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94-01
在高中教育领域,研究性学习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着眼于为学生创造终身受用知识技能的方法,恰好反映了教育的基本诉求与时代的发展脉络。事实上,在教育部门所下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里面有明确规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全体高中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宗旨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兼备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基于这种认识,如何在常规的课堂中添加非常规的做法?研究性学习成为首要的考虑途径。
一、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来讲,研究性学习富于活动意味,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认知与处理,有师生交流、探讨的内容在里面。如果教师不能认识到这种活动化特点,只从单一认识活动角度进行处理,并把教学活动从生命活动中剥离开来,那么就无法处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应当承认,教学中确实有认识过程存在,认识过程是教学的基础,但是绝不能因此用认识过程限制发展潜能的塑造。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是人的成长过程,应当是与生活结合在一处的,教师对于教学本质的认识与利用转变,恰好表明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终结,新型师生交流、探讨模式的开始。其次,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结合更加紧密,与其说教与学双方在实施教学活动,毋宁说是在创造一种生活,教学并非知识传播的手段,而是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第三,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更加强调教学双方的对话交往关系,基本不会发生课堂上教师独白的情况,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对话交往关系的深刻状态。教师要做的就是摆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走向动手能力塑造、应用能力引导。
二、动手能力塑造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中,有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容,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效果如何,则要看学生动手能力达到何种程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融入研究性学习的因素,目的在于变革既有模式下课堂、教材、教师一体化,却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情况,使学生具备接受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另外,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因为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的变化,只有研究性学习才能不会导致学到的知识转眼即变成无用之术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教师应当将课堂时间留出一部分,用于学生的自主发挥,让学生敢于按照自己想法实现探索,像平面设计、绘图、简单运行程序编写等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尝试。比如有些学生对平面设计发生兴趣,即可以借助平面设计工具进行广告图片设计。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是计算机与互联网,而互联网这一巨大信息库本身即拥有无比丰富的矿藏,这些优质资源能够给教学带来海量的信息。教师自行查阅或者指导学生查阅互联网,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狭隘学习观念,支撑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活动中去自主培养动手能力。
三、应用能力引导是研究性学习的方向
除了增强动手能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带领学生深窥研究性学习的堂奥,目的是使学生增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否则,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点缀,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应用能力引导是研究性学习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首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兴趣,而不是由教师给予学生兴趣。比如,在接触Word办公软件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制作简历的机会,让学生在完成个性化简历时主动寻找问题、处理问题,主动探索出一条与自主学习过程相适应之路。其次,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融入一些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并要求学生现场处理,比如,成绩单的制作、课程表的安排,择优用之,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与竞争意识。第三,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一方面,信息素质的培养是另一方面,让学生以良好的素质应对日益复杂的信息化环境,比如,我们可以设想,若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游戏、用于病毒制作,那么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又有何用呢?教师需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添加一定数量的口头警告,让学生把握好信息的应用度、方向,切忌出现虽然兴趣产生但滥用的情况。
四、结束语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面极广。只要教育资源背景是开放的,学生主体地位是明确的,研究性学习发挥的作用一般优于其他学习模式,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鲜活。借助亲身实践、亲身研究,学生能够充分感知并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以及方法技巧。而教师所要做的,正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2
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情况
1.1 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轨,师生之间缺乏沟通
实际上,信息技术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各种课程,是一种辅助工具。但是,大部分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他们仍然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用传统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使得课堂的气氛非常沉闷,不能将理论用于生活,没有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活跃程度非常低,师生之间不能及时地进行教学互动,教师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也不能做到充分地讲解,造成教学质量下降。由于对学到的知识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1.2 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研究性学习本着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的,让他们大胆地尝试,探索新事物。但是学生现在还有着传统教学的后遗症,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了课本上的新知识,对于教师讲过的东西,他们是了解的,但是对于教师没讲过的知识,他们也不去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过分依赖教师学习的错误行为需要及时地改正。除此之外,学生不能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动手的时候优柔寡断,害怕出错,没有勇气尝试把从教科书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缺乏锻炼。
1.3 自控力及认知不足,容易沉溺网络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教给学生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他们的自控力太弱,面对神秘的网络世界,他们往往招架不住。如果教师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就有可能造成很多学生深陷在网络的世界里,成为网迷。这样不仅会降低他们生活及学习的质量,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不利。
2 研究性学习相关的战略和具体应用
2.1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精神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遇到事情的反应能力,具有很高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所以,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注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行为和过程。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让他们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研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通过模拟科学研究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个性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让信息技术成为终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工具,本着这种教学观念,最终产生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
2.2 提高学生的协作和团队精神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自主选择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使用网络或者是其他工具,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素养,还可以提高他们主动探索的能力。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性格,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对事情的理解程度不一样,在问题的解决办法上就会各有不同。如果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各有分工,通过参加辩论赛等的方式来进行信息技术设计应用的比赛,就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这方面的意识。例如,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给他们分配课件制作的任务。教师首先要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根据他们的实力进行平等的分组,使每个组的水平差不多。然后给他们分配任务,让每个小组从中选择自己擅长的题目,当学生在进行文本选择,声音画面等方面的分工安排时,给予指导性的建议,并且要求他们采用信息技术来完成任务。在制作中要体现出所应用的知识,要有趣味,而且还要达到一定的审美标准。在这个任务开始到结束的整个阶段,学生可以互相帮助,相互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当这个任务完成之后,可以让他们互相评价一下其他组的作品,包括优点和缺点以及学到了什么。当然教师对于学生的劳动成果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再接再厉。当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时,他们将更有动力去探索新事物,提高探索能力。
2.3 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在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做他们的引导者,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大纲要求,找出适合学生性格特点的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的研究课题。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找到和课本内容息息相关的研究课题,并且要控制好这个课题的难易程度。这不仅需要教师自己选择合适的课题,还需要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是不受限制的,可以是针对课本上的知识,也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思想上的,也可以是实际生活中的;可以是别人已经证明了的,也可以是不确定的未知领域的问题。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时,要耐心讲解,用一颗包容的心来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疑难问题,语气中要带着肯定而不是嘲讽及不屑一顾,让他们可以深入地进行课题的研究,从而达到探究式学习的目的。
2.4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学生沟通
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就是要结合实际,理论联系实践。实际上,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和技术的开发进步没有关系,之所以在高中阶段就进行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把学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将理论用于实践,能够解决现实问题。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进行教学时,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仅包括课本上的内容,还要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同时可以结合相应的学科分析问题。例如,在利用Flash进行动画制作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 “温州动车事故”为背景,要求学生实现两辆车发生事故时的动态模型,利用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对它们进行受力分析等。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主要是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开拓它们的知识网。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要多加强沟通,只有在多沟通的前提下,教师才可以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并且针对他们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也只有在多沟通的前提下,学生遇到的问题才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可以使他们不断地学到新知识,才能让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具有意义。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在世界教育理念范围内非常受欢迎。结合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采用研究性的学习,对目前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有所帮助。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邱房彬.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改革与探索[J].河南农业,2011(16).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和教师都在研究全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要想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就要让信息技术教学体现新课程性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内容设计不合理
如今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的选取和顺序的设计上存在着很大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的教学需要,因此,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面临着较大困难。信息技术教材的设计,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连贯性特点。大多数教材的开篇通常都是计算机信息基础,而实际上,高中学生普遍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不愿意重复学习。因此,这样的开篇往往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1.2 课时设置不合理
高中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学校通常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文化科目上,设置的信息技术课程课时相对过少。课程标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规定是一周两个课时,然而,有许多学校只按照一周一课时来执行。而且,学习的内容和范围也有着很大程度的限制,要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是相当困难的。
1.3 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自身的兴趣和外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高中生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上有着较大差别。有的学生因为对于计算机比较感兴趣,或者从很早就开始接触,掌握了熟练的操作技能。而有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较晚,甚至是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上才开始接触计算机,当然不能立刻熟练的掌握操作技巧。学生在操作能力上的差距,也让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较大困难。
2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新课程性质的策略
2.1 创设学习环境,体现基础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正在向信息化方向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也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让课程内容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性质的基础性体现。因此,教师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设计合理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2 重视知识运用,体现综合性
在设计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和程序时,要重视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传输以及应用的能力,并且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文化、道德伦理、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观念。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培养、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将三维目标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问题的设计,问题的内容必须体现信息技术的综合性。在学生运用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适当进行指导和评价,推进三维培养目标的实现。
2.3 拓展学生视野,体现人文性
人文性是新课程性质的重要体现,教师要通过开拓学生的社会和文化视野,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人文特征。要想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性特征,教师就要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社会和文化视野得到拓展。要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了解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价值。
教师可以创设合理的人文情境,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人文精神引入课堂教学当中。例如,在设计学校网站时,教师可以通过细节的设计体现对学校的崇敬之情,并且由此作为开端,向学生讲述母校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进而引出活动主题。在气氛的渲染下,学生能够更加认真地投入到活动当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感。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将人文精神作为评价的重要因素,让学生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人文特性,有利于学习情境的创建,能够实现信息教学课堂的生动性和多样性。
3 结语
关键词: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8-0053-02
初中信息技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习板块中的起始及基础阶段,在不断更新的教育现代化环境下,在素质教育日益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其学科地位也逐渐提升。然而,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没有升学的压力,使得学生在该课堂学习中处于一种相对自由、散漫的状态,学生往往凭兴趣而学,不太注重学习的实效,从而导致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普遍存在低效或无效的状况。[1]
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对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吸引到课堂学习中?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并贯穿整个课堂甚至延伸到课外?如何将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索的天地?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相比,信息技术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否则一堂准备不足或设计不好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只能是一堂无效的课。
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笔者提出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策略,供大家参考。
第一阶段,学习需求的构建。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教师仅仅教会学生怎样做,而未教会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学生对学习就不会有持久的兴趣,听课自然就流于形式,哪还有什么有效性可言?为保证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教师从课堂内容、形式上都要下一番工夫。策略一:课堂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要结合日常生活、环境及经验,力争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策略二:课堂形式要结合教育现代化的环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影音、动画、动漫情境烘托讲课主题,或抛出一个又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在学生思索并分组讨论之后回归到课堂主题的探求,或通过学生参与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带动气氛,引入课题。
第二阶段,课堂组织程序化和多样化。这一阶段尤为重要,课堂组织是否有效和效果怎么样与它关系密切。课堂组织程序化的好处是便于检查教学环节所出的纰漏,在某一教学环节上所出的漏洞在该环节得以修正。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表现在引入―讲述―巩固―承接等环节,如考虑以什么方式温故知新,以什么方式讲述新课,以什么方式巩固新知,以什么方式承接下一知识点等等,从而进一步保证学习信息技术的价值实效性。
第三阶段,学生反馈信息的正确处理及教学评价手段的恰当运用。当课堂教学程序化之后,预设就构建好了,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2]有了生成的课堂,教学效果才得以保证。学生反馈信息的正确处理则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生成,相应的策略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点碰撞、整理思路,以练习巩固新知,促进提高。对于课堂学习上的疑点,解决途径有现场解答、论坛发帖、QQ留言等。教学评价手段的恰当运用是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种思维的兴奋状态,挖掘其思维潜力,或帮助其整理思路,从而提出新的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生成的有效手段。[3]教学评价手段可以是利用点播软件公布或点评学生作品;或用填表方式开展自评、他评;或通过教师或学生口头评价,或用软件测评等等。
第四阶段,结合教育现代化的环境,引导学生在课外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探索信息技术问题的过程记录,活动让学生自已发现感兴趣的问题、直面问题,自已去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主动性的活动使学生在困难中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在课外遇到的问题又重回课堂或求助于网络寻求答案。这也正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课外的有效延伸。为此,笔者采取的策略是要求学生选一个自已喜欢的信息技术小课题研究,借助于图书馆、网络或教师资源,自行组织、合理分工,进行合作式研究,最后拿出一个颇有份量和深度的研究成果,并要求制作成电子文档,供大家学习交流使用。其实,学生在制作总结式的电子文档时就用到了所学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不是又从课外回到课堂了吗?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程序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的课堂反馈,采用多种形式的、合理的教学评价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同时鼓励学生课外自主选题,展开自主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使之成为课内学习平台的延伸,切实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教育现代化新环境下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陈国平,魏为.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N].中国教师报,2006-05-31(B1).
一、 信息技术与探究性实验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
1.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82年,目前有关信息技术的具体解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通常认为是用来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检索、分析和利用信息的一系列方法、程序和设备,包含生产、存储、交换和应用信息的各种技术,以数字化为特征,涵盖各种信息形式,如广播、电视、计算机及网络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等。当前,信息技术中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技术主要包括数字音像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
2.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定义
高中阶段的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协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总结实验结果,分析问题,寻找答案;最后教师对整个过程做出评价,并提出意见。
教师提供合适的情境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第一步,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才能产生了解一个实质问题的兴趣,这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钥匙,是引发学生探究性思维的保障。如何更好地创设情境是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其他自然学科的探究活动往往有所不同,因为生物知识强调的是一个广度,很多知识不是依靠逻辑推理就能得到的,学生要想快速高效地掌握相关知识,需要有一定的知识背景。
3.信息技术与探究性实验教学课程整合的科学内涵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指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手段及教学评价体系等与课程要素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方法。信息技术与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整合可以理解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运用计算机、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生物学科知识及探究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
二、 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一)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
1.多媒体技术能够为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新的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多媒体技术作为新的教学媒介应用于教学过程,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基本的层次。当前,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普遍的,多媒体技术的趣味性和直观性等特性使得其成为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的辅助工具。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中在信息技术的硬件条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部分教师的办公室都配备了计算机,并且,大部分的学校配备了完善的多媒体教室,因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能够方便快捷地制作教学课件,这些为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探究性实验的课堂教学是从教师的导入环节开始的,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情境的方式包括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为背景材料进行口头描述,以模型、标本等教学器材进行演示,以视频、动画、图片等进行展示等。
例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通过幻灯片创设情境,如展示加酶洗衣粉包装袋上对洗衣粉使用温度的限制等,采用幻灯片的形式可以避免部分学生因为缺乏生活经验而对教师创设的情境产生陌生感,影响教学效果。
由于高中生物实验课程课时的限制,教师很难花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思考,从而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因而在课堂上采用相对生动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实验背景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利用计算机虚拟实验来模拟课堂教学中无法完成的实验
计算机虚拟实验是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常见的一种的教学手段。对于“减数分裂”“有丝分裂”等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对知识进行演示,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上无法进行的实验变得生动直观,有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3.提问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关键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有质量的提问是课程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设置什么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难点。然而,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教材上没有的,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目的和学生的知识背景等灵活地准备材料。因而,教师在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备课过程中需要提前搜集材料,这些教学信息的来源除了教材与教参、日常生活及图书馆资料等传统的来源外,还有互联网。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海量信息、便捷与普及使得其在教学信息的搜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为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利用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学生进行课前准备,除了预习教材知识,学生还要搜集相关的背景知识材料。探究性实验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还需要再进一步引入相关知识进行思维拓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需要搜集相关的素材。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拓展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和教师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高中生由于课程的繁重,课余时间十分有限,利用互联网查询和搜集信息的时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在课堂上采用计算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如在规定的时间内统一开放网络教室用于生物实验课的信息查询。
部分教师并未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他们只考虑了多媒体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方便,通过从网络下载或教师之间共享等方式获得多媒体课件,并没有将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合理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就变得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能够搜集和制作符合自身的教学需求的动画和视频课件,并具有一定的软件应用能力,如能够熟练地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幻灯片,利用Flash等软件制作视频课件等。同时,考虑到生物教师的年龄、学历及地区差异等,除了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外,还有必要加强技术开发,如针对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需求提供相应的资料库,从而为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