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背景

研究性学习背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背景

研究性学习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应用 

研究性学习是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模式,该种学习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有着良好的优势.但是,在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旨在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探究如何利用探究性学习来提升我们的综合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与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探究,在已经知识基础上进行同化、探究和组合,从而获取到新的能力与态度,提升自己的创新性素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即素质教育,关键就是改变自己传统的学习模式,推广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以往单纯的知识获取方式,让我们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中涉猎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从而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1.开放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与书刊来收集相关的知识,进行筛选,实施社会调研,利用针对性的研究方法来得出结论,从而提升自己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非常开放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可以作为学习内容,这无疑让我们的学习更加具有趣味性.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日常生活等多个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2.探究性 

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中,我们需要探究的主题多为自己确定,学习方式是主动的,积极的,一般不需要教师进行全程指导,只要进行归纳和总结即可.在提出探究性主题之后,可以在相应的情境与背景下进行学习,由我们自主来发现其中的问题,归纳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这种模式强调理论与生活、科学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强调关注现实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既能够让自己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新课改背景下开展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在日常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依然是我们学习的主要阵地,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要立足于数学课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对于我们而言,求知欲望是我们分析问题的主要动力,如果我们对一项事物产生求知欲,这种欲望就会支持我们孜孜不倦的去探索问题,找寻到问题的答案.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可以主动的进行讨论,与其他的同学一起来分析问题,让数学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帮助自己走出思维上的分水岭.实际上,在高中数学教材中,大量的公式和定理本身就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材料,如对数的性质、椭圆方程、双曲线方程、抛物线方程等等,这都可以让我们利用其进行探究. 

(二)利用数学开放题开展探究性学习 

开放性题目是高中数学中的新题型,与传统封闭性题型不同,开放性题目更加注重数学问题的研究性,强调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开放性题目中,我们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给我们布置大量的开放性问题,如这个问题:“在一块正方形草地上,想要开辟中一个花坛,花坛面积为正方形草地的一半,那么应该怎样设计呢?”这道问题是典型的几何图形问题,在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我们就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行探究,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 

(三)利用生活实践来实施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注重数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源自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有大量的数学知识,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以下的问题均可作为数学研究性问题来进行讨论,如购房贷款决策问题、商品营销策略问题、气象学中的数学问题和拍照取景角最大问题等. 

三、结语 

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新事物,还处于初创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传统的数学教学应注入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活水是不容置疑的.笔者认为,学生必须深刻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真正确立以自己发展为本的理念,改变过去陈旧的传统学习观念,逐步培养我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高桂清.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案例[J].新课程(中学版).2008(04). 

研究性学习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选题;实施

随着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高中数学新教程中新增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包括研究性课题及实习作业). 如何变革学习方式,组织好这些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新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更多的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将学习内容转变为研究性学习,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或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社会生活或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在这过程中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而是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知识发展的广阔前景.

那么,研究性学习如何选题和实施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反思.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1. 深入研究教材,从中建立研究课题

教科书是高中生进行新课程学习的基础读本,考虑从新教材提供的案例和背景材料中发现和建立课题,以进行数学探究,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此外,高中教材因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对知识的阐述具有一定的局部性和特殊性,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教师有意识地精选课本中的一些典型例题与习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揭示其丰富的内涵,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对高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原则有一定的针对性. 因此,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典型例题、习题引申拓展,设计探究型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 挖掘初始问题,从中引申出实践课题

初始题目及题目所在的数学分支与社会生活、相关学科和其他学科分支有着广泛的关联,使数学探究具有厚重的内涵基础,或者题目本身及其解决充满着多元化和开放性的变化且能不断产生新的有价值的情景,使数学探究具有灵活的方法基础,抑或者题目具有典型性,便于学生通过“个”问题的研究,获取“类”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使数学探究具有高远的价值基础.

3. 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从中提炼出研究课题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学数学不仅是为了提高思维水平,更是为了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社会生活服务. 学生通过自己居住的生活环境及所接触的现实生活,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从中发现问题,并亲身参与取得第一手材料,充分利用数学知识,建立起内在联系,提出与数学有关的研究性课题.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素材,需要学生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从而查询资料,调查研究,设计实验,数学建摸,让问题得以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实际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洗衣服是我们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情. 在没有洗衣机的年代,给你一桶水,洗一件衣服,如果我们直接将衣服放入水中就洗;或是将水分成相同的两份,先在其中一份中洗涤,然后在另一份中清一下,哪种洗法效果好?答案不言而喻,但如何从数学角度去解释这个问题呢?

学生对这个问题进一步研究,无疑会激发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且能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

又如观察报亭卖报情况:进价、售价及卖不出去而退回每份报纸赔钱多少等,统计一个月的销售情况,为卖报者估计进报数量,使之收益最大.

再如现在很多人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请用数学知识说明在各个季节,热水器安放的倾斜角为多少度时,可使正午时阳光直射热水器,从而取得最大热效率. 根据研究结果,可向厂家如何提议?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 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4. 关注热点,争论焦点,从中探讨出研究课题

学生通过新闻媒体、上网及所接触的周围人群了解当前的热门话题,从中选择与数学有关的研究性课题. 或由教师提出焦点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有研究、讨论价值的焦点问题,在小组中讨论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如下问题:

如今足球比赛已成为世界人民最受欢迎的“热点”比赛了,足球运动员在射门时,面对对方守门员,射门时的角度、球速与守门员扑球时的移动速度有何关系时,能将球射入球门?足球运动员在何处射门时最好?

当今社会受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影响,很多人面临着下岗或失业,而养老保险已成为他们的“焦点”问题,某人在40岁时是参加某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险好呢,还是将钱存入银行?请你为他“做主”.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根据下面提供的实际情形,设计一个数学建模活动,并进行交流.

实际情景:现在许多家庭都以燃气(在城市一般用天然气、煤气、液化气,在农村一般为液化气、沼气)为烧水做饭的燃料,节约用气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怎样烧开水最省燃气?

提出问题:省燃气的含义就是烧开一壶水的燃气用量少. 一般来说,烧水时通过燃气灶上的旋钮控制燃气流量,流量随着旋钮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由此可见,燃气用量与旋钮位置之间存在函数关系. 于是问题就是:旋钮在什么位置时烧开一壶水的燃气用量最少?

设想,当旋钮转角非常小时,燃气流量也非常小,甚至点火后的热量不足以将一壶水烧开,如果一直烧下去,燃气用量无止境;随着旋钮转角增大,燃气流量也渐渐增大,烧水用气量则会有所减小,但是,旋钮转角很大时,燃气不一定全部燃烧,过分的热量不能充分作用于水壶,会产生浪费,烧一壶开水的燃气用量又会比较大. 旋钮在什么角度用气量最小呢?我们试图通过实验测出几组数据,然后用这些数据拟合函数.

研究性学习背景范文第3篇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生活中、社会中选择具有研究性的课题,在对选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培养出更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⒈具有开放性

数学研究性学习较传统的数学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给学生留下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激发自己的思维,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巩固了数学理论知识同时又能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在开阔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⒉具有探究性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我们知道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不断地探究,去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特点,能够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启发学生数学的探究性思维。

⒊具有实践性

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利用实践和相互交流的方式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并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⒈要确定适当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在实践研究中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数学问题都可以运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需要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师认真地选择研究的课题,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数学课题进行研究,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这样的课题才能激起学生的研究欲望。对于一些超出学生掌握知识能力以外的,或者对于研究条件、操作要求高的课题,不宜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课题的选择一旦过难或者要求过高,不但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反而会大大挫伤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⒉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疑问,才会去思考、探究,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在问题的思考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⒊吸引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研究性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开始上数学课时,教师就要首先吸引学生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用学生能够接受、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从而吸引数学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欲望。

例如,笔者在教授《数轴》这节课的内容时,在课堂上进行了这样一个课堂小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例如,第一排的同学说出相应的正数、0、负数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课堂中兴致高昂地玩着游戏,课堂氛围极为活跃。于是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现在老师将第3个同学规定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因为原点的位置改变了,那么同学们之前的编号都会随着改变,但是由于同学们之前没有涉及到数轴的相关概念,因此他们对重新编号的问题会产生困惑,于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引出了今天教学的内容――数轴。

这种课堂小游戏的创设,让同学们在“玩”中学习数学,在“乐”中思索问题,在吸引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欲望。

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研究性学习注重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参与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形成独立的数学理解力和感悟力,这才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所在。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边边”(SSS)之后,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来加深对判定的理解和运用:如图,工人师傅要检查人字梁的∠B和∠C是否相等,但他手上没有量角器,只有一把刻度尺,你们如何为工人师傅解决这个问题呢?(每位学生发一张如“人字梁”的纸片,让学生齐动手操作。)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最后是这样操作的:①分别在BA和CA上取BE=CG;②在BC上取BD=CF;③量出DE的长a米,FG的长b米。如果a=b,则说明∠B和∠C是相等的。教师接着提问学生:你们的这种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动脑,借助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逐步得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增强了学生研究问题的决心,更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研究性学习背景范文第4篇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遍化、大众化发展,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了一个特点鲜明的群体,其行为逐步趋向了多元化。在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呈现出了一种怪异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力不专注,过度依赖手机,在课堂学习中玩手机的行为不胜枚举。为了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文章围绕学习行为理论相关内容展开,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现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学习行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逐渐趋向于大众化发展,为社会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民素质并满足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受到社会行为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较大,功利化的社会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外界的侵扰,很多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理念都发生了变化,其不再囿于学习的纯粹性,学习成为了其获取某种利益的手段和跳板,学习行为逐步失范,并产生了其他很多不良的行为。为了改变现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十分必要。

一、学习行为理论分析

学习理论最早是被用在社会行为研究中的,其代表人物是阿尔伯特.班德拉,其后,桑代克对之前的学习效果定律进行和改造并提出了学习动机力理论。在桑代克看来,所有的行为方向都是由习惯决定的,个体行为的能量供应者是驱动力,是动机。在对学生的注意问题、学习行为、认知能力以及家庭水平进行观察分析后,杜勃鲁认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影响较大,其直接决定学习成绩。斯金纳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包括应答和操作两种,所有的行为都是人自发产生的,而操作化因为的主要功能是强化。在加涅看来,学习行为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行为,其包含了众多内容,具有不同的层次,存在级别上的划分,个体的学习行为与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以及反馈等阶段的联系紧密,并且各阶段的学习都会受到内外事物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会受到学习动机、课堂注意力、学习态度、偏科现象等的影响。在大学生中,其学习行为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缺少理想追求,对专业的认知不到位,知识体系不健全,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不当,学习动机不强烈。在课堂学习上,由于过重的负担使得其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呈现出不端正性,积极性缺乏,被动式学习问题突出。当前大学生所呈现出来的这些学习行为现象,都表明其学习行为缺乏理论的指导,缺乏导师的正确指引,以至于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学习行为。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现状分析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在学习行为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都在学习动机、课堂注意力、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生身份、所学专业认知、兴趣爱好、偏科程度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习动机问题

从当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欲望缺乏。很多学生学习只是为了以后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或者是获取学校的奖学金。很少有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或者是为了兴趣而学习,学习动机没能够在优化学生学习行为方面发挥作用。

(二)课堂注意力问题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关注程度较低,一心两用或多用现象普遍,携带疑问听讲的学生极少,部分学生只听重点和要点,自己玩手机不听课的学生也存在。这些都表明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对课堂学习的参与性缺乏,课堂笔记记录不到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变化,部分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使用电子网络资源自行探究解决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课堂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三)学习态度问题

学习态度对学习行为的影响是直接而具体的,学习态度既包括对肯定行为的坚持,也包括对否定行为的准备状态。据有关调查表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对学习的认识都比较正确,放弃学习的想法较少,态度基本上比较端正。然而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部分大学生会出现旷课、逃课行为,在课堂上玩手机或看小说,课后复习次数减少,课后自觉学习行为减少,作业抄袭和考试作弊现象都越发普遍,其学习态度越发不端正。学习散漫现象在大学并不少见,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内驱力相对缺乏,对未来的规划也不清晰。

(四)学习策略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学习策略有不同的含义和特点,学习技能、自我管理活动、复杂计划等都是学习策略的具体表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很少自己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或者是制定了计划之后很难坚持到底,自由支配自己时间的学生占据较大比重。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的学习策略不同,学习行为的主动性也有很大差异,大部分学生在遇到问题后不会主动与老师沟通,而是会求助同学或不了了之。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相对不足,对现代化学习工具的利用不充分,学习策略缺乏计划性和自主性。

(五)学生身份问题

学生身份只有党员、学生干部、普通学生和学习困难者等四种,而不同身份的学生,其在学习行为方面的表现不同。拥有党员和学生干部身份的学生会严格要求自己,其学习行为表现都比较好。普通学生也能够遵循管理要求,但在学习行为方面的表现差强人意。而学习困难者的学习行为令人堪忧,这类学生心中有很大的不满意感,对他人、对学校、对专业都有很多的抱怨。

(六)所学专业认知和兴趣爱好问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的影响下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比较迷茫,对自己的专业和自身的认知都比较缺乏,很多学生在填报专业时没有自主选择权。在选择专业之前根本不了解此专业的特点,当了解专业之后会彻底失去兴趣,对本专业的教学方式、教材设置以及课时的安排都非常不满,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行为趋向失范状态。兴趣是个体的心理倾向,爱好能够转化为个体行为,在这两者的影响下,个体会深化对自我和对其他事物的认知,并据此发展自己在某方面的潜力。当学生对某一领域产生了认同的心理倾向后,并产生了系列积极行为,那么他将会在此领域投入更多的精力。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也会受到兴趣爱好的影响,比如喜欢舞蹈和歌唱的学生会更多的选择艺术专业,会在爱好的驱使下自觉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巧。

(七)偏科问题

大学学习会涉及到很多的文化课程,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会在某一科的方面表现极好,在某一科方面的成绩极差,其他的学科则表现一般,中学的偏科问题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偏科问题严重。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来看,个体之间的行为差异与其智力发展有极大的关系,个体的7种智力在综合中突出了个体智力特点的不同。在空间、数理、语言、节奏、交流、自省以及动觉等智力的影响下,大学生就呈现出了偏科现象。再加上教师的影响,学生的偏科程度日益深化。

三、影响因素分析

(一)客观因素

从客观方面来看,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之所以还存在如此多问题,主要有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的等方面的原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习投入和学习输出之间处在不一致性,再加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观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大学生的家庭条件都一般,家庭给予大学生的影响较大,由于关心不够学生的学习行为就会出现偏差。高校的教育态度、教育制度、校园学习风气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是学习行为的主导客观因素,部分教师的行为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传授专业知识时,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直接影响。比如,少数教师普通话不好,常常用方言讲课,部分学生听不懂教师的话语,久而久之,便会放弃此学科的学习。

(二)主观因素

从学生个体来看,大学生在课堂注意力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在上课时精力难以集中,尤其是学习内容比较难时,学生很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不同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同,大学生对学习和自我的调节能力、舒缓压力的能力以及学习时间占比都不高,较弱的学习动机使得其学习行为不正确。大学阶段的学习需要学生发挥自动性和自觉性,而当前的大学生由于其他方面的压力在学习态度方面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得其学习行为发生了极大偏差。由于受到自身能力和偏科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策略还有所缺陷,学习效果不佳,学习行为有待优化。

四、对策分析

(一)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要想改变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现状,就必须要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而言,高校要强化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通过建立章程制度建设一支能力强素养高的辅导员队伍,发挥其大学生学习行为方面的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合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三观,端正学习目的。为了完全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作用,高校要加大对其的领导力度,对辅导员队伍给予足够的物质效益和情感关怀,同时提高其待遇标准和录用标准,提升其稳定性。再者,高校要通过综合运用管理、文化、活动以及大众传播等媒介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学习行为的管理避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出现偏差。为了规范大学生的学习思想,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入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强化其积极的学习行为。高校该可以在各重要节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化学习,开展包含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在内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感悟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帮助其优化学习行为。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大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参差不齐,为了端正其学习行为,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观念。在高校中,有部分学生由于发挥失常而被迫进入自己不喜欢的学校,这类学生的心理存在一定问题,如果不加以指引,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为了优化大学生的学习行为,高校便需要引导学生树立适宜的学习动机和积极向上的心态,鼓励其脚踏实地,放下浮躁,锻炼学生的学习精神,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树立信心,收获喜悦。在高校教育中,要注意将教育引导与自我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学校的校训和精神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其成长成才。

(三)重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与大学生学习行为直接相关的是教学,为了改变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现状,高校要重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尽可能的强化专业教学,健全高校的教学制度和奖惩制度。对学习行为较好、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惩处,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高校也可以让参与学校的监督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行为的自律性,克服其行为短板。其次,高校还要健全相关制度,增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并为其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为了改变学生之前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并时刻鸣响学习的警钟,强化对学生的交流和了解,帮助其优化学习行为,提升学习效果。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还要强化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创新能力,对于其提出的比较新颖的观点,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对其进行指引,帮助学生深化思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其思想,进行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业指导

为了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高校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强化对大学生的学业指导、自信心建设并为其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在交流过程中给予其成长指引,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五、结语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既为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知识的平台,也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观念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为了帮助大学生优化其学习行为,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重视教学设计并加大对大学生的学业指导力度。

参考文献:

[1]代相龙.翻转课堂中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研究性学习背景范文第5篇

Abstract: Targeted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tudents as objects, the article explores students consume behavior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brand preference.

关键词:北京林业大学;消费行为;性格;品牌偏好

Key words: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onsumer behavior;character;brand preference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134-01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是指决定和折射个体如何对环境做出反应的内在心理特征。内在心理特征包括使某一个体与其他个体相区别的具体品性,特质,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简而言之,个性反映了个体的差异性。构成个性的这些心理特征会对产品选择产生影响,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品牌偏好。然而,当一种新产品进入市场之前,它同样会形成品牌个性。基于之前的学者运用心理学中的“大五”人格理论模型对品牌个性维度进行探索性研究,更加可以确定消费者的性格与品牌偏好之间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

有关此方面的研究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有研究人员曾应用Freud的心理分析理论到消费者的个性研究中去,得出了消费者的穿戴是他们个性的反应。因此也给了营销人员新的启发:对不同个性的人,设计和提供不同个性的产品。探索消费者性格与品牌偏好的关系不仅对产品定位有一定的意义,对营销人员的营销策略也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据此,我们将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具体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性格与品牌偏好的关系。

首先,是对性格进行分类,利用了“大五”人格分类法。并且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得到了五对性格分类,分别是强适应性和弱适应性,低社交性和高社交性,低开放性和高开放性,低利他性和高利他性,低道德感和高道德感。这五队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得出的概括性结果。然后,我们筛选了一系列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各方面联系紧密的产品与品牌。比如,手机,电脑,面包,牛奶等。在这些大类下包括许多同质的不同品牌,就手机这一类来说,拥有的品牌有诺基亚,三星,LG等等。最后,由于调查对象的原因或者一些牌子没有考虑等因素,我们会对其做一些调整与补充。我们经过预调查,听取被调查者的意见和建议,经过修改,进行正式调查问卷的发放。在总共发放的500调查问卷中实际收回478份,对每一份调查问卷的性格维度进行总结并且与每一个项目的最喜欢品牌进行对应,最后利用一系列的透视表得出最后统计结果。

品牌偏好是指某一市场中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喜好程度。影响消费者心理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是消费者的性格因素,另外一种是品牌的个性因素。在我们统计的最后结果中,有三类产品是品牌的个性因素占主导地位,分别是手机,运动鞋,纸巾。其他的产品与消费者的性格因素关系密切,分别是电脑,时装,护肤品,牙膏,洗发水,面包,牛奶,碳酸饮料。

品牌个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品牌的功能,另一方面是品牌的独特魅力。在这次调查中,手机中的诺基亚,运动鞋中的NIKE鞋以及纸巾中的心相印纸巾相对于其他同类产品的品牌个性塑造成果最有效,在所有性格维度的消费者人群中最喜欢的牌子都倾向于这三种牌子。这也是这三种牌子在各自的领域占主导地位的首要原因。然而,大多数的产品的品牌个性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强,消费者的性格因素在对产品的购买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潜意识的本能欲望,释放一种心理压力,获得某种心理补偿,并且其购买行为也试图长期与其自我概念保持一致。因此,消费者购买的产品或者服务在外部反应了消费者的形象,体现了消费者人生观,价值观等。在消费者的性格与品牌个性调查研究中发现,随着消费者的性格与品牌某些个性一致性程度趋同时,消费者对其购买的意愿就会增强。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力图使产品符合长期以来对自我的认识,即是自己的性格特征。

在这次调查中,这些产品(电脑,时装,护肤品,牙膏,洗发水,面包,牛奶,碳酸饮料)与大学生消费者的性格有密切联系。就电脑而言,低道德感的消费者(12人)中多数人最喜欢的是惠普,苹果,索尼三个牌子。低开放性的消费者(11人)中有6人最喜欢的牌子是联想。低利他性的消费者(10人)中多数人最喜欢的牌子分别是苹果,戴尔,东芝。低社交性的消费者(19人)中有10人最喜欢的牌子是苹果。高道德感的消费者(57人)中有36人最喜欢的牌子是苹果。高开放性的消费者(63人)有一半人最喜欢的牌子是苹果,1/6的人最喜欢的牌子是戴尔。高利他性的消费者(121人)中有41人最喜欢的牌子是苹果,35人最喜欢的是联想,25人最喜欢的是索尼。高社交性的消费者(51人)中有40人最喜欢的牌子是苹果。强适应性的消费者(16人)中大多数人最喜欢的分别是戴尔,联想和苹果。弱适应性的消费者(118人)中有46人最喜欢的牌子是苹果,21人选择惠普,16人选择联想。虽然,大多数消费者偏好苹果牌电脑,但是总体没有手机品牌偏好那么强烈。并且选择比较分散。说明,消费者性格与品牌偏好关系就电脑这一产品而言呈弱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