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重建工程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仿古建筑的分类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2仿古建筑所采用的结构形式
随着现代建筑材料的多样性增加,同时现代建筑的设计理论水平及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仿古建筑的结构形式也百花齐放,根据其建筑材料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结构形式。
(1)木结构
仿古建筑中的木结构是指结构体系及主要受力构件以木材为主。
与其它材料建造的结构相比,木结构主要有以下优点:木材属于可再生资源,再生产周期短;木材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木结构建筑重量较轻;木结构建筑美观,使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木结构建筑建造方便,木材容易加工且便于运输和加工;木结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木结构同时也有一些致命缺点:木材容易腐蚀;木材易于受虫害侵蚀;木材易于燃烧;木材各向异性,木材强度按作用力性质、作用力方向与木纹方向的关系一般可分为顺纹抗压及承压、横纹抗压、斜纹抗压、顺纹抗拉、横纹抗拉、抗弯、顺纹抗剪、横纹抗剪、抗扭等,各种强度差别相当大,其中顺纹抗压、抗弯的强度较高。正是由于这些致命缺点影响了木结构在仿古建筑中的推广和大力应用。
2007年3月,一座以仿中国山西五台山唐代全木结构建筑在加拿大多伦多正式动工,其中“大雄宝殿”工程(图1-1)便是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复制品”。
加拿大大雄宝殿,以五台山大佛光寺唐代遗存的东大殿为蓝本,采用全木结构,基本按1:1的比例进行仿造施工,整个建筑不用一块砖、一斤水泥、一枚铁钉,构件之间全部由木钉或生漆黏合。建成后的大雄宝殿,总长度44米,纵深度30米,总高度17.8米,建筑面积1418平方米。
(2)钢筋混凝土结构
仿古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承重结构体系及主要受力构件以钢筋混凝土材料为主。
和其它材料建造的结构相比,混凝土结构的主要优点是:整体性好,可通过灌筑成为一个整体;可模性好,可灌筑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结构和构件;耐久性和耐火性好,混凝土将钢筋包裹在里面,使其不易生锈,结构遭遇火灾时,钢筋有的混凝土保护,不会因升温而使钢筋软化;取材方便,建造和维护费用较低。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自重大,不使用于建造大跨结构;抗裂性差;施工周期长等。
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的不断发展、施工技术的不断成熟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仿古建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越王楼重建工程于2001年10月24日动工。重建后的越王楼主体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仿古结构,风格为唐式昂斗飞檐歇山式,主楼高99m,内外15层,底面东西及南北长度分别为66m和88m,总建筑面积为26000 m2,如图1-2所示。
黄鹤楼重建工程于1981年10月动工,1985年6月竣工。黄鹤楼主楼的重建是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其更加高大雄伟。主体结构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仿古结构,高度为5l.4m,底层和顶层边宽分别为3Om和18m,建筑面积为4000m2,飞檐5层,攒尖楼顶,屋面材料采用金色琉璃瓦,各个楼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如图1-3所示。
西安大唐芙蓉园于2004年12月竣工,占地1000多亩。它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主体公园,其主要建筑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园区内既充满古园林韵味,又具有现代建筑气息,如图1-4所示。
(3)钢结构
仿古建筑中的钢结构是指承重结构体系及主要受力构件以钢材为主。
c其它结构相比,钢结构的优点是:材料的强度高,塑性和韧性好;钢结构构件一般是工厂预制、现场连接,施工周期较短,工业化程度较高;钢结构自重小质;材料环保,可进行重复使用。钢结构也有一些缺点,如:耐腐蚀性差、耐热不耐火等。
钢结构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业内人士在这方面的探讨也相对较少。因此,探讨钢结构在仿古建筑中应用有着重大的意义。
西安大明宫丹凤门主体于2010年1月20日竣工,主体结构采用全钢架结构。丹凤门遗址保护工程占地面积7699亩,总建筑面积为11474 m2,如图1-5所示。大明宫丹凤门的保护与展示对研究唐长安城与中国都城考古等具有重要价值,对中国仿唐建筑的发展有巨大贡献。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于2009年2月正式动工,采用全钢结构。建筑东西及南北长度分别为178m和 30m,结构共三层,其中地下一层、地上两层,总建筑面积为12616.5m2,如图1-6所示。采用钢结构复建定鼎门的新城门楼,既有效地保护了文物,又能展示定鼎门的历史风貌。
3结语:当今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来强烈,如何建造环保仿古建筑也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仿古建筑也将会是未来古建筑的一个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明,九华山回香阁万佛塔结构动力分析,[学位论文],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5
[2] 向欣然,黄鹤楼重建工程,世界建筑导报,1995,2,30-31
[3] 力行,兴兴隆隆黄鹤楼,中外建筑,1997,4,16-17
[4] 高介华,黄鹤楼明,华中建筑,1996,1,58-62
[5] 钟华.唐韵盛景大唐芙蓉园明.中华建设,2005,5,27
[6] 金磊.大唐芙蓉园:再现唐韵盛景闭.建设科技,2005,16,17
[7] 刘克成,肖莉,王璐,盛世留影―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保护及展示工程设计,建筑与文化,2007,6,28-32
[8] 张锦秋,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设计闭,中国文化遗产,2009,4,120-125
关键词:干线公路,桥涵,外业调查
随着设计院干线公路设计任务的不断开展,各个专业组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设计先期工作的外业调查,各组都在趋于完善,桥涵组也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中。但总结过去一直以来的外业调查情况,还是有一些漏洞、模棱两可、不明确,不能指导设计的精确性,从而不能指导施工准确性,给施工带来不便。究其成因,主要是因为在大部分干线公路外业调查中桥涵组需要调查掌握的资料要多于其他各组,工作量大且程序繁琐,容易缺失漏项。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桥涵专业组在现场调查前要有明确知悉的调查内容,在现场调查后,制成桥涵调查外业记录表,以便于指导内业设计。。。
一、桥梁
(一)河床断面的测绘
桥位处河床断面应严格绘制,分别绘出河槽、河滩(如果有)和岸堤,如桥位处河道不规则、起伏变化大,应分别绘制桥中心线处、桥上游处、桥下游处的河床断面,同时所有断面绘制应严格按照实际高程控制,真正反映实际河床断面,以指导后续内业。
(二)设计水位、设计流量测算
设计水位、流量至关重要,它直接控制、影响桥型方案的比选,桥面高程的选定。所以设计水位测定必须全面、准确,其内容包括设计频率的洪水位、通航水位、低水位、雍水、浪高的测量及是否有流冰、漂流物、淤积的调查。设计流量不仅重要而且测算难度大,更需要认真、仔细。首先要选择桥位处或上下游附近有代表性、河床断面变化不大、较规则的河床段,绘制其河床断面;再测算此段河床的平均纵坡;最后描述此河的性质特征(大致内容有天然河道还是人工渠道;山区河流还是平原河流;周期性流水还是常年的;是否植物丛生,沼泽型河流;土质河道还是大、小卵石或植物覆盖的河道等等),以便确定河道的粗糙系数,计算其设计流量。
(三)里程桩号、水流向、与路线交角的测量
桥位处河床断面不仅要如实反映实际,且各个点的里程桩号一定要准确,尤其是主河槽断面,以便精确控制桥梁的位置(尤其是老桥加宽改造利用),防止错位。利用罗盘仪或方向架侧出水流方向和路线的交角(结合地形图测量,两相对照),便于桥梁的斜角角度的确定。
(四)其他
上下游桥梁的桥型、跨径、桥下净空的调查,以备本桥桥型方案的选定。
(五)老桥的调查
对于公路改建工程,路线经常布设在老路、桥上,老桥不管是改造利用还是拆除重建,老桥调查除包含以上所有内容,还要进行建设年代、设计标准、桥型、跨径、各个结构部件尺寸、破坏缺陷、尤其是墩台基础是否有冲刷及埋置深度的调查。对于以前有过损毁修复或加宽改造的桥梁,还应针对涉及到的细节部位做以检查。。以便于本桥在内业设计中是改造利用还是拆除重建方案的选择。
二、涵洞
(一)孔径的确定
通常情况下,涵洞孔径是按照严格的计算而定的,但在踏勘测量中由于时间紧迫或缺乏必要的仪器,可将河沟断面尺寸详细的调查出来,然后用估算法计算:
1.对于有明显河槽、河岸稳定、无冲刷现象并可调查到最大水位的河沟,通常可按以下三种情况估定孔径:
1) 水不溢满槽,水深小于0.5m的,以水面宽度的一半来估定;
2) 水不溢满槽,水深超过0.5m的,以水面宽度与沟底宽度之和的一半来估定;
3) 水溢满槽的,采用沟顶的宽度,再考虑溢槽水深和宽度,适当加大孔径。
2.对于调查不到最大水位的,可按河沟顶宽和底宽之和的一半来估定。
(二)涵底高程的测量
就原先的调查,对于同一个涵洞,在不同时段两次或三次调查的涵底高程大约有10cm之内的误差,为了尽量减小此误差,在外业勘测时可与中桩组同步,在进水口和出水口各测一个高程,同时桥涵组人员也分别在进出水口各测两个值,这样既可以确保涵底高程的准确性,也可以检验桥涵组粗略调查的误差。
(三)涵洞角度的测量
用罗盘仪或方向架精确测量出涵洞与路线的交角,避免单凭目测而得,以免斜交涵洞施工结束后,两端洞口与两侧水沟有偏差,影响排水。
(四)涵底坡度得设置
如果进出水口高差较大得话(天然沟床纵坡大于5%时),为使涵洞洞身与沟底天然坡度一致,涵底需设置纵坡,但涵底纵坡不宜大于8%,超过则应做阶梯涵,或者将涵底填筑至适当高度,出口做急流槽处理。
(五)洞口形式的选择
当存在沟渠,河沟平坦顺直,沟底与涵底高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采用八字墙洞口;以利于合理收集和扩散水流,使之与原沟渠顺接。当无明显河沟或者河沟比较宽浅、孔径压缩较大的情况下采用一字墙洞口;其他根据现场情况,还有闸们洞口、跌水井洞口、挡墙洞口等形式可供选择。
(六)老涵利用情况的调查
对于老路改建工程,路线常布设在老路上,而对这些老路上的涵洞,除了按上述设置一般涵洞的调查程序进行调查外,还要进行特殊的调查。认真调查老涵的破坏情况和程度,不能主观的将其取消或全部拆除重建,为了节约造价,减小不必要的浪费,对部分老涵可以进行改造利用,调查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涵洞上方路面如有轻微的下陷现象,不一定就说明涵身管节损坏而导致下沉,也存在由于原先管基没做好而致的整体下沉,而管身却无损坏。
2.对于可能利用的涵洞,最好调查两个高程,一个是老涵管底高程,一个是河沟底高程,如进行接长利用时,要采用涵管底高程,如拆除重建,要采用河沟底高程。
3.如遇到老涵为高低涵时,不能草率的以不符合设计要求而将其拆除,要向当地人询问清楚高低涵两个涵管各起什么作用,再进行取舍。
4.孔径小于50cm的涵洞,如果它单单起到灌溉的用途且已经满足了其作用,涵长足够涵身也无损坏,此时也可将其完全利用,不需要严格按照要求将其拆除重建为规范化标准跨径的涵洞,增大了不必要的工程造价。
对于桥涵的设计位置的选择和确定,读者可参考《桥梁工程》和《小桥涵勘测设计》,本文不在赘述。
参考文献:
[1] 高冬光. 《桥位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 范立础. 《桥梁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3] 孙家驷. 《小桥涵勘测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4] 叶镇国 《桥涵水文与水力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论文摘要:阐述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的关系,介绍了生态水利规划的基本原则: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生态系统自设计与自我恢复原则;景观尺度与整体修复原则;反馈和调整设计原则。
1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景观则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再者,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20a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在反馈调整式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1~7.
[4]MitschW.J.,JorgensenSE..EcologicalEngineeringand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byJohn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R.V.,D.L.DeAngelis,J.B.Waide,etal.AHierarchicalCon-ceptofEcosystem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J.G.LandscapeConservationinaforestedWetland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关键词:草图,过程,东馆,贝聿铭,三角形,净化,形式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design,there are microscopic aspects and macroscopic aspects.they influence the design in many ways,sometimes the trend of Philosophy impress on the architects about their design conception.That's the macroscopic aspect.In this essay,I try to look into the process of design in the microscopic view,and try to analysis how the draft influent the form of the design.
Key words:draft,process,museum,I,M.Pei,triangle,purify,form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导语:
历史有宏观的方面和微观的方面。宏观,是因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中许多人群体行为的结果,这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人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而微观,在于个人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这是很微妙,但是也影响到事物的发展方向。贝聿铭受现代主义建筑和立体主义绘画的影响,这是贝个人历程的宏观方面,同时,东馆扩建工程最终花落贝聿铭,同时又有梅伦家族个人情感的因素,这属于微观方面。本篇论文便欲从建筑师个人的微观角度去观察生活及草图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设计师背景:
贝聿铭出身于富裕的银行家家庭,祖父曾在京为官,父亲贝祖诒为银行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从小出入上流社会锻炼了他的社交能力。小时候贝聿铭曾在家族房产狮子林中居住,这给他留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理念。父亲到上海中国银行工作时贝聿铭也到了上海,就读圣约翰预科中学,当时外滩的一些宏伟建筑使他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17岁他便来到宾大学习建筑,当时宾大的建筑教育为巴黎美术学院体系,重视对古典建筑的模仿,一天又一天的描摹经典建筑设计图让擅长数理的贝聿铭感到害怕,他从没想过建筑师还得像艺术家那样有精湛的绘画技巧。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学建筑,于是他仅仅在宾大呆了两星期就转到了麻省理工改学工程。[1]
麻省理工建筑系主任爱默生看了贝的设计图后,认为他很有天赋,于是劝他不要改学工程,坚持学建筑,于是贝聿铭在麻省理工获得了他的学士学位。当时格罗皮乌斯初到美国,他开始大力宣扬他的现代建筑理论,这深深吸引了贝聿铭,于是1945年贝开始追随格罗皮乌斯和布罗伊尔,开始攻读哈佛的研究生。哈佛期间的贝聿铭,就认为建筑还应重视与历史人文和气候的关系,而格罗皮乌斯则鼓励贝去探索这个问题。而他从布罗伊尔那得到的启示,是理解建筑必须先理解生活,这些与贝在东馆的设计中对重视人和环境的重视不无关系。
毕业后的贝聿铭,先是听从导师的意见在哈佛当了两年助教,但是贝相当一位实业建筑师,于是他投身著名房产泽肯多夫旗下,他们完成了城市重建改造工程,在那里他有机会结识很多政商要员,学会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以及把握政治风向和营销设计的能力。
从上面的经历可以看出,至少贝在正式学习建筑前是没有很深厚的美术基础的,但这并不妨碍贝成为一代大师,而且颇具意味的是,他在哈佛跟随格罗皮乌斯所受的现代主义教育并没使他成为平顶方块白墙的“国际式”建筑师,相反他的建筑体现出很强的雕塑感。这是本文着力去探索的问题。
东馆的设计背景:
1959年,贝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从这时起他开始做一些想做的建筑,1964年肯尼迪总统夫人杰奎琳为家族选定了贝聿铭做肯尼迪纪念图书馆的设计师,为他带来极高的声誉,他的事业由此进入新的。
也是在这个期,贝聿铭设计了波士顿汉考克大厦,1973年这栋大楼建成后,发生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脱落,一时间批评的声音淹没了贝聿铭,他的建筑事业陷入了低谷,他不得不走出美国去世界各地揽活,但是他一直期待着美国国内的转机,这个转机就是国家美术馆东馆。贝聿铭非常重视这次机会,这是他在美国重建声誉的契机。
东馆是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扩建工程,投资人为保罗.梅伦。东馆的基地位于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华盛顿市是美国的政治中心,有着严格的城规体系,对建筑风格和高度都有严格的控制,这座城市几乎把现代派建筑拒之门外。看看右下这张照片就可以知道。
草图与设计过程:
结合上面的设计背景,我们可以知道这是多么敏感的一块用地。首先,这块地皮是城市规划所造成的最不规范的地皮之一,梯形的形状,三面临街,也就是说这三个里面贝聿铭都必须以完美的面容呈现出来。其次,这里地处权力中心所在,需要一定纪念性,同时也要有谦逊风度。白宫和国会大厦就在附近,太过招摇会让美国民众反感。最后,约翰.波普设计的新古典主义西馆就在对面,新馆必须和旧馆取得呼应。[1]
这些问题困扰了贝聿铭一段时间,甚至让他陷入失眠易怒的境地。他不断的勾画方案,又不断的放弃。就在他痛恨自己灵感枯竭的时候,灵感来了。一次,他乘飞机回纽约,他用一支红圆珠笔在信封上乱涂乱画,结果从这些笔划中受到了启发,找到了解决方案。他回忆道:“我在信封背面画了一个梯形,在梯形里面画一条对角线,这样就形成两个三角形,一个给艺术馆,另一个给研究中心,一切就这么开始了(见图2)。”
获得设计灵感后,贝聿铭兴奋不已,他趁热打铁,又完善了一下方案,准备下飞机后交给制图员。其实,贝聿铭不是一个出色的制图员,也不是杰出的理论家。相反,他有一种罕见的本领,能把迷宫一般的问题在脑海中重新组织、反复揣摩,直到理出头绪。他的草图不多,而且通常只是个大致概念――大多寥寥数笔。
他一生努力实践自己“谋万人居”的理想,中风之后仍不离讲台。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吴良镛。
居得其所
北京著名的南锣鼓巷东边,有一条名叫“菊儿”的胡同。20年前,这里实施了一项轰动一时的旧城改造工程,然而方案曾屡次被否,部分原因是这些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
最终,这项工作交给了当时戏称为“牛刀”级别的设计师吴良镛。
在和学生们前后出了近百张施工图后,一片青砖黛瓦的新四合院群在菊儿胡同中诞生,它没有传统“平地高楼”式改造的突兀,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不仅如此,这些有着集中供暖、独立卫生间和上下水系统的低价小户型单元房,并没有阻隔搬迁之前大杂院的邻里关系。
其实,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吴良镛就对保存完好的崇文门外花市地区胡同与四合院进行了详细调查,在之后不断的研究和思考当中,“有机更新”的理念在他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在吴良镛看来,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改造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不能大拆大建,要保留相对完好者,逐步剔除其破烂不适宜者,进行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
他把“有机更新”比作在旧衣服上打补丁。补丁打得好,也不失为一种美丽。这种理念在国内外建筑规划界引起广泛关注,“菊儿胡同危改工程”也屡获国际大奖。
“与公共建筑相比,我更在意民居。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吴良镛这样向记者表达自己的情怀。
践行理想
今日的成就,与吴良镛青少年时代的特殊经历有关。少时,他曾目睹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日寇入侵,更是让他体会到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楚。
“入大学前夕,我亲眼目睹了一场大火毁灭了一个家庭,连狗的叫声都是呜咽的。”吴良镛告诉《科学时报》记者。1940年,他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开始了一生“匠人营国”的生涯。
1945年,吴良镛受梁思成先生之约,赴清华协助筹办建筑系;1948年,他被梁先生推荐到美国学习,在大师沙里宁的指导下深造;1950年,吴良镛毅然回国,从此再没离开清华。
“回国时正值钱学森被美方扣押,局势比较紧张。我经香港进步人士的帮助,从九龙辗转深圳回来。”吴良镛向《科学时报》记者回忆。
虽然身处教学、科研一线,但吴良镛笃信,城市和建筑规划必须从实践中来。
他积极参与天安门广场改建工作、唐山地震改建规划,参与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上海浦东规划、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规划、深圳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吴良镛至老仍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少年时代“谋万人居”的理想。
不过,在退休之前,他开始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做学问的学者。
1984年,他培养出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第一位博士;1991年,他提出“广义建筑学”理论。
“我常在各地看到一些建筑,特别是一些文化建筑,根本没有中国文化的内涵在里面。一些城市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作为学者,吴良镛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
老而弥坚
“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多年与病魔抗争中表现出少有的坚强。”老师林徽因曾由衷地称赞他。
虽已过了90岁生日,但吴良镛没有任何停下工作的迹象。
吴良镛的助手、年近古稀的清华大学教授左川感叹说,吴先生一辈子闲不下来。他中风之后仍坚持讲课,还带了七个博士生,每篇博士论文从开题、写作到修改他都亲自指导。
“他们给我拟了‘注意’,我总是遵守不了。”吴良镛“嘿嘿”一笑。
原来,自2008年中风后,吴老的团队有意识地减少他的工作量,但总是事与愿违。“现在身体恢复得还好,可以工作了,感到非常荣幸、非常幸福。”他说。
对吴良镛来说,业务学习、读书看报仍是必修功课:“我是《科学时报》的忠实读者。”
最近,吴良镛在读热销的《乔布斯传》。“我对他很感兴趣。他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我想从他的方法论中借鉴和学习一些精髓,看能否运用到建筑规划的方法论中。”
(选自《科学时报》)
【文本探究】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传主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良镛的重要建筑理念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选材方面富有特点,在吴良镛的建筑成就方面,只选取了“菊儿胡同危改工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标题和开头都提到了“匠人营国”,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匠人营国”的看法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