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研究与改革

教学研究与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研究与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研究与改革

教学研究与改革范文第1篇

    (一)教材选用不当

    教材是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工具。目前,我国经济法教材流派纷呈,数量众多、更新频繁、教材林立,想要找到理想的适用的经济法教材比较困难,而各个高校、各个专业在选用教材时也存在一些误区,教材选用不当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在教材版本选取方面。目前,市面上出版的经济法教材版本繁多,既有专业性很强的教材,也有通识性很强的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所涉内容不一样,用于教学的效果也不相同。有的完全是纯理论式内容,比如纯理论式的探讨、学术前沿问题分析、现有法律条文的罗列等,这些纯理论内容既缺少相应的案例支撑,又没有对法律条文进行具体分析和应用,这种教材内容与现实较为脱节,如果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则会误导学生,让学生误以为经济法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课程,远在天边,无法触摸,这样就打击了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有的经济法教材内容则全是实践性很强的案例分析,这种教材虽然通俗易懂,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如果将其用于教学,则会削弱经济法在法学课程中应有的地位,会让学生识以为经济法不过如此,只需要自己看课本自习就足以应付。二在教材的内容安排上,我国现有的一些经济法教材内容比例安排不当。有的教材涉及面过广,但重点不突出,比如有的地方理论性太强,但教材所用篇幅太少,让学生难以全面理解理论内容,而有的内容过于简单,在教材编排上却用了大量篇幅来进行讲述。三在教学更新方面,有些教师对选用教材不够慎重,规定历届学生用同一版本的教材,无论教材是否过时都不考虑,而教师在自己的授课中又往往按自己的讲义进行授课,这样就导致教材与具体上课的内容严重脱节,教材最终变成学生课桌上的摆设。四在教学安排上,经济法学时安排有待改进。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经济法课时安排有72个学时,教师往往要用36个学时即一个学期来讲述经济法基本理论知识,而这些基本理论在教材内容选取上不会有任何案例分析,这样的教学安排,会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感觉经济法课程太过抽象、晦涩、难学,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倦怠的思想,厌学甚至弃学。

    (二)教学手段陈旧

    在当前经济法教学中,多数老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运用单一“填鸭式”方法,将绝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纯理论知识,偶尔在课间夹杂一点案例分析,这种教学安排会让课程气氛显得极为陈闷。有些教师在用案例进行教学时,由于案例分析时间过少、师生互动不够,教学效果不佳。案例教学,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给学生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已运用课程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当前案例教学中,理应由学生来担当主角,主导案例的教学,最终却换成了老师一言堂,为了节约时间,老师往往自己一个人将整个案例通盘进行分析,根本没有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更谈不上参与辩论,这样的教学乏味、无趣,久而久之,会磨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最终会因感觉课堂枯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一些课堂由于教学设备陈旧,一些先进的多媒体由于配备不全,教师在教学中也难用视频、PPT进行教学,只能局限于粉笔+黑板模式,这极大了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不足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论是在市场规制还是宏面调控方面,老师都应该准备很多案例让学生感知经济法的存在以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践教学,重在让学生实际参与、切实体验并最终感悟其中的道理,真正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遗憾的是,高校经济法教育中这种实践教学的比例安排很少,实践教学效果极不理想。一些课堂上的实践教学,比如案例分析、学术讨论、模拟庭审等,由于时间问题往往安排较少,一些课外的实践教学,如旁听庭审,参观经济法管理机关等活动安排几乎没有。由于课堂教学无法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总感觉得经济法是一门很虚的课程,没有适用性。而他们自己虽然机械地记住了经济法基本理论,但在遇到现实问题时根本无法应运理论知识。

    (四)课程考核不科学

    目前,经济法考核主要以试卷考查为主,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考试题型多为单选、多选、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在分值设置上,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如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往往占60分左右。这种考核方式极不科学,由于以背为主的题型设置呆板、机械,毫无新意和挑战性,学生往往只需要考前花一两天就可以顺利及格,而那些需要开动脑筋加以深度思考的题目,如案例分析题,虽然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但分值却设计过少,这种比例严重失调的考核模式难以摸清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选用合适的教材

    教材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教材对于大学教学至关重要,一本好的教材不仅有利于教师授课,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自学。在选择经济法教材时,我们有必要要同时考虑这些因素:一是教材的适时性,要求教师选用最新版本的教材,尽可能地反映本专业经济法国内外立法研究和教研趋势的新知识和新成果,能全面及时地反映我国当前的经济法法律、法规的更新情况;二是教材的好用性,要求教师选用教材深度适宜,既有抽象的理论知识又有生动的案例分析,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三是教材的适用性,要求教师选用的教材对学生具有一定的适用价值,比如有利于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等,要求经济法教材里插入一些历届考试真题,并附有答案和解析,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所学知识点并能应对将来的考试。此外,如果市面上一时难以找对相应的经济法教材,高校也可以组织骨干教师集中力量研发校本教材。让这些具有多年经济法教学经验的老师编写教材,不仅可以结合本校专业和学生特点做到因人而宜,同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经济法课程内容,做到难易适中,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习。

    (二)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

    为了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授课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方法运用上需要灵活多变。在经济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借用一些先进的多媒体装置来达到这一目的。比如,针对所学内容,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如“经济与法”、“今日说法”等节目,让学生了解相关案情,并由学生模拟具体角色如法官、原告、被告等来演绎案情。通过视频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轻松了解课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学生自我演绎,又可以把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自己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不断地转换讲台主角,比如由不同的学生就不同的专题讲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全面了解某一知识点,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面对公众的勇气。

    (三)拓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切实参与实践,并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的实践教学手段有待多样化,在课堂上,应多安排一些学生自主动脑的环节,如案例分析、学术讨论、专题调研等。在案例分析中,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来宣讲具体内容,针对异议部分首先由学生相互辩论,只有最后出现矛盾无法达成一致时,老师才能参与进来,针对疑难问题给出答案。通过辩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见仁见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意识的能动性,才能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道理通过辩论,越辩越明,思路越辩越清。不同观点的交流,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相关问题,而不同意见的存在,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我们还可以探讨让学生深入某一角色,模拟相关情节,由学生自主决定处理一些问题。比如,假设学生为某一公司法律顾问,让学生根据现实案例和法律资料,起草公司章程,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或由学生担任董事长主持董事会会议,并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表决等。在课外实践环节,如果课程学时允许,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课外活动,如参与庭审或仲庭裁决,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审判、仲裁程序,了解起诉、管辖、调解、审判等重要知识点,了解相关法律文本,如起诉状、仲裁申请书等。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感觉到法学课程的社会现实性,增加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让他们感知“书到用时方恨少”,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研究与改革范文第2篇

关键词:模拟法庭课;实践性法律教学;问题;优化策略

在新形势下,针对实践性法律教学工作而言,也在进行全新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广泛地推行模拟法庭课等相关内容,这样能够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提供必要保障。然而,从具体调研情况可以看出,在模拟法庭课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不足,具体的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据此,有必要着重探讨模拟法庭课的教学现状以及优化策略等相关内容,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学生法律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作出应有贡献。

一、模拟法庭课概述以及相关优势

现阶段,在各大院校的法学院中都越来越广泛推行模拟法庭课,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开展相对应的实践性法律教学。模拟法庭课也是实践性法律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全新尝试,为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模拟法庭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进一步有效针对案情进行分析、实施角色划分,在法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等一系列相关环节中,有针对性地模拟法律层面的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及仲裁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使其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得到切实提升。在实践性法律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法庭的教学模式,利用这样的课程操作方法,可以呈现出更为显著的优势和优越性[1]。在当前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把模拟法庭课作为关键性的课程内容在计划中有效融入,并且构建与之相对应的、设备更为齐全、规模更大的模拟法庭实验室。同时,进一步明确模拟法庭教学环节的各项步骤、实施细则等等,通过模拟法庭的建设,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模拟法庭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多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进而确保多样化、典型化的法律实践案例有效确立,以此为学生实践性法律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提供必要的渠道和来源。另外,模拟法庭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呈现出更为显著的优势和应用价值。在具体的课程教学环节进一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创设与之相对应的真实情境、模拟岗位和社会环境,使相对应的教学情境更加真实有效,更加打动人。与此同时,进一步有效利用他人的帮助,确保人际关系和协作共赢的体制得到充分的确立,使其更为完善,确保学生在头脑之中对于相对应的概念、原理、想法等有更加明确的认知,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应对,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融合实际情况和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充分地掌握相关概念原理,并且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强化自我专业技能业务素养,在职业道德、综合能力等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同时对于模拟法庭课的各类内容和实践性教学的各项措施、注意事项等也可以充分掌握[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相对应的社会环境和真实情境,通过他人的帮助,使人际协作更有效完善,让学生在头脑中对于相应的概念、原理、想法等等有实践的对应,这样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协调,使理论和实践进行充分的融合,进而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同时在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方面也得到全面增强。

二、模拟法庭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表演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针对模拟法庭课来说,创设相对应的模拟情境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关键所在。但是,在具体的模拟操作过程中,教师、学生等往往没有充分把握模拟法庭课中模拟法庭的知识点、特点和现场管控的具体要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问题,在“表演”方面不够科学合理,对于现场布置道具、个人发挥等,往往存在一定的漏洞或者不足,进而导致模拟法庭课往往成为某些学生对于自身动作和演讲能力进行体现的平台,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应有的模拟法庭的效能和价值。在诉讼流程、认知和具体的案件处理等相关方面都应呈现出应有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的表演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各个角色的作用和价值。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或者漏洞,这样的情况对于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和实践性法律内容的掌握,都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存在误解,对于后续的学习和实践都会造成严重影响。(二)实践性法律教学效果评价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在具体的评价时,往往评价学生的理论成绩,更加关注结果的评价,根据考试成绩来有效评判,而这种评价相对来说比较片面,无法取得良好的实效。针对模拟法庭课的教学评价而言,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传统评价手段的痕迹,更依赖考试或者教师、学生给出的具体分数,实现的是分数和结果性的评价,而此类情况和模拟法庭课的具体评价要求存在很大的出入,由此导致该课程的评价效果面临很大误区。学生为了获得相应的分数,往往死记硬背相应的原理和理论知识,或者选择相应的具备得分点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而最终的评价通过量化的指标进行分数的评判,此类情况导致模拟法庭本身失去了意义,不能充分体现出实践性法律教学的相关要求和标准,这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会造成严重限制[3]。(三)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各大高校在针对模拟法庭课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往往在各个年级都有匹配。然而,针对高年级的法律专业学生而言,通常情况下对于法律的基础知识、诉讼学的相关知识,已经有充分的学习和掌握,有了自身的体系性知识结构,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模拟法庭课程的有效设置,对于此类学生来说是一个强化的过程。但是,针对低年级的法律专业学生来说,并没有充分学习相对应的法律专业知识,在模拟法庭课的演练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支撑,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相对应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或者不足,相关课程不能有效衔接,课程的内容缺乏足够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可行性,进而导致整体的课程教学往往无法呈现出良好的实践效果,由此导致整体的教学质量和就业效率不能得到充分的提升。除此之外,因为课程缺乏系统性、完善性和实践效能,进而导致模拟法庭课的各类内容无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切实呈现,不能体现出良好的实效性,无法达到学生知识强化的效果。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不同阶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同时要充分体现出课程设置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结合学生的具体教学要求和学习目标来切实地应对和处理,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创新而华而不实,这样的话,如果课程设置无法按照既定的计划顺利推进,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不能取得良好的实践性效果,这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增强,也会造成严重限制。

三、模拟法庭课的实践性法律教学改革策略

(一)针对该课程的流程进行改革创新。在模拟法庭课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有效规避学生表演成分过重、无法取得实效等方面的问题。在课程的流程设置方面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和完善,确保模拟法庭课能够真正意义上体现出实践性教学成效,有良好的教学效能,在课程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等一系列相关方面都充分体现出应有的改革创新效果。1.事前控制。在实施模拟法庭课之前,要与学生进行密切的沟通和交流,确保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得到充分的认知,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身心发展特点,对于课程的整体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此为事前控制质量和控制效率的有效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在实际的事前控制过程中也要着重对于该课程的形式、内容、关键之处等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分析,教师着重做好说明,以此确保学生能够有效明确该课程和演讲、辩论等相关方面的实质性差异。同时,让学生针对自身的角色进行严格的检查,充分的分析和理解,针对关键角色要对学生进行相对应的培训,使其充分明确角色的关键职能,进而有效规避课程推进过程中或者表演环节建设方面的误差或者出入[4]。2.事中控制。在模拟法庭课的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科学可行的中断措施,进而确保模拟法庭的推进更加顺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确保中断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通过中断措施的有效推行,以此有效避免模拟法庭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出现偏离或者流程出现误差而导致相关问题出现。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着重针对各类漏洞或者应急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和纠正,以此呈现出应有的模拟法庭实践性教学成效。3.事后控制。在模拟法庭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分组进行,把每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以此进行法庭的模拟演练。在演练结束之后,教师要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和科学合理的评价分析,切实做好引导性指点和赞赏性评价,确保事后控制和评价更精准有效,进而确保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有效地查漏补缺,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足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各类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改进和完善,进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优化完善的基础之上,更有效地掌握全新的学习方法和管理模式,对于模拟法庭课的各类内容可以更有效地熟悉,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切实有效地融入,这样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出应有的学习效果,为实践性法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在全新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推进过程中,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根本上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此为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二)针对效果评价手段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模拟法庭课的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要着重针对效果评价手段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充分确保传统的注重结果评价和分数评价的弊端得到充分的规避,创新教学评价模式,通过学生实践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进行相对应的评价,进而呈现出应有的效果评价成效。要充分认识到效果评价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以学生的感受优化、素质提升为基本条件,在量化指标方面要体现出应有的实效性,反思“模拟法庭”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评价效果,为学生实践技能的增强奠定基础。(三)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针对模拟法庭课的课程设置而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结合不同阶段的学生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而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同时,要充分体现出模拟法庭的合作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合作和协调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协调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和调动相对应的课程教学资源,改进积极性和创新的主动性,使课程设置方面更科学合理,体现出教学内容的丰富完善,充分做到与时俱进,更有效地体现课程整体设置的时效性和针对性[5],针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要有效进行学生分组和案例融入,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教师进行共性指导和差异化指导,以此确保法律教育能够从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进行转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进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以此确保课程教学实践富有成效。课程设置更科学合理,这样才能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为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增强提供必要支持。

四、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各大院校在法律教学方面要更加关注实践性法律教学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要与时俱进,针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着重做好全新的尝试。在具体的教学创新过程中,可以充分融入模拟法庭课的相关内容,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以此确保该课程的教学取得更加良好的实效,为学生法律专业技能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向明.论实践模拟法庭学失范与规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6):154-156.

[2]冯春萍.模拟法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159-162.

[3]姜春兰.模拟法庭课——实践性法律教学的新尝试[J].政法论丛,2014(1):84-86.

[4]余方巍.论刑事诉讼法的模拟法庭教学[J].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4(5):50-53.

教学研究与改革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一、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现状

纵观国内外高校,有关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1.通信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高等学校正面临着“教什么,如何教;学什么,如何学”的严峻挑战,人才的培养模式正在由知识型向能力素质型转变。

2.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现在还是停留在原来20世纪90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上: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中心进行传授知识,没有一个系统的、全局的、结构合理的、开放式及动态自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来适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开发学生智力和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型现代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试图把教学变成一种“模具”,将学生塑造成由同一副模具浇铸的产物。这不仅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是会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空间。当人类步入21世纪的网络时代,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这就迫切需要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实验实践教学――影响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通信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因此为了培养合格的通信专业学生,除了要讲授最新的理论知识外,还要通过大量的专业实验让学生理解、验证理论知识,了解其应用。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对一些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以及外形、功能、注意事项等很难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交待清楚,如果学生实验中操作不当会造成仪器的损坏。而且,在通信工程专业相当多课程的实验环节所需要的实验设备比较昂贵,特别是有关“场”的课程,比如再谈“射频电路”的实验教学,一般来说射频分成三大领域―阻抗、频率、功率,彼此之间又互有关联,测量设备则包括了网络分析仪、频谱分析仪,高带宽的功率计、频率计、扫频源等等,建一个射频实验室需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投资,测量设备的昂贵制约了实验室设备的采购,而各设备复杂的操作也让有限的课时无法有效地进入实验,加上学生无心的破坏,均让建设实验室的老师望之却步!所以,纵观通信专业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发展趋势,存在三大矛盾: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电子实践教学落后的矛盾;创新实践能力的高要求与传统实践教学落后的矛盾;教学多元化要求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实践教学对国家、对学生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理论教学是对知识的传授,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技术的传授,而实习环节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第一职业能力。

三、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大量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信工程专业要在教学计划中构建完整的工程设计训练体系。要加强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的管理和实施,把工程化教育和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变革传统实验教学简单模式,构建虚拟网络仿真实验系统。通信专业实验室建设普遍存在设备采购昂贵、投资巨大,实验室设备操作复杂等问题,制约了通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了解决上述的制约实践环节教学的三大矛盾,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部分高校的虚拟实验室制作方案,以某些重点课程为突破口,逐步构建通信专业的虚拟网络仿真实验系统。

我们以通信专业主干课程《高频电子线路》相配套的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的虚拟网络仿真实验系统为例,阐述这方面的构想。由于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是通信工程的专业基础课,是其它后续专业课的基础,是通信工程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因此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的虚拟化和网络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以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为突破口,希望能够为传统实验教学的改革作出一些贡献。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的虚拟网络仿真实验系统实质就是建立高频电子线路仿真实验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系统。分别按照实验过程的模拟演示、数字化实验仪器的建设、实验的互动仿真、实验的实时仿真等四个大的方向建立。

(1)实验的模拟演示方向。现有的实验教学课件非常少,如果我们以高频电子线路为突破点把理科的实验过程一一做成模拟演示,力求对课堂和实验教学产生较大的帮助,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数字化实验仪器的建设。实验仪器是传统实验的必备条件,学校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还是不能满足需要;同时仪器的维修和保养也是个问题。如果把实验仪器逐步数字化不但能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还可以缓解学校对于仪器设备投入的资金压力,可以实现仪器的共享,同时还可以向其它院校销售。

(3)实验的互动仿真。实验最强调动手能力,实验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后如何体现动手能力确实是个问题,只有充分发挥实验的互动仿真才能解决此问题。可以采取动画互动和实验仿真软件互动的方法解决此问题。

(4)实验的实时仿真。国外对实验仿真软件的开发已经进行了多年,而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大多采用购买国外产品的形式完成实验,但这些软件的价格非常高,所以我们应该发挥我国的软件资源优势自主开发相关软件来解决此问题。

虚拟网络仿真实验系统目标是改革实验教学的简单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深度了解,采用实时显示结果和动画模拟,参数修改等手段,并且给出错误提示,增强了学生回答未知问题的能力。本实验系统采用可虚拟现实的科学理念,免去巨额的实验设备投资,当然不会存在学生损坏实验仪器的问题。

2.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为了解决教学多元化要求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个性化发展和激发式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引入网上自助教学的概念,逐步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 “自助”即学生学习的自助,它不再依赖于非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而是激发学生本身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的探索和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地到网络上寻找实例进行比较并寻求解决,举例来说,当发现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了问题,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与同类设计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利用先进网络通信的优势,通过网络搜索来解决问题,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地,“自助”也是教师的教学自助,它为教师在课堂以外的场所对学生进行指导提供了可能,帮助教师通过学生的实际作品发现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也引出新的教学目标和方向。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励每位任课老师建立个人网站,对自身任教的每门课程建立课程网页,最终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通过网络的资源和优势进行互动式教学。

参考文献:

教学研究与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发展现状;教学方式;综合能力

中职学校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过程中,通过相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增强带来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是,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相对教学,传统的“灌输式”理论教学在实际的应用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客观地决定了做好这种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通过有效的培养方式增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方面的专业能力,也可以间接地增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水平。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教学方法,是目前中职学校做好计算机教学的工作重点。

一、现阶段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目标模糊,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通过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学生计算机专业水平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通过对相关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很多学生的学习目标模糊,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计算机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较差。主要表现在:(1)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2)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缺勤率较高;(3)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差,规定的时间内无法正确地答出老师提问的问题;(4)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多,无法独立地完成相关的作业;(5)上课时课堂秩序混乱,睡觉、打游戏等现象频繁出现。这些不同方面的具体内容,客观地体现了当前形势影响下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

2、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较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在具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一般,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敷衍,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较差。当老师提出计算机基础方面的相关问题时,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偏弱。同时,由于学习能力及老师教学方式的影响,某些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自制力差,综合素质较低,课堂学习气氛不够浓厚,影响着老师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3、创新意识不足,自主探究能力一般

一些中职学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当老师要求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时,很多学校不愿意参与或者参与过程中讨论其它的问题,对于老师设置的问题也无法快速地解决,缺乏有效的创新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面对一些开放程度较高的问题,学生们无法通过个人的能力顺利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自主探究能力一般。计算机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些方面的缺陷,不仅反映了现阶段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现状,也间接地体现了相关教学方法的不适应性。

4、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效果一般,课堂秩序混乱

相对而言,中职生学习方面的自制力比较差,缺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同时,很多中职学校的老师过于偏重教学内容,往往对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置之不理,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处于叛逆期,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全面,加上部分老师缺乏有效地管理,使得计算机教学很多开展中师生之间的活动交流机会很少,影响着计算机专业能力的培养效果。

二、加快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1、注重情境式教学,充实备课内容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老师应该注重情境式教学,充实备课内容。比如,老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讲授Word图文混排时,先让学生想象那些包含丰富内容的宣传栏是怎么制作的,根据他们生活的实例安排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情境式教学的引导作用,学生们能够快速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2、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含的内容较多,对于学生未来更好地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更多的参与热情,老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该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比如,老师在教学生如何制作excel表统计不同科目的成绩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制作过程的重要环节进行分类讲解,并让学生在计算机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这样有效的培养方式,将会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现阶段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了使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收获更多,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中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能够对相关重要的知识点认识更加全面。比如,在讲解Word的相关功能时,老师可以先给出一些综合的案例,并对案例中有关Word的格式设置、新建、编辑等进行详细地讲述,促使学生们能够对这些基本知识点有着充分地了解,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提高自己处理实际问题的学习效率。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需要学生在具体的学生过程中能够意识到不同知识点的重要性,为自己掌握更多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差异性教学,促使师生间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比如,在开展课堂讨论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主动加入到学生们的小组学习中,倾听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相关建议及某些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考角度等。这样的举措既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也会间接地改善师生关系,增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

结束语:

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增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的可靠保障。但是目前一些中职学校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老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不丰富,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鉴于此,中职学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方式加快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步伐,及时地解决教学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许兴梅.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2,(03).

[2]吴慧.关于中职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及改进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05).

[3]张语捷.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工作室教学研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4,(03)

[4]王新生.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2).

教学研究与改革范文第5篇

【关键词】离散数学;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优化教学内容

引言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由原来的地方性院校升格而成的一种地方性高校,它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并且要充分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以它的办学必须面向产业、适应市场人才变化的需要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建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离散数学课程教学体系是教师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的问题.该文结合作者最近几年来从事离散数学教学与科研的实践,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从离散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究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教学模式.

一、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离散数学知识框架

离散数学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研究的内容有数理逻辑、集合论、图论、代数系统、组合数学及部分教材中设计到的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等内容.每个部分自成系统且独立性较强,而且基本上每一部分都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离散数学知识点较多,涉及的定义、定理、公式多且理论性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地方性本科院校所录取学生的情况是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觉性相对不高,因此这就要求地方院校在进行离散数学课程讲授时要打破严格的学科理论体系,增加应用性知识和实践教学的比例,改变基础性过强而实践应用偏弱的状况.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本科高校对实践要求的加强,导致离散数学的课堂教学学时有所减少,这也迫使我们对离散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

由于开设离散数学的目的既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为后续课程服务.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所以在学时比较少的情况下,对具体章节讲授时应实行重点讲解和自学相结合,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减少繁琐的理论证明.例如在讲解数理逻辑这部分,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会利用性质解题就可以了;对于集合的关系与运算等章节,由于与后续课程联系比较紧,所以可以多举一些例子和多做一些练习以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理论性强、应用不广泛的内容,如集合的基数、格和布尔代数、环和域、正规子群等方面的内容不进行课堂讲授,而是让有兴趣的学生自学.除此之外,在讲课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离散数学,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体现与后继课程的联系以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比如数理逻辑将在程序设计数据库理论等课程中应用到;集合与关系等内容将在数据库原理算法和数据结构等课程中得到应用.教师在讲课中应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所学知识与后继课程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再迷茫,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和兴趣.

二、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1.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变要我为我要学

由于当今的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很快,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中将学生今后可能用到的知识和技术都传授给他们,因而就需要老师传授他们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但注重对离散数学知识的“教”,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学”,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增加学生对离散数学的学习兴趣.另外,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提供更多的计算机科学应用,将程序设计与离散数学讲授相结合,要求学生编写一定量的程序来实现相关教学内容,如编写程序实现几个特殊的函数;编写程序来计算由AND,OR,NOT构成的真值表;编写程序实现有向图的入度、出度,路径回路,关系运算,树,根树,连通图,弱连通图等内容.进行这样方式教学可以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实用.

2.教学手段改变,多媒体讲授与板书相结合

由于离散数学中定义、定理、证明、推理内容很多,老师通过播放课件内容,可以省去许多在黑板上写字的时间,从而有更多精力进行讲解;另外,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如果只是一味的播放课件,就容易使得学生产生一种误解,认为这些内容很简单,如命题逻辑中的推理、二元关系的性质、序关系的哈斯图等,其实这些内容的掌握和应用需要一定量演示和练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用黑板把详细地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适时出几个类似的题目要求同学们举一反三,并且要多作图、多举例、多推导,这样才可以将重点和难点讲解清楚.还可以请同学们上讲台演练,对做的结果让大家一起来判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清楚了解重点和难点,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3.增加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开设的离散数学只注重理论教学,很少增加实验教学.教学过程中强调每一部分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既忽略地方性本科院校所录取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也忽略了离散数学的应用性.这种只注重理论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甚至认为该课程与之前所学的《高等数学》是一样枯燥的理论课,这将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离散数学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离散数学教学时,适当的加入实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增加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离散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离散数学课的实际用途,增加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同时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4.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加强练习

离散数学中很多知识的掌握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老师课堂讲授的方法与步骤如果学生不经过思考和多做练习将是无法掌握的.所以,课后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作业题.由于大学生的每天课程较多,因此布置作业的数量必须有一定限制且难度也不能太简单,所以所选习题尽量做到少而精,即具备综合性、典型性、实用性等特点,又要覆盖所学的知识点,力争让学生通过做练习达到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点.例如,在命题逻辑这部分,布置的作业题尽量控制在6~8道题,可分别从命题符号化及连接词、命题公式及分类、等式演算、范式几个方面进行选题,这种布置典型习题的方法即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而且能增强他们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考核机制

1.建立试题库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各个教材的课后习题和其他相关材料中精选部分习题,做成8套离散数学试卷.试卷库中题型比较丰富,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计算题、推理题、画图题、证明题、综合应用题等.试题库可给命题教师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一方面可以让任课教师有目的的进行教授,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命题教师出偏题.

2.改革成绩评定方式

学生一贯重视期末的考试成绩,因此在期末考试前常常会出现学生临时抱佛脚的情况,他们平时在学习时并不用心,想着用这种方法“突击”离散数学是不行的,即使期末顺利通过了也不能保证他们对知识扎实的掌握.为了避免上述情况,我们注重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各个知识点,从而保证了所获取知识的持久性、稳定性,我们将学生成绩考核标准分为三部分:30%平时表现+20%单元测试+50%期末考试.其中,30%平时表现是对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当今社会的诱惑比较多,使得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比如出现旷课、玩手机等现象.我们30%平时表现的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出勤、课堂纪律纪律、回答教师提问、课堂练习情况、课后作业独立完成等情况.20%单元测试是在每一个部分的内容学完后进行一次相关的小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本单元基本概念的掌握、对基本方法的理解、对公式和定理的运用以及对相关内容上机编程实现等情况,促使学生尽早将所学的知识消化.50%期末考试成绩是在学期末统一进行的一次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整体掌握程度.最终根据以上部分得到学生学期的最后成绩,这种考核评价方式能迫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情况,从而保证所获取知识持久性、稳定性.

四、结论

随着地方院校转型成为应用型高校的不断深入,如何建立适合地方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是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思考的问题.地方应用型院校中,离散数学课程学时少,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非易事.教师不仅应该对本门课程有深刻认识,还应该对整个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有深刻的理解.本文从对离散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方面探究了适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教学方式,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将继续进行改革,力争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海玲.从独立院校学生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学习离散数学的兴趣[J].大学教学,2014(10):31-32.

[2]刘梅.应用型本科院校离散数学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2):66-69.

[3]孙岚等.离散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2(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