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造创新探究质疑

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经历学习、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基础教育应以培养人性为宗旨,我认为"发现性、探究性、创造性"应是人的本性。只具有探究性而无创造性的人,只是个理性的人,并不是个性健全的完整的人。

一、常规探究和创造性探究区别

常规性探究主要是以已有的成果为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的形式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性学习活动。但常规性探究是创造性探究的前提和基础。

创造性探究主要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已有探究的基础上再质疑或再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新假设和新方案,进行再探究,自主发现新成果的学习活动。

我认为:

1、创造性探究不是对既定的成果进行探究,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

2、创造性探究要求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

3、创造性探究来源于常规探究但又高于常规探究;

4、创造性探究对已经存在的成果,提出某种新的可能性,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全面和更深邃的掌握。

二、创造性探究必须要积累丰富的知识

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成功离不开积累",这些话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厚积而薄发,探究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在平时积累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要想在学习上一蹴而就,一下子就拥有了创新性思想和思维,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有着奇怪的装饰,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还是厨具里都挂着纸片,每片纸上都记录了一些美妙的词汇,他把纸片放在房间的每个角落,为的是每时每刻都随时记诵,杰克•伦敦正是这种对语言和素材的不断积累,才能在写作时得心应手,写出象《热爱生命》、《铁蹄》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说的"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积善成德"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有的同学不注意知识的积累,正如人们常说的无志之人常立志,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但收获却很少,到用时才觉得捉襟见肘,很难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从量变到质变,从继承到创新。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多读、多记、多写、要有水滴成穿的精神;在生活中多留意多联系,随时记下自己的灵感,多积累些知识,努力提高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做到游刃有余地将知识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只有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石,你会发现自己常常发表超出常人的见解,你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特异和新奇、别具一格。

三、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活"起来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

读死书和死读书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和思想。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倾向于在个性上塑造自己,以异于别人。在社会发展日益复杂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也应日益倾向于个性化。教育要把完整的生活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能够完整地体验人生。只有"活"起来的学生,才会产生探究欲望,萌发创造性的探究思维。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两类学生。第一类学生,他上课能及时记下老师传授的每一个知识点,课下认真地、字迹工整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作业,但考试的成绩总是不理想;还有一类学生,上课时只是简要地记下老师讲到的关键知识,会提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作业简要,但思路清晰,方法有时会与众不同,考试的成绩比第一类的学生高得多,也稳定得多。这是因为第二类学生比第一类学生学得"活"。

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已经将当时的重要人物。当他为了联吴抗曹,随着鲁肃来到东吴,和群儒见面时,由于对各人已有深入的了解,所以有问必答,而且声势惊人。东吴诸君想考考诸葛亮的学问,请教读什么经典。他毫不畏惧地说出读死书无用的观点。孔明的意思是:若是死读书,不能活用,那就是读死书,并没有实际的用处。宋代哲学家朱熹也说过,死读书不如无书。

学的活,思想才能活。"活"才能激发自己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才能培养创新能力。

四、学会应用才使创新性探究成为可能。

学习的目的是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才能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借助已有知识和自己的思维去探索自己未知的领域。在学习中灵活运用知识,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促进能力的发展,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然而,在这个"拼爹"的社会中,父母给予子女太多、太滥。导致部分学生懒散、萎靡,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性探究了。所以要培养起灵活运用知识的习惯和创造性探究的能力,学生必须克服"懒"和"怕"的思想,提高自己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制造出高效安全炸药的瑞典化字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就是在不断的实验、痛苦和受伤中获得成功。

五、常规性探究是培养创造性探究的基石。

在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传统式的教学模式。我们应培养学生带着探究性的方法去预习新的知识,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直接性地输入大脑,而是探究性地去感受课本中现有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老师也不应"填鸭式"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解决在此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我们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点石成金"中的"金",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点石成金"的那只"手"。 我们要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有这样一个案例:某组学生在探究氧化铝的两性时,发现氧化铝在盐酸和硫酸溶液中的溶解的速度明显不同。他们以此为契机,创新性地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最后终于发现了氯离子对氧化铝有破坏作用。所以铝制品不宜长时间盛放咸菜等腌制食品。

六、质疑和好奇是创新的起点。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范文第2篇

一、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个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0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式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0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当经过深入思考后,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的结论。对这些现象的好奇心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积极思维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驱使所致,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关键设备的主要现象,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小而教室范围宽,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为此,在可能的条件下,教师尽可能应用CAI软件或VCD光盘、录像带等结合实验,并穿插思考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

二、运用典型实验传授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要在宏观上把握大纲、教材,通过一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分阶段、分层次实施。 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要求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是选用一些高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考试题中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氯气、二氧化硫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灵活运用演示、分组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教学形式:

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

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范文第3篇

一、培养想象思维,构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有想象的参与。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阅读设疑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如JEC BOOK II L39的结尾有一道这样的问题:Why doesn′t John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 学生从课本上找不到答案,这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的学生回答:John wants to take some exercises.也有的学生回答:He likes climbing.还有的学生回答:Maybe he is too short to reach the button for the fifteen floor.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思维异常敏捷。

活动课、兴趣小组、英语角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教师在上活动课时口头假设:If it began to rain hard… If you saw a little girl crying in the street… If you lost your way in a big forest…

学生听后可以想象出许多情景。这样做可以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培养学生用英语直接思维,达到训练他们听力和口语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联想思维,张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翅膀

联想思维是指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件事物而产生的心理过程,即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英语学习中,如果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联想思维,那他们学起来会很轻松,也有助于提高记忆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学习词汇时,可以使学生展开相似和对比联想。Put on一词作“穿上”解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到wear, dress等同义词和take off这一反义词。在学到“The heavy rain prevented us from going out”这个句型时,教师使学生运用相似联想到:“The heavy rain kept us from going out.”和“The heavy rain stopped us from going out.”

因果联想可穿插于课本的学习中。如在教学Aswan Dam一课时,教师问学生:What was the High Dam? Why was it built? 学生通过探究原因可以联想到尼罗河水年年泛滥和高坝的建成可提供给埃及所需用电量百分之二十到五十。

三、培养直观思维,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感悟力

中学英语教材有些课文离学生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较远,学生的感受能力弱、思维慢。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效地利用直观教具,拉近距离,以视觉带动大脑思维,提高学生的感悟力。例如,在教Christmas Day这一课时,我拿出一张精美卡片,上面画有圣诞树、装饰灯、闪光的金属丝,还有白胡子的圣诞老人、圣诞节恭候语“Merry Christmas”,问学生:“What′s this?” “It′s a Christmas Card.”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又指卡片上的圣诞老人、圣诞树问学生,学生依次作了回答。此时此刻,学生对西方的圣诞节感觉不那么遥远陌生了,思维迅速地活跃起来。我借助教学挂图对圣诞节作了一番简单的介绍,并设计了以下问题:When is Christmas Day? Do you know Father Christmas? Who is “Father Christmas” in Jim and Kate′s house?经过讨论,学生对本课的内容基本上了解掌握了。课文教学到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ristmas Day and Spring Festival?学生各抒己见,他们谈到了见面语、过年的礼物和饮食等方面的不同。直观、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掌握知识。

四、培养发散思维,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一个问题往往会有很多可能的答案,思维就要以这个问题为中心,重组所给的和记忆中的各项信息,向四面八方自由发散,以寻求众多的解决办法和众多的答案。这就是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发散能力越高,思维的想象力和灵活性越强。例如,在教“Fire”火灾这一单元时,教师把“Fire”写在黑板上问:Could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fire?学生立即围绕着“火”的用途扩散出各种各样的想法。火可用来烧饭、取暖、点灯、炼钢铁等,也有的学生说“火”的来历。这些思维的角度正确,发散性强,却陷入了一种思维定势,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发散思维能力更强。What harm does fire do while it does us good?学生会说假如人们用火不慎,它会毁坏一切,破坏我们正常的生活,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和损失。教师可从中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增强防火安全意识,形成知识的正迁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范文第4篇

一、指导观察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二、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但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三、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其必须富有联想,善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恩、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

四、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性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3/7、6/13、4/9、24/25“>”号排列起来。对一这道题,学生通常都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7/3、13/6、9/4、25/24),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范文第5篇

一、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 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这些学生朴素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二、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支持。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

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三、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这么一道习题:“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6,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就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用上具体量,解1;3600÷(3600×1/6÷4)-4;解2:(3600-3600×1/6)÷(3600×1/6÷4);解3:4×[(3600-3600×1/6)] ÷(3600×1/6÷4)。思维能力较好的同学将本题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抛开3600米这个具体量,将全程看作单位“1”,解4:1÷(1/6÷4)-4;解5:(1-1/6)÷(1/6÷4);解6:4×(1÷1/6-1);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同学想出解7:4÷1/6-4;解8:4×(1÷1/6)-4;解9:4×(6-1)。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同学的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