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钢琴教学;演奏;多媒体;应用
钢琴作为一种具有辉煌历史的乐器,拥有繁若星辰的钢琴演奏家,被世界各国的音乐爱好者深深喜爱。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于教学中掀起了一场新的教学技术革命,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也被网络教学模式所取代,通过教学软件、多媒体投影仪、监视监听等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辅助钢琴教学,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等艺术教学行业中,不仅使得高等艺术教育手段多样化,同时提高了教学水平,成为高等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网络多媒体滲透在钢琴教学中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多媒体技术深深地渗透在钢琴教学中,比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名家音乐会,使学生们增长见识,同时提高音乐欣赏水平。教师也可以使用多媒体音乐软件为学生们进行各种拓展训练,让学生们在训练中提升自己的才能。很多高校由于地域以及环境的限制,学生们很难接触到较高水平的钢琴音乐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一些名家的音乐会,比如欣赏古尔德演奏巴赫作品,或者欣赏霍诺维茨的演奏以及鲁宾斯坦的演奏。虽然学生们距离这些钢琴家比较遥远,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这些钢琴家的投入以及演奏时释放的无限激情,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们展示钢琴家的风貌,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中体会他们非凡的演奏功力和超群的艺术感染力。所谓的钢琴教学,一定是教师教课和学生们学习互动而来,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们创造一些欣赏名家音乐会的机会,教会学生们学习钢琴的技巧,学生们也应该在课下自己多多实践,勤加练习,这样学生们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随着个人电脑的可利用性不断提高,以及一些音乐训练软件的不断开发,学生们在课下可以根据音乐训练软件不断进行练习,提高自己的钢琴水平。比如在学生想训练自己的节奏感时,可以使用“EarMaster”软件,这个软件是以问答的方式以及一种寓教于乐的视听方法,给学生们极大的音乐指导和学习上的帮助。再如,近两年研发的“音乐大师”软件,学生们可以在学会使用音乐大师软件之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一些属于自己的钢琴练习曲,展现个性。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网络搜索一些音乐作品内容,在课堂中为学生们展示,并且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在课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们在课下使用电脑自己搜索弹奏作品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的分析等等,这样学生们可以在自主学习中全方面把握某一弹奏作品,提高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利用网络论坛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学习,学生们可以在“星夜钢琴论坛”或者“虫虫钢琴论坛”中和其他的钢琴学习者一起交流学习,或者是将自己演奏的作品录像上传到网络中和其他人进行交流,这样学生们不仅会在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同时还可能得到专业钢琴教师的指点和建议。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将多媒体技术渗透于钢琴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推动学生们的可持续发展。在网络化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中,钢琴教学不仅拥有了与音乐相关的无限资源,而且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最大化地发挥学生学习钢琴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音乐钢琴教学的协作性。同时,网络化的钢琴教学还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满足学生的区域性文化发展的需求,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选择性的教学,例如不同的时间、内容、方式以及地点,甚至不同的指导老师,通过网络实现随时随地学习钢琴。目前比较出色的提供音乐教学服务的因特网公司,就是通过特聘优秀的钢琴教师,利用因特网与钢琴爱好者进行实时网络交流,运用可视电话进行钢琴学习的指导并纠正动作指法。这种网络钢琴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具有很大的便捷性,方便学习和互动,具有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网络多媒体渗透在钢琴演奏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把不断发展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渗透到传统的钢琴演奏中是一种趋势。在钢琴演奏会中渗透各种网络技术,可以不断提升钢琴演奏的效果,给听众带来一场试听盛宴。在钢琴演奏中,如果请一些知名的交响乐队来协奏会耗费很高的成本,并且容易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很多高校教学环境下的钢琴音乐会中会更多倾向于网络技术,现在我们只需要有电脑、投影仪、PPT、数码灯光、音乐系统以及双排键电子琴等组成的多媒体平台就可以实现让音乐会更有档次的目标。比如,演奏者想演奏《黄河大合唱》,可以利用双排键电子琴模仿出交响乐队的效果,然后在电脑中编排出黄河静态以及咆哮时动态的各种图片和视频,再使用PPT在课堂中展示出来,同时使用灯光在舞台中营造出黄色或者红色交替的灯光效果,这样在演奏过程中,听众就会得到一场很好的视听盛宴。钢琴演奏教学离不开相应的作品练习,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靠自己的理解去传授给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知。运用网络钢琴教学,可以通过搜索网络上的丰富音乐资料,对弹奏作品进行多方面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演奏风格,从而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实现全方位的钢琴作品理解,从而更加有效地完成作品的演奏和练习。另外,通过网络论坛和志同道合者一起分析钢琴演奏的一些视频录像,例如“流行钢琴网”“星夜钢琴论坛”等相关网站都是与钢琴相关的论坛,通过这种交流平台,可以得到专业钢琴教师的多方位指点,从而快速获取钢琴演奏的真谛,实现高效学习目的。最后,对于钢琴演奏练习,网络资源也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搜索自己需要的相关曲谱,结合网上提供的录音录像进行练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钢琴学习的效果。
三、网络多媒体钢琴教学及演奏的局限性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钢琴教学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互联网中的大量钢琴学习资源,增强学生对演奏作品的理解深度,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实现完美的演奏效果。同时,学生可以在家里下载视频文字,方便钢琴的演奏学习,也可以通过购买相关的视频资料,方便日后钢琴演奏学习。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与钢琴教学,还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改变了传统钢琴教学固定模式时间的局限性。钢琴教师可以创建自己的相关论坛,与自己的学生进行课后的交流和学习,增加师生之间互动的频率,从而实现高效的教学目的。另外,结合相关的音乐软件的应用,钢琴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和视唱练习,在大量的练习中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运用网络化多媒体技术进行钢琴演奏教学,使得传统钢琴教学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活力,也实现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但是钢琴演奏时需要双手、双脚以及眼睛等人体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协作配合才能完成。虽然网络应用于钢琴教学演奏中大大方便了钢琴教学,但是在教学中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让网络应用于钢琴的教学和演奏中需要有一套完整可用的器材设施,不是所有的钢琴教学都具有这样的装备投资能力。另外,器材设施的配置会极大影响音乐播放的效果,即网络多媒体应用于钢琴演奏中很大受器材因素的限制,因此器材选择与教学效果具有息息相关的联系。另外,教师在课堂中不能依赖网络以及多媒体,虽然网络多媒体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以及背景信息等,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过于依赖网络和多媒体就会造成课堂内容较为碎片化,使学生们难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其次,钢琴课程学习中需要学生们用心体会和自身真正的实践,虽然一些电脑软件可以让学生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在电脑软件上练习和在自己弹奏钢琴时的手感完全不同,学生们还是需要更多的在钢琴上自己弹奏,找出不足,不断提升。因此对学生课下进行巩固和练习的要求会不断提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钢琴演奏练习。总之,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给钢琴教学带来了许多新鲜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方便了学生的资源搜集、网络互动以及课后演奏练习,极大地提高了当前高等艺术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目前,网络已经逐渐应用于钢琴的教学中,提高了学生钢琴演奏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但是,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缺少一定的规范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谨慎使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做到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智.浅谈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多媒体钢琴集体课M.北方音乐,2011
[2]孙书雅.多媒体设备对钢琴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J].艺术科技,2015
【关键词】多媒体; 地理教育;应用及反思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类课堂之中。其优点也逐渐得到显现。多媒体技术其实是这样一种技术,它以计算机为核心,融文字、画面、图像等信息为一体。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内容丰富。随着教育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是必然的趋势。
一、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网络技术日益完善,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代教育也顺历史潮流选择与多媒体技术"联姻"。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效果。地理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形式,按课程需要,同地理知识有机结合。同时按照教材的内容的安排,适当的配合一定的讲解,以实现教师和电脑的相互配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实现教学内容和多媒体的统一。通过完善教育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推进新课改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传统地理课,通常采用的是“粉笔加黑板”的形式,道具无非是模型、幻灯片和挂图等。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传统的模式,为地理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不明白的不具体的东西、不简单的变化过程和非宏观的变化过程等可通过名媒体来展现。也既是指多媒体可通过对事物的图画模拟,对事物局部的扩大,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演示等等,解决了传统教学难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在地理课堂上的使用,不但可以开拓孩子们的眼界,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主动的学习。
二、地理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及反思
使用多媒体上课,并不意味着,多媒体代替教师,也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无作为。多媒体在地理教学课堂中,更多还是辅助的作用。它依然只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主动权任然操纵在教师手中。因此教师在编写课件的时候,要尽力将课件编写的生动活波,而不是书本的翻版。同时还应该注意,不是每一节课都适用多媒体,教师应该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画龙点睛之笔。因此多媒体上课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
1、针对那些学生肉眼看不到,甚至利用望远镜也看不到的内容,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很快的使学生理解和接受,达到挂图和普通模型无法达到的效果。比如说一年四季的变化,宇宙的变化,太阳系的变化,水流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等等。
2、针对那些很难理解的地理现象,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极大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学习地壳物质的构成与运动,学生很难理解岩石是怎么形成的,课文中也只是见到的几句话的描述,有的岩石甚至连教师也没见过,因此老师讲不透,学生听不懂,记不牢。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这堂课的效果就会好的很多。
3、针对那些在短时间内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把其形成过程进行适当的演示,这是传统授课方式无法比拟的。比方说,恐龙化石的形成、山脉的形成等的,传统的教授方式,全靠老师的一张嘴,而多媒体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演示,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是传统的教育方式所达不到的。
4、对于相对来说比较危险的地理活动、地理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只能靠老师的空口白牙去解说,告知学生结果,却不能引导学生去思考。但是如果使用多媒体的话就可以很好对这种现象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去想,去破解难题。如自然灾害中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师生都不能亲临体验,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总结复习的时候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省时省力的效果。多媒体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容量大,对于一般性原理、典型事例的对比总结,提供大量的课堂练习题等尤其有效,不用多说话,学生一目了然,既省时,又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的应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增强了教学的效果。新时代的地理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掌握好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步,使地理教学工作更生动、丰富,具有时代特色。
综上所述,在地理课堂中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化中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但其终究只是一种先进的辅助教学媒体和手段,教师才是教育媒体的驾驭者。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借助现代教育媒体的作用,在为地理教学注入活力生机的同时,使地理教学沿着健康的轨道走向现代化。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在地理教学中,由于课时所限及教学的要求,必要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计算机精选习题,建立地理试题库,随时根据教学进度的要求,选择调用相关内容,供教师和学生使用。这不仅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而且还能提高练习的效率,减轻师生的负担。总之,新技术在地理教学中表现出强大的活力。它完全能够做到从认知规律出发,运用建构主义思想,利用信息技术媒体的交互优势,将知识构建立体化,这必将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使学生“知识丰富,能力低下”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黄伟.综合课程实施中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2):35.40.
[2]王敏.我国当代教学观的反思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5):19.2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流媒体技术;交互式网络电视
在电视节目制作系统中,主要采用和网。在实际应用中,以太网和ATM网能够共同组成混合网,通过基于服务器的ATM网进行后期制作以及播出,基于PC机的以太网进行文稿的综合管理,通过浏览服务器把两个网联接起来。传送给浏览服务器一个高质量3:1JPEG压缩的镜像。在浏览服务器内,将此镜像以MPEG方式高倍压缩后传送给以太网方式下的PC机,供审看,编排文稿混合编辑及解说员配音。这样增强了网络功能,使的运用更加合理,目前各电视台还有不少传统的设备,他们也可以接入网络,组成盘带混编、盘带混播系统。在当前的网络多媒体技术中,流媒体技术被广泛使用在广播电视系统中。流媒体简单来说就是应用流技术(流技术是指声音、影像或动画等的媒体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连接、实时传送数据的技术)在网络中实现多媒体文件的传输,而流媒体技术就是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数据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中,让用户可以边下载边收看、收听,而不需要等待整个媒体下载到自己机器后才可以观看的网络传输技术。
一、计算机网络应用概述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关于计算机网络,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定义是:所谓计算机网络是指一些互相连接、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这里“互连”意味着连接的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能够互相交换信息,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而“自治”是指每台计算机的工作时独立的,任何两台计算机之间不存在主从关系。
(二)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归纳起来,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通信
除电子邮件以外,远程文件传输、网上综合信息服务及电子商务等都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通信的例子。
2.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也是早起建网的初衷。在计算机网络中,资源包括软硬件资源及要传输和处理的数据信息资源。
3.提高可靠性
在一个单机系统中,若某个部件或计算机发生故障时,必须通过替换资源的方法来维持系统的继续运行,否则系统便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而在计算机网络中,由于设备彼此相连,当一台机器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其他机器来代替本机工作。因此,系统的可靠性可以得到大大地提高。
4.提高系统处理能力
单机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并且由于种种原因(例如时差),计算机之间的忙闲程度是不均匀的。从理论上讲,在同一网内的多台计算机可通过协同操作和并行处理来提高整个系统的处理能力,并使网内各计算机负载均衡。
5.分布式处理
在计算机网络中,可以将某些大型处理任务分解为多个小型任务,从而分配给网络中的多台计算机分别处理,如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此外,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可以把许多小型机或微机连接成具有大型机处理能力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使其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如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技术。
从应用角度讲,计算机网络还有许多其他功能。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应用将层出不穷,并将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如今所知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也正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
二、网络多媒体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在我国每个省市,各家电视台都有数量不等的演播室、后期编辑机房、音频制作机房等,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运用网络化技术之后,可以将每个点连为一体,真正地实现所有素材、资料的共享,进而加快工作流程,减少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在制作的过程中,要经常查询各种资料。运用网络技术之后资料查询工作变得十分方便,可以在本地工作站访问资料库,查找出所需的资料并直接调用。在广播电视节目后期制作过程中,可以将视频编辑、字幕、三维动画、音频制作等分机房进行,之后再通过网络整合成为完整的节目。由于实现了网络化,由多代复制所造成的信号损失就可以避免,制作人员可以充分享受由无损失编辑带来的好处,即使需要多次修改编辑意图,对节目的最终质量也将毫无影响。这样,制作人员便能消除后顾之忧,将精力全部放在节目的创意和充满想象力的制作上,打造出最精美的电视节目,进而提高节目质量。
(二)无磁带播出
广播电视系统的联网,使得电视节目的自动播出变得更加简便,自动播出设备可以调控节目播出的内容和顺序,甚至还可以在节目播出前的最后几分钟内更改节目单。
许多电视节目的现场性、时间性非常强,在进行现场新闻采集时,可以随时将拍摄好的素材下载到便携式非线性编辑系统中进行草编,这样便提高了后期机房编辑的效率。甚至还可以在便携式设备上直接进行联机编辑,这样可以进一步缩短电视节目的制作周期,并且应用很广,能在新闻、专题片、MTV和电视剧等多种节目的制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这种编辑模式下,编辑人员通过网络从电视台的素材库把较低质量、较大压缩比的视频素材下载到家中的脱机非线性编辑系统上,草编完成后,再传到电视制作中心进行一次合成。目前这种编辑技术发展还受到广域传输的限制。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相信远程编辑定会成为现实。
当然,要实现以上这些功能,首先必须对广播电视系统中,从事多媒体编辑操作的计算机相关硬件及软件进行选配与安装。
三、广播电视编辑系统中多媒体计算机的配置
现如今市面上流行的主流计算机大多都能满足选配要求。电脑的配置越高,运行处理的速度就越快,但是价格也就相应提高。最重要的是提高对声卡和音箱的要求。为了使声音能够接近乃至达到专业水准,至少应选择创新Sound Blaster Audigy声卡以上,不推荐使用电脑主板自带的声卡。如果有条件的话,可选择M-Audio系列专业声卡或者更专业的声卡。声卡的档次直接影响到声音节目的质量。监听音箱的选择也很重要,它间接影响了声音节目的质量。监听音箱在选择时要注意尽量选择声染色小的音箱,千万不能选含低音炮的音箱,并且音箱要与声卡的档次相当,也就是说声卡的价格与音箱的价格要相当。例如,声卡选创新Sound Blaster Audigy,则音箱选市面上常见的惠威M900对箱;若选专业声卡,则音箱选万元级专业监听音箱。在安装操作系统前一定要在BIOS中把板载声卡屏蔽掉,避免可能的冲突。操作系统安装 Win2000 专业版或 WinXP 均可,再安装音频编辑软件Adobe Audition、Cool Edit2.0、Sound Forge或SAM2496任一种或几种都可以。为了让资源、资料、音乐素材能够共享,安装网卡进行联网也是重要的选择,这样多媒体电脑就配好了。把配置好的计算机与调音台和其他周边音频设备连接起来,就可以使用了。
目前我国很多大城市的电视台都早已引进了视、音频工作站等多媒体设备,并且实现了网络化与无缝连接,但还有很多中小城市的电视台虽然拥有了价格不菲的高性能视、音频工作站,但并没有真正的实现网络化,单台设备的使用只能小范围提高图像质量和工作效率。在目前多人合作的网络框架中,资源如果无法被共享,那么具有强大优势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就没有被真正利用和发挥。所以,摄录、编、播全系统实现网络化是在广播电视领域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赵阿群,陈少红,刘垚,徐方勤.计算机网络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080-01
一、多媒体概念的提出
(1)计算机多媒体。我们知道在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已提出了多媒体的概念。而之前的计算机运用主要是在科学计算与文字处理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才将其应用在了我们日常办公与文字处理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利用智慧的头脑已将计算机用于处理图形、图像、数字影像等方面,因此也称为计算机在多媒体中的应用。多种媒体在计算中作业时,档次不尽相同。例如,某些PC机上一块音卡也可以称为多媒体。当然除了低档的,也有一些高档的类型。但有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计算机多媒体应用领域是在计算机界,而不是在系统中随意的使用多种存贮媒,如磁带、光盘等。(2)广播电视多媒体。目前,广播电视网络的优势有许多,如用户量比较大、宽带的价格合理适中等。随着信息时代化的发展,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打造并开展相关的多媒体信息服务,已是现代人所追求并应用的技术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广播电视多媒体是计算机多媒体在广播电视应用领域的一个分支。它要求具有高性能的计算机专业扩展设备并以硬盘作为存储媒介。
二、电视多媒体技术基础
(1)计算机技术。当今的科技技术进步得比较快,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机型与配置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电视多媒体对计算机的要求远远不止是主机的部分,还需要扩展相关的专业用卡。所以,有时候计算机主机的作用只是为了搭建一个平台。虽说不是非要追求高端的主机平台,它本身的系统稳定性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影响。(2)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对于计算机的性能的提高有明显的作用,然而,集成度的提高,可以方便将其他的工作或者更大的功能集成在一起,这样我们就可以较快捷的处理。(3)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最早是应用于军事方面,它是借助大型的计算机进行操作的。数字图像的转换、压缩、恢复、处理、传输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带动了其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4)计算机信息贮存技术。信息贮存技术是计算机的基本技术中的一项基本技术。目前,最廉价的贮存介质是磁带,所以对一些长期需要贮存的信息,采用磁带贮存是最好不过的了。美国一家公司提供的一定容量的数据流磁带和相应的驱动设备,经过数字化保存的视音频素材,在采取正确的保护措施下可以完好无损长达20年。
三、电视制作数字化与多媒体
磁带和磁盘的技术基础与存储介质有所不同,自然会存在不同的应用特点。不过对于不用压缩的数字设备,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信号的指标很高,价格也相对较高。磁带应用较广泛的主要是节目的剪辑上,它的质量可以在多版复制和监控方面得以显现。磁盘系统主要是应用于电影的制作领域,电视的特技合成可以产生不同的质量标准。
无论是磁带还是磁盘的后期制作系统,当采用压缩的数字设备时,都得在价格和性能之间找出一个妥协点,即保证质量充分好的情况下,还要确保价格合理,成本不能太高。
有经验的人士都明白,磁带的系统的提高并不是靠自身的升级完成的,而是不断地淘汰原先的设备。而硬盘系统可以借助硬件和软件的升级来实现,给编导人员的待遇即是可以享受到优越的非线性编辑方式。
四、广播电视中多媒体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
目前,广播电视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渐渐的深入到各个环节之中,结合实际运用的广泛性,广播电视中多媒体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有如下几点:
(1)系统的配置较为灵活,除了提供编辑功能之外,它还可以引进丰富的二维和三维数字特技,将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各种需求。(2)画面合成效果更强,它可以借助软件版的升级,将一些高档的设备软件的某些功能或配合其他的软件功能,以此来增强系统的合成效果。(3)它是一个更加快捷、更加廉价的存储媒介。(4)它可以改变电视行业内的某些环节的作业流程,减少设备的动作成本,将产生一批批优秀的小型制作中心或独立制片人。这样我们的生活中节目来源将日益增多,节目形式多样,节目的制作将不再是专业人士的天下。(5)多媒体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进一步发展。多媒体技术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一部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端口,方便未来的数字讯道传递不同的视音频节目,节目质量的好与坏取决于用户看后的效果。
五、结语
现在的计算机产品升级是时代的发展所趋,是新时代的标志。一些用户可能有着这样的想法:当计算机产品升级完成以后再进行购买这种类型的产品。那么你会发现,现在的产品升级是多么的快呀!何时是一个尽头啊?其实计算机产品的升级是永无止境的,难道在生活中你可以一辈子不用这种产品吗?为此,我们可以将当前市场上的设备作为基准点,发现了既可以满足需要又有发展前途的设备就进行下手购买。这样就不必盲目跟风,追求时髦,并且商家已有多次升级的话,结合自身的经济状况和产品的实用性,收集相关的信息,进行考虑后再做购买决策。
基于计算机技术,利用新型的高科技等技术,即视音频处理技术与数据库处理技术,再结合广播电视技术等可以将多媒体的进行综合应用,我们的广播电视能够在计算机多媒体运用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作过程;课程建设;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特色是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了高职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因此高职教育应有自己的特色。高职课程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应该如何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呢?这正是当前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文以高职“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建设为例,尝试对高职课程特色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
2课程概述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下文简称“本课程”)是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方向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面向多媒体应用开发公司、出版社电子出版部、广告公司、电视台视频编辑部等相关企业的多媒体应用设计师岗位,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重要支撑作用。
3课程特色建设的主要内容
几年来,本课程改革先后经历了实训教学、模块化教学、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等阶段。近两年,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本课程教学团队对课程进行了“颠覆式”改革和重新开发,形成了“项目化”的课程内容、“过程化”的课程组织、“实境化”的教学实施、“全程化”的学习评价和“产品化”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成果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奖励,其中,在2009年4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职业培训软件大赛中,本课程教学团队教师主持制作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多媒体作品获得一等奖,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课程特色进一步显现。
3.1课程内容“项目化”
课程内容的选取要遵循针对性和适用性原则,即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据调查,多媒体作品作为一种直观、互动、形象的信息和传播载体,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得到广泛使用。多媒体作品种类繁多,其设计与制作所需的专业知识范围也非常广泛,再加上新技术、新软件不断涌现,似乎很难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但是,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的一般过程及过程性知识是相对不变的。通过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和课程组对“多媒体应用设计师”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本课程根据完成多媒体作品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对原有学科体系课程内容进行解构,重构基于行动体系的项目化课程内容。将原来由10个章节体系组成的课程内容,以精选的3类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进行有机整合与重构。这3类项目是多媒体展示作品设计与制作、多媒体交互作品设计与制作和多媒体课件作品设计与制作。其对应的真实工作项目分别是“荆州建设成就多媒体展示系统”、“荆州电脑城IT新产品电子杂志光盘”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课件。这3个项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代表性和适用性。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习情境的构建过程见表1。
3.2内容组织“过程化”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以上述3个工作项目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多媒体技术初学者到设计师的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和学生认知规律构建学习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排序,形成融合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多媒体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按照工作任务的完整性要求,对每个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分解为6个工作步骤,每个步骤又由2~4个典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组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涵盖了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职业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详见表2。
3.3教学实施“实境化”
高职教学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职业实境”教学。校内实训基地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本课程实施“实境化”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硬件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以中央财政支持建立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为依托,以工学结合为途径,按照企业技术规范与标准,建立具备职业情境、具有多媒体产品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服务工作过程的生产性实训、实习平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本着与校内实训基地功能互补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近几年,本课程先后建成5家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了4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能手和专家担任学生兼职实践指导教师,较好地满足了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二是教学软环境建设,主要是将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职业标准和规范引入课堂和实训现场,每个学习情境以及学习性工作任务按照行动导向的原则组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适时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境操作与训练中建构知识、内化能力。
3.4学习评价“全程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实施,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实施过程性、能力导向的综合评价。
本课程从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的要求出发,建立基于教学全过程、以学生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学习评价体系。根据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将课程3个学习情境的考核比例进行调整,其中,学习情境1占25%,学习情境2占35%,学习情境3占40%。每个学习情境由指导老师评价、企业专家评价、小组评价、个人评价4个部分组成。指导老师主要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企业兼职老师侧重学生完成每个作品的功能、技术指标等内容进行评价;小组评价主要针对各小组相互合作与交流等内容进行评价;个人评价则是指学生对自己和组内其他同学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3.5工学结合“产品化”
工学结合是世界各国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建课程的模式很多,但不少都是停留在实训、实习等单边、浅层合作领域。本课程工学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教学项目完全来自校企合作开发的真实产品,企业从中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学校则可以促进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社会效益明显;二是本课程教师、企业专家和学生合作开发的多媒体作品得到了社会的检验和认可。2006年以来,本课程教师与企业合作,指导或带领学生制作的多媒体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奖励。其中,本课程学习情境3“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课件”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计算机课件大赛一等奖,“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作品获得第三届全国职业培训软件大赛全国一等奖,“Flas实例多媒体教程”多媒体作品获得2008年湖北省电教作品大赛特等奖。本课程以真实项目产品为载体形成的工学紧密结合模式,受到行业企业和有关职教专家的好评。
3.6教学团队“双师化”
“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在本课程5名主讲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为75%;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比例为83%;3名专任教师均具有“双师”素质,包括1名高级平面设计师、1名多媒体制作师和1名多媒体应用设计师;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2人,技术职称分别为高级技师和多媒体制作师,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良好“双师结构”特征、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课程教学团队。2008年,本课程教学团队被湖北省教育厅遴选为湖北省首批省级教学团队。
4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为高职课程特色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高职课程的特色可以从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内容的排序、课程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完善及“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只有通过富有特色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才能创造出生机和活力,才能赢得和其他教育一样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