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程改革目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新要求
根据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住它的前提条件,明确其依据是什么?应该是新《课标》、学段目标、教材目标、课程资源、班级学生。其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住教学目标的标准。其标准有以下五点:
1.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相结合,课题目标与课堂目标相统一,保持教学目标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2.制定教学目标应从单一的知识掌握跨跃到全面能力的发展。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目标外,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等能力目标,同时还要有情感目标、人格目标,价值取向等等。使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的根本转变,以适应素质教育。
3.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要讲求科学,尊重实际。
4.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便于检测。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生生字时,出示了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学会本课五个生字”。根据这个目标,学生很难判断其标准,到底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会?因为,根据“学会”这一词语的含义,此目标起码有三种理解:其一,会读;其二,会写;其三,会运用(如组词)。
5.恰当界定目标的表述,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许多教师并不十分在意这个问题,因而在备课、上课中经常使用“掌握、学会、领会、懂得、体会、认识、理解、把握、培养”等词语来表述课时学目标,而这样的表述使教学目标显得笼统含糊、不够明确,在具体教学中是很难驾驭的。不对目标的表述也就是对目标的规定,根据教学目标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一般可用下列词语来表述知识与能力目标。如“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默写、背诵、区分、使用、会读、会写、会组词、会造句、会计算、能总结(或概括)……”等等。用这样的词语来表述相关教学目标,是比较规范和确切的。通过展示目标,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一目了然,对达标教学也会起到定向指导作用。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要求,恰当而正确的表述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新课改对达标教学的新要求。
在达标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灵活的运用不同教学方法,使绝大部分学生达标,要多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坚持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新课改对形成性检测的新要求
对编制形成性测试题应有严格的要求:
1.对应目标分类编制检测试题,试题内容要全面,必须贯彻教学目标。
2.测试题针对性要强,重点突出。
3.测试题量要适当,必须是绝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4.测试题难易适中,不宜超标。
5.测试题在不超标的前提下,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新课改对目标运用的新要求
运用可分为一般运用和综合运用。一般运用主要适用于形成性测试和课堂作业,主要目的是进行教学目标的巩固练习,要求对应目标,有针对性的训练。综合运用,主要适用于课后作业、单元测试及期中期末测试,要求知识点密集、知识面广、多层次、综合性强的特点。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等熟练运用的地步。
运用的过程也是教学反馈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反馈统计,为矫正做好准备工作,便于再达标。所以说,(再)反馈、(再)矫正、(再)达标,是个多次往复的循环过程,它不仅贯穿于达标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贯穿于整个目标教学之中。
五、新课改对教学评价的新要求。
【关键词】新目标英语 课程改革问题 学习状态 改革对策
引言
《新目标英语》这套教农村学校的学生?到底适不适合像我们太和九中这样体校的学生? 对此,在今年材到底适不适合暑假继续教育期间,本人做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部分教师认为这套教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知识内容切合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口语交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符合当前英语习惯的纯正英语。而部分教师则认为这套英语教材不适合农村学校的学生和体校的学生,因为这套英语教材要有六年的小学英语基础学生才能开始学习。我们城市小学英语根本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经常作为副科对待,每周2-3节课,学了就忘;而农村小学多半不开英语,即便开,也是非英语专业的老师任课。入学后,初中教师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祢补这些缺憾,接着就上七年级课本,效果很差。再者,《新目标》英语这套教材词汇量多,对于没一点英语基础或是基础相当薄弱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教师在教学进度上根本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和同行们争论、交流过后,我们基本达成共识: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学反思,反思要具体,改进要落到实处,注意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考察和培养。下面就新课改谈谈个人体会:
一、课程改革之现状
目前,教学改革总的形式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总结起来有四点,“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过程的形式化、教学手段的不合理”。
1.教学目标虚化。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目标》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但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实施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的过程中便出现了教学目标虚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混淆,实施过程模糊。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流于形式,实施过程中常常被忽略不计,教学过程中无法真正实现其目标,始定终弃。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任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期含义,深解其价值,出现了有其名无其实的现象。总之,目标多维化,定位不当,导致英语教师教学中顾此失彼,目标虚化。
2.教学内容泛化。《新目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多数英语教师缺乏足够的经验,在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出现了泛化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轻教材,重开发。英语教师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网络资源,教学成了无本之源。第二,虚设情境。设置情境理应提倡,但“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则有东施效颦之嫌。第三,粉饰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联系实际要实,要自然,不要刻意的去粉饰它,牵强附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3.教学过程形式化。《新目标》课堂教学方式出现多样化是可喜的,但缺乏学情分析的设计,就出现了形式化。教学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断深化和递进的与真正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的过程。
4.教学手段媒体化。语言交际要还原真实的语境,不是虚拟的再现,首先,不能把“对话”变成“问答”,对话应该是真实的,交际式的,不应该是教学式的对话。其次,合作学习重形式,轻演练。探究学习与教学实际不符或存在着冲突。最突出的问题是,把过去课堂教学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媒灌”,过多的媒体呈现,不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描述能力以及体验与感悟,我们老师应该明白,媒体手段永远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非主要手段。
二、学习状态调研与体验
1.两极分化严重。课堂观察发现,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八年级下学期,掉队现象严重。农村中的的学生,在八年级小学期会出现,一节课中毫无反应的学生有近20%,似听非学的也有近20%,只听不写的有约40%,只有10%-20%的学生脸上有积极参与的神色。粗略估计,40%的“学困生”是态度原因,另有40%“学困生”是方法原因。
2.学习心理负担重。问卷调查显示:近70%的学生认为学业负担过重。许多学生认为作业量重,调研分析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从而导致学习心理负担过重。其原因主要有: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不感兴趣;作业设计单调乏味;家长和教师应试心理过重,导致学生心理逆反。
3.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了解不够,缺少该方面的教育实践与教育能力,这就使得教师教育教条化和情绪化,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抵触,如早恋、出走等。加上家长对这种突发的逆反准备不够,缺乏相应疏导,结果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三、建议与对策
从调研中,我们深感到初中课程改革的艰巨与困难,认真反思过后,建议如下:
1.改变学习方式。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将其真正落到实处。
2.改变教师角色。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模式的改变来实现,教学模式的改变源于教师角色的改变,“任务型”教学模式值得推广。建议教师的角色要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传授者变为参与者;控制者变为帮助者;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仲裁者变为促进者。教师的角色要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要学会反思和创新;实施者变为开发者,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执行者变为决策者。
3.正确看待“差生”。要正确对待“学困生”,教师对待“学困生”要时刻带着两颗心。一是爱心,每一个差生都有其闪光之点,可爱之处,只有你用心去爱,具备了爱心,才会真正地关心差生,努力地转化差生;二是耐心,差生的转化是一个十分复杂艰难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还常常会出现反复,因此一定要持之以恒地抓,坚持不懈地抓,才能收到实效。通过实践与反思,充分证实适时的体态语言评价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欣赏与激励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与应用英语进行焦急的创新激情,同时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从而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更新观念,注重反思。反思即研究,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途径,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第一,教学反思应以课标为依据,方向对,路就不会漫长。第二,教学反思重点应在学生学习上,如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思维开发与训练,学生的情感意志培养等。第三,教学反思的形式应灵活多样,“说”和“写”是两种有效方式。“说”:说成功经验,说不足之处,说问题与困惑。引起大家的共鸣,思维碰撞,产生火花,问题会渐渐明朗,思路会渐趋清晰。“写”:写教学案例,写教学日志,写教学反思,写教学故事,写研究报告,提升个人理性经验,也让同伴共享反思成果。
四、结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实践和反思,充分证实适时的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欣赏与激励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与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创新激情,同时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从而为起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能力;工程热力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33-02
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一般将课程设计、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但对于工程热力学之类的基础课,如何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专业课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工程热力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如下一些探讨。
一、采用激励启发方式组织课堂教学
工程热力学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教学难度大。在缺少专业工程背景的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较为困难,甚至茫然不知所云。如何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及热力学基本内容,是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的根本所在。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需要借助优美的PPT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热力学过程,更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热力学的兴趣,在引入一些工程实例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去思考,及时地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领悟。
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课堂教学不再是文字、公式的罗列,PPT动画的简单演示,而是把教学的核心放在启迪学生对热力学概念、原理的思考及把握上,使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熟悉热力学的系统内容、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形成对热力学的一种系统的总体的认识和把握,而不是零散地去背诵记忆一些片段。通过这种激励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做到理论和实际工程案例的结合,从而使热力学知识很好地固化在学生的大脑中,并且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激励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每个环节,围绕章节内容中的重点知识内容,设计问题及启发实例,并完成课堂互动讨论的教学组织,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饱含激情和较好的耐心,使学生在严肃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热力学的相关知识。
二、改进课堂教学PPT,增加工程实例
工程热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很多的工程问题作为背景。以教科书为单一内容的PPT演示,并不能满足课堂学生学习的需要。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热力学的兴趣及深入掌握热力学知识,迫切需要在传统课件中加入工程实例,利用多媒体技术全面展示热力学的工程应用,使学生在工程案例的演示中发现并体会工程热力学的重要性及美感。通过工程案例的学习,使课堂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使学生在多方位、立体化地形成认知并达到对热力学知识的理解、分析、记忆、掌握和应用。对于热力学工程案例,我们选取了真空做功、制冷循环,内燃机等工程机械作为实例,进行详细分析和讲授。
工程案例的引入,将实际生活中与热力学相关的问题引入到教学中,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工程问题,在讲解中让学生明白热力学知识可以解决本专业涉及的实际专业问题,从而实现“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将工程热力学的学习融入大学生创新项目中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需要提升学生运用基础理论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和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有关开发、设计的能力。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促进高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人才,促进高校探索并建立以科研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在项目实施中使学生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大学生创新项目,结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专业特点,在指导学生大创项目时,将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卡诺定律应用其中,使学生明白能源利用的守恒性,以及如何提高热力循环的效率,减少不可逆损失,这些都成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锻炼。学生在科研项目中,深化了对热力学知识的认识,同时提高了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挑战杯、建筑节能比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新能力。
四、改进课后作业完成形式,增加分析报告
工程热力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中很多理论已用于工业过程。因此,在课后作业中,需要对传统布置练习题来检验教学成果的方式进行改进,增加一些实际工业循环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其所应用的原理,提交分析报告,并指出该工业过程效率提高的方式和途径,以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精选一些课后习题,通过详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是实现社会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过硬、勇于创新的新世纪人才,保证国家高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自于理论和课堂,更在于理论和课堂之外的亲身体会和具体的实践操作。本文从工程热力学教学与工程实例结合,与科研活动结合,改进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和课后作业完成形式等方面,探讨了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下的工程热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工程热力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岳丹婷,吕欣荣,李青.深化热工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2002,(4):86-88.
[2]谭羽非.突出专业特点改革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39-43.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目标管理;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26-02
一、引言
地方院校会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MIS)课程列为学科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是由教育特色发展、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共同确定的。社会互联网信息化需求决定会计专业能够更快更好地获得和处理信息的学生供给。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了教与学的吃力,产生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双向障碍。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反映来看,会计毕业生没能有效掌握利用MIS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方法,不能适应单位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文献分析导致学生学习MIS课程的自主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分别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知识储备不足、教学内容体系结构设计不合理和教师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教学,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1,2],然而却只描绘了经济管理类的MIS教学现象,有的放矢的对会计专业的MIS课程改革研究仍处于空白。
那么如何有效实现大纲规定的既培养信息技能又培养综合素质的教学改革目标呢?强调“目标是管理的中心”的目标管理模式是制订、实现和检测目标的全过程管理方式,会计专业MIS教学改革工作是一个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本文在目标管理思想的引导下,剖析了教学改革目标工作的目标确定、展开、实施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给地方院校会计专业MIS的课程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相关理论回顾
1.目标管理理论。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根据目标设置理论提出了目标激励方案,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管理活动始于确定目标、执行过程以目标为导向、结果的考核以目标完成情况为准绳,逐步实现“自我控制”,目标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式管理。
2.目标管理理论与教学改革研究的整合。文献提出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实践教学和构建教学案例,改进教学手段[3,4]。与此同时,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变革,经历了单向“灌输式”教学过渡到单向启发式教学,发展到双向互动式教学。
文献和教学实践都承认教学方法改革是解决地方院校会计MIS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的不可改变的特征,集中在讨论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与学的不积极性表现出来的是教学目标的不可衡量性、不具体或失效的结果,因此,要建立起有效的教学改革实施机制,需要全面梳理教学改革目标与教学改革实施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根据目标管理思想的三步骤“目标设立―目标实施―目标考评”,教学改革分为以下三个内容。
1.KSF方法展开地方院校MIS的教学改革目标体系。地方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地方性专业应用型人才,而如何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即会计专业MIS的教学改革目标多级分解和维度分析,是教学改革工作目标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多级”指的是对总目标进行纵向分解,构建起院系层面的教学改革管理目标和大学生个体层面的自我控制目标,为的是使学院和大学生双方的目标能很好地契合。“多维”则指的是在此基础上对目标进行横向分解,而多维分解总目标需确定不同的关键成功因素,运用KSF法是由“目标”切入,探究成“因”――聚焦教学改革总目标,从传统“全面评价”到“重点考察”的转变,最终实现教学改革总目标。KSF(Key success factors)分析法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来确定项目需求并进行规划,数据源来自于文献检索和案例研究。教学改革项目主要的利益相关方是学生、教师、学校和用人单位;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是教学培养过程与管理和学生学习。基于KSF法对教学改革总目标的分解等级和维度,将教学改革目标体系定义为“一总目标,二级目标,五维子目标”,具体分解为表1。
2.地方院校会计专业的MIS教学目标实施途径。
(1)教学课程改革。在培养专业特色鲜明的实践人才的教学改革总目标的指导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展开要体现“管理是核心,技术是工具,应用是目的”。因此,会计专业MIS课程内容一般划分为如下五个知识模块:MIS概念和与管理的关系;企业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和ERP等常用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信息系统规划开发方法与开发过程;企业系统选型基本知识和信息系统实施运行的新趋势,如电子商务;教学实务,如ERP―U8软件操作。
(2)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改革目标体系的指导下,教学方法可分为三类:灌输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教学改革方法的实施设计如表2。
(3)考核方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期末分数,不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绩好的学生大多是把时间放在刻板理解书本教学知识、完成学校规定的课时、顺利取得学分上。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卷面考试占70%,考勤占10%,平时课堂表现占20%,而在培养专业特色鲜明的实践人才时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加大课堂表现的平时分,占总分的50%,考勤占10%,期末卷面分占40%。
(4)校企合作改革。关注会计MIS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关注企业发展阶段的管理实践和应用趋势。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获得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企业信息系统的案例,结合企业实际识别企业业务流程,实验室模拟仿真运行,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的基地,为企业提供专业性强、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人才。
(5)大学生学业目标改革和职业生涯规划改革。MIS课程大多安排在大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MIS的课程时,最重要的是要有学业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初步的设计和规划。考研的学生在强调成绩的同时要考虑是否可以跨会计专业考管理科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就业的学生考取与将来就业有关的证书以期从事信息化职业,如ERP工程师等。
3.教学改革目标的评估。教学改革目标的评估是把教学改革的路径实施情况与“一个总目标、二级子目标和五维子目标”联系起来,是目标的调节和实现。
参考文献:
[1]孙晓娟,霍敏.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59-61.
[2]方兴林.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1,(8):110-112.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36-01
新课程改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其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众多教师和学者的认可与肯定。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造成了极大冲击,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成绩。本文在此浅谈从新课程改革看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旨在阐述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改变,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课改实验带来的教育观念上的变化
1、教育教学观的改变
教育教学观是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深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受到自身业绩、学校升学率的双重压迫。在这种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教学观带有足够的功利性,往往以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按照考纲和教材完成教学任务为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对小学语文教师造成极大的冲击,使其教育教学观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不再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而是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这种更加先进的教学观念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模式带来极大的变革。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不再以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而是在教学中融入了趣味教学、情趣教学等先进的教学理念,旨在引导学生快乐的学习,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2、学生观的改变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将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不断的通过灌输来提高学生的知识量,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目的。从根本上说,这是应试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并没有重视学生儿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只是将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和存储知识的容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开始意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中的建构知识理论,不再将学生当作存储知识的容器,而是当作主动建构知识的“人”,这也是教师学生观改变的有力体现。
3、教学质量观的改变
最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观也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明显变化。同样是与教学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背景下,教师通常认为学生成绩的好坏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这是一种错误且片面的认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教育观念得到改变,其对于教学质量的认识也随之改变。具体地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学生是否获得快乐这些因素进行综合,以此作为教学质量的评定标准。
换言之,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重视学生是否能够健康快乐的发展,并将其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使之成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二、新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
1、推动教育公平
从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其所取得的首要成绩是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发展与进步。具体地说,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变化,也使教师的学生观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不再以学生语文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因此,教师能够更全面的看待学生、观察学生,能够让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获得同等的对待,减少了教学中的歧视现象。教师不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也就使教师能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使教育的公平性得到体现。
2、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
新课程改革有效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众多小学语文教师发现,虽然自己已经不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并且在教学计划上进行了倾斜,但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新课程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学生比以往更加主动的进行英语学习,其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同时,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支撑下,学生不但提高了英语成绩,其多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塑造,使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3、学生的负担降低 实现快乐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断减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步实现了快乐学习,使学生不再将语文学习当作负担,而是当作一种快乐和乐趣。
例如,在学习生字中,教师往往要求在课后抄写生字或者成语,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听写和默写。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有的字词结构复杂,并不便于记忆和掌握,这种课后作业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极大的负担。
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再使用这样的方法迫使学生进行学习,而是以建构知识理论作为支撑,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学习中建构知识。如,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法,在不同学生身上贴不同的生字边旁部首,在适当的游戏教学中加深学生的记忆,达到降低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冲击非常明显,已经在教学中获得不俗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还并不彻底,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这就需要众多小学语文教师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改革,推动新课程改革,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