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独立思考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独立思考 学生 题目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62-01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看似活跃的氛围下,常常只有那么几个同学在与老师上课,而多数学生只在静静地等着老师将题的解法写在黑板上,然后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做其他题目时,进行套用,致使自己的思维停留在依赖的层面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下降,创造力就无从发展。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使学生形成高效、统一的固定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要解决此问题,必须从源头进行整治。
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简单归纳如下。
首先,与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弊端有关,在原来的教学中,老师只注重单方面的讲课,不停地灌输,不关注孩子的负荷,使学习出现一种被动的状态,孩子缺失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虽然现在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要直正实现,却任重而道远。有些老师虽说是素质教育,但本质没有变化,只是换汤不换药,例如:在学乘除法时,老师先出11×9=?让学生自己算,显现学生的独立能力,当一个学生回答:“将11拆成10+1,9变成10-1”时,老师会赞扬该学生,然后说此法的妙用,这种欲放又收的结果还是孩子跟着老师走。老师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开展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又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长此下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被遏制住了。
其次,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实行,独生子女在家中过着小公主、小皇上的生活,从小就倍受娇宠,他们的事情,凡是父母能帮忙的,基本上都被父母包办。已入学了的一年级的孩子,整理书包,做值日,甚至拿书包、削铅笔,父母全都代替了,他们放学后最多的现象就是等待父母来帮他们做这些本应该早就会做的事情,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往往就觉得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他是在为父母学,为老师学,就没有责任心与主动性,他们往往只是凭自己的一时兴趣去学习,对于需要动脑筋的问题,他们有时就觉得很麻烦,不想去思考,还是等待他人的答案来得方便。长此下去,就有了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
最后,学生对独立思考的认识还不够。在相关人士的问卷调查中,在“你觉得在数学学习中独立思考能力重要吗?”的选项中,只有25%的学生认为很重要,可以锻炼自己,有20%的学生选择“一般”,更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根据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独立思考的认识还不够,这不仅与学生自身的态度有关,而且与老师的引导有密切的关系。
二、针对以上问题,有以下解决方法。
1)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修正,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氛围,带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积极对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就上面的乘法例子,在一个同学说出方法时,老师不但应表扬这个学生,还要鼓励他想想还有其他的方法没?并问其他同学的方法,鼓励那些没想出方法来的同学。
老师一般喜欢那些学习好的学生,但是,作为小孩的启蒙者,老师应看到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有所提高的。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自由想象。老师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展开讨论,用和蔼的、商量的口吻,少用正式的语气。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当小学生对某一件事感兴趣时,他会积极的参与其中,并注意力非常集中,因此,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引发同学的进一步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思考。例如:在“求比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时,可以看成两堆相同数量的苹果,在电脑上模拟,一边拿走几个,剩余几个,与另一堆进行比较。然后在屏幕上列出计算式。
3)提供答案不唯一或解法不唯一的题目,引导学生的思考。这类题目可以使学生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在解决问题中进行独立思考。例如:应用题,“小华有20支笔,小红有15支,________?”学生可补上如下问题:两人共几支笔?小华比小红多几支?小华给几支小红两人同样多?小红再拿几支就与小华同样多?小红比小华少几支?小学生喜欢略有挑战性的问题,难度太大的问题,会导致学生丧失思考的积极性,如果太简单,又不喜欢去做。老师在提供一些这样的题目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认知水平出题。
4)找一些学生身边的问题,作为数学素材,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日常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例如:在学习了简单乘法后,让同学结合实际,谈论乘法的作用,这样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积极进行思考。
5)提高学生对独立思考的认识。时不时的给学生留一些思考题,让他们课下独立思考,一旦想出来,那种独立思考成功后的喜悦使学生更加的喜欢思考。
6)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老师与孩子家长相互交流,共同培养学生好的生活习惯,摆脱依赖心理。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习惯 独立思考
吴正宪老师在《我与小学数学》中说:回首四十余载的教师职业生涯,如果您问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千言万语浓缩成一句话: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说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能列举出很多:倾听、观察、反思、质疑……这些习惯都很重要,每一个习惯的习得也均非一日之功。下面,我结合自己在中年级的一些教学实践,来谈谈关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意义
首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是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落实。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其次,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是学习活动产生效果的主要标志。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的观点,如果在学习的时候没有自主、独立的思考,只是被动地照着学,得到的知识再多最终也不会有大的作为。尤其是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必须经过学生深入的独立思考才能够得到理解与消化。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行为,就证明学习活动产生了效果,当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觉、稳定地出现,就说明学生走上了科学化学习的智慧道路。
最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终身受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们逐渐意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有益于学生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对学生的继续教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二、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途径
1.做好预习,培养独立思考意识
预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在课前或课内进行的自主学习。三、四年级时,有些学习内容就可以开始采取先预习再课上交流的方式。如在学习《积的变化规律》时,我借助例题,了解学生独立完成的情况,再针对具体情况展开教学。有代表性的结果如下:
学生在预习时他的思考就开始了,也许是收获,也许是疑问,当学生带着这些经验进入课堂教学时,他的学习就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尤其是中年级学生,正处于从无意学习到有意学习的关键期,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进行思考、质疑、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起点。当然,教师要选择好适合中年级学生预习的内容。还有一些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学习新知前以前测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已有基础,这也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契机,尤其是学生经过思考后,更想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渴望交流,从而能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不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2.课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主阵地
课堂,对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整个课堂学习中,对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培养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教师、同伴及学生个体等多方面。
(1)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和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
教师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首先要舍得花时间,要有静得下来的定力。不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课堂效果,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获得。其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力,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体验思考的愉悦,以及通过思考带来的成果。教师的提问要减少“是什么”“怎么样”“对不对”等问题,增加“为什么会这样”“到底用什么方法能解决”“还可能会怎样”等探究性提的比重。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出示主情境图:
学生读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人参加队列表演?学生列式后,教师提出如下追问:
为什么用乘法?
解决这个问题你会选择估算还是精确计算?
14×12的结果到底是多少?(可以自己想办法算,也可以借助点子图先圈后算。能自己想办法,又能用点子图最好。)
这三个问题都需要学生想一想才能回答,而且要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说理,这样的提问有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以及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学生积累思考问题的经验。从中年级开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将提问侧重于数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或已有学习经验的链接点上,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使问题更具挑战性和思考性,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知。
(2)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而学生“数学地思考”的外显形式是能够“数学地表达”,同时,当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时,又会反过来促进主体数学思维的成熟。因此,在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急躁和打断,认真倾听学生的思考结果和对思考过程的解释、如何解释同学或老师的质疑、如何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提升等相关信息。当然,表达不仅限于语言,还有其他形式的表达,我们通常会请学生把想法表达在白纸上。
例如,在学习“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时,学生共出现了好几种情况,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大家没有交流完,教师把几种情况拍照记录,发给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观点,学生对比、分析,先独立思考,再在下一节课进行集中交流,并达成共识。
这节课上,教师没有直接呈现正确的程序告知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先自我表达思考,学生面对几种不同的竖式写法,表达观点,再达成共识,从而感受到“计算程序”的合理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实,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能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教师要有职业敏感,学生呈现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虽然我们有课时的限制,但是教师在实践中也要处理好展开与压缩的关系。
(3)教师要对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进行方向性和方法性的评价
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和采用的方法往往决定着任务完成质量的高低,没有恰当的反馈评价不利于学生获取合适的思考方向或有效的方法。同时,教师对方向与方法的反馈评价不仅能够矫正问题,还能够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课堂上动态的,学生表达想法时教师的指导性作用不可小觑;二是静态中对学生成果展示的评价、引导。
3.利用练习,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形成
由于小学生受年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新的学习内容比较难固定在认知结构的原有概念中,所以练习几乎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练习是数学学习活动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对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方法的获得,还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练习”的指导,以更好地促进独立思考习惯的固化。
正确的独立思考是建立在对所给信息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分析信息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第一步。在中年级指导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通常带着学生一起审题,并就思考过程带领学生完整经历。具体做法是:先一起x题,然后寻找题目要义,并以做记号的方式将要求分解,然后分析题目的信息,找到关系,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最后指出解决本题应该注意的事项。实践中,我尤其注意鼓励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记录、外显出来。与课堂上学习新知的放开有所不同,在练习环节,对于学生初次碰到的习题类型,我通常以板书的形式呈现整个解题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思考路径,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为更好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这样的过程表面上看虽然烦琐,但能够帮助学生有顺序、有逻辑、严谨地思考问题,这是学生脱离“支架”向独立思考转变的关键点。
练习中,学生出现错误是难免的,纠错的行为是必须的。纠错,也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好时机。实践中,先帮助学生明确纠错的作用和重要性,再引导学生主动检查是否有错误需要纠正,然后思考出错的原因(对概念的理解不清晰、审题不够认真、思考有误),第三步在错题旁边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便在复习时让原有的错题提醒自己应该注意的具体事项。纠错实际上也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与审视,是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过程。
4.营造研究氛围,促使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还需要学生能够将数学这个工具在生活中进行实践操作,在真实的、可操作的情境中主动地、独立地思考,加深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感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完“认识更大的数”这部分内容后,我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一些大数。一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大数和大数据是一样的吗?”他的问题又引发了几个同学的兴趣,于是,几个学生形成一个研究小组,借助网络、教师、家长等资源,开始研究起大数据,并在班上进行汇报,收获颇丰。
其实,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作业,如三年级学习完周长、面积,我们会留“附小操场有多长”“附小足球场有多大”的实践类作业,这类作业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会遇到各种挑战。我们还会跳出数学,帮助学生创造机会,如会在课前三分钟让每个学生做评委,发评选单,给每个演讲者评价。这样做的想法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很好的途径之一。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有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但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在一个班级中,存在一些学生懒于独立思考,总想有现成的“馅饼”掉下来;存在一些学生想要思考,却不知道从何入手。这部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关注,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如何帮助他们获得更大的进步。
本文开始,谈到每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最后,借用吴正宪老师在《我与小学数学》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观点:身教重于言教。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千万不可低估教师的“潜移默化”。好习惯的培养要持之以恒,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需要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与大家一起共同践行。
【参考文献】
[1]叶立军.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一、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气氛,创设独立思考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那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自己亲密的朋友。这样,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就处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气氛中,为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提供较好的环境。要创设这样的环境,我想,首先在学生座位编排上,不局限于两人一桌,全体学生面向讲台的单一坐法。可经常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甚至坐成半圆弧形式,便于展开同学之间讨论,发表各自意见,使他们养成不懂就问,有意见就发表的意识与习惯。
其二,教师要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要看到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用商量的口语与学生展开讨论。如学生在饶有兴趣地学习了不退位减法时,我故意在习题的最后一题设置障碍出现了一道退位减法,这时部分同学被难住了,他们处在既想解决,又难解决的状态中,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下节课你们最想学什么呢?这时他们就会被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所作用,说:“退位减法!”其实这正是下一节课的学习重点,可这样的引入,远比老师说明天我们要学退位减法,要求达到……要求的效果好得多。同样,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的语气、神态也要和蔼可亲。这样,他们就会喜欢你这个“大朋友”,从而相应地喜欢上你教的这门功课,这样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的与主动性也会被调动,学生能从自己的不同想法中自觉地进入知识的探索中。
二、提供“开放型”的材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开放型”材料的提供,首先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达到问题解决。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同时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养成思考习惯。那怎样提供“开放性”的材料,我认为首先要把握好两个度。
(一)要给学生在选择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度
如教学100以内加法这一课中,我提供了以下材料:商店里有各种玩具,小熊猫每件25元,小汽车每个42元,飞机每个38元,小白兔每个17元,如果让你去买,你打算买什么玩具,应拿多少钱?列竖式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在参与购买物品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他们不知不觉地发挥了平常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探索(一次买完成可继续确定方案购买第二种商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购买方案,把典型的竖式抄到黑板上,再接着引发学生观察矫正,从中掌握百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在这种开放性的自列竖式探索计算方法中,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思考。
(二)要给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有一定的开放度
如教学第四册“比多(少)求和”两步计算应用题,义务教材有这样一个例题:“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280棵。苹果树和梨树共几棵?”我们在教学此例时没有直接单一地投入例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来编出多个以最后“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给出一个问题:“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问题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补上苹果树和梨树各多少棵,教师对具体数据略加调整写出:“果园有苹果树1400棵,梨树有110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第二步要求学生改编其中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应用题,分组讨论到底有几种改编方法,并分别列出算式解答。
第三步教师提出以上这四种改编方法为什么只有两种列式方法?这两种解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再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进一步识识题目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由此看来,以上的教法改变了传统的例题教学,采用开放性的编题引入。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认识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横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解题规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促动学生去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到参与思考,获得新知的成功喜悦。
三、增强数学材料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予思考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他就会主动地去参予,而不觉得是一种负担。由于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特点及不同学生特征,使教学内容旧中求新、平中出奇,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手段诱导探索,促使学生主动地、独立思考。
(一)化静为动,发展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从而促使其主动地去思考。
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我便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既使学生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再例如在教学案例(二)中,我也以动手操作引入,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以生活化材料作为数学素材,提高学生思考热情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独立思考能力;培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一贯主张灌溉式教学、填充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学生更多的是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极为不利。独立思考能力作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对于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众所周知,独立思考能力是思想成熟重要标志,不会因他人思想的影响而随意改变自身所想。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设计教案时作为重点加以详细规划,以确保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1、小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作用和意义
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脑力活动,对于自身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自身的逻辑思维的运转,不借助外界任何思维的帮助,分析问题的的本质和特征以及问题的突破口,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1]。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心智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对于此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具有非常巨大的教学意义和教学作用。在小学教育中,心智发展、思维构建、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可见,小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九年制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部分。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春风中,小学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灌输数学知识,而是更多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彰显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综合素质培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2、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问题进行分析
虽然素质教育改革的枪声早已经打响,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无法一时间摆脱掉传统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传授为本位,学生更多的是担当接受知识[2]。在接受的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相关知识点,耗时耗力,对于思维的发展极为不利,往往导致学生的思维过于局限在某个领域,形成思维定势,严重缺乏相应的思维锻炼。由于学生的接受地位,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性。教师成为了知识传授的操控者,局限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习模式成为抄写知识点、记住知识点、理解知识点的一种机械化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另外,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教育目标不是综合素质的发展,而是追求升学率和高分数,致使学生的作业负担比较重,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更多的是对数学问题进行逻辑上分析。如此,学生成为作业的奴隶,何谈学习的主动性,更不用说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
3.1通过探究式教学,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探究式教学更多是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和方式,运用学生的思维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的指引者。学生可以对数学问题进行详细地解读,独立思考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多方面发展。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不必直接点明面积等于底乘以高,再乘以二分之一,可以通过探究性数学实验,打破三角形面积多次测量高低的一般规律实验,而是以点线面的研究方式给予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数学实验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予每个小组一定量的弹珠,以弹珠的形式来探索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进而研究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摆弹珠的形式,组合成线和面,让学生自我思考点线面之间数据关系。如此,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2通过快乐教学法,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思考
学习氛围是学习知识的重要助手,可以带动班级学生的成绩整体上的上升,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快乐教学法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营造独立思考的轻松氛围。例如,在学习数学加减乘除多项运用题计算时,针对“小明拿着30块钱,到超市里购物,买2支钢笔,4本笔记本,每只钢笔3块钱,每本笔记本2块钱,收营员在给小明找零钱时将一张5块的当成1块的给了小明,小明也没有仔细查看,在回家途中,不小心又掉了2块钱,问小明身上最后还有多少钱”应用题计算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场景模拟,将应用题转化成一种短剧形式,可以将小明塑造成一个调皮捣蛋的男主角,在结账时百般刁难超市老板的小女儿,老板小女儿因为胆怯而哭泣,一时手误将5块钱当成1块钱给了小明,小明在回家途中不小心被石头绊倒,掉了2块钱而不知道。通过这种情景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对数学兴趣,同时根据剧情的发展,独立思考这种计算题计算方式,使学生乐在其中。
3.3通过学习组合教学,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争论中培养
争论,是思想碰撞的重要手段,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突破口[3]。通过争论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拓展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小组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学活动围绕数学问题而展开,使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完成独立思考的培养。
4、结语
小学数学是九年制教学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始。小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力和发育心智,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方式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有组织、有计划、有创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逆向思维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清.试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4,09(10):2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独立思考能力 价值 现状 措施
小学阶段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要想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小学阶段学习习惯,思想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可是,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价值
独立思考能力,就是遇到问题时,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从而分析、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答案的一种能力。在小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目前,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及创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越来越引起大家生关注。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重要的任务,既要进行知识的传授,又要进行技能的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其独立思考能力息息相关,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1]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现状
1.课堂教学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小学年龄小,自控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差,所以,尽管教学改革的呼声不断,可是,一部分教师仍然固步自封,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尝识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表现得仍很突出,他们在课堂上,仍然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数学知识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台下默不作声的听,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种教学方法,严重的违背了小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针――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作业量大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对数学的独立思考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是,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仍然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唯一的使命,并不关注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许多地方仍然用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和老师业绩的唯一标准。为了让小学生拿高分,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加大作业量,实行题海战术,让学生不停的作题、练习,以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小学生害怕老师批评,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想尽一切办法:有的抄写课本、背诵答案;有的抄别人的作业;更有甚者叫别人作业。学生作业量大,负担重,疲于应付,哪还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这样以来,严重的影响了小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的提高,即使是“好学生”,也是没有思想、没有自己看法和没有主见的学生。学生一天忙得焦头烂额,无法进行独立的思考;学生变成了作题的机器,脑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同时,大量做不完的数学题,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时间,造成了不少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2]
3.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小学数学知识有的抽象而枯燥,而小学生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拓展与延伸,所以,学习数学时,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每到这时,小学生就更加感到数学难学,加上小学课堂教学的单调与落后,以及大量的作业造成的学生厌学,使得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变得雪上加霜,难上加难。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具体措施
1.让小学生作课堂教学的主人
以往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严重的影响了小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样的小学数学课,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倒置,课堂气氛沉闷,小学生的心理受到压抑,情绪不高,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数学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无法得到激发。要想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组织讨论,让他们自由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努力形成欢愉的课堂氛围,从而锻炼小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改进教学模式,改善教学内容
小学生阶段,各门课程都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联系密切,所以,在组织小学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课本的知识与生实际联系到一起,这样,小学的教学工作才能取得长足的进展。小学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老师要把小学生的生活融入的教学之中,用生活中的有趣的事带动小学数学的学习。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以让小学生制作教具,通过这一活动,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样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才有积极性,学生的热情才会高,他们才会乐于思考问题,所以,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进与完善,必然影响到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3.精心设计课堂,引导学生讨论
小学数学教学要注意上好讨论课。讨论课有许多好处:一是通过讨论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而宽松,学生压力会减小;二是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激情,让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三是可以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进一步的巩固,加深理解,还可以向着更深层次延伸向着更宽的领域拓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讨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以后的“独立”思考影响深远。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数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的划分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要根据所学知识的不同程度进行划分,然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组内进行,也可以小组与小组展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讨论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讨论时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使小学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防止偏离方向。[3]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引起高度关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在顺利完成小学数学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长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一5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