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传承的理论依据

文化传承的理论依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传承的理论依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传承的理论依据

文化传承的理论依据范文第1篇

“土布”又称“手织布”、“粗布”,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一直沿用至今的一种纯棉的手工纺织品,多采用原木织布机。土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很强的立体感、厚实耐用、透气吸汗,不起静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崇尚自然、环保的消费理念,对纯天然纺织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在陕西、江浙、山东等地区出现很多手织布生产企业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陕西土布运用到女装设计中,将传承文化中的精神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重新组合,使它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并丰富现代设计的艺术语言和思想内涵。通过对陕西土布传统手工工艺的有效传承,为更好的拓展陕西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多元功能,适应和满足不同的消费需要,将提供更为积极有效的思路。

陕西手工土织布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是我国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近些年陕西通过实行“一村一品”政策在咸阳、武功、礼泉、蒲城、韩城等多地区已建立具有特色的手工土织布示范村,发动传承这项手工艺的传承人和当地妇女,她们既发挥了陕西的传统工艺,又为家里增加了收入,成为陕西农村地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项有特色的惠民政策,并且成功商业化经营,使陕西手工土织布走向市场被更多人所熟知。

为挖掘陕西地区的民间艺术提供理论依据,开拓了研究陕西土布的面料再造及开发应用的研究领域,提高研究层次进行文化寻根、唤醒民众文化意识、普及优秀文化遗产的文化,将陕西土布的创新应用与文化内涵结合,传承并开发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现代女装设计,将实用和审美相结合,有利于土布艺术的长久发展,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陕西传统土布手工艺技艺,保护陕西民间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陕西土布的纺织工艺及其特点,利用现代女装设计的观念和手法对其进行创新设计,试图探索陕西特有的民间。土布创新应用模式,以适应现代化的审美需求。

陕西土布作为中国纺织史的重要组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地域特色,不仅是不朽的中国传统艺术典范,也是西部文化最为重要的历史见证与标识,更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这种极富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至今仍然原汁原味,的确难能可贵。

对现有的陕西土布手工艺进行详细的研究,在现有陕西土布的基础上开拓和研发新的时尚元素。将陕西土布的创新应用与文化内涵结合,传承并开发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现代女装设计,将实用和审美相结合,有利于土布艺术的长久发展,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陕西传统土布手工艺技艺,保护陕西民间文化遗产。

通过对土布的研究,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在陕西武功县企业、政府进行收集和整理分类,调查表明陕西武功县南可村的村子土布发展最为典型。其土布都是纯手工制造,从纺线到织布等所有的工序均采取传统工艺,在当地经过实地调研,而后系统研究,为挖掘陕西地区的民间艺术提供理论依据,开拓了研究陕西土布的面料再造及开发应用等深入系统的研究领域,提高了研究层次。

以陕西土布为面料进行现代女装设计,是为了进一步以原创思维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从现代女装设计的角度出发,更多从回归大自然的环境,特别是色彩引入设计中去唤起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我们以陕西土布这一形式表现对自然的推崇和重视。

扩大产品开发领域。土布产品的开发应考虑到土布本身的风格、特性来考虑。土布简约质朴的本质与喧嚣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女装开发可以遵循土布舒适挺括、透气吸湿的面料特性展开多种风格的设计。

以陕西土布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方法分析为研究重点,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市场调研、品牌策划、设计应用和具体实物制作,归纳形成陕西土布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具体的应用方法。利用传统土布的材料与工艺制作及其特色构成的基础与核心,在针对产品设计上的滞后及其影响土布走向更为广阔市场的主要障碍,因此解放思想,打破常规,通过现代设计方法与同土布制作的最佳契合点,来实现对土布的有效设计与创新实践。

文化传承的理论依据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方言;校本课程;老城区;语文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城市化进程中的方言处境与保护――以宁波市老城区方言普通话同化现象为例”(项目编号:201511646004);2015年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宁波市老城区方言的同化现象调查及语文教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R405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04-03

一、引言

方言土语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象征着地区和民族的特色文化,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汉语方言学的建立是由五四提倡白话文、到民间采集民歌而引发的,因此不少文人墨客的作品也不免受方言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学与方言可谓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方言也将有助于诗歌、文言文等语文教学。

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语文学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学生对于语文学科也更为熟悉,且语文所锻炼学生的正是运用字、词、句、段、篇的能力,这正符合语言教育的要求。因此,学校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课时安排,增加方言类校本课程。然而,笔者根据前期的调查发现,就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宏观发展而言,专门就方言而开发的校本课程的成功范例微乎其微。由此,本文因地制宜,选取宁波市老城区(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为研究范畴,管中窥豹,试图简单论述地方方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理论依据,目的在于传承地方文化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方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 拓展课程教材的创新与实践

过去,许多人对语文课程资源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课本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一阐述说明了语文课程资源建设是需要乡土资源的。反之亦然,乡土资源走进语文课堂,不仅会丰富语文课程资源,还能增加学生对本乡本土文化的了解,加深他们在感情、心理上对故乡的认知。由于对语文这门学科理解的不够全面,还导致不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掌握层面,而无法灵活地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实践性科目,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及不同学生的需求,并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与更新。

2. 推动教师的教育素养与技能

在我国的中小学校,实际承担教学工作的是任课教师。可以说,教师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最直接的中坚力量,若缺少教师这一桥梁,则实际的教学任务就无法顺利完成。因此,在明确校本课程教材重要性的基础上,还要让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到方言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这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活力,也使得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因此,方言校本课程开发是在专业自上给语文教师松绑,让教师自主决策,这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般而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可以把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见习期教师看作是青年教师发展的起点,把理想的专家型教师看作是教师发展的目标。从师范院校毕业生见习期教师到成长为理想的专家型教师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教师职业的适应阶段、教师职业的定型阶段、教师职业的突破阶段及教师职业的成熟阶段。由于各个不同时期的教师特点,并结合校本课程的特征,笔者建议由教师职业成熟阶段的语文教师主持编写校本课程最为合适。

3. 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与发展

目前,我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我国,校本课程一般指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国过去一直都是中央集权式的课程管理模式。教师和校长都习惯于听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没有机会去参与课程的决策。而当前,随着我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实施,体现出了我国课程权力的下放和课程决策权力的分享。教育的民主化表现在民众参与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上。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广泛参与和民主决策。

三、宁波市老城区方言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依据

1. 语言哲学的“语言是存在的家”理论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提到:“语言是人与生俱来就存在于其中的东西,人就在语言中,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存在,人只能存在于语言之中,人也只有在先在于他的语言的引导下,才能理解自我和世界。语言预先给他规定了视野,引导着他的眼光,为世界赋予了意义并为世界(万物)命名,正是语言,使世界成其为所是,使万物成其为所是,语言对于人,就像他生息于其上的大地,就像他须臾不可或离的家园。人在语言中存在着。”所以,海德格尔接着说:“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人先天地就被语言所贯穿、所引导,所以与其说是人在说话,不如说是语言在说话。人的话语只是语言借以自我表达和自我延续的途径而已,而一个人的生命则只是一个民族的传统借以自我延续和繁衍的途径而已。”

2. 应用语言学的“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但如今很少有语文教师能在语用层面对于学生开展方言教学,这就必然导致了青少年无法理解宁波方言的话语语用内涵。即便青少年在与家庭成员的交流中掌握了很多的方言知识,却没有形成应用所学方言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语用能力也普遍低下,往往只能理解和表达基本的语义。这就导致了只有将语用学的理论基石――言语行为理论和方言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组织语用真实、语境真实、语义真实的交际运用活动。

3. 课堂话语的“社会实践”理论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通过一系列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著作,建构了以“场域”“惯习”和“资本”等术语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实践理论。虽然语言与话语并不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但该理论仍然保持了对语言与话语的敏感和关注。布迪厄以权力的视角,把语言视为一种文化资本;以关系的视角,把话语实践视为关系的建构。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与课堂话语分析存在许多契合之处,他对语言与话语的理论分析和相关实证研究对课堂话语研究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受布迪厄早期开展的人类学研究的影响,他的社会学研究也呈现出鲜明的人类学取向。因此,布迪厄更倾向于通过人类学方法进行场域分析,并且关注不同群体长期形成的语言习惯。话语实践蕴含在其他社会实践中,反之其他社会实践也为理解话语实践提供了依据。

4. 教育经济学的“语言经济学”理论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语言经济学孕育于民族主义问题之中,发端于加拿大的官方语言问题,它的兴起成就于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语言经济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语言经济学采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及工具,把语言和言语行为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而狭义上,语言与劳动收入关系研究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语言动态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以及博弈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等构成了当前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正如之前所提到那样,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具有价值、效用、成本和收益等经济特性。而如今,随着人类迁徙的频率加快与范围扩大,许多外市甚至外省的人群都大量地涌入宁波,并渗透于各行各业。由于非宁波本地人士无法很好地运用宁波方言,所以他们在日常交际中就会选用最快速、最简便的普通话来与他人沟通。为了双方沟通的便捷,宁波本地人会逐渐省去一些繁琐的说法,取而代之的则是更为易懂的语用含义。因此,宁波本地人与非宁波本地人的语言会越来越趋近于相同。

四、结语

宁波市老城区方言作为传承宁波文化的一种载体,具备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除却宁波市老三区方言,宁波这座城市还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到处都遍布着古老遗迹,例如鼓楼、城隍庙、南塘、琴桥、灵桥等。因此,笔者建议以校本课程建设为途径,强化宁波老城区方言在语文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合理倡导学生学习宁波老城区方言。总而言之,以宁波市老城区方言为例的地方方言应与普通话结合在一起,共同应对全球化语境下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

[2] 周仁康.走向智慧的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63.

[3] 常维国.校本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J].学术论坛,2007,(12):203.

[4]范蔚,李宝庆.校本课程论:发展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72.

[5] (德)马丁・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文化传承的理论依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现状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84-02

一、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研究的现状

对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对于冰雪题材绘画创作相关研究。冰雪山水画研究方面有于志学主编《触类旁通:冰雪山水》,2004年;卢平主编《于志学》,2005年等;北大荒冰雪题材版画研究方面有北大荒画报社主编《北大荒版画选》,1962年;北大荒版画三十年文献编辑委员会主编《北大荒版画三十年论文选集---吞吐大荒》,1988年等;北方冰雪题材水彩画写生研究方面有李水成主编《水彩画风景写生与创作》,2011年。董喜春主编的《水彩画风景写生》,2006年等。以上三方面均以不同形式直接针对冰雪题材绘画创作进行的相关研究。

二是雪景题材油画创作的个案研究。我国当代许多油画家的雪景作品非常出色,他们在广泛吸收欧美等西方油画的注重科学的再现物体外在的客观语汇的同时,汲取中国传统的强调作者主观感情和注重画面意境的精神,在油画本土化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些画家有群、苏天赐、艾轩、沈行工、白羽平等一大批著名画家。群的画风融入了西方抽象绘画语言和中国唐宋以来的美学思想,由表现上升至观念。苏天赐的雪景风景画并不追求丰富的光线变化,他用色单纯而概括,强调黑白,压缩空间,善于经营点线面的关系。艾轩风格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怀。他画高原景色中的孤独人物,借雪域高原的女孩与牧民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那份孤寂之感。这种景中之情首先来源于雪所蕴涵的忧郁和寒冷的意境。艾轩用大笔概括的雪凝练而圣洁,白雪覆盖的地面被压缩成极少起伏的、抽象的面,只有远处的地平线的一条弧线才使画面有了一些动感,使画面看起来更加空旷、深远。沈行工的雪景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他在色彩语言上对于中国诗性文化的表达与创造。在他的一些雪景油画中,江南风景与象征高尚、纯洁的白雪结合,给人以空远、静穆、圣洁、一尘不染的美感。通过当代油画家对雪景题材绘画不断创作努力,为我们今后图像史料搜集及创作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对于北方油画创作的实践感悟与收集整理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东北雪景创作风格、代表画家及创作特点,对于我们分析和探索北方独特的地域性冰雪题材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北方气候受大陆性季风的影响,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被积雪覆盖,浓郁的北方地域特色对于艺术家雪景创作题材的选定奠定了丰富的地域素材基础。

四是国外相关研究。油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出现至今已有几百年,风景画作为独立的艺术样式而出现时也涌现出许多的雪景题材绘画。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画家中许多人都以冰雪为表现题材,创作出了大量杰出作品。被誉为欧洲独立风景画开创者的老彼得.博鲁盖尔《雪中猎人》是雪景风景画先驱。库尔贝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美术运动代表人物,他的雪景油画很精彩,以朴实的手法描写家乡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色,他的雪景画色彩明亮,注重对空气和外光的表达。印象派画家中许多人迷恋雪景,严寒中奇妙的光线变化激发了无穷的创作灵感,他们热衷于表现雪中日光下物体蓝色的投影、若隐若现的丰富色彩和雪的白色氛围。印象派画家莫奈所做《淌凌》;毕沙罗《霜》和西斯莱《鲁弗申的雪》等作品,画中的雪在色彩上所达到的和谐与抒情效果。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地处高纬度,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冰雪覆盖。自然造就了俄国夸张奇幻的冰雪世界,他们的画作也拥有一种深远辽阔的壮美意境。以巡回展览派为代表的艺术家们的雪景油画,描绘了辽阔而美丽的俄国大地,画面的意境庄严、优美、苍茫、凝重而富有诗意。通过以上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分析发现,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多以实践创作为主,缺少对北方雪景题材油画创作方面的理论研究。在相关的理论研究层面尚存在不足现象且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对北方冰雪油画创作理论研究数量不多,且显得过于零散,系统性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的深入研究。其次,现有理论研究多集中在理论的某一方面开展的研究,缺少全面的美术理论研究及方法论特征的归纳。第三,针对以上的四方面研究说明对于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研究缺少深层次的本体研究。

二、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研究的脉络

通过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将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研究脉络分为三个阶段,以逐渐递进的研究方式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是针对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进行系统性概述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表现手法以及国内外雪景创作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系统的将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研究进行理论概述,这也是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的系统性概述,对研究内容以及现有资料进行全面梳理,为进一步进行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研究做以前期铺陈。

第二阶段是针对北方冰雪题材创作进行视角性的个案研究,将从不同时期的绘画特点、表现语言、民族性及北方乡土文化等视角对其进行多层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归纳和整理出适合进行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研究的合理视角,探索出适合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研究的切入点,研究将集中研究融合性与传承性特点。

第三阶段针对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进行审美性研究,这也进入了理论研究的深入层次。通过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研究的前期两个阶的研究,将在理论层次上深入挖掘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在审美角度上的理论性,总结并概括出适合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研究的方法论特征,从不同时期的绘画特点、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从而提炼其现代性的审美价值,提出有理论价值的关于雪景油画创作反映的独特地域性及绘画语言具有审美性的方法论。

三、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研究的意义

通过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的研究可以将艺术实践与理论内涵结合起来研究,全面、深入的揭示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民俗价值及艺术价值;通过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对“北方冰雪”这一地域性题材的挖掘与认识,为深入研究冰雪油画创作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通过国内外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的绘画资料作以收集和整理,针对绘画本体进行深入的理论实践研究;通过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的深入研究,可以将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至于美术史、历史和学术史的背景中进行综合分析。从美学角度做出具体、精致、深入的研究。从而建立北方独特地域性文化的理论文献,有利于历史发展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各方面的挖掘同时在继承和发展冰雪油画创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的研究有利于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绘画特征在历史发展、地域文化、绘画语言、形式技法等方面的深度探讨,且在理论层次上探索出相关北方冰雪题材油画创作方面重要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志学.触类旁通:冰雪山水[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2]赵锦剑.中国油画家白羽平[M].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

文化传承的理论依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校教育;民族文化;传承;途径

一、环境熏陶为依托: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学校是学生发展、进步的最重要阵地,也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首要场所。高雅且富有民族特点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时刻熏陶着学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校园文化环境不仅注重艺术化,更注重内涵,突现民族化、特色化、人文化的特点,实现用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彰显民族情怀的人文环境要齐头并进,合二为一。学校在建设校园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全力以赴深挖人文元素,让自然环境和人文元素实现和谐发展,以凸显民族特色,展示民族风情。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楼走廊以及校园围墙的各种元素,围绕相关的主题进行合理布置,建设“民族艺术走廊”“民族文化走廊”“民族风情墙”等主题鲜明的文化场景。以“民族文化教育”为着力点,让校园每一处墙壁、每一段走廊都在展示着民族的历史和未来。用民族人物、民族风情画及民族特色艺术作品作为楼层环境视觉形象,营造一种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展示民族个性及精神风貌,让师生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情。班级文化是班级班风、学风的缩影,展现着班集体的精神面貌。学校应积极倡导构建多元自主的班级文化环境,开创独具民族特色的教室文化,由学生结合班级自身特点布置班级民族文化阵地。如在教室内设置“民族历史”专栏、“我会说民族语言”学习园地等,让学生在自主设计和展示的过程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二、课程建设为核心:开发富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

要实现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目标,就必须在一定的路径上进行,这一路径便是课程。学校教育要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首先必须有系统课程的支撑,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探讨教材内容的精细化、精准化。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核心问题是构建课程体系。在校本课程中纳入民族文化教育内容,让学生认知优秀民族文化成果,这对学生民族情怀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而且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效传承。除此之外,这也有利于强化课程对少数民族区域的适应性,有助于推动教师加深对地区民族文化的探究,激发教师主动投身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民族学校应以地区教育资源为依托,开发类型多样的、以实践体验为重点的课程,并尝试让学生享有课程的选择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蒙古族小学在一、二年级可以开展民族文化启蒙教育活动,在教育方式上应注意把学生文化的初步认识与情感的熏陶结合起来,在轻松愉悦的课程活动中引领学生感悟民族文化;三~六年级可以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将民族体育、民族艺术、民族语言、民族文字等作为主要内容,在实践体验过程中,促进学生优良情操的形成,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

三、多彩活动为平台:搭建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活动平台

学校一定要把活动呈现给学生,而且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再现,使学生逐步领会活动的意义,并且能够在其中发挥个体的作用。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加入民族文化学习中来,并且积极地予以响应,这就需要学校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绚丽多姿的主题活动中去体验民族文化的无穷韵味,进而促进自己完善人格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活动是学校民族文化教育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校园母语节系列活动、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校园那达慕民族体育节系列活动,这些都是蒙古族学校适宜长期开展的特色活动。通过活动搭建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在展示自己才华的同时,充分感受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文化传承的理论依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爱与信任 大学生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Worth Of Love And Trust In College Teaching

HE Xi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Institute,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On the application of love and trust in college teaching, it's fitting for the law of teaching. Using it to university students is helpful to exciting the study motivation of students, conquering everything that they will come up against difficulties and negative emotion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recognition competence, fostering students' self-actualization gradually and perfecting student's personal dignity.

Key words love and trust; university students; worth

在传统式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过程过分的注重认知活动,过分强调学识学问的掌握,学校和社会上对学生的学业、态度、创造性总带着功利化的影子,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师的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贯于学生“爱与信任”,处理好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以致于孩子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中,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态度和人格。

1 “爱与信任”的界定

(1)依据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爱与信任”是非指导性教学的表现形式之一。该理论关于“信任”,提出:教师应该对自己坚信不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当体现出一种对学生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的根本信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感受、接纳学生的观点,以信任来管理和控制学生,给予他们“家”的感觉。

关于“爱”,它提出了对教师的要求,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真实性”即教师以真情实感、不带任何面具的与学习者互动;“接受”这个要求常常同信任一起用;“同理心”它不同于同情心,它是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感受学生所感受的,并作出一个非评价性的、同感的回应,使学生感到自己真正被理解。

(2)从情绪心理学界定,“爱与信任”给予人积极的情绪体验。从学生学习态度上看,如果学习的过程充满积极情绪,学生就会把这种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上的享乐和满足感;从学生学习动机上看,积极的学习情绪体验,能激发其创造能力和自我实现的能力,以获得自信心和自豪感;从学生的认知方式上看,积极的情绪能给学生的认识活动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3)依据情感教育学中的情感目标分类,“爱与信任”有助于情感目标的实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把情感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的评价、性格化五个层级;国内学者张志勇借鉴布卢姆等人的理论并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实际,提出情感目标新的四个层次:接受、反应、价值化、个性化。教师教学过程中用情感的手段刺激学生积极的情感情绪因素,依据情感形成规律,最终形成良好行为、人格的个性。

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爱与信任”是以“人本主义和人性善论”为理论依据,属于情感的、心理的范畴。“爱与信任”的教学方法就是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处处贯于“爱与信任”,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真实、理解、自由、自信的积极情绪情感,促进学生自我人格的形成。

2 运用“爱与信任”到教学中的价值

2.1 “爱与信任”的运用是符合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教学过程是人类总体认识和学生个体认识之间重要的联系环节和纽带。因此,教学过程必定是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把爱与信任运用到教学中,是在营造一个放松的学习环境,以最简单最人性化的方式,进行最有意义最高效的学习。

(2)教学与学生的发展相统一规律。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规律需要一个方法来平衡两者的关系。“爱与信任”就是通过情感的手段,充分挖掘学生情感善的和美的一面,以致于学生拥有积极的情绪和强烈的学习动力,成功达到教学目标。

(3)教与学相互统一的规律。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事实上“爱与信任”的运用,就是让师生双方共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信任学生都是渴望知识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互动来战胜学习中的困难,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德才兼备。

(4)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教学各个要素纷繁复杂,教学的效果是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和谐度以形成的整体性。“爱与信任”的教学模式就是为了寻求教师与学生之间最佳的联系和配合,从而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2.2 “爱与信任”的运用对学生人格有内在价值

新皮亚杰派认为,情感是认知发展的动力,同时调节认知结构。“爱与信任”是个体生存和发展速必需的精神依托和生命动力,稳定学生学习情感的积极倾向,着力于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反之,理性的认知能力,能指引学生形成稳定、丰盈、健康的情感和心理,会强化他们的个体生命意识,促进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

2.3 “爱与信任”的运用对社会有外在价值

(1)“爱与信任”的运用对政治价值。在教学中,实施“爱与信任”,势必使学生内心也充满着对他人对生活对社会的爱与信任,便有助于形成和谐、稳定的国家。“爱与信任”对于社会政治秩序的维护和发展,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国外都颇受重视,其多被用于培养人才和安抚臣民。

(2)“爱与信任”的运用对经济价值。“爱与信任”的运用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高级人才。心中有爱有信任的人才,其必定有较高的情感素质,这样的人才,定能采取适当的方式调节劳动中得消极情绪和挑战,创新思维开辟新道路提高工作效率。

(3)“爱与信任”的运用对文化价值。“爱与信任”的运用对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的价值。从传承的纵向层面,不仅传承了知识技术等层面的文化,而且也侧重于情感、审美情趣等层面的文化传播。从传承的横向层面,要运用“爱与信任”必定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人际交往的和谐、融洽,有助于不同文化的融汇。

在新时期社会对高级人才的要求是能够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认知和情感不管偏颇于哪方面,都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运用“爱与信任”的情感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同时丰盈和健全其情感和人格。

参考文献

[1] Carl R. Rogers,H. Jerome Freiberg著.自由学习.伍新春,管琳,贾容芳,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