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文化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没有到位。没有很好地摆正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位置,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普遍存在,有的地方甚至比较严重。在一些人的脑子里,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无足轻重、无关紧要的抽象的工作,不像经济建设那样容易出成果出政绩出典型,即使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上不去,也不会影响到干部的使用和提拔。甚至有人认为“吹吹打打、唱唱跳跳”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因此,在指导和实践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总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工作的主题。
二是缺乏创新意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场伟大革命。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不少人对于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新形势,新任务,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如何把握新的机遇,破解新的难题,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业绩,如何提升文化的品位,把文化当作一种产业来办,如何利用文化的优势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激活经济的增长,在这方面尚未取得成功的经验。
三是经费严重不足。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惠民的社会公益事业,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但与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增长仍然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仍然是杯水车薪,缺口很大。
四是用人机制存在问题。县乡文化机构进人不是根据业务专长和岗位需要,而是照顾关系,随意调入,因人设岗。评职晋级存在着严重的论资排辈思想,重资历轻成果,重工龄轻业绩,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中青年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发展的平台,我们要把解决这个平台当作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况。要全面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实施。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改变投入“随意”,工作“应景”状况。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和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二)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顺应时展潮流,积极建立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摸清当地文化产品需求趋势及热点的基础上,有目的的组织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要下决心抓好社会文化先进社区和乡镇“百强文化站”的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发掘、抢救、保护一批历史悠久、艺术生命力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总结、推广、宣传、打造一批文化内涵丰富,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品牌。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
(三)深入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利国惠民的民生工程.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督查工作,确保专项资金不被挤占挪用。加强对活动内容的引导和调控,在确保活动数量的同时提高活动质量,让农民群众在多看戏的基础上看好戏,在多看电影的基础上看到更好的电影,在多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更多对农民有启发、有帮助的文化活动。认真总结近年来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经验教训,切实解决当前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把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建设成为农村和谐文化的品牌。
1 农村文化滞后
1.1 文化的概念
我们可以理解农村文化的概念范畴。首先,需要从地域上做区分,它是产生于农村区域的;内容上,是在农村社区人为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成果。对比于城市区域文化,农村文化有一定的边缘性,由于地理位置分布出于城市或其他文化中心的边缘,接受信息时间较滞后,接受信息量减少。它主要是由农民创造产生,带有农民的群体性和劳动互动性特点也具有实效性。
1.2 农村文化滞后概念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在研究文化变迁的特性时提出了“文化滞后”概念,也被称为“文化堕距”。它指的是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因而导致各部分之间差距拉大,发展不平衡,引起各种社会问题。一般而言,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变化发展。
我国目前的农村文化滞后现象也符合这一规律,农村的物质文化进步快于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广大农民群体的整体精神文化水平没有明显的进步,受限于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等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滞后,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也出现了一定的阻碍。
2 农村文化滞后的表现
2.1 农村精神文化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中,大部分群众和干部对于精神文明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比较滞后,对精神文化发展的不足认识不到位,没有发展文化的意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只强调经济发展,认为只要生活富足就行。由于长期以来的小农思想影响,目光集中在当下,没有长远思考。虽然我国目前居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仍然有大量农村学龄儿童弃学、退学。
根据有关材料分析:全国农村7~15岁儿童入学率仅为94.4%,有一半省在90%到95%之间,云南、青海、西藏在90%以下。这种落后的文化意识明显是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不相协调的。
2.2 文化建设不足
目前农村精神文化的经济投入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都略显薄弱。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农村的国家经费投入约占全国文化经费投入的四分之一,远远低于对城市的文化经费投入。与城市相比,农村各方面条件都较落后,社区和人口规模都远远逊色于城市,因而城市文化的建设花费必然是多于农村社区。但是,目前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已经出现明显的落后和薄弱问题,所以,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
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也较为滞后,乡镇文化站、广播站等文化服务设施大部分名存实亡,工作人员缺乏,工作运转困难,工作环境差。大量的文化设施需要扩建甚至重建。有数据显示,在2004年,全国的县级图书馆缺少购书经费的约有720个,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6.4%。部分的县级文化单位工作难展开,面临各种问题,更不用提乡镇级的文化服务设施工作。由于经费、人才等因素制约,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跟上发展的要求。
2.3 文化产品和文化生活单一
我国目前的文化发展状况是十分良好的,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能够一定程度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然而面向农村社区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缺较为滞后。根据有关统计数据,1964年,文艺团体到农村演出多达82万场,而在2004年只有23.4万场,远远低于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
农村文化生活由于缺乏优秀的文化产品供给,呈现出单一,甚至落后退步的现象。同时,农村文化本身也具有边缘性的特点,文化活动单一,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在广大农民的业余生活中,他们的文化活动只能局限在看电视和极其少的文艺表演中,没有条件读书看报,参加和观看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由于文化生活的贫瘠,农村社会中经常出现赌博或开展迷信活动的现象。长期单一的文化生活和低俗文化的传播,腐蚀着整体的农村文化氛围,影响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提高,进一步阻碍着农村的社会进步。
3 农村文化滞后的解决路径
3.1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的小康农村,关键在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最重要的是在于教育。需要在广大的农民群体中深入宣传教育的重要性,确保学龄农村儿童接受教育,同时号召农民学习科技文化,学习生产经营知识,培养有文化、懂生产、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群体。
继续坚持“三下乡”活动,在农村配置一定的文化设施,组织农民学习。同时组织乡镇干部带头,深入农村领导文化宣传和科技教育,明确职责权限,充分调动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懂得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彻底改变农民落后的文化观念。
3.2 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
对农村的文化建设投入,主要还是财政投入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开展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部门应做好财务规划,根据现实要求有计划地提高县乡镇的文化建设投入,保证一定数量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文化建设,并确定中央、省、市三级的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的比例。
对于农村社区的各类文化服务设施要加强组织和管理,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服务。建设好文化馆和图书馆,配备专职的人员。保证经费,提供图书阅读、广播宣传、演出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能够顺利展开。
3.3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目前仍然有偏远落后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没有实现一定范围的覆盖,仍然需要坚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加强建设,使广播电视和信息传播能够大范围覆盖农村社区,保证最基本的文化生活需求。
针对农村文化生活单一的现象,要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日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开展文化活动,组织比赛获文艺演出等健康的文化活动。日常生活中,结合农民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学生产技术和文化,普及一定的文化常识、科学知识和卫生保健信息。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摒弃迷信,抵制腐朽文化。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对策
当前,大力建设和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极其重要和紧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文化的大力发展,而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又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极其重要和紧迫。
一、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对其他参考文献的查阅,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中主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思想方面,一是基层领导干部对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农村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的思想保守,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第二,农村群众文化设施极不完善。第三,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缺乏人才。第四,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二、解决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第一,加强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的培训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其对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农村群众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而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积极发挥正确意识的反作用。据此,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意识,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只有如此,各项工作包括文化建设工作才有可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展。为此,一方面,上级党政机关要通过专家讲座、电视电话培训及其它学习形式等各种途径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进行理论培训,加强其对文化建设重要性以及文化建设和经济、政治建设等之间关系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重视思想认识的重要性并据此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为做好各项工作包括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第二,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农村居民尤其是思想保守的中老年人进行思想教育,使其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支持并参与农村群众文化各项活动。针对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中部分中老年人思想保守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促使其进行思想上的进一步解放。一方面,通过乡镇村有关文化组织及其它社会组织开展文化方面的讲座或宣传,使那些思想保守的村民进行思想解放,对现代文化形式有一个新的认识,积极支持他人并使自己参与到各项文化活动中去;另一方面,积极发动家庭成员,使他们对思想保守的长者进行说服教育,这种思想教育方式应该更加有效。此外,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等途径进行思想宣传,帮助思想保守者进一步解放思想。这样,就为丰富多彩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扫清了思想障碍,从而激发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第三,进一步加强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为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活动创造便利的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因此,应打实核足文化事业经费,相应政府部门应该统筹安排,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强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将各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成为有场地、有设备、有经费、有队伍的农村文化基站。具体说,就是要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并定期组织文化教育活动,如文艺会演、体育活动、电视广播和图书教育等。建成后,还要有相关组织和人员定期对其进行维护、更新和补充。要使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落到实处,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解决当地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问题,从而重视文化建设,加大对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故而,如果领导干部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不可能使其重视文化的建设和投入,尤其是在经济条件不够好的状况下。所以,改变基层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是解决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2)积极发展农村经济,为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根据基本原理,经济是政治、文化的基础,经济的发展状况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决定着文化和政治的发展状况。所以,要使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得到落实,必有有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就是经济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3)在农村现有经济条件下,一是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二是运用市场经济思维寻找文化建设投入的市场主体以更好地解决文化建设的资金不足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就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因此,各级政府应想方设法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加大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或进行政策上的扶持与优惠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和进步。此外,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趋势下,运用市场经济思维寻求多样化的市场投资主体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投资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设施的不断完善。不过,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需要从实际出发而不可盲目跟风。也就是说,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要根据当地目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适合其自身需求和发展目标的文化发展计划。比如,群众文化设施建设要和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财力状况、人才结构、年龄结构等各方面相适应。第四,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留住和培养文化人才。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带头人,因为他们是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力量,起着组织、宣传、策划、执行等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人才大量流失,不愿意扎根农村。这就需要农村注重对人才的吸收和培养。为此,政府应加大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为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在此前提下,一是可以通过提高工作待遇和改善工作环境积极招徕人才到农村从事文化建设工作;二是农村相应文化部门,可以对人才进行培养,使得其能够注入大量的新鲜血液,为农村在群众文化方面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三是,积极发现和挖掘农村文化人。组织各方面人员对当地有一定文艺特长或者感兴趣的人员进行选拔,并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使其成长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头羊。这样,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人才问题就基本得到了解决。第五,文化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积极引导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具有其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要积极引导文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前,由于一些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他们对种种文化形式和活动缺乏辨别力,在许多农村引进了不健康的文化形式,影响了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此,相关文化部门和工作人员应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导村民选择健康的文化活动和形式。以上是针对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的解决途径和对策,如果是这些对策能得到有力坚决的执行,那么,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必然会上一个大的台阶,农民的文化活动会更加丰富多彩,进而积极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作者:马丽莉 单位:松原市宁江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陈洪.群众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重要性[J].科苑观察,2008(10).
[2]王凤青.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11).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学校校园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打造品牌学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鄂西北保康县、兴山县、神农架林区交界的歇马镇,该镇有2所中学,7所完全小学,是保康县的教育大镇。在对该镇各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结合本人工作实际谈一点认识。
一、校园文化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
放眼农村小学校园,楼房林立、场地宽敞、绿树成荫,昔日破旧的平房校舍已变成一座座崭新的楼房,然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和不足,学校只重视“教书育人”,忽视环境、文化育人功能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部分教师和个别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其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地建设校园文化;二是学校对社会文化缺乏积极有效反馈、筛选和导向、疏导,在学校当中“读书无用论”、讲享受、搞攀比等非理性文化倾向成为时尚;三是在学校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学生自发形成的通俗文化、浅层次文化,如校园童谣、流行歌曲,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校园的主导文化有较大的距离,需要正确的引导,促进其层次的提高;四是学校组织的体育节、艺术节等,教育活动的形式过于单调,不注重普及性,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五是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潜能未充分地发挥出来,需要进一步开发;六是教师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文化导向上的要求,教师队伍自身的问题亟须解决,如讲进取、讲奉献的风气淡薄了,无心施教的现象近年来时有出现;七是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缺乏文化风格,有些学校校舍墙体脱落、校舍校貌陈旧零乱,绿化美化缺乏文化品位,发挥不了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农村小学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同时,要始终坚持高品位、深层次、求实效的原则,与调整学校布局、规范化学校创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相结合,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
1.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突出学校环境文化
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自然环境建设,要做到校舍建筑美观别致,景点设置精心独到,校园设施设备配置齐备,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得体,整所学校的自然环境总体上达到新、齐、净、绿、美的要求。
一是科学规划校园,加强校舍建设。新建或扩建校舍应着重考虑校园合理布局,力求做到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离,以免相互影响。校园附设的建筑物比如校门、升旗台、花坛等,要从审美学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做到美观耐看。对于学校的校舍及一切的建筑物,应重视维护,到一定时期予以维修更新,以保持常新。比如,对一些使用时间较长、室内墙皮脱落的办公室和教学用房,要定期用油漆粉刷;对一些蓬头垢面、陈旧破损的附属设施,要维修更新。一句话,农村小学校园的整体建设争取做到“园林式”“花园式”。
二是重视校容校貌治理,确保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现实情况和周边环境,做好绿化美化工作。校园内要适当设置绿地、花坛、景点,条件具备的学校要建设校园文化长廊,达成庭园美化效果。对学校扩建和改造校园工程,我们要高起点规划,在功能设置、建筑装修上要上档次,在环境“三化”建设上要有新意、有特色。学校要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爱惜做好花草树木,做好校园清洁工作,努力达到“四无”要求,即无杂草杂物、无积水、无散养家禽、水泥地面无尘土。厕所定期冲洗,垃圾定点入坑,校舍天天打扫,校园内无卫生死角。
三是合理配置设施,建设好教育阵地。学校要设置标准的旗杆、旗台,建设适应学校规模的宣传橱窗,加强学校德育室、校史室、少先队活动室、阅览室及各功能室的建设。学校的校门、花坛、台阶等辅助建筑要体现出学校特色,从形式到色彩都力求发挥愉悦学生身心和文化影响的功能。同时,学校要在适当位置设立体现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等永久性标语,以及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标语牌。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办公室、会议室和教室悬挂了国旗,在公共活动专用室、实验室悬挂伟人、名家的肖像和格言,设置了文化科技走廊、画廊,强调“普通话要成为校园语言”。通过隐性教育环境的暗示和潜移默化影响,不断规范师生行为,提高师生人文素养。
通过以上做法,使农村小学的校园展示出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大自然,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优美的校园环境还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2.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彰显学校人文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从教育工作的特点出发,以教育原则来组织、设计、实施,把着重点放在引导师生提高人文素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上,全面优化校园教育环境。
一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展开,一切着眼于人的发展。要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结合校会、班会开展时事政治学习,逐步培养师生关心时事、关心政治、明辨是非的政治意识;借助节日、纪念日等有利时机,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引导师生抚今追昔,聆听历史旋律.,了解社会发展;加强党政工队组织建设,创建适合学生特点的社团组织,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强化师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行为教育,营造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氛围,帮助师生解决政治思想、道德文化上的偏差,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二是大力宣扬民族优秀文化。学校要遵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读书活动、故事会、文化讲座、辩论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三是要加强学风、教风建设。学校除了要在适当位置设置体现学风、教风、校风标牌以外,还要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学习活动,使师生真正明确其基本内涵,并通过强化管理,使之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在学校范围内,要大力倡导刻苦读书、严谨治学、勤于实践的良好风气,宣扬本校的优良传统,促进勤奋好学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塑造学校教书育人、教师为人师表、学生文明守纪的良好形象。
四是健全管理制度。校园制度文化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师生员工活动的准则,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制定教师、学生管理常规,建立健全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等规章制度。重视民主管理,要建立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设置校长信箱,畅通师生交流渠道。重视学校管理工作的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规范师生校园行为,人人争做校园文明使者。
只有加强以上工作,重视校园人文氛围的创设,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做到“团结和谐,文明守礼”,构建宽松、互助、友爱的人际环境,学生才能够在集体的熔炉中生锻炼成钢。
3.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孕育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在组织和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好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和主题明确的教育活动,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创造一种健康的文化环境,吸引学生广泛参与。通过学校正确的导向,把学生浅层次文化引向高品位,沉淀为校园精神,不断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活动是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的主旨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校要定期组织读书实践教育活动,举办文艺沙龙、文学社、书评、影评活动,组织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举办宿舍文化、文明班级、先进教研组、示范办公室等评选活动,提高师生审美水平,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防止非理性文化倾向的负面影响。活动的组织要注意计划性、系列化,结合形势发展和学校中心工作周密安排。要注意突出活动主题,内容健康有益,活动规模因地、因时制宜,保证活动质量和教育效果。要坚持举行开学、放假、毕业典礼,定期组织表彰、授奖、宣誓仪式并形成传统,积极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优雅的教学环境。
二是打造精神文化,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文化价值的表现,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因此,打造校园精神文化,着手要实、立意要高,切忌抽象、模糊的价值导向。要注意发现、培养师生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示范带动作用,做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学校领导要从自我做起,严于律己,作风严谨,团结务实,重视培养师生的责任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积极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培养学校的争先意识、教师的敬业意识、学生的文明意识。
关键词:农村牧区 文化建设 内蒙古经济
一、农牧区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探讨内蒙古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理解文化特别是农牧区文化的定义及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关于人生和社会关系的意识,主要包括价值观、社会思想和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而农村牧区文化则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牧民为主体的文化。它是农牧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及在漫长的农耕畜养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观念、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牧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放程度。农村牧区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一种以农牧民为主体的居民的文化。它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共同的理想、情感、信念、价值观、道德、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它是与“城市文化”相对应的概念,是农牧区域共同体的居民所具有的精神文化物质。
发展文化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道德推助和优良的文化环境,还能为其提供整合的力量,从而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相反,文化对经济也存在着负面影响。如果文化发展滞后,从而导致思想落后、素质低下、道德失范、缺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地影响甚至阻碍经济发展。
二、农牧区文化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农牧区文化现状
党的十六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做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决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网络建设,使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近几年,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牧区电影放映”、“草原书屋”等一系列工程,扎实推动了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二)农牧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缺少投入。有些政府、组织对农村牧区文化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认清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这一辩证关系,忽视文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削弱了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农村牧区文化基础设施缺乏,老化严重,功能衰退,基本经济保障欠缺。
2、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缺少长效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由于农村牧区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原因,人员工资及办公经费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影响了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一些地方出现了有站无人、有人无岗的局面,一些文化室更是荒凉已久,既无经费维修,又无专人管理。
3、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牧民群众很难享受到文化服务。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为农牧民提供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4、文化建设队伍薄弱,人才匮乏。基层文化部门因条件差、待遇低、难以营造招揽人才的良好氛围,导致人才外流,专业文化人才出现人才断层和年龄老化、青黄不接且后继乏力现象。另外,农村牧区文化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观念落后,整体素质偏低。
5、科学含量低。许多活动仅停留在肢体活动和简单的说唱上,真正的农业科技阅读、卫生、保健知识推广等活动组织有限,对于推动农牧区经济发展,提高其生活品位支持不力。
三、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使我们认识到内蒙古农村牧区文化建设还不完善,面临的问题还很严峻。农村牧区的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表现得较为滞后,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农牧区文化事业投入,完善文化设施
由各级财政统筹规划,设立农村牧区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农牧区文化事业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牧区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苏木、嘎查的经费比例,重点解决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部门业务经费、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
(二)创新体制、机制
要加快县、乡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牧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牧区、面向农牧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牧民群众成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主体。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高文化队伍素质
乡镇苏木文化站要积极挖掘农牧民的潜力,注意发现和培育那些热心开展文化活动和热衷于文化技艺学习与实践的农牧民,为他们提供培训提高的机会,保护、提高他们的热情和兴趣。同时,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倡导健康文化,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牧民。
(四)优势整合。有效开发文化资源
需要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和创造性的整合利用,挖掘出既有独特民族特性又有现代工业文明特征的文化资源,以先进的文化方向为先导,以满足人们现实的生活需求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农村新文化。具体来讲,从有效利用资源、实现文化、广播电视等部门职能优势互补的角度,建议将文化站与广播站实施资源整合,组成综合性的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旅游资源丰富,又是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多民族地区,故发展农村牧区文化要以旅游为载体,把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和起来,充分发挥文化的旅游功能,不断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把文化旅游做大做强,这也是培育文化支柱产业、建设文化大区的重要内容。
(五)加强文化监管力度,有效抵制不良文化的渗入
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牧区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警惕媚俗低级的文化垃圾潜入,遏制不良文化的腐蚀,充分发挥农牧区文化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和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