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

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

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 作文教学 情感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0-0071-02

作者简介:孙爱美(1968―),女,江苏丰县人,中学高级教师,江苏丰县华山镇史店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作文是情感的吐露,优秀的作文都能够以情动人。初中生因为生活阅历较少,主要生活范围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生活感悟很有限,情感阅历也不够,因此在写作时,不少学生写不出真情,不能打动人心。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才能让他们写好作文。语文教学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发展学生的个性,用情感来教育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片土地上。”在教学作文时,教师必须利用好情感因素来提升课堂活跃度,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一、初中作文情感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写作情感

对事物的认识只有恰当而正确,才能使学生表达出积极而健康的情感;教师要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才能够让学生将心中真挚而深厚的情感写出来。但是,初中生因为年龄阅历、认知水平的局限,其情感具有盲目性和冲动性,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表达情感时,必须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情感,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生活。部分学生能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但是作文中难免会涉及一些学生不愿意公开的私人情感,所以教师在这方面应尊重学生。唯有如此,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能敢于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学生之间的情感经历是不同的,所以情感表达也不可能具有一致性,所以教师不应追求学生情感表达的一致性,只要他们写的是真情实感就可以了。

(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文的情感表达反映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历史文化。文化所反映的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明,真正体现了民族情感。例如表现乡愁的有霜雪、美酒、杨柳等,表现希望的有春风、莺燕、花儿等,表现气节的有梅花、绿竹、兰花等。这些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事物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另外,有些古代名人事迹也能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那些道德高尚的名人,例如婉约细腻的李清照、豪气万丈的李白、一心忧国忧民的杜甫等,他们的高尚情怀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够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学习过多的历史文化知识会淹没学生自己的声音,其实初中生正处于思想、个性、生命力蓬勃发展的时期,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就会让他们在对待历史文化的时候不只是简单地照抄照搬,而是在引用的基础上去深化和消化,从历史文化中获得熏陶、感染和启示。

二、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情感

(一)展现教师魅力,拨动情感之弦,增强学生作文积极性

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应该通过展现自己的魅力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这对学生的作文情感激发有很好的效果。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自身的情感因素,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教师的情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优秀作文时,也经常会被学生那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思想所吸引,因而会禁不住表扬学生。而批改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的作文时,就会对不满意的作文内容表现出失望。这样一来,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因为经常受到表扬而越来越喜欢写作,作文水平差的学生就会越来越讨厌写作,作文水平很难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作文时,必须转变这种落后的观念,用积极的情感去面对所有学生,多用心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使他们树立写作信心,给予他们成就感,刺激他们的写作欲望。教师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情感,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学生在每次作文练习中都能有所收获。教师以自身的魅力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这对学生的作文练习有着良好的正面引导作用。

(二)留心作文教学细节,升华情感,催发学生作文主动性

写作教学是一项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教师应该注重通过作文教学细节来升华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爱上写作。具体来说,一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学生只要能找到生活中的某个命题点或触发点,其创作情感就能被激发出来,所以,在给学生讲解作文材料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选作文材料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范围,让学生产生写作的主观愿望。二是利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刺激学生的写作情感。枯燥而冗长的作文指导会让学生感到疲劳,影响学生写作主动性的发挥,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多种训练方法,如把写作指导和综合学习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情景思维训练和共鸣思维训练等。三是加强和学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这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叶圣陶先生说过:“给学生改作文,最有效的办法是当面改。”原因在于,当面批改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主动性,还能够加强学生作文批改的实效性,当面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也是间接保护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方法。

(三)善用作文素材,挖掘情感因素,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兴趣是学生写作的内在动力,只要能够深入挖掘作文素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勤加练习。在写作教学中,只是进行书本知识的积累是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还要善于利用现实生活来挖掘作文素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从书本上看到“社会”,在社会中看到“书籍知识”。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利用日记和QQ空间日志来练习写作。这些写作方式没有形式的约束,没有内容的限制,能够教会学生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各种经历,例如某处风景、某位亲人、某次感人经历等,这些写作素材的积累能使学生真正运用好第一手鲜活的作文素材,激发他们的真实情感,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另外,教师还要重视让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这就要回归课本,因为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课本,他们的写作情感产生的动力就源于教材。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笔优美、语言精练、情感丰富、题材多样的好文章,是前辈作者思想智慧的结晶,所以,教师在作文课上应该充分利用好课本素材,教会学生如何从教材中挖掘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他们学会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并不断地加以科学的消化和利用。

总而言之,只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在作文中利用真情实感来写作。

参考文献:

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 智力理论 潜能 智能化培育

1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1.1看重结构和技巧,忽视生活来源。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但在现今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致使初中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的道德意识淡化,人生观、价值观低下,甚至是人文底蕴的流失。

1.2习惯模式训练,忽视认识能力。为数不少的教师只是单纯传授写作技巧,仅有“开篇点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技巧的指点,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般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观察、思维、创新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其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1.3注重指导,忽视讲评。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是师生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但是目前,不少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写作,如何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得当的讲评,对于学生本身来说,只要作文写好了,他的语文成绩也就保证了。为学生的写作指路,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或者系统的理论指导。

2在作文教学中引入智能培育的意义

2.1要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写作是一个信息输入、储存、加工和输出的过程,我们目前的作文指导和训练,多集中在“输出”这个环节上,对如何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如何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加工材料等等,则缺乏必要的指导与训练。学生之所以无话可写,并非缺少生活素材,而是缺少认识能力,记忆能力。

2.2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在作文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写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智能的综合性体现,正如叔本华所说:“谁思考得清楚,谁就说得清楚。”

2.3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思维能力当是写作智能的核心,写作活动的各个环节——观察,想象,构思成文,无一不是思维沿着一定轨迹的运行。”(叶圣陶语)由此可见写作中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2.4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如将思维能力训练纳入写作训练的系统中,并把它作为培养重点,写作教学就能形成完整的系统,智能培养为中心的作文教学体系,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写作能力。

3进行智能培育可采取的措施

3.1研究良好规范与习惯养成的训练方法。要训练学生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尤其在写作的后阶段,经常不修改,或不认真修改,这都是不好的写作习惯。学生在写完作文后经常不认真修改或干脆不修改,致使作文中出现了诸多明显的错误。

3.2研究思维训练的方法与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历史是无法再现的,也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和模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语言的传递。通过教师的讲述,帮助学生感知历史表象,理解历史概念。

3.3研究写作技法训练的方法。可以进行训练内容、作文类型、作文结构等多种形式的训练,注重加强分项训练,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合在一起,形成技法。坚持写日记,多做随笔录,贯彻“激励、积累、训练”多元化作文研究方案。

3.4建立一个能促进作文教学的评价系统。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的新的评价体系,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并据此引导教师去改进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找到发展的方向和立足点,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结语

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初中作文教学仍存在重表达、轻育人;重模式、轻能力;重课堂、轻生活;重指导、轻讲评等等不良现状。针对上述现状,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转变观念,树立智能化培育观点,夯实学生的“精神底子”。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强化思维训练,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才能进入作文“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李信. 新课堂,新模式.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董耀会. 中华教育教学文丛.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习题教学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1发散思维的内涵

众所周知,在我们这个世界中事物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有不同形态,有的有多种结构和功能。在生活中,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有很多,正如诗中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生活在一个多维度的空间中,人们的思维方法仅用逻辑推理的线性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发散思维就是多角度、多方向、多维度地去思考问题,要求人们在思考时尽量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弄清事物的多形态、多层面、多性质,并发现其中的种种联系,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发散思维的训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灵活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产生自信。自信是事业成功之本,热情是点燃智慧的火把。没有足够的胆识,没有对科学寄予极大的热情,是很难攀上高峰的。实验班的学生经常接受发散思维的训练,他们时常因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一个独出心裁解题方法而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也时常为能获得更新更简洁的方法而陷入冥思苦想或是不断的试验。渐渐地,他们养成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拘泥于一种想法的思维习惯;形成了一丝不苟、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他们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满怀信心,即使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从不气馁,他们的口头语是“我相信自己,我能行”。

3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

解题过程是思维活动展开的过程,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大好时机。在习题教学中,可以经常编排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或是改变问题的条件,或是对某一问题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求解。本文结合实例谈一下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的做法。

3.1一题多解

如果总是一题一解,学生会养成只寻找一个答案、只想一种办法的思维习惯,思维将被禁锢,而一题多解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寻求最佳答案,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本质,还可以开拓思路、激发创新意识。

例1完全燃烧2kg的烟煤,所放出的热量能否使10℃175kg的水沸腾?(不计热损失)

烟煤的燃烧值是2.931×107J/kg。

解法12kg烟煤完全燃烧放出热量:Q放=2.931×107J/kg×2kg=5.862×107J/kg。

175kg的水烧开需吸收热量:Q吸=cm=6.594 107J/kg。

因为Q吸>Q放,所以,不能将水烧开。

解法2根据热平衡方程:Q吸=Q放,即qm=c水m水,解得:m水=155.6kg。

2kg烟煤所放热量只能将质量是155.6kg的水烧开,不能将175kg的水烧开。

解法3由qm=c水m水,解得:m=2。25kg。

若欲将水烧开需燃煤2.25kg,用2kg的煤不能将水烧开。

解法4设水能升高到的温度为t℃。由qm=c水m水(t-t0),解得:t=90℃。若烧2kg的煤只能使10℃175kg的水升高到90℃,不可能沸腾。

3.2一题多问

教师在精选例题、习题的基础上,认真掌握题目内在的潜力,通过恰当的一题多问,并认真进行分析、综合,使题目充分发挥作用,则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训练方法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具有特殊的意义。

例2一个手电筒小灯泡,它的灯丝电阻是10 ,手电筒照亮时,在2min内通过灯丝横截面积的电量是36C。问:

(1)通过灯丝的电流强度是多少?(2)这个手电筒的电源是由几节干电池串联组成的?

(3)手电筒工作5min消耗多少电能?(4)小灯泡的电功率是多大?

3.3一题多变

物理习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通过一题多变的教学,扩大学生知识面,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3(1)体积是1m3的方木块浮在水面,露出水面部分是总体积的2/5,求方木块的密度?

(2)任一体积的方木块,当它浮在水面时,露出水面部分是总体积的2/5,求方木的密度?

(3)一个木块浮在水面上时,露出水面部分是总体积的2/5,浮在另一种液面上时,露出液面部分是总体积的1/3,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3.4一题多思

一题多思的物理题是培养初中生周密思考,全面分析问题的好题,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例4在水平冰面上有一块运动着的冰块,若不考虑阻力,冰块做什么运动?如果冰块受到一个沿着水平方向力的作用时,冰块的运动状态将是怎样?

答:当冰块运动时,若冰块在水平方向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即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冰块在水平方向受到一个力的作用时,我们进行全面地思考,冰块的运动状态将有3种可能:

思考之一:如果水平力的方向与冰块原来运动方向相同,则冰块的运动将变快。

思考之二:如果水平力的方向与冰块原来运动方向相(同)反,则冰块的运动逐渐变慢到停止,然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得越来越快。

思考之三:如果水平力的方向与冰块的运动方向既不相同也不相反,则冰块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冰块不再做直线运动,而是做曲线运动。

总之,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一切可能的契机一点一滴地进行。通过上述方法进行的全方位的发散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解题速度、解题技巧、解题的准确性都有很大的提高,实现了由知识向能力的升华。

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训练方法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借助文本和心灵对话;写作,是借助笔墨和自己心灵对话;上课,是借助教师和文本对话;交际,是自己和同学以及其他人的直接对话。通过各种卓有成效的对话,让学生乐学语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打好精神底子。

在当今信息膨胀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很多。但是阅读是不可替代的。看电影、电视时,你可能较少思考,更少想象,声音、图像……一切都是设定好的,你只是一个相对被动的接受者。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阅读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的确,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礼”就是说:通过阅读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要明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训练作如下规定::1.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2.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4.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课的句子或段路。5.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语句。6.看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识。7.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体裁特点阅读课文。8.从课文的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或观点。9.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10.体会课文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11.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12.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1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15.用一定的速度(每分钟500字左右) 阅读浅显的文学,把握大意。16.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17.用摘录或制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的材料。18.写读书心得笔记。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①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②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

三、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学生的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维度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野;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这样思维常常只是混合、精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语言叙述--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读、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录下“智慧的火花”,写下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阅读 不但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而且他们能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习惯。

五、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会读书

众所周知,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是“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真可谓金玉良言。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交给学生“一把钥匙”“一杆猎枪”,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运用,学会创造。一句话,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好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大胆抛弃那种单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的“注入式”的刻板机械的教学程式,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语文境界,增强语文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当然不能排斥基础知识的传授,但传授知识毕竟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最基础的层面,在此基础上更应该着重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必须首先提高一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心理素质:一是高度的敏感能力。就阅读来说,即获得“语感”“文感”“情感”的能力。二是特定的思维能力。就阅读而言,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能力,按照规定的目标,正确理解作品和作者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对于课本所选的作品,教师应以一种高屋建瓴的架势,予以恰倒好处的点拨,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除了传授必要的文字学、文章学知识之外,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分析鉴赏文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形成符合自己认知特点的知识构架,应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六、启发联想,活跃思维

联系是在已有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想象,使使学生的抽象的知识得以具体化的必要环节,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当我们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时,认识升华了,思维深刻了,这时若启发学生进一步联想,就能达到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教《敬畏生命》这篇文章,可联想到上海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让你感悟到某种生活的哲理,以此来从本文某些写法中受到启发。此外,在一节语文课上,我给学生讲了一则故事:在纽约繁华的大街上,有个双目失明的乞丐向走过的诗人乞讨。诗人自己也很穷,无法从经济物质上帮助,于是,他在一块木牌上写下一句话,让他挂在乞丐的胸前。此后,乞丐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和同情。我问学生,诗人在木牌上写了句什么话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很多学生踊跃发言,但准确率不高,语词也不够恰当。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我启发学生:“同学们,这个乞丐是个盲人,他比一般的乞丐痛苦的是什么呢?”这下,同学们更活跃了。有个学生大声说:我双目失明,没法活下去了。“再想想,诗人善长的诗什么?”我一边肯定一边引导。“诗人会充分利用诗句的生动、形象地表达情感的魅力,他可以说: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句话。是不是更能引发有良知的人们接济施舍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