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头脑风暴法;强制联想法;训练

一、问题提出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有关儿童创造力训练的研究多集中在综合训练的实验研究方面。这些研究对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在这样的训练中集中了许多因素,缺乏能够详细说明哪种因素或哪几种因素更多地导致了创造力的提高。Baer认为,“对未来的研究而言,一种潜在的较为广阔的领域将会是这样的实验设计,即能分离出哪种发散性思维训练导致了特定任务下创造力成绩的增加”。

我们认为,对于不同创造力水平的儿童来说,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存在着最佳的训练方法。

头脑风暴法和强制联想法是当前创造力训练中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两者都立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践中被证明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中我们将这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分别用于训练不同创造力水平的儿童,并设置控制组、对不同训练方法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进行检验。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抽取郑州大学附属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476人。采用林幸台修订的威廉斯创造性思维量表,对被试施测。根据被试创造力5个维度的标准分,按高低进行排序,取前20%(95名)的学生作为高分组被试,随机分配到控制组、头脑风暴组和强制联想组;取后20%(95名)的学生作为低分组被试,也随机分配到控制组、头脑风暴组和强制联想组。由于实验中的被试在训练中或后测中缺席,还有少量测验的答卷不合格,实际完成实验的高分组被试84人,低分组被试86人,其中男生79人,女生91人,平均年龄1067岁。

2.测量工具

被试的选取和后测都采用林幸台修订的威廉斯创造力组合测验中的创造性思维量表,该量表共12个未完成的图形,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图中的线条,尽可能画出与众不同的或有趣的图。研究表明,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41~068,分半信度为041~092,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40~087;同时效度显示,与托伦斯图形创造思考测验相关系数为038~073,与宾西法尼亚创造倾向量表相关系数为057~082。该量表分别从流畅性、开放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和标题6个维度计分。流畅性主要包括观念数量的扩充、思路的流利、反应数目的多少;开放性主要包括思路的开阔,内外的反应;变通性主要包括提出不同的见解、变换类别、富有变化的思路;独创性包括非同寻常的反应、提出聪明的主意、得出不同凡响的结果;精密性包括能想象与描述出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并能对创造出的成果进行精细修饰。标题主要考察独特的想象力、语言创造力等。考虑到创造性思维的维度,本研究只选取了流畅性、开放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5个主要维度来作为创造力的指标加以记录。

3.研究程序

(1)实验分组

将筛选的低分组被试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实验组各为32人,控制组31人),采用被试间设计,两实验组中一个进行头脑风暴法训练,一个进行强制联想法训练。高分95人也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也采用被试间设计,其中的两个实验组一个进行头脑风暴法训练,另一个进行强制联想法训练。这样高分组和低分组中便各有二个实验组分别接受不同的训练方法,高分和低分各有一个控制组可以比较。

(2)实验设计

采用2×3因素的完全随机实验设计,一个因素为被试的创造力水平:分为低水平、高水平,为组间设计;另一因素为训练方法:分为控制组(不进行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组、强制联想训练组,也采用组间设计。

(3)训练教学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这种训练方法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或要讨论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按照一定的步骤,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下,小组成员敞开思想,各抒己见,自由联想,充分发挥创造性,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可能有使用价值的设想。训练中鼓励成员充分表达思想,不管这一思想看起来多么奇怪,甚至是疯狂,都严禁批判和嘲笑。强制联想法主要根据是,联想可以活跃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产生新的观念,出现创造的灵感。训练中采用焦点法,给学生一个指定的项目作为焦点,让学生再任选一项目与焦点相互联想。根据训练要求和主要理论,编制“头脑风暴训练法”和“强制联想训练法”教材,尽量控制因教师的差异而带来的影响,科学安排实验和训练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

(4)后测

仍使用威廉斯创造性思维活动量表进行后测。由于在训练和后测时有少量被试缺席,最后,完成实验的被试人数和开始时人数不同。

(5)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

本研究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forwindows13.0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不同创造力水平各组训练前后成绩增加值的方差分析

由于前测和后测都采用了同一个测量量表,因此,三种训练(包括控制组,不采用任何训练方法)我们都取创造力各维度的前后测的差值(即创造力分数的增加值)作为评价指标,由于有控制组的运用,较好地控制了测量中的学习效应。

创造力水平低分组和高分组在不同训练条件下创造力各维度的分数的增加值结果见上表。

方差分析显示,在创造力的开放性的维度上,F(2,164)=2081,P<0.001,在精密性的维度上,F(2,164)=3.76,P<005,训练方法的主效应显著。在流畅性的维度上,F(2,164)=0.70,P>0.05,在变通性的维度上,F(2,164)=1.38,P>0.05,在独创性的维度上,F(2,164)=1.23,P>0.05,训练方法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在创造力水平方面,在开放性的维度上,F(1,164)=1127,P<0.01,在流畅性的维度上,F(1,164)=5.94,P<0.05,在精密性的维度上,F(1,164)=3.91,P<0.05,这三个维度上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均显著。但在变通性的维度上,F(1,164)=0.66,P>0.05,在独创性的维度上,F(1,164)=0.67,P>0.05,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通过对各维度训练方法与水平交互作用的分析显示,在开放性的维度上,F(2,164)=1592,P<0.001,在精密性的维度上,F(2,164)=6.57,P<0.01,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而在流畅性维度上F(2,164)=140,P>005,在变通性的维度上,F(2,164)=0.35,P>0.05,在独创性的维度上,F(2,164)=2.88,P>0.05,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2.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简单效应分析

为了明确头脑风暴和强制联想两种训练方法对在不同创造力水平上的儿童创造力的具体影响,在交互作用显著的维度上我们进一步做了交互作用的分析。结果显示,在低创造力水平组,开放性维度上,F(2,164)=24.92,P<0.001,精密性维度上,F(2,164)=11.50,P<0.001,表明了在低创造力水平组在这两个维度上训练效果显著。而在创造力水平的高分组,开放性维度,F(2,164)=0.20,P>0.05,精密性维度,F(2,164)=1.46,P>0.05,表明在两个维度上创造力训练的效应不显著。

就训练方法而言,头脑风暴法训练在两个创造力水平组的测试结果是:开放性维度上,F(1,164)=24.76,P<0.001,精密性维度上,F(1,164)=14.44,P<0.001,简单效应显著,表明这种训练方法是有效的。强制联想法训练在两个创造力水平组的结果显示:开放性维度上,F(1,164)=1.37,P>0.05,精密性维度上,F(1,164)=0.01,P>0.05,这种训练方法的效应不显著。

四、讨论

1.两种训练方法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不同本研究发现,头脑风暴训练法在儿童的创造力训练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在开放性、精密性二个维度上提高的幅度都明显高于控制组和强制联想法训练组。

研究结果启发我们,并非所有的创造力训练在短期内都能提高儿童的创造力成绩,我们所进行的一些创造力的短期培训采用综合的、立体的等多种方法混合,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有的方法根本就难以起到有效的作用。把握创造力训练的高效性应该是今后创造力训练研究和实际操作中的重要内容。

2.短期的教学训练对高创造力水平儿童的创造力影响较小

通过有针对性的思维方法与技能的训练,可以较为明显地提高创造意识和创造技能,从而明显地提高其部分维度的创造力成绩。而对于创造力水平高的儿童而言,短期的常规性的创造性训练课对其创造力发展的作用较差,因为,这一群体已经具有较好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能,且养成了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因此,创造力的训练应该强调个性化,对于不同的儿童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只选取了创造力水平高低不同的儿童进行了训练,研究没有涉及对年龄和性别变量的探讨;同时在训练中只采用了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而在创造力的训练中存在着许多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CollinsMA,AmabileTM.Motivationandcreativity.InSternbergRj(Ed).HandbookofCreativity.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297~312.

[2]EisenbergerR,ShanockL.Rewards,intrinsicmotivation,andcreativity:Acasestudyofconceptualandmethodologicalisolation.CreativityResarchJournal,2003,15:121~130.

[3]KingN,AndersonN.Innovationinworkinggroups.InWestMA,FarrJL(eds.)InnovationandCreativityatwork.NewYork:Wiley,1990:81~100.

[4]KurtzbergTR,AmabileTM.FromGuilfordtocreativesynergy:Openingtheblackboxofteamlevelcreativity.CreativityResearchJoural,2001,13:285~294.

[5]ClaphamMM.Ideationalskillstraining:akeyelementincreativitytrainingprograms.CreativityResearchJournal,1997,10(1):33~44.

[6]张庆林,曹贵康.创造性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0~113.

[7]沈德立,吕勇,马丽.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4):26~27.

[8]张景焕,陈泽河.开发儿童创造力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6(3):277~283.

[9]段继扬.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1(6):24~28.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建 理念 模型 培训 思维 方法 高效

在物理教学中,针对目前物理学科的特点、教学需求,结合物理中的探究式课堂导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重要之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先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才能又快又好地搞好高中物理的教学。本文谈一点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或体会,与同行一起共同前进。

一、对物理模型的抽象、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建立、物理问题的解决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和基本方法

第一、从概念、特点、类型、作用、结构等方面,对物理中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类比、等效、臻美等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第二、研究建立物理模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模型的思维方法主要有抽象、假说、类比、臻美四种;建立物理概念的思维方法主要有抽象概括、理论推导、类比、等效四种;建立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主要有实验归纳、理论分析、提出假说三种。

第三、研究中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中的思维障碍。我们通过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结合教学经验及测试,分析出中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主要思维障碍,并对其进行概括和总结,把这些障碍归结为感性认识不足、思维方法不当、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和相关知识的干扰四类。

第四、提出指导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具体措施。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运用实验和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等方法,使学生明确物理概念的内涵、外延,运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在物理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对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思维策略进行总结和概括,并结合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和训练。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一般遵循明确问题、探求解法、实施计划、检验结论、进行小结的思维过程;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反证法、穷举法、类比法、等效法、近似处理法、叠加法(侧向思维);常用的思维策略有动静转化、内外转化、曲直转化、常量与变量转化、无限与有限转化、顺思逆推、以美启真、数形结合等。

二、 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品质的障碍及其训练

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种思维品质进行训练,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物理能力的目的。

深刻性思维品质的训练方法:(1)加强物理模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理论的理解和教学;(2)结合具体内容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思维方法;(3)注意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4)加强抽象与概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5)注意挖掘物理问题中的隐蔽条件,排除多余因素的干扰;(6)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推理的严密性。

灵活性思维品质的训练方法:⑴抓住知识、方法间的“渗透”与“迁移”;⑵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立体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能力;⑶教给学生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训练;⑷帮助学生形成物理事物的正确的动态图景;⑸使学生掌握物理中的辩证关系。

敏捷性思维品质的训练方法:⑴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结合物理问题的解决,在大脑中形成合理的“知识组块”;⑵教给学生一定的提高速度的方法和技巧;⑶通过做作业和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速度训练。

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训练方法: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问题和解决。在习题教学中,主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⑵鼓励学生对课本和教师对物理世界的描述和解决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的见解,反复检查解决物理学问题时所拟定的假设和方案,客观地分析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养成不人云亦云、盲目服从的习惯;⑶通过教学与训练,有效地排除在复杂物理情景中的各种干扰。

三、 通过对中学生学习物理思维能力培养,总结出四条体会

第一、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水平的提高,使教师具有承担前瞻意识的工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狠抓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的培训,同时提供各种辅导材料,经常进行问题讨论,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将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要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同时加大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第三、教育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指导我们培养学生学习物理思维能力的理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物理思维理论;二是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结构模型。第四、只有在了解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据科学的理论,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培养措施。因此,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必须与思维能力发展相结合。

我们要以前瞻意识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思路和方法、独特的角度、科学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手段、破译高考,达到现代教育的需求。打造教育新理念,点燃教育新希望,引领物理教学走向深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尊重并设法满足学生的要求以致于最终建立一个适合本校学生状况的新型物理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习,紧锁的眉头会更加舒展;黯然的神情会灿烂绽放;闭塞的心灵会轰然打开;狭仄的人生会豁然开朗……

总之,在教学中“多”一点“实效”意识,不要让教学“理所当然、蜻蜓点水、滥竽充数”。避免“瞎眼”教学,错估学生的真实基础,束缚学生的真实思维,掩盖学生的真实水平。了解学生,理解教材,把握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是教学的前提;突出主体,扩大时空,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和理解是教学的关键;面向全体,注重反馈,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是教学的保障。让我们一起努力,走出物理课堂教学“低效”的迷途吧。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怎样教》(四川教育出版社)

[2]《上课备课说课评课》(刘旭)(四川教育出版社)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二声部视唱作为视唱练耳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单声部旋律音乐来说,具有更加和谐、丰富、立体的特点,对培养内心听觉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而内心听觉是一种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这对学习音乐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对二声部视唱练习方法的分析,探究其对内心听觉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二声部视唱;内心听觉;视唱练耳

一、内心听觉的功能与重要性

内心听觉的内涵可概括为内心听觉的概念、内容、表现形式与依据四个方面。内心听觉是在聆听音乐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般人都具备不同程度的内心音乐听觉能力,经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训练可逐步提高和发展。内心听觉分为旋律性内心听觉与和声性内心听觉两项基本内容。旋律性内心听觉是对单声部旋律的想象和认识能力,和声性内心听觉是对多声部音乐的想象和认识能力。和声性内心听觉在相当发达的旋律性内心听觉的条件下发展,是内心听觉的最高阶段。

内心听觉是在心中有音的基础上强调声音在心理上的自如运用,它是一种音乐能力,是一种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因而,无论是在音乐创作、演奏还是在欣赏过程中,这一心理过程都显得尤为重要。

二、内心听觉能力与视唱练耳能力的相互作用

视唱练耳包括认识音乐的文字(乐谱) ,会听、会唱,它是表现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进行音乐创作的基础,也是探索音乐奥秘所必须具备的技能。那么,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这些技能是怎样形成的?又进行哪些心理活动呢?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来看视唱的实质是信息转换过程——从视觉信息转换成音响信息。具体地讲,就是学习者将乐谱通过视觉感受输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处理器,转换成指令作用于声带使乐谱所运载的音响信息准确的复现出来。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认为,内部听觉就是音高听觉表象,即能随意地使用反映音高关系的听觉表象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能再现听到过的旋律,并能歌唱出来。因此对于学习音乐的学生,要想获得良好的内心听觉,视唱练耳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三、二声部视唱与单声部视唱训练的异同

首先无论是二声部视唱还是单声部视唱训练其训练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内心听觉,和良好的音准把握能力。二声部视唱又包含了和声性二声部视唱与复调性二声部视唱。二声部视唱与单声部视唱的本质差异就在于,首先,单声部视唱只有一个旋律,只讲究旋律横向的线条感。而二声部视唱的旋律的音高是在两个不同的高度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同时关注纵向和横向的音高关系的平衡感和和谐感。再者,从律制上看,单声部视唱主要使用的是五度相生律的音高感觉,而二声部视唱则主要使用的是纯律的音高感觉。但复调性二声部视唱又有别于和声性的二声部视唱,复调性多声部视唱曲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旋律具有独立意义,并按一定的规律有机结合,呈立体多层次织体结构的音乐形态。和声性的多声部视唱曲是指:以某一声部旋律表达主要内容,其他声部以各种主调音乐风格形式作为衬托的音乐形态。二声部的每个声部是多人的一种群体演唱方式,而群体演唱方式必须在音准上保持统一和平衡。这种统一和平衡音准的获得是建立在各个演唱者的互相倾听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学会在复调性二声部视唱中相互倾听以获得本声部和谐一致的音准,同时也必须在声部与声部之间相互倾听以获得整体音准的统一与平衡。只有在这种相互倾听、相互比较和相互靠拢的主观条件下,才能真正做到二声部视唱的音准。可见在唱一个声部,倾听其他声部,并能不断提高调整自己声部音准的能力,使之达到准确、和谐、平衡的音准,形成完美的音乐形象,这也是是二声部视唱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通过二声部视唱训练培养内心听觉的训练方法

(一)节奏性内心听觉训练

音乐记忆力是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能力之一,音乐才能的体现及形成的先决条件也是音乐记忆力。节奏的训练能够增强音乐记忆力。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节奏的读、打方式应灵活多变。在以往的节奏训练中,读、打节奏是较为常用的,特别是将两种方式结合的方法即读节奏型手打基本拍或者是手打节奏脚打基本拍,这种方式从学习节奏开始就一直沿用,对于二声部节奏来讲,立体思维的训练需要借助多种能够制造声响的物质,如各种节奏性乐器等等,将节奏训练多样化,增加节奏训练的兴趣。针对以上对于二声部节奏的分析,二声部立体节奏训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训练时,将二声部节奏利用不同乐器音色的个性来刺激被训练者听觉的分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多声节奏思维能力。例如,一个学生打铃鼓,另一个可以选择三角铁。手持铃鼓的学生演奏固定节拍,而三角铁则可以演奏节奏。这些熟练了以后,可以加大难度,两个声部都演奏节奏型,一个声部的节奏型相对固定,另一个声部的则变化较多。再加入第三声部,例如使用响板演奏第三声部更加复杂变化的节奏。

第二,集体训练二声部立体节奏,以强弱对比的形式进行二声部立体节奏训练。分声部练声部立体节奏,与二声部视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每个声部随着音量的变化而体现出重点不同,例如第一小节,一声部可以稍强,二声部相对较弱;第二小节一声部可稍弱,二声部稍强。这样既能关注本声部的节奏进行,又刺激听觉对其他声部的注意。

第三,采取多种检验节奏训练的成果形式,以二声部节奏表演代替固定的节奏训练。节奏表演类似于非洲或是拉美一些国家的节奏性乐器表演,但不同的是节奏的立体表演可以采取众多的形式和运用众多的节奏乐器,几人一组形成独立的节奏声部,例如将同学分成两组,每组两人,一人演奏另一人表演,每组分发不同的节奏乐器,表现不同的动物形象,这样通过不同发生体的有意结合进行较为新颖的表演,同时也增强了二声部节奏训练的趣味性。

(二)和声性内心听觉训练

和声性二声部视唱是建立在和声学理论基础上的, 音程及和弦的结合与解决构成了二声部视唱的主要运动规律, 也是二声部视唱音准的基础。音程与和弦纵向与旋律本身横向的交织感, 是把握音准的困难之所在。内心听觉的监控和调整, 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教师应从一开始就采用多种方式, 养成学生“ 倾听” 的习惯。如最初接触的二部视唱, 可采用学生轻声唱一个声部、钢琴弹另一声部, 高低声部随时互换, 有间隔地默唱, 课后则要求学生自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等方式,这些练习都有助于学生在养成唱的同时能倾听另一声部和整体音响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内心听觉, 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音高倾向。不协和音程与变化音是二声部视唱中音准的难点,学生经常由于遇到不协和音程和变化音而出现跑调现象。这是由于对这些音程不敏感, 缺乏内心听觉支持的缘故。所以,在进入乐曲练习之前, 可先做单个音程的构唱, 要求学生倾听音程本身的色彩, 结合调性进行练习。如同为三全音,增四度具有扩张感, 减五度则内敛,同为七度音程, 大七度更富动力感与倾向性, 因而紧张度较小七更强。这些音程在调内都有自己不同的解决方向, 因此要求学生在唱出音程的同时, 内心要预想解决的音响, 通过与钢琴的对照、自己的构唱等方法, 逐步建立起此类音程的内心听觉概念。而变化音程的练习则要在横向旋律上分析清楚变化音的性质, 并在纵向上分析与前后音程之间的关系, 以自然音级为依靠, 唱好变化音程。

(三)复调性内心听觉训练

复调性二声部视唱是建立在复调理论基础上的, 复调性的二声部视唱指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的视唱曲,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时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后呼应,此起彼落的效果。

复调性二声部视唱的第一个特点便是独立性,独立性可以使我们按照上文中的直观层面与理性层面的分析进行直接的情感表达训练。第二个特点便是整体性,整体性体现着二声部的内在联系,在二声部视唱情感表达的训练中整体性体现在乐段的开始与结束,乐句的开始与结束等位置,训练时应着重分析。在二声部视唱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加入卡农性多声部视唱。卡农性多声部视唱指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缠绕,而声部几乎是单调意义上的重复。卡农性的多声部视唱特点非常明显,同一旋律在相隔一定拍数的几乎完全的重复对于情感的表达也是相对容易的,分析清楚首个声部的情感元素,多声部的表达也相继呈现,这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内心听觉的能力。

综上所述,视唱练耳与培养内心听觉是相互辨证、相辅相成的。良好的内心听觉是通过视唱练耳训练来得到的,想法,良好的内心听觉有可以提高视唱练耳的能力。视唱练耳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例如音准、节奏等,而良好的内心听觉能力则也为视唱练耳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个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铭 探讨加强高师视唱练耳的训练方法 [J];艺术教育;2010年01期

[2]吴强 谈内心听觉及其训练方法 [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1年01期

[3]盛爱红 视唱练耳教学方法探究 [J];新课程(教师);2010年01期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短跑运动小学生技术分析训练方法

1、前言

在对近几年来小学生短跑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中,发现小学生的短跑成绩与初中生短跑成绩非常接近, 这是由于小学阶段的短跑训练追求短期效应, 不顾小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及规律,采用“成人化”专项训练,急功近利的方式所造成的结果,严重制约了运动员潜能的发展,为专业队伍的选才带来了巨大的障碍。此外,基层体校的小学生队员,基础和技术参差不齐、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教练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体校专业队员和小学生业余队员的训练时间以及文化课设置不同, 要求训练必须用科学、合理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提高小学生全面的身体训练水平和专项能力,应当注意身体素质训练中的顺序安排, 在训练中遵循青少年心发育的特点,合理搭配训练项目,正确处理各素质训练之间的关系, 利用各种快频率训练, 进行重点培养,以提高小学生的各项专项能力。同时教练还应考虑几个问题:训练的强度和负荷量,训练的时间和距离,训练方法的选用等等。总之,教练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根据气候、场地、学生的身体状况等,灵活多变、科学合理地进行安排。

2.短跑运动的介绍

2.1短跑运动的概念

短跑是田径竞赛项目中的一类,一般包括:50米跑、60米跑、100米跑、200米跑,400米跑,4×100米接力跑,4×400米接力跑等几项;其运动特性:是人们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在确定的跑道上跑完规定的距离,并以最先跑完者为优胜的项目;在人体机能供能方面,表现为人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本能,并以无氧代谢供能的方式供能。

2.2短跑的基本技术动作要领

2.2.1蹲距式起跑

起跑的任务是获得向前冲力,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为起跑后加速创造有利条件。

2.2.2 起跑后的加速跑

起跑后的加速跑是从后腿蹬离起跑器到途中跑之间的一个跑段,其任务是充分利用向前的冲力,在较短距离内尽快地获得高速度。

当后腿蹬离起跑器后前摆,便积极下压着地。第一步的着地应尽量靠近身体重心投影点,脚着地后迅速转入后蹬。前腿在蹬离起跑器后,也迅速屈膝向前摆动。

起跑后的最初几步,两脚沿着两条相距不宽的直线前进,随着跑速的加快,两脚着地点就逐渐合拢到假定的一直线两侧。

加速跑的距离一般约为25-30米。

2.2.3途中跑

途中跑是短跑全程中,距离最长速度最快的一段,其任务是继续发挥和保持高速度跑。摆动腿的膝关节,迅速有力地向前上方摆出,支撑腿在摆动腿积极前摆的配合下,快速有力地伸展髋、膝和踝关节,蹬离地面形成支撑腿与摆动腿协调配合动作。

2.2.4终点跑

终点跑是全程跑的最后一段,任务是尽力保持途中跑的高速度跑过终点。

终点跑的技术,要求在离终点线15-20米处,尽量保持上体前倾角度,加快两臂摆动的速度和力量。在跑到距离终点线一步时,上体急速前倾用胸部或肩部撞终点线,并跑过终点,然后逐渐减慢跑速。

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短跑运动(100米); 溧水二实小小学5年级女生(共60名):此阶段的学生处生长发育期,要想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短跑成绩必须充分了解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根据此特点来安排合理的训练。

3.1.1生理特点: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生理上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一般情况下无法承受大的负荷,所以在训练时要充分掌握他们的生理情况。

3.1.2心理特点:思维是人的高级的心理活动,小学生阶段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他们对一般的问题,能够透过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到了初中阶段,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迅速发展,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多维的、立体的考虑问题,并且通过综合、分析、推理找出本质和规律。所以,在此阶段,他们好辩论,喜欢钻牛角尖,打破沙锅问到底,敢于挑战老师和家长,呈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但是,有时由于缺乏交流技巧,容易遭遇挫折。

3.2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通过略读和精读,清楚地了解我国小学课堂短跑运动训练的普遍现状。

3.2.2实验法

通过两个月的有计划合理的课堂训练和训练前的成绩作比较。

4.分析与讨论

4.1我校短跑运动的特点

4.1.1训练次数少,训练时间短

我校的教学特点:学生只有在体育课上参加锻炼且短跑训练更是少之有少,要想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小学女生的短跑运动水平(100米)必须加强技术动作的练习。

4.1.2训练对象基础差、技术欠缺

我校的学生大都没有经历过专门运动队的训练,而只是对短跑运动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未接受过正规、系统、长期的训练,身体素质或专项素质等方面,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训练基础均有差异,这就要求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4.2研究对象的分析

此篇论文主要是研究小学女生在短跑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小学阶段的女生处于生长发育期,他们各方面的力量都很弱,要想快速的提高他们的100米成绩必要要加强力量和技巧训练。还有此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女生他们不喜欢主动的参加运动,就算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有些女生也不原意参加跑步之类的运动。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

① 害羞,她们的心理很敏感,害怕别人注意她,做什么事都是扭扭捏捏表现不出大方的气质。

② 自身素质差,没有自信在同学们面前参加训练,让他们自己练习更是不可能的事。

③ 力量差,跑的过程中容易摔倒,这样会导致他们惧怕跑步。

4.3训练方法的分析

4.3.1加强速度力量训练是短跑项目训练的基础

短跑的步幅和步频与运动员的下肢后蹬力量、速度有关,发展速度力量对短跑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速度力量训练中,负荷强度要适宜,间歇时间不可过长,以保持学生的兴奋性。在动作训练中, 发展速度力量练习时,要求学生动作应尽可能协调、流畅,要发展身体多部位的力量, 并兼顾发展远端肌群。主要方法有各种单腿、双腿跳,蛙跳等。

4.3.2加强步长和步频练习

教练在训练初期应当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 首先应当提高步长和步频, 针对每位队员的动作特点制定训练方法。采用换腿跳、跳台阶、跨步跳等练习提高队员的后蹬能力。采用高抬腿跑、拉橡皮条高抬腿、“车轮跑”等训练手段,提高队员的摆动幅度,加快摆动速度,从而加强队员的髋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伸展性训练,最终提高其步长能力。步频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加强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灵活性训练, 提高肌肉快速收缩力量与肌肉的放松能力。高速、大幅度前后摆动练习,脚掌着地速度练习,配合快速摆臂、摆腿练习,真正提高步长和步频。

表1跑的专门练习技术动作要求

4.3.3蹲踞式起跑的练习

起跑是运动员完成跑的全过程的第一要素,起跑的快慢也会直接影响跑的成绩,在短时间内提高这些学生的短跑成绩,起跑的训练至关重要。

以各种不同的姿势听信号后迅速跑出,如人体成站立姿势、下蹲姿势、坐地姿势、俯卧姿势等;听口令或击掌声后迅速跑出;也可以背对起跑方向站立,听口令或击掌声后,迅速向后转并跑出;或在跑动过程中,听口令或击掌声后,迅速改变跑的方向等。通过上述练习,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同时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表2短跑专门练习组合训练对力和速度影响

4.3.4运动后恢复训练和心理放松训练不容忽视

在短跑训练过程的无氧、有氧项目中,肌肉产生的乳酸代谢等废物在体内的堆积, 使得学生承受的身体负荷和心理负荷不断地增大, 训练后出现的疲劳程度则是训练的结果和反映,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生长期, 恢复训练尤为重要, 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 加速机体恢复, 这样才能保证机体继续承受较大的训练负荷, 同时也有助于机体适应过程的加强,从而提高运动成绩。如果在运动训练和比赛后缺乏适当的身体恢复, 很容易造成疲劳过度和训练过度, 使其训练效果下降, 甚至引起伤病, 对运动员造成终生伤害。健全的心理状态是优秀短跑运动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精神支柱,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增加心理意志方面的训练,例如:注意力的训练和意志力的训练,培养小学生队员自觉性、勇敢性、果断性、自制性等品质,使他们在各种条件下,都能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地排除干扰、发挥正常、跑出好成绩。

5.结论

5.1.短跑训练是一门科学,又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训练过程,必须从指导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都遵循科学的理论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平面设计

一、三大构成的概念

平面构成是指在二维空间里,将物体的形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形式法则进行分解、打散、重构的训练方法,主要研究的是在二维空间内结构构成的变化规律。色彩构成是讲诉如何调色的原理,色彩设计是通过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这三大要素来传达作品的风格。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立体是用厚度来塑造形态、它是制作出来的。平面构成是表现在二维空间上的,而立体构成则是表现在三维空间上的,它是研究三维空间里如何将立体造型元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一个富有个性、视觉冲击力强、构成形式丰富的立体形态学科。

二、学习三大构成的意义

平面构成是培养创意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基本方法,将点、线、面这些基本构成要素转换成视觉元素形象,将元素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灵活巧妙的组合,再加上骨骼进行完善图形的框架创造出新颖视觉冲击力强的新图形,达到视觉传达的功能性、实用性审美性的统一。

色彩构成注重的是如何应用色彩视觉、色彩心理、色彩情感去创造更丰富的颜色,如何是作品更好的传达出作品的内涵,提高设计审美和视觉效果。只有掌握好了色彩构成这几方面的内容,才能在以后的设计创作中,更加突出作品的个性化和设计创意性,使作品具有更加强烈的视觉渲染力和视觉张力。因此色彩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领域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

立体构成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了解立体感觉、认识物体的结构和空间形态创造的基本课程。它主要利用各种不同质感的材料来重新组合成新的形态,再加上材料和工艺的结合,完美地展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想融合。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能深切感受到三维立体空间感、空间想象能力和控制立体空间的能力,能够增强自身的动手嫩里和空间造型能力。

三、三大构成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平面设计里的一些理论基础无外乎就是点、线、面的运用和构成手法,而在平面设计这个大范围里包括书籍排版、包装设计、招贴设计等这些门类都离不开版式设计也就是排版。在进行设计时,我们就可以把一切元素看成点、线、面的关系按照平面构成的构成手法和规律来组合最后作品则会给人更加丰富的视觉感受。

色彩构成与平面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看到的生活里接触到的一些产品的包装设计、平面广告、招贴设计、书籍装帧和VI设计等,我们对这些的第一视觉印象其实就是色彩。一个好的平面式设计作品除了是借助图形表达之外,绝大部分因素则取决于色彩的使用和搭配,好的色彩搭配会让作品更出彩,而搭配不当也会让作品失分。

立体构成也被称之为空间构成,空间构成就是对造型和空间的探索,因此在平面设计领域里把空间构成的概念运用到其中,不仅能强化二维的作品里的空间感还能丰富其视觉冲击力和作品的感染力。在设计应用中如包装设计、展示设计、立体书设计等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这些都是需要到二维和三维相结合完成的设计。

四、三大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及其重要性

平面构成按照美学的原理,将元素进行编排和组合,其主要探求二维空间的视觉规律、形象的建立、骨格的组织、各种元素的构成规律,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构图方法;色彩构成介绍色彩的一些知识,认识颜色搭配,了解色彩的对比与融合关系,对设计中的色彩运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颜色本体的属性,明度,纯度,色相,在一个设计作品里,安排的色彩也是有平面构成因素的,色彩在画面中的比例、搭配和侧重都会给人不同的感觉;而立体构成是在学习了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基础上再学习的,立体构成主要研究的是空间感表面上看来这三者见并没什么联系,单实际上这三者间的作用和影响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

不管是在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专业三大构成都是必修的基础课,而对于平面设计而言三大构成就显得尤橹匾了,三大构成培养平面组合搭配、色彩搭配以及立体感在平面设计的实际操作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习三大构成有利于加强设计方面的创造力和提高创作的想象力,更加完善的表达去完成设计作品。三大构成是平面设计里重中之重的基础课程也是支撑着平面设计的一个内在的核心理论,通过事物之间的联系去创造新的思维方法和表现形式,去创造更有的内涵、更富创意和视觉冲击力强的设计作品。在平面设计领域里所指的的平面是指二维空间,色彩是指色彩搭配,立体则是指三维空间,三大构成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培养我们自身的艺术塑形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掌握好三大构成表现技法和创造方式,是能否在平面设计中将技术、技巧、技法及体现整体素质和艺术修养设计师的至关重要的内容,彻底掌握三大构成的内容是在训练中的第一步,也是学好平面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郝琦,高震.“三大构成”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广西轻工业,2010(06).

[2]李卓,吴琳.平面构成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刘晓宏,林伟.色彩构成及应用[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4]张佳宁,易琳.立体构成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喻小飞.设计构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6]王亚非,韩晓曼.平面设计实用手册[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