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

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

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一)太行山绿化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树种

安阳县太行山区主要造林树种为侧柏、油松等松柏类树种,落叶乔木阔叶林主要有刺槐、白榆、臭椿等少数树种,灌木类主要以黄荆、野皂荚、酸枣为主。近几年,安阳县在西部太行山区乡镇开展适宜造林树种研究试验,其中,应用山桃点播造林技术较为成功,因为山桃抗旱耐寒,木质坚柔,种仁含油量高而且桃花艳丽,经过造林试验,山桃是太行山石质干旱地区优良的绿化、防护、燃料、木本油料和观赏树种。同时山桃也是优良的防火树种,过火后能够抽枝分蘖而复生,并且造林成本低,成活率和保存率较高,是太行山石质干旱地区非常适宜的优良造林树种之一。连翘直播造林研究试验也取得成功,连翘不仅是适宜造林的生态树种,又属于常用中药材,经济效益很高,非常受山区群众欢迎,应加大造林推广力度。火炬因其根系发达,萌生能力很强,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树种,也适宜在太行山区栽培。

(二)丘陵浅山区要注重经济林树种的开发

安阳县丘陵浅山区具有发展经济林的特殊小气候优势,经济林果实品质好,距离安阳市区近,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善应镇三仓和北岭伦掌乡的苹果具备色泽好、甜度高、口感好、品质优等特点;都里乡的大红袍花椒、马家乡的薄皮核桃、磊口乡的日本甜柿、安丰乡的葫芦枣等经济林果品都各有优势。目前比较有发展前景的经济林树种主要有黄金梨、晚秋黄梨、布朗李、凯特太阳杏、大果(红、白)樱桃等。随着果品饮料的开发,维生素C含量高适宜榨汁的苹果、梨、桃等水果在国内开始受到果汁加工企业的青睐,政府应大力推广。今后,安阳县发展名优经济林应当引进早熟、耐贮藏的大果樱桃,推广和发展澳洲酸苹果,引进、选育、开发新一代经济林干果“阿月浑子”等名优经济林品种。同时,本土传统优势经济林树种,如,核桃、板栗、柿子等也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园和坡地经济林,切实提高果农的经济收入。

(三)平原区绿化要注重用材林和乡土树种的开发

安阳县平原区农田林网和廊道绿化是安阳县农业开发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标准良田高产的重要生态屏障,同时应该注重用材林和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在用材林方面,树种的速生丰产是首选条件,这方面的树种除了杨树类品种外,还有大量待开发的乡土树种,如,楸树、香椿、臭椿、泡桐、苦楝等优良乡土树种都具有良好的速生性,楸树干直叶美、花色艳丽,抗毒气、抗污染,是优良的用材树种和城市绿化树种。香椿的木材被家具界誉为中国的“桃花心木”,但这几年对香椿的开发,各地过分地偏重于发展芽菜食用方面,忽视了香椿是一种速生的乡土树种,其速生性一定程度上不亚于杨树。泡桐速生性有目共睹,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大规模发展,后来由于泡桐丛枝病的发展蔓延,近几年栽植数量大大减少。在发展用材林方面,主要引进了速生丰产的欧美杂交杨系列、中林杨系列、速生柳树等品种,下一步要按照发展混交林的营林思路,加大对泡桐、楸树、速生国槐等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同时加大对苦楝、香椿等新型用材树种的选育力度,做到发展速生用材林和乡土树种开发的兼顾。

(四)城镇区绿化要加大园林花卉苗圃本土化建设

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大,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镇区园林绿化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园林花卉苗圃建设是城镇化园林建设的物质基础。安阳县园林绿化树种苗木多数需要外地采购,苗圃建设是短板,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园林花卉苗圃。建议在品种引进上,主要以开发、引进、推广彩叶树种、藤本灌木植物、花卉、果树盆景、抗污染常绿树种以及大规格乡土绿化树种为主。彩叶树种有美国红枫、紫叶李、美国红栌、紫叶碧桃等,结合本地的五角枫、黄栌、黄连木、火炬等彩叶树种进行搭配。开发木本攀援植物,如,紫藤、凌霄、爬山虎、扶芳藤、常春藤、木香、金银花等,结合本地的太行铁线莲、山葡萄进行育苗开发利用。花卉以紫薇、月季、、牡丹、连翘等以观花期较长的花卉为主进行育苗,同时引进名优花卉。目前,果树盆景在安阳市发展较快,安阳县经济林果园众多,发展果树盆景潜力很大,应该以苹果、海棠、甜柿、梨、山楂为主进行栽培。引进开发大叶女贞、大叶枇杷、棕榈、玉兰等常绿阔叶树种以及蜀桧、塔柏、雪松等常绿针叶树种为主,结合本地的侧柏、油松进行育苗。乡土绿化树种要以发展大规格苗木为主,如,国槐、臭椿、白榆、苦楝、合欢等。

(五)要注重生态树种和藤本植物的开发

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周翔(1990~),男,汉族,郑州荥阳人,郑州大学本科在读,水利与环境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

摘要:本文从论述城乡交通一体化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定义,揭示了当今城乡交通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可为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城乡交通一体化;问题;对策;

引言: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具体而言,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是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然而,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城乡结构、土地开发的利用率、使用功能及布局的调整使城乡交通的需求和时空分布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城乡边界日益模糊,原有公路网功能及等级结构的失效、乡村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不畅、地区可达性的降低及运输成本的提高等突出问题,因此,现有的交通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讨论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交通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与对策,对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具有指导作用。

1.城乡交通一体化及存在的问题

1.1城乡交通一体化

所谓城乡交通一体化,粗略地讲,就是打破城市交通和公路对外交通的界限,打破交通行政等级划分制约,打破城镇和农村分割,从城乡一体化发展高度,对路网、站场、线路、运输、市场、管理等交通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规划、整体布局、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实现城乡交通全衔接、全沟通、全畅达,体现城乡交通科学、公平、协调发展,让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同等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交通文明服务。

城乡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健全的交通体系,它强化了城乡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促进了城乡空间网络的发展,使城乡一体化结构形态得以完善,为城乡一体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条件。没有高效的交通网络,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城市间和不同乡镇、乡村间的网络联系,保证城乡一体化经济市场体系的平衡、健康的发展。因此,合理的公路网体系是城乡一体化形成的重要基础。

1.2城乡交通存在问题

(1)复杂的交通组成

城乡道路上车辆构成不仅包括原有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小汽车、公交车等,同时在农村行驶的交通工具比如拖拉机、摩托车、自行车等也将大量涌入城市,进而造成各交通工具之间的相互影响,降低车辆的行驶速度和道路的服务水平。

(2)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乡镇(村)公路并存

在城乡一体化地区,一部分道路为连接中心城区的高速道路或通往向相邻区县的县乡道路以及其他公路连接线,按照公路标准设计;一部分为城市内各组团之间相互连接的市政道路,按照城市道路设计标准;还有一部分道路为乡镇或乡村内部的道路,属于低等级路面。然而由于其公路等级的不同,必然会对公路的管理及养护带来一定的困难,并且公路的破损程度及使用寿命不一,也会造成后期较大的维修费用。

(3)路网结构紊乱

路网结构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现有的道路网及其发展规划都是在城乡二元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因而无论是传统的公路网规划方法还是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法都无法满足城乡道路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上城乡居民出行需求的不同,可能会引起路网结构的进一步恶化,进而限制城乡的进一步发展。

(4)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

虽然城市公共交通和公路对外交通管理体制得到了一定的理顺,但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远不只有这些,至少还应包括综合交通、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的上下对接与延伸。而在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未完全建立或真正形成之前,城乡交通一体化工作交流、沟通、协调、监督、评估机制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在这些方面,目前还难以取得重大突破,还有待于进一步突破瓶颈和加大工作力度。

(5)缺乏统筹规划

要推进和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是前提、是基础,具有明显的先行、先导、推动和带动作用。而从各地交通规划编制情况来看,虽然很多地方都编制有诸如综合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公路交通等各专业、各专题、各专项交通规划,但能从城乡交通一体化高度、视野和层面进行的规划却很少,也未见有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的范本问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交通一体化推进工作。

2.相应的对策

2.1加强道路及道路设施建设

城市道路交通一体化的顺利实施必须以顺畅发达的道路基础设施为保障,同时有高效的立体交通系统与之衔接,必须建设大容量交通配套设施与长途客运站相配套。对于乡镇中的低等级路面,要进行改建并完善相应的道路设施,力求城乡道路衔接的顺畅,与此同时加强道路的后期养护,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其次对于出现破损的道路应及时进行修复,以保障交通的顺利进行。

2.2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应遵循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克服不切实际、不具条件盲且推进等现象。在条件不具备或条件不成熟时,应将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合理划分各部门管理职能和合理分工上。而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沟通与协调,建立工作联系、协调机制,应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管理。从目前工作重点来看,主要应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工作协调以及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向县级及其以下延伸的问题。

2.3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

由于现有的道路网及其发展规划都是在城乡二元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因而无论是传统的公路网规划方法还是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法都无法满足城乡道路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对城乡道路网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将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必须城市交通规划和对外交通总体规划中,并要满足近远期交通发展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的要求,以满足城乡发展的需要。

2.4建设统一交通信息平台

为方便公众外出、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和提升城市形象,建议建设统一交通信息平台,各大客运站票务联网,同时在市内城区建立中转网络,让顾客就近乘车。市民在任何中转站

买票,中转网络定时快速将顾客送到各大客运站。

结论:城乡交通一体化具有多样性和相关性特点,解决模式也并不固定,在进行交通规划时,我们必须考虑以上要点,因地制宜,以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服务城市的发展原则为主导,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联动发展。(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毅洲,史寿山,陈鹏.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1-4

[2]付加锋,宋玉祥,马延吉,等.城乡结合部交通优化机制及其规划设想[J].城市,2001(4).54~56;

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以北京为例,全市4000家日间照料中心2/3关闭。为什么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难以盈利?我们在做国家标准的时候,也曾经访问过全国的其他地方,很有感触。发现以下几个原因:从运营服务的角度讲,一是我们国家老年人口是2亿多,其实年轻老人的数量比较大,可能占到1/3还要强。这些老人并不需要天天坐在那儿看电视,而是需要小饭桌,需要组织一些活动。二是大部分失能老人又不方便去日间照料中心,因为走不过去,这些人更需要的是上门服务、陪医,而不是去日间照料那里坐着。这就是日间照料很难运营的原因。

从运营服务的角度来说,因为现在的服务能力有限,服务人手少,没有办法接送老人,日本有介护保险,可以派车去各家接,再用车送,但是咱们国家做不到。日本的瓶颈也在这儿,没有办法很好地接送很多老人,这是日本日间照料存在的问题。另外,因为日间照料中心设置在社区,场地有什么条件就用什么条件,场地比较小,床位数少,因此能够容纳的老人数量就少,要成为一个机构,至少要有这么多人来运营,所以就难以实现盈亏平衡。我们感觉到社区都在推动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但其实很难盈利,必须要政府帮助他们。所以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2:法规与设计存在一定冲突

最近,新的消防法规从严执行,阻碍了机构养老的建设,原因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当中写到,“老年人活动场所不应超过3层”。我们查询了相关的条文说明,这里的老年人活动场所指的是老年人的公共活动场所,比如说多功能厅、活动室、餐厅这样人比较多的场所,不应该设置在3层以上,而并没有说老人住的房间不可以在3层以上。但是消防审批当中,因为各个层级的人都不愿意承担责任,所以就从严执行,反正说不宜,所以就不批,很多项目因为3层以上有老人住的地方,就都不批。比如说原来有一个高层建筑改造,只能在3层以下住老人,这肯定是不行的。现在可以这么讲,到2050年全国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如果这些老人都住在3层以下,国家土地就没有了,这是做不到的,法规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很大,所以很多项目都被卡住了,等着做通这个工作。

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项目化教学 问题 对策

一、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状况

“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能力为目标、素质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目前已经在全国高职院校和教学实践中广泛推广,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学生通过咨询、决策、计划、实施与检查评价等步骤,全面地参与整个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互结合,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但在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一定的问题,非常值得广大教师重视,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及时解决问题。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起至今,在全院开展项目化课程改革,共开发项目化课程300余门,课堂实施达到220余门次,课程类型涵盖了基础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我们课程组对实施项目化教学的班级中800余名学生进行调查,部分调查结果下表所示。

二、学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与学生的座谈交流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表示非常欢迎项目化教学,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布置的工作任务,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不太了解项目化教学,不能积极参与其中,也有诸多不适应:不少学生还习惯于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学生主体的意识不强,主动去“做”不够;部分学生对项目化教学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和角色认同,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转换角色,不能按企业工作角色来要求自己;部分学生对小组或个人完成工作任务一时难以适应,感叹负担过重,课后查找资料、完成项目时间紧,因而课后任务完成质量有高有低,逐渐在班级形成两极分化现象。课程组经过反复分析认为:出现上述诸多问题,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例如,学生的思想态度与配合程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实践水平、课程项目设计、教学单元设计、学校软硬件条件等方面有关系,仅从学生学习方面来看,就有学生的认识问题、态度问题、方法问题、时间安排问题及个人与团队问题,等等,非常需要关注。

三、学生积极配合项目化教学的对策

1.认识问题及对策

在调查结果中,有21.84%的学生完全不知道何为项目化教学;有10.98%的学生认为项目化教学与以前一样,并无区别,这说明我们的项目化教学还不够深入,还不能被所有同学认识,在组织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认识,注重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必要时,在课程进行当中部分内容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再验证”的方式进行,使学生有直接的比较。

2.态度问题及对策

针对项目化教学,部分同学认为与传统教学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传统教学时是自己做自己,项目化教学仍然是“我在做”。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只能自己解决,上网查资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筛选中,效率低下。调查结果显示,有11.86%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思想态度上比较反对项目化教学。项目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全过程地参与,每一个环节都要独立或在合作下完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都要保持积极的态度。但学生的能力有限、经验缺乏、意志力薄弱,一遇困难学习兴趣就会减退,而学习意识淡薄的学生有敷衍了事甚至放弃的现象,学生的主体地位易动摇或难建立。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实践中循序渐进,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3.方法问题及对策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项目化教学与以往的教学有所不同,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自主控制比较充足,完全靠自己的能力,个人素质提高很快,但是有13.36%的学生认为项目化教学知识变少了,12.23%的学生认为技能水平下降了,21.40%的学生认为任务雷同并且学习效率低,3.3%的学生在小组工作中基本不做。以上结果说明,项目化教学有一个引导过程,学生需要掌握相应的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因此在项目化教学初期,教师要重视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甚至可以直接告知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面对项目化教学。同时课程项目的设置不要过大,避免理论知识过多,而使教学组织比较困难。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地帮助、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己调整学习项目,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感受,使其学习兴趣得以持续与升华,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时间安排问题及对策

在调查中,部分同学认为实施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课后任务多,时间不够用,课上汇报时间太长,学习效率较低。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工作项目(教学内容)设置可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课程相关资料准备齐全,随时关注学生任务进展情况,初期可以带领大家共同完成,等到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适应了当前的学习方式之后再引导其自主完成其它任务。

5.个人与团队问题

在现有的条件下,项目化教学一般均为分组实施,但各组工作任务的完成又各不相同,大部分组员能够积极参与,发挥团队精神,讨论完成,但有些则是只有少数人参与完成,甚至有大家基本不做,参考其他小组方案来完成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每组成员工作态度、知识水平与行为习惯不同造成的。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严检查每组的工作方案或计划,要求其明确组内成员任务分工,并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不定期进行抽查测试,细化考核内容,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并注意鼓励不同组之间的学生相互再结队,加强小组之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交流。

在项目化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适应,给予适当的引导,以体现其优势,教师本人也要不断提高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实践能力、科学设计课程,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蒋庆斌,郝超.职教项目课程实施瓶颈分析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2]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

[3]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在总结北京城乡一体化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分析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北京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二元体制;公共服务

【作者简介】王朝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业经济。

作为首都,北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暴露。由于受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城市差距明显,有些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成为制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展

(一) 资源由主要向城区集聚调整为向郊区和农村延伸,“三农”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2011 年, 北京市人均GDP 首次突破1 万美元,这不仅意味着北京经济实力有了大幅提升,同时也意味着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近8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向郊区注入的比例逐年攀升,从2003 年的20%、2004 年的40%,到2005年接近50%,而且50%以上的比例已经连续保持5年。其中在2009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80.2 亿元,同比增长63.5%。就收入来源而言,农民收入已经由以前单一的经营性收入拓宽为目前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四种渠道。2009年,北京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986元,增幅13.4%。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首次突破60%。与此同时市民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亲近自然、体验生态正在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和休闲度假的现实需求,这种变化直接促进了北京的农业功能由单一向多元转型,客观现实的需求,引导北京农业形态和功能深层次变革。

从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农村传统产业的提升,城市新兴产业的延伸,城乡人员交流的加速,需要在中心城之外寻找契合点。北京未来发展的潜力将蕴藏在过去被当作城市神经末梢的农村。集新农村建设、生态治理、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为一体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统筹7个山区县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70条沟域正在进行或完成整体规划,17条沟域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并起到了示范作用。在“乡村旅游改造提升”等工程的带动下,2011年前三季度,全市农业观光园收入9亿元,同比增长21.3%;民俗旅游接待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39.5%。

(二)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向农村延伸和覆盖

2008年北京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若干意见》,提出稳步推进30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完成了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四年规划。2009年北京市新农村“5+3”工程总投资达80多亿元,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建设,覆盖1700 多个村庄。农村居民参与“5+3”工程达到600万人次,获得劳务性收入5亿多元,12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2008年,出台《关于推动区县合作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东城、西城、朝阳、海淀、顺义、亦庄与生态涵养发展区5个区县及房山区签署了5年的区县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促进区县间的互助合作。率先在全国建立了集体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在实现巩固绿化成果的同时农民也得到了经济补助。2011年村庄的街坊路硬化绿化、老化供水管网改造和一户一表、污水处理、垃圾分类、户厕改造和公厕建设等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资金达70多亿元,120万农民直接受益。

(三) 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实行农民转移就业登记制度,将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全部纳入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范围。通过实施再就业援助制度,2009年全年累计转移就业10.3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72%。让农民转移就业、有效就业、享有城乡均等就业政策,一直是北京市近年来最为关注的民生大计之一。截至2009年,北京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乡镇100%建立社保所,行政村100%建起就业服务站,京郊163万农村劳动力,已有88.4%以不同形式实现了有效就业。北京市社保“扩面提标”有序推进,养老、医疗实现制度全覆盖,“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8.2万人。在全国率先消除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盲点,实现制度全覆盖。《北京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城乡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办法》全面实施,新农保的实施范围、缴费水平和领取年龄得到规范和统一,实现了“城保”与“农保”的城乡互转。

(四) 公共产品和服务建设向均等化方向迈进

为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搭建了“北京市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建设工作平台”,深入开展了医疗、养老、低保、就业、教育、文化、邮政等民生工程,进一步确立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近郊区低保实现城乡并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7%,门诊和住院补偿率分别提高到32%和50%。2009年,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基本完成,实现每个乡镇所在地、每个行政村均有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2009年实施了“新四统一”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即全市统一规范“特殊病种”门诊补偿范围、统一试行乡镇卫生院“零起付”补偿政策、统一住院补偿“封顶线”18万元、统一推行“出院即报和随诊随报”。2009年1月启动了《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新制度打破了城乡户籍界限,将符合参保条件的本市城镇和农村居民统一纳入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并实现了缴费、待遇等标准上的城乡一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全覆盖和一体化。

(五) 探索建立金融支农联合工作机制,城乡二元体制有所突破

出台《关于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在农业信贷、保险、担保、投资、信用等方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批准《北京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实施办法》,即将开展试点工作。2011年12月10日,第一家以北京银行为独立法人的新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在延庆挂牌开业。在全国率先对种植小麦、牧草的农户实行生态补贴政策,率先构建了农保、农投、农担、农贷、农信、农基、综合改革试验区等“七农”平台,支持、保护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修订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条款和费率,承保险种由10个扩大到16个。随着北京村级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也在迅速推进之中,目前全市已有812个乡村的52万农民“变身”农村集体资产股东。合作社法实施一年来,全市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计2136个,已覆盖到种植、养殖及农产品销售、加工等多个领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完善了《北京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扩大试点指导意见》,研究起草了《北京市征地多元化补偿安置指导性意见》。

二、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城乡公共服务失衡,生活水平和发展条件的差距不断扩大

由于长期对农村投入不足,且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偏重于农村生产,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城乡不均衡状态没有明显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差悬殊。远郊区县道路长度、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环卫机械等城市公共设施的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近郊区的1/3~1/8。郊区城镇地区污水处理、垃圾清理等基础设施不配套,限制了其缓解市区人口压力功能的发挥。目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已经实现城乡统一,而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却按照户籍不同实行分轨运行,因制度分设、管理分离、资源分散形成了二元医疗体制。实行区县统筹的新农合在筹资方式、定点医院、起付标准、报销水平等方面均不相同,政策标准达35 种。原本最基本的、覆盖所有市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却因为居民和农民的身份被区别对待。

(二) 城市对农村补偿缺失,导致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利益受损

一是对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的补偿不足。为了减少北京发生沙尘暴和涵养水源实施了封山育林、绿色隔离带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但与此相对应的生态补偿机制2005年才建立。中心城区主要发展二、三产业,中远郊区主要承担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符合区位理论,然而,这也造成了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发展权的不公平。虽然近年来北京不断完善土地收储和绿隔补贴政策,但是,现有补偿标准基本只考虑对农业生产直接成本的补贴,且多以专项转移支付形式出现,没有考虑对农地发展权限的补偿,弱化了对农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和补偿效果。二是城市扩张占地补偿机制不完善,区域内价值创造和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失地农民不能获得持续、稳定收益。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不统一,相邻土地的拆迁补偿和安置政策有较大差异,因而引发征地纠纷。由于城市对乡村的补偿不足,相应的补偿缺乏可持续性,使得一些地区在以土地开发带动村庄整理的过程中,整理动力不足,延缓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 未形成城乡产业联动发展趋势,乡村内生发展能力不足

由于北京城市中心区发展吸纳了周边的人才、资金和自然资源,使农村地区的发展受到限制,缺乏补充产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乡村旅游综合配套能力不足,山区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一线和辐射景区的联络不通畅,影响了当地农民收入。郊区小城镇发育程度低,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有限,缺乏聚集效应。农业收入在农村家庭平均年收入中所占比重变化不大,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有所下降。转移性收入增加得益于政府近年来扩大对农村的财政支出,而财产性收入增加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房屋出租收入,这些结构变化反映出乡村内生增长能力的不足。

(四)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倾向

只有更多的农村居民在城市定居下来,其他农村居民才能够获得更多的人均资源,从而更快地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北京城乡收入差距虽然从总体上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近年来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虽然北京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农业劳动力比例下降缓慢,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在农村耕地大幅度减少的同时,农村人口数量保持了相对稳定,进一步增加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难度。

(五) 城乡管理依然分割,城市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城镇居民管理体制与村民管理体制并存,出现管理“重区”与“盲区”并存现象。二是大龄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后,由原集体经济承办的农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居民或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时,由于制度基本构成要素的差异,需要补缴较大数额的养老保险费,由此给集体经济和个人造成巨大压力。三是流动人口和户籍制度需要不断创新。在对流动人口的信息管理、治安管理、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矛盾排查和利益疏导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工作,需要平衡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关系。

三、北京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促进城乡产业联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

1.形成城乡不同产业发展的功能分区,建立城乡产业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空间广阔、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的优势,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类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村产业向城市扩展。出台农村休闲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走规模化、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子。引导城乡产业对接,实现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

2.寻求不同产业园区与周边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在生态环境优良的远郊区积极发展大型娱乐公园、主题文化旅游等现代绿色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物业、商贸服务、旅游、物流、保洁、保安等服务业。积极发展具有北京特色、文化品位、历史传统的农村手工业。

3.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主要包括进城农民安居乐业工程、山区移民搬迁工程、农业产业化工程、社区支持农业工程、景观旅游农业工程、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工程以及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工程。

(二) 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优质公共资源城乡共享

1.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政策引导与激励措施,鼓励城镇学校教师下乡进村任教,组织农村教师到城区进修学习,定期对现有农村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和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优化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市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郊区布局,重点加强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建设,建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解决设备短缺问题。定期派乡村医生到区级以上医院进行培训,通过返聘、弹性退休等方式鼓励城市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高医疗水平的医生到农村工作。

3.推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管理、服务、核算、监管“五统一”,建立新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打破户籍界限,做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可衔接,使所有未参加职工医保的城乡居民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三) 理顺利益分配机制,推进城乡市场整合,实现资源自由流动

1.全面启动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理清资产关系,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民转居和农村城镇化奠定基础,消除农民进城的顾虑。

2.创新征地补偿方式,提供多样化的补偿方式供农户选择,让农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

完善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土地权利保障机制,不能强行要求农民放弃土地承包权利和宅基地用益物权。

3.加快土地市场的制度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开展村庄土地整理,妥善实施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管理。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用地的规模化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新型村级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公司。在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将土地规划直接落实到村。保障符合规划的农村集体建设土地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建立农村土地房屋交易中心,建立较为完备的交易规则和管理办法。

4.探索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建设用地指标竞得单位除土地储备机构外,还可有各类园区建设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建设用地挂钩指标,特指包括农村宅基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规定程序批准复垦为耕地后,经过严格验收,可用于建设用地指标。这种用地指标背后所体现的土地流转,需要通过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来完成,具体流程可参考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交易图(图1)。

(四) 加强农村金融支持力度,拓展融资渠道,建立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

1.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的农村保险市场体系,创新保险产品,努力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逐步形成农业灾害风险补偿和转移分摊机制。

2.加大财政资金贷款担保力度,扶持区县开展农业贷款担保,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缓解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难题。

3.拓展农村信贷渠道,建立以财政贴息为主、财政补贴和以奖代补等多种手段为辅的财政支持制度体系,引导金融资本向农业和农村流动。4.开发多元农村金融产品,根据农户借款的用途,设置不同的金融产品。放宽小额贷款的额度,将城市成熟的金融产品延伸推广到农村。

5.创新抵押担保制度,探索以农民的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组织贷款的具体办法。建立专门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从事农业担保服务,可以由政府出资支持成立农村信用担保的基金和机构,也可以通过鼓励措施引导商业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和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满足发展农村社区经济对风险控制的需求。

(五) 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加强农村人力资本

开发和新型农民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1.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整合城乡教育培训资源,构建由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

2.加强对培训对象的管理,对新型农民培训实行分层、分类、分级统一管理,逐步实现新型农民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3.鼓励中青年农民扎根农村务农创业,以奖励、担保、贴息等手段留住本地素质较高的农业劳动力,扭转目前农业劳动力素质急剧下降的局面。4.对农村社区实行开放政策,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引导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人才开展农业项目合作,实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实实在在的举措鼓励大学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和企业家走进农村当农民,使之成为新型农民的生力军。

(六) 创新农村社区经济组织

1.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努力把现代文明引向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2.引导和规范行政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农户的承包经营权折股量化到村民个人,在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同时,推进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3.引导和规范行政村组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将原有的村集体经营性存量净资产折股量化到村民个人,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取代村民委员会成为村集体的经营主体,使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拥有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载体。

4.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社区化和综合化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对分散的、功能单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实现有效的产销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区化和综合化有利于地域联合和一体化经营。应该扶持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区化和综合化,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联合,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举办联社的方式实行紧密合作。

参考文献

[1] 韩俊. 统筹城乡发展破除二元结构[N]. 人民日报,2010-2-10.

[2]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4):11-21.

[3]洪银兴,陈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4):5-11.

[4]李永进.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顾益康,许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9,(4).

[6]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M]//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分析制度学派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50-256.

[7]杨勇华.当前广东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研究[J].广东经济,2009,(7).

[8]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农村建设之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