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基本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独立学院是利用非财政资金开设的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公办院校与企业或个人合作办学的形式,其属于公益性质的事业,在我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独立学院与过去按照公办模式、机制构建起来的二级学院和分校有所区别,其带有民助的性质。独立学院在建设初期,由母体高校为其提供教学的基本条件。独立学院的当前的状况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母体高校是其师资来源的主要渠道,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在校教师只有1/3是学院自身的专职教师,其余2/3则要么是来自母体高校的兼职教师或是聘请的其他院校已退休的老教师。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于独立学院的教师大多是非专职教师,因而很难以建设者的态度来为学院服务,欠缺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其价值观也与独立学院难以达成一致,对学院的建设发展也漠不关心,长此以往,独立学院则很难形成自身独立向前发展的的牵引力和凝聚力。
第二,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直接复制母体高校的情况。绝大多数独立学院专业课程的开设完全照搬母体高校,缺乏自身的特色学科、优势专业,这种的现象至今仍未得到改善。
第三,独立学院的产权关系尚不明确。正因独立学院在其建设初期,尚未规范权利、责任、义务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旦出现民事赔偿或债务纠纷等法律诉讼问题,独立学院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二、我国独立学院本科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会计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开办的一个传统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对整个市场经济的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作为会计人才主要培养地的高等院校,完善其会计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就业形势特别严峻的情形下,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一般指明了取得财务方面的资格证书或者具有一定的会计相关工作经验的人优先。而当前独立学院所培养的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普遍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因此有必要找到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从而能进一步完善会计专业教学方法体系,以此来提高独立学院的竞争力及人才培养水平。
(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的问题
独立学院会计教育与它所依赖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有差别,其以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但当前很多独立学院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主要源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教育部所指定的课程,二是高校公认的会计学的专业基础课,三是各学校根据各自学校情况而增设的课程,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各个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专业课的重复内容较多。当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往往忽略了独立学院的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专业课程教材的选择上,采用的大多是与母体高校一致的那些高、难、深、重理论的专业课教材;并且,教材中还存在课程内容互相重复的情况,这些情况在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没有得到重视与解决。在各门专业课课程建设中常常未考虑整个专业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往往过多地强调单科专业课内容的完整性,比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存货管理、决策方法等方面;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在产品成本管理和计算等方面;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中级财务会计与基础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会计要素、会计目标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重复现象。这样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又加大了任课教师的负担,一旦处理不当,不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厌学心理,而且也减少了学生有效学习与实践的时间。
2.基础课与专业课比重失调。当前,我国独立学院的会计专业教育中不注重改善知识结构的通用性,基础课的内容极其局限,对相关的专业课课程如税法、会计前沿问题、企业会计准则、专业外语、统计学、经济学等也缺少必要的重视,而过分重视专业化程度,使得学生难以从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来理解与审视会计,将会计与相关知识相结合起来应付新生的会计事物。
(二)教育教学方法的问题
跟不断发展的会计实务相比,会计教育方法尚存在着大量难题,其严重制约了独立学院会计教育的发展,因此,找出国内独立学院本科会计教育的教学方法存在的具体问题,是行动的第一步,从独立学院本科会计的教学角度分析,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会计专业课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待加强。目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教学方法缺少创新,过于单一;教师虽然在理论课教学上讲的很努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是难以理解老师所讲解的内容,在教学手段方面上,尽管,大多独立学院教师是利用多媒体来教学,但大部分老师所制作的课件较差,缺乏吸引力,并且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激情,教学死板,照搬课本,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2.不重视实践性教学。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做好会计工作除了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外、也对实践操作经验有一定的要求。目前,独立学院一般在实践性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体系基本上都是仿照母体高校的教学体系来设置的,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2)实践性教学缺少系统的教学体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通常仅有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很少单独去开设的会计实训课程,有一些院校虽然也设置了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但受到教学条件的制约,这些实训课程通常都残缺并且不完整,系统性极差。(3)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手段落后,电算化手段使用极少,传统的手工模拟手段在实训课程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
(三)师资队伍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独立学院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校区,在校人数较多,一般在校生人数在7000人以上,甚至部分学校人数已经达到万人以上的规模,但由于其办学机制的原因,自己的专职教师较少,绝大部分的教学任务都依靠来自母体高校的兼职教师或是聘请的其他院校已退休的老教师来解决,并且其教学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师生比例严重超标,一般普通高校在1∶150~200左右,而独立学院一般在1∶300~400以上,超标比例一般在一倍以上,但他们责任重大,既要服务于教师与学生,又要处理学院的日常事务,一旦出现了小的失误,就可能影响整个教学秩序,导致严重的教学事故。
2.教管队伍流动性大
由于教管人员工作量大,责任大,并且相当部分投资者往往忽视教管队伍的建设,没有意识到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因而,很多人一般均不愿从事教管工作,这种情况使得教管队伍稳定难,队伍流动性比较大,影响工作的连续性。
当然,除了上述的问题外,独立学院本科的会计教育还存在其他一系列问题,比如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不能够适应未来市场需要;教材的内容和质量有待改进;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缺少科学的会计实训教学体系等。
三、我国独立学院本科会计教育问题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近几年来,国内的独立学院虽作了一些有意义的改革探索,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会计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问题,会计教育教学方法问题,师资队伍问题等。以上问题要求我们应当对当前我国独立学院本科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政府引导、职业界参与的会计人才培养适需机制
阎达五教授在《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一文中曾指出,如果对我国的会计教育进行改革,当务之急是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使得会计人才的供给方会计教育管理部门能依据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订立会计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美国会计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正是由于在职业界与教育界的配合之下,构筑出一条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机制,将会计人才的供需紧密联系起来,即通过职业界和教育界的双向沟通,让教育界掌握目前职业界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再据之设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联合国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研究报告表明,有95%的外国民间职业团体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本国的会计教育改革,然而我国的会计教育很大程度上由政府会计管理机构主导,民间职业团体则很少或基本没有参与其中。
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同时考虑我国的国情和独立学院本身的特殊性,我国独立学院的会计教育目标也应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发挥国家有关部门的桥梁作用,搭建会计教育界和职业界的关系网;二是以中国会计学会下属的会计教育委员会为纽带,促进会计教育界、政府有关部门及职业界的交流合作;三是充分发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其积极参与到独立学院会计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来,为独立学院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献计献策。
(二)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在分析会计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笔者按照重组基础、面向前沿、反映现代、综合交叉的改革思路对独立学院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了探索。
1.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坚持目标性原则。课程体系应该以适应21世纪多变的外界市场环境,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胜任能力为基础目标;第二,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第三,坚持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原则;第四,要立足国内,兼顾国际。
2.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课程是实现高校会计教育目标的基本单元,为了使学生们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从而使其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学院具体可构建如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会计本科课程体系:
(1)以应用为特色的会计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我国的独立学院从其性质上来看属于应用型本科,为体现其办学特色,其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来量身定做,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保持课程的先进性,持续更新教学内容;二是保持课程的全面性,增设选修课模块,以求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三是保持课程的实用性,应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所设置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四是保持课程的复合性,应整合相似课程,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2)构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实践教学不但是会计专业教育的重要一环,其有助于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独立学院所栽培的学生应该不仅仅是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需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理论合格+创新潜力+实践特长。因而,独立学院的会计专业教育应从专业课上全方位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将理论实践紧密衔接起来。
笔者认为,完整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以本科四年的教学计划来指导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采用案例教学、暑期调查实践、综合模拟实训以及企业实习等多种方式,并配之以恰当的实践教学方法,分步骤、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将真实的企业案例引入课堂;(2)利用暑期深入企业作社会实践调查;(3)将综合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4)创新实践教学方法;(5)推进会计实习基地的建设。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70-02
一、《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必然性
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学互动性较差,与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学习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目前,《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效性不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影响了该门课程价值功能的发挥。从教学改革入手,在《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法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实效性不强的现状。
1.案例教学互动性较好。传统的教学互动,更为普遍的是教师提问,学生作答。然而,案例教学注重参与式、启发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互动形式上更为多样,不单是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还包括学生小组与教师之间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生不是听众,也不是旁观者,而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可以和老师或与同学进行平等的交流。
2.案例教学现实针对性更强。案例教学做到了把课本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内容主要表现为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相对比较抽象。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师的授课不能仅仅停留站在理论层面,而是需要揭示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避免学生认为《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基本原理不能与现实结合甚至离现实很远,学习理论知识很枯燥的现象。案例可以成为现实与理论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接触到现实生活。
3.案例教学更能满足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当代大学生具有自主性强、目的性更强烈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案例教学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主体性的舞台。大学生已经不满足教师给予的结论性的讲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会提出一些质疑,喜欢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表现出独立性。大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习的自主性被极大地调动出来,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问题分析
案例教学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选择。但是,由于对《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案例教学的实效性提升。
1.教学案例相对匮乏。《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的相关辅导用书数量还不够丰富。案例教学用书的质量有待提高,一部分案例教学辅导书籍所给的教学案例内容陈旧,不能体现案例的与时俱进,不能解决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问题。教学案例的素材来源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但是案例的编写过程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资源案例匮乏的情况,制约着《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的运用。
2.案例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班型与课时。《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重点环节是开展课堂讨论。目前教学班级规模比较大,大多在100人以上,这样规模的教学给案例教学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机会也是十分有限的。其次,该门课程的教学课时比较有限。由于案例所传授的理论知识的有限性,就决定了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因此,案例教学会受到班型与课时等教学条件的制约。
3.教师教学改革观念的滞后性。案例教学已经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思想政治教师的关注。应该看到,目前对于《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实践少于理论探讨,其重要因素在于,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案例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具有现代教学技术的操作能力与案例教学技能等。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在课下花时间选择案例、更新教学案例,而这部分工作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因此,案例教学难以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
4.案例教学的优势未得到发挥。一方面,学生对这样一种教学方式还不熟悉,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互动性。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自己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做不够明确。正是学生对自身在案例教学中的自主性认识不够,就会表现出心不在焉。另一方面,教师在案例教学中问题设置不合理、详略处理得不好,就难以形成教学互动。因此在《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中,教学互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5.案例教学中案例个案的局限性。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围绕案例展开的,然而,案例对实际情况的描述是有限的,实际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因此,教师在选编案例时,应注意适当的增减内容。《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目的是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案例一般都具有针对性这一特点,一个案例只能从某个角度去反映或揭示基本原理。
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问题的对策
在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提出案例教学,并不是说案例教学就是完美无缺的。一方面案例教学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案例教学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立足于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去寻找弥补案例教学局限性的方法,让案例教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1.注重《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的开发与利用,调动教师选、编、写案例的积极性。调动教师的主动性,是解决案例紧张的途径之一。要培养教师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与收集案例的意识,也就是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带着审视案例素材的眼光来阅读书报与影视中的一些事件。解决《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不足的情况,还可以采用案例共享制度。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所高校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如果把收集案例的范围扩大,案例资源匮乏的现象就会得到缓解。
2.教师认真学习案例教学的技巧。第一,教师在展示案例时要恰当。在案例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案例内容的清晰展示和案例内容的详略展示,避免与案例无关的信息呈现。第二,重视案例问题的设置。尽量避免案例问题设置得模棱两可的情况,应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尽快地步入案例轨道。第三,确定教师自己在案例教学中的位置。教师在教学案例中应做好组织者这一角色。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案例所蕴含的理论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收获知识,教师应认真学习案例教学的技巧,以克服案例讨论冷场以及案例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
3.学生要掌握案例学习的规程。学生难以进入案例的讨论环节,有大班情况的原因,也有学生对自己在案例教学中应该怎么做缺乏清晰的认识。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案例,从案例中获取相关的信息。除了案例所提供的表面信息,案例是否还隐藏着其他的重要信息呢?因此,要不断地引导阅读,不断地进行追问,帮助学生学会从阅读中得到重要信息。其次,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分析。运用《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所学的基本原理,对案例所呈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方案,揭示案例与所学内容的关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使案例教学的互动性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石燕.论“基本原理概论”案例选择的共性与个性[J].合肥学院学报,2010,(9).
[2]朱白薇,温汉雄.《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原则新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
各位老师,你好!由于对学院教学资源使用、提质进行研究,将对老师使用实验实训设备等教学资源的情况进行咨询~您的配合将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恳请配合填写。
---------------------------------------------------------------------------------------------------------------------------------
1. 您的性别
£男
£女
---------------------------------------------------------------------------------------------------------------------------------
2. 您的学历
£大专
£大学本科
£硕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以上
---------------------------------------------------------------------------------------------------------------------------------
3. 您的年龄段
£20—30
£31—40
£41—50
£51—60
---------------------------------------------------------------------------------------------------------------------------------
4. 每周大约多少节课
£10节以内
£10—20
£21—30
£30以上
---------------------------------------------------------------------------------------------------------------------------------
5. 近几年采购的竞赛设备的利用率如何
£一次性使用
£可开发培训教材
£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匹配度高
£可转作为学生协会的训练平台
---------------------------------------------------------------------------------------------------------------------------------
6. 公共教室管理模式,你认为合适的是
£教务处管理
£二级学院管理
£劳动班级管理
£物业管理
---------------------------------------------------------------------------------------------------------------------------------
7. 对跨二级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训资源是否愿意整合
£愿意 £不愿意
---------------------------------------------------------------------------------------------------------------------------------
8. 对现有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可否开展开放式平台试点
£可以 £不可以
---------------------------------------------------------------------------------------------------------------------------------
9. 现有实验实训设备使用中,对使用情况记载是否有据可查
£有 £没有
---------------------------------------------------------------------------------------------------------------------------------
10. 对学院图书馆的改造建议
£全开放式
£大阅览室改小阅览室
£设立教师阅览室
£设立应用技术、教学研究讨论室
£设立小型影音室
---------------------------------------------------------------------------------------------------------------------------------
11. 对现有教学实验实训设备是否开展过绩效评估(如果有,请关联回答第12题)
£有 £没有
---------------------------------------------------------------------------------------------------------------------------------
12. 请你说出绩效评估最好的教学设备,绩效评估最差的教学设备
---------------------------------------------------------------------------------------------------------------------------------
13. 你认为现有教师的办公条件,急需改善的是什么
---------------------------------------------------------------------------------------------------------------------------------
14. 你对学院基本建设规划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
15. 你对学院现有教学场所提质改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
关键词:本土文化资源 幼儿园艺术教学 收集整理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251-01
1 当前研究现状与意义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之地,位于中国甘肃省南部,甘南自古以来就是安多藏区的文化核心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了十分丰富而优秀的民族文化,使其呈现出独有的神秘与魅力。我们依托本地方的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因此,开展《甘南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这一课题具有现实意义。
2 甘南藏族本土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挖掘适宜的教学素材
结合甘南藏族自治州突出的民族特色和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对甘南地区的本土艺术资源进行了收集和筛选,整理出了适合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内容和教学素材,让幼儿通过欣赏、绘画、手工、唱歌、舞蹈等艺术形式来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感。主要教学素材及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藏民族服饰:藏族有着自己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甘南地区藏族服饰色彩艳丽、配饰独特,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依据其突出的特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夏河、卓尼、舟曲等地区的服饰特点,并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表现服饰的色彩与装饰。
(2)民族音乐:藏族民族音乐形式多样,包括歌曲、舞蹈、戏剧、乐器等,各具特色鲜明。如:甘南地区锅庄的音乐朴素、热情,结构简练,适合幼儿学习表演,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水平进行改编。再如藏族说唱音乐,内容多为长篇民间故事或叙事诗,如《格萨尔王传》等,在幼儿园中可作为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让幼儿感受藏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风格。其次是藏戏,藏戏在幼儿园中可作为欣赏教材,也可引导幼儿认识制作藏戏面具,进行简单的藏戏表演等。藏族民族乐器种类繁多,主要引导幼儿认识札木聂、热巴鼓、巴郎鼓等乐器,通过音乐欣赏和歌曲创编活动,感受藏族音乐优美的旋律和变换的节奏。
(3)自然景观;甘南藏族自治州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甘南草原水草丰茂,风景优雅,有许多著名的风景区,我们选择了尕海湖、黄河首曲、夏河桑科草原和临潭冶力关4个具有代表性的景区作为教学资源,在幼儿园中,可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景观特点,并应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表现草原的自然风光。
(4)传统工艺(唐卡、帐篷):唐卡系藏文音译,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甘南的藏族同胞多普遍使用两种帐篷:一种是用黑牛毛线纺织成的黑帐篷,另一种是用白布缝织成的白帐篷。帐篷的特点主要在于它的装饰图案,在幼儿园中我们主要以欣赏、涂色、创编和绘画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幼儿掌握丰富的艺术表现技能,充分感受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5)特色建筑(拉卜楞寺院):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县城西郊,1982年拉卜楞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幼儿年龄小,对拉卜楞寺的历史背景,宗教文化幼儿无法理解,因此,我们结合绘画活动重点引导幼儿认识它的建筑特色。
(6)饮食文化(酥油糌粑、奶制品、蕨麻、手抓肉)。藏族地区丰富的饮食文化也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在艺术活动中通过认识、制作、品尝等活动让幼儿了解家乡的美食,并学习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美食的特点。
3 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能够使幼儿对家乡的本土资源产生浓厚的兴趣,极大地丰富幼儿对本土资源特色的真实体验,有利于激发幼儿对藏区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以下是在研究过程中开展的几个较成功的案例。
(1)以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系列活动“小脚走甘南”活动之一:大班综合活动《草原上的金莲花》。美丽神奇的大草原是甘南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习金莲花的制作方法,加深对玛曲黄河首曲大草原的了解和认识,将制作好的金莲花装饰在以玛曲大草原为背景的主题墙上,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对比,交流。将幼儿制作胡金莲花装饰在以大草原为背景的主题墙上后,孩子们认真的欣赏着,沉静在成功的快乐中。
(2)以传统工艺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活动《多彩的帐篷》。甘南藏族地区多彩的帐篷,形成了独特的藏族帐篷文化,其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色彩明快、装饰性强,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有很大的挖掘和利用价值。因此根据课题目标和要求,设计并开展了“多彩的帐篷”这一主题活动,加深对帐篷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以民族服饰,特色建筑、饮食文化、民族音乐等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活动。如小班美术活动《美丽的项链》、音乐游戏《猜猜我是谁》、中班美术活动《面具唐卡》、音乐活动《三只羊》、大班舞蹈《快乐的锅庄》、大班藏戏表演活动《扎西德勒》、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活动,极大的充实了幼儿园的活动素材,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从中感受艺术活动的乐趣。
通过课题的实施研究,我们充分挖掘出了本地区特有的本土文化资源,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区幼儿艺术教学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并将其纳入到了幼儿园艺术课程教学中,让幼儿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对藏族民间文化的热爱,感受藏文化蕴涵的独特的形式美,增强了幼儿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了解,增进了幼儿对本土艺术的感知、理解与体验,引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使甘南本土文化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效用”作为欲望满足的主观心理活动,首先在于这种物品的现时使用价值和它的可满足程度。从这层意义上来看,社会和企业对人力资本商品的一般需求偏好,首先在于它现在可能的“实用性”,即时现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其将来的、潜在的“适用性”,即未来的使用价值。这正如普通商品一样,我们对它的需求首先关注的是现在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将来的。
1.就其人力资本的商品“现时效用”属性而言,不仅是一般性知识积累的凝结的效果,而且是专业技能知识凝结物化的结果,是劳动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适应能力和作为能力的发挥,是知识、劳动技能、经验等在经济活动中具体加以运用的“效用”。尽管它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并具有潜在的和不可低估的“效用”,如果现时的使用价值难以发挥出来,或者说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或另外一笔高额“投资”,才能把未来的“效用”转化为“现时效用”,不仅有悖于消费者的一般理性需求偏好,而且有悖于“人力资本商品”作为资本的本质要求,即收益递增的现实性。
所以,源于理性消费需求偏好的现实性,是决定人力资本的“现时效用”属性形成的基本条件原因,源于资本收益递增的本质要求,是决定人力资本的“现时效用”属性形成的充分条件。而由此构成人力资本要件的“知识积累”也必然是现实可适用的“知识积累”。如果由于先期的教学资源配置偏离于人力资本的“现时效用”属性,所产出的人力资本商品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用”。
2.从知识更新和演进的进程来看,构成人力资本要件的“知识积累”,在时间上总是阶段性的,在空间上是局限性的。所以,“学了干”以期通过经院式的基础和专业基础学习,来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力资本所需“专业知识的积累”的特殊需求偏好是不切实际的。尽管知识的积累具有“基础性”和“遗传、变异和拓展性”,但反映在人力资本的收益递增贡献作用上,“知识积累”对经济增长的成数放大效应,不仅体现在不断学习的长期过程中,而且还体现在来自于另外一个空间的“互补”上,从现时的“局部空间”拓展到另一“多样化”的空间。
3.从知识沿时空互补的原则来看人力资本商品效用属性,意在说明,人力资本的潜在效用来自于“学校外部”,即来自于“干中学”或“学中干”。如果排斥外来教学资源流量的注入,或外来“知识”的引入,人力资本的知识积累“溢出效应”也必然呈边际递减的趋势,“知识老化”就是人力资本潜在效用难以“估算”、难以转化为“现时效用”的直接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在于忽略了来自于“干中学”或“学中干”所引致的外来教学资源流量的不断注入。
就普通高校而言,虽然很多高校也意识到了已有教学资源存量沉积过大,外来教学资源流量注入不足的现实,采取了一些力图优化现有教学资源配置的措施和方法,也出台了一些旨在强化实践教学,鼓励从“干中学”或“学中干”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的政策和措施,但这些还很不够。仅以毕业论文为例,有多少篇是围绕着解决社会和企业的现实问题而作的,有多少篇为社会和企业所重视和运用,又有多少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不对称、不匹配,可模拟的“干中学”、“学中干”与“学了干”相脱节,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换句话来说,我们现行的教学方式,仍没有摆脱“封闭式单向极教育模型”的束缚。
在探讨教育人力资本商品形成的过程中,不管是把人力资本当作实现收益递增的内生变量或是外生变量来认识,不管是把人力资本的外在形态看作“专业化的技能”的劳动力,还是把它看作是“知识型”的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原效用属性是明确的和具体的。按人力资本的“现时效用”属性,调整优化配置现行教学资源存量结构,积极地吸引外部教学资源流量注入,突破传统封闭式的教育模式的束缚,把“干中学”和“学中干”这类实践教学方式有机地融入到理论教学过程中,是培养造就符合社会和企业对人力资本一般需求偏好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培养造就符合社会和企业对人力资本特殊需求偏好的基本要求;更是广泛获取多路循环模型中所赐与潜在教育收益,加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卢卡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的增长模式中的“机会主义”
卢卡斯在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中的杰出贡献,在于人力资本是“独特的、专业化的”,这种独特的、专业化的本质属性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以积累起来的。所以它的内在资本特征不是劳动力的“原始体力劳动”,而是教育产出的劳动力的“技能型的劳动”,这种“知识型或技能型劳动力”的再生,可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教育来完成,从而显示出“干中学”或“学中干”的人力资本增长潜力。
h’(t)=h(t)δ[1-u(t)]就表明人力资本增长率取决于现有人力资本水平及从事人力资本建设的时间。式中h’(t)为人力资本的变化率,H(t)为技能型的人力资本,σ为人力资本产出弹性系数,u为全部生产时间,[1-u(t)]为脱离生产的学习时间。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1-u(t)]的数值越大,人力资本的产出率就越低,如果把这部分生产外的时间用于正规教学体系中,人力资本的增长率就越快。所以,“干中学”所蕴藏的潜在教育收益是不可限量的。干中学――学了干――学中干的不定向求学历程,把一次性的学了干的求学方式分割成若干阶段来完成,本身所蕴藏的是教育对象和层面扩大的发展机遇。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非正规的成人教育向正规教育的转轨过程中,必须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量,作好长期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教学管理制度的规划、安排。
如果把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偏好因子引入到这一人力资本增长模型中,人力资本商品的增长率和“现时效用”属性必然收敛于市场需求偏好度的要求。如果特意地按照原有的传统方式来处理“只问生产,不问产出”的不对称的关系,失去的不仅仅是发展的潜在收益,而且还会失去介入发展开放式教育方式的生存空间。从这层意义来看,建立开放式的教育发展模型,把各种“准人力资本”均具有“现时效用”的一般属性,不仅有益于挖掘沉积的教学资源存量,减轻社会和企业去进行独特或专业化的再培养教育的负担,降低社会和企业获取人力资本获取的交易成本和经济成本,更重要的是降低了人力资本产出率的交易成本,有益于消除社会和企业的选择性需求强与学生就业适应性弱的不对称博弈现象,即化解“就业难”与“难就业”的冲突。
如果回到贝克尔的“干中学”――阿罗的“学中干”双路循环模型上来看,就其人力资本的“外在溢出效应”而言,相当多的高校的教育工作效应与教育配置效应不相容的状况更为明显。以卢卡斯研究的“干中学”所产生的人力资本模式为例,外在的人力资本积累公式为:Ci=Hiui(t)N(t),i=1,2
这一模型的意义在于“干中学”或“学中干”所积累起来的无差别培养教育模式具有“个体性”和“针对性”的特征。企业对这一培养教育模式选择的独特偏好,所内涵的直接“外在溢出效益”,就是充分利用和获取企业内部的“教育配置效应”,以减少从外部获取人力资本所花费的成本支出。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学院的教育工作效应能参与分享到企业内部的这种“教育配置效应”,或是说有能力去部分替代企业内部的这种效应,将极大激活学院现存的教育资源存量,也能充分地获取外部的教育资源流量,从而达到优化我院内部教育资源的目的,提高我院人力资本的产出质量和效率,增强学生的对外适应能力。
事实上,相当多的高校在利用外部“教育配置资源”流量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即来自于社会和企业的外聘的师资寥寥无几,教学内容和体系结构的确定也很少吸引外部的信息,一方面是经院式的闭门教学,另一方面是对外来实践教学和经验技能教学的排斥。因而导致了现有教学资源存量的不断沉积和效率递减,另一方面导致了科研发展相对滞后和缓慢。
三、多路循环培养教育模式的启示
着眼于通过加速人力资本发展为中心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教育经济学,从不同层面揭示出了教育与人力资本的相互贡献作用和交融特征,从这层意义上来讲,贝克尔――阿罗的多路循环模型,反映的是学习延续性互补与阶段性连续的统一,即“干中学”强调的是知识学习积累的专业性和互补性,“学中干”强调的是学习和知识积累的一般性和连续性。在这一模型中所蕴藏的潜在教育机会价值,使得高等院校的“育人”职能不再独立于现代经济生活之外,最大限度地获取外部“教育资源”流量的刺激,激活内部现有的教育存量,是实现高校“人才”产出规模收益递增的最大机遇。为此,调整和挖掘高校现有教学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时建议:
加大实践教学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工作量,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去建立实习基地,以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外应变技能。
加快外聘师资力度,有针对性地聘请那些具有丰富实际经验和较强理论修养的高级“人力资本”,促使经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积累的感性认识,借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
从强化学生的“适应力和运用能力”方面来统筹规划现行的教学计划,在深入调查和广泛听取有关来自于社会和企业外部意见的基础上,适度地压缩一些公共课程和能够通过自学完成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尤其是要改变一、二年级课程和课时不足,三、四年级课程和课时超负荷的不合理教学计划,以挤出更多的用于实践教学的课时计划。
在尽其财力和人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把建立一些外部实验室、联合投资兴建的实验室、或是租用外部实验室,切实地把理论教学贯彻在实践教学的具体行动上,把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技能训练最终融入理论教学的规范环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