思维)、程度思维操作模型(数量思维)、相似思维操作模型(异同思维)。由此,揭示出了原因分析与综合、背景分析与综合、功能分析与综合、措施分析与综合、他相似分析与综合、自相似分析与综合等,共18种微观思维操作模型、技术。在写作中,不但可以运用各种分析和综合的操作模型、技术来进行立意、选材,还可生成表达行文的话语。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析与综合这种一般写作思维模型的建构,是为狭义写作思维模型操作技术、艺术的功能实现提供了一种写作思维的技术准备。

2、研究的成果

马正平教授,“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先后提出了写作文化学、写作哲学、写作美学、写作思维学、写作措辞学等概念和理论,形成了自己的写作学与写作教学的理论和训练体系。”即非构思写作学,也称写作生长论。他利用自己的写作理论,积极地影响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提出了动力学写作教学训练的理念体系和训练方案。1999年8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动力学作文教材丛书”——《DCC作文导写导练》。随着当作学对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重要发现,2001年,马正平又接连推出了“DCC”作文的升级版《新路径作文训练》(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和《新理念作文教练》(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3、开创的研究境界

“语言-思维”训练的早期研究,大都是在写作思维学成熟之前,人们依靠语文教学的经验,以及心理学、逻辑学和思维学等基础理论来指导和推进的。马正平教授的写作生长论结束了这一局面。尤其是思维操作模型的发现,便于教学中的实际操作,让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具有了“可教性”和“可学性”。

三.一线教师谢海龙的研究

1、研究的概况

在马正平教授写作理论的启示下,一线教师也展开了自己的相关研究。其中有一定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山市谢海龙老师,他编著了《高考作文思维训练》(由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谢老师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训练设计的学理依据和训练体系的前后脉络,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实践性和一定的学术价值。书中比较全面系统地运用了马正平教授写作思维学中,思维操作模型的理论成果,根据并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三种“恰当”的言语训练形式:思维句型、话语论辩和审题立意,以及“分类训练”和“综合训练”两种训练结构。前者包括:1思维模型、2模型演练、3范文借鉴、4训练设计四个环节;后者包括:1思维导练、2话语论辩、3审题立意、4智慧背囊四个步骤。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 教学 思维能力 训练

一、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难点

机械制图课程的基本能力要求是:在绘图时,需要把一个视觉上非常直观的立体结构(机械零件)转换成为由点、线、面组成的平面视图(在机械设计过程中零件实体并不存在,而是存在于设计者的想象中,设计者要依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视图)。在读图时,要把平面视图迅速地转换为具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立体模型,并能够正确地描述该立体模型。教师在教授机械制图时,都有一个共识,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教学的成功非常重要,但是,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方法问题上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常见的情况是,在这门课程结束时学生还不具备识读简单视图的能力,也就是说,一直到课程结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与训练。如果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先天不足是不对的,而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培养,需要在后续教育中进行强化与训练。对于机械制图这门需要空间想象能力的课程而言,思维能力训练应该是贯穿教学过程的核心任务,是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教学难点。

二、思维能力的内涵

1.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概念

从思维科学的角度,作为理性认识的个体思维表现为三种形式,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特异思维,或者称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它们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产生的。抽象思维是一种以语言过程为媒介进行表达,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以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依靠对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的理解,它是以表象、直感和想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联想﹑猜想等形象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必须渗透于抽象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参与,抽象思维就不可能很好地展开和深入。抽象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发展和成熟,在理性认识活动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2.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转换

(1)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转换。思维转换是思维从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转换是思维的最基本转换之一,其转换方式大致有两种:

一是逻辑转换。抽象思维以抽象材料为载体,形象思维以形象材料为载体,抽象材料与形象材料之间存在着各种逻辑联系,当它们通过相互之间的联系转化时,思维形式也随之转换,这种转换叫做思维的逻辑转换,转换的逻辑通道是思维载体间的逻辑联系。如实体结构(形象)与视图(逻辑)之间的逻辑联系是平行投影,则思维转换的逻辑通道就是投影体系。

二是潜逻辑转换。思维的潜逻辑转换往往表现为不按通常的逻辑顺序进行的直觉判断,转换过程具有跳跃性和间断性,主要表现为发生转换的逻辑通道是隐蔽的,转换的逻辑过程在潜意识中完成。这种跳跃与间断实质是思维过程的简约。因此,思维的潜逻辑转换以逻辑转换为基础,它是思维能力向高层发展的结果,也是灵感思维产生的源泉。生产者通过读图直接进行零件加工,就属于思维的潜逻辑转换——结构本身在生产者的想象中,投影体系被抛弃了。

(2)思维转换能力的培养。如前所述,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逻辑转换与它们的载体之间的相互转换密切相关。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形象素材和抽象素材。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形象并不是头脑中凭空臆造出来的,它根源于现实的物质世界,离开了对物质世界的感性认识,形象思维便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应当重视向学生呈现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基本几何体是组成机械零件结构的基本单元,属于形象思维的素材;点、线、面及其空间位置关系,是视图的基本要素,属于抽象思维素材。利用教学模型使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这两方面的素材,是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的基础。

第二,提高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概括是知识领会过程中对感性知识进行分析、综合,逐步形成理性认识的过程。提高思维的概括能力就是提高揭示所学知识本质特征并概括为概念或形象的能力。如三视图中,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之间“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对应关系,就是对投影线面的规律性概括,在此基础上,可以训练学生进一步找到右视图、仰视图与基本视图之间的联系。概括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在思维能力训练过程中逐步强化的。

第三,努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将已有知识信息进行改造重组并作恰当的推测估计,有利于丰富想象力。在训练中将已知条件进行必要的改造重组,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基础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果,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机械制图课的习题,可以通过修改已知三视图的点、线、面,让学生去想象视图修改以后其对应的实体结构的变化,并画出轴测图。

三、机械制图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实践

1.点、线、面、投影知识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点、线、面、投影知识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建立空间投影体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看图、绘图打下基础。这一部分是机械制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其思维发展正处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应主要采用形象比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点、线、面投影转换为具体而又直观的投影模型。例如:从两点的三面投影图来判断两点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一个三面投影体系模型,将三面投影图与投影模型进行对比,定出两点间的空间位置,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加上老师的引导归纳,使其思维判断从现实空间得到证实。

2.几何体投影知识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几何体投影知识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应当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即从基本几何体到组合体分段进行训练。两个阶段中,学生的思维训练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实物到平面视图(从形象到抽象),再从平面视图回到实物(从抽象回到形象),使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这种反复的转换变化中得到有效的训练。在此过程中,利用大量的实物模型来积累学生的抽象素材(即各种基本几何体在三维投影体系中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时,其投影三视图的对应关系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组合体投影教学中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组合体投影知识教学是以基本几何体投影知识为基础,因此,对组合体的合理分解、切割——即形体分析,在教学中很重要。如果学生只是对着组合体模型画其视图而不进行形体分析,效果就不理想。

3.识读零件图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读懂图样是机械制图课程的最终目的。读懂零件图的关键是理解零件的结构和形状,也是重点和难点。因此,组合体投影的思维训练方法仍适用于识读零件图。在读图时应联系零件的工作位置、用途以及它和其他零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综合思考,较为复杂的零件图还可以借助绘制轴测草图来帮助想象,可以绘出整个零件的立体草图,也可以只绘出一部分形体。另外,标题栏、技术要求、尺寸标注、零件视图是组成零件视图的四大部分,它们相互关联,分析、想象零件结构时必须将这些内容结合起来。

零件图视图分析的顺序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先主体结构再次要结构、先主视图再其他视图,按投影关系分析零件图中各视图的配置和相互间对应关系,运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去理解零件各部分的结构,想象零件的结构形状。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已具有的空间思维能力去解决问题,老师要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有目的、有层次地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程序按照教师预先构思好的框架线路运行,方能取得良好的思维训练效果。

四、教学中的其他思维问题

1.思维惰性

有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对自己缺乏信心,总是被动接受知识,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容易产生思维惰性。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帮助学生克服的心理障碍,使其树立成功意识,有意识地鼓励他们积极思维,使学生敢想、敢讲。在讨论问题时,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思考,只要发现学生的想法有一定的正确性,就要有意识地表扬并鼓励其继续思考。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就会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能力会逐步增强,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2.培养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

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养成细致、严谨的作图习惯的重要性。教师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他们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渗透“至详至悉,毫发不爽”的图学理念及图学精神。

总之,教师不能将机械制图教学视为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事实上,如果思维训练没有成效,做再多习题也是徒劳。教学过程中,每一章节都要围绕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与训练这个中心任务来组织素材,辅之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温寒江.学习与思维:学习中思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第5篇

—、逻辑学教学改革的焦点和逻辑学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逻辑学教学改革的焦点就是教学内容问题,也就是在教学中如何处理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关系问题。在这场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大讨论中,主要出现了明显的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传统逻辑巳经过时,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应当立即废止,以现代逻辑取而代之,称之为“取代论”。其理由是:逻辑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规定的当代七大基础学科之一(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命科学、逻辑,这里的逻辑指的是现代逻辑),应该得到重视;就科学的发展而言,逻辑已实现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所以作为教学不可囿于传统逻辑,而应顺乎学科发展,实现逻辑现代化,也就是用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从实际效果来看,坚持传统逻辑教学将会影响我国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实践,不利于培养出高水平的逻辑人才。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在中国高校文科教学中不应废止传统逻辑,高校文科学生应该主要学习传统逻辑;作为逻辑学的教学,如果采取“取代论”,则无疑会丢失人类历史上的思想成果;逻辑教学可以在保留传统逻辑的大部分内容之外适当地引入一些现代数理逻辑的内容,以加强对传统内容的论证,而不是简单的废止,称之为“吸收论”。

    其理由是:现代逻辑是传统逻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分支,传统逻辑中的很多内容如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假说、论证和逻辑规律是现代逻辑无法代替的;传统逻辑有其独有的特点和功用,适合于人们的日常思维,在人们的工作和学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但不应该废止,反而应该加强学习、深人探讨和广泛普及;大学生先学习传统逻辑的知识,可以激发对逻辑的兴趣,初步领会逻辑精神,对将来学习现代逻辑等其他课程十分有利。其实双方在激烈的争辩背后共同的心态,即对逻辑课现状的忧虑、不满以及改变现状的急切心情。双方的想法也可以说各有一定的合理性,取代论者多数是专业研究人员多熟知现代逻辑,知传统逻辑之不足,似立逻辑科头,大多脱离教学一线。如果取代论者讲的是我国主要重点大学哲学或理科专业的话可说有一定的道理。但对普通高师院校文科专业来说,取代论肯定是不对的。“传统逻辑现代化是在保留传统逻辑前提下的现代化,而不是以数理逻辑取代传统逻辑;逻辑教学现代化是整个高校的逻辑教学系统要现代化,而不是以数理逻辑教学去取代传统逻辑教学”。“数理逻辑在思维形式方面的研究是极有成效的。形式逻辑应当根据它本身的特点,适当地吸取数理逻辑的某些研究成果。但是,如果把数理逻辑中的一套硬搬到形式逻辑中来,甚至用数理逻辑来代替形式逻辑,则是错误的”。

在我国对同一个学科教学内容的看法是如此不同乃至对立,这在别的学科是不多见的,这对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日益下降的逻辑学现状来说是雪上加霜。目前逻辑学的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冷落。尽管在学术界有许多逻辑学者向人们呼吁重视逻辑学的发展,但反映平淡,逻辑学“面临着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诸如逻辑队伍的萎缩,不少逻辑专业人员下海,高校的逻辑课程和课时遭到不同程度的砍杀,研究生生源枯竭,等等。”w更严重的是有些学校竟然做出取消逻辑课程的决定。以我所在的韩山师范学院来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学文科很多系,如,中文、历史、外语、思想政治教育等,都开设逻辑课,其中多数是专业基础课。当时有二位逻辑老师,上世纪90年代,我所在学校就只有中文、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系开设逻辑课。2000年以来连中文也取消逻辑课,因为中学语文中逻辑内容很快就被取消了。现在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及后来新办的法学专业开设逻辑课,我一个人负责全校12000名大学生的逻辑课,工作量还远不够,还要上其它课程,我还兼行政工作呢。这对逻辑学硕博研究生就业也非常不利,这种状况需要逻辑学界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加以改变。

二、关于普通高师院校文科逻辑教学的内容

任何教学改革都要面对客观实际,要遵循教育规律。高校逻辑学的教学改革也一样。一个适应于人文科学领域的逻辑教学体系首先应该是和人们实际使用的自然语言紧密结合的逻辑教学体系。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们来说,他们在逻辑知识上可谓是一片空白。而现代逻辑利用数学演算和人工语言研究有效推理,追求必然思维,是形式化的推演,这种思维方式不属于普通人的日常思维,是髙级的科学思维方式,更适合尖端性高深科学研究的需要。相反,传统逻辑主要是用自然语言对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进行论述,所以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来说,他们比较容易接受传统逻辑的知识。而且高校文科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多数是教育、行政等方面工作,这一工作的性质也决定了他们需要的是传统逻辑而不是数理逻辑。从教学规律而言,顺乎学科发展,也并不是说要废止传统逻辑而只要现代逻辑。没有学好传统逻辑是学不好现代逻辑的,相反,学习好了传统逻辑可以激发对逻辑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初步领略逻辑的奥妙,从而使已掌握的传统逻辑知识成为学习现代逻辑的敲门砖。再加上目前高校文科逻辑教师,许多人本身也没有经过现代数理逻辑的专门训练,要讲好一门完整的数理逻辑课也决非易事。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文科学生学习普通逻辑非常有益,它能使人思维敏捷,反映灵敏。而现代逻辑在通俗性和实用性上大打折扣。各门学科有各门学科的特点和用途,当传统逻辑的原理原则、方法规律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还有市场,用途极其广泛的时候,它就没有被废止的道理。

    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七大基础学科之一的逻辑指的是现代逻辑,应该重视,但并不是说只有废止了传统逻辑才能重视现代逻辑,不废止传统逻辑同样可以重视现代逻辑,高校可以让学生先学习传统逻辑知识,而后有选择性地学习现代逻辑。再说,一般高校文科的逻辑学教学主要的目的也并不是要培养出逻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而是把它当成一门工具来使用,为将来学习其它学科和工作提供帮助。这也是“取代论”为什么在大学课堂中推崇讲授现代数理逻辑的改革举步维艰的原因所在。逻辑既是表达工具,又是分析工具,在人文科学领域内,人们学习逻辑主要是为了掌握一种表达和分析的工具,从而做到更好地表达思想和分析问题。比如,我们的讲话和文章如何才能合乎逻辑,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逻辑方法进行表达才能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在参加各种各样的谈判、辩论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样的逻辑问题,.等等,这些都属于表达思想方面的问题;而面对自己或者他人的一些话语或者文本,我们应该怎样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它们,这些文本或话语到底说了什么,它们有没有逻辑问题,从这些文本或话语我们能够逻辑地推演出什么,应该怎样分析才算做到了正确理解,这些便属于分析问题。当然,我们强调传统逻辑的重要并不是说在高校文科逻辑学教学中只传授传统逻辑,对现代逻辑避而远之。事实上,“吸收论”的观点是:逻辑教学可以在保留传统逻辑的大部分精华内容之外适当地引入一些现代数理逻辑的内容,以加强对传统内容的论证。如在演绎推理部分向学生介绍有关数理逻辑的内容诸如命题演算、谓词演算;在复合判断的推理部分可以引入命题自然推理系统来进行判定等,以达到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的融合,加强逻辑学科的发展和拓宽。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现代逻辑方法,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尽快地更新知识,刻苦学习和掌握现代逻辑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了解国外逻辑研究和逻辑教学的情况,扩大知识视野,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平,以适应逻辑学教学改革的需要。要继续坚持逻辑学现代化的改革方向。但是,逻辑学的现代化绝不是数理逻辑化,传统逻辑现代化的前提是保留传统逻辑,而不是取代传统逻辑。

根据普通高师院校文科逻辑教学的内容,我们选用了由《普通逻辑》编写组编的《普遍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为教材。《普通逻辑》1992年增订本为教材,适应逻辑学现代化改革的需要,以现代逻辑的思想为主导来安排各种逻辑知识,突出了推理形式这个主体;把命题和推理直接联系起来,先介绍命题逻辑(含各种复合命题的推理),再介绍词项逻辑(含直接推理和三段论),内容上增加了命题的判定与自然推理、谓词自然推理、统计推理和典型归纳等,在保留了传统逻辑的精华的前提下推动了传统逻辑的现代化改革进程,并受到逻辑学界广大同仁的好评。我们也曾选用何向东教授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逻辑学教程》教材,它的确是一部好教材,它融现代逻辑和传统逻辑为一体,能够适应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能够提高逻辑学课程的教学水平,体现逻辑教学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服务的这一宗旨。但是,这个教材也并不完全适合于普通高师院校文科大学生,尤其不适合于普通高等院校用扩大招生名额的方式招收进校的文科学生,学生总体素质水平有所下降。

我们也选用了本人参与的由胡泽洪、周桢祥、王健平主编《逻辑学》,该书现代逻辑内容偏多,学生反映比《普遍逻辑》难学。

三、高师院校逻辑课要重视逻辑应用的教学

普通逻辑的基础性、工具性特点决定了它的生命不仅在于它的科学理论价值,更在于它的应用价值,进行理性思维训练是它的基本功能和核心。目前很多的普通逻辑学教材存在片面追求演绎系统化、符号化、技术化,侧重于介绍理论化的逻辑系统,脱离现实的一般的思维运动过程和规律的倾向,在内容体系与指导思想上不适应思维训练的实际需要。为了让逻辑贴近思维现实,发挥提供思维训练方法的基本功能,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把逻辑提供的思维方法、原则与思维训练应用相结合,增加逻辑科学研究与逻辑知识应用相结合的内容。

面向21世纪,结合学生实际,应使普通逻辑成为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增强理性思维能力的课程。为使普通逻辑学服务于素质教育,我们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努力。

数理逻辑有优越于传统逻辑的方面,比如它克服了以自然语言为特征的传统逻辑存在的歧义性和模糊性缺陷,可它也有局限性。虽然数理逻辑具有着现代色彩,但它与人们的日常思维不很一致。触及到以自然语言为载体的实际思维就会陷人困境,也不易为人们所接受。数理逻辑在电子计算机里大有用武之地,并正在向着各类学科沙透,前景十分光明,但现代人的思维并不都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系在一起的。日常思维中的交流思想、论证真理、驳斥谬误都是要运用白然语言的,公说公有即,婆说婆有理的,计算机无能为力。因此,联系实际思维去发展传统逻辑,仍然是传统逻辑的发展方向。

对于非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逻辑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应用。虽然“逻辑学是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早已举世公认,且被写在一般逻辑学读本的绪论中,但是纵观目前的各种逻辑学教材,很少有详细而系统地阐述逻辑学应用的,这无论如何是一个巨大的缺陷。现代逻辑是对日常推理的高度抽象、归纳,从根本上反映了推理的规则、规律。它具有和数学相同的一些特征:推导严密并且符号公式化、体系化。对于这一特征,大学文科生较难理解和把握。他们习惯用自然语句来表达和思考,不习惯用符号公式表达和思考。因此,学生学习现代逻辑时,虽然注意到形式化的特点,但又不能完全按照现代逻辑演绎系统的要求来做。

逻辑学界的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逻辑应用研究的重要性,如前中国逻辑学会会长吴家国先生就曾指出:“逻辑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有较强应用性的工具学科。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创建传统形式逻辑起,到近代英国弗兰西斯培根建立古典归纳逻辑,从19世纪中叶以后数理逻辑的诞生,到非标准逻辑和概率逻辑的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建立逻辑理论系统的同时,都十分重视逻辑的应用。实际上,逻辑理论与逻辑应用成为逻辑学发展的两条腿,二者是缺一不可的,离开了逻辑的应用,逻辑理论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或伤害。”我国的逻辑应用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如何将这些成果应用到逻辑教学中去,则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逻辑学本身的理论枯燥乏味,缺乏文学课的生动性,光讲理论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无兴趣即无动力。活生生的逻辑现象则是十分生动有趣的,讲解逻辑理论时,辅之以具体生动的逻辑现象,使理论与实际融于一体,可极大地增强授课的趣味性、生动性,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