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思维的培养

科研思维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思维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研思维的培养

科研思维的培养范文第1篇

1.三导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1.1 人文素质教育

在培养医学人才时,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导向是职业情感。从职业道德入手,构建具有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发展等教育内容的教育体系。对理论教学加以深化,适当增加实践学时,持续五年不间断的学习,达到实践教学和日常活动、医学职业道德和学生实际表现的有效结合。比如高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活动主题可以是“提高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追求理想,坚定信念”、“珍惜大学学习生活,提升新境界”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与道德,具备职业规划的意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就业观,从能力、知识和修养方面强化人文教育和医学教育之间的融合,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2 培?B专业素质

在培养一些医学学生的专业素质时,其导向是执业能力。为了更好地融合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让学生具备科学思维与实践技能,以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依托,建立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自然科学、科学方法、培养实践技能与毕业实习等课程群。重视培养医学生的临床综合技能,系统化整合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形成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模块。构建将培养实践能力作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实习方式结合选修和必修,必修课大概是44周。通过健康教育宣传、慢病随访、免费体检、预防体检、预防接种和入户走访等方式在社区实习服务两周。学生还能依据个人兴趣、就业方向进行六周的临床选修实习,培养学生个性。借助计算机交互模型、训练局部功能的模型、模拟人等设备,结合模拟仿真、实际操作和临床标准示范,以综合技能、专科技能和基本技能等内容,通过标准化病人对医学生实施OSCA考核,鼓励学生做科研助理,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对医学生的科研能力、临川思维能力和职业能力进行全面化培养[1]。

1.3 培养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的培养导向是社会适应,为了培养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身体健康且尊重生命的医生,应该开展安全教育、心理学、生命教育、体育和军事等丰富内容的课程。另外,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心理健康辅导、训练和讲座等,培养出人格健全、心理素质良好的医学生。

2.“三导向”模式下培养医学人才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培养医学人才科学思维能力中,一个重要能力就是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是在复杂情境中,个体可以灵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选择、辨别和架设问题和处理方法,以反思为基础进行分析和推理,从而做出正确取舍与合理判断的高级思维形式和方法。对国家来说,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非常重要。为了有效培养批判性思维,要有效防范几个思维定势:经验性思维、从众思维、权威性思维、习惯性思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具有心理定势[2]。心理定势在体现和反映到思维水平上就是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主要指过往生活经验、工作经验和学习经验会让大脑处于自我准备的状态中,从而对准备要观察和处理的问题产生趋向性与倾向性。(1)习惯定势。若一定时间对相似或同类问题进行反复思考,思维就会构成定型框架,在遇到问题时就会套入思维框架来解决。(2)权威定势。虽然权威言论是行业风向标,不过也不能一味遵从,而应该用辩证态度看待权威科研理论和研究成果。比如维萨里和哈维敢于质疑西方的医圣盖伦,在解剖学领域有了重大发现。(3)从众定势。虽然从众思维定势是出于善意来保护人,以免个体被攻击和孤立,更好地和众人融合,但是也容易人在不知不觉中盲目从众。在医学研究和实践中,假如盲目从众,在科研中就无法创新,对临床医学发展不利。(4)经验思维定势。在长时间生产实践中,经过探索,归纳和总结出经验,能够推动人类发展进步。不过,经验是实践中初步概括和总结出的表观认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经验思维对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般难题有利,对创新思维不利。

科研思维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科;硕士研究生;科研项目;培养质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74-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速度的加快,教育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的速度和力度远远跟不上了大规模扩招的步伐。另外,我国初中等教育以应试为主的缺陷使不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学习上对家长和老师过度依赖,缺乏对未来职业的合理规划和明确的人生目标定位。由这些因素导致的本科教育阶段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尤其是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综合应用能力差等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突显出来,严重制约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影响着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满意程度,也进而增大了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为了逃避就业而盲目、被动地选择了读博,致使研究生的培养偏离了对科研兴趣热爱的轨道,变成了未来谋生的有效、甚至唯一手段,面对学业、就业、经济的多重压力,研究生的生存状态越来越令人担忧,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之一[1,2]。

所幸的是,在经历大学本科阶段的盲目被动学习、面临或逃避就业压力、艰苦的考研历程之后,硕士研究生的心智更趋于成熟稳重、有了更强的社会及家庭责任感,他们的求知欲望一般比较强烈,在自主选定研究方向和导师之后,更迫切地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补偿过去所学不足、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3]。因此,如何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在有限的学习期限内能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现阶段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之一,可从思想道德、专业素养、学术伦理道德、专业发展潜力、外语水平、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学术论文水平等九个维度进行评价[4]。目前的调查研究显示:高校管理人员、高校教师、高校学生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在专业发展潜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学术论文水平等方面差强人意,但从“地方本科”高校到“211”高校、再到“985”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依次提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科研项目在研究生培养、尤其是综合素质教育中所起的突出作用。

为此,笔者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总体趋势,在不断扩大应用型研究生招生数量、拓展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类型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工科类、学术性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其在国际、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提出了以科研项目为平台,“学—研—用”三位一体的培养思路。其核心思想是:让硕士研究生从入学阶段开始,便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及组织实施工作,围绕拟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结合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开设相应的基础理论及专业课程,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研究方案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处理、科技论文写作、外语综合能力应用等手段,全面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交流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现就笔者在科研项目实施中完成研究生培养任务的做法和体会做一探讨。

一、进一步夯实基础、提高硕士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根据我国目前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一般情况下硕士研究生导师都有自己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相应级别的科研项目,尤其是很多高校为了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设立了相应的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这为研究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硕士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即结合科研项目进行论文选题、安排阶段性研究计划。以材料的温热塑性成型方向为例,《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和《塑料模具设计》作为该方向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在前期的专业课学习中缺乏专门的综合能力训练,而项目研究常常需要设计定制可加热温控模具,且在加热过程中要求抽真空。对模具的这一要求基于传统的模具设计理论,又超出了传统模具设计的范畴,涉及传热、测温、控温等新的技术手段,属于相对较新的模具研究方向。于是将此模具设计任务作为阶段性研究内容交予一年级研究生来完成,在模具总体方案确定、结构及零件设计、加热温控元件选型等过程中,根据存在的问题发现研究生的薄弱之处。在模具结构方案和图纸的反复修改过程中,指导其完成了《冲压模具设计》、《几何量公差与检测》、《几何精度设计》、《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UG三维建模及虚拟样机设计》等系列课程的综合应用,有效地强化了研究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也使其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将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在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较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更多以基础研究为主,这对培养研究生的理论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有利的,但现阶段很多工科类硕士研究生缺乏实际的工程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较差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一方面,围绕科研立项及研究生的论文选题,通过组织研究生搜集查阅资料、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报告、开题报告、项目实施报告等,指导研究生逐步树立科研创新思维,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由研究生初步进行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设计、在导师和现场工程师的参与下对设计方案进行现场调研和反复论证,然后再由研究生负责实验实施和数据处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为研究生提供与生产企业、现场工程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鼓励研究生通过现场调研去发现工程实际问题、了解技术难点、提出解决思路。通过这种手段,在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强化工程实践意识的同时,促进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科研创新点来自于工程实践并服务于工程实践的良性循环。

三、将项目研究内容模块化、并行化,培养研究生的交流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

对项目研究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以模块为单位由不同年级的研究生组成小的课题组,其中一年级研究生负责实验工装设计及实验操作,二年级研究生负责实验数据处理、编程计算、仿真案例实现等工作,三年级研究生负责确定理论及方法创新点,以保证硕士学位论文的学术创新性及体系的完整性。各模块之间可并行、穿行,在导师指导下,明确各自的主要任务和分工,针对具体的项目研究内容,探寻高效的项目组织、实施办法,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各小课题组成员之间、不同课题组间负责类似任务的成员之间,必须经常进行良好的沟通和相互协作才能顺利完成既定的项目任务。因此,这种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无形中培养了研究生的交流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

四、建立可量化的成果激励机制,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及英语应用能力

科研论文,尤其是英文科研论文,作为科研创新、学术及科技交流的一种常见载体形式,具有特定的内容及规范要求,不仅是科研创新思路、方法、研究结论的全面总结,反映了作者对外语及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也为科研工作者与国际、国内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紧跟国际研究前沿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而,科研论文的撰写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现阶段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面向项目研究目标建立了可量化的成果激励机制。如对研一学生的培养要求,以夯实基础和锻炼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仅发放基本助研津贴;对研二学生的培养,则要求具有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及技巧训练,因而该阶段将结合研究生的工作量、先进技术手段的掌握情况(如:优化设计、仿真分析及编程计算软件等)及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按助研津贴和成果奖励两部分确定研究生的津贴发放额度;对研三学生,则根据其所完成的、符合一定要求的科研论文的数量、级别及创新性来量化为研究生发放的奖励额度,以激励其自觉自主的提高自身的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及英语应用能力。

五、面临的困难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虽然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研究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永远不可能、也不应该是研究生导师的个人行为,需要相关研究生管理和培养部门从政策、体制等方面予以配合和保障。如:(1)在制订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时,应使课程结构具有一定的可调整性,以便在不增加研究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可由指导教师根据科研课题需要为研究生开设相关的专业选修课。(2)所建立的面向项目研究目标的成果激励机制,若仅依靠研究生导师从有限的课题经费中支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关部门能为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提供相应的政策及资金扶持。(3)科学研究的兴趣是建立在衣食无忧基础上的,在物价飞涨的今天,研究生导师发放的助研津贴和科研奖励对于缓解他们的生活和经济压力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相关各级部门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研究生的生活补助标准、设立相应的研究生创新基金,进一步加大研究生奖、助学金的力度,从多方面、多角度保护研究生的科研热情、激发其创新潜能。

参考文献:

[1]陈洋.当前研究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

[2]张瑞,陈富.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调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0):249-250.

科研思维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科学研究生 微创外科手术 微创技能培养

外科学研究生本质是临床应用型(有别于实验型)人才,因此突出应用及培养解决临床问题的实际能力是对外科学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随着现代医学观念的改变,外科手术和器械、设备不断改进及医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减少创伤、外科微创化的观念已逐步渗透到外科学的各个方面,以腔镜技术为代表的手术技术应运而生,微创化外科观念得以迅速建立、传播和发展。当前,微创外科手术在越来越多的传统手术领域获得了革命性的成功,成为全球外科发展的主流。现行的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硕士阶段)的外科教学中,没有正式将微创外科技术纳入教材及实践教育当中,这与日益增长的对微创外科技术人才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如何在研究生阶段的外科学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微创意识,培养学生的微创技能,值得我们研究生教育者进一步思考与探讨。

1 外科学研究生微创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1.1微创技术自身的特点要求临床医学研究生必须具备微创意识

手术是外科医生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但同时意味着造成创伤。创伤对生命是一种恶性刺激,它直接影响个体的生存。微创是指在外科学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机体创伤,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是外科操作技术的灵魂,伴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而存在于外科领域的每一环节。1987年法国的普通外科及妇产科医生PhillipMouret在腹腔镜下完成了首例胆囊切除术,奠定了腹腔镜外科学的基础,推动了微创外科学的发展。微创观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外科界出现的整体治疗观念,又推动了腔镜外科学浪潮的兴起。微创是外科学发展的方向,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外科操作可能被微创的准确的器械操作所代替,其趋势是从“巨创”到“微创”的发展。所以,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必须树立或强化微创观念,培养其外科手术操作向规范化、标准化、微创化目标的实现。

1.2病患者的需求是促进外科学研究生掌握微创技能的原动力

强烈的创伤之后,患者虽然可以暂时生存,但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危及生命,这成为限制重大手术实施的“瓶颈”。从患者的需求来看,微创外科手术具有和传统手术相同的效果,同时还具有创伤小、对内脏功能干扰轻、病人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感染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也成为肿瘤患者早期诊断提供理想的检查手段,使患者得到早期治疗,以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微创手术明显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手术期药物的应用,从而降低了患者总的医疗费用,同时也增加了医院病床周转率,这正符合目前全面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的要求。因此随着病患者对微创技术认识的加深,对微创技术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成为推动临床医学研究生掌握微创技能的原动力。

1.3对现代化先进医院的衡量标准使培养微创技术人才成为必需

当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一所医院要跻身先进行列并参与竞争的必备条件是:①能否连续成功地完成复杂的器官移植手术;②能否开展多种微创手术并具备多种微创诊治技能。因此,培养合格的微创外科医师成为必需。

2 对外科学研究生微创技能培养的思考

2.1确定外科学研究生微创技能的培养标准。

21世纪的外科医生的培养更应注重以病人为中心,循证为依据,微创为方向,强化微创整体观和微创技术的培养。那么,在外科学实践教学中对微创技能培养可确定如下标准:

(1)良好的传统手术基本功;

(2)具有分析决策适应症的能力;

(3)熟悉各种微创外科手术器械和设备医师应当熟悉电子显像和传送系统,各种腹腔镜、内镜、超声刀、安全性气腹针、穿刺器、单发及一次性连发施夹器、腔内直线形切割吻合器、腔内圆形吻合器、修补缝合器、组织牵开器、圈套器及各种造影器械等的使用。

2.2建立规范化的微创外科手术教学理论。

当前,有关外科学研究生的培养教材偏于科研能力培养,为提高其临床技能及微创技能,必须选择和编写合适的培养教材。笔者所在学院近年来为培养现代化的外科人才,已编写出有关微创技能教育的教材及实习指导书,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2.3灵活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理论教学手段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微创意识培养,具体有:(1)基础理论与教学录相相结合;(2)手术观摩与示教教学相结合;(3)组织讨论,加深巩固理解;(4)临床病例讨论会、研讨会、专题讲座和读书报告会等。

实践教学体系传统与现代结合,既要培养扎实的基本功,又要使其了解熟悉现代科学技术。

(1)强化传统外科学训练

微创外科不是独立于其他专业之外的单一学科,它以传统外科为基础,因此,外科学研究生必须在严格系统的传统外科技术之上,进一步学习微创技术,不过分强调和依赖器械、仪器的作用。

科研思维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还是在教育。数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学习数学不仅仅是用之计算和证明,还要用之去交流和创新,信息时代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向大众传递着大量信息,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已成为数学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个问题,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来找到新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开始,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必定能使数学教学的效果有一个质的飞越。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化教育的目标。

笔者通过不断的摸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些心得,现将其表述如下:

(一)教师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师必须自身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标,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确立创新型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教学理念。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形成新型的创新教学理念。传统教育观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主要强调老师的作用,而新式教育观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特别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新精神,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其次,教师要努力打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一言堂”的严肃的教学模式,进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们能够非常自然的融入到教学中去,与老师进行思维的互动。这样,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也乐在其中,这是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要打造这样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们多多努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式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推荐几种教学效果良好的创新教学方式:

一是引导式教学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提出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是成功教学法。初中学生都会有强烈的求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是知识拓展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数学方面的一些课外知识,来增添学生学习的乐趣,譬如,讲述数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发现,著名数学家的有趣轶事,某些数学定理的来历,数学应用在科技发展中的贡献。通过拓展课外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这门科学的魅力所在,学生们通过对数学历史的了解,通过对数学领域前辈们所作的创新之举,来学习如何去进行创新。

四是多向思维法。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点就是要打破三大障碍:思维定势、思维惯性、打破思维封闭。如何来打破这三大障碍呢?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多向思维方法。通常我们都是用顺向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其实还有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除了逆向思维以外,还有转向思维,转向思维包括前向思维,后向思维,由上而下的思维,由下而上的思维。

五是质疑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所以,平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质疑争辩之学风。如:在学生回答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他的方法正确吗?”“谁还有不同的意见?”等语言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

总之,每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去,不断实践,勇于探索与创新,确保学生们能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朱娉娉.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华章,2011(01)

[2]平措.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教师),2010(10)

科研思维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141-02

课堂提课堂提问培养学生能力效果的集中体现在:学生自己质疑提问,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肯尼思•H•胡佛也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赫伯特.蒂利博士甚至建议,每天在课堂上拿出10到20分钟作为"提出创见的时间",由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具有某种天赋的孩子。然后可以为这些孩子安排一些单独的活动来促进他的学习能力。教师通过提问教学,将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可使学生终生受益,获得解决问题的终生能力。

1.问问题的设计与培养思维能力

1.1 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众所周知,化学课内容前后联系最为密切,所谓"温故而知新",那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极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1.2 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差等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1.3 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谈谈优化课堂提问》刘书龙 韩建兰)。

2.课堂提问的方式与培养思维能力

2.1 幅射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幅射式提问就是抓住新知内容的本质与核心,围绕与它有关的旧知进行提问,让学生把新知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生思维的广阔性。如:学生在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可这样提问:(1)联系我们过去学的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想一想它们与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异同点?(2)联系我们前面学过的"分数、除法与比的关系"的知识,谁能用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来说明比的基本性质?这样提问,不但揭示了知识间的在联系,而且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

2.2 渐进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渐进式提问就是甲问题是乙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乙问题是甲问题的深入和继续。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有很强的逻辑性,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如:学习小数乘法438×13时,在小数乘以小数法则推导过程中,可这样提问:(1)这道题被乘数和乘数各有几位小数?(2)怎样使被乘数和乘数都变成整数?这时,积会发生什么变化?(3)要使积保持不变,应如何处理积的小数点的位置?(4)你能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说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吗?这四问层层深入,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概括出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法则,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2.3 矛盾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矛盾式提问就是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学习了"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后,可提问:" 324 这个分数的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3,为什么也能化成有限小数呢?"又如: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时,可提问:"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么乒乓球比赛时不能把比分14∶7化简成2∶1呢?"这样提问,将学生引入矛盾的漩涡,引发学生辩论,最后经过教师点化,统一认识,由此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印象会十分深刻,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4 发散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式提问就是从多方面、多角度、正面或反面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求得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根据这一条件,可提出如下问题:(1)乙数与甲数的比为几比几?(2)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3)乙数是甲数的几倍?(4)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5)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 (6)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7)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 (8)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9)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这样对于同一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5 研讨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研讨式提问就是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一些需要学生研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探索。如:学习"互质数"概念后,可提出如下问题:"3与7互质、7与11互质、3与11也互质;5与18互质、18与23互质、5与23

也互质。想一想,是否有这样的规律:如果A与B互质,B与C互质,那么A与C也一定是互质?"这样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纷纷议论起来,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以上观点均来自《课堂教学技能》 李维编著)总之,课堂提问是思维训练的指挥棒。教师只要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优化课堂提问方式,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避免满堂问带来的思维训练不到位的弊。

3.小结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教师自己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对错误的要善于诱导,使他们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深化,受到锻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