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土文化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故事,每座城市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老师如果能在课堂中,与学生共读这本书,品这壶酒,那么这座城市就能给学生更多的印象,学生就能更加自豪,更加热爱家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也得以树立。笔者所在的城市——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这座城市,有数不清、道不尽的文化,如果能够通过这门课,不断挖掘,不断地解读,学生爱国、爱乡的热情就能被不断地激发出来,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不断的训练,这些乡土文化资源就能得以发挥价值。
一 引入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
新课程改革之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成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实践证明,通过对乡土情况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乡土观念,而乡土观念的增强,是爱国主义观念增强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课的主旨是塑造人的灵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因此必须重视教学资源和环境的生活化和本土化,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本土文化资源则是能很好地把两者结合起来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荣誉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题“文化万花筒”时,我巧妙地结合所任教中学福建省晋江第一中学正在举行的“四节文化”,让学生谈谈,“在校园,你们看到了哪些文化?”因为每位学生都至少参加一个学生社团,至少参加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四节)中的一个活动,所以回答特别踊跃,几乎人人有话可说,现场热烈、有序。受此启发,我当场打开晋江一中校园网,与同学们共同感受以下场景:(1)南音,闽南地区特有的文化,南音学生社团的演出有模有样;(2)画展,晋江一中著名校友王维宝捐赠数十幅作品,学校辟出展馆,对学生进行最有效的艺术熏陶; (3)石鼓书屋,是我校历史悠久的学生读书社团,课堂上一介绍,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特别深刻;(4)文艺演出,学校每年一次的文艺演出,要求每班都必须有一个节目,更是引起参演同学的极大兴趣;(5)机器人训练录像,引起许多爱好者的共鸣……当我们把这些优秀的校园文化展现在课堂时,这些文化无形中就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对他们的人生目标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 引入乡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包容性增长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新教材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这就要求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生主体的充分参与,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包容性增长。
如,在学习文化生活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时,我和学生开展了一次探究性学习。探究的主题:“如何进行文化创新?以南音新剧《霓裳羽衣》受市场热捧为例。”将学生分成四组进行实地调研。第一组,调研泉州地区南音的发展现状;第二组,调研泉州南音市场化较成功的社团;第三组,调研南音与台湾地区、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艺术交流;第四组,调研南音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实地考察、分析、论证、总结等过程,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其实《霓裳羽衣》创作的过程就很好地展示了文化创新途径,它立足于泉州南音发展的现状,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传承,采用包容性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把东西方文明加以交流、借鉴、融合进行创新。教师在课堂上展示新时代南音发展的相关图片和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引入乡土文化资源的文化生活,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特别是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了包容性增长的科学理念。
三 引入乡土文化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有效性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本身具有抽象性、枯燥性,为了增强学生的吸引力和注意力,我在教学导入、过程中巧用大家熟悉的乡土文化资源,创设情境,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教学目标的实践活动。
在学习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二框题“文化与经济、政治”时,由于考虑第一课学生就接触比较抽象的概念,很难吃透、理解,笔者利用泉州市目前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情况,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材料一:观看视频CCTV-4《远方的家——沿海行》,介绍晋江著名景点东石寨,通过该视频让学生了解当年郑成功操练数万水军的壮观场景。
【关键词】乡土元素,新地方主义,时代性,地域性,表达手法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由于历史背景的时代性及地理气候的地域性的差异,各地方民居具有强烈的时代风格与地方文化特征,反映了当地人们的居住观念、社会意识和价值取向。这些差异也导致了各地方民居住宅的地方建筑形式以及室内传统元素不同。地方元素或着说地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是源自特定地域生产构成社会以及文化的元素与符号。也是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表达和营造过程中的基本素材,它们遍布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种类非常复杂,如何通过合理的表达方法,将这些乡土元素以室内设计作品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使其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成为室内地域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一个课题。本文对西安地区近年来新建的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作品深入调研分析,并通过访谈和文献研究,探索被大众喜闻乐见,且能很好的突出地域特色、传承历史文脉的室内设计表现手法,以期待能对室内设计的地域性人文精神的设计与营造提供参考。
2.研究内容与方法
2.1调查对象
1)西安瓦库茶语。位于西安市雁塔区曲江大唐通易坊36号。
2)西安左右客酒店。酒店位于科技路与高新四路十字向南100米路西。
3)西安唐华宾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雁引路40号。
4)西安大唐芙蓉园芳林苑酒店。隶属西安大唐芙蓉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位于西安城南10公里处。
2.2研究内容
通过实地考察、群众访谈的形式对调查对象的设计指导思路、所引用的地域文化元素、地域人文精神表达手法和营造效果等方面做出分析评价;再结合大量的文献调查研究,总结地域文化元素表达的常用手法并对其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做出分析。
2.3研究方法
实地考察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是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由于室内设计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的评价与认可度,因此本文还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访谈调查,这样有助于获得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研究结果。
3.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过对调查对象的深入考察、访谈,认真分析了上述案例作品的表现手法,并通过文献查阅和归纳总结,得出地域性景观元素有以下几种常用的表达手法,它们各有特色,并被消费者喜欢。
3.1陈列——最原汁原味的室内元素表现手法
陈列简单理解就是把地域元素通过陈列的形式直接展示出来。本文所谈的陈列是指经过周密策划后对地域元素、地域文化以具象的手法表现出来。依据笔者的实地调研,大多数陈列只是简单的展示,还谈不上设计。一个优秀的陈列设计必须做到以下3点。
1)重视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强化地域性元素的视觉效果。陈列是一门创造性的视觉与空间艺术,是艺术性、思想性和真实性的集合。一个能给人震撼的陈列设计,除了陈列元素本身,周边的环境、室内光的运用、背景、色彩的对比、肌理的对比等,均可以提升陈列元素的视觉效果。以西安瓦库茶语为例(图1,图2)
(图1) (图2)
在抹灰横行的时代,瓦库的设计者却运用了做让关中人民自豪的青砖以及和青砖有着同样材质的瓦片设计而成。创新、绿色、生态、可持续怀旧与追梦的情感融入了它质朴的语言符号,在瓦库当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2)选择合理的陈列“叙述”方式。地方元素的陈列设计要有节奏、有重点、有,而且整体气氛的烘托十分重要,无论是“开门见山”还是“渐入佳境”,目的在于元素表现统一。真正做到“不高、不大、不突出”,从而达到和谐。
3)拉近使用者与元素之间的亲和力。人天生就有想触摸的倾向,一是为了实验并证实他们所看到的,二是为了加强记忆。在设计中拉近元素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使其产生亲和力,使人清楚乡土符号的质感、沧桑与质朴,更容易达到触景生情的效果。“瓦库”就是这样一个案例“秦砖汉瓦”是用来形容秦汉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与鼎盛的。秦砖汉瓦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3.2引借——“源于乡土,高于乡土”的地域文化表达手法
引借是指从乡土元素原型中截取某一个片段或者部分,它可以是元素中的图案纹样、可以是材质、可以是色彩、可以是装饰,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室内空间。
西安唐华宾馆是以“唐文化”为主题文化,它是我国古典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女士的唐风建筑代表作,其建筑风格是典型的盛唐风格,彰显唐代建筑典雅、雄壮的气势。是唐代传统建筑样式,侧重建筑风格、样式的一种继承与延续,并不忘积极吸取借鉴传统的形式与符号。它是古城西安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体现。(图3)
(图3)西安唐华宾馆
不仅在建筑形式上表现了主题文化内涵,选取最富地域性代表的建筑符号来表现地域性文化。内外兼修,酒店室内装饰风格与建筑外观风格都是“新唐风”的体现,给旅客在心里造成很强的震撼。
引借的优点就在于,其素材(材料、家具、装饰界面等)原型源自乡土,但在创作的过程中并不是具象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截取其中最传神、最精华的部分,经过艺术的加工与创新,达到“源于乡土,高于乡土”的效果,通过引借的手法在室内六个面表达过程中,既保留了地域元素原型的乡土气息,又通过重新组合和艺术加工使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
3.3凝练——主题性项目最常用的表达手法
凝练是根据一定的设计主题,通过对地域元素中有关联、有关系、有共性的元素进行提取、概括,形成最能突出主题的设计手法。
西安左右客酒店中,将所有与本土材质相关的乡土元素,集合起来进行空间、立面设计,如(图4)
(图4)来自网络
形成了以方言、乡土材质等为主的室内文化空间这在“瓦库”中也体现的很突出,建筑的最廉价制造方法就是就地取材,瓦库室内用的关中青砖、瓦片以及室内用于调节空气流动的小窗,以及天花的梁结构都是借鉴了关中乡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元素集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具主题性质的乡土特色。
凝练手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清理众多乡土元素之间的关系,寻求联系个元素之间的线索,形成带有主题和一定主题思想的乡土味道。这种手法在带有主体性质的地域设计中比较常用。
3.4融合——延续历史文脉的元素表达手法
融合原意是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在这里指将乡土元素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超越乡土元素和现代元素的,更强大、更具感染力的新室内环境。融合就是让地域人文元素的精彩片段融入现代室内环境中,从而成为一个新的表现效果。融合包括造型的融合、色彩的融合、材料的融合、文化的融合以及设计形式的融合。
在这里有必要提出来“新地方主义”这个概念,这对我们现在地域性文化缺失的大环境下很有指导作用。
新地方主义这个设计思潮在功能上、构造上按照现代建筑的标准要求仅仅在形式上部分地吸收了传统营养的。当我们将眼光再次投向新地方主义这个新生事物上,我们不难发现,新地方主义强调的是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设计,这其中也包含了乡土和民族趣味的。这些将传统的东西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设计思想正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体现。新地方主义的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设计中尽量的使用地方材料和做法,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特色,这就使得整体风格上与当地的风土环境相融合,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味。
2)从建筑及室内设计的角度来讲,建筑和环境要相协调,室内设备的现代化与功能上的使用舒适要求,局部的在室内陈设品上则是强调地方特色与民俗特色,这些都是表达民族文化的特征。
4.结束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交流日益广泛、资讯传播迅捷的今天,大量“舶来”的室内设计,带给人们新鲜感和视觉上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大量的室内设计方案争相模仿,试图通过这些“洋气”来提升城市的档次与品位,打造所谓的“国际”的形象。然而在短暂的新鲜感和欣喜之余,人们也逐渐开始困惑,那些看似现代和时髦的室内作品,正在悄悄的吞噬着城市的特色,那些曾经代表不同文化的本土元素和符号正在逐渐悄悄地消失,我们的城市正在变得失去自我,大量的城市还有城市的房子变得似曾相识。
在这种情况下,地域文化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充分了解乡土文化,挖掘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元素,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前提下,通过恰当的设计表现手法,营建出符合当地生活习惯,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且能体现地域特色的地域室内作品,传承历史文脉。应该成为每一个设计从业者应该具有的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郑曙旸.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安藤忠雄研究室.建筑师的20岁 [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李泽厚.美的历程 [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胡群霞. 由“瓦库”论及室内设计的人文精神[J].美与时代,(4)35-36.
许振中. 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J].合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5-28.
关键词:乡土现实;碎片化;误读;再创作
1所谓“乡土现实”
1.1我们能认可乡土吗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化身,乡土艺术日益受到现代文明社会的普遍尊崇。乡土是因为获得了所谓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文明方式的“文化承认”与“经济承认”方才出场。这里,真正的乡土文化再一次被边缘化。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乡土被“后现代”当作文化商品进行野蛮、泛滥的消费和解构,是其面临灭顶之灾的更危险的祸首,使那些本来有着非常平淡和平实的生活逻辑的乡土文化与艺术以“出场”的方式而逐渐失去了自我。
1.2乡土艺术的研究误区――碎片化
国内早期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角度出发,进行填鸭式研究,只要与“乡土”有关、甚至勉强为“乡土”的东西一律投入其中,把原本纯粹的学术研究做成了一锅浓稠粘浊的糨糊。近年随着乡土文化与艺术研究地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当前学术界已经从填鸭式研究走向了严谨审慎的研究道路。
其实,根本失误不在于它们丰富化的填鸭式研究方法,而在于它们缺少有精神意义的“意指”建构,缺乏对文化价值的认同,缺少人文情怀和历史深度。倾向于用最简单、最直接明了的方法来回应和面对复杂的需求及社会环境。
1.3乡土艺术的误读与语言
语言和现实不是一一对应的,对乡土艺术的阅读过程,在心理防卫作用下成了后来学者对前辈有意识的误读与误释。这种误读与误释,从历史角度看是一种健康的发展状态,从个体角度看却是对延续性地侵犯,反抗乡土艺术的第一次表达带来的财产权和先时性。而后来学者的每一次阅读每一次阅读行为都是具有防卫性的,由于是防卫,这种阅读行为把解释变为必然的误解。
其中,“自觉误读”比起原作及其“误读”更具有行为过程,以及“在地”的合理意义,绝大多数时候,“正读”只是作为原型态保留着,它只有在误读的过程当中才会产生意义和传播。因此,“误读”不是指对于原作的错误的解读,而是根据“译者”、接受者的在地情况,以及对原作思想的在地意义、功利价值,所进行的主动误读,也就是“自觉误读”。这样的误读,在学习原型的同时,突出了有意地消化和创造,而且因为“自觉”的直觉性以及面对“阅读”所在场域的复杂因素,使得“自觉误读”比起原作及其“误读”来说,更具有行为过程以及在地合理的意义。因此,对“乡土艺术”的“误读”实际指向一种建构,而这正是“现代性”问题在当代的重要策略。
2建构乡土艺术本土知识体系
强调“本土”,虽然也指“传统”,但它不保守,它是开放的系统。它之所以强调“本土”是为了提示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本土文化的价值的重要性;强调“本土”,是为了整理出知识体系――一个科学的、冷静的、非民族主义的、全方位的传统文化系统,在广义综合的大背景下,使终极关怀精神自然而然贯穿于乡土文化的始终。
2.1重新向乡土学习
乡土中保持着某种本能般和自己的传统有关的语言的能力和力量,学习和提倡一种建立在以地方文化差异性认同为根基的生态的生活方式,更符合我们今天讨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理念。除了关于乡土文化抽象的感受和表达,更重要的是保持对这些多样性的文化直接面对的感觉、判断和理解。乡土有自身的逻辑体系,可以看到各个地方自下而上的乡土系统中产生的语言文化的丰富的差异性,里面浸透着人性,普通人的人性,它是关于一种以地方文化差异性认同为根基的、生态的存在方式,从中可以体会到“自然之道”。
2.2乡土艺术的当下解读
设计师能设计它会设计的东西,年轻的后继者们从一开始就学习用抽象的“功能主义”的语言建立起的图解来表达设计。显然这是一个误区,因为我们过多地注重经济力量,使很多遗址变成了旅游,觉得要变成商业、旅游才有价值。进入一种无根漂浮状态。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地方文化价值体系的转换,是在传统文化根基上的创新,是在发展进程中深刻的文化自觉,是新的经济文化语境中传统的再造,是新形势下文化的传承和再生。
3艺术再创作与设计
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近年主要从乡土艺术的保护传承中做了一定的工作。
3.1以“乡土艺术的语言结构”为创作主题
为的是表述一种思想和感性合一的艺术语言,一种抽象的诗意形式,一般的艺术创作启端于成形的观念,所以创作与理论中理论应该是先导,而要使创作成为一种对“现实”文化的批判力量,就必须有建立在理性批判意识上的理论,它必须超前。我们所进行的“走进自然”风景绘画写生与创作总可以看到这样一条哲学:山水与人文,或者说是人的感情,才是构造的主体。而形体、法式,是退居第二位的,是为前者服务的。借用文化背景的力量,而文化的力量本身就无比强大,可以穿越时空,超越一切当下现状,直击人们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
3.2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乡土民居营造语言
民居与聚落的特质即在于其多线索共存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能简单地用某种设计概念去简化它。要求调研要具体到每一个琐碎的细节。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传统当中丰富的建筑的遗存、材料、建造、结构等等,它是和自然的东西可以对话的另外的一套建筑学的体系,这样逐渐地开始形成了一种思考的方式和工作的方式,从而走回普通的民众中去,做出那种不漏痕迹的、散发着人性的建筑,设计因此超越个人创作和工程师的专业控制而演变成一种以手工建造为核心的集体劳作。通过和地方政府合作当中参与了多项具体实践,以求达到超越城市与乡村区别、打通建筑与景观、强调建造与自然关系,设计一个保有乡土多样与差异性的世界。
3.3传统手工艺再设计的理想化
目前,我们在对传统手工艺文化挖掘和开发过程中,以平常心和客观眼光看待传统手工艺,避免时下非常常见的在“心态危机”和“一切向钱看”观念作用下,过度追求经济至上会造成对手工艺延续性的侵犯和破坏,这种行为必然变成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和否定。所以,传承发展传统手工艺的希望还在于能否首先克服这种“心态的危机”。只有仔细考察手工艺的再生产和研究艺术资源转换方式后,才能暴露出以前认识上的缺陷和延续性观点的合理性。在研究保存、应用开发中,自然地看待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的策略。
一、调研情况
今年,我们深入到×市、×县、×区等区县(市)的人事局、乡镇、农村,就农村人才培训专题,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进了调研。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我市农村人才队伍现状不容乐观。我市共有×万农村人口,可以说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人才资源相对匮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人才较少,不能适应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一是我市农民文化层次较低,懂得农业科技、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奇缺。据调查,我市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工作的几乎没有,同时大部分中学毕业生也进城务工,这些都使得我市在乡务农的农民文化水平层次较低,造成了农村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市腰堡乡中腰堡村为例,全村共有550户2000名村民,共中大学毕业生人数为零,高中毕业生只有6人。二是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较少,素质有待提高。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广大农民有强烈的培训需求,有着急切的通过学习掌握致富本领的愿望。一些青年农民希望参加学历教育的学习,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农村科技、管理方面的知识,力争学习回乡后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建设新逐村建设的实践中去,做农村的科技带头人、致富带头人。一些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农民希望接受短期的实用技能的培训,通过短、平、快的学习迅速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致富能力。如×市腰堡乡中腰堡村村民李×谈到,她在销售植物药品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为植物对症下药,正在自学但收效不大,所以迫切地需要植保方面的专业知识。李×的这一想法代表了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的心声。
二、对策措施
结合我市农村人才队伍的实际状况,针对广大农民的培训需求,我们决定从今年起实施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大力培训农村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具体情况为:
(一)、新型农民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实施新型农民培养计划,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十一五”期间,通过大力培训农民,迅速而有效地改善农民知识结构,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实现农民知识化,使“现在”的农民成为“现代”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丰富的人才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
(二)新型农民培养计划的工作措施、进展情况和成效
沈阳市新型农民培养计划主要包括村村培育大学生、致富能手培养、乡土拔尖人才培养等工作内容。
1.村村培育大学生计划
培养目标:培养一批植根于广大农村,懂得农业科技、农业经济,掌握先进技术、管理的农业人才,为实现“一村一业”提供人才保证。
培养方式:委托×农业大学,设置作物生产技术、园林、园艺、畜牧兽医、农林经济管理等五个专业,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或年龄在18周岁以上、具有相当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开展为期2年的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
进展情况:首期大专学历班已于今年9月份开班。今年共招收135名学员。专业分布:园林专业33人,园艺专业27人,畜牧兽医专业30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44人。目前,学员正在校学习中。
2.致富能手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通过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让农民掌握一、二项农业实用技术,扶持农民成为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服务。
培养方式:围绕农学、植保、蔬菜、园艺、花卉、果树、保护地栽培、食用菌、饲料生产、林业、农机维修、水产养殖、畜牧、兽医14等个专业,选拔一批具有一定特长的各类乡土人才,选送到沈阳农业大学进行先进实用技术的短期培训,或组织专家到区县、乡镇及农村进行实地培训,使他们成为懂技术、有特长、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完成情况:今年,围绕园艺、保护地栽培、畜牧兽医三个专业已在×农业大学举办了三期培训班,每期50人,共150人。近期,我们正在组织专家到区、县、乡镇及农村进行实地培训,将举办8期培训班。
初步成效:通过培训,参加学习农民掌握了一定的实用技术,提高了致富能力,达到了预期培养目标。
3.乡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培训目标:培养农村高层次人才
培养方式:对具有农民专业技术职称或在农村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培养一批高层次乡土人才。
完成情况:今年,主要围绕蔬菜、畜牧二个专业在×农业大学举办了二期培训班,每期50人,共100人。
初步成效:通过培训,参加学习的农民更新改善了专业技术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了专业能力和水平,达到了预期培养目标。
(三)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实施的其他相关情况
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省人事厅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和支持。省人事厅党组成员、省人才中心王×主任代表省人事厅在×市首期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培训班开学典礼上,指出×市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工作开展得好,找到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着力点,找到了农村人才培养工作的新思路,为全省人事系统带了个好头,为全省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新型农民培养工作也得到了沈阳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常务副市长就此项工作作了重要批示,并多次听取汇报。财政部门也给予了很大支持,市财政拨出了46.2万元的专项培训资金,各相关区、县(市)财政部门按市里要求拨付了规定数额的专项资金。一些农村基层村委会也非常支持农民参加学习培训,如×县×镇×村、×村的村委会积极出资,为本村青年参加学历教育个人承担费用部分给予了全额资助。
新型农民培养计划部署后,广大农民积极咨询有关事项,踊跃报名,体现了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如×区有52人报名参加各类培训,超出了我们的原定计划。×新区×乡×村村委会主任张×(43岁)、妇女主任薄×(51岁)等一些基层村委会领导也带头参加了大专学历教育班。学员们普遍反映,市人事局举办的农民培训班对他们来说太及时了,太有帮助了。他们认为这给农村年轻人带来了新希望,表示要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为今后作新农村建设有用之才奠定坚实基础。
新型农民培养计划也得到各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电视台、×晚报、×日报、×晚报、×电视台等×地区9大新闻媒体对此项工作都给予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起了良好反响。
三、建议
在大力进行农村人才培训的基础上,我们还建议:
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话:“作为乡土文化存在与发展的物质环境的乡土建筑,正在迅速地走向灭绝。如果不赶紧下大决心抢救,我们将永远失去它们,那损失难道会比死光了大熊猫或者金丝猴小吗?”
城市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犹如一辆隆隆驶过的坦克,碾碎了贫穷和落后,同时也撞伤了我们珍贵的乡土文化。“救救乡土建筑!救救乡土中国!”为乡土建筑的保护,陈志华曾声嘶力竭、泪流满面――千辛万苦赶到一个古村落,拆了;心急火燎地去救一个祠堂,烧了,柱子还在冒烟。现实的残酷,并未让他停下脚步。1989年,年逾六旬的陈志华毅然选择了与时间赛跑――与乡土建筑被破坏的速度赛跑。
2003年,陈志华跑到浙西南崇山峻岭间,来到小城江山市。
两次“半路出家”
(记者朋友说的故事)
1929年,陈志华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8岁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但两年后,他却成了建筑系梁思成的“半路弟子”。“因为崇拜梁先生和林先生,我特别爱打听他们主持的建筑系的事”,建筑学成为陈志华心目中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专业。两年后,陈志华鼓起勇气找到梁思成教授家中。梁思成和林徽因正在用午餐。“梁先生问我对建筑学有什么看法,我把能想到的结结巴巴地全说了。梁先生听了很高兴,立即说:好,好,太好了,建筑系欢迎你。”
上世纪60年代,陈志华就写成了50万字的《外国建筑史》,一直是高等学校的教学参考书。又是个偶然的机会,陈志华发现了中西方对传统建筑保护的巨大差距和中国乡士建筑迫在眉睫的保护重任。那是在意大利一条有700多年历史的巷子里,退休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研究巷子的历史,并由市政府出资出版了十几本专著。这对陈志华的触动很大,他开始呼吁保护大型建筑形式之外的传统建筑。1983年,陈志华在清华开设了文物建筑保护课程。1989年,陈志华和同事受邀在浙江龙游县的祠堂进行测绘。自此,他开始了对乡土建筑的系统调查。从1989年至今,每年春秋两季,陈志华都会带上一批学生上山下乡。就这样,退休了以后,陈志华放下研究了几十年的外国建筑,开始研究乡土建筑。
中国的乡土建筑研究,日本人和美国人已经捷足先登。陈志华教授在……浙江建德新叶村调查时曾与一批日本专家相遇,日本专家跟他说:“陈老师,你们不要拍了,你们要什么图片都跟我拿吧,我全都有。将来中国乡土建筑的资料中心在东京。”
陈志华测绘的经费很少,出去一次只能拍几个胶卷,每次拍照片都得掰着指头算。但陈志华和同事都知道,在学术上他们必须打赢这场国际竞赛,中国乡土建筑的研究中心应该在中国。2008年,乡土古建筑学术丛书《中华遗产・乡土建筑》一套8种出版,这是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三位教授带领清华师生,近20年调查、研究和保护古村落与古建筑的学术成果,其中的《梅县三村》获首届中国建筑图书奖,列入10本读者最喜爱的图书之一。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高度评价这套书:“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像,看了之后,真有一座座纸上乡土古建筑博物馆之感。”
辛苦而严谨的工作终于取得了成果,如今,当陈志华在书店里,见到美国人和日本人写的书时,他骄傲地说:“我们的学术质量远远胜过了他们。”
鲜为人知的故事之一
(江山市旅游局副局长说的故事)
2003年冬天,我第一次见到陈志华教授。
那时,我十分功利,因为当时我接受了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2003年11月进驻江山市廿八都古镇,2005年1月1日将廿八都古镇保护项目作为一个旅游产品推向市场。我必须尽快取得陈教授的支持。当时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想将廿八都古镇建设成中国首个“深山度假古镇”,即将廿八都建筑分为二类:文保单位修缮后用来观光,现代建筑改造提升后继续住村民,大量闲置的乡土建筑保护提升后用来接待游客。素昧平生,我给他打了第一个电话。我开口闭口“旅游产品”“策划”“包装”“效益”,没说三句,就将老教授激怒。他已听不进我的解释,末了丢下一句:“你们这些旅游局长别老想着搞破坏,古建筑毁了就回不来,给后人留点吧。”我一肚子委屈,心里骂,这个怪老头!可我还得争取他的支持,我立即向有关领导汇报,请何蔚萍副市长出马,立即飞往北京。
何市长细细陈述了古镇的现状,我阐述观点时小心翼翼、满口“保护”字眼,其实我们真的是想保护好廿八都,但文保资金杯水车薪,我们必须给廿八都找一条良好的“生命延续之路”。陈教授一点也没钻牛角尖,他其实不属于教条型专家。他说,调研很重要,只要为了保护,你们可以提出观点,但先不要乱动。
进一步调研后我们又有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文保单位内80%以上的居民也希望搬迁!他们已基本不是老房子的主人,后分的房,一个精雕细琢的院落,塞了四五户人家,老化的电线、明火灶边的柴草、破败不堪的公共空间,除了部分老人和祖上世袭的户主愿意留守,其他人一听可以搬迁安置,纷纷要走。古民居空置不利于保护,能否赋予文保单位新的用途?我们要花一大笔钱去修缮古建筑,若再加一小笔,即添置一些当地风格的古式家具,让客人来体验古代生活岂不两全其美?镇里的人想搬出去,镇外的人想住进来。我要让“围城现象”转化成“围城效益”。又致电陈教授,这次我说的都是真实的数据和民情。
听完之后,教授表示马上来江山。
教授已经步履蹒跚。他挎个沉沉的黑包抱着厚厚的棉袄,出现在萧山机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个年近八十、右眼失明多年的老人,单独行动是很危险的!我肃然起敬,突然觉得自己是他失散在江南的小孙女。料峭的春寒中,我搀扶着他看完了廿八都每一个待定的节点和细节。他纠正了我的许多错误观点,如残墙断壁的武官衙门,已无法修复,我们原打算拆了它,再按原样重建。他摆摆手,说:“又搞破坏又浪费钱,还要将原址上那么多百姓搬迁,不必了。你们只需将垃圾收拾干净,柴草放放整齐,留下的部分稍稍加固,或加个保护棚即可。让游客参观几处遗址和废墟也挺好的,历史就是这样子的,立块牌子说清楚来龙去脉就行。”从廿八都保护的实际情况出发,文保单位内接纳游客他没反对,他要求装修时多听听当地老人的意见,比如吊顶,当地许多人家用竹席就很可取,卫生设施可以改造,符合现代居住的要求,但要具有“可逆性”。他风趣地说:“这种方式可以让老房子继续住人,弄好了,我给它评六星。”我连连说,好好,我们一定认真规划,还要请您多帮忙!他淡然说:“还是多听听当地土专家的意见,你请个大师来他不一定懂得你的乡土,千万不要规划做了一大堆,房子倒了却没人修,钱要用在刀口上。”我再一次肃然起敬。
临上飞机,遇到点麻烦:行李太多,陈教授扛不动,他必须舍弃几样东两。有几个黑乎乎夜壶模样的民间陶器,我建议他别带,下回有机会再给他送去。“不行!”他坚持将几盒土特产给“开除”了。
鲜为人知的故事之二
(江山市副市长说的故事)
2004年春天,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我突然接到旅游局小应的电话。她兴奋得语无伦次,大意是,陈志华教授说三卿口可以申遗,他正在三卿口古瓷村看得流连忘返。我相信陈教授的眼光,即使开玩笑,也八九不离十。果真,陈志华教授是认真的。我赶到时,他还在村落的山溪旁不肯走,满口说“太好了,太好了”,也兴奋得像个孩子,他说像三卿口这么完整地保留了古村生态和古瓷制作工艺流程的,全国很难找到了,是个大宝贝,先得想办法申报“国保”。江山好东西太多了,我突然冒出个念头:是否可以将江山廿八都、仙霞古道、三卿口等一连串捆绑在一起申遗?陈教授说,很好,但慢慢排队吧。大家都笑了。我明白,排队,意味着申遗不是件急功近利的事,我们还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这个准备的过程,也许是一届政府,也许是十届政府。我们有信心,我立即行动起来。
不久,旅游局小应又汇报了个十分重要的情况:陈志华教授正在组稿,准备出一套中国乡土建筑的丛书。我知道,陈教授是中国乡土建筑“田野调查”第一人,掌握了中国乡土建筑最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他主持编撰的书在国内国际上都有很大影响。若廿八都能列入其中,是江山的大幸。我让小应竭力争取。不料,陈教授已对江山“如痴如迷”,他答应将廿八都和三卿口都列入,分别出一本!小应吞吞吐吐地说:“何市长,陈教授没提钱的事,但出书毕竟是要成本的,还有大量的实地调研工作,他们很辛苦的,你看……廿八都我们古镇办可以考虑一部分,但三卿口……”我说,那你先了解一下费用情况。后来才知道陈教授早就完成廿八都、三卿口的调研和书稿,在分文未取的情况下他为江山做了一件又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