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锻炼孩子的逆向思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想象力;隐形翅膀;体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简而言之,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是利用孩子乐于探索的天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给予他们足够勇气的同时指出行之有效的途径,从而逐步引导、规范而并非限制、禁锢他们“幼稚的”感知与认知能力,进而帮助他们通过独立思维建立起人生第一阶段的“梦想体系”。完善而有效的“梦想体系”来之不易,但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亲近外界、发现自我,培养孩子的认知与感知能力
如何建立“梦想体系”,归根结底在于如何培养想象力。首要指出的是,想象作为一种能力,它和“空想”有着本质的区别;想象,是建立在外部世界和内部自我的基础之上的。换言之,一旦脱离实际,漫无边际又不切实际的想象就会成为一种白日梦式的“空想”,这无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进步,甚至会造成他们性格与心理上的障碍与扭曲,从而让行为与生活或者现实发生脱节。因此,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首先应该引导孩子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纽带,与此同时辅助他们与内部自我建立沟通的渠道,由此逐步培养他们对外界的认知能力和对自我的感知能力。
感知与认知能力是想象力的基石,丰富而积极的想象力是完善而有效的“梦想体系”的强大支撑。感知与认知能力的获取与提高,在于让孩子亲近外部世界的同时发现内部自我。只有当孩子对外界产生了足够的认知,起初空泛的想象才会变得有根有据,想象才能成为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动力,梦想体系由此获得萌芽的土壤。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启发式”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有一个真实案例,家长在周末出游的实际教育过程中,看到了一座高山,要求孩子形容山的高,于是启发式发问:“你看,那山多高啊,到底有多高?它高到了什么程度?”而孩子过内心思量所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那山很高,高得几乎可以摸到太阳了!”事后这位家长找到我,说:“你说多夸张?山高的能摸到太阳,这怎么可能啊!”作为教师,在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与想象开解家长的同时,我欣然意识到学生已经对他的所见所闻有了真情实感。当梦想照进现实的刹那,他小小的胸怀中不仅有了高山的形象,还有了一幅“旭日东升”的直观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象化蓝图指日可待。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当孩子对外界与自身有了初浅的认知与感知后,引导与规范他们的想象力,使这种力量发展成为一种分析、思考与判断相结合的思维能力,是“梦想体系”建立的关键节点。这种思维能力,就是抽象能力。
确切地说,想象是一种自由的、发散式的思维工具,而抽象则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之上的有意识、有价值的主观行为。在二元结构的世界里,通过事物的表象揭示其本质,进而再造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新形象,这一具象过程的依托正是抽象能力。当然,对孩子来说我们不能过分要求他们彻底领悟并且完全具备这一能力,但在课堂和生活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不断培养他们的认知与感知能力,与此同时督促他们身体力行,以此不断更新他们的视野,不断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孩子好奇的天性和天真的个性,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动用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由表及里引导他们进入知识的海洋和思想的圣殿。
比如在教授孩子认识花草树木的同时,要让他们能够抽象出一个灿烂而又完整的春天;而在描绘春天的同时,又让他们依据亲身体会具象到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等一年四时不同的景象。他们幼稚甚至可笑的作品,是他们思维与抽象能力日益完善的见证。其实,教育的目的并非在于培养一个个面目相同、行为相仿的群体,而在于培养一个个独立、鲜活的个体。教育也并非简单地传道授业解惑,而贵在传授学生生活本领,令其掌握生存之道。当孩子对课本和身边的事物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具备了深入浅出的抽象能力,他们才能够对生活里的人情事物心存感知,才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萌生最初的“梦想之芽”,他们的人生由此变得异彩纷呈与众不同。
启蒙与自我启蒙,形成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
想象,几乎是一种无所不能的思维活动,想象力其实质是主观上借助思维活动以认识、区分并把握未知世界的能力。丰富而积极的想象力、规范而有效的思维活动过程,不但能够弥补个人视野的局限,还能够促进个人身心的全面进步。思维活动和其他任何人类活动一样,日久天长会形成固定的模式与习惯。驾驭想象力,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然而良好的思维习惯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经受科学的、艰苦的培养与训练。
就教育教学与孩子全面发展而言,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培养孩子想象力层面,能够加速他们“梦想体系”的形成过程,并且促进这一体系的日臻完善,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要求师长和孩子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这一互动过程必定是长期的、持续的、相互的,而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渠道,是在教育尤其是培养孩子想象力过程中时刻在意师长的“启蒙”与孩子的“自我启蒙”。
我们每个学期都会在不同的年级开展一个主题的统整项目课程,课程实施采取集体大课、分组教学以及分科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其中的分科教学则是链接国家分科课程和主题统整课程的教学形态。
理念引领行动
统整课程理念下分科教学与传统形态的分科教学相比较,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两者都必须聚焦分科素养的培养和分科目标的达成。不同的是,统整课程理念下分科教学还必须关注课程主题,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支持;这要求实施课程的分科教师具有良好的课程意识和统整能力。
我们的教师首先要理解构建统整项目课程的意义,在教育理念上做好充分准备。第一步是两个特点的了解,一个是充分了解一年级儿童认知世界的特点:认知处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对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喜欢在真实的世界中、生活中获得认知,正在去自我中心阶段,趋向社会性;另一个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认知世界的视角,具有多维的、整体的、愿意“炫耀”知识去解决问题等特点。第二步,从以上特点出发,理解统整课程的内涵是学习内容的融合,也就是分科内外均实现知识点的链接融合教学,融合的基点则是学习是真实发生的,知识的获取、运用以及技能的迁移都是与实际生活问题密切相关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整体认知的过程。“全球六大生态和世界文化”主题下分科统整的意义和课程目标在于让孩子在分科统整教学中,学会构建整体世界观。
紧接着,带着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教师和学生要行动起来。这个行动包括教师的了解学情、研读教材、统整教材和展开阅读,学生则是同步开展课程前期阅读,同时阅读又是贯穿整个课程中的。行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要有问题意识,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经验出发不断发问,鼓励学生对阅读、对课程概念等方方面面进行发散思维式的提问和质疑,因此,有效地收集问题是完成课程准备行动的关键。比如“全球六大生态和世界文化”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不可能一一涉及,那就以“课程行动”为重要指标去进行取舍。另外,课程行动中的“研读教材”给课程内容的选取提供了方向,而了解学情就能解决如何让“生态&世界”主题相关的内容落地的问题,成功构建知识脚手架。行动的最后是形成最初问题的答案并提出新的问题,再继续阅读之旅,完成拓展和后续的学习。
课程设计:寻找“触发点”
在前期大量的课题准备中,学生已经从阅读以及统整课程开展前期的年级大课中了解全球苔原、沙漠、海洋、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草原六大生态的概念、形成原因、地理位置、气候、土壤、代表性动植物等特征。这些宽泛的基础课程知识给主题下统整课程的分科统整设计带来了方向和寻找知识“触发点”的可能性。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漫谈和探讨。
首先,我们从课程设计的理念去探讨一下,统整课程理念下分科教学的理念是要构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主动链接分科知识同时获取技能。
以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动物王国开大会》为例,我就直接构建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文中这些动物现在都处于不同的生态中,如何通知他们集中到一个地方开大会?然后整个课程围绕要解决这个终极任务,课程目标明确。孩子们表现出了对课程的高度积极主动性,并主动开始进行探索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要探究通知的要素和写法,还要链接六大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探索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发通知才能完成任务。在这个课程里,自然而然就把数学的时差知识、信息课程的电子邮件、英语的简单表达等分科知识融合统整教学了。
接着,我们从设计方法来看,主题统整课程下的分科统整课程几乎都会采用逆向设计法。逆向设计要求我们教师将提前解读和统整整本教材的知识,同时全面了解W生现在所有分科的知识,最后结合统整课程主题逆向设计学科融合统整课程。
一年级英语教学重点在单词、句子运用上,那我们就可以统整整本书知识点,运用单词句子链接生态系统知识。比如,我们设置这样一个学习情境:在温带落叶生态系统中的环境里,可以看到什么动物、水果,你想把对这些动物、水果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然后让当地的小朋友邮寄动物标本或者水果过来给你,你会怎么表达?这个时候就直接产生I can see...I can smell...I can hear...等句子的学习链接和使用。
这个课程里,英语分科与主题统整课程结合完成了分科内纵向的统整,进行有效情景教学,培养孩子们对英语知识的运用,从而提高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语言表达的自信。在这节课里,还可以和其他分科发生链接教学,如可以统整音乐课程,教授与动物、水果相关的有韵律英语歌曲进行知识延伸和巩固。
最后,我们主题统整课程下的学科课程以何种教学形式呈现,主题下统整课程的分科统整设计旨在构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所以我们需创新上课模式,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学科内纵向和横向知识统整可以以年级内科组教师合作完成主题确定以及教学设计,跨分科统整可以一节课多分科老师同时授课,也可以就一个课程主题,不同分科老师进行不同内容表达的教学。
如音乐分科统整课程设计,音乐老师单毅结合一年级视唱乐谱目标,将音乐课程与主题地理知识、绘本阅读结合起来,通过孩子对相关生态系统的文化学习、课程作品的描述,绘本的分享活动等教学环节,充分与生态相关音乐的学习相融合,让孩子掌握世界音乐知识,同时实现能独立识谱并有一定的表演唱能力的教学目标:其中,单老师在“生态&世界文化”主题下,设计了“世界音乐・印第安”的音乐文化主题教学,课程中直接链接了体育的形体训练课程,结合印第安民族音乐进行民族舞蹈编排表演,让学生分组对课程进行探索和表演汇报,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识谱知识。这个课程就是由音乐老师单毅和体育老师周行健同时设计并完成课堂教学的。
教学实施:鱼与熊掌兼得
“全球六大生B与世界文化”主题统整课程持续一个月,分科统整课程与主题统整课程是同步实施的,而分科统整课程设计上国家基础课程、统整项目课程两条主线交叉融合前进,课程设计和实施中不仅同时达成这两大主线课程的课程目标,更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角度全面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学会学习、创新思维、问题意识等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第一,分科教学与分组教学同步交叉开展,年级统整课程中的大课涉及六大生态与对应世界文化的基本知识的教授,这些知识提前为分科课程拓展了知识视野和课程资源。教师与同学科老师头脑风暴,共同将教材中主题相关的篇目以及知识点整合,或直接链接知识点,找寻“触发点”链接两个或者多个知识点设计分科主题教学即可。
如学校的陈柏霖老师就结合“全球生态和世界文化”主题,巧妙链接了学科内的两个知识点:数学的统计跟百以内的“加与减”。统整课程中让学生开展查阅、统计六大生态代表国家同一时间的温度,绘制六大生态同一时间的气温统计表格,进行百以内加减运算,然后融合地理知识、科学知识,从地理位置、气候形成等方面,让学生主动探索为何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出现了不同温度。这个课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同时数学的知识点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不知不觉被理解和应用了。
第二,分科教学还可以随着主题统整课程的深入了解,进一步融合进行分科内外深入融合课程设计。
如美术开展的“多材料制作画”统整课程设计,巧妙将多种形式的艺术表达与生态系统和世界文化主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在的不同生态所拥有的大自然物资进行自由创作。比如沙漠组的孩子利用沙漠制作沙画;温带落叶林组的孩子利用多彩的落叶,对自己的玩具进行服装创意造型设计;草原组的孩子利用黏土进行彩绘面具制作等。让美术知识在绘画、手工制作以及多种材料的艺术体验中,达成对孩子锻炼多种形式的艺术表达,掌握造型基础的目标。
第三,分科教学的课程评价也可以实现“统整”,同时展现不同学科的个性,如从分科特点出发设计对主题课程的分科表达,如语文与美术学科可以合作开展“动物故事大赛”与“生态绘本展览”,让孩子讲解不同生态不同的代表动物故事,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把一个月的课程学下来,将自己最喜欢的内容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最后通过作品展览能个性化表达自己的课程收获。
因此,主题统整课程下的分科统整课程与主题统整课程是同步实施,同时也是互相融合和促进的,最终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浸润式的课程氛围,多方面、多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多维教学目标,“鱼和熊掌兼得”。
学习支架:技术支持学习
无论是主题统整课程还是主题统整课程下的分科统整课程,信息技术成为课程的有力支撑,教学过程中多样学习APP贯穿使用,如思维导图、初页、美术的Sketch time、数学的速算盒子等,网络搜寻引擎、信息整合筛选出新知等,不仅可以让课堂的组织形式丰富多样,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让学生学会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语文;阅读有效性;问题;对策;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5-0055-01
阅读是学生开展语文学科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始终处于语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上。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走形式”的情况。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来探寻其最佳对策和途径。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虽然对文字已有初步感悟,对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阅读活动中,效率依旧很低,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善于观察。学习活动要通过观察才能发现问题,高年级学生能够基本认识阅读中的文字,但是却不善于观察生活、探寻生活与阅读之间的联系。第二,不善于思考。要想深层次地理解阅读,就要不断地进行思考,探寻阅读背后的内容。但是,学生受到教师灌输式教学理念的影响,善于主动思考的学生不多,多数学生还是要依靠教师引导才能进行思考。
二、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措施
俗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优化这门艺术的最佳途径。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这门艺术中,就应运用有效的提问方式,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让阅读有效性得到最大提升。
(1)观察法。观察法,即教学时通过图或者实验活动,让学生思考在阅读时能有哪些发现,并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中发现问题。常见的提问方式包括:图上画的内容是什么?你们能够想到什么?能够感悟到什么?这类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低年级学生。在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还要要求学生观察图片背后的内涵。比如,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图片情境:一位父亲一直对孩子说要让孩子见识一下何谓贫穷,于是便带领孩子来到了乡村,然后问孩子有什么感想。此刻孩子说:“谢谢爸爸,你让我知道了我们是多么的贫穷。咱们家里只有一个游泳池,但是这个村庄却有着一条河流;我们的院子里面只有四条狗,但是他们全村有好几十条狗;咱们家里晚上只有几盏灯亮,但他们有满天的星星”。教师让学生思考通过观看这组图片有什么感悟,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和父亲对富有的理解不同,孩子的富有多是精神方面的,父亲的富有却是物质方面的。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观察阅读,能提出自己的直观感受。
(2)联系实际教学法。联系实际教学法是在进行语文阅读时,很多问题的认识都要从实际出发。虽然学生学习的知识来源于课本内容,但是更多的知识则来源于生活实际。比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设计系列问题: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小伙伴,你会对小女孩说什么呢?你想要如何帮助这个小女孩呢?大家是不是应当珍惜我们美好的生活呢?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3)抽丝法。中国有句俗语叫“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进行阅读提问时也应当提炼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比如《草原》的最后一句话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诗句通过逆向思维,使部分内容与结尾相连接,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整篇文章是如何进行谋篇布局的。基于此,教师能深刻地体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真正涵义,学生也能从中受益,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4)引导法。教学中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运用引导的方式提升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状况。很多时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例如,在学习《题西林壁》中的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对这句话的理解比较单一,仅仅认为这是对山脉的描述,但教师需要通过表面文字含义挖掘内在引申含义,让学生思考不同的事物若换个角度来看会有何种不同。教师可以拿一个桃子在桌面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出桃子的样子。坐在中间的学生感觉桃子是一圆形的物体,向外鼓着,特别像海底世界里面生气的小鱼。而坐在侧面的同学,则感觉桃子特别像一个带有果肉的小尖核桃,呈现椭圆形。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一个桃子为何有不同的视觉呈现呢?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会思考,得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的结论。借助于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更为开阔,有效锻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阅读是学生开展语文学科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阅读始终处于语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上。新的课程实践活动主要是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课堂实践对阅读有新的感悟,师生共同努力能让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翔实,形式更加新颖,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自主的环境中健康地学习和成长,对学生提升语文阅读能力有切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蕾.小学语文延伸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语文建设.2015(08).
[2]任艳斐,亓传伟.关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关键词:钢琴教学 情感 意识 心理调控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它博大精深的艺术发展史,恢弘雄伟,铿锵嘹亮,优美音质是一般乐器所无所比拟的。虽然传入中国仅有短短的一百年的时间,但随着整个音乐教育的发展,各地的钢琴教学、演奏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钢琴这一乐器之王也开始走进寻常百姓人家。为了培养孩子成材,许多家长不惜重金购买钢琴,想尽办法聘请钢琴教师,不辞辛苦、风雨无阻的带孩子上课,从而在社会上兴起“钢琴热”。然而钢琴教学是一门十分专业的学问,如何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出学生的最大内在潜能,这就要求我们钢琴教师不光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多学习研究教育学、心理学,重视在教学中心理调控对教学成果的影响,让弹钢琴成为学生们的一件有趣的事,而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长期以来,钢琴教学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授课模式,比较注重在学生弹奏技术与音乐表现上下功夫,而对于学生弹奏心理素质的研究和培养却往往被忽视。
(一)中国钢琴教学之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钢琴这一乐器开始走进寻常百姓人家。为了培养孩子成材,许多家长不惜用重金购买钢琴,不辞辛苦、风雨无阻的带孩子上课,从而在社会上兴起“钢琴热”。不少我国自己培养的钢琴学生已经开始在一些国际大赛中获奖,他们所得的成就也表明这些年来钢琴教师的成长,肯定了我国钢琴教学所取得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不足之处。现在许多家长和教师不能很正确的对待孩子学琴、练琴的问题。总是一味的拔苗助长,不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逼迫孩子抢进度,考级数,使许多孩子产生了厌烦学琴的心理。既使有的孩子服从了父母老师的要求,考到了级数。但自身在学琴的过程中没有体会到弹琴带给他的快乐,没有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形成了一种怪的现象――孩子觉得学琴就是为了考级,考级考得越高越好。也使得一些教师混水摸鱼,不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全方位的引导孩子热爱音乐喜欢弹琴,而是考过级数就算是成功成材了。
(二)钢琴教学中的心理因素
钢琴教学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便于师生间更直接的交流与沟通,但同时也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紧张。有些老师上课时板着面孔,对学生弹错的地方粗暴地加以指责,言语之中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到身体各部位的放松,导致技术上的粗糙变形,音乐表现上苍白空洞,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动力,使其“爱学、能学、会学”。在教学中,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及时地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满足感。只有使学生觉得教师可亲可近、可以信赖,时时感受到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才能使学生消除学琴时的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钢琴教学中,音乐的情感性与形象性刺激人的听觉系统,唤起丰富的情感心理活动,情感活动反过来支持钢琴的学习过程;意志的自觉能动性、自我反思能力与钢琴的学习效率直接相关。钢琴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掌握钢琴教学心理学的知识,运用情感、意志因素对钢琴教学进行调控,使学生增强情绪体验、调动学习兴趣,并使内在潜能得以发挥。
(三)钢琴教学中情感因素及其培养
1、什么是情感、情感的分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人对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按情感的基本形态分类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热情。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可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2、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钢琴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学生的积极情感可以促进学习,消极情绪可以阻碍学习。如学生敬佩教师,师生关系融洽,往往教学上都能配合较好,易于取得学习的进步。当学习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体验到学习的愉快时,他便越学越爱学;由于钢琴演奏技能的掌握比较复杂,有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和障碍,而产生厌倦或紧张等情绪状态,以致导致学习的失败。由于情感度有调节的作用,如在教师热情关怀与帮助下,可以消除其不良情绪,把行动引向正常的轨道。
3、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1)充分运用教学训练中美的因素来激发学生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2)根据钢琴教学中情感体验特点培养、激发学生的情感。
(3)充分发挥教师情感的特殊功能。
(四)钢琴教学中意志因素及其培养
1、意志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都会表现出各自不同意志类型来。教师应更具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措施。例如,对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的学生,应培养他们大胆、果断的意志品质;对急躁、轻率从事的学生,应培养他们沉着、耐心、细心的品质;对于过分活跃和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则注意培养他们控制行为的能力等。
2、怎样培养学生的意志
(1)加强目的教育,注意培养正确世界观、高尚的道德情感。
(2)提高认识、发展情感和加强实际锻炼。
(3)针对学生的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
(4)良好的榜样对培养意志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如何通过对学生的心理调控来促进钢琴教学
为了搞好钢琴教学工作,早出成果,钢琴教育者必须研究和掌握钢琴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对钢琴教师来说,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培养自信自若意识
(2)做好临场准备工作
(3)训练自我调节能力
(4)增加实践演练机会
总之,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作为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使学生在掌握钢琴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便今后成为全面的、合格的钢琴教师。
主要参考文献
⑴王颖《谈钢琴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沈阳.沈阳音乐学院出版社[J](乐府新声季刊2003.4)
⑵罗海燕《直观形象思维对钢琴教学之启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J](钢琴艺术2004.11)
⑶黄岑《中国早期钢琴教育机构及钢琴人物》.沈阳:沈阳音乐学院出版社[J](乐府新声2001.4)
⑷张东盾 孙岩《钢琴教学中的逆向思维》.沈阳:沈阳音乐学院出版社.[J](乐府新声2003.1)
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情商缺失原因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情商的缺失与学生自身的特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具有如下特点:
1.1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属于提前批面试进来的学生,大多数学生高考分数很低,一般才两百多分,文化素质整体水平较差,知识面窄,学习比较肤浅,那么就影响其学习的动力和接受能力。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的课程勉强能够听懂,但是像开设的和英语相关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学习很吃力,难以接受和消化,长时间下来,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而且部分同学在高中甚至初中就属于根本不学习的那类学生,学习的情况可想而知是很糟糕的。通过平常课间访谈得知,许多学生是被家长强迫报考的酒店管理专业;另外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高考分数太低,不能进入其他的大学而迫于无赖选择了本专业;还有就极少数同学把酒店管理专业作为跳板,在酒店管理专业就读几个月或一学期之后,就转入学校其他的他们个人认为比较好的专业。
1.2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思想素质特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敢于标新立异,但由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思想比较冲动,看问题的方式有些偏极端,自控能力差;而且由于受社会市场经济和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比如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学生心理失衡;另外一方面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较大: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有些方面是根深蒂固的。父母或祖父母溺爱孩子的大有人在,有的父母“重智轻德”、“重分轻能”,轻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许多学生自私、孤僻、偏执、消极等。大多数学生比较浮躁,功利性很强,对待他人和任课教师比较挑剔,“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自己不行,还把责任推到老师身上,有的学生甚至说:“老师是打酱油的。”大多数学生碰到老师形同陌路人,连最基本的礼仪礼貌都不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由于进校时分数相比其他专业来说比较低,学生因此自卑心理严重,或者产生一种相反的———自负心理严重。
2.提升学生情商的途径
2.1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商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授课内容的同时,可以把教会学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人沟通的能力渗透进去,融会贯通;因为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和服务密不可分,教学内容本身就会涉及到服务意识、服务态度等相关的服务行业要求的基本素质,比如:前厅课程就涉及到作为一名前厅服务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质。
2.2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在专业课程的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首先通过教师自身的形象给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其次通过课程的学习给学生思维方法上的训练;另外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通过对这种关系的理解,可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2.3 家庭教育的重要参与
本专业辅导员教师应与学生家长密切配合,把学生的表现适时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经常把表现优异的学生的信息传达给家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把表现不好的学生信息也传达给家长,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查找原因,纠正错误;同时密切关注某些特殊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正常的学习。
学生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某些家长总对酒店管理专业抱着一种成见,有歧视的趋向,家长认为:酒店行业是服务业,低人一等,另外个别家长觉得酒店有不良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甚至有的家长说学校实习会让学生去接触一些不好的东西,所有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家长应该采取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教会孩子先学会做人,经常与其交流,让其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会有所帮助。
2.4组织社团活动,并使其活动多样化
学生社团是由许多学生参与的、按照兴趣、爱好、特长或专业等组成的功能团体,具有满足人们情感需要的作用,是高职学生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和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形式。是陶冶情操性质的,属于学生展示业余爱好的载体,能够从中得到友谊与支持,获得自尊和自信,发挥特长,展现自我。通过走入社区、乡村、孤儿院、敬老院等地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无私奉献,经受社会实践的锻炼,可以使学生树立起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起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更加积极向上。大学生的社团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适合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接受信息快、可塑性强的特点,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有利于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在社团内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潜移默化地使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得以增强。社团的荣辱与共与每位成员休戚相关,人人希望社团发展壮大,人人都关心社团的各项事物,逐步培育了每个成员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