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范文第1篇

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是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也是基础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之一,课程改革之所以如此重要而紧迫地提出来,是由于它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当前许多国家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要求

1.改革的指导思想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形势下酝酿、发起、试验和推广实施的,是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热潮中逐渐形成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统辖新课程的灵魂,是贯穿新课程的一条主线。只有以三个面向为根本的指导方针,作为教育变革子系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能更具有前瞻性,才有发展的动力。

2.改革的目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绝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是围绕人的培养来设计和确定的,也是基础教育担负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

3.改革的基本要求

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要求改变课程内容繁难依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

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经及合作的学习机制等等。

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行体系。科技的日新月异,要求教育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新课程将实践能力确定为学生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试图改变学生“手脑”发展的严重失衡的现状。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在体系结构上重大突破,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领域。综合活动课程给予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课程把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时代和未来的挑战,审视现行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我们发现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确实存在一些有悖于素质教育要求、有悖于教育规律的问题,如: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部分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情感培养;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只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正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还存在着教育思想、观念、方法不适应新形式对人才培养要求的现象,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

三、对改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传统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结构单一、课堂内容“繁、难、偏、旧” 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以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快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课程目标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适应未来发展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过于注重传承知识,教材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要。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很少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的培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的培养,重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以此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课程内容改革: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和现代科技社会发展

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应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从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去设计和把握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 “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课程结构改革:从整齐化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中应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分科设置和综合课程相结合,尤其在小学阶段,综合学科和综合活动所占比重应超出分支学科。

4.课程功能改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改革要改变过去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使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5.课程的实施: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程教学改革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教育教育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研以及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课程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功能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功能;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应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强调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施能力能方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7.课程管理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习、学生的适应性,需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有指导的逐步放权,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各级根据自身不同的需要和责任,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

国外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企图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积极参考和借鉴近年来世界各国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有益经验,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魏本亚,时金芳.走进高中新课改[M].南京:南京师范大型出版社,2005.4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微电子 多媒体 教学改革

1.微电子教学的改革背景

随着我国对微电子生产技术的投入不断增加,大型电子生产项目的建设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对技术设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们必须适应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科技进步的需要,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新对策,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2.本课程现状中的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集中在为开设电子课程的专业提供最基本的微电子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够掌握好各种经典电子生产理论,从而更快地与现代电子材料科学技术相互融合。

由于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很深,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还不强。分析归纳原因:

①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需要。许多课程的内容和实施计划与其他本科专业有相当的雷同,这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学生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导致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坚实。

②工程教育的非工程化现象严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当前电子技术实际需要的技能结合不紧密;教学内容重复,层次不分明,衔接不科学,注重每门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但轻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

③重视教材的编写,轻视专业建设和课程的开发。

④授课方式单一,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轻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实施“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仍然偏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⑤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许多学校对许多课程的教学实施手段与要求相距甚远。

3. 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建议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定位准确,体系科学,内容实用,培养能力;通过课程改革解决微电子技术课程现存的主要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①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核心。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工艺实训、毕业设计和工厂实践经验,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合理取舍:重点保留及合理选择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常用类型、结构特点及合理选用。

②改进教学方法。

为适应现代电子集成电路日益复杂、功能日益增强的趋势,不仅要在课堂教学内容上,而且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日益现代化,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方面有所创新。改革后的微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复杂集成电路系统的学习、设计、制作工作,既充实和完善了课程的教学手段,又顺应了发展趋势。

③改革实验环节,实现课程改革的系列化。

课程改革后重新编写了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增加了专门的计算机上机实验,实验环节逐步得到加强。在实验内容划分上,将实验分为基础验证实验、设计类实验以及制作类实验。基础验证实验主要以验证理论课所学内容为主,使学生对实验过程有一个初步认识,着重于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设计类实验主要训练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使学生对过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技开发能力(也可在课程设计中进行)。

④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心理成分。拥有学习兴趣,才会引发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4. 微电子课程改革思路

在现行微电子课程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日益突出及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可尝试课程一体化改革,即实行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融会贯通、有机结合。

① 重点与一般相结合

在目前教学时数压缩,又要使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情况下,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就是教师对重点内容讲深讲透,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讲清思路,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② 多媒体与传统相结合

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微电子技术》课教学中,我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同时充分利用模型、实物、开放式实验室现场教学等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动作化、现场化,解决了文字、语言、挂图等难以阐述的内容。

5. 结语

培养创新素质的微电子技术课程探索式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基本途径。笔者对《微电子技术》所尝试的教学改革实践,虽然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微电子技术》在课程建设、采用现代化教学等改革实践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使其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师培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234-02

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我省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回顾过去课程改革中的师资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推动当地的基础教育改革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笔者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教师,现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对新课改意义认识不到位

对于新课程改革,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而且要认识到我们的党和政府对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国科教兴国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它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振兴教育,全民有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我国广大的教育实践工作者、理论工作者以及行政管理工作者,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胸怀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脚踏实地的投身于这次课程改革中去。

2、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深刻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它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课程标准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没有作硬性的规定。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细致的学习,准确领会其要求,不拘泥与选用的教材,灵活应用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按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而我们的老师们以往都习惯于按教材去设计、实现教学。

3、对教学方式的领悟不深入

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4、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仍感困惑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评价实现全程评价和全方位评价,摒弃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和方法评价的传统方式。但目前的实现是,中考、高考的评价方式与高中、大学的招生和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要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还没有打破、惟“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做法还没有打破。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区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还停留在“升学率”上。虽然教育部及其它教育行政部门也在着手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但新课程教学与现行的教学评价手段之间的这种矛盾,使进行课程改革的老师们感到非常的困惑。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强化教育部门对课程改革的管理,加强各级培训工作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中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本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等。在培训方式上,倡导培训者与教师的平等交流、对话,了解老师们的疑惑和困难,并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做到有针对性、实效性;建立培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为新课程的推广积累经验,切实提高试验工作质量。

2、建立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师训部门的集中培训,远远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合教师多种需求,适合学校发展的校本培训、教研机制,是今后新课程改革的后续动力之一。学校开展的技能型培训、实践型培训、评价型培训、理论型培训、研究型培训等等,是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教师培训在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此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调动教师内在的驱动力,开发教师潜力,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

3、积极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革试验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物化学》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课程建设 教学模式

生物化学课程缺乏直观性,难以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较复杂。多年来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抽象、枯燥、难学。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满足生物化学教与学的要求。几年来我们对所开设的“生物化学”本科生必修课程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就教学改革的情况作介绍。

1.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生物化学是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教育部教高[2012]4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到:“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们进行教改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框架,更新课程内容,严格教学管理,在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重视教学的整体优化,突出生物化学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2.具体的教改措施

2.1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是整个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基础[1]。课程组注重教学内容改革,使生物化学教学与时俱进,教学内容调整及时,课程建设保持科学性和系统性。特别注意联系丰富的生物化学实践,及时补充前沿理论,并加强与课程发展有密切联系的实践和理论热点内容。这样,既满足“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现代教育思想要求,又为拓宽学生就业领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满足人才市场需求打下基础。

2.1.1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传统的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包括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酶和维生素、激素、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核酸代谢等,目前又增加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我们注意及时增加新的知识,相应调整课堂教学内容,适当压缩代谢部分,注意增加真核基因调控等前沿知识,重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在教学中一方面严格执行教学大纲,把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放在首位[2],另一方面,坚持教学方法出新,教学内容与学科的进展同步,以系统性强、信息量大、突出基础为特点。

2.1.2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改善教学条件。

生物化学这门课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技术两大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作用[3]。针对当前实验课程与理论脱节,忽视学生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我们调整了实验课程的内容,加大了与实践相结合的力度。实验教学在继续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设备和技术投入,使一些原本大组的实验,如柱层析、PAGE电泳等改为两人一组或一人一组进行。

2.2加强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

2.2.1积极参加教材建设教材。

作为教学内容改革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在课程建设中要充分重视。选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2013年第四版)。针对生物化学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成果,我系主动搜集当年最新成果,加入授课内容。

2.2.2高度重视实验建设与管理。

建立高效、全面、多能、运行良好现代化实验室。高度重视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实验室在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的同时,还注重将各项制度贯彻到整个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不断规范实验室的管理,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我系为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素质,特地集中优势资源,筹建“生物系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实验。

2.3积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式

2.3.1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课程组根据课程内容的设置、现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对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指导思想就是改“要我学”为“我要学”[4]。教学中尽量采用答疑、质疑等多种形式,并选取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实践证明,答疑、质疑的教学方式非常适用而有效,教与学的协调统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2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手段。

积极推广现代教学技术和执行外语教学的要求[5]。改进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和现代教学设备的作用,广泛收集资料制作CAI课件,特别注意运用先进CAI课件,再结合最新参考资料,保证课程的超前性和高质量。我们通过不断丰富内容自制CAI教学课件并与教材相结合,配合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良好。

2.4积极探索新型的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6]。我们尝试以教考分离的考试模式取代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4.1推进教考分离制度。

在诸多教学环节中,考试是一个重要的调节环节。考试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有效检验,又是对教学内容的有力强化,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在考试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建立了生物化学题库,实现了教考分离,一方面,可以避免教师教学偏离教材和教学大纲,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生明白成绩只取决于自己对学业的掌握程度,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2.4.2改革完善考核制度。

我们利用考核对教学与学习的引导作用,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考核制度,目前考试方法基本方式为多形式分阶段的综合考试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4.2.1理论课结束后的闭卷考试是考核的重要一环。试题由题库选调,题型以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问答为主。题量较大,覆盖面广。另有部分为较高层次的应用性论述题,书本中没有现成论述,需要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2.4.2.2课堂提问。在备课期间设计了每一章的题目,既有针对重点、难点的题目,更多的是以应用性知识为主,紧密联系生物化学及生活实际的问题。

2.4.2.3平时作业。在平时作业的设置上多一些理解型、应用型、分析型强的题目。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慕蓉.谈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中的几个关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0,110(8):64~66.

[2]朱宏文.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农业教育,2000,34( 2):40~42.

[3]唐宁,周梅仙,张红琳.开设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的改革与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7,24( 6):77~78.

[4]王果.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2):60~62.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泰勒原理;改革;高中数学课程

新课程改革经历了十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学术界的争鸣,遭遇了各方的博弈。本文试图转换视角,在泰勒原理视角下再次审视新课程该改革。然而,数学课程的改革更是翻天覆地,笔者以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为例,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泰勒原理简介

在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1]:

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What educational purposes should the school seek to attain)?

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What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can be provided that are likely to attain these purposes)?

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How can thes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be effectively organized)?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How can we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purposes are being attained)?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

二、泰勒原理视角下的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什么、改什么、怎么改”一直是新课改的焦点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曾有学者说“课程改革是桥梁”。这座桥梁使得应试教育通向素质教育。但在我国的教育现状里有一条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教育始终被高考牵引着。课改十年,让我们再回首,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课改走过的路。

(一)新课改的教育目标

泰勒原理讲述的教育目标来源有:对学习者的研究、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简言之就是对社会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也就是对知识的研究)[1],对这些研究所获得的教育目标,还应该有一定的筛选和综合。泰勒指出应该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经过筛选以后的目标,再综合形成陈述目标,方可确定为真正意义上可操作的教育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主旨是使每一个学生健全成长。对于新课改的教育目标确定,当然也符合泰勒原理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对学生的研究方面略显不足。因为课程改革的总体掌控是自上而下的。总体而言课改的教育目标宏观上适合我国的国情,适合我国的发展需求。

(二)新课改的教育内容制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提出了新课改对教育内容的宏观要求,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在泰勒原理中将教育内容定义为学习经验,教育的关键手段是其提供的经验,而不是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东西。通过纲要提出的宏观要求可发现新课改在制定教育内容时,遵循了这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量力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这些恰好涵盖了泰勒原理指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这样的耦合表明新课改在教育内容制定时与泰勒原理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三)新课改的教育实施

泰勒原理中有效组织的标准是: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特别强调这三个标准是制定一套组织学习经验的有效方案的基本指导标准。[1]用泰勒原理对照新课程改革就意味着教育的实施应该满足这三个基本标准。看看我们的新课改是怎么做的。我国的这次新课改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阶段、试点阶段、全面推广阶段。并且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有序的进行。在具体推广过程中也是有部分地区先推进,在慢慢遍及全国各地。还特别推出了整合性的科目,例如科学、历史与社会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泰勒原理的一些基本标准和要求。再次应证新课改理念与泰勒原理的一致性。

(四)新课改的教育评价

纲要还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泰勒提出评估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判断课程和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由此教育的评价重点。应该是检测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而不要把教育评价作为过滤器,选拔能够继续深造的学生的一种工具。这样的教育评价是不够健全的,新课改就是本着这样的理念改革教育评价,实施教育评价。

综上,新课改的理念和泰勒原理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超越了泰勒原理,结合我国的国情有自己独特的设置。这值得肯定,但还是有些方面不够明确。对于学生的需求还需要大量的调研,以期达到更完美的效果。宏观层面上的理论完善不能完全代表课改的成就。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学科改革现状做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具体展示高中数学课改改革的实效性成果。

三、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现状

数学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教育始终是课改的焦点,每次课改数学课程都会被推到课改浪潮的风头浪尖。尤其这次的课改数学课程更是翻天覆地,无论知识的编排还是课程的实施都有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引发的争议颇多。改革已经经历了十年风雨,再回首用新的视野去审视,去感受经受十年洗礼后的数学课程。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目标

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以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为主要依据,结合高中数学知识的特点还设计了一些具体的目标,这在课标中都有表述,论文不在赘述。就目前教育研究者反映的高中数学新课改实施的现状而言,在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抱怨无法有效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空洞等等。当然,不能仅凭这些现象的存在而去批判新课改,只能说明对于课程目标的表述、制定有待进一步提高。打好课程目标的基础才能确保课改的顺利实施。泰勒原理中指出了三种关于教育目标的陈述方式,并逐一说明了各种陈述方式的利弊,那么由此要有所启发。制定教育目标、陈述教育目标要尽可能地具体、可行。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要灵活变通使宏观的教育目标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制定自己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编排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可谓是天翻地覆,课程内容的编排打破了传统的编排方式,采用模块化的编排方式。整个高中数学课程包括两个系列:必修系列和选修系列,必修课程包括了五个模块,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数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从课程内容的整体看高中数学新课改内容编排更加健全、完善、灵活。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内容其实也表现出了以下的变化:第一,高中数学增加了选择性。第二,高中生学新课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人本化的思想。第三,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第四,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五,极力发挥数学文化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组织总体上体现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这些特性完整体现了泰勒原理的基本要求。

(三)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在不同的地区实施的程度不同,反映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作为课程改革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再回首我们只能去重新审视这些问题将如何改进。

高中数学新课程具体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新方法就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每节课的课程目标也是从基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制定的。在一些调研中流露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触,许多一线教师表示,新课程的内容繁杂,教学过程感觉压力大,课时不够用等等,一些实际的问题。[4]课改的理念很受欢迎,但是要真正实施困难重重。所以教师依然采用老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式太过华丽,只是偶尔作为一种点缀,应用到课堂中。对于这些新的方式,一线教师望尘莫及。所以也就有了,关于新课改就是穿新鞋走老路的争鸣。[5]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还是对于新课程的理解有异化,由此可见数学新课程的推进还是阻力重重。泰勒关于课程组织也提出了一些理论,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更仔细的去研究这些理论基础,为教学的实施提供启发与帮助。有一点也是值得深思的,关于课程评价也会影响整个课程的发展走向。

(四)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评价改革

课程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接纳发展性和多样性。[6]认同差异、推崇个性化。在评价功能上,中学数学课程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在评价方式、方法上,基于后现代课程观,中学数学课程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体现数学课程评价的多样性,真正与后现代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相呼应。结合高中数学课程的特点,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方法,促进教学及时的调整和改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是我国高中数学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理论还很薄弱,还没有健全的评价机制对数学课程进行去方位的评价。这还值得研究者深入研究,关于课程评价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结合泰勒原理的启示更应该对数学课程评价做专项的研究,不要让高考牵制着整个数学课程的发展,倘若一直持续这样的现状,数学课程就只能是高考的奴隶,只能为高考服务,不可能完全落实新课改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美]Ralph W.Tyler.罗康,张阅.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钟启泉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77——7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1——12.

[4]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48.

[5]纪德奎.新课改十年争鸣与反思 [J]. 课程·教材·教法,20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