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学专业的专业技能

法学专业的专业技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学专业的专业技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学专业的专业技能

法学专业的专业技能范文第1篇

1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办学方向基本明确。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专科)2006年开办,经过七年的办学实践,专业方向基本明确。调查显示计算机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岗位为平面广告设计、网络销售、网站设计、数码处理和办公室文员。

1.2 招生规模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吸引力不断减弱,招生规模逐年下降,出现了就业容易招生难的现象

1.3 专业建设有待加强。在专业调研中,用人单位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低于工作岗位要求,毕业生也认为学院最应该改进依次是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不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教师专业能力差。

2 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

2.1 动态调整专业办学方向。专业是高职院校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高职院校的品牌和灵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要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销对路,就要关注国家、地方政策和IT行业发展动态,深入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回访,了解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定位和方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围绕产业需求定位准专业,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

2.2 构建基于岗位对接需求、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成长的养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程。(1)课程内容紧跟企业岗位需要。专业组要经常深入计算机行业和企业调研,把握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明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实际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设置课程及实验实训实习项目,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2)构建工学结合项目化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是解决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首要途径。专业核心课程要突出企业关键岗位的工作任务和作业流程,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拓展课程要紧跟企业岗位的变化和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建立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工作机制。根据专业建设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需要,形成每个教师要至少主攻一个专业方向、主讲一门专业课程、主建一门网络课程、主持一个项目(科研、教改或质量工程)、主编一本工学结合课程、主办一项计算机技能竞赛、联系一家企业的能力、指导一个计算机专业兴趣小组的提升工作机制。通过主攻专业方向,培养和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明确专业领域发展方向;通过主讲专业课程,掌握专业领域发展动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丰富教学资源;通过编写工学结合教材,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先进性;通过主办计算机技能竞赛,促进教师了解计算机技能竞赛动向,提高教师的管理和沟通能力;通过主持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联系企业,使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需求,更新专业技能;通过指导专业兴趣小组,锻炼教师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4 更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要由教学的演员向导演转变,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参与的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学会利用网络和实践等途径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组要求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专业课程要求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按照专业方向分科目进行实训和综合实践各方向技能,将实践教学与企业各岗位需求相对接,采用项目任务的教学模式,以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法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5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1)完善实践平台建设。加强校内计算机维护维修实训室、广告设计实训室、图形图像实训室建设等建设,对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使用实训室。同时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机会直接使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参与企业的真实工作。(2)实施教、学、做一体项目化教学。实施教学做一体项目化教学,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围绕工作岗位能力构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营造工作情况,让学生通过单项演练、模拟仿真和综合训练等环节开展实践教学。(3)严把控制实践环节质量关。严把课程实践、专业认知、专业实训、课外综合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质量关,采用过程评价,做到活动有方案、考核有标准、实训有成效、教师有成果、学生有提高。一直以来计算机应用专业组重视让学生到计算机行业和广告企业开展专业认知、专业实践和专业实训,将企业实际工作引入教学综合实训环节,增加了教学的仿真性、学生技能实用性。(4)组织师生参加各种形式竞赛,以赛带教、以赛促学、以赛精艺。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多次院级、省级和国家级的计算机技能竞赛,教师提高了对竞赛的认识,把指导学生参赛作为提高教师和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竞赛师生即时了解计算机技术应用动态,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师生的技艺,倡导积极向上、笃学精艺的教、学氛围。(5)开展好专业兴趣小组活动。兴趣小组是拓展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目前已组建计算机维修与维修、摄影摄像专业兴趣小组、广告设计与制作兴趣小组、多媒体设备维护兴趣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了活动,在一定程 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了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机会。

总之,要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在准确定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办学方向、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一支实战能力的师资队伍,在教学中要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技能培养模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强化校内和校外实训实习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6.

[2]朱有才,李海英.我院部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调查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30.

[3]朱有才,李海英.提高我院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6.

[4]张焱,张文君.网络环境下高职教学方法的改革[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2.

[5]王菲.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2,8.

法学专业的专业技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相关学科

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简称智能专业)已经历了10年的发展历程,而且越来越多的高校经教育部批准,加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行列中,对智能专业的教育教学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成果。如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智能化时代,如何更好地适应智能化社会的人才需求,应在已有基础上对智能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作进一步探讨。

1 智能专业的发展基础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发展到今天,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人工智能工具都能够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来调整自身的规则系统,需要人工的产业也越来越少,但却苦于信息与机器无智能的问题,因此有了以信息智能化和机器智能化为目标的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的出现。我国也非常重视其发展,在国家863项目指南中,智能化人机交互与中文处理平台已被列为计算机软硬件主题的重点项目,并将智能机器人纳入863计划长期支持的重要领域;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发展认知科学、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智能感知技术、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科学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将在未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重大科研课题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将成为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和智慧生活的引导者。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已走出了一条星光大道,争取在我国学位体系结构中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同时把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近年来,信息领域学科的热门专业也开始面临不同程度的就业压力,作为信息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智能专业便成为高等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的着眼点。继2003年北京大学首个提出并成立智能专业后,众多高校把握先机,申请并建设了智能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是一门融合了电气、计算机、传感、通讯、控制等众多学科领域,多学科相互合作、相互研究的跨学科专业。它涉及机器人技术、微机电系统、以新一代网络计算为基础的智能系统,以及与国民经济、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智能技术与系统等。

经调研,大部分高校的智能专业是基于自动化、通信与电子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数据挖掘、信息检索及知识工程等领域发展而来,并且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智能科学与技术未来的发展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部分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所属学科的比例如图1所示。

2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继续深造方向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非常多的专业领域,就其中的一个领域而言,就可以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成为其继续深造学科,例如智能专业本科后可以从事控制工程与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本文只列举其中几个例子。

2.1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

经调研,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该学科特色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群机器人协作控制技术、故障智能诊断方法研究与应用、非线性系统分析与综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应用技术等方面:其中群机器人协作控制技术借鉴昆虫的群智能行为,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多个个体机器人完成一系列合作任务,面对未知环境搜索定位等复杂任务;故障智能诊断方法研究与应用运用智能检测、智能故障诊断、传感器融合等技术研制大型机电设备与其复杂的运动控制及诊断系统,该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机车走行部在线故障诊断系统”。群智能、智能检测、故障诊断等技术的运用证明了智能科学与技术在此学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的4位教授分别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二级学科指导研究生,从事的相关研究为专家系统、智能检测系统、服务机器人、智能系统与智能导航。以其导航制导与控制二级学科为例,现设方向1——自主导航与控制,方向2——惯性仪表与惯性基组合系统,方向3——微/纳机械传感器,方向4——多自由度电动伺服定位技术。方向1在研究机器学习在导航与控制中的应用、智能伺服技术、新概念飞行器等方面,方向2在信息融合与估计理论、多模组合导航技术、新型机器人的自然感知和运动机理、自主式初始对准等方面,方向3在研究性能稳定可靠、敏感灵敏度高和准数字输出的声表面波惯性传感器方面,方向4在研究基于模型和基于数据驱动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方面,都离不开智能理论与方法,并促进智能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2.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是围绕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以及信息获取、标识、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等领域方向,下设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两个二级学科,其中包括智能信息处理、人工智能与嵌入式系统等方向。信息时代的信息处理要求更高,当前信息处理技术逐渐向智能化方向转变,以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为研究对象,从信息的载体到信息处理的各个环节,都模拟人的智能来处理这些信息。人工智能学科与认知科学的结合,会进一步促进人类的自我了解和控制能力的发挥。目前,我国自主开发的“特定图像内容监控系统”已通过上海移动公司的实地测试。通过研究具有认知机制的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探索认知的机制,建立可实现的计算模型并发展应用,可以带来未来信息处理技术突破性的发展。

2.3 智能科学与技术

经调研,以厦门大学为例,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硕士点一级学科包括认知逻辑学、计算语言学、智能计算方法、艺术认知与计算、脑高级功能成像这5个研究方向。其重点科研平台之一的“智能信息技术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中文信息处理、中医信息处理、数字化中国人器官建模仿真及其临床应用。在中医信息处理中,主要围绕着如何构建信息化中医诊断的智能方法体系展开研究,涉及中医诊断认知逻辑、中医智能专家系统的构成技术、中医海量知识的数据挖掘技术、中医四诊信息的获取与分析技术、实用中医信息系统的开发等。此方向的研究可赋予计算机以人的智能,从而实现对病人的症状诊断与治疗。除此之外,智能机器人也是学习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一个良好平台,为了更好地学习智能,研究机器拟人化,FIRA世界杯于1995年被提出,其远景目标之一是使机器人足球队战胜人类足球队。此平台大大拓宽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

3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与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从智能专业的发展基础分析可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紧跟时代潮流的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和学科领域非常广。但是,智能专业作为一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有其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知识内核。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提出智能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应有: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智能数学基础、脑与认知科学基础和机器智能,这是各高校智能专业培养方案的共性部分,是基础模块。其他基础模块、专业特色模块,目前阶段应在各高校智能专业建立和发展的专业学科基础上设置,例如,侧重控制系统的、侧重计算机软件的、侧重知识工程的等。智能专业再发展一段时期后,各高校的智能专业的共性部分应越来越多,个性部分也越来越独立于源头专业,例如,独立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动化专业、电子工程专业等。这样,在智能专业上层自然就形成智能学科,从而独立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这是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专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就业或创业需求。智能专业的本科生,需要了解掌握计算机、电子、控制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而且在本科生4年课程的教学中融入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这使得在这个专业学习的学生不仅可以拥有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有一定深度。可以说这样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社会中也有新生的行业,近些年来,有关智能系统开发的公司相继出现,涉及机器人、交通、楼宇、信息系统等多方向的智能系统开发,为本科毕业生创造了更恰当更明确的就业方向与途径。

法学专业的专业技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课;技能教学;迁移

作者简介:庄西真(1967-)男,山东莒南人,江苏省职教科研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是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20-0039-04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掌握英语的人学起法语来就比较容易;会骑自行车的人比不会骑的人学开摩托车要容易一些;会弹琵琶的人,学弹柳琴就很容易。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也可以看到一些与此相反的现象:如学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常常发生干扰;习惯于右手握拍打乒乓球的技能对掌握用左手握拍打球的技能有干扰作用,等等。凡此种种,在心理学上都叫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研究者根据不同的标准,把迁移分为不同类型,比如根据先掌握的技能对后学习的技能的影响效果,可以把迁移划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不管怎么分,迁移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是毫无疑问的,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之间本来就是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而不是彼此孤立静止的。因此,人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也不是彼此割裂、互不相关的。人们总是要利用以往的经验或教训,来提出新问题、解决新课题,总有一个把过往知识技能在新环境里运用的过程。迁移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首先,只有通过迁移才能使已有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检验、充实与熟练。迁移总是以已有的知识、技能的领会与巩固为前提的。其次,迁移也是由知识、技能的掌握过渡到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因为,能力的形成是首先通过对掌握了的知识和技能的概括,然后通过广泛迁移并进一步概括化和系统化才实现的。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操作技能教学是职业学校的特色,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而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能课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遵照技能学习的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技能迁移的有关理论就是我们要认真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的规律之一。因此,在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动作技能迁移的原理,恰当地应用迁移教学策略,创造条件促进操作技能迁移,从而提高操作技能的教学效果以及增强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为学生进入工厂实习并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刚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影响专业课技能迁移的因素分析

动作技能迁移是指一项技能对另一项技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或消极的抑制作用[2]。在职业学校中,技能迁移随时都有发生,而且必须要有技能迁移的发生。学生以前的技能与新学习的技能之间需要迁移,教师的技能与学生的技能之间要迁移,学校学习的技能与实习岗位、甚至与工作以后的真实岗位技能之间也要迁移,没有迁移技能学习就难以实现。技能的迁移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它既受众多因素影响,也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影响职校生技能迁移的因素主要有:

(一)主观因素

1.技能学习的态度。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也会影响动作技能的迁移。如果学生对职业学校和技能的学习缺乏兴趣,对应用已有知识、技能的心理准备不足,就会对动作技能的迁移造成障碍。相反,如果学生对新技能的学习充满兴趣,迫切希望在原有技能的基础上掌握新技能,就会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识别不同技能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促进动作技能间的正迁移。

2.学生的分析和概括水平。动作技能间存在共同要素只是迁移产生的必要条件,而引起迁移的关键是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越强,就越能发现动作技能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就越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技能间的正迁移。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中,基本动作是组成复杂动作技能的基础,学生掌握的基本动作越扎实,就越能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对新技能产生迁移的可能性越大,也越容易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3.学生的认知结构。将学习内容的最佳组织结构以最佳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并最终优化为各种能力,是促进学习积极迁移的重要条件。一个具有良好认知结构的学生总能敏锐地把握各种学习材料之间的结合点,并能由此及彼地进行分类与组合,使习得的知识技能系统化,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积极迁移。相反,具有不良认知结构的学生。习得的知识经验往往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新旧知识容易混淆,容易导致消极迁移的发生。

4.思维定势。心理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后继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定势对技能学习迁移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它反映出技能学习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定势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妨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其认知心理活动表现出惰性、呆板。不利于动作智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适应环境。有碍于新技能掌握的速度和灵活性。

5.职业学校教师的指导方式。专业课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也有助于技能迁移的积极发生。教师在技能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学习材料的异同,启发学生总结概括学习内容,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进行启发式、引导式、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都会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迁移的发生。

(二)客观因素

1.技能学习情境与内容的匹配度。通常情况下,如果学习情境与应用场境相类似,则在知识运用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以情境作为追忆线索,并有意识地根据情景作出技能迁移反应,从而更加快速地解决问题。例如,运动员在平时训练的运动场参加比赛,比赛成绩往往较好。

2.技能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很明显,如果学习内容超出了学习者现有知识水平,学习迁移将难以产生,反之产生学习迁移的机会则大得多。可以肯定,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必定会影响学习迁移的产生。

3.学习材料的组织结构与应用价值。学生刚学习完计算机基础知识,在后续的各种专业课程学习中安排结合计算机基础有关知识的应用,学生便会由此及彼地把所学的各种知识串联起来,形成良好的学习迁移。另外,技能迁移要有相应的迁移机会,这里涉及到所学技能的应用价值问题。如果所学的技能在以后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经常被用到,则学习迁移就会经常发生。相反,则鲜有类化的机会.学习迁移也就难以发生。

4.动作技能间的共同要素。动作技能产生迁移的基本条件是动作技能间存在共同要素。动作技能间存在的共同要素越多,学习过程中产生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当两种动作技能之间存在共同要素,并且在刺激和反应方向上有相同之处,对人的能力和心理特点就有共同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正迁移。

二、在专业课技能教学中迁移教学方法的应用

迁移的原理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互相制约性。迁移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技能的学习提供联系的“桥梁”,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技能在学习新知识技能中的铺垫作用。其基本原理在于学生具备从事一项新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先决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即学生对原有知识技能掌握得越丰富和清晰牢固,就越能更好地学会新知识、新技能,学习也就越有信心。

(一)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动作技能的迁移是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动作技能结构来理解当前的新动作技能。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理解新技能的实质,从而顺利地实现迁移。为了使学生已掌握的操作技能在新的学习情境中产生积极性迁移影响,同时避免或减少相互干扰的消极性迁移影响,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所学的操作技能进行归纳、总结,使其明确不同操作技能间的存在的共同原理。同时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操作技能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二)加强基础性操作技能的训练

专业课动作技能通常由基本动作组成,职校生基本动作掌握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其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适应岗位需求的速度。因此,在专业课技能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基础性技能操作项目。在分配学时时,教师除了考虑该技能操作项目在岗位实践中的应用范围之外,还应考虑到该技能操作项目的学习是否有利于其他技能操作项目的形成和巩固。对基础性技能操作项目,可增加学时数,加强训练力度,使学生能掌握操作动作正确的姿势、规范的动作、准确的要领、熟练的技巧。从而为其他技能操作项目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传授迁移策略

1.相似迁移策略。学习任务间共同因素导致任务的相似性。相似性程度的高低决定着迁移量的多少。相似迁移策略就是试图利用事物相似特点达到迁移目的。知识与知识、技能与技能之间往往有许多共同因素或彼此类似,在共同因素占优势,不同因素显而易见时,常常会产生正迁移。

2.联想迁移策略。联想就是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它是一种心理活动。为了理解和认识新知识。从长时记忆中检索、提取原有的知识、技能或借助过去的学习经验,并达到学习目的,就是联想策略。前后发生的两个事件或动作很可能具有联想性,捕捉这种连结点对于学习来说特别有用,它是知识积累的基础。学习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等原理都是联想策略的有效运用。联想的迁移作用表明,教学任务、课堂活动应该与学生的经验或兴趣联系起来,产生积极的迁移,这样在遇到相关问题时,会诱发丰富、有益的联想。

(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学生是否具有迁移的心理准备状态与主动意识是迁移产生的必要条件[3]。无论是强调自我调控还是个性倾向,这都反映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迁移中的作用。可以说,大部分的迁移都不是自动发生的,它们依赖于高级的认知加工能力和内在的个性特征。基于此,学习者就应该主动思考迁移问题,培养主动、积极的个性倾向性,方可使迁移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发生。传统的讲解-演示-练习-指导的技能教学模式严重束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练习时缺乏兴趣,只是机械地模仿、简单地重复。必须改革传统的技能教学模式,要在技能教学中尝试多种教学模式。比如改变先从概念入手进行技能教学的模式,而是从具象开始,或称点开头。教师在技能教学时要应用如经历、案例、图片、游戏、录像、动画等,吸引学生、培养兴趣、引导思考。还可以采取提问、分组讨论、让学生示范操作、让学生参与讲授、进行体验性操作、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对于学习技术手段的要求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一定要注意多利用教学技术来为学习服务。

(五)归纳动作技能间的共同要素,促进正迁移

动作技能间的迁移水平在客观上取决于动作技能间共同要素的多少。因此,在专业课技能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挖掘动作技能间的共同要素,从而为动作技能间的迁移创造条件。

1.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每一个专业课里面或者相近的专业课之间存在相同的原理或手法。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操作技能之间发生迁移,教师应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技能教学前教师应整体地把握教学内容,充分分析不同操作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将具有共同要素的操作技能安排在相近的时间段内学习,使教学内容呈现出促进技能积极性迁移的功效。

2.采用分项练习进行操作技能教学。分项练习就是把一项操作技能分解成许多分项技能,先把分项技能教给学生,待学生熟练掌握各个分项技能, 然后综合起来进行练习。通过分项练习,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整个操作技能的难度,使学生容易体验到成功。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哪个步骤是以前已经学会的操作技能,有利于学生对不同的操作技能进行类比,促进操作技能的正迁移,从而提高操作技能的学习效率。

3.采用情境模拟法进行操作技能教学。技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操作技能解决工作岗位上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学习情景与日后应用情景越相似,越有助于学习的迁移[4]。因此,在专业课技能教学中,教师应对操作技能的应用情境进行有效模拟。如采用情境模拟法。在技能教学前,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操作技能的应用情境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确实际工作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等。技能训练时要求学生以所给情境为依据进行模拟练习。采用情境模拟法进行操作技能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护生学习操作技能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现场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缩短技能教学与实际工作场景之间的差距。

教师要“为迁移而教”,学生也要“为迁移而学”,真正有效的学习迁移策略是在教师和学生真正理解了迁移理论后,有效地运用迁移的强大力量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因而作为学生也应该有意识地总结、发现和利用有利于促进迁移的各种因素。

参考文献:

[1]朱燕.现代知识分类思想下的学习迁移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1999,22(3):229-232.

[2]郑锦惠,吴志海.体操教学中技能迁移理论运用策略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90-91.

法学专业的专业技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法意识;语用意识;语法能力;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2-0102-0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二语和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研究者关注的是二语、外语学习者在某一时间点的语用知识使用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及如何进行课堂语用教学,很少有人关注在没有干预性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学习者的语用发展情况,这为数不多的发展性研究结果不尽一致[1]33-60。汉语和英语的语用策略有很大的差异,在没有干预性课堂语用教学的情况下成年学习者能够实现母语语用能力的迁移,能自然习得语用能力吗?这是值得探讨而且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但国内关于学习者语用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用能力的测量与描述[2-4]、语用能力与性格[5]、性别[6]、学习动机[7]、学习策略[8]、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关系等;而国内关于成人外语的发展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英语语法能力[9]、词汇[10-13]、语音[14]、句法[15]等的发展规律。探讨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纵向研究很少。

另外Kasper 认为[1]24-30语用能力的发展与语用、语法能力和语法意识密不可分,因此考察语用能力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语用意识、语法能力和语法意识。本研究将重点探讨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法、语用意识及能力发展情况。

一、研究方法

由于本研究研究样本极大,所以采用问卷法。本研究的测试工具为“二语/外语学习者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调查问卷” [16] 。问卷共设20个场景对话,其中8题测试语法错误 (该研究中实测内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lpha为 0.763),8题测语用失误 (实测Cronbach’s Alpha为 0.726),另外4题为干扰项。该测试中语用失误为社会语用失误,即说话者没有关注对方的身份地位,使用语言不得体,不礼貌[2]36。测试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判断正误,每对一题得一分,反映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第二步,在“一点错没有”(0分)到错误很严重 (5分)的六级李克特表上选择,得分情况反映其语法和语用意识。

参与测试的对象是某地方性本科院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大三的220名学生。其中大一有三个平行班,共 95人;大二有两个平行班,共63人;大三有两个平行班,共62人。由于大四学生的出勤率较低,所以没有参与测试。该校英语专业生源较为稳定,没有进行分级教学,没有进行教学改革,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没有进行专门的语用教学或跨文化交际培训。该测试时间设定为2011年11月。为保证测试的有效性,在争取任课教师的配合下,问卷由精读任课教师当堂发放,限时完成,当堂收回。问卷收回后,进行赋值,数据输入SPSS15.0 进行处理。

法学专业的专业技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改革;英语教学;专业发展技能

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执行者和决策者,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中学英语课程实施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成为当下的重中之重。

当前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基于西方的语言教师研究成果,提出影响教师认知和成长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的教育背景、专业训练、教学实践和教学环境。同时,周燕(2010)、吴一安(2005)等基于中国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经历研究,提出教师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教师的发展愿望和反思实践能力、实践共同体、师生互动等。从宏观上看,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技能首先要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既包括地区的影响,也包括学校环境的影响。比如,英语这门学科在城市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农村,这就导致城市与农村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农村英语教师能够接触到的资源也远远低于城市英语教师。此外,学校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有的学校非常重视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经常举行教师培训活动、教研活动等,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而有的学校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生成绩而忽略了教师技能的发展。从教师个人来看,中学英语教师的自身态度也是阻碍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教师工作后仍不满足现状,通过积极接受教师培训、参加网课和研究课题等方法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而有的教师没有进取心,认为工作就是为了应付课程安排,只要自己的水平能够应付中学英语教学的需要就可以了,殊不知,自己的专业技能已经远远落后于他人。

针对当前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第一,教育部应颁布相关教育法规,实施一定的政策倾斜以保证城乡英语教师技能发展需要的平等。同时,要发展继续教育的方针,呼吁中学教师关注自身专业技能的发展。

第二,改革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培养单位要转变教育理念以及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应健全考核制度,制定严格的教师培训计划,加强英语教师的岗前培训和英语教师教育培训工作,倡导校本培训模式,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此外,还可对教学研究方面有成果的教师进行奖励,切实引起中学英语教师对自身发展技能的关注。

外部因素固然可以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技能,然而教师自身的内因才是关键。所以,对于中学英语教师自身而言,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中学英语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时刻加强自身发展。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学英语教师应意识到自身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要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更新教育理念,做到与时代接轨。在教学上要大胆设想,挑战困难,勇于进取,敢于创新。在专业技能的提高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网络课程等,努力争取任何能够提升自己的机会。认真研读有关教学方面的书籍,敢于打破以往教学常规,勇于探索更适合课堂教学的方法。

第二,中学英语教师应积极与他人沟通交流,为英语教学创设一切可能的条件。

这里的交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与学生的交流,另一方面是指与领导和同事的交流。在我们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能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关键。只有我们真正从每位学生的立场出发才能找到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关键点并予以改正。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出现自己不懂或者困惑的地方,有教学方面的,也有班级管理方面的,这时领导和同事就是我们请教的对象。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交流才能产生启迪和省悟,交流才能发现不足。任何人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也只有虚心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发展技能。

第三,中学英语教师应争做“反思型教师”,时刻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专业化技能发展奠定基础。

所谓反思型教师,是指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自身教学目的、教学工具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统一起来,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在教师专业技能发展中,反思能力被看作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促进因素。培养反思型教师也成为国内外教师教育形成的共识。美国学者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曾经说过:“我们反思教学,为的是创造条件,让教师和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力量”。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更要强调在实践中探索和思考,加强个人实践知识的建构和发展,对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反思,置身于多元的中学文化中,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等进行时刻警醒和反思。

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们呼吁相关教育部门对教师专业发展技能进行重视的同时,教师自身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丰富自己的同时不断给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Freeman,D. The hidden side of the work: Teacher knowledge and learning to teach [J].Language Teaching,2002,35(1).

[2]王晓曼.如何培养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J].读与写,2013(12).

[3]崔淑丽.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34).

[4]张凤娟.影响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J].基础英语教育,2014(16).

[5]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199-205.

[6]周燕.教师是外语学习环境下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4):294-296.

[7]Borg,S.Teacher Cogni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M].London: Continuum,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