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媒体的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首先,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媒体的入门门槛低适合每一位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自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逐渐转变为用手机去学习。
其次,自媒体打破了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自媒体随时随地学习英语,消除了传统英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弊端,在自媒体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主体,同时也可以作为英语知识的受体。
最后,自媒体丰富了以往单一的英语教材,丰富了英语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自媒体利用VOA、BBC等英语公众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对策
1.利用自媒体筛选与共享优质的英语教学资源
如今在自媒体的环境下衍生出许多优质的英语学习软件或者学习网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开发英语教学资源,对网上的英语资源进行筛选、分类以及整合,将这些学习资源与教材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比如,智能手机作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是大学生娱乐的工具,也可以作为大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可以将智能手机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向学生推荐优质的英语学习软件供学生下载,以辅助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如背诵英语单词的利器“百词斩”“拓词”等APP,纠正口语与发音的小能手“英语流利说”,随时随地可以查询生词的“有道词典”等。这些软件都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在提高英语学习水平的同时也增加英语学习的趣味。
2.利用自媒体加强英语学习交流
在自媒体时代,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自媒体接受或者信息,每个人在自媒体环境下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作为新时代年轻的代表人物,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学生通常会通过微博、微信、QQ、校园论坛、贴吧等自媒体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见闻以及个人情感。英语教师可以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自媒体创建大学英语教学的微信朋友圈、QQ群、校园交流论坛等,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可以利用QQ、微信等建立班级群组或者讨论小组,在英语学习中有任何疑惑与困难,或者学习方面的心得,都可以随时随地在群组中交流与讨论,教师既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可以及时地为学生答疑解难。其次,可以在校内网上建立专门的英语学习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将优质的学习资料上传分享给大家,也可以在专属论坛、贴吧上发表与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心得。
3.自媒体环境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催生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的帮助者与引导者,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授课的流程以及教师的角色。翻转课堂模式重点在于教学视频的制作与课堂的互动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所制作的教学视频都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每一个视频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回放与暂停,学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自媒体工具进行视频的观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前观看与熟悉视频后,课堂上进行知识的互动与交流,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疑问点开展课堂活动,可采用小组讨论、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课堂活动,巩固与加深知识点,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与不足之处,利用自媒体工具创新与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自媒体;交互性;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信、微博、博客、播客、论坛等自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人们传播信息、获取资讯、交流情感、参与社会生活的便利平台,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自媒体时代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主角,人人都可以发表和制造话题,自媒体作为一个数字化的信息交互平台,不断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和认知,同时也给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1 自媒体的特点
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为自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提供了良好的使用环境和技术支持。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56亿,手机已经成为社交、传媒和娱乐的主要工具之一。悉,微信朋友圈、QQ空间的使用率分别为78.7%、67.4%。此外,微博在经过行业调整后,用户规模已达2.42亿,使用率为34%。自媒体的开放式、自主式的特点,再次改变了用户的通讯和阅读习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活动。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使得各类信息、各种言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展开,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没有审核部门的管控,因而传播速度极快,远超大众媒体。
自媒体另外一个吸引人的特征是它的互动性,数字化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单向传递,大众不再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拥有了更多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可以自由地选择所要浏览的各类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评论。同时也可以自己或转发信息,与他人互动,这种自由平等的交互方式使信息的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极为便利。
然而,自媒体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海量的信息、庞大的用户基数,却没有任何的约束力,致使虚假信息充斥着网络,让人无从辨别;恶俗、消极、负面的新闻四处泛滥,不断抨击着人们传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底线。对于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这无疑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困惑和负面影响。
2 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活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作为这一时代较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思维敏捷、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自媒体这一即时互平台已然成为他们学习、交友、搜罗信息以及了解社会的窗口。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以期能够了解自媒体在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28份,是以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其中一年级学生占21.3%,二年级学生占42.4%,三年级学生占28%,四年级学生占8.2%,涉及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三个专业。
经过调查发现,使用即时工具(如微信、QQ)的学生占100%,有博客的学生41人,占12.5%,有微博的学生146人,占44.5%,这足以见得自媒体有很高的普及率。数据显示,微信和QQ的使用率最高,其中73%的学生每天使用时间达到2个小时以上,有21%的学生能达到5个小时以上。他们使用微信和QQ的目的主要是结交和联系朋友、记录生活、了解朋友圈的最新动态、娱乐、信息搜索等。自媒体可以拉近他们和朋友之间的距离,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还可以让他们及时地了解身边的新闻和趣事,获取各种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自媒体平台的操作简单便利,对信息的传播更加直观形象,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增加了乐趣,在大学生群体中所显示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日益显著,不但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对高校艺术教育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
3 自媒体对艺术专业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教学活动,自媒体平台显得更加灵活多变。快捷、便利的自媒体平台为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提供了一条获取前沿专业资讯和掌握最新知识的新途径,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专业的了解更加深入。学生们可以利用自己的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学习的方式和形式也有较大的选择性,不再是被动地等待教学,而是自主地搜索知识,分享感悟。自媒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参与体验度,使学习更具有趣味性,这种变化直接影响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学科,是时尚、新潮的艺术,如果教育手段总是一成不变,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能及时更新,那么势必会让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失去兴趣,让学校的艺术教育失去吸引力。所以将自媒体的优势变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大助力,让艺术教育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4 自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战略
4.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对自媒体传播信息的监控和引导,把握好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学校、院系或班级的公共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洞察学生的思想倾向,了解艺术类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和热议话题。学校要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学生面对网络信息时要有判断、选择、分析的能力。此外,学校还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媒介素养,让自媒体成为服务学习、生活的工具,传播正能量的载体。
4.2 师资力量的培养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拓宽视野,加强对自媒体平台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设计专业,知识技术的更新非常迅速,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能及时发现行业动态,敏锐地捕捉到最前沿的行业资讯,丰富自身的信息储备。此外,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将知识传播出去,发挥现场教学的优势。最后,学校还应该创造条件,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继续深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增强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建立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
4.3 搭建网络平台
艺术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我们应该根据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打破学科间、学校间、校企间的界限,共同搭建网络平台,会同所有力量,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建立集课堂教学、网络交流、在线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提高学科之间、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信息互动、资源共享,使教学活动立足市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构建符合时代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顺应市场、把握社会发展脉搏,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学科。
5 教育革新策略研究
5.1 授课形式的革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虽然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生动,但是多媒体带来的图片展示、频资料往往会使学生沉溺于炫酷的课件中而忘了动脑思考。并且,短短的课堂时间并不能让老师和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加上很多学生对课堂发言相当抵触,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的交流无法实现。
自媒体平台的出现是传统教学模式有力的补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提供一个本课程的微信群或QQ群,根据授课情况阶段性地组织话题进行讨论,学生们可以在群里畅所欲言,教师只要在其中适时引导,最终总结发言即可。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感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对教师而言,通过自媒体平台可以听取各方意见,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
5.2 设计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艺术设计类的课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综合性,涉及的知识和资料量比较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是有限的,老师无论多么博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行之有效的是进行相关设计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首先,教师可以将课程中相关的图片、视频、网页、电子书等相关资料储存到网络云盘当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扫描生成的二维码或点击生成的链接进行下载阅读或收藏,完成资源共享。这样更方便学生进行课下复习,加深理解,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其次,目前有很多微信公众号、QQ空间经常会转载国际最新的设计资讯、经典案例,以及国际著名设计师的专题介绍,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里推荐给学生,只有多看、多了解,才能有更多的设计灵感,激发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学生可以去听听一些网络公开课,如网易公开课,MOOC等,它们是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路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的教学设计。网络公开课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视频可以随时中断和反复播放,学生还可以通过公开课的平台和名师们交流互动。
5.3 教学成果展示与宣传的舞台
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很大程度上都会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传递上,而忽视了最终教学成果的展示和反馈。很多艺术院校会在课程结束时举办一个课程作业展,这样的展览通常会持续一天或几天,会吸引很多的师生去观看、品评。但是这些反馈信息很少会传到主讲教师和学生耳朵里,而且展览的时间较短,带来的宣传效果很快就会消散。如果将这些课程作业用自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QQ空间、博客等出来,带来的效果又会不一样。这些信息将会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快速地向外传播,迅速地被推荐、转载、关注,大家都可以针对该作业进行评价和留言,而这些反馈的信息都是公开化的,有利于学生们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样不仅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通过大家的反馈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
6 结语
信息科技的发展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教学的改革是必然的。将自媒体融入传统教学模式当中,能够很好地满足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追求、对学科知识个性化的需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获得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和教学效果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顺应了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推动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创新,为自媒体时代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找准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郭奇.基于新媒体传播技术的移动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6).
2006年9月13日,我国正式《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当中了一条令所有“大学语文”教学从业者振奋的规定,即“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应该说,此举既充分展现了国家在新的文化教育形势下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扶持,又是对“大学语文”课程也已取得的教学成效的一个最高度的肯定与期许。然而,在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三十年后的今天,在面对各种知识的数量与广度一次次爆炸延伸,且身陷“实用化”“功利化”教育目标的“大军压境”之后,如何仍然能让高校学子保持对于语文知识求学的初心,仍然保持“大学语文”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摆在我们所有“大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任重而又道远的课题。
一、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现状
“大学语文”,从它设立之日起,本身便是一门旨在通过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文化现象进行审美性的解读和赏析,而达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高校中非中文专业学子的汉言写作能力以及文艺素养的公共课程。国家教委高教司曾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目的做过一番定义,当中最关键的表述在于“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其实,如此之定义我们是觉得不甚满意的,毕竟定位稍显低,也稍显狭隘了。因为就我们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的内心自我期许而言,课程的目标又岂是“听说读写”而已?难道这样一门以民族语言与文化为载体的课程,不应该担当起塑造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取向和文化认知的使命吗?而如今的现状,严苛言之,正如孔夫子所叹惋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但最可惜的远不止此,遍观全国,大部分的高校实际上往往仅将“大学语文”视为一门“高四”课程。何为“高四语文”?一言以蔽之,旨在对非中文专业学生基本的阅读写作能力进行多则一年,少则一个学期的“查漏补缺”。这种定位上的偏颇不但使“大学语文”岗位上的众多中文博士、教授根本无法施展所长,更令众多学生在面对“高四语文”时,因依然停留在高三复习的阴影中而抱有一种先入为主式的兴趣索然。
笔者曾利用2015―2016年共三个学期的时间对多间广州高校进行了“大学语文”课程“教与学”的现状调研。本次调研通过借助随堂听课、问卷反馈、个别访谈等有效手段,力求以客观中立的视角,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师生互动情况、学生满意程度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与分析。
根问卷分析结果,我们发现,近年来,本只在部分职业院校蔓延的“工具化”“技术化”“实用化”“功利化”的所谓教育理念对很多的本科学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侵蚀。即便是二本学校,在校学生中也有不少开始变得只对未来实际岗位的需求感兴趣,在学习一门课程之前,喜欢先对其具体实操能力的未来应用进行预判,然后才真正愿意下心力去学、去练。我们完全可以略带失望地说,“大学语文”目前最大的困境不在于教材内容编排的是否周全合理,也不在于教师讲解水平的低下,而是在于学生对“大学语文”本身“无证可考”“无考可依”的公共课身份的轻视与懈怠。
无可否认,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能够为学生就业带来短期明显的便利,但是,这与我国新世纪以来所倡导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明显是背道而驰的。正如陈寅恪先生上世纪30年代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所忧心提及的:国文则全国大学所研究者,皆不求通解及剖析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虽有贤者,势不能不以创造文学为旨归。殊不知外国大学之治其国文者,趋向固有异于是也。
大师警论,言犹在耳,现如今却又蹈历史之覆辙矣。不难想知,在不久的将来,高校中业已弥漫的这种悖离教育的人文维度,单纯追求立竿见影的功利化教育心态,势必会成为制约中国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自媒体时代下的启示
如上文所述,现今“大学语文”课程的遇冷与尴尬,固然与高校普遍存在的“实用化”“功利化”导向密不可分,但是,就“大学语文”第一线的教育从业者而言,是否就只能“安身立命”般去苦苦守候职业教育“人文热”的再次回归呢?以“大学语文”课程为重要载体的文化基础课程,其教育开发与改革之路又该何去何从?
事实上,早在四年前,由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为新世纪的“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点出了一条新思路。毋庸讳言,就当时的时势而言,教育部这份文件所言的信息化说白了就是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将目光从单纯的教材转移到电脑终端与互联网媒介上。而到了这一两年,随着2014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出台,它所披露出的中国移动网络用户已达5.27亿人次的惊人数据又令我们不得不关注到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We Media(自媒体)”的兴起。概而言之,就是以QQ、微信、微博、博客和网络社区为主力军的新传播媒介――自媒体,如今正在无声处引领着新时代信息传播的重大变革。
基于此新兴状况,2015年下半年,笔者又对以广东警官学院为首的几所广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主题为“自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的问卷调研,共计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4份,有效答卷率为98%。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随着自媒体在移动性、实时性、丰富性、交互性方面的优势的展现,高校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对自媒体的使用习惯,乃至醉心依赖。
此结果虽说在预料之中,但还是印证和坚定了我们之前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①由于手机的随身便携,3G、4G及WIFI无线网络的广域覆盖,学生本身掌握的古今中外文学、文化、政治、历史、经济、哲学等领域的信息量已大大超越我们教师对此所作的考量预判,某些优秀生甚至可以说在某些领域已经应合了韩愈《师说》中“弟子不必不如师”之语。
②学生利用手机固然可以满足其随时随地对各种知识和资讯进行关注的要求,但是由于他们对此的利用时间往往只能集中在课后的“行进间”“吃饭时”“睡觉前”等一系列分散的时段,且往往每次持续的时间多在一个小时以内,故所接受的知识也显出碎片式、快餐式的特点,往往不完整,且不成系统。
③学生由于阅读方式的改变,以及“后青春期”仍然存在的猎奇、猎新的心理,他们对课本知识、课外资讯的解读都开始不愿意拘囿于传统,而喜欢更后现代、更新奇、个性的言论。换而言之,他们会更容易简单化全盘接受微信、微博、博客,以及豆瓣、知乎、贴吧、虎扑、铁血等论坛中的各式观点,甚至于个别荒诞不经之论。
④现在的高校学生已全部是90后,自我表现欲强,不惮于在公开场合直抒自己纯个人化的想法与观点。受访学生无一例外都表示曾在各式移动自媒体平台上发表过个人评论,或者转发过与历史、政治、文化类的文章、图片和资讯。但是当问及他们否对自己是所发的内容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有足够冷静深入的思考与预判时,大部分学生则表示 “一般没经过太深入的思考”“只是觉得有意思就发了”,甚至是“一般都习惯相信某些名人或网站所举的事例和观点”。如此一来,转发所造成的以讹传讹,乃至对社会和他人造成滋扰就变得难以避免。故由学校或老师在课堂乃至空余时对自媒体上纷繁芜杂的信息进行一定的有效的导正纠偏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⑤事实上,即使是18岁的大一新生,也并不如我们事前所臆测的那样,会与老师存在明显的代沟,甚至于在交流上的不可调和的隔阂与障碍。相反,对于爱岗敬业、知识渊博、富有个人魅力的老师,学生普遍对其存在好感,也乐意与老师进行更多的课后交流。但是,很多喜欢文学、哲学的学生都显得较为腼腆,因此即便他们愿意与老师交谈,也往往会因为紧张和局促而导致效果不好。故而隔着一重手机屏幕,而与老师使用QQ、微信等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反而成了他们最无拘束、最喜欢的选择。
⑥当谈及是否希望老师面向学生开发运行一个语文学科移动平台这个问题时,让人意外的是,即便是觉得对学习语文无太大兴趣的学生,都指出此举很有必要。可见,灵活、自由、开阔、蓬勃的自媒体给年轻人所带来的新鲜感,甚至足够吸引学生们进入到一个或许他们潜意识中并不太喜欢的领域。
综上观之,在如今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媒体本身的优势,去建设一个丰富多彩而又有益于学习的移动平台,并将其与“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充分结合,己是迫在眉睫。而这既是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好的机遇。
三、基于“微平台”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学审美能力,提升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水平的公共通识课程,一般高校“钦定”的48个课时固然对教与学都造成了一定的局限。但平心而论,语文课的学习更多应在课外。因为仅依靠每次课堂四十五分钟的简短讲解积累,加之教学所要面对的是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他们本身的语文水平又明显参差不齐,所以其实是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对知识的不同层次的需求的。因此,如何能在课外加强师生的延伸互动,并且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尽可能宽广的拓展,才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巩固教学成果的关键问题。
笔者针对这个问题,曾做过一些必要的尝试。例如:
①课堂上提供手机和邮箱号码,供学生课后提问交流
这种方式注重师生间一对一交流,但是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教师往往只能陷于被动的等待之中,等着学生发问或挑起话头,才能根据问题作答。而教师与学生在作息时间上的不对称,经常会导致提问与作答时间有明显停顿与间隔,长此以往,学生热情消退,教师也吃力不讨好。而且,仅靠手机通话,手机短信根本无法进行长篇的深入交流,至于与教学或提问内容相关的PPT、视音频资料等更是完全无从传递或共享。
② 系本校或外请技g人员建立一个网络教学平台
这种尝试其实最符合现代信息化、远程化、自主化的教学理念。然而,就“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而言,有其不便之处。首先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本身并不具备出色的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水平,只能提供素材与框架设计的大致构想,其余过程则只能假手于人,或说有求于人,这对后台管理与日后更新都是非常不利的。更何况,这种网络平台的日常维护,以及软硬件的更新升级都需要不菲的费用。如此一来,假如在没有任何项目经费支撑,又没有学校官方的介入扶持的情况下,单靠一个教研室,或是两三个热血的同道教师都是完全没办法承担的。
③宣传学生加入教学交流QQ群
这算是近年来比较成功的教学尝试,我们通过建立教学交流QQ群,确实吸引了众多对中国文学文化感兴趣的学生的加入。但成员多了之后,反而人多口杂,个性不同、意见不一,加上某些过激言论的出现,都令交流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渐趋离心离德。况且由于群内信息太频繁,也对一些喜欢安静的师生造成了滋扰,因此总体而言,效果并不算特别好。
然而,伴随着自媒体的成长、爆发,如何去运用“微平台”以建立一个更好的师生互动平台就成为了笔者最新的构想。何为“微平台”?笔者将其定义为微信公众号加上微视频的制作与传播。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在高校学生中,微信的安装率已经达到100%。将微信作为最重要的社交软件而每天登陆的学生也是将近100%。这两个100%都让微平台的实现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更何况就广州高校而言,校园无线网的建设也已经基本完善。这就使得“微平台”真正成为了一个可供语文教学交流,以及图片音视频资料共享的最方便,又最适合学生的低消费定位的平台。
去年,笔者与几位同道申请的教学公众号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公众号设置“书影图片”“名著书评”“美文鉴赏”“新书推介”“答疑汇总”等几个固定栏目,不定期进行推送,一般保持在一周两推的频率。学生只要登录微信号,对我们的公众号加以关注,那么只要在有移动网络或无线网络的情况下,就能接受到推文与图片、音视频等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基本不受环境与时空的任何限制。真正实现移动化、远程化学习的目标。而且,只要学生使用公众号中的关键字回复功能,便可自主查询所需要的各种教学资料,同时,也能轻松看到教师与往届考生交流答疑的历史推文,对自己想提出的问题得到随时的解答与了解,从而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也免却了教师因不断重复回答而造成的无用功,实是一举两得。
优质高效的微视频的制作,其实也是建设优秀的教学公众号,即构建高效的“微平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微视频的核心在于言简意赅、时间短、占用空间小。非常符合学生使用容量不大的手机,并利用碎片化的空余时间观看的特点。其实对于教学微视频而言,拍摄制作是当中的最大难点,毕竟想熟练地设计、拍摄、后期美化加工一个说理独到、音质清晰、画面精致的微视频确实非一日之功。而且在传统的授课中,我们通常有四十五分钟,甚至九十分钟来连续讲解一个重点或难点。而微视频的长度,根据心理学中对人的注意力的考量,最佳在于5分钟以上,十分钟以内。这就需要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经验的积累中认真把握历届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的心理特性以及疑惑所在,并针对此来细化微视频的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将重难点很好地揭示并解答。这其实也给我们“大学语文”教师的学识素养与教学技能提出了一个更新、更高的要求。
四、结语
【关键词】自媒体节目;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项目教学;实践
前言
自媒体节目制作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平民化。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播客)、“网络报纸”(博客)。这为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和播出平台,在喜马拉雅播客、优酷网、土豆网等所有提供自媒体的网站上,音频、视频、音乐、图片等信息,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
一、自媒体节目制作背景
1、训练课上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教学”、“教学做一体”。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的项目教学是一种仿真项目,“教学做一体”当中的“做”,也只是一种仿真意义上的做,没有播出任务,没有面向受众的压力,当然也就缺少了与一线的真实接轨。自媒体节目制作将弥补这个缺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教学”、“教学做一体”。
2、在自媒体节目制作过程中,将对学生的前瞻意识、节目意识、创新意识、推广意识、形象意识、团队意识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对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专业学生传媒素质的养成、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3、自媒体节目制作完成后,除了上传网络,还在山东经济广播手机客户端播出,这为本专业师生参与社会服务提供了新的方法与途径。
4、自媒体节目的制作使专业教师的执教水平、实践教学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节省经费、节省时间、同时又见效较快的方式。
二、自媒体节目制作的过程
1、前期准备:
2013年寒假期间,指导教师获知山东经济广播要制作手机客户端,就与频道联系,希望我们的学生制作节目上传经广客户端。开学后,指导老师在《节目主持即兴语言表达》大课上给学生讲述了自媒体节目制作的相关观念,征集了愿意参加自媒体节目制作的教师与学生。
2013年4月2号晚,召集同学着手建QQ群,布置了清明假期写栏目策划案的任务,讲了做策划要注意的问题。
2013年4月4号至7号,大家上交了70余份策划案,指导老师在假期完成了修改,初选出12份。
自2013年4月8号起,每周有一个固定的晚上,指导老师会召开自媒体节目制作例会。在例会上完成了以下内容:召集教师初选栏目,定指导教师,确定栏目组成员;带领大家完成栏目的微博加V认证;听评第上传的栏目作品,提出修改建议;在自媒体节目制作例会上开微博讲堂,一共完成五讲;带着学生观看相关节目,分析节目存在的问题;教给学生音频剪辑、视频剪辑技术;教给学生视频拍摄技术。
2013年5月31日,节目正式上传山东经济广播客户端,并上传土豆网。
2014年,40名2013级新生加入到自媒体节目制作的队伍中,我们又有四档节目开始录制,并上传网络。一大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策划、文稿编辑、摄像、录音、音频视频剪辑、推广、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锻炼,使项目教学、教学做一体真正落到了实处。
2、节目推广
2013年6月26日,山东广播经济频道总监张新刚带领三位主持人李琳、大壮、于宁来到山传,为三档节目的工作人员颁发山东经济广播校园主持人证书。
2013年7月12号,山东经济广播《微信动起来》节目在直播中连线2011级学生李甲甲,推介他主持的自媒体节目《我是未来歌手》,本节目点击收听率进入前三。15号、16号,推介《梓曰》《小童话大不同》,连线节目主持人朱梓林、肖亚敏同学。
2013年6月,《小童话大不同》节目的主持人肖亚敏、刘健翔走进山师附小的孩子们中间,主持人与孩子们在教室里展开亲切的互动;2014年6月12日下午,《小童话大不同》栏目组主持人李潇、狄炳文、张超群与学院“青协”组织的同学一起来到鹅庄小学支教,同时推广自媒体节目《小童话大不同》。
2014年9月4日迎接新生报到,我们与山东经济广播合作,在迎新地点做了节目推广和微信平台推广。
3、节目完成情况
目前节目完成情况是:2013年,固定在山东经济广播上传的音频节目有《我是未来歌手》《梓曰》《小童话大不同》。2014年,固定上传山东经济广播的音频节目有《我是未来歌手》《小童话大不同》《媒体人自己的故事》《十分爱科学》《书香绕梁》。与此同时,节目上传土豆网。截至目前,我们一共制作了70多期节目,110多名学生直接受益,带动了全系学习专业、关注媒体发展前沿的良好风气。
三、成果
1、科研成果
自媒体节目制作作为校媒融合的一个组成部分参与学院教学成果奖报送,并获奖。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构建“校媒融合”模式 深化传媒类专业教学改革》这一教学成果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院打造一个中心、一张报、一张网、两个台、三个站及学生自媒体,构建校园“准媒体”平台,大力构建以师生为主体,社会媒体广泛参与的“媒体化校园”,除不承担宣传任务外,按照社会媒体标准进行运营工作。自媒体节目制作是这一成果六个组成部分当中的一部分,有力地支持了学院总体教学改革的发展。
2、比赛成果
2014年5月15日,参加由共青团山东省委发起,山东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等单位承办的“广播梦想秀”活动,省内16所高校参加,我们推荐的《我是未来歌手》荣获十佳栏目第二名;李新宇老师、邓凯元老师被评为“广播梦想秀优秀指导教师”;有六所院校获得组织奖,我们名列榜首。
3、建立了5个微信公众平台
为了更好地推广节目、为了让学生学会在新媒体发展中更好地工作生存,我们建立了五个微信公众平台,分别是为四个栏目组建立的山传播音书香绕梁、山传播音我是未来星、山传播音小童话大不同、山传播音青春齐步走四个平台,同时还建立了一个总平台――山传播音自媒体平台。每个平台有专门的学生负责内容制作。目前已经完成了建设初期的一系列工作,进入正常运转。
四、主要创新点
1、课程建设的创新
自媒体节目制作是依托专业核心课程《节目主持即兴语言表达》展开的,其创新点就在于课程有了自己的实际播出作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教学。
2、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学院的实训中心,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的项目教学是一种仿真项目,只是假定自己做一档什么样的节目。“教学做一体”当中的“做”,也只是一种仿真意义上的做,没有播出任务,没有面向受众的压力,当然也就缺少了与一线的真实接轨。自媒体节目制作将弥补这个缺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教学”、“教学做一体”。
3、全媒体观念实施在教学中的创新
本项目对全媒体时代如何借助网络实现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在自媒体节目制作过程中,将对学生的传媒素质养成、职业能力培养进行探索和研究。
五、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1、调动青年教师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在意识上要想办法让青年教师意识到参与自媒体节目制作的重要性。在发展迅速的今天,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将难以很好地教授给学生最新最富有创新性的内容。可以采取讲座、成果展示、经验推广等方式使青年教师看到参与的意义。
2、发展多家广播电视媒体成为下一步的合作伙伴
我们准备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联系两家新的广播电视媒体合作伙伴,给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
3、研发新节目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开阔视野,进一步更新观念,争取推出有一定网络影响力的节目。可以联系外系讲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的老师为我们的节目出谋划策,现场指导,开办讲座。
4、进一步提升制作技术
邀请实训中心的教师为我们的学生讲授电视摄像与编辑的课程,进一步提升制作技术水平。
5、丰富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面向社会推广
我们目前完成的是平台的初建工作,在经过了一段建设时间之后,我们准备进行微信平台的推广工作。在积累经验、取得成效之后,面向社会推广。
6、联系外系师生力量,实现跨专业合作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是一所专业传媒类院校,开设近20个与媒体相关的专业。我们准备挖掘这个珍贵的资源,实现跨专业合作。既有利于多专业学生的发展,又有利于多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
结语:
关键词:多媒体;电力电子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41-02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它自诞生以来,已产生了很多的器件系列、控制技术、变流技术,并且还将有更多的器件和技术问世。
一、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多数高校中,“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面向低年级学生讲授的,而学生对于这门课程有什么用途还不够了解,对已学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清晰。同时,由于电力电子系统结构多样,电路类型多,负载工作波形多,电路的换流过程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
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
(一)电力电子技术中的电力电子器件与学生以前在电子技术基础中学习的小功率晶体管、场效应管的结构、原理、特性及应用有很大的不同。电力电子器件主要工作在开关状态,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基础核心,与工作在放大状态的小功率电子不同,能以小信号控制很大的输出,从而使电力电子器件成为强弱电之间接口的基础。由于电力电子器件大多应用在强电场合,学生大多没有见过实物,没有直观的印象;因而在讲授电力电子器件组成的电路中,学生对一些外部特征、极限参数、使用注意事项等掌握起来有一些吃力。
(二)电力电子的电路类型很多,控制电路结构复杂。例如由晶闸管构成的整流电路就有单相半波、单相桥式、三相半波(共阴极和共阳极)、三相桥式几种分类,所带的负载又有电阻性、阻感性、阻感性带续流二极管之分,每一种电路结构的输出波形都不一样,晶闸管的触发电路要求也不尽一样;同时如果电路带的负载是阻感性负载即直流电动机系统,则电路除了可以工作在整流状态,还可以工作在有源逆变状态,输出电流又有连续与断续之分,学生在学习之前只要稍微翻一下书,便会觉得这门课枯燥难懂,从在心理上产生学习畏难情绪,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三)现在大多数高校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还是以传统教学结合实验教学为主。波形分析法是电力电子技术解释工作原理的传统常用方法,是根据晶闸管或其它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分析电路中电力电子器件的导通关断区间,从而得出电路各点的电流电压波形,通过波形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工作原理。传统教学虽然在分析波形变化过程中讲解的比较详细,但是由于电路类型多,波形变化多,图形复杂,因而在绘制电路结构图及波形图时将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使课程进度受到影响。同时在手工绘制波形图时很容易存在图形不规范不工整等情况,吃力而不讨好。传统教学没有办法给学生在课堂上演示实际的电路结构和工作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够直观,再加上实验时间少又是强电实验,学生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台不熟悉,彼此缺乏协作,担心触电等,实际操作起来耗时较多,有些学生很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学好电力电子技术的实践上的困难。
由于以上几种原因,从而导致了电力电子技术这一类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没有办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
随着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硬件质量的不断提高和软件产品的不断升级,使多媒体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各种教育教学软件应运而生,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基于多媒体信息具有图、文、声并茂及动画效果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传统课堂教学中单调、枯燥的内容多样化、生动化,将抽象难懂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感及动态效果方面的不足,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增加授课信息量,增强授课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教学的应用,解决实际讲课中遇到的问题。
(一)由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电路结构复杂,输出波形图多,开关器件换流过程抽象等,利用多媒体信息具有图文并茂及动画效果的优点,教师可以采用Author ware、PPT和Flash作为软件开发平台,授课时采用课件、动画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将电路中电流流过的方向,波形产生的过程,开关器件换流的过程通过屏幕直接展示给学生,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又大大地节约教师的画图时间,增加了讲授的信息量。学生在图文并茂的屏幕上从课件、动画和视频可以直接看到实际的电路实体以及运行过程,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
(二)由于电力电子技术中需要讲授的内容很多,包括整流、交流调压、直流斩波、有源逆变和变频,有很多电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要让学生将每个实验都做一遍,从课时分配的角度来讲很不现实。此时可以选择一些在计算机、通讯设备及家用电器等广泛应用的开关电源作为一个项目,通过视频播放,介绍典型的开关电源的线路,工作过程,再通过动画演示其电流的走向,比较开关电源和线性电源的性能,使学生对开关电源有深刻的印象,并增强学习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另外由于MATLAB软件具有强大的建模和仿真能力,精度高,重复性好,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通过上机仿真查看电路的工作情况和输出波形,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电路的注意事项,以保证在实际的实验顺利进行,避免事故发生。对于实际的工程计算,教师还可以给出一个电路设计的课题,划分几个学生为一组让他们自己考虑电路结构的设计,器件型号规格的选择,然后通过MATLAB仿真软件去验证自己的设计,查看有无不合理的地方。过去的实验主要以验证性为主,受实验条件的限制,不大可能做设计性实验;然而通过MATLAB仿真软件,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并验证电路的可行性,从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课堂或实践环节,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良好地交流,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后交流。
三、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实验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尤其对高职高专等面向实践的院校而言,实验更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受课时数和条件的限制,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如下几个方面的仿真实验过程。
(一)验证性实验
目前大多数电力电子技术教材中的实验都属验证性实践,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电路的工作情况。比如整流电路中晶闸管的触发角移相范围对电路输出波形的影响。
(二)创造性实验
这种实验是在学生掌握电力电子电路中四种电力变换的情况下进行的,也是最复杂的一类实验。这种实践若采用实际的电路设计,则成本和危险系数都很大,若依靠多媒体仿真,则很容易查看所设计电路的可行性,并考察学生对器件的选择、电路的计算、输出波形的分析等的掌握情况。
事实证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制作电力电子技术多媒体课件,经过设计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从而达到的教学授课效果也最好;采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能够有利于学生抓住实验电路的本质,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从而为今后从事工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能使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l]黄俊,王兆安.电力电子变流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陈春霞.多媒体使用之我见[J].硅谷,2009,(0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