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本刊记者 强 音 录音整理 靳 静

梅赛德斯-奔驰,世界著名的德国汽车品牌。这家被誉为“汽车的发明者”的公司,无论是其企业文化,还是员工素质,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梅赛德斯-奔驰(北京)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中心”)为亚洲最大的奔驰星徽旗舰店,也是奔驰全球十家旗舰店之一,戴姆勒的实训基地就在这里。北京中心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于2012年创建了戴姆勒(中国)唯一的校企合作班——“奔驰班”。

校企合作的结晶:“奔驰班”与企业相得益彰

“奔驰班”是北京中心和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的班,每年“奔驰班”都会将包括汽车工程、汽车维修及运用等专业在内的毕业生输送给各个4S店或者终端使用厂商。2014年,北京中心从“奔驰班”招收了23名学生,2015年5月22日的应届生毕业见面会上,已经有10名“奔驰班”的学生进行了网申。

既然是“奔驰班”,学校在开课过程中就会带有奔驰的特色。学校用的所有教具都是奔驰的原车,包括发动机、底盘、内部零件、电路等,尤其是在实训这个模块,企业会派人在学校直接进行讲授,将修理底盘、发动机等项目进行实训,再到企业进行现场工作的模拟。

目前,北京中心与学校的合作途径通常有两种:一个是通过2013年建立的实训基地,每年学校都会推荐20多名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3周的实训。实训结束后,优秀的学生会继续留在企业,最终成为正式员工。另一个合作途径就是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从师资配备上来说,不仅安排理论方面的教师,也有专管实训的教师。北京中心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将实训穿插到了实习中,这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

校企合作“成熟”标志:就业率达到一定数量

怎样的合作模式才是成熟的合作模式?通俗来讲,就是获得较高的“奔驰班”定向就业人数/奔驰班学员总数数值。成功的校企合作的标准在每个人眼中都不一样,通过近几年与学校的磨合,北京中心认为,学校培养出的汽车技术人才到企业如果可以独立完成保养工作,则可谓校企合作相对“成熟”。

然而校企合作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却遇到了不小的挫折。一组数字可以表明,2015年的应届“奔驰班”学生一共只有80多人,现场报名参加2015年应届毕业生见面会的学生没有超过15人。“奔驰班”总人数的减少,和北京中心近两年招聘“奔驰班”人数的下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源的下降。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在人们过往的印象中,汽修专业是一个非常好就业的专业,汽修专业学生对于北京各大4S店来说是供不应求的,且人员质量非常高。而近几年,汽修专业越来越不被本市的学生认可了,学校不得已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跑到各省去招生,等学生毕业时,很多又不甘于从事本行业,这无形中造成了一种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人才没有完全与企业需求接轨。2015年的应届毕业生见面会上,第一轮的面试过后,来自昌平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学院的学生,也颇受企业青睐,现场十几名“奔驰班”的学生并非是最抢眼的。努力让“奔驰班”的就业率达到一定数量,成为了下一步“奔驰班”开班的最大目标。

企业呼吁:搭建平台,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北京中心在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合作中,认为只有深度参与订单班学生的培养全程,即从技校招生开始便紧盯学生的学习、实习、就业等环节,才能够避免学校与企业信息的不对称,实现理想的校企合作。

比如,奔驰为学校提供了实训的材料,学生实训所使用的车辆都是奔驰车。由于汽车材料的更新速度快、成本高,只要一有新车上来,企业的技术员工就要对其进行训练磨合。如果这个时候能够让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更新同步,学生就更能够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若想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学校的老师及时与企业的关键性技术人员多交流沟通。

再比如,对于学校生源问题,公司曾考虑过在北京之外的周边省份、地区招生,然后再到学校进行培养,这样不但可以缓解市内生源不足的矛盾,还可以招到优质的学生,而这也需要企业与学校招生就业处的共同协作。

孙艳芳认为,从发展看,未来可以企业牵头,为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做技术上的交流、职业生涯的探讨,把各自的目标和想法、信息和资源整合起来。

从2012年校企合作以来,每年“奔驰班”都会为企业输送不少合格的人才。至于今后“奔驰班”的开班情况,还要看戴姆勒公司的培养计划。企业更希望应届生能源源不断地走进企业,也更希望在日后,随着奔驰在技术领域的发展,公司对阶梯性人才储备的需求不断加大,与更多的职业技术院校达成深度的合作意向。

企业简介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 综合分析 影响因素 教学建议

引言

技术经济学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总结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广泛吸收相关学科和国外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自己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经过近三十年的摸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技术经济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已逐步趋于完善,从它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特点、步骤到它的指标体系、方法、判别标准、应用等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广泛地应用到了生产实践活动中。

技术经济学是我校管理学院工程管理系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必选课。它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研究技术与经济最佳结合、协调发展的条件、规律、效果及实现途径的一门交叉科学。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经济学概述、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经济要素、资金等值计算、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投资项目决策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和价值工程等。该课程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实用性、选择性、预测性、定量性等特点,其主要任务是从经济角度对具体工程项目、技术方案进行分析评价,为我们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决策方法。

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反映教学结果的一个必要手段。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好地反映教学的效果,该课程授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命题,自2005年以来实行标准化考试,题型为80道选择题,考核知识点涵盖了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际应用问题,能够全面考核学生对技术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的熟练程度、理解的准确程度、应用的灵活程度、思维的敏捷程度,以及综合应用知识、逻辑推断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理工科学生学习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

1.1 技术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

技术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建设等各方面需要解决的技术经济问题,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技术经济问题无处不在,技术经济分析计算的应用方法无处不可用。技术与经济相互依存,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任何生产过程,既不能只有经济行为而没有从事经济行为的技术手段,又不会只有技术行为而没有经济目的。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够发达,资金有限,如何做到少投入多产出,达到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组合,减少决策的失误,是提高企事业单位乃至全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此我们的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搞好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工作,保证决策的科学化。

1.2 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

新的历史环境下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需要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对于理工科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具备经济管理相关知识。技术作为人类发展生产力的有力手段,具有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经济目的,工程师的每项成果都涉及经济问题,都涉及投入、产出和经济效果问题。所以工程师的工作离不开经济,工程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经济意识,掌握常用的、基本的经济学理论与技术方案评价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所以理工科学生学习《技术经济学》课程势在必行。

2 《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综合分析

2007年秋季学期共有1841名(共67个班)大四理工科学生参加《技术经济学》考试,他们分别来自机械学院、化工学院、能环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其中本科一批的学生(简称“本一”)875名,本科三批的学生(简称“本三”)966名。承担这门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共10名,本一和本三学生各有5名教师。为了方便分析问题,笔者从这四个学院各随机抽取本一和本三学生100人共800人作为样本,分析不同学院的学生成绩有无差异;此外,又从这10名教师所教授的学生中各随机抽取学生100人共1000人作为样本,分析比较不同教师的学生成绩有无差异。

2.1 课程知识点及其联系。

本次技术经济学考试满分为100分,共80道选择题,考核知识点可以分为8部分内容:(1)技术经济学概述;(2)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3)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经济要素;(4)资金等值计算;(5)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方法;(6)投资项目决策方法;(7)不确定性分析;(8)技术经济应用问题(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和价值工程)。这8部分内容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7.5%,14.5%,27.5%,17%,10%,12%,4.5%。其中,第1和2部分是关于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理解技术经济内涵和基本理论,同时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第3―7部分内容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占考试内容的81%。其中,第3部分内容是介绍现金流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影响现金流量的基本经济要素及其计算,它为技术经济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第4部分内容是关于资金等值计算,资金等值计算是对技术方案进行动态分析及计算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第5部分在3、4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讲述技术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计算与分析;第6部分又在第5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进行投资决策分析;第7部分是考虑现金流量和投资收益情况不确定下的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价。第8部分内容是探讨技术经济的应用问题,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所占比重只有4.5%。由上分析可见,技术经济学的各部分内容都是紧密相连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2 考试成绩总体情况分析

下面表格统计了各学院本一和本三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以及这8部分内容的得分率。

注:表中(1)、(2)、……(8)分别代表前面提及的8个知识点(即8部分内容)。

就这次考试的总体情况来看,考试命题偏难,题量适中,覆盖面宽,平均分为61.53分,及格率60%,平均分和及格率都偏低。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总体不太好,第1、2部分得分率最低,其次是第3、5、8部分内容,第4、6、7部分内容掌握相对较好。学生对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不牢固,对基本分析方法和应用掌握稍好,但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3 基于不同生源的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本一和本三的学生在高考录取时分数差距较大,他们的学习基础也有较大差距。但是在同一个学校,就技术经济学这门课程而言,本一和本三的授课教师基本没有差别。因此在命题时,本次考试本一和本三的学生试卷的难易程度基本相当,考试知识点及各部分内容所占比重都相近,便于我们对比分析他们在平均分、得分率及知识点的掌握等方面的差距。

总体来看,本一学生的成绩要好于本三学生,平均分高出4分,有一些差距,但及格率高出11%,差距比较明显。从各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来看,只有第1和8部分内容本一学生的得分率低于本三学生,其它部分得分率都要高于本三学生,说明本一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更为扎实,但是这种差距并不是非常明显。可见,虽然学生入学时学习基础有一定差距,但是随着近四年大学的学习,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下,他们的学习成绩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2.4 基于不同学院的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2.4.1 各学院本一学生成绩分析

本一学生中,总体来看,这四个学院学生成绩差距很小。(1)平均分:能环学院学生最高,机械学院学生最低,但是二者差距不大;(2)及格率也是如此;(3)各部分内容的得分率基本上差不多,都是第1、2部分得分率偏低,其次是第3、5、8部分内容,第4、6、7部分内容掌握相对较好。

2.4.2 各学院本三学生成绩分析

本三学生中,总体来看,信息和电气学院学生较好,机械和能环学院学生较差,而且差距比较明显。(1)平均分:信息学院最高,其次是电气学院,能环学院和机械学院平均分接近,机械学院最低,最高和最低的学院平均分差距较大为6分;(2)及格率:信息学院最高,能环学院最低,而且二者差距大,为23%;(3)各部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是信息和电气学院学生较好,机械和能环学院学生较差。四个学院学生各部分知识点的掌握都是第6、7、8部分内容掌握相对较好,其次是第3、4、5部分内容,第1、2部分得分率偏低。

3.考试成绩影响因素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次《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的统计数据为我们把握考试质量及学生的真实水平提供了依据。总体来看,学生成绩平均分数61.53分,偏低,有40%的学生处于不及格的水平,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不够牢固。笔者认为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及建议如下。

3.1 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风。

学习态度和学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成绩。好的学风能很好地带动各位学生共同努力。不同的学院及不同的班级的学风是有差别的,因此他们的总体考试成绩也会存在差异。作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2 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工科很多学生认为《技术经济学》课程不属于他们的专业课程,因此重视程度和学习主动性不高。所以教师要强调理工科学生学习经济类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举例的形式把技术经济学相关知识与实际生活及学生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促使学生专心听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进而提高授课效果。再者,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使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主动学习,扩展知识面,使《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渗透于日常学习和生活,充满乐趣。

3.3 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把握。

从考试成绩来看,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及其联系。很多知识点学生只是机械地去记忆和运用,不了解知识点的内涵及其联系,因此学生的基本理论部分得分普遍偏低,第3到7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作为课程的重难点部分,学生得分虽然相对比较高但也不理想,说明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对基本方法的掌握也比较肤浅。鉴于此,授课教师应该多列举实例帮助学生强化对理论部分的理解。再者,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课上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问,课下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使学生很好地把握重点和难点,以便系统地学习本课程。

3.4 试题难度。

本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题目难度偏大一些,尤其是第1、2部分关于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部分试题难度比往年提高较大,因此这两部分内容学生得分普遍很低,这也对考试成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5 其他原因。

本次开课的学生都是大四学生,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的压力,因此学生出勤率不太高,课余时间的利用率不足,课堂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成绩。除此之外可能还会存在学生基础程度的差异、社会原因等。

分析本次考试成绩的结果,不同教师的学生成绩还是略有差距,建议各位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探讨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试改革措施等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针对基础程度不同的学生,任课教师要因材施教;再者,根据不同学院的学生,可以深入分析其学生和专业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学风,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立文,陈敬武.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2]李素红,陈立文,孙维丰.《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统计分析及教学体会[J].考试周刊,2007,(38):7-9.

[3]张静,周敏.论“技术经济学”列为理工科必修课的必要性[J].煤炭高等教育,2001,(5):40-41.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目前,各石油院校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中均设置了工程技术经济类课程,一般为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未来发展规划选择学习。专业选修课在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教学内容创新不足、教材适用性差、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不足、学习兴趣不高等。[2][3]具体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开设的油气井工程管理与经济评价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钻完井工程风险分析与成本分析、钻完井工程投资经济评价和投标决策等内容,课堂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该课程不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仅占选修2学分,因此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这给课程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根据相关研究,大学生选课行为大多比较消极[4],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选课过程中受多种心理因素影响,其中课程的功利性是重要因素之一,即其更关心考试是否容易通过或是否与研究生入学考试有关。[5]另外,该课程没有专用教材,以《油气钻井工程经济》(1991年版)作为主要教学参考书,参考书与近年来油气井工程的发展结合不紧密。因此,该课程在讲授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须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授课效果。

二、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油气井工程管理与经济评价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定位为选修课,是学生系统学习钻井工程、油藏工程、采油工程等专业课程之后进一步学习的工程技术经济类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工程管理和技术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油气井工程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程技术方案评价的基本方法,能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管理和经济评价中的一般问题。本课程教学改革面向的对象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创新班。创新班学生是从优秀学生中遴选出来的,不仅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较好的英文水平,还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且一般都对自身有较高的要求和明确的定位。[6]针对创新班学生的上述特点,我们确定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为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堂讨论、改变考核制度,最终达到吸引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一)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改革和完善,根据课程目标,增加油气井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实例,增加油气井工程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案例,使课程内容更为充实。通过补充完善,本课程包(下转第87页)含以下内容。1.课程概述。主要内容为主要课程内容简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油气井工程在石油工业中的地位及其特点、工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为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效益评价体系、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工程经济分析的一般程序。3.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工程经济分析的静态和动态评价方法、备选方案及经济评价方法、不确定性评价方法和设备更新与租赁的决策方法。4.油气钻井概述与工程成本分析。主要内容为油气钻井工程技术指标、钻井工程成本的构成及预测、钻井工程成本分析,增加钻井工程成本分析应用实例。5.油气钻井工程投资经济评价。主要内容为油气钻井投资和收益估算、财务评价与不确定性分析、钻井工程投资经济评价模型,增加钻井工程投资经济评价应用实例。6.油气井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内容为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油气钻井风险管理、油气钻采工程可行性评价。

(二)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设计引入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讨论式教学,以及翻转课堂教学等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参与意识与参与度。PBL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由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查资料、讨论、归纳、论证等过程解决问题[7],或在上述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讨论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手段的有效教学方式,其通过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8]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学习过程反转,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时间相互讨论、答疑解惑。[9]以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在讲授过程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炼有一定挑战性的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主动式学习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把理解问题作为学习目标,收集、提炼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利用互联网平台,挖掘开放性、多样化资源。学生在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中相互沟通、合作、分享不同的视角与观点,教师作为引导者支持、鼓励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和改进原有多媒体课件,使之更适合油气井工程技术的经济讲授特点。多媒体教学课件不应是课程内容的简单罗列,而应该能够解放教师在课堂上的简单劳动[10],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邀请企业钻完井工程管理专家来校给学生上课,听取生产单位设计、管理人员对油气井工程设计、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油气井工程管理与经济评价中的实际问题。筛选现场油气井工程实例,利用课程学习的知识完成项目规划、方案选择与钻完井设计,并将其纳入最终的考核成绩。

(三)改变成绩评定机制

传统必修或选修课程一般主要依据期末闭卷考试给定课程成绩。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掌握课程知识,但却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与发散性思维。[11]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可以采用课堂成绩、作业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评定课程的最终成绩。其中课堂成绩主要依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课堂讨论表现给出,占总成绩的20%;作业成绩则通过要求学生针对石油工程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完成技术经济评价报告,根据完成的报告质量进行评定,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则通过开卷考试成绩给出,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50%。新的成绩评定机制改变了以往评价学生成绩的僵化方法,能够更为全面地考查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以上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在本科创新班油气井工程管理与经济评价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油气井工程技术近年来的发展,我们开展了单筒双井钻井、控压钻井、连续油管等技术在海洋油气钻井中的技术经济分析和应用前景讨论。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则作为讨论方向的引导者,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聘请企业专家就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油气井工程的影响、国内外钻井管理和成本预测等内容给学生授课。企业专家日常接触更多的一线工程项目,与高校教师相比,他们在考虑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方面与学校教师有所不同,聆听专家讲课能使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视野获得拓宽,思路得到开拓,学生受益匪浅。作为课程学习效果考查的一部分,根据实际生产数据,学生要独立完成《油气钻完井项目工程经济分析报告》。从学生提交的分析报告质量和随机对学生的访谈来看,通过课程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的完成报告编写,并且大部分学生认为此项作业有助于自己理解和掌握实际工作中的工程经济分析方法。课程结束后,我们就教学改革效果在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90%以上的学生认为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教学方法相比,各项教学改革措施均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课程;接近60%的学生对校外专家讲课最感兴趣,认为这能够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现场知识;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课堂专题讨论使其获益。针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进一步增加工程应用实例的讲解或讨论。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求,教学改革中应对此有所侧重。

四、结语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经济学;工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0-145 -03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学科(一级学科)① 与工商管理学科(二级学科)各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计量经济学在两个学科的课程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目前,计量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一起成为我国高校经管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必修课程。有效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后续进入研究生领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本科期间的科研活动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需求。但计量经济学发展至今,形成了诸多的理论,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确定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计量经济学的框架体系

根据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数据的特点,一般计量经济学学科主要分为经典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以及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各部分涉及的主要内容有:

(一)经典计量经济学板块

经典计量经济学主要包括:A1计量经济学概述、A2计量经济学发展历史、A3一元线性回归模型、A4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5线性回归模型基本假定放宽带来的问题以及处理(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A6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A7虚拟变量模型、A8滞后变量模型。

(二)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板块

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板块包括:B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B2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B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B4向量自回归模型。

(三)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板块

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板块包括:C1混合回归模型、C2 变截距模型、C3变系数模型。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探讨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在我国按学科门类分,经管理专业主要分为管理学一级学科以及经济学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学科是管理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并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和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而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科,并没有文件或会议把计量经济学作为其核心课程,但多数高校都把计量经济学作为工商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但经济学与工商管理学科在培养目标中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也存在较大差异。

(二)学生培养能力的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学学科侧重培养学生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以及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工商管理学科的重点在于研究赢利性组织的经营活动规律以及相关的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以及技术的管理类学科。在我国,工商管理类学科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审计)等专业。

(三)教学内容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经济学培养较为宏观,特别是要求学生具有分析、预测经济的能力。而工商管理学的培养目标较为微观,学生侧重于企业管理相关理论的学习,因此培养目标侧重于微观个体。在此背景之下,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来说,经济学科的研究数据都为宏观数据,大都是时间序列数据或面板数据,而工商管理学科一般的研究对象为企业或者消费者等个体,侧重于截面数据。特别是工商管理学科中的某些学科如市场营销,侧重于问卷调查,会广泛运用到哑变量,因此两者的教学内容必须有所差异。

四、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的策略选择

(一)学时设置

一般来说,工商管理学科对计量经济学的要求相对较低,而经济学类由于预测等方面的需要,对计量经济学要求相对较高,因此经济学科计量经济学一般设置为3学分,按16个教学周,合计48学时;工商管理学科一般设置为2学分,按16个教学周,合计32学时。

(二)数学基础

计量经济学是对数学知识要求非常高的学科,计量经济学一般在学生学习完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后开设,因此一般大都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设,而此时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遗忘都较为严重。一般需要设置4学时的数学基础课程。数学基础一般围绕:概率论基础、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统计量及其概率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这些数学知识伴随计量经济学学习的始终,因此务必加强学生对这些基础数学知识的复习。

(三)经典计量经济学

经典计量经济学主要涉及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导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异方差性、多重共线性等教学内容。该部分教学内容多,难点、重点也多,也是学习其他计量经济学板块的核心和基础。因此是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学科学生必须学习的重点。但在A7的子版块中,由于工商管理学科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一般的研究对象都是个体,因此他们对哑变量数据的处理要求非常高,该板块对经济学板块做介绍处理,而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学生必须重点来讲,如LOGIT、PROBIT检验等。这个板块大约占教学内容50%。

(四)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

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包括:平稳性检验、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等。该板块是计量经济学的高级阶段,也是经济学科进行预测、时间序列数据检验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经济学学科必须重点介绍。在工商管理学科,一般只做基本介绍。

(五)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

面板统计是计量经济学中比较难的板块,对本科生来说属于较为复杂的板块,但经济学学科的学生在毕业论文涉及中往往会用到该板块的知识。因此该板块在经济学科中做较为详细的讲授,而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只以介绍为主。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如表1:

五、计量经济学上机实验内容设置

(一)课时安排

计量经济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特别是计量经济学涉及到上机操作,因此必须安排好实验学时。从教学的时间来看,经济学学科适合安排8学时的上机实验,而工商管理学科安排6学时的上机实验。

(二)教学内容安排

上机实验的教学内容有:

D1:包括计量经济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数据录入、编辑等)、一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操作、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操作等;

D2:数据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以及处理

D3: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性检验(ADF)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

D4:面板数据的基本检验与操作。

(三)具体实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具体实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见表2:

六、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其他建议

(一)重视计量经济学的课下实验

计量经济学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学完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后,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实现对数据的各种处理练习。每个计量经济理论都需要通过上机实验来进行巩固。但从现有的教学时间来看,不可能都对计量经济学的实验都进行统一的上机安排。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课下上机实验的要求。教师应该将需要学生掌握的上机操作编制成讲义,供学生课下练习,并安排好答疑工作。

(二)重视对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性的考核

计量经济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在对计量经济学的考核中,除了重视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考核以外,应重视对计量经济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考核过程中,上机操作、课后作业、计量经济学应用论文等都应该成为考核的重要方式,这样才能摒弃学习该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的现象。对于本科生来说,甚至可以用上机操作考核取代传统的闭卷考核。

(三)重视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对经济思想的灌输

计量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但计量经济学绝对不是单纯的“数字课”。教师在对基本理论介绍完毕后,要用真实的案例数据进行相关的演示,演示前必须交代好数据以及相关模型的经济学背景,检验结束后,必须对该案例反映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进行总结。这样能够让学生明白计量经济学的学习目的,不能让学生单纯地把计量经济学理解为数学课。

(四)重视教材的选用

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引进比较晚,在师资、教材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在我国,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分原版教材、翻译教材以及国内原创教材。原版教材由于价格昂贵,对英语水平要求高,一般都被选用研究生教材。翻译教材一般篇幅过多,也不适合作为本科生教材。因此一般本科教学大都选用国内原创教材。国内教材的案例数据一般都来源于中国经济问题,方便教学,也能更好地反映中国的经济问题。但国内原创教材大都存在篇幅过短、错误较多等问题,因此教师在选用教材的同时,应考虑编制相关的学习讲义,供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

(五)重视计量经济学的规范性教学

计量经济学应用型比较强,在学生今后的毕业论文、科研活动中会频繁用到计量经济学工具。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中,要重视规范性方面的教学。如许多学生会出现如下错误:撰写回归方程时不写∧符号;撰写回归模型时没有误差项ε;有的学生混淆显著性水平和置信度两个概念等等。这些规范方面的错误虽然不会引起误解,但却导致读者对论文形象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计量经济学的规范性方面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05):139-153.

[2]李子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决定将《计量经济学》列入经济学门类核心课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09):78.

[3]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01):18-22.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路项目;可行性;经济评价

一,公路项目可行性分析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工程项目时,运用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工程项目从技术上、经济上论证其可行性,预测工程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果,并对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从中选优。因此,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是一种科学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工程项目实施前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任何工程项目,都要通过可行性研究证明这个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是可靠的,采用的技术是先进适用的,经济上是有利可图的。这样,投资者才会进行投资,银行才肯贷款,这个项目才能得以兴建。因此,可行性研究是决定投资项目关键环节。

可行性研究是一项涉及范围很广的工作,它是在投资前对拟建项目的技术上、经济上是否可行所做的研究。即在确定建设项目时,运用技术经济分析的原理,研究不同方案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划分。项目建设一般在时间上分为投资前决策、投资建设和运行三个时期。在投资前决策时期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其目的是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行性研究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和评价报告四个阶段。

可行性研究的步骤有:开始阶段-实地调查及技术经济研究-选优阶段-对选出的方案进行详细分析-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资金筹划计划。

在项目工程的可行性分析中,项目的社会影响首当其冲。社会评价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研究拟建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项目与所在地区的互适性分析和社会风险分析。

1,主要社会效益分析

(1)有利于繁荣地方经济,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高速公路建成后,极大地改善了地区的公路状况,解决交通堵塞,减少交通事故,使通行能力显著提高,将加速地区与其他各大城市间的交流,进一步改善 投资环境,加快沿线区域的建设与开发,引导该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促进城乡贸易的流通,使丰富的农副产品,林业资源,矿产资源转化为商品进入市场。带动商业、建筑业、运输业、加工业、养殖业及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等迅速发展,从而促进项目影响区域的经济繁荣。

(2)有利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综合事业发展:随着诸多产业的逐渐兴起和发展,将为社会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扩大就业,为少数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沿线对基础设施 筑物拆迁。对沿线的中、小城镇采取“离而不远,近而不进”的原则,通过人口稠密区时,路线布设尽可能避让村舍,以减少拆迁。

(3)有利于提高沿线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促进文化教育水平、卫生健康水平的提高,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沿线各级政府及广大的居住人群是项目的直接受益者,沿线各市的运输条件将得到改善,有利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沿线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因此得到市、县、乡镇、村各级政府的积极支持,当地的居民积极参与项目的实施,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适应项目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2,负面影响:虽然项目工程的建成社会效益极其显著,有利于繁荣地方经济,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利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综合事业发展,有利于提高沿线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有利于改善当地人文环境,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和当地人民卫生健康水平,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使沿线广大人民和四级地方政权直接受益。但是搬迁农民虽是受损者,但如果补偿合理则主要是受益者。建设带来负面影响,主要是大量占用土地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这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可以妥善解决。

二,经济评价研究

项目的经济评价应该包括经济分析、财务分析、社会经济影响分析和风险分析等内容。

(1)经济分析是把工程项目摆在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中来分析项目从国民经济中所吸取的投入以及项目产出对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的经济目标的影响,从而选择对国民经济目标最有利的项目或方案,使全社会可用于投资的有限资源能够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地增长。经济分析方法有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果分析,经济分析的目的是考察投资项目的资源配置效率,在各种备选方案中选择最好的方案。(2)财务分析是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从项目参与者角度出发,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分析项目财务上的生存能力或可持续性。(3)对于投资项目,有必要从宏观政策层面进行分析,分析项目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项目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相关利益主体的效益和费用分配,以考察项目对政府和社会的其他目标的实现或影响程度。分析项目的收益者和受损者,可以有效地调动人们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和经济评价的作用

在项目决策过程中,为了避免和减少失误,降低人力、财力、物力消耗,提高建设投资的综合经济效益,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经济评价研究。一项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使投资者在项目决策上实现技术最优、建设可行、经济合理、效果最佳的目标。

可行性分析和经济评价研究是项目投资的首要环节。项目投资决策者主要根据可行性分析和经济评价研究的结果,来对一个项目是否应该投资、如何进行投资作出决策。因此,他是投资的重要依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中,详细的预测了项目的财务效益和经济效益、贷款偿还能力,可作为筹集资金和贷款的依据。此外,可行性报告中对产品方案、建设规模、场址、工艺流程、主要设备选型、环境评价、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分析可以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具体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