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专业学科评估

医学专业学科评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专业学科评估

医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专业;学生评价体系;创新

学生评价体系,是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简称,即评价主体采取科学的方法,收集学生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行为表征信息,针对某一素质评价目标做出量值与价值的判断过程,或直接从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征的过程。高校学生素质评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测”,即评价主体采取科学的方法,收集学生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行为表征信息。二是“评”,即评价主体采取科学的方法评价目标体系做出量值与价值的判断,或者直接从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征的过程。

高校学生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学习发挥着导向作用。一套科学合理、富有创新性的学生评价体系不仅能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更具有正向引导和激励作用。管理类专业的学习靠课堂理论知识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应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新的理论。求本溯源,一套既能反映重理论知识又鼓励提高实践能力的学生评价体系,对于培养实用人才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1 柯氏四层次模型的理论构架

威斯康辛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唐纳德柯克帕特里克在《柯氏四级评估法》提出了培训需求有效性评估的方法——柯氏四层次模型,为培训或学习效果的有效性评估指出了科学的衡量途径。其分为四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反应(Reactions)层次,即了解受训者对培训的满意程度。评估内容有课程主题及目标、时间安排、讲师表达与教学技巧、课程内容与教学质量、场地设施及相关服务等;第二层是学习(Learning)层次,衡量受训者的学习效能,指通过试卷、实地操作测量受训者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掌握情况。第三层次是行为(Behavior)层,了解受训者培训后在工作上应用的行为状况,即学习的新行为能否在工作上体现。调查方法有360°反馈、现场评价等。最高层是结果(Result)层,即衡量受训者从培训中所获的知识和技能对业务结果所产生的真正影响。

和柯氏四层次模型相比,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专业的学生评价体系仍处于第一和第二层,而在第三层的行为层和第四层的结果层却鲜有涉及。这就导致了学生评价体系重短期效益而轻长期发展,重眼前分数轻长远素质能力的发展。现代大学的四项功能分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高校是未来人才的摇篮,其宗旨不仅仅是生产出“大学生”产品就算完成了生产任务,而更是最新的知识、科学技术、信息等流动最新鲜、最频繁的场所,其服务于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这一特性决定了高校的学生评价体系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2 评价体系的创新原则

(1)转变评价标准观念,理论与实践并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整个教育必须围绕着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发展这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培养学生。现代优秀管理者必须具备领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计划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等15项综合素质。根据柯氏四层次模型中的行为层面的精神指导,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实践平台,将理论所学的行为状况给予实际锻炼的舞台。管理专业的学生评价体系,应有意识地注重对未来管理者素质的培养,鼓励管理专业的学生们多实践、多动脑动手,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的评价标准,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可采用公式:综合学分成绩=理论分数×60%+实践分数×40%,把实践学习提高到相对重要的高度。 转贴于

(2)扩大评估范围,量化与丰富行为类指标。虽然很多高校管理学院的学生评价体系都对学生干部工作进行奖励性加分,但实施范围相当狭窄,仅限于本校内认可的学生工作职位,而对于校外的兼职、暑假实习、素质拓展活动等鲜有涉及。此外,奖励性加分仅仅限于比赛获奖等结果性指标,对参与非竞争性活动的积极行为却无加分。笔者建议在实践加分上,扩展加分范围,量化和丰富考核标准。这一点是践行柯氏模型中行为层面的补充。将行为类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公司实习、校外兼职、才艺展示等纳入考核范围,依照学时或工时数科学量化考核标准,增加行为类奖励指标,在评价项目中尽可能地体现人文及综合学科知识、社交与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以便于更全面客观地衡量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3)倡导一专多能,鼓励管理专业学生复合型发展。适应当代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优秀管理者一定是具备多项技能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大学这个强调培养自学能力的平台上,大学教育极大地给予了大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各种资源,但在很多高校管理专业的评价体系却未给予相应承认。商务英语证书、上外口译资格证、心理咨询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等技能学习不仅给了自主学习的大学生们实现自我的平台,更构建了管理专业学生们按照兴趣和特长自主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一专多能,制定复合型发展的人才培养路线,是对柯氏评价模型第三层面精神的扩展和延伸。

(4)构建动态循环,建立纵向与横向反馈评价机制。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要求我们不能再以传统社会的思维看待问题,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勇于与时俱进。未来社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高,这启示高校教育方向必须与时展和社会需要保持一致,这也是柯氏评价模型的最高层面精神的要求。建立纵向反馈机制,构建新老生交流平台,保证每届毕业生定时向母校反馈求职和职场经验、感想或启发性建议,并为本院系学生评价体系改革提出参考性建议,不断缩小市场需求和高校培养目标的差异。横向反馈机制是指,选择同级或更高级水平的兄弟院校作为参考样本,建立校际之间的学习交流平台,在相互比较和借鉴学习中不断完善本专业的学生评价体系。纵向和横向机制相辅相成,进一步推动了学生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与时俱进。

3 结 论

改革陈旧的学生评价体系,重视培养符合当代市场需要的人才,将关系到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关系到未来人才的素质,更关系到当代中国人才的发展。因此,高校教育改革、学生评价体系的创新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结合本地区、本院校的实际状况,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引导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的自我发展方向。

医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全科医学专业;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01-03

1 前言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和强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由于医学是复杂、不断发展的,并且实践性极强,因此,医学生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在医学实践和学习中运用批判性思维,不仅使自己的医学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也会推动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全科医学专业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该专业的教学目的、职业性质与一般医学有着相似之处。同时,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且复杂的学科,又有着与一般医学的不同之处。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相信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获得。本文探讨如何培养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全科医学专业的性质和教学现状

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将预防、临床、康复、保健及社会行为学等学科整合于一体,涉及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各种健康问题,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长期服务于社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比较全面地掌握预防、保健、临床和康复等医疗技能,能胜任内、外、妇、儿等若干领域的医疗服务,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对其所发生的躯体、心理或社会方面的问题,能给予连续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已使全科医学具有独特价值观和方法论[1]。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即全科医生)对改善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状况、预防重大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发挥着自己的贡献。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改善以及全科医学新的发展趋势,全科医生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如此重要且复杂的工作使得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应具有批判性思维,面对复杂的保健、康复或临床问题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判断,灵活处理。因此,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医学课程改革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课程建设的开始就已经成为教学的热点。近几年,中国的医学院校也逐渐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但目前全科医学专业与一般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相似,仍采用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被动地、接受性地学习,缺乏学习的自主性,难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因此,在全科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中需要采取合适的策略和方法。

3 培养全科医学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和方法

打造平等自主、开放包容的批判性思维环境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一种人格和气质[3],需要长期地培养、熏陶和建立。因此,在学生与教师的长期接触中,需要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适合批判性思维养成的学习氛围,恰当地处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促进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及其全面协调发展。教师要多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感到自信、乐观,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让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思维模式,并非盲目跟从权威。

在医学课堂和实习基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批判性思维模式,鼓励学生自我思考、主动质疑、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形成平等自主和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学生才有兴趣和信心去质疑、分析和讨论,逐渐养成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敢于质疑,主动养成批判性思维 全科医学专业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大多数医学生一样,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学习是其大学阶段极其重要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以后的实习、工作以及将来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传统灌输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学生将来在医疗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是不会都在书本中找到解决方法的,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具有清醒的头脑和清晰而敏锐的思维模式,将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灵活、恰当地处理问题[4]。

据调查,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到社区的医疗服务前线从事门诊工作,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工作以后面临的实际问题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无论是在学校的教学课堂中,还是在实习的实践问题中,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势,鼓励他们敢于、善于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或主张,使学生逐渐自觉养成批判性思维。

在临床实习工作中,面对病人,带教医生应逐渐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所学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准确地诊断疾病。如首先要根据病人的主诉考虑各种可能性,要运用发散性思维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需从生理学、病理学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和判断;其次要通过询问病史、采用体格检查和辅助诊断等方法收集疾病信息,并对其结果加以提炼、分析、鉴别等,不断比较和排除,才能最终发现疾病的本质[5]。这一过程既需要医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诊疗技能,还需要医生运用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对疾病进行正确判断和鉴别。因此,课堂教学和医疗实践中,教师和带教医生对批判性思维的引导非常重要。这是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和智慧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就某些观点进行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实用的教学策略 全科医学专业的教学同其他医学专业一样,仍采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学习和记忆。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6]。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必须得到改革。良好的教育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在理论、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和讨论的中心,而教师则发挥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讨论式教学方法、病例式教学方法、PBL教学法[7]、自主探究法等,实践表明,这些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促使学生通过理论探讨、实际操作[8]、团队合作、相互交流,使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此外,小组学习、自我反思、文献研究等活动也能够发展和提高批判性思维。但教师也应当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批判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努力筛选、完善已有的教学改革方法,并努力创新,使其更适用于全科医学专业和学生。

改革教学考核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的主旨是促进教学、激励学生。目前大多数高校简单地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虽然大部分学生获得了较理想的考试分数,但对所学的知识并未真正理解和正确应用。这种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估,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9]。因此,教学评估体系需要改革。

教学评估应该尊重每个学生,并考虑个体间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奖惩并用,促进其自我反思和总结。教学评估应综合评价每次小组讨论时学生的表现,多角度多方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等。另外,教师不应随意定论学生观点的对错,重点关注和评价学生分析、判断、应用和协调等能力,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除了医疗知识和技能,全科医学专业的教学中还应当关注和评估学生的情感态度、精神品质、心理健康与人文修养等方面。教学评估应具有人性化,在人文理念下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10]。这样综合性的教学考核评估体系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和隐性批判性思维教育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教师必不可少,这种能力不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而且在日常点滴中对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情感倾向具有熏陶和榜样的作用。批判性思维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和发展的,这种潜移默化一部分来自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另一部分体现在隐性的教育环境中。课堂内外的良性互动与和谐环境有益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尤其是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践中,带教医生应积极鼓励学生在平时的诊疗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尽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着力创造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形成的良好环境。同时,带教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体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和能力对学生的榜样作用也不容忽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学生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于日常小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需要学校、实习基地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4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健康状况的改善,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质量的提高,对医疗、康复等方面的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具有预防保健、临床医疗以及心理疏通等综合能力的全科人才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知识全面、技能娴熟、思维敏捷的新型人才已成为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在全科医学专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该专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本文探讨了在全科医学专业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希望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医疗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齐殿君,王爽,何旖旎,等.全科医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784.

[2]蒙艺,贺加,罗长坤.美国医学课程改革历程中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变迁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4):

92-96.

[3]秦丹,闫鹏,李光仲,等.以批判性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2,29(2):3332-3334.

[4]韩锋,王越,田侃.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视角下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23(10):22.

[5]于淼,梁慧敏,赵颖.论逻辑学课程的教学与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J].医学与社会,2010,23(1):103-104.

[6]张玫,孙立东,蔡玲.医学生创新能力及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75-76.

[7]杨永丽,施建明,陈俊虎.PBL 教学法对提高医学生批判性思维效果的研究综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7):

94-96.

[8]彭立生,彭力平.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5):133-134.

[9]吕宝云,张彦伶.创新能力培养视野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71-272.

医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第3篇

1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的现状

1.1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本要求

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口腔临床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主,以培养能够胜任口腔临床医疗工作,解决口腔临床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为目的。通过口腔临床科室的轮转学习及专科培训,毕业时应全面系统掌握所在学科方向的专业和基础知识;了解所在学科的科研方向、发展趋势、研究前沿和临床热点;掌握所在学科的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以及常用药物分类、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的知识。

1.2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1.2.1口腔医学硕士业学位具有职业性

该学位反映的是高层次的口腔职业水准而非学术水平。

1.2.2口腔医学硕士业学位的侧重点是高层次口腔临床应用型人才

口腔医学硕士业学位研究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具有良好的合作和协作能力。

1.2.3口腔医学硕士业学位在课程教学、学位论

文等方面的要求与科学学位有所不同:专业学位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环节,突出的是实用性和综合性;在学位论文要求上,强调在理论或方法上的创新,专业学位论文以应用性研究为主,要求紧密联系口腔临床工作,强调的是能够将科研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现实中的难题。按照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和专利,选题要求为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从学位论文水平来看,只是要求掌握口腔临床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没有强调创新。

1.3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的现状

1.3.1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现状

我院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具有正高职称的导师占87.5%,博士学位导师占50%。目前,每位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6名,几乎全部导师同时承担着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多数导师对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研究生采用了显著不同的培养模式,有一定数量的导师对两种不同学位类别的研究生采用的培养模式区别不大,甚至有导师采用了完全相同的培养模式。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增长,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数量在一些专业方向上稍显不足,新遴选的导师数量不能满足培养需要。部分导师承担着繁重的医疗、科研任务,或兼任医院重要的领导职务,没有时间对研究生进行临床指导。

1.3.2培养模式现状

宁夏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中,6个月基础和专业理论课后进行临床实习及从事课题研究工作,时间和内容安排上完全依靠导师,除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轮转时间很少;且研究课题设计简单、无创新性,论文质量低;多数研究生把主要精力用于论文的实验研究,只有很少的时间在临床工作。口腔医学的实践性很强,对于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而言,熟练的口腔临床操作是必备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具备一定的临床技能,必须要有大量的时间用于临床实践。目前,研究生毕业要求通过英语六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及毕业考试,还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找工作等,这样以来使得在口腔临床实践的实际时间减少,从而影响临床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学习。

1.3.3口腔临床技能考核现状

我院现有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虽有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工作考核内容,但是没有具体、严格的细化和量化指标。容易出现考核不规范,达不到监督和促进作用。医院尚未建立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临床轮转科室带教老师不足,积极性不高,造成部分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技能达不到培养要求。

2影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

2.1研究生自身素质

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我院每年有超过80%的新入学研究生为应届本科生,入学前系统规范的口腔临床训练不足,口腔临床经验欠缺,能力较弱。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第三学年,花费大量时间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等,使其无法确保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相关学科知识系统学习和口腔临床技能正规训练,给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甚至有一定数量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不会看病,不能胜任口腔医师工作,这和实践训练的缺乏密切相关。

2.2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的落实

研究生进入临床培养阶段后实行导师负责制,我院虽然制订了详细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但由于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起步较晚,一部分导师仍以惯用的科学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指导、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严格落实培养方案,致使学生科研实验的时间远多于口腔临床实践,没能很好地把握科研与临床的关系。

2.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矛盾

宁夏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34学分)的85.29%,而选修课程仅占14.71%,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为完成必修课程,不得不放弃一些有价值的选修课程。而选修课作为高等医学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业务素质、发展个性和能力方面起着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作用。而在美国,选修课的开设大胆、灵活,甚至有“课程选购”的说法,选修课程就如同在商场挑选琳琅满目的商品般自由。

3提高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质量的对策

3.1完善培养方案,强化管理

我院根据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医学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完善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量化体系,合理的口腔临床学位研究生培训考核量化指标。进一步规范并严格执行轮转考核制度和临床实践能力毕业考试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教考评和激励机制,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做到平时检查与定期评估相结合,共同抓好研究生临床培养过程监管,确保培养方案落实到位,为培养高质量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

3.2加强口腔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提高临床综合思维能力

3.2.1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口腔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获取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和临床诊疗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技能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能获取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追踪相关研究领域国内外最新进展;同时应具有从临床实践中学习和总结本学科相关知识的能力。

3.2.2加强临床实践技能训练

将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训练时间延长为33个月。轮转相关口腔科室,侧重相关专业方向,以口腔颌面外科方向为例,口腔颌面外科轮转时间为27个月,其余口腔科室(口腔修复科、牙体牙髓病科、牙周科、口腔粘膜病科、口腔正畸科、口腔颌面影像科)均为1个月。临床实践技能是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核心专业素质,要求能够系统熟练地掌握从事口腔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基本方法,把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操作技能,熟悉并掌握口腔临床常见诊断治疗操作常规;掌握本专业常见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医患沟通技巧。

3.2.3临床科研能力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能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进行科研设计与实施。能及时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能够快速学习和掌握和合理运用口腔医疗的新技术。

3.3严格考核

医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规培;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不断转变与改革。在培养模式上,从注重知识理论人才的培养转变为注重能力应用人才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上,从单学科单一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上,从单纯专科的医师培养转变为全科医师方面的培养。另外,在具体培养阶段上,也逐步形成了医学院校在校教育、医学毕业后教育和入院工作继续教育3个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衔接的培养步骤。高等医学教育理念的转变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均对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我国目前存在2种医学教育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998年,我国开始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这是我国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从以学术型为主向重视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一次战略性调整。10余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试点在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研究生培养也存在临床能力培训不到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现行的执业医师制度和从业制度不配套等问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仅是医学生毕业后进行再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更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务工作者的必由之路[1]。因此,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根据医学生自身情况及培养单位状况,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行有机融合,不仅可以避免医学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更可有效应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接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趋势。上海、北京等高校作为首批试点单位,经过近10年的探索,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但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专科医师标准化培训细则和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制度衔接、导师理念和规培培训过程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

1.1制度、时间衔接存在缝隙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复杂、不统一[3],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培隶属不同管理部门[4],管理制度衔接度不够。本科学历人员进入临床工作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年后方能达到住院医师第一阶段的要求,然后允许其以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专业学位,但仍然要经过2~2.5年的培养,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一种否定。2015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方案》明确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方可获得硕士专业学位。根据《方案》要求,各省卫计委已经将规培考试提前到每年4月份,但证书发放要到10月份,规培证书发放与学位授予时间衔接有较大困难。

1.2导师带教理念偏颇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许多导师同时兼任学术型研究生导师[5],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能完全脱离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6]。部分导师把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当作科学学位来培养,重点进行科研能力训练,无法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部分导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花大部分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在导师身边时间很少这种方式或多或少存在抵触情绪,令研究生无所适从。33个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规培并轨,这一培养模式对导师和带教教师来讲,从接受到执行,都需要一个过程。同时,由于临床工作繁忙,带教老师对规培内容和流程掌握不全面,执行不到位,进而影响了研究生临床训练质量。

1.3学位课程学习与规培时间冲突

按照我国学位条例和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大纲要求,为保证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授课质量,研究生入学后,需要在学校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位课程学习,考试合格后方能进入规培基地进行相关科室的轮转。9月份入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时间只有34个月,而培养方案则要求临床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这种集中授课模式使学位课程学习与规培时间衔接不畅,甚至出现冲突。

1.4分流机制尚不完善

根据国家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第二学年内未获得《医师资格证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可安排其转入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渠道。这种分流机制不适用没有临床医学学术学位授权点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另外,近五年省内、外兄弟院校规培考试统计结果显示,各学校规培考试通过率一般在70%~90%之间,通过率很难达到100%,考试未通过的研究生无法按时获得硕士学位。虽然培养方案要求,毕业后3年内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回原学位授予单位申请硕士专业学位,但2015级以后并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分流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2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并轨培养采取的主要对策

2.1医教协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要使学历教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真正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全接轨,医教协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教育部和国家卫计委需要将协同制度进一步细化,主要体现在规培课程设置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对接;学分互认政策落实;规培考试的安排与高校教学安排的协调;专业学位研究生待遇与规培住院医师同工同酬等。

2.2强化专硕规培理念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培养理念直接关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各学校研究生管理人员和导师可以通过参观学习、开会交流培训等形式,深刻理解和强化导师和带教老师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理念,正确理解“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含义,让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培养理念融入导师和带教老师的指导过程,不断提高导师和带教老师的业务水平,着力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的专硕培养师资队伍。

2.3优化课程设置

为保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在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出台后,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已经对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首先,对专业课进行调整,适当压缩学位课程的门数和学时,并适当增加与临床相关的学术讲座;其次,在授课模式上,适当减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的时间,对本年度新入学研究生,部分高校采取让研究生早入学进行授课的方式;一部分高校于当年8月份将研究生分配到各附属医院进行临床轮转,利用周末或晚上的时间对其进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授课。这些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从时间上保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做到“早临床、多临床、不脱离临床”,切实保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操作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2.4完善考核监督体系

临床技能操作是考核研究生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标准[7]。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考核具体包括培训过程考核、培训年度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3个阶段,尤其是重点考核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训过程。为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质量,统一规培过程考核标准、构建培训质量监督体系是强化研究生培养的重点举措。2.4.1严控出科考核建立规范的考核制度[8],制订出科考核细则,将考核指标细化、量化,统一出科考核标准,强化对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诊疗思维的考核。将出科考核作为提高研究生规培质量的重要环节。出科考核不及格研究生需要在本科室继续参加培训,直至通过出科考核。各高校要求规培基地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将规培带教作为年底考核评优和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2.4.2建立质控保障体系国家相关部门需要统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修订评价制度,完善评估体系。遵循我国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医学专业学科的特点,科学、客观评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部评估、机构评估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2.4.3强化二级单位管理职能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采取校、院二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但要求学校有相应管理制度,还需要学校管理单位细化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职能,切实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检查与评估。学校定期进行校内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9],更加注重相关技能的培养。而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则是融入医疗卫生行业、开展医疗工作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体系较为复杂,与国外知名医学院校相比,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均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更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来进行完善[10]。本文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积极探索,期望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更加合理有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汪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以上海“5+3”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49-54.

医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17-02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以及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双重疾病负担、伤害与职业危害、国民营养与食品安全、生态保护和环境卫生、卫生公平性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艾滋病的蔓延、SARS的暴发、致病性禽流感、含毒食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乃至危机频发,公共卫生事业面临巨大挑战,已成为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要较好地解决公共卫生问题,因果链条的第一环就是高素质公共卫生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2009年底,由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中央编办联合下发的卫人发[2009]131号文件中提出要“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卫生应急等方面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扩大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作为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高校,担负着现代公共卫生事业的重大责任。所以探讨预防医学教育的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适应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预防医学人才,是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一、独立学院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由于过去教育体系的束缚,我国现阶段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中还存在不合理因素,如缺乏明确、具有不同层次和不同风格院校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与保障机制还有待加强和完善等,尤其是在独立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中,一直沿袭母体学校的培养模式,在南华大学船山学院也是一样,课程体系以传统五大卫生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主,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在这种定位下,结合南华大学船山学院实际,船山学院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探索高素质通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是船山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办学的重要考量,很有必要。也唯有结合船山学院实际,依托母体学校特色与优势,利用学校人文底蕴深厚、学科课程众多的资源优势,对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质量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整体设计、改革,形成新的具有船山学院特色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承载起维护人类群体健康的历史使命。

二、船山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以《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六个基本要求)为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依据,培养学生自觉建立、强化和维护公共卫生专业价值(专业精神);学习和正确运用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医学基础);牢固树立群体观念,深刻理解生态健康模式,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群体健康);具备现代管理理念、有关知识和技能,以及动员卫生相关资源的意识;正确收集和分析各类卫生相关信息,并能在实践中合理运用(信息管理);以及批判性评价现有知识、技术和信息,在职业活动中开展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探索出一条培养适应新时期新形势新挑战环境下的高素质通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的可行途径,对指导与提高独立学院的现代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以公共卫生教育六个基本要求为依据,突出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适应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紧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步伐,主动利用南华大学“核-医-环保”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破二级学科壁垒,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有机整合相关课程,构建新课程体系,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要求,新增加《公共卫生写作》、《健康管理》、《卫生应急与处置》等选修课程,加强人文、管理和科研训练。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突出培养和提高船山学院预防医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急应变等现场工作能力。

2.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突出公共卫生技能培养。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性医院一直是本科公共卫生类学生应急能力强化、培养的重要的实践教学平台。学校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与省内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机构广泛合作,邀请一线实践部门的专家上讲台讲课,同时选派青年教师到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一段时间,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以便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环节的条件建设,将毕业论文专题实习环节与基地实践相结合。

3.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创建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公共卫生意识和现场融入与实际工作能力。①开展互动式、观摩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利用现代电教设施,引导同学观看教学录像片、观摩片或应急视频,并就有关内容和同学互动,边看边讨论,提高同学学习热情。②结合学科的发展方向,开设专题讲座。学院与实习单位一道,经常性地开展案例讨论。③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优势,建立互动教学平台。建设已有的《预防医学实验方法与实践技能》、《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等公共卫生相关的精品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更好地实现师生教学互动与教学相长。

4.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质量管理是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调动“教”与“学”的两方面积极性。在学生学习质量管理方面强调对学习全过程的考查,改革考试方法与内容,包括:①改革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多样化考试方法。②成绩考核:采取多段式、多种方法结合进行考核评分。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强调评估、反馈和帮扶相结合,以评促教。克服只重视评估过程与结果,忽视反馈和帮助提高的现象。学校目前采取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管理者评价等四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是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包括期末网上评价、积极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充分发挥好学生信息员的定期信息反馈平台的作用,及时处理反馈信息。每种评价均要求评价者课后和教师沟通,及时指出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方面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母体学校南华大学拥有的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省级重点学科、“芙蓉学者”特聘岗位等优势平台的作用,培养、引进和用好优秀人才;充分发挥知名专家的传帮带作用,自身培养孕育学科人才梯队;加强现有教学团队的建设。分阶段将年轻老师派送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教学基地访问和实践,打造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和梯队。还需要建立起一套符合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考评机制,从政策层面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办学形式,发展尚有不成熟地方,南华大学船山学院也不例外。船山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从2008年开始招生,每年招收40人左右,规模相对较小并且稳定,在特色化发展道路中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针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所开展的创新与探索需要通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反过来,对此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也一定会推动船山学院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瑞泉,丘钦英,钟鑫琪.浅谈SARS给公共卫生教育带来的思考与启示[J].华南预防医学,2005,31(6):67-68.

[2]关于加强卫生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卫人发[2009]131号文件[Z].

[3]卫秦芝,万成松,郑莉,等.当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6(3):274-275.

[4]《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暨中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系主任联系会议[C].浙江杭州.2006,7,1-4.

[5]李乐,龙鼎新,何淑雅,等.基于应急能力提升的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12-1,84.

[6]李乐.大预防观背景下医学生应急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38-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