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创作的意义

艺术创作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创作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创作的意义

艺术创作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舞;时代;创作意义

顾名思义,所谓现代直译便是——现在进行时代,驱于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时间代名词。那么,现代舞指的是现在流行的动感街舞吗?回答绝对不是。那现代舞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就其本质而言,我们赞同这样的论点:现代舞是一种观点它是场运动。是不断地以肉体的叛逆去争取人性崇高的自由和民主的艺术动态。

自现代舞不论是训练技术还是创作理念早期被中国舞蹈家带入我国以来。我国舞蹈技术方面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舞蹈理念上对于创作和欣赏都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我国舞蹈界张开了自由的翅膀,不拘谨不小气。当然,对于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视角是每一个舞者应该思考的。中国有自己的文化、宗教、历史、环境、人文、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我们的现代舞也就必然基于它们之上。着眼看过来现代舞形式在中国的出现丰满了中国舞蹈的形式,在内容表达上更加直接和通透了。不言而喻,这些都驱动于先驱们视现代舞创作为生命的意义,不论西方的还是中国的。

提到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创作不得不从西方现代舞先驱的创作的伟大意义说起……

现代舞起源于法、美、英等西方国家,它们有着从先驱者—奠基人—继承人—新先锋派—新生族最后到世纪末人这样一个阶段性历史的发展。它们并非类型化、程式化而是另辟出新、千人千面的发展。这些舞蹈家们成功的踩着时代的脚印再步前辈的后尘搞着打倒偶像崇拜的舞蹈艺术。现代艺术具有阶段探索和实验性的特征,现代舞更是如此。也就是说现代舞的历史是个性话的历史,存在着艺术家个人独立色彩。具有舞者真实揭示某种基本真理的功能。

最初笔者对现代舞的理解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是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认为现代舞指得就是动感街舞。从听说伊莎多拉.邓肯尊师的大名及她对世界现代舞艺术创下的奇迹起才从朦胧中渐渐走出,才明白一个现代舞就是一个时代的生活缩影,看一个现代舞就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深深感觉到前辈们是在迫于时代的压力下,选择以现代舞的方式来不断的摆脱旧的封建传统的束缚,探求新时代新舞蹈的意义。记得从书里读到过“在二十世纪前美国曾是个没有舞蹈的国家”,除了社交场合大多数人不会舞动身体。其实并非如此,其实它们有着及其丰厚的宗教舞蹈,只是不显得有何种需要。它们国家是一个清教传统十分深厚的国家,对人体观念在早期与古老的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经过新的技术革命、通讯革命、声光技术革命以及交通运输革命带来新观念的变化。随着人们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各类娱乐节目杂耍频频出现。在这样一些历史文化背景中,洛伊富勒、伊莎多拉、邓肯、露丝、圣丹尼斯等一些舞蹈家寻求新思想对舞蹈意义的新的诠释,新的表达方式。通过对舞蹈本质的思考回答了动作就是舞蹈对生活的表现对情感的表达。并解释了感觉即“由心灵感知出的印象或认识所引导出的人体反应,通过人体反应后身体产生出了语言反射”等一些问题。留给后起舞蹈艺术工作者智慧的指导,丰厚的财富。

大多数西方的前辈们通过个人对生活的理解,捕捉从生活的根源出发创造出个人的舞蹈风格,扩大了现代舞的丰富性。将有限简单的舞动发展为能搬上舞台的艺术品。最为重要的特点是:①生活化;②讲究内涵。就是通过舞蹈来凝练生活、表达生活、说心里必须说出的话。

二十世纪美国现代舞一代尊师玛莎•格雷姆用血的记忆燃烧起来的心回报她对艺术的决心。她首次在她的作品里运用了对白并创立了玛莎•格雷姆舞蹈技术。通过现代舞《心灵的洞穴》《黑夜之旅》等作品勇敢揭示人性邪恶的一面,用扭曲向上伸展的肢体发出求援的呐喊。曾坦白的说过“希望自己是一头狂野而美丽的兽,身体是神圣的衣裳”。这是高尚的人格带给她的创作冲动。她用打破时空力的方式探索新动作的可能性。通过舞蹈记载世界的变迁。同时也示意了人类某种有动机的奇迹。

现代舞之母邓肯“自由舞蹈”的创造告诫了人类人性化的主题,她认为人类只有灵魂和精神才能帮助自己。生活中最可怕的是缺失生活理念。她的舞蹈不受政治牵绊,她主张舞蹈生活需要比现实生活自由的多才能活在舞蹈里创作舞蹈。舞蹈才能鲜活!她作为现代舞之母的意义就在于她使舞蹈向她所处的时代迈出了辉煌的一步。她以身体的自由去达成心灵的自由,以心灵的自由去追求创造力的自由,以想象力的自由达到艺术的自由,以艺术的自由表现精神的自由以及人性的自由。她的时期出现了不用音乐伴奏的舞蹈。在她成就非凡时期生活依然十分清贫,时常无力支付房租。并还在她窘迫中诞生了她的舞蹈流派的基础理论。她不是一位革命者但她的名主主义思想倾向使她的艺术同情革命。她对艺术的坚决在人们看来是某种境界。

有人认为现代舞不属于“抽象舞蹈”是反芭蕾的舞蹈艺术。被誉为现代舞理论之父的“鲁道夫•冯•拉班”曾出任过芭蕾舞团团长。创建了身体的收缩与放松技术。他认为现代舞是否能彻底摆脱芭蕾尤其是芭蕾中人体训练的科学成果的影响,始终是一个问号。但玛莎•格雷姆舞蹈中许多收缩与放松、跌倒与爬起、赤脚舞动等技术的运用正是反芭蕾训练技术的。与芭蕾技术中的直立、挺拔、高贵的足尖舞蹈背道而驰。这又说明什么呢?正说明了现代舞个人化、个性化、千人千面、另辟出新的舞蹈特点。同时也说明了舞蹈从肢体美向形式美向内容美逐步渗透的趋势。更加讲究了一个舞蹈本身就是自由和多面的功能实质。

既然现代舞具有时代背景、历史符号等一些特征,那么,在这个运动场上我们国家就应该拥有我们自己的现代舞。依据我们独特悠久的艺术文化结合我们的时代特征,借着前辈们丰富的创作经验及解放了的思想意识创作属于我们的现代舞。经过了一段借鉴吸收的尝试性创作开采时期,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现代舞的符号!之所以现代舞滋生于中国那一定是时代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舞蹈多元发展的认识也随之新的思想意识渗透了。同时新的现代舞理念和技术也就从西方借鉴了进来。

艺术创作的意义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6--01

对艺术缺少了解,一无所知的人来说,欣赏艺术品,那只能是看热闹,图痛快,对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不会有正确的认识;而具有艺术修养,懂得一些艺术门道的人,才能真正领略艺术美,把握艺术美的精髓。其实,艺术创作就是来源于生活。

一、通过艺术,表达对生活的追求: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不仅产生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而且还凝聚着艺术家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就比如说《红楼梦》这部宏伟巨作,在我国封建社会生活中,统治阶级历来就把一些具有民主性精华的艺术创作列为禁书,《红楼梦》就未能逃脱这样的厄运,而受到极力排斥。即使受到排斥、打压、攻击,依然有许多人追崇它,欣赏它,传播它,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黑暗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痛楚,以及人民渴望美好生活的到来 。

二、生活是美的再现:

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意境美。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给我们再现的就是意境美。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寒冷冬日的画卷,“千山”、“鸟”、“万径”、“人”、“舟”、“笠”、“钓”、“雪”等描写,仿佛就是一种空旷深远的意境,使我们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了那空旷渺茫之感。

三、提供好的素材: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素材。如果我们把一些自然之景纳入生活,那么,元代著名剧作家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在《天净沙?秋思》中描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把自我生命,生活和自然界的构造统一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的环境描写是凄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悠闲反衬羁旅之愁;“古道”、“西风”、“瘦马”便是一幅画卷。为了能够达到表达的效果,作者很好的利用生活中自然之景的描写,道出了惆怅之情,这就是好的素材的体现。

四、生活是创作的情感基调:

生活,为艺术创作奠定了情感基调。当我们欣赏罗中立(1948―)的油画《父亲》时,老人昏花的双眼,皴烈的嘴唇,参差的牙齿,古铜色的脸膛,似乎在述说着老人生活的贫困与艰辛,倾诉出老人把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交付给了祖祖辈辈劳作生息的土地,作者通过画抒发对父亲“勤劳”、“忠厚”、“善良”、“慈祥”等中华民族美德的赞誉的同时,暗含了对现实社会和人民命运的思考。这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五、艺术创作的与众不同:

生活,通过艺术创作表现独特的想象力。诗人写诗抓住“诗眼”,文人写作抓住“文眼”,而艺术家创作抓住生活的点滴。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郑板桥长期在扬州卖画,以画兰竹著名于世,并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为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有人说郑公的竹叶与生活中的竹叶差别很大,而真正懂得艺术的人,便会看出作家的高贵气节。这就是在创作上,通过大胆创新,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

六、创作的意图:

虽说,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但也要从中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因此,便与生活紧密相连。明末清初杰出画家朱耷约(1626-1705年)是明朝宗室。明之后,变易姓名,出家做了和尚,而他的画具有很高的造诣,以水墨写意花鸟画著称;画风笔墨简括,形象夸张,影射富意,别具一格,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一副画,叫《孔雀图》,具有明显地针对性,讽刺了那些对清朝统治者摇尾乞怜、谄媚阿谀的人,尤其“三根花翎”影射了那些高级官吏的,花翎的多少表示官职的高低,显然是讽刺最高级官吏的奴才相。作者朱耷这种感受、经历、思想,往往成为他创作的前提。所以前人说,朱耷作画不是为作画而作画的,而是把自己那种悲与恨的复杂心情寄托于画里。

七、创作中的趣味:

同时,艺术创作也是生活中自然之趣的体现。就书法而言,中国古代艺术家既注重“形似”,又注重“神似”,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理论。其实,就是自然的体现。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昕人),在书法上的丰厚成就,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兰亭序》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贵在于自然、灵动、意趣的艺术创作手法。自然之趣源于生活,而艺术创作恰恰体现了这点。

八、生活与创作紧密相连:

换言之,脱离了现实生活,艺术创作将会怎么样?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如果说,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蛇这种动物,在画蛇是,艺术家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力,给蛇添上足还情有所缘,但是,现实中就存在着这样的动物,添上足,岂不是多此一举。所以,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而且更贴近于生活。

九、结语:

艺术创作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作品;艺术创作;实践

美术作品的艺术创作实践是指画家能动地将独到的艺术见解、思想情感以及人生感悟等有机地融入作品的艺术行为。美术作品的艺术创作实践既是画家学习艺术创作的认知起点,也是画家在艺术道路中所追求的目标,同时又是画家充分表达艺术灵感的重要手段。美术作品艺术创作实践形式的变化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具有促进作用。

一、美术作品中艺术创作实践的形态

美术作品中艺术创作的形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具象形态,其二是抽象形态。这两个方面是美术作品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和情感意识的基本形态。1.具象形态具象形态是画家通过人工描绘的方式,根据客观物象的本来面貌所构造出的情景写实,其内容与事物的真实形态十分接近,其中所反映出的是事物的真实性与本质性,如毕加索早期的美术作品《斗牛士》《科学与慈善》等,所反映的就是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具体形态特征。2.抽象形态抽象形态是通过观念性符号表达的方式对事物原型、具体形态特征的再次创造,是对画家内心情感的表达,也是画家艺术创作能力的体现。如毕加索蜕变时期的美术作品《格尔尼卡》等,其创作灵感和创作手法来自画家对于人生、世界、战争等问题的主观看法。

二、美术作品中艺术创作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美术作品中艺术创作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主要通过线条、色彩、空间、构图、材质及其相应的组合关系作用于观赏者的感官,促进观赏者在欣赏之余,透过作品的外在形式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不同美术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处理方面往往有不同的侧重点,具象形态的作品往往偏重内容,而抽象形态的作品往往偏重形式。内容与形式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内容支配形式,而形式反过来影响内容的表现。如,蒙德里安的抽象作品《红、黄、蓝的构成》就是通过色块与线条相结合的形式,具体表现作品的深层次含义。美术作品的艺术创作实践强调的是画家个性与特色的发挥,画家通过对美术作品艺术审美特征的共同规律的不断探索,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对于艺术个性的认知,从而促进美术作品不断满足艺术审美的需求。

三、美术作品中艺术创作实践的光影和色彩

光影和色彩是西方美术作品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它们对于美术作品有着不可小觑的艺术表现能力。对于美术作品而言,光影与色彩所组成的复杂关系,能够通过视觉为观赏者的心理带来直接的刺激,从而更好地调动观赏者的情感共鸣。如,莫奈的海景写生画《日出•印象》通过灰薄的光影、蓝灰相间的色彩以及斑驳凌乱的笔触,将景色绘制得隐约可见却又模糊不清,极为形象地为观赏者展示出了一幅清晨雾气朦胧的美好景象。再如,亨利•卢梭的美术作品《玩蛇者》为我们展现出月下几株植物闪烁着奇异而又耀眼的光泽,很容易便能将观赏者的思绪带到那奇幻而又诡异的国度,让人流连忘返。

四、美术作品中艺术创作实践的节奏和韵律

1.节奏节奏既是一种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形式特点的运动方式,也是客观事物运动的重要属性之一,昼夜的交替、钟表齿轮的转动以及火车的车轮声等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性。如,列宾的美术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通过画面中人物高低错落的排列,迸发出十分强烈的节奏感,从而让观赏者切实感受到画面所带来的力量感。2.韵律韵律的作用是在画面节奏的基础上赋予美术作品强弱起伏的情调,能够为观赏者带来抑扬顿挫的艺术美感。在美术作品的艺术创作实践中,韵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画面线条的起伏转折、前后呼应等,既增强了作品的美感意蕴,又为作品增添了情感传达。

五、美术作品中艺术创作实践的空间构成与均衡

如,尚塞的美术作品《水果静物》通过画面中不同水果与静物的空间构成,使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各种物体都极为清晰地展现在观赏者的眼前,既给观赏者带来一种连续交错的空间层次感,又为观赏者留下了一定的遐想空间。又如,超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庇利牛斯山的城堡》通过一块悬于半空的巨石,为观赏者呈现出一幅极不合常理的超自然景观,整个画面的构成仿佛直接将观赏者拉入了一个非现实的荒诞空间。因此,美术作品中艺术创作实践的空间构成与均衡是寄托画家独特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结语美术作品通过艺术创作实践的不断发展,不仅能够更加强烈地表达出画家独特的精神世界,为观赏者带来自由而愉悦的视觉享受,还赋予了美术作品更加深刻的艺术内涵,使艺术创作的实践变得更有意义。也只有这样,美术作品的艺术创作实践才会呈现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景象和自由自在的生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英.关于绘画创作——谈谈其中几个问题.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8).

[2]秦嗣英,邵佳岭.俄罗斯当代油画家艺术创作实践特色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7(3).

艺术创作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艺术创作

“集体无意识”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荣格提出来的。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奠基者弗洛伊德的学生,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荣格发展了佛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将无意识具体地区分为:误差无意识、病患无意识、梦幻无意识、本能无意识、习惯无意识及集体无意识。按照荣格的话说,“集体无意识”是指“有史以来沉淀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普遍共同的人类本能和经验遗存”,这遗存既包含了人类先天的生理学意义上的遗存,也包含了人类后天的社会生活意义上的遗存。

在荣格之前,弗洛伊德就已提出了“无意识”这一概念,但这种纯心理学意义的“无意识”只是一种“个性”,或者更准确地说,它只是客观个体的一种意识属性。正因为如此,“无意识”理论仅仅只可能用于研究客观个体的无意识行为,例如“释梦” [弗洛伊德将梦认为是人在无意识状态下(梦中)“愿望的满足” ]及对精神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医生可以从病人的习惯行为中找到习惯无意识,再按照他或她的习惯无意识就可探索他或她的心理病因,最后可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

而“集体无意识”的提出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伟大成就,它第一次将心理学从纯个性化的研究中解放出来,将心理学引入了广阔的人类学领域、社会学领域以及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哲学、伦理学、美学、艺术学、宗教……)。

就艺术理论而言,“集体无意识”是解读人类审美心理、艺术欣赏心理的钥匙,完全可以有理由说,如果不理解“集体无意识”就很难将美学和艺术学置于坚实的地基之上。

简单地说,无意识就是一种“没有意识到的意识”,或者说是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人们常常也将其称为“潜意识”。我们认为“潜意识”一词也许比“无意识”好,因为“无”字往往易发生误会,“潜意识”可能会更好。

人类的“无意识”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人的种群无意识,或者说是人的先天本能无意识;二是人的后天社会生活习惯无意识。人的种群无意识是人在漫长的种群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无意识,人在历史长河中会出现多种习惯思维方式,但随着岁月默默的无情冲刷,习惯思维方式在意识中被淡化了、隐退了(所谓时间能改变一切)、沉淀了,变成了无意识。此种无意识就历史而言是习惯无意识,就我们今天而言就是先天的本能无意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先天的本能无意识说到底实际上还是后天的历史的无意识,只不过是因为人只能将自己生命时间段之外遗存的习惯称之为先天的。

在简单的讨论了“无意识”之后,我们再看“集体无意识”。从学理上讲任何意识都只可能是人的一种个体心理活动,或者说任何意识都只能依附于实在的个体,都是个别的、具体的,也就是说,某个具体的意识(心理活动)不可能实在地依附于某个抽象的群体。“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指某一个集体中所有个体无意识的共同的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不是某种集体的(无)意识,而是(无)意识的某种集体。按此种理解,“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某个集体中所有个体无意识的一种公共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公共无意识)同样的应包括两个部分:人类进化所形成的共同的无意识——公共本能无意识,以及人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公共习惯无意识.

下面就来谈一下“集体无意识”(公共无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美是能引起我们产生愉悦感(美感)的形式(形象、符号、外观、样式),艺术是用美的形式表现健康的情感意志(表现真与善),因此,我们在进行任何艺术创作时首先要求艺术作品具有高水准的艺术美,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令人产生愉悦感(美感),才能感动人,才能让欣赏者愉快地接受你的艺术作品,所以莱辛说“美是艺术的最高法律”。任何艺术作品仅仅是只有美的形式也是不够的,它必须同时具有健康的内容,它必须表现健康的情感意志,只有这样“形情并茂”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所谓形式主义、唯美主义艺术,严格得说它们并不是一种艺术,而只是一种美的创造。欣赏形式主义、唯美主义作品实质上只是欣赏纯形式美,欣赏视听冲击,而不是欣赏艺术。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艺术创作必须同时关注形式美与健康的情感意志,那么在艺术创作中存在什么理论原则?或者说应该遵循什么理论原则?实践告诉我们,某一形式它是否美,不是由形式自己说了算的(不是形式的固有属性),而是由艺术欣赏者按照他自己的审美心理所认定的,所谓“人是美的立法者”。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意志是否能为欣赏者所接受也是由欣赏者按自己的情感意志所认定的。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人的审美心理、情感意志在极大的程度上是人的一种超情感无意识。

原则上,从个人的心理层面上说,每个人的审美观点、情感意志都是个性化的,这下麻烦可就来了!我们怎么可能进行艺术创作呢?难道艺术家可能为每一个人进行艺术创作吗?艺术家可能理解每一个欣赏者吗?幸亏人类存在公共无意识!人类之所以能创作艺术、欣赏艺术,其最终根源就是由于人类存在公共无意识,公共的审美心理、公共的情感意志,公共无意识是上帝(自然)建构于人类心灵之间的一座公共交流之桥。

当我们理解了公共无意识,又了解了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之后,艺术创作的原则就浮出水面了。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用某种美的形式去表现自己所想表现的情感意志,艺术欣赏是按艺术家创作的形式去理解艺术家所想表现的情感意志。实际上创作心理与欣赏心理是“互逆同构”的,如果是自娱自乐,则两者的心理是完全互逆同构的,或者说是互逆同一的。完全互逆同构的,或在艺术家与艺术欣赏者之间显然是存在差异性的,然而幸运的是,此种差异通常是被两者之间的公共无意识所覆盖的。他们通常都能在差异的条件下找到公共的无意识。尽管人们在欣赏艺术时会出现见仁见智的差异,但人同此心、心同此情的情况总是主流。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应该得出极其重要的创作原则:艺术创作应尽可能地符合受众群的公共艺术无意识。说具体一些就是,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应尽可能地接近受众群的审美心理(公共审美无意识),艺术作品表现的情感意志应尽可能地贴近受众群的情感意志(公共情感无意识)。任何艺术都是具体的,它必然也只能面对某一特殊的受众群,因此在艺术创作时艺术家心中必须对受众群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同时对形式美和情感意志有一个恰到好处的与受众群协调的定位,唯有这样的艺术创作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说到底一句话,艺术创作的关键是准确地紧紧地抓住受众群的公共无意识——公共情感无意识。

艺术创作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童年经验 心理体验 发展方向 文艺创作

“童年经验”即指“童年体验”。由于学术界一般都习惯于用“童年经验”一词,故沿用。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综合,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①。

每个人一生都受童年经验的影响,各个心理学派都十分重视童年经验对艺术家个人体验的重要作用,那些印象深刻的体验和童年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艺术创作的题材选择、作品情感的基调,甚至可能形成一种固定的艺术风格。童年的经验往往是人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段,童年的许多印象、习惯、情感经历都会对一个人的气质、性格产生重要的影响。关于童年经验对一个人的体验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发展过程的每个早期阶段仍同由它发展而来的后期阶段并驾齐驱,同时存在,早期的精神状态可能在后来多年内不显露出来,但是,其力量却丝毫不会减弱,随时都可能成为头脑中各种势力的表现形式。”②人的早期的经验对后期的意志、性格、气质、思维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早年的经验和后来的生活体验相溶,形成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

文艺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是人的一生中的重要发展阶段,人的知识的积累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因为童年阶段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不可逾越的开端,对艺术家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的记忆和体验,并且决定了他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在艺术家的艺术旅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家的早期经验与他的创作是有着深厚关联的,艺术家早期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与情感经验,很可能以各种变形形态出现于作品中,甚至成为他艺术作品的固定风格。毛姆在谈到狄更斯的创作时说:“尽管他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而且渐渐熟悉上流社会的语言,可是他在小说中描写上层社会的生活时,却从来没有成功塑造出令人信服的上层人物,他笔下的牧师和医生显然不像那些律师及其雇员那样栩栩如生。”毛姆由此得出结论:“一个小说家只有把自己早年就已经有所接触的人物作为原型时,才能创造出杰出的人物形象。”③林语堂在塑造《京华烟云》曼娘这个人物时,就是以他的教母为创作原型的,童年时期与教母相处的点点滴滴,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成为他在艺术创作过程的选择与吸收的素材。身兼造型艺术家和童书创作者身份的艾姿碧塔,至今已有三十多部童书创作,广泛地传播于世界各个角落。她的艺术作品很大一部分都与她童年的经验有关。在《艺术的故事》中,艾姿碧塔详尽地叙述了她儿童读物的创作和思考历程,以及创作的原动力与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童年的各种记忆。战争年代的颠沛流离、生离死别,特别是与教母在法国阿尔卑斯山的童年生活――听故事、唱歌、看晚霞,感受身边各式物品、玩具、图像所散发出的独特气息,成为她创作的根源。

作为一种审美体验,童年经验能对文学创作产生深刻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童庆炳先生指出:“完整的童年经验,不仅仅指原本的童年生活的记录,它还包括主体对自身童年甚或经历的心理感受和印象,带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童年经验的这种性质对作家而言至关重要,它意味着一个作家可以在他的一生的全部创作中不断地吸收他的童年经验的永不枯竭的资源。”④童年经验是艺术家的个性心理形成的重要阶段,作为一种具有审美特征认知方式和记忆体验,童年经验往往会伴随艺术家一生。

童年经验在艺术家审美体验中有着重要的影响。童年经历过的人、事、景在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会成为创作的灵感来源,童年的某种经历在某个时刻会触动艺术家的情感,产生审美体验。心理分析学家认为:“表现艺术所传达的深刻体验,主要来自它对遥远的、记忆不清的童年时代的某些经验的触动。我嗅到一朵玫瑰花的香味,这种香味会突然给我造成一种异样的亲切感受,引起一种似曾相见的情绪体验。这种莫名其妙的深切经验,乃是儿童时期经历过一连串情感体验的再次萌发。”⑤

从身无分文的年轻小伙,到身价未知、作品价值跻身世界前十的前卫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走向海外的中国艺术家周氏兄弟(山作、大荒)创造了一段“美国寻梦”的奇迹。山作认为:“一个艺术家创作灵感往往追溯到他童年的梦想,当梦想照进现实,就会散发出许多艺术的灵感,那些已经发生的故事和将要的发生事情,都会带来心灵的触动,这种化身艺术的交流最终会让创作想法变成事实”。景观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认为艺术家过去的经历往往是其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建筑师不应该忽略这一点。瑞典皇家科学院: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在获得诺贝尔奖时如是说――“一个艺术家在童年就长成了。”

心理学家分析艺术家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时,发现艺术家童年时父母亡故或离异、家道中落等的痛苦经验对其性格和气质的影响尤其巨大,痛苦的童年经验比幸福快乐的童年经验更容易产生深刻的记忆和强烈的情感体验,童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某些事物具有非常敏感的体验。一些痛苦的创伤经历会使儿童心理产生强烈的震撼,甚至促使其心理发展和个性成长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产生自卑感和其他变异的心理,并以这种变异的心理去看待外部世界。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儿童时期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绘画大师凡?高患有精神分裂症。这位善于使用色彩的大师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格外吃力,可以说一辈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卖出过一幅画,他的画面上充满了撕裂的笑容和恐惧。

这些恐怕与他童年生活在一个保守、严肃的基督教家庭所受的压抑有关。“德国新电影运动”的主将之一、著名导演法斯宾德深受美国好莱坞情节剧的影响,在影片中十分关注家庭伦理,他的影片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绝望和孤独是法斯宾德影片经常表现的主题,这些影片表明他的电影创作生涯是在极其分裂的精神官能症中度过的,他一直在用自己的电影对抗着其意识深处已经“失落的童年印象”。法斯宾德经常把他的早年生活描述成孤独的、缺乏关爱的、充满辛酸苦痛的童年记忆,自己一直企图向冰冷无情的家庭购买慈爱,但结果总是徒劳无功。爱德华・蒙克是具有享誉世界的挪威籍画家,西方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抑郁的情调。在他5岁时,母亲因患肺结核去世,父亲抑郁的神经强烈的感染了失去母亲的蒙克。心理学家证实,人格的一部分是可以遗传的,蒙克遗传了父亲抑郁的性格。蒙克13岁那年,年长两岁的姐姐也因肺病去世,姐姐的死亡再次刺激了蒙克敏感的神经。接下来,他的妹妹患上精神分裂症。这一系列的重创所引发的伤痛,深深的印在蒙克的心灵深处,决定了蒙克的性格和他前半生的创作基调。从他的《病孩》《母亲之死》和《在灵床旁》等作品中,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是个性、生活、思想、学识、文化、艺术素养、创作才能等长期积淀的结果。这种心理结构在接受外来的信息、异质感觉时常常会激活储存在记忆仓库中的大量旧的印象,促使原有印象集群活跃起来,构成新的形象。艺术家童年的经验往往随着日后的思想观念、情感特征而得到重新的塑造,这样,更容易产生更为深刻、真切的体验。早期的童年经验可能因后期人生体验的介入而产生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成为艺术作品构思的动力。而后期的人生体验也有可能因为童年的经验而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从而形成丰富的形象力和艺术思维能力。

童年的经验有着最深刻、最纯真、最丰富的人生体味。它是个人的一生中最本质的体验,最能真实反映个人的个性心理和情感。所以童年经验一直都被艺术家所看重。许多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都主张返回儿童世界,在画面上使用了类似儿童的语言,他们用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世界,透过这些纯净天真的眼睛,他们恢复了一个梦想的世界和一个远离文明腐蚀性伤害的心灵家园。随着个人的不断成长和发展,进入社会和各类团体。他的所见所闻和思想观念比起儿时就会越来越多,他的童心也就丧失的越来越多了。超现实主义的巨匠米罗就喜欢采用单纯的线、干净明亮的色彩,东倒西歪的房子后面常常是滚铁环和倒立的孩子,知觉的支持顺序被视觉的幻想打乱。

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正是由童年的经验――那种天真、深刻、感性的经历不断混合着更为成熟、理性的体验形成的。在艺术家今后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创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中国]重庆炳、程正明:《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②[奥地利]弗洛伊德:《目前对战争和死亡的看法》,见《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第217页;

③[英]毛姆:《巨匠与杰作》,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第155页;

④[中国] 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第216 页;

⑤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93页;

参考文献:

[1][中国]重庆炳 程正明.文艺影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国] 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3]孟中:《用电影来对抗童年印象 -----法斯宾德电影创作的“潜意识”分析》,《电影文学》,长集团期刊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