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行为科学的定义

安全行为科学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行为科学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全行为科学的定义

安全行为科学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园 安全文化 构成要素 功能

据教育部人员郑增仪在06年9月13日的新闻会上指出,至9月11日,全国中小学共发生安全事故、事件110起,死亡学生188人,受伤1266人。教育部07年3月22日公布的2006年中小学安全事故总体形势分析报告指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各类安全事故中,事故灾难占59%;社会安全事故占31%;自然灾害占10%。其中,溺水占31.25%,交通事故占19.64%,斗殴占10.71%,校园伤害占14.29%,中毒、学生踩踏事故、自杀等占24.11%。报告指出小学生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43.75%发生在小学;校园伤害事故增多, 25%的安全事故发生在学校内部,主要是校园伤害和学生斗殴,其中校园伤害占56%;全年有36%的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发生在暑假和节假日。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是多数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45%的事故因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而发生,18%的事故因学校管理问题而发生,27%的事故由于社会交通、治安等原因发生。以上事实说明,安全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在哪?

从教育部至各中小学就安全工作的研讨会近几年可以说年年召开,红头文件年年都发,也制订了相应的“安全条例”,各种安全工作手册比比皆是,各学校同样制订了相应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进行封闭式管理等等。然而,所有这些均有点“头痛医头、脚疼治脚”之嫌,起到的实际上是一个“消防队”的作用,而未能从“源头”上加以根治。

传统的校园安全管理是一种被动型、经验型的作业驱动型管理,而纳入经营战略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种创新的效益型、系统型的项目驱动型管理,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因此,当前大力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已势在必行,应当受到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一、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

1952年,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发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对西方自1871年至1951年期间关于文化的160多种定义做了清理与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得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的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这一文化的综合定义基本为现代东西方的学术界所认可,有着广泛的影响。

“安全文化”―― 以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现为单位和单位中的每一个人共同持有的态度、意识、行为特征。

校园文化――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以学校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文化,把行为文化、管理文化和物态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校园安全文化的构成要素

(一)、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

从文化的形态来说,安全文化的范畴包涵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精神层,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制度层,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物质层。这四种文化形态也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1、安全观念文化。

安全观念文化主要是指全体师生共同接受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价值标准。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提高安全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的基础和原因。

安全意识是人的潜在对安全的重视和敏感程度,是对一种事物、过程、事情等自然而然萌生出的安全反映。安全意识由强弱之分,只有树立安全第一,不断的学习安全知识,积累安全文化,才能不断的增强安全意识。

安全理念是一个具体、形象向全体师生表明学校安全目标的设想。当今的安全理念应该是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理念。

安全价值观是学校安全在学校及师生发展中的地位。学校要发展,师生也要发展,校园安全文化不仅为学校营建和谐、稳定、安全及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而且让教师、学生的现在、将来乃至终生都受益,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安全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当前,我们需要建立的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安全也是办学效益的观念;安全是为了学生终生安全的观念;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观念等等。

2、安全行为文化。

安全行为文化:指在安全观念文化指导下,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行为文化既是观念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和改变观念文化。现代社会,需要发展的安全行为文化是:进行科学的安全思维;强化高质量的安全教育学习;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进行科学的安全领导和指挥;掌握必需的应急自救技能;进行合理的安全操作等等。

校园安全行为文化,可分为领导行为文化、群体行为文化和个体行为文化等,它们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领导安全行为文化,指学校领导者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管理的行为。如领导小组及其职责,开展安全调查,进行安全决策,激励与惩罚等

群体安全行为文化,指校园多人参与的实施安全工作,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的重要行为。如校园的安全教育行为,以校园网、校园广播(电视)、校(班、队)刊(报)、宣传橱窗等为载体,以开展讲座、主题班会、学生社团(队)活动等为途径,积极开展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和防伤害演练,利用"626"世界禁毒日、"119"消防日、"124"法制宣传日以及节假日和寒(暑)假前安全教育等活动,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实际、乐于接受的多种方式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饮食卫生安全、集体外出活动安全、化学实验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用电用火安全、网络安全、游泳安全、危害、心理健康等多方面教育,以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又如师生集体外出活动的安全行为等

个体安全行为文化,指师生个体受所认同和接受的安全文化影响表现的行为。如师生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程度,安全学习的积极性和成效,自我防范能力等。

行为科学的理论还使我们认识到:人的行为受心理、生理等内部因素的支配和作用,也受人文环境和物态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和作用,因而人的行为表现出动态性和可塑性。这样,对于行为的控制和管理需要动态、变化的方式相适应,还要求艺术、形象、美感的技巧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安全文化活动需要定期与非定期相结合;安全教育在必要的重复基础上,需要艺术的动态;安全宣传有技巧与关键;安全管理要从简单的监督检查变为艺术的激励和启发等。

3、安全管理文化。

安全管理文化是校园行为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放在专门的地位来探讨。管理文化指对学校及师生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和作用,它集中体现观念文化和物质文化对领导和师生的要求。安全管理文化的建设包括从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到科学地制订法规、标准和规章,严格的执法程序和自觉地执法行为等。同时,安全管理文化建设还包括行政手段的改善和合理化;经济手段的建立与强化等等。

管理文化应具有自己特色,符合有关安全规定、实际以及本校安全观念、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如我校安全监控管理规定, 依据《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及县教育局《2007年宁化县学校综治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和《宁化县教育局关于学校安全责任事故处理办法》的要求,落实校(园)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结合学校实际,确定每个学生在校的每个时候的责任教师及职责,以确保每个在校学生的安全;确定校园每个部位安全责任教师及职责(重点部位实行24小时监控),以确保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确定学校每项活动的每个程序每个细节的安全责任教师及职责,以确保不出安全责任事故;学校负责人和分管对学校安全工作全面督促,以确保安全工作扎实有序的开展,建立起纵、横、点、面的安全监控体系。又如我校寄宿生安全管理,采取“四点三查二评一会”模式管理,即四点:晨起、午间、晚自习、睡前点名,做到随时掌握学生的动向;三查:进行夜间查铺,防止学生夜间外出;校园夜间巡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对学生自带菜进行每天检查,防止学生吃不洁、霉变食品,以防食物中毒;二评:定期进行文明宿舍、文明寄宿生的评比,促进宿舍文化建设和寄宿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一会:每周至少召开一次寄宿生会议,对寄宿生进行教育,对有关工作进行总结、布置。同时,对他们的生活、住食、学习、思想、心理等情况进行了解,及时解决其各种困难或困惑,关爱有困难和生病的寄宿生。

4、安全物质文化。

安全物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条件。从安全物质文化中往往能体现出学校领导的安全认识和态度,反映出学校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所以说物质是文化的体现,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安全物态文化体现在:一是校园内的建筑物、教育教学仪器设备、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二是对现有的建筑物、设施设备、仪器等学校所有物件进行排查,发现并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等。校园的安全物质文化业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

(二)、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

文化是针对具体的人来说的,是对某一特定的对象来衡量的。除了对社会一般的大众、公民、学生、官员等都具有安全文化素质的问题外,对于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一般说有五种安全文化的对象:法人代表,各级领导(副校长、处室正副主任、部门领导、教研组长等),安全专职人员,教职工及家属。显然,对于不同的对象,所要求的安全文化内涵、层次、水平是不同的。例如,学校法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强调的是安全观念、态度、安全法规与管理知识,对其不强调安全的技能和安全的操作知识,应该建立安全观念文化有: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尊重人的生命与健康的情感观;安全就是效益的办学观;预防为主的科学观等。

三、校园安全文化的作用。

1、安全认识的导向功能。

对安全的认识,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不断的安全文化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师生员工逐渐明白正确的安全的意识、态度和信念,树立科学的安全道德、理想、目标、行为准则等,给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力量。

2、安全观念的更新功能。

安全文化给师生提供了现代的安全新观念和新意识,使其对安全的价值和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科学的安全人生观和现代安全价值观,从而用新的安全意识和新的观点指导自身的活动,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安全工作和保护自己。

3、安全文化的凝聚功能。

安全文化一使人为本,尊重人权,关爱生命的大众安全文化,是保护师生安全与健康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可行的手段。以独特的校园安全文化,树立一种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形成共同遵守的安全行为规范。通过安全文化知识的传播、教育、宣传,形成人人需要安全,人人都应对安全尽义务、做贡献的新风尚。通过安全文化的思想、意识、情感和行为规范的潜移默化,更显示了安全文化对大众安全与健康需求的特殊粘合、凝聚的功能。以实现社会文明,教育发展,调动各方积极因素,通过互尊、互爱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为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国家的进步与文明,凝聚一起。

4、安全行为的规范功能。

安全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将会使广大师生加深对安全法律、法规以及安全规章的理解和认识,学习安全知识及技能,增强安全意识,从而对师生在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公共交往,起到保障安全的规范作用或具有自觉的约束功能。

5、安全知识的传播功能。

通过安全文化的教育功能,采用各种传统而有效的或现代的安全文化教育方式,对师生进行传统或现代的安全文化教育,进行各种安全常识、安全技能、安全态度、安全意识、安全法规等的教育,从而广泛地宣传和传播安全文化知识和安全科学技术。

6、安全文化的影响功能。

通过校园观念文化的建设,影响领导者、管理者和师生对安全的正确态度和意识,强化每一个人的安全意识。

7、安全文化的激励功能。

通过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开展评比奖惩等活动,以及安全行为所带来的益处,激励每一个人安全行为的自觉性。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新兴的话题,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保证学生终生平安的主要手段,是确保学校科学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2、《现代教育原理》 柳海民主编

安全行为科学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 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资料显示, 2005年我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4745.8亿元, 同比增长19.7% ,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018 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 , 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筑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建筑安全形势却不容乐观, 2005年全国建筑业发生伤亡事故2288起, 死亡2607人, 居工矿商贸领域第二位。造成建筑行业事故频发的原因十分复杂, 主要有: 建筑安全管理机制与安全生产的现状不相适应; 建筑安全交叉管理突出; 建筑企业粗放经营, 管理水平较低; 施工工序及安全技术复杂, 不稳定因素较多; 建筑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建筑安全研究滞后等等。

1 建筑安全价值及效益分析

安全需要投入, 安全也带来效益。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安全不仅带来含价值因素的经济效益, 还带来包含非价值因素( 健康、安定、幸福等) 的社会效益。安全具有两大基本功能: 第一, 直接减轻或免除事故或危害事件给人、社会和自然造成的损伤, 实现保护人类财富、减少无益损耗和损失的功能; 第二, 保障劳动条件和维护经济增值过程,实现间接为社会增值的功能。

第一种功能称为“拾遗补缺”, 可用损失函数L( S) 来表示:

L( S) =L exp(l/S)+L0( 其中l> 0, L> 0, L0< 0 ) ( 1)

第二种功能称为“本质增益”, 可用增值函数I( S) 来表示:

I( S) =I exp( - i /S) ( 其中I> 0, i> 0 )( 2)

安全总体经济功能, 可用安全功能函数F( S) 来表示:

F( S) =I( S) +[- L( S) ]=I( S) - L( S) ( 3)

以上三式中, L、l、L0 均为统计常数。

图1 中, 增值函数I( S) 随安全性S的增大而增大, 但I( S) 值是有限的, 最大值取决于系统本身的功能。损失函数L( S) 随安全性S的增大而减小, 当系统无任何安全性( S=0) 时, 从理论上讲损失趋于无穷大, 具体值取决于机会因素; 当S趋于100% 时, 损失趋于0。无论是“本质增益” ( 安全创造正效益) 还是“拾遗补缺”( 安全减少负效益) , 都表明安全创造了价值。

当安全性S趋于0即系统无任何安全保障时, 系统不但毫无利益可言, 还将出现趋于无穷大的负效益( 损失) ;当安全性S到达SL点, 由于正负功能抵消, 系统功能为0, 因而SL为安全性的基本下限; 当S> SL后, 系统出现正功能; 当S值趋近100% 时, 功能增加的速度逐渐降低, 并最终局限于系统本身的功能水平( 如图2所示) 。这说明建筑安全维护了系统的创值功能, 从而也体现了其自身价值。

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对策与措施

2.1 现代安全科学理论的表征

现代安全科学理论认为, 伤亡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需要在总结心理学、行为科学等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教育、培训等来提高人的意识和能力; 物的不安全状态须采取实用安全技术来改善。对于工业复杂系统, 完全依靠安全技术系统的可靠性和人的可靠性还不足以完全消除事故; 直接影响安全技术系统可靠性和人的可靠性的组织管理因素, 事实上已成为导致复杂系统事故发生的最深层原因。建筑施工作为一个复杂大系统, 人、设备、环境三类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根据布尔代数原理, 描述这四类因素的逻辑关系, 可用如下公式:

T =X1( X2+X3+X4) =X1X2+X1X3+X1X4( 4)

式中, T 代表事故; X1 代表导致事故的管理因素; X2代表导致事故的人的因素; X3 代表导致事故的设备因素;X4代表导致事故的环境因素。

公式( 4) 表明, 导致事故发生的四类因素中, 管理因素的结构重要度最大, 制约着其他三类因素。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出现问题, 必然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缺陷, 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2.2 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是指人们对安全的理解和态度, 或是处理与风险相关的模式和规则。对企业来说, 它是指一个组织对于安全和健康的价值观、期望、行为模式和守则。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 对企业的成功与否影响极大。为了建立安全文明的施工现场, 建筑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安全管理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的一致性。建筑企业要做好安全文化建设,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始终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 关爱生命”的思想, 切实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深入贯彻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安全法律法规。

第二, 培育团结协作、敢打硬仗的团队精神, 积极倡导共同的安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积极营造员工心理认同以及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

第三, 建立和完善企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不搞形势, 不走过场, 定期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学习, 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操作技能培训和竞赛, 使每一位员工真正掌握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第四, 建立一整套激励和约束机制, 包括安全奖励机制、人文关怀机制、员工福利机制、安全考核机制、安全曝光机制、安全行为约束机制、安全责任约束机制等。

2.3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安全定置管理

定置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 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它以完整的信息系统为媒介, 以实现人和物的有效结合为目的, 通过对现场的整理、整顿, 把生产中不需要的物品清理掉, 把需要的物品放在规定位置上, 使其随手可得, 促进生产现场管理科学化, 达到高效生产、标准化生产、安全生产。建筑施工安全定置管理包括分析、设计、组织、实施、检查等内容。分析研究是建筑施工安全定置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使定置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的关键性工作, 深入施工现场, 应用工业工程学方法, 对生产工艺、设备、工具以及人、物与场所的结合状态、信息流动状态等进行研究。在掌握施工现场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 对施工现场系统各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设计, 并设计出施工安全定置图。根据所设计的建筑施工安全定置管理方案和定置图, 对施工现场系统实施定置调整与整改, 同时加强实施过程与效果的检查和考核。建筑施工安全定置管理实施程序步骤。

3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对策与措施

3.1 防止人失误的技术措施和方法

一是耐失误设计。这种方法是通过精心设计使得员工不发生失误或者即使发生失误也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例如用不同的形状、尺寸或颜色防止安装、连接操作失误, 采用连锁装置强制性地防止误操作, 采用误动自锁装置使人失误无害化等等。

二是冗余技术。IEEE可靠性协会对“冗余”的定义是“在需要时运行并完成指定功能的备用措施”。它的特征是只有一个或几个而不是所有措施( 装置) 发生故障, 系统仍能正常运行。它的目的是提高系统可靠性。例如在危险岗位由双人操作, 或人机并行, 采用备用系统等。当然, 防止人失误的措施还有很多, 在此不再详细论述。

3.2 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和方法

一是消除危险源, 尽量减少和降低危险程度。通过采用原材料的替代、工艺的替代, 用无毒材料代替有毒材料、用生物技术代替工程技术等等, 都能够达到消除和减少危险源的目的。

二是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通过采用限制的技术措施将能量和危险物质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如限位、限压、控温等。三是隔离。在时间和空间上采取分隔措施, 或利用物理的屏蔽措施局限和约束能量或危险物质。

3.3 采取减少故障发生的措施

一是选取合理的安全系数。安全系数是建筑设计或施工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 它能保证建筑物或施工机械零部件所要求的强度裕量, 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和工艺工序的正常进行。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中, 要按照既安全可靠又节省的原则, 从安全和效益两个方面考虑,辨证统一地进行分析, 选取合理的安全系数。

二是提高可靠性。提高建筑物、建筑设备和附件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性能, 具体有降低额定值、冗余设计、选用高质量材料、维修保养和定期更换等。

三是安全监控。即对建筑施工中的危险源进行监控, 控制某些技术参数, 使其达不到危险的程度, 从而避免事故。

3.4 认真做好安全技术交底

建筑工程开工前, 项目负责人应向参加施工的各类现场管理人员认真进行安全技术措施交底, 使大家明白工程施工特点及各时期安全施工的要求, 这是贯彻施工安全措施的关键。施工过程中, 现场管理人员应按施工安全措施要求, 对操作人员进行详细的工序、工种安全技术交底, 使全体施工人员懂得各自岗位职责和安全操作方法。同时认真履行交底签字手续, 以增强接受交底人员的责任心。工程从开工到竣工的整个过程都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和不安全隐患, 如果预见不到, 安全管理措施不善, 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施工进度和效益, 乃至造成人身安全事故。

安全行为科学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不安全生态行为;博弈论;纳什均衡;混合策略;纯策略

一、引言

安全的生态行为模式鲜明地体现了人们在“增长癖”经济思想影响下对安全发展的隐忧与渴求。但是,长期受传统经济耗竭型思想根深蒂固影响的理性经济人们、利润最大化的盲目追逐者们以及帕累托最优的忠实执行者们,是否会按安全的生态行为模式的规律自觉约束个体的生产经营行为?如果个体的自觉约束不可能,是否应该通过金融手段或财税补贴诱导来加以促进甚至立法强制?在立法时又应该关注哪些重要均衡点的破解?

传统的理性经济人为了个体、短期、局部的利益会牺牲他人长期、整体的利益,也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生态效益,这必然导致危害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不安全生态行为的大量产生,其结果必然是环境污染、矿产资源掠夺式浪费式开采与耗用、生态严重破坏等。这种必然性可以借助博弈论中囚徒理论与纳什均衡在经济学中的衍生应用来分析。假定存在不安全生态行为,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管制的方法与手段,经济实体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长期、整体的利益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生态投入来追求生态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按照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所有经济实体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采取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的策略,从而进入“纳什均衡”状态。因为,如果一个经济实体从利他的目的出发,投资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而其他经济实体仍然不顾环境污染,那么生态友好型经济实体的生产成本就会相对增加,价格就要相对提高,它的产品和服务就没有竞争力,甚至经济实体还要破产。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手的有效的生态友好型完全竞争机制”失败的例证,也就是市场不会自我约束,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的引导与强制力。只有在政府加强管制打破该“纳什均衡”时,经济实体才会同步采取低污染、矿产资源产出高效、矿产资源循环利用高效以及矿产资源供给安全的策略组合,在获得相应利润的同时环境得以保持,资源掠夺式开采与耗用才有可能避免、生态严重破坏等问题才有可能解决。

生态友好型经济模式是一种主动的社会变革,对法律具有特殊的依赖。现代社会已经步入法制文明时代,生产经营行为已经被纳入整个法律框架之中,原有法律体系对非生态友好型体系的承认是进行生态友好型经济建设的法律障碍,没有一定程度的法律创新,生态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就会增加突破法律障碍的社会成本,从而使生态友好型经济模式只能是个别现象,而难以在全社会进行推广。探索生态友好型经济模式的成果也需要用立法的形式巩固下来,才能从强力措施的角度推行其成功模式,才能提高全社会参与生态友好型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从社会成本上减少对生态友好型经济模式的阻力。保守估计,中国因环境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大约占GDP的2.1%-7.7%,因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5%-13%,两者之和大约为GDP的7%-20%,也就是说,每实现1万元的GDP,大约需要造成700-2000元的不必要损失。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巨大损失为代价的,是以资源、环境和生态要素资本的过度耗费来支撑和推动的。因此,推行生态友好型经济模式,鼓励生态友好型生产经营行为并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势在必行,而这一切都应该从不安全生态行为的监管开始。

二、不安全生态行为监管的博弈分析

立法推行环境友好型新经济模式势在必行,问题的关键是寻找不安全生态行为监管部门与不安全生态行为的实行者即被监管者之间各种重要均衡点的破解路径。

(一)博弈双方及其策略空间分析

违背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安全生态行为的监管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博弈问题,可以定义博弈双方为监管部门与涉及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生态行为的施行实体。监管部门执行监管,负责生态行为施行过程的巡视、检查与管理。

1.监管部门的策略空间分析

对监管部门而言,其策略空间即不安全生态行为的监管包括两个方面:严加监管和常规监管。这涉及对不安全生态行为(含犯罪行为)的检出概率和惩罚力度。

2.实体的策略空间分析

对实体而言,其策略空间是实施违背生态友好的行为,即不安全生态行为,或选择服从生态友好的行为,即安全生态行为。

(二)不安全生态行为管理的博弈模型

模型假定:博弈双方是监管部门与实体,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可以建立一个关于不安全生态行为监管的标准博弈模型。

1.监管部门的效用函数

如果监管部门严加监管,可以获得正效用u;如果只是常规监管,将承受u的损失。监管部门发现实体的不安全生态行为,将获得A1的效用,发现实体的安全生态行为,则其效用为A2,总效用为uA1和uA2。通常A1>A2,这是因为发现实体的不安全生态行为更费力。

2.违规实体的效用函数

实体违规且被发现,获得B1的效用,实体选择顺从,获得B2的正常效用,如果实体违规而又没有被发现,获得B3的效用。很明显,B3>B2,B3>B1。

3.博弈模型的构成

至此,可以构建博弈双方的效用支付矩阵(见表1)。

(三)混合战略的平衡分析

假定实体认为“不安全生态行为”是他的适当选择,而监管部门则认定“努力”是他的适当选择。

1.不服从实体的最优选择

(1)如果不安全生态行为的心理预期效用远比安全生态行为大而被发现后的惩罚又足够小的话,不安全生态行为将无处不在。

(2)如果不安全生态行为的预期效用远比安全生态行为大但被发现后的惩罚却极为严重的话,不安全生态行为也将很少发生。

(3)倘若不安全生态行为很难被发现或者即使被发现所受到的惩罚也极为有限的话,不安全生态行为将总是发生。

2.监管部门的最优选择

如果0≤uA1/2,监管部门将选择“努力”。如果A2/2A1/2,不努力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有效的安全监管就有如下两种选择:

(1)为了消除不安全生态行为,如果惩罚力度太小,就应该提高被检出的概率。

(2)如果被检出的概率太低,就应该加大惩罚的力度来打击实体的不安全生态行为。换言之,有效监管就是在检出概率与惩罚力度之间找到平衡。

3.结论

(1)监管部门的最优选择取决于常规管理的心理预期,可以通过制度化来合理提高。在有效的管理体系下,实体的最优选择应该是实施安全生态行为。

(2)有效的管理体系应当提高监管部门的常规效用u,同时降低不安全生态行为的心理预期效用以减少实体的不安全生态行为,这是可以通过采用适当的检出概率和惩罚力度来实现的。

(3)根据博弈均衡理论,相对满意的“努力,安全生态行为”均衡是可能的,而最理想的“不努力,安全生态行为”均衡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说明了监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博弈结果应用分析

生态友好型经济模式是对传统生态不安全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变革,推行生态友好型经济模式需要严格监管不安全生态行为,因此需要建立完整配套的法律体系。

1.传统生态不安全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以及国际国内生态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形势要求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循环利用矿产资源,确保生态友好与可持续发展。

2.不安全生态行为监管的博弈分析结果以及国外经验表明,生态友好型经济模式不可能由实体或市场自发实现,必需由相关的执法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监管、约束或者加以引导和促进。

3.博弈结果还表明监管体系有效与否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消除实体不安全生态行为的心理诱因,在监管部门的检出概率和惩罚力度平衡点上以立法的形式向广大实体传递一种不安全生态行为后果很严厉的信号,以影响所有实体对违规所带来的后果与风险的判断,并进而影响他们的选择倾向和相关行为。

三、以法制建设约束博弈双方的行为选择

第一,完善不安全生态行为监管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监管力度。在推行不安全生态行为监管策略的时候,最先采取的措施就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作为生态友好型经济模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完善生态友好型经济模式价值体现机制,提高安全生态行为的期效。应完善相关产权制度,提高安全生态行为的期望值,也应完善相关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安全生态行为期望值的获取几率,同时应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引导安全生态行为。

第三,加强公众监督,提高不安全生态行为的检出概率。可以通过公开环境信息,让公众了解更多的关于生态友好型经济的基本知识,促使公众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生态友好型经济体系建设中来。引导公众实现绿色消费,尽量减少废弃物的发生,增进再利用意识,减少垃圾排放。建立有奖激励制度,对生态友好型经济提出合理建议、举报环境污染线索的,给予物质奖励。

第四,推进技术进步,丰富监管措施。生态友好型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如中国政府为了加强“地沟油的监管”,不惜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地沟油”的最新、快速而又经济便捷的鉴定方法就说明了技术进步对不安全生态行为监管的重要意义。

四、结论

生态友好型经济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变革,其核心是不安全生态行为的有效监管。博弈分析表明,建立和发展生态友好型经济需要基于安全考虑的理论创新,更需要在遵循其自身规律的前提下建立完整配套的法律体系,确定具体的技术规范,保障生态友好型经济的经济学理念和实践模式在中国建立,实现全民、全社会范围内不安全生态行为的自觉规避,坚持环境友好,确保资源节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战略层面的重大安全意义。

参考文献:

1.梁丽.关于安全行为科学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7(2).

2.柴艳芳,谭迎新.对生态安全的初步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

3.杨大明.人为失误原因分析与控制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7(2).

4.张维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M].人民出版社,1996.

5.艾里克・拉斯缪森.博弈与信息(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