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范文第1篇

一、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目的和作用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其强调不论是求学者还是治学者都必须会思考和质疑,任何人没有疑问或思考就不会有所成就。“疑”和“思”是一种密不可分的统一关系。“学”必须建筑在“思”的基础上,而“思”又必须依赖于“疑”,由此可见“疑”的重要作用。故明代大学者陈献章对此说得更为明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真可谓是至理名言。这是因为,“疑”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去分析、探求“问题”,以至于最后解决“问题”。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知识,重点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设法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故叶圣陶老先生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成功地创设教育情景,进而合理设疑、不断激疑、连续质疑、科学释疑,既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探究动机,不断给学生提供积极思维的契机,使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进而去主动学习,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思考。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合理地设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的模式

小学数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常言:“教无定法。”探究式学习更是如此。模式不等同于模式化,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决定了模式只是个可操作性的参考框架,起一种参照作用。如果只是呆板地去执行模式,教育方式中的探究精神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只能是空谈。因此,数学课堂应有所创新,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必定是丰富多彩的、是生动活泼的。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关系密切,如:算一算家中一年的存款利率是多少?这个月你用了多少钱?妈妈今年48岁,儿子年龄是妈妈的1/2,儿子今年多少岁?……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将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数学问题应用到探究式学习当中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让学生从小树立起“学数学真有用”的思想,同时让学生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措施

1.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焦点在集中到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来,促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这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疑,既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积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可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设问:沿着40米长的道路两边每4米植一棵树和沿着边长10米的正方形池塘边每4米植一棵树各需要多少棵树苗?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思考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能引起其比较性思考,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然后分别作答,从而使其对教学内容真正地掌握和全面地理解。

2.精心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1)教师的备课要以关注学生为宗旨。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备课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准备,而不重视学习的主体――学生,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以学生为主导地位,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取知识,所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非常重要。从这一认识出发,教师在完成教案的同时,应仔细分析学生情况,针对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学案”。其包括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的主要内容、需要准备的学习材料、学习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教师的期望等。其中有些栏目要根据学生实际,做到因人而异。例如:预期的学习目标要根据学生实际分层设定,使其有变化。其他栏目则由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填写:学习的收获、存存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栏目主要为下面的教学法反馈与矫正提供有关信息。这一教案的实施,能使教师教学目标更为清晰,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

(2)及时进行教学小结。每堂课的教学小结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进行反思、反馈及矫正,每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小结应有一张反思卡进行记录。探究式教学中如何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行为更好地符合探究式学习的要求,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尽可能做到一课一思,认真填写反思卡。反思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选取的探究方法在实施后的得与失、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要求学生能举出实例)、教学中印象最深的事件、个案学生的记录、下节课的打算等。反思能为下一步的调整提供条件,同时,这样的反思活动能促使教师彼此间对话与交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症下药。实施学生谈话制,教师要制订好谈话的目的,设计好谈话的内容,根据目的的定向选择一部分学生进行座谈,记录学生的反映,并写下教师的座谈体会。教师根据以上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办法,使教与学的活动尽可能地达到预定的理想目标。

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范文第2篇

物理学的发展表明:人类的物理知识来源于生产和对自然的观察,特别是来源于物理实验。同时观察和实验又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跟人类探索物理知识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必须十分重视探究实验的教学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重要作用:它是使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通过它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加深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2.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特点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知识的过程。这种思维程序由如下各个要素组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实验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容,还知道形成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理解,使学生从单一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学生的这种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索当然不同,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探索的内容是已被人们所证实的,探索的时间是有限制的,探索的途径是条捷径。

3.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选择

一般说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比较适合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

(1)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内容。如控制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研究电阻与材料的关系;控制材料、长度相同的条件,研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控制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研究电阻与长度的关系。最后总结归纳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2)通过观察、分析较容易直接找出规律的内容。如“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液体的压强”,“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等。

(3)使学生正确建立概念。如,密度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使学生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然后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再分别计算每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比较各自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可使学生“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

4.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进行

(1)提出问题。在探索性实验教学中,常常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前,教师联系前面引出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结合撬石头的实例,提出“用撬棒把大石头撬起,怎样撬才能更省力?”通过学生回答和教师指导得到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有某种关系。然后请学生们自己做实验探究规律。这样做可使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探究实验有良好的开端。

(2)猜想与假设。通过集体思考、相互讨论等方式去猜测问题可能的原因和答案。该环节是使学生思维发散最为活跃的阶段。而初中学生进行探索大多是在课内完成,这就决定了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目标应相对集中。教师要适时恰当地控制学生发散的思维,充分利用各种方式突出探究的主题和目的。要防止无目标地进行探究,以免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请你们用手轻压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用力重压桌面再做一次,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保持压力相同,使手分别在桌面上和桌面背面(较粗糙)滑动,体会两次感觉不什么不同。”学生就会猜想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时,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他们的猜想,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也要挖掘其合理的因素予以鼓励。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本环节目的是为了检验猜想与假设的正确与否制定方案,所制定的方案应包括探究实验所用的方法及所用的实验器材。如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时,所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应控制电压、电阻两个量中的一个,研究电流跟另一个量的关系,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我们先控制电阻不变研究导体两端的电压变化时,导体中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需要哪些器材?这些器材应怎样连入电路?请同学们画出实验的电路图。”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多数是通过实验去收集证据,为最终得出探究的结论找到事实、实例与证据。实验操作时,一般要求测出三组或三个以上数据或情况,以便从中看出隐含的关系或规律。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于各组之间,如发现个别学生有困难,在操作上或对仪器的使用上有错误,应及时作适当指导,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正确进行测量,以减小误差,防止不应有的事故。

(5)分析与论证。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归纳与分析,从而得出某些规律,找到某种关系。分析与论证的方法一般有:运用归纳得出结论、运用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运用比较法得出结论。

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73-02

引言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积极向前推进。教学实践特别强调:通过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调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因此,课堂教学实施实验探究式教学时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最佳学习方式。

1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探究式教学时以探究式未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包含着两层意思:即什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和什么是探究式实验。“探究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2]。探究式实验即重视规律的验证,实验技巧的培养,又强调让学生通过实验在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上获得感性体会[3]。简单的说,探究式实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结论的解释。探究式实验开放性比较大,实验的设计、数据分析以及实验结果评价等离不开学生自己,完全不同于那种:“已知化学原理――验证――应有”的“照方抓药”的模式[4]。

2 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

探究式化学实验要求学生用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对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根据现有条件制定不同的方案、验证方案、得出结论。其中,科学性、创新性、简约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原则引起设计者给予足够的重视。

2.1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探究式实验设计的核心原则。科学性是指探索性实验设计中的实验原理、装置原理、操作程序和方法都是必须与化学理论知识、试验方法论、实验教学论和实验研究过程相一致。

2.2 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探究式化学实验设计的灵魂。创新性是指实验设计要敢于突破陈规,独到于新颖、独特、巧妙之处,能反映新事物、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思维等。一个成功的探索性实验设计必须反映实验设计者独出心裁的构思。

2.3 简约性原则:所谓简约性是指要尽可能的试验方法和实验装置,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仪器,在较短的时间内可完成效果明显的实验。

2.4 趣味性原则:实验内容除课本外,也应该选用有关日常生活、环境、军事、能源、生产等实际中的问题,通过探究来解决与人类自身紧密联系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长他们对新知识的探求欲,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创造欲。

3 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模式

在具体操作实践中,探究性试验教学可因实验内容不同,实验主题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但其基本步骤应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实验假设,结论及应用。

3.1 提出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能够激发学生思维,需要探索的问题当学生感到所面临的问题解决又不能很好的解决时,就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直至最终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创设实验探究问题情境,制造探索的氛围[5]。当然,这些问题应当是通过探究活动能够解决的,并且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3.2 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是学生运用已有化学实验和实践经验,对问题的可能答案进行猜测,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3.3 设计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在设计实验方案时给学生以不要的方法指导,注意实验设计的层次性和典型性,使学生逐步掌握统筹问题、分析问题及控制实验变量的意识,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而确保实验结果的公正性。

3.4 进行实验并验证假设:通过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正确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科学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引导下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3.5 结论及应用:这一阶段包括学生诊断和教师评价。在各小组做出实验结论后,组内成员首先要认真总结自己的实验和探究过程;然后进行各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各小组的探索过程和思维结论,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调整或重新设计实验方案,使自己的实验探索过程更加合理;最后,老师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和评价[6]。并将好的方案应用在实践中,拿到新的情境中来解决问题。

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实践

实际上,物理和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指引了物理教学的发展方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物理理论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得物理教学生活化,即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理解物理知识,再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这样的教学思想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掌握物理知识的这种方式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凸显教学的主体性。

一、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物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才乐意参与到物理教学活动中,渴望接收物理相关知识。而物理教学生活化正是将这些枯燥乏味的物理理论知识寄托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讲述的,这样的传授方式将避免学生厌烦情绪的产生,让学生能够贴近生活地感受物理的魅力。可以说物理教学生活化可以将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让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学海无涯“乐”作舟。

2.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初中生是在初三才开始学习物理的,而初中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所以对那些有着很强具体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薄弱的学生而言,物理学习之路是相当艰辛的,从而导致物理教学比较低效。然而,如果将物理教学生活化,即将物理理论知识中抽象的东西转换成学生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如此便能够将物理理论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获取物理知识,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此外,由于物理理论知识与生活的结合,学生在记忆物理知识时不再是死记硬背,对公式也不再是机械地套用,而是能够从本质上理解知识点并且能够运用知识点。

3.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理念,它强调教学活动应当注重“人”的发展,而不是机械式地教学。具体到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就是让初中生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保障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生活以及生存的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下,教师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物理教学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学习物理,深刻理解物理知识,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利用这些物理知识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所以说,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还有着帮助实现“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

二、对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1.课堂导入生活化

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甚至是自主探究;而失败的课堂导入将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的教学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要实现生活化,首先需要将课堂导入生活化,采取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课堂导入,防止直接灌输知识的突兀与尴尬,让学生拥有熟悉感,以其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将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让学生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教学过程活动化

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进行语言描述将很难把抽象的物理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学生也不易吸收。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知识点,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设置一些特定的活动或场景,将知识点置身其中,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认知,而不是单纯地听教师讲述。也就是说,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创建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深刻领略、熟悉和掌握物理知识。

3.教学作业活动化

作业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而设置的,于是,作业也应当活动化。也就是说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应该是单纯的书面练习题,而是多样化的作业形式,让作业也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举调查类作业为例,这种作业形式就不是单纯地做题,它需要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在学生进行该类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相应的动手能力也得到提升。同时,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反过来将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意义体现在:一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三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践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导入生活化,二是教学过程活动化,三是教学作业活动化。教师应当重视新课改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生活化的教学,在生活化物理教学的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创新,使得物理教学更具趣味、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范文第5篇

高中语文“人文性教育”问题对策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界定和作用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人文教育可以从三个层面上理解。第一层面是人文主义教育,第二层面是人文学科的教育,第三层面是“成人”教育。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主要体现在以上的层面上。

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的作用,对学生的人生成长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教育成对社会、家庭、自身负责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而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快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育对其各方面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新课标实行以后,大部分地区素质教育开展迅速,但是由于一些体制固有原因,导致实施的力度和深度不够,体现在语文上就是对语文人文性教育的严重缺失。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缺失原因及后果分析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语文课程中对于人文素养提升的实践活动太少。语文的课程安排相对较零散,教师的备课和组织课堂活动不能达到积累延伸的作用。尤其是高一课程的繁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相对不够重视,把语文仅仅置于“听、说、读、写”的境地。这样只是凸显了其“工具性”的特点。加之在高考的压力之下,高一的学生就已经过早的进入备战状态,使得教师不敢“浪费”时间组织一些“人文性”的活动。比如,学习保护大自然、组织慈善活动、义工服务等等。学生置身于书海之中,自身建构缺失,使得个别学生的素质令人堪忧。第二,语文高考卷中难以考察,高考仅仅考的是学生的文化水平,针对个人素养的考察缺失,不能像美国高中生一样在申请大学的时候必须有一项:社会服务的项目评分,这是我国的高考制度使然。第三,社会需求使得学生在选择时“重理轻文”。对语文的不重视,学生更愿意学一些实际能应用的学科,而忽视语文的学习。究其根本就是学生对语文学科地位的认识不到位,教师的引导重视也不够。语文“人文性教育”仅仅是出现在教学目标中,而没有落实在课堂上。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会导致以下不良后果:首先,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人际交往能力不够。对于象牙塔的学习,最缺乏的是对身边实际生活及社会的认识。与社会脱节,与身边的友谊、亲情脱节。比如,笔者的班级中,在一次月考过后,同桌两个学生A、B针对谁分数高的问题有了争执,不懂得互相学习,却反而相互嫉妒。其次,学生的性格可能会有一定缺陷。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缺失,对孩子成长中价值观的培养就会出现漏洞。例如,现在学生中有部分不够关爱自然,不够关注弱势群体,没有同情心,没有责任心等等问题。当他们走上社会时,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最近的新闻中发生的“个别青少年在路上因心情不好飞踹老人”等负面新闻。说明教育如果缺失了人文性,后果严峻。语文教育名家钱梦龙在他的教学中就一直体现这样的观点:关注学生成长,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增长知识,更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语文人文性教育的缺失问题,对孩子的成长无疑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要注重“人文性”的教育,培养国家需要的、家庭需要的、社会需要的真正的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其“人文性”的作用。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实现高考制度的适当改革

目前,功利性的教育和功利性的学习,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只有“分数”。如果我国的高考制度能在考察学生知识素养的基础上,添加人文素养的考察项目,如建立“社会实践”科目,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城市建设、家乡建造中去,感受人与人的关爱,感受情感的流动与传播。关爱弱势群体、关心朋友家人、学会体谅他人,增强学生的信任感、责任感。建立考察学生“人文素养”的制度,并建立监督机制。

(二)提高语文的传统地位,精选语文中的精彩华章

首先,学校要重视语文教育。其次,语文课本内容要做调整,精选篇目,可以选择与时代相结合的篇目,进行学习。对于《诗经》、名著等的优秀篇目多选。再次,要给任课语文教师和学生一定的权利,可以有一定学习语文篇目的自由选择权。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学习中多设定课堂活动和情感教育环节。使得“人文教育”在语文课本上,也在学生生活中散发光彩。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综合素养

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在教学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真切的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语文教师更要在不断教学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自己的提升带动学生的提升。只有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提升了,才能带动学生的提升和发展,“爱的教育”才能发生奇迹。

(四)不断改革教学策略,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