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自我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语文选修课 课堂新范式 理论基础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至今已经八个年头了。新课程标准的确立为选修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也为课堂新范式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广大语文教师为此也作出了许多思考和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选修课开设以来,很多老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选修课的课堂模式和必修课也没有什么区别。缺乏创新意识,缺少研究精神,课堂效果不佳,有悖于选修课程设置的初衷。笔者以为很有必要对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理论和模式建构作一些研究,以引起大家的思考和探究,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思想,运用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原理,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关理论,我们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的新范式,应该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一.阅读整册教材,选择学习内容
就是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先整体阅读教材,师生一起选择并确定学习内容。师生共选教学内容,老师能从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提升对教材认识水平,掌控、把握教材,具有战略意义;学生了解整册教材的内容,明确学习的要求和目标,也很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从理论上来说,选修课的前提是“选”。选修课“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以满足高中学生对学习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学习要求、生存与发展需求,为培养实践能力,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创设空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再者,现在的选修教材,有的为了体例的需要,有的因为名篇的缘故,有的因为名家的原因,出现了不少篇幅偏长、文字偏深、内容偏杂、版本偏冷的“四偏”作品。它们或脱离学生的知识实际,或离开学生的接受能力,或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讲授,因此需要挑选,需要删减,需要增补,甚至需要拓展和重组。另外,“选”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权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选择,满足了学生趣味性的要求,满足了学生心理、生活的需求,满足了学生追求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欲望和个性的追求,也利于了学生创造性潜能的挖掘;经过选择后的教学内容,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切合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便于集中有限精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选择,是建构选修课课程新范式的基本条件。
二.根据课本要求,确定研习目标
明确教材的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是选修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者必须心中有数,学者也必须清清楚楚,不可轻视。因为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效。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语言规范和创新》(苏教版)这一部选修教材的每个专题由导语、文本、资料链接、阅读探讨、积累与运用五个部分组成。教学内容主要有:如何遵守汉语言规范,如何运用语言手段进行语言创新。基本的要求是:严格遵守现代汉语各项规范,做到文从字顺;熟悉语言创新途径,充分挖掘并调动汉语的各种潜力,大胆创新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为此,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进行系列化的语言训练,学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据此,我们把每个专题分为三个目标基本点:阅读基本点,研究基本点和训练基本点。每一个专题前面的例文,我们把它作为阅读基本点,意在了解语言现象,了解语言的构成,语言的艺术性和民族意识,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把“资料链接”作为研究基本点,意在研究具体的语言问题,并收集平时口语、作文中的语音、文字、语病的错误,研究它们产生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为准确地运用汉语打下坚实的基础;编写系列的专题练习,作为训练点,意在通过题目的训练,养成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习惯,纠正错误的语言现象,并且同高考接轨,既利于学,又利于考。根据教材要求,分解相关内容,明确学习的重点和达成要求,是建构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目标基础。
三.围绕教学专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选修课应该是专题研究性课程。每一本选修教材,就是一个总研究课题;每一个板块,就是一个子研究课题;每一个学习的知识点,就是一个具体的小研究课题。例如,选修《选读》(苏教版),可以把《史记》的相关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研究专题:司马迁生平事迹的研究,《史记》思想的研究,《史记》叙事艺术的研究,《史记》语言的研究,《史记》人物刻画艺术的研究等等。然后,围绕这些专题,运用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专题研究。这样做,是为了在满足学生共同性学习需求的同时,满足了学生个性化、趣味性的学习需求,“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达到开设选修课的目的。
围绕专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自主研究性学习”,首先是“自主”,不是“师主”。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参考书上现成的表述和固有的结论,而是从自身理解出发,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去阅读,去体验,去感知,去表述,得出属于“自己”的看法,说出或写出属于“自己”观点和结论,并且不断斟酌和完善。因此,“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自我体验性阅读。只有强化自我体验性阅读,才能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张扬,阅读体验更加真切。只有自主阅读和个性阅读,才会引出真情体验、个性体验,才会激发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的阅读健康持续地发展。要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应该有民主思想和平等意识,应该明白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不是“教”师,不只是我教你学,不只是教知识,还要导思路,导学法,导研究的发展方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兴趣的激发者。如何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如何引导有序而又实效的课堂讨论,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归纳,应该是为师者所关注的重点。要创设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和自由交流的平台。可根据座位的排列,以四人或六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相互研究,交流学习的心得或对某一个问题的理解,并推荐一人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可以兴趣和爱好作为组合的基础,成立学习兴趣小组,以组长为代表在班级交流学习的见解和体会;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讲台也是学习交流的平台,是学生表达思想、抒感的平台。也可以把举行阅读体验的报告会、讨论会作为课堂的重要形式,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研讨争论相关问题;满足朗诵和表演的需求,使诗歌的诵读和戏剧的表演有成为课堂交流的一种形式。因此,运用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性阅读,并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应该成为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核心手段和重要过程。
四.自我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师指导
一、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在实际情况下,为使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可帮助学生制定近期目标与远期规划,以督促学生不断进取,习得相应学法,实现所定目标。掌握学法,指导确立学习目标是基点。目标是人们欲求的结果和将要达到的标准,它是行动的指南。学习目标确定之后,它便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对学法的掌握,只有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才能做到有章可循。一般来说,人们确定目标后,总要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借助一定的手段来实现它。而特定的方法、能力、手段总是相对于一定的目标而言的,学习目标和学法的关系正是如此。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及实践能力。
二、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探索教师的指导技巧
目前教育价值观和功能观正出现空前的裂变,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转变传统角色,创设了有利的条件。呼唤教师从观念、能力、方法等作出一系列变革,以崭新的角色迎接研究性学习的挑战。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一些为大多数学生所关注并易于在实践中学习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构建学生兴趣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转换角色,更大胆地追求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在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一种有益于学习研究的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可选择一些章节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将部分内容变教师讲授为学生探究,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自主性实验等,鼓励学生更多参与到研究学习中。教师在教学意图、学习方式、参考资料、评价方法等方面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以"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课为例,学生经常听说DNA,但对其独特的双螺旋结构缺乏直接的感性认识,原有教材也没有要求学生制作双螺旋结构。但教师可以设计"DNA结构的探索与模型制作"教学探索课,鼓励学生从环保角度选材、两俩合作,通过自主钻研、课前酝酿与准备、课堂制作与展示,师生互动评价等方法,使学生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DNA,增强了动手与合作能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研究性学习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也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必要补充与延续,彼此相互联系与渗透。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应更多关注课内知识,关注课内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能否通过研究产生对课内知识的问题意识。
四、及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索引或研究方向
心理调查表明:学生更乐于接受来自同学、朋友之间的想法和建议。对刚涉足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而言,除了端正学习态度外,如何选题是大多数学生所关心的。教师应多为他们介绍同龄人开展的研究、教育部门(如教委科研处、科协青少部)近年来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评选中的学生研究课题等参考资料和研究指引。这些现成的选题及参考资料,不仅使学生参考他人的研究视野,也能从中对比和汲取。但任何一项研究都并非十全十美,原创性创新固然重要,但发展性创新则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教师应倡导学生从他人研究中关注身边事物和热点问题,留意其研究和发展,并找到其中的不足与缺陷,以寻求新的问题意识。
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研究性学习平台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迁移 合作 情感 创新
小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主要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因而,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是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最主要的途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在于开发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教给人们更有效地创造。因而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当前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课质量的一个关键。
根据我的学生在数学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他们学习数学课的实际情况,我在数学课研究性学习实践中遵循了这样的策略:
一、注重主动探索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创造性只有在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这就要求创造性数学课教学要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使教学活动充满创造性,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而这种创造学习正是学生不断探索,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才能把传授知识、发展智能和培养创造性统一起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数学课教学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承认学生潜伏着极大的由已知转化为未知的能动力,并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养成学生的探索习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培养“创造型”人才,要变教师的手把手教为学生的自主实践、自我总结、自我提高。
1.使学习形式具备活动性
学习形式的活动性就是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动中学”,在“做中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作用之一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发展的一种基本而重要的策略就是在数学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真实的活动场景,让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最大公约数后,我让学生探索“4和1,2,3,4,5,…,20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否有什么规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将这些数的最大公因数列成表,再观察,继而发现这些最大公因数呈规律性的变化,即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而这正是函数思想的萌芽。通过活动,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且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获得对客观规律的把握。
2.使学习内容多些生活性
学习内容的生活性是指把数学课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注意拓展数学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课时多角度多层面地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数学课和生活的关系是树与土的关系。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叶茂。数学课研究性学习应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对现实生活的排斥,参照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天地,让学生在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中,生命的体验得到充实和丰富。值得肯定的是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诸如数学与生活、数学与交通、数学与购物等专题。我们不仅要用好这些内容,还要适当地拓展。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数学课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数学课课堂教学就成了课堂生活,数学课的魅力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在小学数学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具备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数学课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数学课课堂与社会生活接壤,让学生不与生活剥离。教师还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的氛围,激发他们产生探究欲望,让数学课研究性学习课堂里的准备和训练成为明天学生生活中享用的资本。练就学生主动探究,刻苦钻研合作交流,大胆质疑的本事,为他们将来参与社会竞争、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提供保证,着眼于学生、放眼于生活和未来,让数学课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真正地等同起来。
二、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生所采用的策略,在老师的眼中也许有优劣之分,但学生的思考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别,都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所做出的努力。只要过程以及答案具有合理性,就值得肯定。这为树立学生自信心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机会。例如,我在教学五(上)的“尝试与猜测”专题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时,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鸡兔同笼用假设”,而是让学生体会“尝试与猜测”才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形式,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情况,并对得出的情况分别进行检验,最终得到问题的结果。当然也可以画图得出问题的结果。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经历“建立假设―检验假设”的过程,发展学生自己进行判断的能力。
三、注重优化方法
通过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之间健全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合作与竞争能力,这是在创造性数学课教学中要求每个教师注意的问题。
1.注重合作,调动情感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合作,它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及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来达到协调、融洽。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尊重和信任以及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完成好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间相互合作,以及师生间的配合默契是完成课堂教学的关键。如,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变换分组的方式,或采用按行、列、座位、男女生或采用自由组合等多种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与其他同学相处,使同学之间保持融洽、协调的气氛,减轻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负担。
2.分层组合,互动竞争
竞争是激励学生好胜心,取得优良劳动成果的手段。它利用情感动力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成功的喜悦得到增强,因此,劳动效率会有很大提高。竞争的方式有个人竞争、团体竞争、自我竞争和能力分组竞争。例如:课前可采用自由组合小组预习教材内容、收集有关材料,进行尝试性的实践;课中针对学习过程开展个人或团体竞争;课后,对学习成果可开展横向的自我竞争,使自己在不断竞争中提高、超越。
3.积极评价,鼓励创新
中学语文对话教学中学习方式的优化实施不是机械地照搬某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而是针对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需求和现实可能性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方案。它着眼于不同的的课型和特定的教学问题的解决,立足于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其实施策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创造性,在语文教学的诸多课型中,优化实施最典型的就是阅读课,其思考拓展的空间与形式宽广而丰富。
阅读,是阅读主体通过与阅读对象(文本)的对话和交流,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以达到构建“新我”的创造过程。阅读的实质和对话教学以及学习方式的优化理解,为我们的阅读课的学习方式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行为准则。目前有的学者根据学生的发展和中学阅读教学两方面需要,把阅读教学活动分为五种类型:即浏览性阅读、理解型阅读、鉴赏性阅读、借鉴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根据这五种类型,可以设计出五种对应的阅读课,并且将其与一定的学习方式相结合,使学习方式的优化落实到具体的不同类型的阅读教学活动中。
(1)流览性阅读——泛读课
针对这种阅读类型,我们重点是设计出泛读课,进行浏览性阅读能力训练。可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实施策略可以这样优化设计:自主查找资料——感知理解——观点交流汇报——价值评判等环节。
(2)理解性阅读——精读课
针对理解性阅读,我们设计出精读课,可以组织学生就文本的重点、难点、特点质疑问难,达到深入把握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目的;与这种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可以采取合作探究式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组织学习,具体的实施策略可以这样优化设计:自读感知——多重对话——质疑问难——自我总结。
(3)鉴赏性阅读——欣赏课
鉴赏性阅读,指为获得审美愉悦而进行的阅读。针对理解性阅读,我们设计了欣赏课,对学生进行鉴赏性阅读能力的训练。可组织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典型作品和课外的经典名著、精美时文。教师应当加强鉴赏的方法指导,并让学生深入体验,可采用体验式学习方式,具体的实施策略可以这样优化设计:自主预习——诵读涵咏——情境体验——感悟交流——拓展延伸。
(4)借鉴性阅读——读写课
借鉴性阅读,指的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阅读。针对借鉴性阅读,我们设计出读写课,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进行借鉴性阅读训练,可以组织学生揣摩分析范文,选定一个角度进行模仿。与这种阅读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活动可以这样优化设计:自读指导——集体讨论——作品分析——品读促写。
(5)探究性阅读——研究课
探究性阅读,指为研究特定的问题而进行的阅读。这是一种极有发展价值的阅读。通过精思细审,参照比较,使认识更全面,更深入,以至于产生创造性的见解。它可以锻炼阅读主体的才干。针对探究性阅读,我们设置研究课,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问题展开探究。与这种阅读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活动实施可以这样优化设计:问题的提出(发现)——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讨论心得——问题解决——书面报告。在此提供笔者的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案例来说明:
研究性阅读设计
研究内容:大秦兴亡之启示
取材范围:(1)文本材料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苏洵《六国论》,杜牧《阿房宫赋》
苏教版语文读本二:贾谊《过秦论》,苏轼《六国论》,苏辙《过秦论》
(2)音像材料《复活的军团》
研究步骤:
一、材料解读(1周)
1.学生结合工具书自主解读教材中的有关文章,疏通文意,理解主旨。(对于文言解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在阅读中标划并提出,由教师协助解决。)
2.提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想,与小组同学一起交流解读心得,通过讨论加深认识。
3.观看音像材料,拓展阅读视野,丰富知识积累。
二、论文选题(2课时)
1.阅读往届学生研究性论文佳作,了解研究性论文的写作方式。教师点拨要点,作出本专题的论文选题及写作指导。
2.分析总结自己的阅读心得,确定研究的方向,报出论文题目。
3.论文选题交流。学生展示自己选定的题目,并简单介绍写作思路(或提纲)。同学共同评议,明确写作方向。
三、材料整理与搜集(1周)
1.根据选题重新阅读指定篇目,搜集整理相关的素材。
2.围绕选题拓展阅读空间,或上网搜索,或阅读相关书籍,摘录素材。
四、论文写作(1周)
整理素材,梳理成文。
五、论文交流(2课时)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4班的李悦悦,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学期以来我的收获以及对寒假生活的计划安排。
进入树德,是我们一生的转折。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感悟了太多,在师长的关爱下,同学的鼓励下,我们成长着,收获着。多彩的活动,丰富着紧张的学习生活,从秋季运动会到12.9歌咏比赛,再到研究性学习,它们不仅带给我们轻松与欢乐,更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自信的力量和集体的温暖。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学习着,快乐着,虽有几多失意,但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
大家都知道,初二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重要性不言而喻,也许许多同学目前还沉浸在考试的失意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让我们抓住还在掌控中的时间,去实现下一次有力的奋飞!我想说,机会就在眼前。寒假的到来就是一次自我调整、自我规划的大好时机,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寒假打算:
1、接近社会,感悟社会。众所周知,实践能力是我们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我校是寄宿制学校,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跳出这个瓶颈,我们应该趁这次寒假的机会,更多的触摸社会,在社会综合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的种类很多,如社会调查、参观寻访等,而多种多样的活动,则更能锻炼我们各方面的能力,所以社会实践不但能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更能让我们在实践中锤炼成才。
2、对自己总体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地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在这次寒假中,我们能够更仔细地整理出自己的问题,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在自我总结中,我们应注意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针对自己的问题合理安排寒假学习时间。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自主学习计划,力求完成最高效的学习,在寒假中我们需要加强软弱学科,保持强项学科的优势,让自己以一个全新的姿态迎接寒假后新学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