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艺术创作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的舞蹈创作在体现时代性、民族性、文化性的同时还更应该注重对于民间文化的一种传承,但是当前的舞蹈创作就偏离了这个方向,时代性是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内容,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很容易就表现出来,但是艺术往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的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恰恰将这一点内容忽略掉。这就给当前的舞蹈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相对于西方舞蹈来看,我国的舞蹈创作往往大多是复制、借鉴国外的舞蹈表现形式,再加上我们自己的一些内容,这样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尽管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大众的追捧,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的。舞蹈创作这门文化艺术应该充分尊重文化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创作,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国的舞蹈创作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的创作那些属于民族的自己的舞蹈作品,才能够在舞蹈艺术的舞台上长久不衰,才能够让中国的舞蹈艺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另外在舞蹈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缺少的是对于文化内容主体的提升,这样的一种表现形式往往会导致的就是对于舞蹈艺术缺乏主题,只停留在简单的音乐和动作的表达上面,不能够真正的起到传达美的艺术效果。
文化自觉理论在艺术创作中的概述
文化自觉理论最开始是由先生在社会学上面提出的一种文化的最终形式,其中最经典的表述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学上关于美的界定是一种大家同在一起都能够享受美的一种生活的态度。笔者认为:先生的这个关于社会学中处理社会关系的理论,同样适合在舞蹈创作过程中,作为舞蹈的编导应该认真考虑的一项内容。从先生的概述中我们可以想到,舞蹈艺术作为一种对于美的追求,舞蹈的编剧往往想把自己内心中所想象出来的最美的艺术展现给观众,让观众能够通过视觉来感受美的存在,在这里作为舞蹈的创作者是在不断的提供美的艺术成分,作为舞蹈表演者来说,就是美人之美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在欣赏舞蹈艺术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表演者美的存在。先生对于社会中的文化自觉理论中提到的最高的一种形式就是:美美与共,这种美就是形成一种合力,主要是舞蹈的创作者、舞蹈的表演者、舞蹈的欣赏者都能够感受到这种美,这就达到了舞蹈艺术的最高境界,当然这里对于天下大同来说,可以延伸出对于三者之间相互欣赏、相互认同的一种外在表现。当然舞蹈艺术的创作并不是单纯的美的艺术的展示,更多的是为了能够传播一种文化、传播一种价值、传播一种社会的认同,让人们在欣赏舞蹈艺术的过程中,能够从舞蹈艺术中感受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和价值的载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说我们只有将舞蹈艺术创作充分的融会贯通对于文化理念的表达,才能够实现舞蹈艺术的创作提升,才能够有效的将舞蹈艺术创作充分的展现到观众的面前,为观艺术与设计众奉献出关于美、文化、价值认同的一项多样的、灵性的艺术作品来。
舞蹈创作中如何将文化融入到作品中
作为舞蹈创作中的最难的一个地方就是如何将文化融入到作品中,由于舞蹈所面临的观众层次是千差万别的、其文化知识水平以及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这就是在舞蹈创作中非常难的一个地方所在。克服这样的舞蹈创作难点应该充分考虑到舞蹈创作中应该将群众基础作为进行舞蹈创作的源泉,所有的艺术都是来源于群众中,只有充分的认识到群众的需求所在,才能够将舞蹈创作完善好,在强调舞蹈创作的群众性的时候,并非是为了迎合一些低级趣味、最主要的是为了能够将那些反映群众内心所想的舞蹈作品才是创作的重点。舞蹈艺术能够发展到现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得益于有着坚实的群众的基础,这里的群众基础也就是舞蹈的欣赏者,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的是,那些艺术氛围高雅、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才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推敲,才能够经得起群众的筛选,才能够在艺术的历史长廊中留下脚印。另外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的将社会性和民族性融合到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将舞蹈艺术的创作往往是需要将文化自觉的理论融合到舞蹈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这里的文化自觉的理论中包含最多的内容就是其舞蹈艺术的社会性和舞蹈艺术的民族性,舞蹈艺术只有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够在群众中有生存的基础,另外舞蹈艺术的创作只有真实的反映人们生活的状况、反映时代的精神品质所在、反映社会文化自觉的内容,着眼于社会的本质,才能够提炼出平凡生活下的人们对于艺术美的追求所在。另外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于民族性的考虑,尽管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对于民族性的内容强调的较少,但是只有民族性的东西才能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才能够走上舞台,才能够在舞蹈艺术的舞台上更加完美的展现出来。在体现舞蹈民族性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提炼民族文化中,那部分文化自觉的地方,先生曾经说过,那些很难用言语表达的内容往往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所以我们在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文化自觉理论中的内容展现出来,这就是对于舞蹈艺术和文化自觉理论的最完美的结合。文化自觉理论往往是带有很强的知识性在其中的,只有将知识性充分的融汇到舞蹈艺术的创作中,才能够将舞蹈艺术的核心展现出来,才能够将舞蹈艺术带着思想的传播给观众,让观众能够在这根主线的牵引下面,进行舞蹈艺术的欣赏。在舞蹈艺术的欣赏中人们往往对于视觉的欣赏低于了对于舞蹈内在思想的欣赏,由于舞蹈创作所要融会贯通的学科相对较多,这就给舞蹈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需要舞蹈创作者不仅懂艺术,还要懂社会学、美学、文学、音乐学等社会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舞蹈艺术提升起来,才能够将文化自觉的理论充分的应用到舞蹈创作过程中。
【关键词】油画教学 少数民族 民族元素 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15-02
基于我国是一个由56各民族组成的大国,在各民族上百年的发展中,已经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并且在上百年的油画创作中,已经将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渗入,使得油画民族化成了当前艺术界最热门的话题。油画民族化是在将中华民族的气质与精神不断地注入油画创作,吸取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精髓,使之具备浓厚的民族气息,进而形成具有中国艺术表现形式的创作。并将其应用于油画教学中,促进油画的创新、传承与发展。
一、对油画发展背景与“民族化”的研究
油画是几百年前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一项艺术创作,目前在我国已经经过了不断地创新,在结合了中西创作的技巧与方法外,同时也使审美效果更加符合我国人民的审美要求。
在上个世纪优化发展的过程中,广大艺术学者共同关注的就是油画民族化的问题,同时将油画民族化的理念不断地融入创作之中。可以说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油画民族化创作的实践阶段,而五六十年代则是实践与探索的最高峰。并且在1956年提出之后,油画民族化更是得到了广大艺术家的支持。并且在同年和之后的两年时间内,开展了两次关于探讨油画民族化问题的会议。并且在《中国油画史》一书中详细探讨了倪贻德、董希文以及吴作人的观点。同时介绍了关于吴冠中、苏天赐以及常书鸿的具有民族化特点的代表作,总结了各派艺术家争论的艺术焦点,并对油画民族化的基本创作特点进行了归纳,推进了关于油画民族化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发展。
二、少数民族油画的文化底蕴
油画在我国的发展中,创作出了许多极具我国少数民族特色的优秀代表作品,例如基于新疆具有民族情致以及绮丽的风光,进而产生了以克里木与哈孜・艾买提为代表人物的异国情调油画风格;基于云南具有多民族的文化生态环境、人文、地理景观,这样就产生了以姚钟华、刘自鸣为代表人物的主流油画创作风格。同时甘肃的林斌、周大正;贵州的贾鹃丽、李昂,他们都创作出了极具独特艺术的风格。
这些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则来自少数民族风俗以及时代的精神,同时将一些民间信奉以及借助油画的形式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如藏族主要以信仰佛教为主,因此他们将唐卡、藏戏等以优化的形式展现,使得藏族、佛教以及油画三者之间的关系联系紧密。同理,其它少数民族油画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将本土的宗教文化、信仰与油画联系在一起,进而使得宗教文化成了各个少数民族优化的标志性特征。
同时,中国的少数民族油画中,也注入了一些民俗性特征,这样就使得传统的礼仪、民族生活习俗以及相互交织,以舞蹈、美术以及乐器等形式展现。例如彝族的火把节,人们都会开展一些娱乐竞技活动,场面声势浩大,人们穿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等,这些场景都在油画创作中一一展现出来。而这些世代相袭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也是油画创作的又一特点。虽然目前油画民族化这一课题在我国目前仍存在争议,但是却不能阻碍少数民族元素在油画中的表现与反应。同时,一些少数民族元素也是一部分油画艺术家成功的基础,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
三、少数民族元素在油画创作中的发展态势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元素在油画艺术创作中处于平缓发展的态势,并且在近年来的一些展览过程中,具有较强冲击力的少数民族元素已经特别少见。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将关注的重点偏向于社会现实形态、当代文化问题以及油画本体语言的深化。部分学者对当前的现状作出了具体的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文化复兴状态,使得国家美术文化成了艺术创作的主流。而少数民族元素则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表现形式。但是随着多元化的逐渐融入,使得中国的油画艺术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各种活动中,都强调了绘画语言的纯粹性、个体与社会的生存框架等,这样就使人们关注的焦点不断地拓宽。 二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极具民族风情的油画作品大量展出,使得它的元素空间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三是油画创作者对少数民族元素缺乏正确的认识与开发,亦或是油画创作缺乏相应的表现力和个性。四是各种色彩作品度民族油画作品的抨击,使得目前少数民族元素在油画创作中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进而出现举步维艰的情况。
四、油画教学中少数民族元素的应用价值
油画教学离不开油画创作,在我国的发展中,应经融入了各种少数民族元素,这样就塑造了油画在我国特有的艺术风格。同时少数民族元素也成为了油画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油画民族化的发展背景下,将各个少数民族特有的、丰富的艺术元素引入油画创作与教学中,激发并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契合油画创作的形式与语言。进而推动当代中国油画教育事业的发展。
1.少数民族元素促进了油画教育形势与内容的创新和发展
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文化思潮不断地涌入我国,进而形成了中西方文化的撞击。并且油画在我国的发展中,一直在围绕本土与外来、现代与传统课题的探讨。并且随着当前文化与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油画民族化已经成为了当前广大学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同时将关注的目标放在了文化认同与身份的构建上,进而少数民族元素便成为了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优化教育的形式上来看,每个少数民族在艺术特征上都具有典型性,并且他们一般以装饰性图案或是平面性的造型展现出来,或抽象或形象。并且将健、艳、俗、土以及野等少数民族气息以色彩一般浓烈却不俗气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在油画作品中经常会出现黑、黄、白、蓝、红这几种颜色的组合,进而到给观赏者沧桑、厚重的民族文化感。这些少数民族元素也就逐渐发展成为了油画民族文化中的精髓。
从油画教育的内容上看,我国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都是大山或是沙漠化地带,同时在交通上也较为闭塞,这样就使得当地的少数民族元素保存相对良好,没有经过污染,有着最原始、淳朴、自然的美感,是进行油画艺术创作的艺术资源。再加上目前西方现代艺术与我国艺术的撞击,使得广大的艺术工作者必须从少数民族民间生活中发掘潜在的艺术元素,为中国的油画给予营养,使我国油画教育的内容具有丰富性,推进油画在中国的发展。
但是就目前油画艺术家而言,由于他们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缺乏相应的生活实践与体验,进而对各少数民族元素缺少认知或是认知不全,这样就使得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元素不能被发现和挖掘,更谈不上应用于油画创作和油画教育过程中。故而,当前广大艺术学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发掘和挖掘少数民族元素,为我国油画灌注新的血液,同时也使我国的油画创作在形式、内容上不断地充实和提升,拓展油画的创作空间,推进油画的发展。并将优秀的油画作品应用于油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油画了解少数民族的各种元素,并将油画所展现的精神内涵与理念传达出来,达到教育启迪学生的目的。
2.通过少数民族元素来让学生了解油画创作的独特个性
我国油画创作样式的创立、内涵的树立以及民族化已经成了当前油画家们共同探讨的话题,同时这也赋予了油画创作者更大的激情。油画创作者在寻求自身定位的时候,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就是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之一,换言之,将少数民族元素融入油画创作中,是一种必然,同时也是目前中国油画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且历史悠久的国家,蕴藏着丰富的原始的艺术符号以及民族艺术传统,并且以原生态的形式且封存完好的状态存在,这就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契机。我国幅员辽阔,并且少数民族地区分布较广,故而各个民族在样式和象征的符号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服饰的纹样造型、符号等方面。这样油画艺术家就可以将各种元素融合来获取自身所需的画面。再者就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都具有本民族的工艺品,或源自对民族图腾的崇拜、对宗教的信仰等,因此油画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将这些作为创作的个性特征。并且在颜色的喜好上,各民族之间也存在差异性,例如苗族人喜欢蓝色;塔吉克族喜欢黑色和红色;藏族人喜欢白色和金色。其主要原因主要与他们生活的地域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元素都成为了油画作品中的鲜明个性,在进行油画教育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对各种少数民族元素的了解和认识,来有效的对油画进行审美和解剖,同时还可以通过油画来加强对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了解,进而达到油画审美与少数民族元素互通互融的目的。
为了促进油画在我国民族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更好的发展,油画艺术家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元素的重要性,并将传统的文化底蕴挖掘,使艺术资源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地扩充,并且将各民族元素的色彩、文化内涵以及固有造型进行汇集,丰富油画的创作语言,以少数民族鲜活的生命力以及质朴的艺术形式来展现中国油画创作的独特个性。在油画教育过程中,老师要做的首先则是将艺术家们调查、挖掘的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元素资料进行整理和汇总,并将油画中传递出来的民族审美、道德以及吸取其中的艺术元素精华等向学生充分传递,使学生通过油画对我国各个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对民族艺术文化的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做好继承、传播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工作,进而推动我国油画在艺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日查.民族元素在中国油画中的 体现.[J].中国艺术,2011 (4).
[2]赵峰.多元化教学在中国高校油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 (5).
关键词:粉彩;艺术创新;理论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064-01
一、创新的内容
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我们要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时刻保持创新思维,把创新思维自动化,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使创新理念成为自动化的技能;让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能够不断地汲取社会生活、生产的营养,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我国粉彩艺术的创作,积极推进我国粉彩艺术文化的进程,不断提高我粉彩艺术的社会地位。使我国粉彩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我们日常生活为原料基础,进而不断升华、发展。
在日常的生产创作中,我们广大的艺术创作者要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以促进粉彩艺术发展为目标,不断完善和促进我国粉彩艺术的发展进程。在日常的艺术创作生活中,我们不仅仅要靠自我实践的力量来发展,也要不断汲取、吸收传统文化的力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代表的粉彩艺术,是在经过近千年的文化积淀发展而来的,传统的陶瓷艺术创作史就是一部陶瓷科技进步的发展史,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粉彩艺术创作的繁荣与发展。虽然经过我国社会的曲折发展,及艰苦岁月的考验,但它们依然展示了我国民族艺术特征和陶艺特有的美学内涵。
二、创新的原则
(一)遵守科学原理原则
创新必须遵循科学技术原理,不得有违科学发展规律。粉彩艺术创作离不开科学的知道,我们只有在充分认识和掌握科学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为粉彩艺术飞发展提供保障,因为任何违背科学技术原理的创新都是不能获得成功的。我们都知道,粉彩瓷由于原料及颜料的问题,其炉温应控制在700——800摄氏度,我们可以根据自我创作背景以及想法来控制炉温,以形成有暗、亮等自我特点的粉彩艺术瓷。为了使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创新活动取得成功,在进行创新构思时,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对设想进行科学原理相容性检查
创新的设想在转化为成果之前,应该先进行科学原理相容性检查。如果关于某一创新问题的初步设想,与人们已经发现并获实践检查证明的科学原理不相容,则不会获得最后的创新成果。
2、对创新设想进行功能方案合理性检查
粉彩陶瓷艺术的创新设想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创新,陶瓷艺术创作的创新是对于我国传统艺术的升华,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而这种理念创新将直接体现在我们所产生的粉彩艺术瓷上,是一种直观的表现;而这种表现需要我们广大的粉彩陶瓷艺术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考验,以达到对其功能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估,这是一个必由的过程。
(二)市场评价原则
陶瓷粉彩作为一种艺术收藏品,其面对的最终是社会,作为一种商品,其中最主要的考验就是市场收藏者的认可。
我们在对粉彩艺术瓷的进行创新时,为获得我们所期待的最后的成果,我们必须经受走向市场的严峻考验。粉彩艺术瓷要经受市场考验,实现商品化和市场化要按市场评价的原则来分析。其评价通常是要从市场定位观,市场特色观,市场容量观,市场价格观和市场风险观六个方面入手,考察其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前景,而最基本的要点则是考察该创新的使用价值是否大于它的销售价格,也就是要看它的性能、价格是否优良。但在现实中,要评估艺术品的生产成本并不难,而要估计它的使用价值和潜在意义则很难。这就需要我们对市场要有充分的了解。
三、总结
我们都知道一种事物的发展需要经历不断地探索、实验、反复才能够逐步完善,粉彩陶瓷作为一种艺术品,需要经过社会市场的考验,以及收藏家们的“火眼金睛”和评估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陶瓷粉彩作为崛起几百年的“新事物”,其缺陷需要我们广大的劳动创造者不断地去发现,修改、完善;而日常的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带让我们发现在平常创作过程中所欠缺的,不会让我们犯理想中的错误,能够不断地提升我们的技能,不断完善和发展粉彩艺术。作为粉彩艺术创新我们需要按当今审美倾向,对传统陶艺的艺术元素进行改造的应用,使之成为简约的现代艺术元素和文化符号,在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力求现代简约的风格,以满足现代审美的需要。我们的作品中强调表现大自然崇高雄伟的神韵,并把山水人格化,倾注了笔者的主观情感,通过美的享受、美的启迪,唤醒人们对美丽的自然景观、美好的现实人生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获得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感活动和精神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赵剑英: 我觉得未来是一个未知的设想,有无限的可能性。它不是一个结局,未来的呈现需要一个单项的过程,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
东方艺术・大家:当下的艺术创作和展示环境,与你曾经设想的未来一样吗?
赵剑英:既然想要进入这个行业,肯定是有一定的预设性的,这个预设性就是当我打开这个空间的门,我就要清楚第一年要怎样,第二年要怎样。在我看来,艺术创作环境与展示环境是共生关系,它们会相互促进生长。一些非传统的艺术形式促使我们这样的空间发展并提供相适宜的展出环境,反过来展出环境的逐渐自由放开也会鼓励艺术家们以更多样、更多变的形式创作。最近几年有很多独立和非盈利的空间产生,它们都在各自的道路上以不同方式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那就是让艺术与艺术的展现形式更加多样。这本身就是非常积极的信号,因为尽管我们所创办的空间不尽相同,但是当整个艺术圈的环境中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整个艺术生态就会向着良性发展。
东方艺术・大家:你认为未来的艺术会向哪些方向发展?
赵剑英:我想未来的艺术不会再有固定的模式,而会向着更加行为化、数字化、观念化发展,如此一来艺术作品的展出与收藏方式也一定会随之变化。
东方艺术・大家:你认为在未来艺术的创作和展示空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赵剑英:说到底空间性应该是变化的根本吧。我们今天已经毫无疑问处在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下了,这说明我们需要满足更加个人,更加丰富的对话交流空间。
新媒体本身就是新空间的存在,它不仅是艺术家创作的载体或主题,也可以是未来展示空间的延伸。
今后的艺术空间都会变得更加主动,并且努力更加有效地建立起与大众交流的平台和桥梁。
东方艺术・大家:你认为在未来当代的艺术体制(如策展人、画廊、美术馆、拍卖系统的相互关系等)会发生大的改变吗?
赵剑英:我觉得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吧,对此我还是比较乐观的。现在已经可以看到的趋势是,各个环节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相互依赖。对于一些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比如艺术的学术性与市场性的冲突,我相信大家也一直都在寻找着答案。虽然问题一定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但是在行业内各个环节发挥着自己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博弈一定会有新的变化产生。
东方艺术・大家:你觉得传统纸媒在未来有哪些发展的可能性吗?
赵剑英:纸媒还是很重要的,但它的重要性会越来越体现在学术性和文献方向。即使纸媒整体上是消极的,但消极中还是有积极因素,因为传统纸媒一直在寻找出路,比如开展像纸上策展这样的项目。总之新的形式一定会带来更多的可能。
东方艺术・大家: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你对未来有怎样的规划和设计吗?
赵剑英:作为柏埔品牌和应空间的创办人,我也想要不断突破自己,希望涉及更多跨界的领域,并且找到更加长久的空间运营模式。对于应空间未来的展览,我会邀请更多的年轻策展人来参与,让策展人去挑选艺术家。去年我们做了很多活动,提出很多了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很大的参与度。今年我们会更多地回到跟艺术家的交流中来,为更多的艺术家做系统的学术梳理工作。
东方艺术・大家:能否推荐一件你认为会对未来的思考方式产生较大影响的艺术作品,或一次展览呢?
赵剑英:其实一件艺术作品或一次展览对未来产生的作用是不可预知的,唯一能确定的是,优秀的作品和展览会影响我们对未来的思考。
展览我会推荐最近的“不在图像中行动”。它所捕捉的不是我们通常所重视的艺术创作带来的结果,而是一些过程,一些背后的思想脉络,甚至是一些已经成为过去的档案。它那种类似于纪录片的形式将展览空间扩大,涉及了艺术创作特别重要,但也容易被忽视的动机。
艺术作品的话我会推荐阿斯巴甜和麻剑锋的。阿斯巴甜在应空间做展览期间吸引了特别多的人来参与,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艺术不只是传统绘画,让大众可以在体验和参与过程中去认知当代艺术是什么。
有些基本点既然是带普遍性的,我们已经知道的,那么对现在的创作应当是有用的。将来怎么样,现在不说。也就是说,这些基本点还可以说明一些创作,可以说明创作还应当遵循些什么东西吧。什么是基本的?比方说他这里涉及到艺术从生活到创作,这个无论中外古今到现在大概还没有绕出的这个圈子。至于怎么去理解生活,怎么从生活到艺术,那还要做别的许多探讨。但主要的、很基本的东西,到现在为止,大概作为一个艺术品的话,还是有这个道理。这个道理也还是说得清。
另外他讲到,创作风格跟人的休养、人的人格有关系,这个也是带有普遍性的道理,是我们中国说的外国也说的道理,这个字可以概括,叫做文如其人。是不是?做人跟作文,它讲风格。他好像涉及到这个吧。
另外,创作过程,就是从现实当中去获取题材。那么怎么处理题材,属于艺术表现,这表现方面也有一些普遍道理,这个可能就难一些。因为表现是各种各样,手法也是各种各样的。但某些东西恐怕还是需要的,你比方,不能太分散了,你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你总得有一个作品让人家看清楚,你总得要感动人嘛。做到这些,你就是要结构紧凑点儿。当然风格不同的,你像过去什么是诗的电影,各种风格题材不同的,各有各的要求。但作为某些基本的东西,你还是要让人看得明白你表现个啥吧,因为它毕竟跟一般文学作品不同,它是视觉的东西,你要让人家看得清楚吧。所以他强调了,从选材到表现需要单纯。
我过去也认为,无论你怎么复杂,在银幕上或屏幕上,眼睛看定这个东西,你线索太多了,乱套,恐怕就不好办。所以要单纯要集中。他这个里面也谈到了,这个还是需要的吧。我看有些大艺术家,包括画画的、音乐的、戏剧的、小说的,最好的都是单纯的。像《战争与和平》那种庞杂的人类史实艺术,你仔细研究起来,它也没有那么乱套。你像契诃夫那种单纯就更是高超了,很平淡的,一个人,一个小孩,给他爷爷写信的那个,就那么一点儿。要做到单纯是很不容易的,跟一个人一样。四川话说得好,北方话里也有,叫做“满腹水,它不响”,“半腹水,咣咣响”,就是真有本事的人,他是比较沉默的,没有本事的人,反倒是到处招摇。艺术其实也是这样,厚积薄发。例子我就不一一举了。柳城从创作过程的一些普遍的道理到表现,从生活到艺术,从构思到表现到结构,他都比较精练地概括了,我觉得很不容易。那么到今天这个状况来说呢,他针对的或者说他的出发点,是谈的电视电影,这是个新品种,我不太懂。但是不管它是电视电影也好,是电视剧也好,是现在的银幕电影也好,都有个共同的东西,大家都感觉得到,一个是我们现在国产的东西不大吃香吧;再一个,粗制滥造的多吧,包括银幕上的屏幕上的,电视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那么,他针对这个,来提醒你需要注意一些普遍的道理。电视电影跟屏幕上的电视剧,如果说不懂得这些道理,它怎么做得完全符合柳城说的这些东西?如果它是真正创新的,或是真正艺术品,那就无可指责。问题是它们粗制滥造,已经不成艺术了,但是顶着那个电视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名称,那么读读他这个《电视电影三字经》有好处。因为它们并没有往前走得很多啊,但是连一般的怎么结构都不知道,一个线索都不清楚,一把乱抓。针对这些情况,目前创作上的一些弊病,不光是电视电影,甚至涉及到整个艺术创作,包括文学,网上现在沸沸扬扬的,不说别的,起码引起一个波浪。说一个德国研究中国文学的专家,批评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他说的是不客气。但我们也讲文学质量现在是下降。这个质量下降,原因很复杂,不单纯是柳城说的这个。这个普遍道理当中,有他管得着的地方,如那些粗制滥造的、那些低级的。因为他没有主张低级,他这个里面讲的还是要“义”,要风格及人,还是要讲一种高尚思想。所以这个还是有针对性的。到现在,他能够出来这篇文章,不管是《电视电影三字经》的形式也好,是什么形式也好,有这个主张出来,那么在舆论上,证明还是需要一些有益于大众的艺术创作的东西,这是好事。他也讲到,虽然没有强调,在最末的这两节,第十、十一节,“文之道,人之道;艺之道,神之道;文之法,天之法;艺之法,无定法”,这对年轻读者,像古典文学书一样,恐怕是有点不大懂。这个其实就是要合乎自然规律,另外呢,“艺之法,无定法”,这个最重要,法无定法,就是不能拴死了。他讲的这个也不能说是永远不变的,它应该随着发展而发展。但是我前面不是讲的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知道的关于创作的那些道理,他给概括了,但是不是这样就永远不前进了呢?不是的,那要随时改进,所以它这里还来了个“艺之法,无定法”,虽然没有强调,但也管着了。我来解释一下:我是四川人,我们四川成都有个宝光寺,那里有一个庙,庙上有一副对联,我过去上课的时候给北京大学来进修的那个班讲过,上联是“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下联是“天下事了又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这个是太消极了。但是作为一个道理来讲,是这样子的。当然我们可以不了了之,但你要懂得“了又未了”。艺术道理也是这样。实际是,将来地球怎么的,也还不知道呢。那么文艺创作,既要遵照那些已知的道理,同时也需要在创作当中,随着社会时代前进探索新的,没有止境。这个事情没有止境。人生没有止境,生活没有止境,只要世界上还有人。蒲风过去有句话: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诗。生活并不是一滩死水,不是不变化的。生活怎么变化,你艺术也跟着走,不但艺术跟着走,社会科学等其它都得跟着走。从亚里士多德到现在不变化吗?所以我们中国孔子那一套,《易经》,都应该往前发展。它们没有什么过错,它们是那个时代完成的,我们有我们的时代。
所以说不能拴住自己。最后他那一节,很重要的,就是要淡薄名利,“人一世,……十年功”。就是你别着急,不要求名逐利。一点不讲名利,恐怕做不到。我不是主张名利,我也讨厌名利。但一个艺术家,动不动就是为了几个钱,把人民的钱浪费几千万,甚至上亿,搞些大制作,无非是看个布景么,演员都看不见,而且情节简直是胡编。但现在我们的社会,本来工资就不公平,你不赚钱怎么活,商业社会,你可以要,但是商业也讲“诚招天下客”,要诚实吧,还要讲一分钱一分货吧。
除此以外,现在说我个人的了。柳城是有直接的创作经验,看起来也读了很多书,而且还动了脑筋的,这些都很好。现在有些搞理论的,即使是搬一些现代的东西,看起来写得洋洋数万言,却于事无补,柳城的《电视电影三字经》就是反那个,这个我可以理解。但是把这些深入浅出的道理结合当前的创作状况来讲,并不是一个《电视电影三字经》就能概括的,也还需要别人去尝试。现在的理论评论就非常贫乏,几乎没有地位了。当然了,这个跟作者没有关系,好多是跟当前的环境有关系,大家都是要赚钱嘛,所以搞创作的导演不看你的,搞表演的也不看你的,只要拿到多少钱,就这样。但即使这样,柳城能坚持写这个,也好。他那个赚不赚钱我不知道,从意义上来讲,他并没有说错话,而且是把好的东西,说它是传统也好,他想出《电视电影三字经》的形式来,他的初衷,是想把这个深入浅出。《三字经》是幼儿读的,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是过去小孩儿念的,是终身受用的。现在采取这个形式呢,是便于一些人记。但实际上,一些人恐怕也不大愿意记,但不管你记不记,有人主张这样一些东西出来也是好,就是说我希望能够有人继续思考当前的电影、电视剧,甚至艺术创作的问题。真正能够解决创作当中的问题,使这个创作能够给老百姓一些好处,创作出真正能让老百姓接受的有意义的艺术作品来,就是除了那些空洞说教的以外,在理论上开展一些切实的研究,应该多种多样,他的《电视电影三字经》是一种形式,其它形式也还有。我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