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第1篇

街道资源丰富,境内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优良。街道通过几年打造,形成了汤铜路农家乐美食街、南山湖休闲度假区、雁南飞休闲中心、六顺农艺园等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闲度假场所,而境内的朱门人家、黄龙岘风景区则更是为其锦上添“花”!

江宁街道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教育资源,这些资源都有居民们最亲切、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家乡味道”,因而更是我们社区教育最具生命力的课程资源。

为此,我们对江宁街道乡土教育资源展开了深度调查。

调查目的与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对区域内乡土资源的调查,充分展现家乡的风采,提高居民对本土传统文化价植的认识程度,增强居民爱护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促进区域内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开发、利用的力度,深层挖掘家乡本土的深厚文化底蕴,加块社区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步伐,建设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社区教育。

我们还希望通过调查,从居民的生活工作实际出发,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可供社区居民培训,又能为广大居民接受的乡土教材,并基于此开展居民教育培训,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丰富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居民的创业能力,从而提高科技转化效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查对象与方法

这次调查,我们以街道社区七所居民学校学员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居民学校的协助下直接走进课堂展开调查。问卷以无记名的方式填写,可信度相对较高。在调查活动中,我们一共发出问卷215份,收回有效问卷209份。受访学员30周岁以下39人(18.66%),30至40之间的76人(36.36%),40至55之间的94人(44.98%)。在调查期间,我们还与部分学员进行了座谈。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居民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整体偏低(见表1)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居民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整体偏低。比如我们汉族有近十个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可是近一半的受访学员(46.41%)只能写出一两个,能说出六个节日名称的只有5.26%。因为山清水秀,江宁街道在近几年中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地处农村,居民外出旅游机会少,所以有68.42%的学员对本地旅游景点仍然所知甚少。对于家乡的各种土特产,大多数受访学员(65.07%)也只知道一两种。在5个空中,答对0-1空的占了六成(59.81%),而答对4-5空的只有0.96%。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对本地自然、历史、文化知识了解的确很少。

2.居民对家乡历史文化、传统艺术和社会发展的了解渠道少(见表2)

调查发现,居民对乡土文化资源所知不多,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了解渠道很少。首先,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农村社会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一群人围坐一起谈古说今,聊聊先人轶事,说说本土风情的现象已经很少见到。数据显示,60.29%的学员“很少”听别人说起家乡的传说、故事或民谣,12.92%的学员“没有听过”,而“经常”有机会听的只有5.26%。受访学员中超过八成的“较少”(46.89%)或是“没有”(33.97%)参加过参观走访等活动。学员长期处在家庭、单位这两点一线的生活范围里,社会视野十分狭窄。

3.居民对生活环境、自然地理、家乡风俗的关注处于自发状态(见表3)

调查数据显示,学员对身边的生活环境、自然地理、家乡风俗也有所留意。比如说,93.3%的受访学员注意到了家乡的变化,其中64.59%的学员觉得自己的家乡“变化大”。还有学员谈到他们对身边的各种事物也有所观察(这一点,上表中对民间习俗关注情况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到证实),但是不久就忘了,因为他们很少有与人交流、分享的机会。由此可见,居民对身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关注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状态,缺少自觉的意识。

4.居民关注乡土资源的意识与兴趣有待激发和保护(见表4)

调查发现,学员求知欲望比较强烈,对于家乡的物产资源、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十分乐于了解。29.67%的受访学员觉得学习这样的内容“兴趣很大”,40.19%的学员觉得“有兴趣”,而“没兴趣”的只占7.18%。学员的这种学习兴趣是宝贵的教育动力,应该充分利用。我们要引导学员关注现实生活,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中受到教育、熏陶。而对于家乡周边的旅游景点,超过三分之一的学员几乎很少甚至没有关注。

调查思考与建议

每一个地方都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在社区教育中引入这些资源,是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增进居民乡土感情的重要途径。根据调查中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乡土资源开发的目的与作用

乡土资源开发,可以引导居民热爱乡土、热爱社区、热爱家乡,增强居民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树立居民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淳朴的人际关系和社区风尚。乡土资源开发,还可以提高居民的资源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探索挖掘出可供利用的乡土教育资源,构建地方社区教育特色,适应新的形势下社区教育发展需要。

2.注重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课程建设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是落实社区居民“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的根本。社区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挖掘提炼加工乡土教育资源,形成富有乡土气息和人文精神的课程资源,进而渗透到社区教育实施过程之中,努力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具有示范推广作用的个性化社区教育。

3.加强乡土资源的宣传推广介绍,实施品牌营销

有关部门可以在设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主题产品,进行整体包装的基础上,举办乡村旅游展示会、新闻会加以宣传推广介绍,并以各种节庆活动促销,打响江宁街道乡村旅游的品牌,促进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客家乡土 美术 课堂 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86-01

教学是一个充满师生生命力的系统,是一个以学生的认知、实践和发展主体的特殊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人际沟通交流过程。我认为,要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使追求艺术素质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教师们必须做到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特点和学生个体性格相结合,考虑到时代赋予学生的思想特点,尤其要考虑到地域性对学生情感的养成性特点。

美术教育特别要注意做到因地制宜,不能泛泛而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看得到、摸得着的美术资源有机地融合到具体的教学中去,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美术教育和教学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和美术教育目标,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文化艺术,只有这样,这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我所教授的学生几乎都是赣南客家人,他们像所有客家人一样,勤劳、善良、尊师、重教。在他们的生活中,处处能看到和接触到具有浓郁本土气息的美术资源,将这些他们熟悉的客家乡土美术资源引入课堂,根据美术教材的基础内容和要求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是我多年进行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教学手段。

将客家乡土美术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以实现新课程改革既要重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认识;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视处理好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

客家乡土美术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如客家建筑、建筑装饰雕刻及图案,客家服饰、刺绣及印染,客家首饰及日用品,还有用于生产的手工艺品等等。这些宝贵精美的的客家乡土美术资源集中体现了客家人的审美、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客家人独有的生活观念与人生理想。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大方面着手:

首先,运用客家乡土美术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美。

“美”,从来都不缺乏,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用心体会,我们会发现世间很多东西是美的。我在上《美术鉴赏及意义》这节课时,加入了一些同学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和生产工艺品,从它们的功能、造型、色彩和装饰,分析它们所蕴含的科学性、文化内涵以及它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客家美术的了解和热爱。比如,我向学生出示了客家妇女的荷包,我首先从它的作用讲到它的样式,从而让学生明白荷包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再从荷包的图案装饰讲劳动人民的文化观念、和情感意义;最后从荷包的色彩搭配讲到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通过我这样详细地讲解,学生们才领略到的客家妇女荷包原来包含了这么丰富的内涵,学生们纷纷说,没想到平时司空见惯东西原来这么“美”啊!

其次,运用客家乡土美术资源营造情景,让学生感受美。

“美”,虽不是具体可见的有形物体,但它却是我们用心就可以体会和感受到的,感受美,不仅可以使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也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润泽人们的情感,更能激发人们智慧,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明。

我在上《中国民间美术》这节课关于“民间雕塑”这个内容时,展示了大量关于赣州市赣县白鹭村古建筑的门、窗、梁、柱、飞檐等上面的装饰雕塑以及雕花床、雕花桌、椅、洗脸架的照片资料,还展示了运用于客家古建筑上的一些不同类别和不同图案的砖雕。由于我准备了很多教学资料,使学生首先对“民间雕塑”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我仔细地分析了这些雕塑图案的表现充分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客家人的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雕塑形象通常是形声或形象来表达。如用狮、麒麟表示吉祥、瑞庆、权势,牡丹有富贵之意义,用莲花托大斗(斗与升同形),斗中置三层,意为连升三级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反映了客家民众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以及风俗习惯等,使学生不仅了解了客家民间雕塑文化内涵;还透过那些概括、大方和精美的图案及色彩了解了客家人的欣赏趣味,美学观念和艺术审美,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客家民间雕塑带给他们的美的震撼和享受,使他们对“美”有了真切理解和共鸣。

再次,运用客家乡土美术资源引导学生创造美。

爱因斯坦说:创造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能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它推动技术进步,它甚至是知识的源泉。正如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认为的: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的果实,没有创造,世界注定是乏味的、毫无生气的。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第3篇

乡土教材可以说是所有教学资源中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乡土教材价值和作用就像是每个人对于自己“母语”的感觉。在对乡土的审视和品味中,人们可以得到最适宜的滋养,而且人类母语的获得也主要得益于乡土文化的润泽。我在1997年到美国参观他们的中小学,给我印象颇深的是在小学教室的墙上没有美国的地图和世界地图,最显眼的地图是学校所在的社区图。为什么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相信如此对于学生来说非常亲近和亲切。当然其中还肯定有许多便于学生获得学习和生活知识技能的实用意义。联系到全球范围内至今方兴未艾的“新课程改革”,其基本目的和途径方法是与之基本相符的。

我对乡土教材的兴趣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我任所长的“教育与科普研究所”曾与语文教学的专业委员会等合作编辑出版过一套三十多本的分省学生作文《我爱我的家乡》,看到小作者们用生动稚嫩的语言赞美家乡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乡音亲情,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深感在我们现实的教育中久违的真诚和真情在这些乡土气息浓烈的作文中被充分地洋溢出来,久已不畅的与学生经验有效沟通的渠道也被一下打通了。此后,每次出差时我都要抽时间到市场上闲逛,我最高兴的就是在旧书摊上买到当地的乡土教材。在我的潜意识里,当时对全国统一的教材有一种肤浅的不满,而对80年代曾经一度红火过的地方历史、地理教材等却有有一种渴望和偏爱。2004年,我到安徽、江西的四个县进行教育调研,在浮梁见到地方教育局从当地地方志等材料中选编的地方教材(64开口袋本),感触很深,认为既实用、有有效,想到许多成年人和大学生在离开家乡后不能清晰地描述自己的生长地,就更觉得乡土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极为重要。

在此前后,我在长江沿线、东南沿海、四川腹地、河南河北、两湖两广、西部部分省区都搜集和关注了地方教材的发展变化,并被各地进行的乡土教材的建设所感动,认为这些努力是建构中国本土自己特色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石。1997年在考察时我曾了解到,在当地的文史教材中已经加入了藏族哲学、历史、文学、伦理、习俗等方面的内容,使当地的学生教师能从本民族的优良传统中更直接地得到激励和感悟。2008年汶川地震后,反映当地羌族文化历史的乡土读本及时面世,又在以地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土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

至于乡土教材的功用,从教学、阅读,以至多元文化的张扬等方面,均有诸多积极的意义。与一般强调学术体系的常规教材不同,乡土教材更具生命的活力和与学习者的亲和力,其展示的知识和信息很容易与读者的已有经验、知识和技能产生呼应和关联,使其所学更具拓展性和关联性,不仅便于教师和学生了解生动的知识及其相关生态,还易于据此进行探索性的教学和实践。而且,在正规教育之外,乡土教材还可以作为地方社会的重要学习资源,是本地人和外来者较全面地了解地方状况的标准读物,能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凡欲有所作为者,第一项必备的重要功课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所谓的上知与下知,都首先是地方性的,前者主要指地方的自然环境,后者则主要指人文历史。今天我们的教育过多地注重一般性知识和偏向城市化中的现代知识,对于与人生经验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地方性知识和乡土文化涉及甚少,这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和疏离的。

从世界教育的改革和我国新课程改革设定的目标看,现行的多种教材仅是教学资源的一种,而与其相辅相成,可以互补的首先是乡土教材。当然,所谓的乡土教材、乡土读本也不是仅局限于一方面的内容、仅有一种模式,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编出地方自己的特色和水平。既可以依据地方的特有资源和优势资源进行宣传,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不断形成的一些优势,如“温州文化”等;也可以揭示地方的问题和困难激发人们的危机感和创造意识,促进家乡的改变,在这方面日本等国有很好的尝试;还可以就某个专题深入探索和系列展开,如无锡的桥文化、民族地区的民歌文化等。在这些方面,不少地区和学校都做了积极有效的尝试。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文化教育一体化的今天,民族化、本土化的资源更显现出其价值和张力。若只以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标准为参照,则在城乡的对话中、在经济与文化的对话中,后者始终会处于劣势,或被边缘化。后者若要找回自信,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基础,就首先要了解自己。而在这些方面能起重要和关键作用的,能在人们的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有所作为的就是编写和教授高水平的乡土教材。这种教材上可以拓展为以省市为范围的教材,下可以延伸为校本教材,可以涉及地缘内容的方方面面。

与一般意义上传统的单向度的学习和教学不同,乡土教材的教授和乡土读物的阅读更可以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并直接或间接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让师生在学习阶段就品尝到“学习改变命运”、“知识改变现实”的幸福和乐趣。河南洛阳的某些学校通过对地方文化历史的学习为旅游部门设计了十多种特色旅游线;四川苍溪的中学因当地产梨而创办了梨研究所,广泛搜集相关产品和产销等信息,对当地梨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类似的经验和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了乡土知识、乡土教材和乡土读本的作用和价值具有极为广泛的拓展空间,需要教育界和全社会给予积极热情的支持和全方位的帮助。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第4篇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文化,是在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形成,并通过人们的各种活动而表现和传承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符号、知识系统的整体。它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基础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表现是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语言符号以及知识系统。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同一国家内不同区域或阶层之间也有着不同的文化。

文化总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这就有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分。所谓本土文化,主要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本土人民在长期生存和发展历史中文明的逐渐积淀。它是民族生存和发展之基。主要指本地和本民族的文化。外来文化就是相对于本土而言的、本区域以外的文化,主要指来自西方的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体系,而是一个处于开放、互动的全球化网络之中的民族文化。如何对待和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念,会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

科学、理性的文化价值观念需要从幼儿时期培养。那么,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的文化教育现状如何呢?

周一,某幼儿园的升旗仪式结束后,有一个活动是“国旗下的讲话”。两名大班幼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下用英语说了长长一段话。我们参观的老师没能听懂,问问下面的小朋友,也没有听懂的。

幼儿园开办的各种兴趣班中,参加英语兴趣班的人数最多。有些幼儿对英语一点都不感兴趣,甚至一些幼儿汉语表达都有困难,家长还是将孩子送进各种少儿英语培训班。幼儿也以自己能说几句英语而自豪。

外来的东西充斥着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饮食、服饰到娱乐,从学具、生活用品到玩具……面对纷繁的外来文化,幼儿缺乏基本的识别能力。

我们随机调查了几所幼儿园的课程安排,发现涉及民族教育、本地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不多,只有一家幼儿园正在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主题活动。幼儿教师都很坦诚地说,在平时的教育中很少有对幼儿进行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教育的意识。随机询问一些家长,他们都说没有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过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也就是说,对幼儿的文化教育还处于盲目和自发状态。

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生活,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又实实在在地体现于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方面。比如,语言、服饰、饮食、影视、玩具、图书等。幼儿教育作为启蒙教育,需要在初始阶段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文化意识。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社会”领域中,对此有明确的表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美,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惰感。”“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这里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二是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理解。

对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一、本土文化教育的意义

民族或区域文化的获得和增长,才能够切实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民族中的个体成员在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中,才会有真正的自由感,才能产生真实的“力量感”。当某一民族文化逐渐衰退或被摧毁时,对于生存子这一文化体系之下的人们来说就意味着民族精神家园的衰朽和倒塌,就会感觉失去了自己的“根”。所以,我们必须学习、保护本土文化,使它们得到传承和发扬,而这就离不开教育的作用。对于幼儿来说,本地的、本民族的风土人情是他们最熟悉、也是最能接受的本土文化,—因为他们每天就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但教育没能起到引导幼儿关注本土文化的{乍用。比如,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幼儿不会说方言,对家乡的特产、特色景点、特殊的风俗习惯知之甚少,对于传统节日没有认知等。相反,在幼儿的成长空间中,给他强烈冲击的却是外来的语言(英语)、外来的图书(各国的卡通书)、外来的影视(国外的大片、动画片)、外来的食品(肯德基、麦当劳)、外来的节日(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等。幼儿的身心尚未成熟,他们还不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因此,教育者(教师、家长)应承担起教育的重任——将本土文化教育从自发引向自觉。

二、本土文化教育的实施

如何将理念落到实处?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密切合作,形成合力。

1.幼儿园——课程开发

幼儿园的课程研发与实施具有相对大的自主性。很多幼儿园都在实施“园本课程”,可以在课程开发中有意识地渗入关于本地和本民族文化的内容。

教育活动与本土文化融合。除了设计专门的系列主题活动,比如:“美丽的家乡”(包括家乡的名人文化、景观文化、特产文化、民俗文化等)之外,更重要的是渗透在一日生活中的隐性教育。在班级、园内环境的创设上,有意识地装饰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东西,并向幼儿作介绍和解释。各领域活动中穿插本地的、民族的文化。比如,健康领域中民间游戏的组织;语言领域中方言的学习,民谣、民间故事(传统美德故事)的运用;社会领域中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各民族的风情;科学领域中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环境,爱护动植物,珍惜自然资源;艺术领域中学习、了解民歌、民乐、戏剧以及中国的水墨画、扎染、建筑等等。教师还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幼儿介绍民族文化。比如,彝族的老师带孩子学习本民族的舞蹈,会京剧的老师和幼儿一起欣赏京剧,学习京剧的唱腔、表演等。

游戏活动与本土文化融合。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幼儿园目前开设的游戏或游戏区域都相对单一。如果我们能加进一些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游戏,区域活动将更丰富多彩,幼儿也会更感兴趣。比如,在表演游戏中将民歌、民谣纳入其中,让幼儿边唱边表演边感受家乡民歌、民谣的韵味和风格;在角色游戏中开设“家乡小吃店”、“茶馆”、“扎染作坊”等乡土文化区;在结构游戏中增加搭建家乡的大街、桥梁、山洞等本土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亲子活动与本土文化融合。比如,亲子民间游戏运动会:发动家长一起收集民间游戏、民间体育活动,并和幼儿一起玩游戏。亲子郊游: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游一游本地的名胜,了解家乡的名人等等。通过幼儿园精心设计的这些亲子活动,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本土文化教育有所了解,并配合幼儿园做好相关工作。

2.家庭——资源利用

自身资源的利用。作为家长,首先要进行自我教育,对当地的人文、景观、民俗有所了解,然后有意识地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孩子进行交流,有意识地为孩子添置民间玩具(比如风筝、铁环、七巧板、九连环等)和一些反映本土文化的图书与音像资料。家长主动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大社会,比如,看看家乡的山、水、建筑以及发生的变化,激发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每逢各种民族节日时,为孩子创设节日的气氛,向孩子介绍节日的由来和意义。比如,春节和孩子一起贴对联,包饺子,挂灯笼,给长辈拜年;重阳节时,和孩子一起为爷爷奶奶准备礼物,带爷爷奶奶出去游玩等等,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悠久。

社区资源的利用。社区中为孩子提供了多种接触本土文化的机会,家长也要积极主动地利用这些资源。比如,带领孩子参观社区中的民俗博物馆、科学馆、美术馆,到电影院、剧场欣赏影片、戏剧、民乐演奏,到运动场观看运动健儿的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理解

一、外来文化教育的意义

“全球化”的议题日益受到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普遍关注。对外开放构成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在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中,外来文化必然会对当代中国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对幼儿进行外来文化的教育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幼儿从小接触外来文化,有益于培养幼儿了解他人的能力——幼儿在接触各种文化的过程中,会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学会尊重、宽容持有与自己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人,学习、汲取各国、各民族文化中优秀、先进的元素,从而为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未来世界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外来文化教育的实施

1.幼儿园——课程开发

课程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来文化教育必然要在课程中体现。

环境创设。我们可以将外来文化的因素融入幼儿园的环境中。比如,在班级的墙壁上贴让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游戏区域放置不同肤色的娃娃,展示不同国家的服饰;图书角摆放介绍不同国家的图书;自由活动时播放不同国家或民族的音乐等,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与外来文化亲密接触。

创设丰富的活动。可以利用节日活动。节日是幼儿分享不同风俗习惯的好时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节日,只要精心加以选择和利用,就可以成为幼儿获取外来文化经验的重要途径。比如西方的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又比女口,了解不同的国家是如何庆祝国庆、迎接新年的。使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意识到拥有不同文化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庆贺各种各样的节日,同时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了不同国家的礼仪与礼节。

借助各领域活动。各领域活动的内容都可以渗透外来文化的元素。以艺术活动为例,我们可以选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作家、音乐家、画家的作品,不同民族或国家的民间工艺品,通过音乐活动、美术活动、戏剧活动、建构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在欣赏他人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各国的艺术美,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传统。

2.家庭——资源利用

家庭也要积极对幼儿进行外来文化的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形成合力。

参观游览。多元的文化,带来了各国、各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如上文所说,家长在带孩子参观各个展馆时、在进入各个文化场所时,既可以进行本土文化教育,也可以进行外来文化教育。比如欣赏国外的艺术作品,观赏国外的动植物,观看国外的演出和影视,翻阅不同国家的图书,了解不同国家的名人,观看世界各国风景名胜图片,使孩子对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有更多、更深、更直观的了解,亲身体验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接纳、理解、包容外来文化。

让孩子有与各国、各种族的人接触的机会。改革开放使各国、各种族的人来到中国。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与各种活动,让孩子亲身感受外来文化。如带孩子到大学里和不同肤色的教师、学生交往,孩子就不会对外国人仅有一个“蓝眼睛、黄头发、高鼻梁”的印象;带孩子去品味各国的餐饮,通过使用不同国家的炊具、餐具,通过品尝、制作不同国家的食物,学会尊重饮食所代表的文化,而不仅仅停留在“吃”上;带孩子参加国外团体组织的活动,比如平安夜活动、感恩节活动等,在互动中体验外来节日的气氛,习得不同文化的新信息,培养对外来文化的积极态度。

两种文化的关系——共生、互动、多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一方面,当我们以现代化为发展目标时,必然要接受那些最先孕育子西方并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现代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铭记,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与韧山。文化之间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取决于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如何保护、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和学习外来文化,如何通过文化的交流和创新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全球化”并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霸权化”。发展文化,必须在弘扬本土文化的基础上革故鼎新,兼收并蓄;也必须在承认文化多样化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所以,文化教育的使命就是由“冲突”走向“融合”,实现多元。多元文化教育帮助幼儿理解、欣赏、尊重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使幼儿能够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生活,学习和交往。就中国的学前教育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应强调以继承本国文化为主,学习外国文化为辅,培养儿童公平、公正、平等的意识。这些意识的培养,绝不仅仅停留于我们前面列举的种种活动,这些只是教育的形式或称形式教育,关键是渗透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时,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合理取舍的原则

不是所有的文化内容都可以拿到教育中来。我们强调弘扬传统文化和学习外来文化,少不了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扬弃:什么内容可以引入幼儿教育,以什么方式进行,进行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考虑以下三个“性”:对等性、独立性、主体性。也就是,在多元文化教育中,传输的是一种对等的感情,需要弘扬个体和民族的独立性,需要彰显个体和民族的主体性。比如,讲“孝道”,我们就不适合以古代的“二十四孝”为内容对幼儿实施教育。“二十四孝”传播的就是一种不对等的爱,一种暴力式的爱,以牺牲人性、甚至生命来成全“孝”,丧失了作为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又如,铺天盖地的幼儿英语培训、双语教育,有条件的上,没条件的也要上,什么场合都要用英语,似乎这样才能体现先进、现代。像镜头1中幼儿在国旗下用英语讲话,还有一些家长在孩子母语尚且说不好的情况下,强迫孩子学外语,死记硬背单词。这些现象都表现出了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追崇,丧失了应有的民族独立性。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立性,才能使本土文化不被外来文化异化。

2.批判革新的原则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第5篇

一、关注传统节日文化

1.(湖南长沙卷)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滋养着民族的心灵,为了让传统节日文化更广泛的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某校组织开展“我与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

(1)了解节日习俗

不同的传统节日,人们有不同的传统习俗。例如春节会贴春联,吃团年饭……,请列举出元宵节的2个习俗。

(2)讲述节日故事

不同的传统节日,有着不同的故事或传说,例如端午节就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关,请分别写出有关与中秋节和七夕节(乞巧节)相关的故事或传说的名字。

(3)策划节日活动(2分)

班上将开展一次“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活动,如果同学们推荐你为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模仿下面的示例写出一项,并说明活动目的。

【示例】项目:中秋诗词朗诵会

目的:增加古诗词的积累,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①项目:

②目的:

【解析】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一个节日都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和深刻寓意。例1分别考查了与节日有关的习俗、故事传说和活动策划,与元宵节有关的习俗有吃汤圆(或元宵)、猜灯谜(或赏灯会)等;中秋节有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的故事,七夕节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活动项目的策划必须紧扣所选节日的文化内涵来切入,如元宵节这个节日可策划“元宵灯谜会”项目,其目的是增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关注家乡美食文化

2.(浙江义乌卷)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菜肴,“吃”传达着国人的生存智慧,展现着国人的生活习俗,承载着国人的美好期望。我校九年级将开展以“舌尖上的家乡”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l)【猜一猜】请你仔细阅读下列三则谜语,任选两则写出谜底(家乡常见食品)。

①肚子鼓鼓小胖子,身上穿着黄缎子,满脸长着大麻子,老家是个火炉子。

②本来一大片,变成千条线,是线不缝衣,只在锅里见。

③两个瘦子一般长,扭在一起跳池塘,有人拿棒来救起,瘦子变成胖又黄。

(2)【夸一夸】一盘菜,一盆汤,一道点心……或朴素,或精致,鲜活着我们的生活。请你夸一夸你所喜欢的一种家乡美食(上面三则谜语的谜底除外),可以描写色香味,也可以说明制作过程。

(3)【品一品】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道的,不仅有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有我们的心。细细品味,舌尖上有满满的希冀和祝福,还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请参照示例,说一说家乡美食所蕴含的意义。

示例:月饼――圆圆的,甜甜的,寄寓着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甜美的希冀。

【解析】

中国享有“烹饪王国”的美誉,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中国的美食文化更加风靡世界。例4从猜家乡食品、夸家乡美食、品美食意蕴等角度来引导考生了解家乡传统美食文化,主题既贴近考生生活形式又新颖活泼。第(l)小题要抓住“家乡常见食品”这一范围,并结合谜面对食品的描述来思考谜底,三则谜语分别是酥饼、面条、油条。第(2)小题要注意描写或说明的表达方式,描写的如“一小碗糖水煮杨梅果,那颗粒硕大的果实汁液溢出,连汤液都漫上一层红色,白糖酽在杨梅果的汤液里,酸酸甜甜,回味无穷。”说明的如:“首先用豆浆机磨出生豆浆,接着用纱布过滤,然后将豆浆用小锅隔水加热煮沸,慢慢地,豆浆表面就会结出一层皮,用手一揭,一张豆腐皮就做成了。”第(3)小题分析示例语句可知,应先点出美食的形色香味等,再描述其蕴含的意义,如“长寿面――细细长长,软而可口,祝福人们幸福绵长,健康长寿。”或“年糕――“糕”谐音“高”,祝福人们生活步步高。”再如“粽子――翠绿的粽叶,软糯的滋味,蕴含着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由衷的敬意。”

三、关注古村落文化

3.(福建漳州卷)九年(8)班开展以“古村落巡礼”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走进古村落】

材料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古村落正在逐渐消失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近30年来全国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材料二:据统计,漳州现有行政村1650多个、自然村1万多个,大部分是古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今年3月,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入评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至此,漳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增至4个,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漳州共有7处入选。

材料三:漳州的古村落面临着缺乏保护和过度开发的问题。这些古村落大都地处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很难进行有效的维护;有的古厝居民保护意识淡薄,随意拆掉古建筑盖新屋,破坏了古厝的整体风貌;农村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也导致古村落出现无序建设的情况。

(1)请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信息。(写出两点即可)

【关注古村落】

(2)保留或拆除古村落的话题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议,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看法:

【点赞古村落】

(3)漳州古村落风景如画,数量众多,有塔下村、田螺坑村、和春村、山重村、湘桥村、庄上村……日前,漳州正着手编撰《漳州古村落》一书。请你仿照示例,推荐一处漳州古村落。

示例:云水谣村――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尽收眼底。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