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为了大力、快速推进我国的中西医结合事业,开办国家高等教育中西医结合专业是一个合适的选择。目前许多院校相继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专业,但专业发展前景、人才培养模式等还存在一些争议,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1,2]。因此,我们对国内开办中西医结合专业较早、影响较大的院校就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 方 法
重点考察了天津中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湖南中医学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等4所在全国影响较大的院校,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向全国26所医科院校、中医院校有关中医药专家和教学管理专家、学校领导发出问卷146份,收回132份,对中西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关问题进行了专家咨询,回来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了论证。
二、 结 果
1.中西医结合专业设置前景
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必要性调查时发现,认为很有必要的48份,占36.4%;有必要的73份,占55.3%;没有必要的11份,占8.3%。对中西医结合专业是否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时,非常肯定66份,占50%;肯定的45份,占34.1%;不肯定的21份,占15.9%。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认为很好的63份,占47.7;认为好的38份,占28.8%;认为一般的19份,占14.4%;持不乐观的12份,占9.1%。
2.中西医结合专业目前发展状况
目前全国有近30余所中医院校和综合性医科大学中开办了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教育,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系或学院,如1993年湖南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成立中西医结合系并开始招收5年制本科生,2000年招收7年制本硕连读。河北医科大学1992年开始招收3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专科生,1993年成立中西医结合系,2001年改为中西医结合学院,2001年招收5年制本科生,2002年招收7年制本硕连读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于2002年3月正式建立,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7年制本硕连读生。广州中医药大学近几年来每年均招收中医学专业(七年制中西医综合方向)7年制本硕连读生近100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南京医科大学联办2000年开始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7年制本硕连读。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2000年成立,2001年正式招收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生。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开始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7年制本硕连读。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中西医结合专业为主的民办高等学府,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5年生,在校本科、专科学生达到6 000人。
3.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模式
学制问题,认为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长学制(7年制)为好的75份,占56.8%;认为开设短学制(5年制)的57份,占43.2%。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类型,认为科研型的23份,17.4%;认为临床型的44份,33.3%;认为临床科研型的65份,占49.2%。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设置中医与西医比例,6∶4的12份,占9.1%;5∶5的56份,占42.4%;4∶6的64份,占48.5%。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认为采用现有中医和西医教材的39份,占29.5%;认为重新编写中西医结合教材的93份,占70.5%。调查还发现要办好中西医结合专业,最重要的因素是师资,而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认为比较缺乏,有必要加大培养力度。
三、 讨 论
中西医结合方向在解放后就作为一只主要的力量与中医、西医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和发展,虽然作为本科教育迅速发展却是近10余年来的事情,2001年国家教育部才同意在专业目录外设置“中西医结合专业”,但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本科教育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目前大部分人都认为有必要开始中西医结合专业,对专业的就业和发展前景看好。有的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招生人数比中医专业招生人数还要多。从上述数据可见,中西医结合专业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高速发展”。以此也可以推测市场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巨大需求。由于我国基层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在我们调查的专家中绝大多数人认为中西医结合毕业生在近10年不会存在就业压力,认为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在未来10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目前中医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在表格中宁愿填写自己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也不愿填“中医专业”。在本科招生中,中西医结合专业是最抢手的专业,往往要比同当次的其他专业高出几十分,这些说明中西医结合专业社会需求确实很大,发展前景看好。 转贴于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育还不够成熟。现在国内对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由于发展较快,在中西医结合本科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才培养模式。中西医结合要中西医兼通,要有较为厚实的中西医功底,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要力戒两个中专水平的相加。同时,在基础理论、认识论领域的中西医结合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层次的探索。基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现状,本科教育采取什么样的培养模式最为合适,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制设置究竟多长时间为宜,以及具体的课程安排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2.师资。师资力量缺乏是反映最为普遍的问题,是制约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中西医结合专业对师资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必须较好地掌握中、西两套医学理论体系,并且有较丰富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才有可能将两者融会贯通,把课程讲好讲活。由于缺少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教员,存在西医讲不深,中医讲不透的情况,尤其是后期的临床课教学,问题更为突出。
3.教材。一套科学、系统、全面的教材是保证院校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随着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快速发展,本科、大专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材已经编辑出版了若干套,多种版本的教材各有特点,有竞争对学科建设固然有好处,但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目前推出的全国统编规划教材有16本,单从科目而言,还不够完整系统,且基础课程的教材与现行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区别不大,缺乏明显的自身特色。
4.教学模式。目前各院校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两个基础,一个临床。即西医基础,中医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教学中沿用中医专业和西医专业的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在课程安排上,先西医,后中医;多实验。临床教学中采取西医、中医结合教学的方法。
通过上述调查研究,我们认为,目前开办中西医结合专业,是与时俱进,把握了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对于中西医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前景,大家普遍认可。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势头良好,招生规模、生源质量、就业前景等普遍反映较好。但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及教材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中西医结合专业在该不该设置的问题上,大家意见已经比较统一,就是有必要设置,目前的重点是如何建设好中西医结合专业的问题。尤其需要加强中西医结合师资力量的培养,逐步编写适应性更强的中西医结合教材,加强各各院校之间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研讨,对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进行广泛的论证和交流,突出中西医结合专业特色,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 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现状调查及分析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探讨 试论高校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探析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对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探讨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文献综述 北华大学林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 产学研结合模式在中医骨伤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从硕士学位论文引文透视研究生的信息能力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析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现状分析 国家“特需项目”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发展探析 文件档案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案构想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实践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药物分析方向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 研究生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话语分析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写作的对比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11-07.
[2]王润莲,杜柄旺.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农业教育研究,2010,03:5-7.
[3]沈伟,李兰,闵令江,等.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同培养模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8-69.
[4]李文红,程光平,胡庭俊.浅析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教育现状和发展前景[J].高教论坛,2011(12):95-107.
[5]林桂娟,於朝梅,宫佳,等.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探讨-以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推广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72-74.
[6]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EB/OL],2014-02-26.
[7]姜怀志,孙永峰,刘树明,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0):58-60.
[8]闻晓波,冉旭华,朱战波,等.基于产学研联合的兽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5):98-100.
[9]教育部.改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化倾向[EB/OL].育龙在职研究生网,2011-03-25.
[10]徐云,陈莎莎.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7,2:204-205.
[11]常宝英.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70-171.
[12]尹荣焕,何剑斌,白文林,等.高等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农学学报,2014,4(6):97-100.
【关键词】胃肠炎;临床症状;治疗
胃肠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根据感染源不同可以分为病毒性胃肠炎、细菌性胃肠炎、单纯性急性胃肠炎,此外还有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过敏性胃肠炎等。不同的病种治疗方法不同。通过对胃肠炎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简述如下:
1 细菌性胃肠炎
1.1 临床症状
细菌性胃肠炎是胃肠道粘膜的急性炎症,由细菌感染,多发生在5月到10月份。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部阵发性绞痛并有腹泻,每日数次至数十次水样便,黄色或黄绿色,含少量粘液,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寒、头痛,少数病例可因频繁吐泻,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1]。
1.2 临床治疗
薛耐冬等[2]选取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细菌性胃肠炎患者26例,通过电针配合耳穴压豆治疗法来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7例一次性治愈,19例两次治愈,效果显著。张丽青[3]应用枫蓼肠胃康片治疗急性胃肠炎患者140 例,与对照组相比,效果显著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枫蓼肠胃康片治疗急性胃肠炎安全有效。催吐联合传统内科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疗效显著,林敏[4] 选取30例患者用生理盐水做催吐液, 每次口服500ml,以压舌板轻压舌根处, 刺激其呕吐, 一般行4 次催吐,使患者胃内容物排空,再服用庆大霉素等药物对症治疗,结果12例显效,占40%;16例好转,占53.3%;2例有效,占6.7%。盖楠等[5]以26例临床腹泻患儿新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为材料,通过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时细菌特殊结构,结果患儿与健康同龄儿童组比较普通菌毛多,性菌毛为分枝状,可见多重接合。此外,正气和中汤[6]、思密达[7]、左氧氟沙星[8]、蒙脱石散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9]均可治疗急性胃肠炎,疗效显著。
2 病毒性胃肠炎
2.1 临床症状
病毒性胃肠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十分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约占所有胃肠炎的三分之一,婴幼儿发病居多。此病极具传染力,与之有关的病毒种类极多,其中较常见的是轮状病毒(rotavirus,RV)和诺如病毒(norov irus, NV), 此外还有肠腺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等[10]。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量与次数较多且呈稀水样,严重时出现脱肛、脱水、低血压休克等[11]。
2.2 临床治疗
该病具有传染性,一旦确诊后立即隔离治疗。患者多注意休息,进食一定要清淡且易消化,忌生、冷、油腻食物,多补充水和电解质。目前尚缺乏针对此病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提倡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胃肠道功能,或用蒙脱石辅助治疗来保护胃肠道黏膜,或使用复方谷氨酰胺修复肠道损害[11]。
3 单纯性急性胃肠炎
3.1 临床症状
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并非细菌或病毒感染,而是由受凉或饮食不规律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或伴有呕吐、腹痛、泄泻,并且腹泻次数每日达数次到十余次,大便多呈稀水样,常规检查无菌[12]。
3.2 临床治疗
彭小萍等[12]选取单纯性急性胃肠炎患者10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给予藿香正气水治疗,并进行常规治疗;另外一组只进行常规治疗。一天后发现治疗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藿香正气水可以使恶心、腹痛、腹泻症状缓解或消失。
4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
4.1 临床症状
EG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良性疾病,病理上主要是由某种因素导致嗜酸粒细胞在消化道壁(胃和小肠壁较常见)中浸润,释放某种毒素使胃肠道组织受损而发病。Kaijser[13]首次对该病阐述,临床症状因细胞浸润消化道部位以及损坏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此病常见的临床分型有黏膜型、肌层型和浆膜型[14]。黄盛宜[15]选取7例患者临床均出现腹痛症状,黏膜型患者常以腹痛、腹胀、恶心为主要表现,肌层型以肠梗阻为主要表现,浆膜型以腹痛、腹胀、腹水为主要症状。
4.2 临床治疗
西医多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6],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刘松涛[17]选取了6例患者根据不同的症型分别口服中药及灌肠治疗,用药后临床症状缓解的有5例,1 例反复,但最终均治愈,无复发,中医治疗前景乐观。
5 讨论
胃肠炎种类较多,还有过敏性胃肠炎[18]、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19]等。胃肠炎发病群广泛,如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儿童、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生活不规律的社会人群以及学习压力大的学生等。在诊断治疗时要全面检查,以免造成误诊,临床上过敏性胃肠炎与消化道胃溃疡症状相近,极容易误诊。确诊后治疗的药量要适当,如吡罗昔康服用过量会药物过敏或低血钾[20]。
参考文献:
[1] 杨然,孙彩,谢云峰.急性胃肠炎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2011,20(9):182.
[2] 薛耐冬,董丽,文汇.电针配合耳穴压豆治疗急性胃肠炎26例临床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6, 4(2):58- 59.
[3] 张丽青.枫蓼肠胃康片治疗急性胃肠炎14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9):1492.
[4] 林敏.催吐在急性胃肠炎中的应用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9):1708- 1709.
[5] 盖楠,赵铭,付亮亮,等.急性胃肠炎时菌毛的电镜观察[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1,13(1):49- 50.
[6] 王玉英,李有先.正气和中汤治疗急性胃肠炎5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855- 856.
[7] 李刚勇.思密达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0,14:129.
[8] 陈臻.左氧氟沙星治疗大学生急性胃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校医,2011,25(10):728.
[9] 朱军,马茂源.蒙脱石散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急性胃肠炎疗效观察[J].药物与临床,2011,18(1):46
[10] 邓莉.儿童病毒性胃肠炎[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0): 727- 730.
[11] 徐潜.病毒性胃肠炎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2009, 37(10):25- 28.
[12] 彭小萍,禹康.霍香正气水在单纯性急性胃肠炎治疗中的应用[J].兵团医学,2007,12(2):43.
[13] KAIJSER R . A llergic diseases of the gu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urgeon[J]. A rch K lin Chir, 1937, 18(8): 36- 64.
[14] KLEIN N C, HAR GR OVE R L, SLEISENGER M H, et al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J]. Medicine, 1970, 49(4): 299- 319.
[15] 黄盛宜.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34- 35.
[16] 章兴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2例临床诊断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析[J].海峡药学,2010,22(9):137- 138
[17] 刘松涛.中药治疗嗜酸性胃肠炎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2):260- 261.
[18] 刘宇.过敏性胃肠炎误诊上消化道溃疡3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0(13):300.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正在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生具备的知识结构应符合这种模式要求。为此,医学院校陆续开设了心理学课程,成立相应的教学组织。我校自1986年起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后又相继在麻醉学、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等专业开课,学时由20~50不等,2000年起临床医学本科开设医学心理学30学时。20年来,医学心理学在医学教育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对20年医学心理学教学实践的回顾,探讨解决对策,展望其发展未来。
1 医学心理学教学实践回顾
11 社会需求与医学心理学教学地位的确立 对健康和疾病,人类经历了神灵主义、自然哲学、机械论、生物医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五个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临床工作中一些非生物、物理、化学性因素所致的疾病,用生物医学模式不能完全解释,一些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疾病用医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治疗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医学心理学提出的对健康和疾病的五个基本观点:完整整体、认知与自我评价、心身统一、社会对个体影响,主动适应调节,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决定了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笔者曾在2006年、2007年临床医学专业两届本、专科教学过程中组织指导部分学生分别深入我校临床医学院有关临床科室对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外科组住院病人问卷调查中有焦虑情绪的患者占69%,心理困扰占81%,有关联观念的占51%,有后怕心理的占22%,性格改变的占15%,无主见的占18%,孤独感者占11%。内科组中有情绪郁闷的占31%,有忧患心理的占41%,对所患疾病产生情感淡漠的占22%,过分敏感的占15%,有疑病心理的占32%,患病后缺乏温情的占16%,奇异的信念和想法的占9%,有自卑感的占21%,依赖性强的占12%,有失望倾向的占13%,患病后生活习惯改变的占23%;住院病人中生物因素致病占71%,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疾病占21%,其它占8%。神经科组中有情绪极易冲动的占15%,有人格障碍的占4%,自控力减弱的占15%,有疑病质的占8%,有焦虑症占13%,早衰的占3%,有掩饰倾向的占4%。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体会到临床各科不仅纯生物性疾病病人中大部分病人多数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疾病单纯地用生物医学模式的观念和方法治疗往往都比较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如果分别不同情况辅以某些心理治疗可能更加奏效。从而改变了学生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观念,激发和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感受到在医学教育中设立医学心理课程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12 学习医学心理学的作用 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一部分是临床心理学和心身疾病防治理论与方法。
学生通过医学心理学的学习,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沟通技巧,表现在提高了待人接物的能力明显,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了对心理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了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掌握了心理测验和常用的心理治疗的原则方法;明显改进思维方法和思路,改进了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提高了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明显增强改善自身心理调节能力。
教学中以情暖人,预防心理疾病,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心理教育通过各种人格特质(如需要、动机、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等)对思想道德品质起作用,对构成德育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产生影响,同时心理教育在完整的生命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从内心深处去接受德育,去认同社会的秩序、规范和价值。因此,德育必须在心理教育的平台上才能更好地拓展与深化。没有心理成分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紧张和由此而来的心理失衡是现代社会难以避免的困扰,负性情绪(如逆反、孤独、寂寞、空虚、困惑、焦虑、自卑等心理)在疾病生成过程中的病因性作用已经十分明显。一方面,青少年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极其缺乏,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预防心理问题、系统培育心理素质依然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心理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作为德育工作者应当尽可能地提高心理素质,钻研心理学及相关的医学知识,尤其是精神卫生知识,正确对待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等),帮助学生改善个性,走出心理阴影,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健康。爱因斯坦有言:“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健康人格对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适当的人格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发展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青年期是人格品质形成或“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形成了积极品质,就会自我观念明确,追寻方向肯定;否则就会出现心理危机,人格分裂。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德育观念,抛弃传统德育观中的“狭隘性”和“功利性”,着眼于人的发展,着力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确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观。
2 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21 教学目标不明确 医学心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满足临床医生的需求。目前各类教材除较大篇幅突出基本知识外,适当加重了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量与心理卫生以及临床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等应用性较强的章节,但是由于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实践性较强部分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目标仍以旧的教学模式为主,只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实践操作。按照目前的教学,医学生很难获得适当的心理-社会-生物的整体观,很难树立整体医学的目标,不能从内心里把医学心理学作为一种态度,以指导如何应对病人及其周围环境。
22 课程安排时段不合理 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的推进,我校1997~1998年度一、二年级同时开设医学心理学,两个年级的课程内容、授课老师、考试题目及时间均相同,二年级考试成绩优于一年级(见表1)。表1 一年级与二年级医学心理学成绩的比较
由表1可知,二年级医学生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一年级学生。这是因为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涉及许多医学知识,二年级学生已学习相当大部分医学课程,并且开始了临床见习,医学理论知识的积累以及与病人接触的亲身体会,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医学心理学知识,并懂得心理学知识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一年级上学期学生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故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一年级不太合适。
23 教学课时数不足 据shepherd调查,内科门诊病人的38%根本无躯体疾患,仅有心理精神状态。gummings指出美国60%的病人是情绪引起的躯体症状,但并无躯体疾病。我国传统的心理特点是:习惯以躯体不适表述精神症状和心理问题。这也是临床许多病人久查“无病”,增加医师工作量和病人痛苦的原因。随着都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快节奏及人际交往频繁化,将会使精神卫生问题更突出,与之有关的老年问题,青少年问题,酗酒、药瘾、事故、犯罪、吸毒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这都需要临床医师有足够知识,需要通过医学心理学和精神医学来解决。我国近期颁布的医师法要求执业医师必须具备医学心理学的知识,也充分说明对医学心理学的进一步重视,但目前我们的医学心理学课约为20~36学时,无法满足新的知识结构对于教学的要求,甚至无法满足职业医师考试大纲范围的教学要求。
3 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1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与意义 使学生明确每个课题的学习目的与意义,在讲授医学心理学课程之前,应向学生讲明课题的目的、要求及重要意义。这种意义既包括教材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也包括本课题知识的社会意义。例如:在讲“记忆”时,首先讲明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记忆,人们只能每次都重新去认识那些已经接触过的事物,人的认识活动只能停留在感知阶段,其它一切心理活动无法进行;同时要强调记忆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离开记忆,复杂的心理活动就不复存在了,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学习也会无法进行,人的个性品质与聪明才智也得不到发展,甚至难于独立地生活在社会之中。只有把学习知识的重要意义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推动他们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否则,一个不明白学习的具体目的和意义的学生,就很难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结果只能是教师“一言堂”,无法提高教学效果。
3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施教的目的和任务,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要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诸方面获得进步。只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在教学进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也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的目的、任务。离开了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的一切努力都将成为泡影。所以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谈出自己的观点,介绍自己的看法。例如:在讲到“心理应激”时,先让学生查阅有关“心理应激”的各种相关资料,然后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如:关于“心理应激”都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你持什么意见?应激事件与人的心身健康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然后分小组讨论,最后就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心理应激”的概念及相关的知识。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旦提出了问题,学生才会动脑思考如何去解决,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体现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新思想及新观念,体现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精神。这样的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这样形式的课学得明白,记得扎实。
33 注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新异的刺激会使人产生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尽可能地使所教的知识具有新颖性和特色。如果内容是枯燥无味的,就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挖掘其中的新异因素,或举生动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讲“什么是表象”时,事先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出在自己的记忆中的某种客观事物的形象,然后在讲解时就利用学生所画的事物的例子,讲明表象就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进而说明表象的特征——形象性和概括性,同时让学生就所画的事物比较一下表象与感知觉有何区别和联系。采用这种方法,学生觉得新颖,而且学习起来特别认真,注意听讲,效果很好。既不脱离教材,又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
34 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课程有关的若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这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讲“感觉的适应”时,如果直接介绍适应是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学生很难理解。不妨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天刚穿上棉衣棉裤时觉得很沉而累,而时间久了怎么觉得轻了一些?为什么刚进入冷水中游泳时会觉得特别凉而过一会儿觉得暖和了一些?另一方面是对教师的情感要求,教师应当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人格形象和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从深层次上增强吸引力,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4 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实践证明医学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临床,受到病人的欢迎,有着广阔的前景,得到病人和临床医生的认同,主要是有他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解决了许多心理疾患的实际问题。21世纪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乐观。随着各种新技术和新研究方法的出现,将使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治疗手段更加精确和准确。eeg的出现使得心理学家对人的脑电活动进行准确的记录与分析。例如,通过夜晚帽可在人正常睡眠中灵活方便的收集数据,meg、mri、pet等技术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脑外科技术、微电子技术,基因技术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将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esm等各种定性研究方法有助于了解实际生活中与人们的心理行为特征相关的变量,从而为医学心理学理论研究和严格的实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