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观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程改革 教师 教学方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24-01

1.前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为了推进国民素质教育,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新课程通过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数学教学变成开放性、多元性和基础性的学习过程。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设置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提供有所侧重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以及推理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展开,但是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却并不乐观,一些老师不能把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学生也在不断变化的课程内容里茫然,家长表现出的则是对孩子文化课成绩的担忧。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的办法,也需要我们对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正确、深刻的认识。以下通过涉及新课程改革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思维。随着社会分工不断具体,任何岗位都需要操作者具有高度的独立思考、分析能力,技能可以学习,但是思维方式需要长期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就是基于当前的社会现状,调整了原有的教学方式。

其次,随着课程的改革,教学内容也随之改变,原有的以分数为主流的评价方式自然要有所改变。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应综合性的增添自主创新、思考分析能力提升的得分点,将学生的个人能力转化成分数,以此来鼓励学生尽快的接纳,适应新课程,不要因学生成绩一时的略微下降而放弃改革,应看到改革后的新课程对学生长远的正面影响。

然后,要注意授课资料的准备,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学内容和范围的增加,教师需要各种辅助道具进行教学,如投影仪、电子课件、各种教学视频以及其他辅助设备。此外,教师还应从自身做好准备,进行丰富的数学相关知识储备,避免在开放性授课过程中出现无法把握课堂讨论方向的状况。

此外,还应该注意改进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高高在上,大多单以成绩论成败,学生压力大,面对挫折时心理脆弱。在新课程改革后,应将师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以交流探讨的形式进行新知识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探索,不惧失败,培养学生积极创新和思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

最后,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将现实中的事物增添到数学理论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并在具体化的讲解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的印象。同时,教师不应将课堂变成自我演讲的地方,而是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讨论的气氛始终主导学习的过程,自主探索出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吸收。

3.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执行对象是学生,执行主题则是教师。新课程改革能否真正实现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深刻认知的前提下改变自身教学方式,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和家长,真正意义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成功。作为一线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应努力寻求趣味性的教学,摆脱枯燥的照本宣科式教学,适当的将理论拓展到相关实际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3.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当前社会实际生产中,各学科之间交叉领域增多,大多数的科研领域都是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也不能够仅仅满足于数学方面的钻研,应该不断学习与数学领域相关的学科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系统,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片面的观点,丰富的学识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老师的授课风采,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3适当利用新媒体教学

当下学校的硬件设备都足够先进,适当的利用PPT、宣传片等新颖的手段进行教学,课件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讲解内容,有利于学生跟随授课教师的进度学习。但是不要过度依赖新媒体,应以教师自身为主,不可因使用电子课件而疏于板书和随堂互动。

3.4增强课堂互动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就是推动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数学思考习惯。因此课堂的互动应作为主要形式进行推广,在教授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注意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但是应注意不要因气氛的活跃而忽略知识的讲解,知识讲解是教学的基础。

3.5改变以分数为主的评价体制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提升学生考试取高分之外的个人素质,因此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体制应该予以摒弃,提出新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分数占一部分,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个人表达能力等均应在评分的考虑范围之内。同时注重参考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参与到评分系统的改善中来,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热情。

4.结束语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支持新课程改革。同时,作为人民教师,更应该通过提升个人素质、探索新教学方法和转变教学观念的方式,支持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推广。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当前已经有了足够的推广经验,期盼在今后能够有更多的高中数学教师参与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来,为促进新课程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观范文第2篇

一、当前考试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试是课程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并不是学生学业评价的全部。按其功能划分,一般可分成三类,即发展性考试、水平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当前,我们的中小学考试评价虽然从理论上倡导发展性、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但是由于放不下中考和高考的包袱,“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

二、新课程改革对考试评价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把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考试评价,由以前的升学串和分数为标准的评价,变为现在以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日常表现和学生综合素质为内容的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强调人的发展,注重质的分析,不片面追求量化而排除知识外的难以量化的其他一切人类成果。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把学生看作评价主体,坚持评价的民主性,注重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考试评价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养成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使新课程考试评价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到“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让所有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立足差异性,从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接纳智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不再将考试作为筛选淘汰的工具,而作为一种积极而及时的诊断问题,总结成绩,改进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具体地说,新课程改革对考试评价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业,关注每个学生各个方面的掌握和发展情况,而不是某个方面或某点上掌握和发展情况,防止考试评价中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情况的发生。

2.考试评价采用多种形式,发掘学生潜能。

3.考试评价要满足学生需求,增强学生自信。通过考试,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尤其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我可以学好”和“我能学得更好”的信心。四是考试评价要促进师生发展。通过考试,使教师在命题、反思、总结等基本教学技能和基本教学素养方面得到提升,也使学生能更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学会学习。

三、新课程背景下考试评价改革的途径

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考试评价改革不搞不行。那么,考试评价改革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要善于运用终结性考试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指对教育活动的成效优劣进行甄别,并根据考试结果进行分等、选拔。比如通过每学期、每学年的各种考试,区分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和升学资格。新课程改革中要淡化考试的终结。但我们也要善于运用考试评价的终结,因为它对教育质量的保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新课程改革需要高质量,新课程改革要善于运用终结性考试评价。

2.改革现行的中考、高考制度。由于目前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起作用,分数仍是衡量学校和学生的标准,特别是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仍然是以分数为标准,新课程改革的考试评价标准不被社会和家长认可。尤其是普通高中和高校的招生主要是以中考和高考的成绩为准的,事关孩子的前途,家长当然希望学校和教师抓好升学率。因此,改革现行的中考、高考制度就成了新课程考试评价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丽水市从2003年开始坚决控制中考试题的难度,试题难度系数每年保持在0.7,减少了学生过重的不必要的负担;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例,为反映学生的水平提供了机会;高中招生改变以学科成绩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从2004年开始试行保送生制度,对品学兼优、师生公认的学生在两名教师的推荐下实行免试录取,进入优质高中就读。

3.要建立健全新课程考试评价体系。由于新课程的考试评价体系还没有健全,一些学校的多数领导与教师采用的仍是原有的考试评价模式,重视结果忽略过程,重视知识忽略能力,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思维发展,制约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考试评价体系,对考试评价的主体、功能、内容、标准、方式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完善。

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观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程实施现状 可行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74-02

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培养人才模式变化的需求。然而一套好的课程方案的理念要得以真正的实现,关键在于新课程在教学中的实施。可见,对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调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教学模式及方法”、“物理学业评价”和“师生行为转变”为调研内容进行调研,获取贵州省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展。

1.调查对象

对贵州省各个市、县的典型学校的师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调查的学校按省示范性中学和一般中学分类进行,每一个地域每一种类型各一所。各个地域的一类示范性中学教师10名、学生60名(高一、高二、高三各20名),二类示范性中学教师10名、学生60名(高一、高二、高三各20名),三类示范性中学教师10名、学生60名(高一、高二、高三各20名),一般中学教师10名、学生60名(高一、高二、高三各20名)。

通过对贵州省物理新课程实施的情况进行调研,得到了物理教学模式和方法、物理学业评价、师生行为转变等方面的实施情况。

2.新课程改革下物理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具体实施情况

把调研的数据绘制成图,如图1所示。

由图说明:大部分的高中物理教师(占61.10%)对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还有一定的差距,处于“实施程度一般”程度;而有一小部分教师(占27.8%)处于“实施情况较好”程度;但让人诧异的是,在这次调研中对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处于“实施情况非常好”、“实施情况非常差”和“实施情况较差”程度的教师根本就没有。有11.10%的物理教师处于“实施情况稍差”程度。

3.新课程改革下物理学业评价的具体实施情况

通过调查了学校关于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的实施情况,得到相关数据。把调研的数据处理后绘制成图,如图2所示:

由图可知:大部分的物理教师(72.22%)对于评价的实施处于“实施情况较差”以下。只有22.22%的处于“实施情况一般”阶段,只有极少数的(占5.56%)处于“实施情况较好”阶段。

由上面的调研结果说明: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评价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情况是不容乐观的,非常严重!

4.新课程改革下师生教学行为转变的具体实施情况

通过处理数据后,得出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可看出:处于“实施情况较好”占了总人数的一半,还是比较理想的。有24.07%的教师处于“实施情况一般”,而有18.52% 处于“实施情况较差”,有7.41%处于“实施情况非常差”。两者之和不到26%。

这表明对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在于去灌输知识,而是充分引导学生探究出知识”的理念把握得比较到位,实施得比较好。但也还有一小部分教师的观念还没转变,这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才行。

5.促进贵州省物理新课程改革实施可行性建议

为了使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好地实施,应该遵循以下建议:

(1)完善高考制度,建立能体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高考制度

很多教育者认为:目前的高考制度是最公平的,再也找不到这么公平的评价方式了。这是正确的,因为它只是一份试卷,等到尘埃落定之时,也就是是否成功之时。但这又不是永恒的正确。因为高校在完善录取方式以后,还是可以做到公平的。比如说自主招生就是一种较为公平的方式。哪一所高校不希望招到真正的人才?除非他是以盈利为目的。自主招生这种方式不仅仅只考查学生的书本知识,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具体可根据选报专业确定。这怎么会不公平呢?进了笔试,再进面试,这难道不是现在招聘人才的方式吗?这也许比较麻烦,没有原高考制度便捷,但是熟话说:“天下哪里有免费的午餐呢?”

这种选拔方式不仅让学生注重学习成绩,而且也注重到平时动脑、动手的重要性,这不仅对形成性评价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政府应重视新课程改革、加大对新课程改革重要性的宣传

只要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正当教育行为,人们都会相信政府一定会重视、支持。而且也只有政府高度重视,学校领导才会重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才有可能实现,才能极大地减小理想课程和实际课程之间的落差。教育领导者应到学校进行座谈,强调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让学校领导、教师搞清楚教学的真正目的,使对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行为深化到自己的内在行为,不需要外在的强迫就自觉地实施,实现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另外,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初期阶段,教育领导者应该不定期地监督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工作。

(3)加大对学校教学资源的投资

教学资源是开展教学的保障,没有教学资源的教学,也真的和传统的传授方式没什么两样。要实现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倡学生动手、动脑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离不开丰富的教学资源。只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让教师随心所欲的教学,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给予他们有所创新的空间。

(4)组织新课程培训

老教师深受原有教学观念的影响,难以转变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素质不够,不能胜任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工作……,都可以通过大量的培训,让教师领会到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充满兴趣,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怎样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潜能,怎样教学才最有效。

(5)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任何事情,没有评价的约束,就没有做事的动力和准绳。教师教学也是一样,如果教学中没有“奖”,教师就不会有很强的动力;如果教学中没有“罚”,教师就不会绷紧教学的绳,不负责任地随意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对教学的进步起着积极的作用。

(6)实施工作从学生进校开始做起

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利弊;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12-02

基础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我国是人口第一大国,基础教育挑战是最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多的,因此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也在大力倡导改革,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

一、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原因

1、基础教育改革的原因

首先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社会生活也不断变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基础教育保持的惯性势必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发生冲突。

其次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地位岌岌可危,追逐名利,爱慕虚荣对当代儿童影响甚大,传统教育必须对当前文化体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出应对。

再者伴随着世界新的教育思想浪潮的影响,显而易见可以发现以往的基础教育思想与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出入,不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基础教育理想出现冲突。

2、新课改的原因:

(1)国际因素:1、时代的变迁,知识经济的到来,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2、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普遍进行教育改革的浪潮,面对这种情况我国也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积极进行改革。

(2)国内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民众对教育的要求普遍提高。当前社会对应试教育的批判,抹杀了儿童的天性。还有一方面就是我国的基础教育相对滞后,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必须进行改革。

二、基础教育下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更多的体现人性化一面,重视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转变课程功能。转变过去过分重视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使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能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过去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革课程内容:改变原来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改变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课堂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勤奋动手的实践能力等。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改变原来单纯的依靠分数定优劣的评价模式,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让学生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程管理方面。改变之前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允许各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编制、选用合适的教材。

三、基础教育下新课程改革的利弊:

根据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上的一次伟大的尝试,虽然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改革利大于弊。

1、有利的方面:

课程功能的改革改变了原来单纯的重视传统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课程结构的改变,更加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整合与联系,体现学科之间的联系性;课程内容改变原来繁、难、偏、旧的弊病,内容上更加强调基础性,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等,这也正应和了本次改革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取向;课程教学方式改变过去只靠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形成开放式教学,开放式课堂,让学生正真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快乐的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教学评价模式,改变原来的教学评价模式,综合的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发展特长,同时也是对原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又一冲击;课程管理主要是强调下放教育自,允许地方学校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教材和教学管理方式。

2、存在的弊端:

(1)课程自身存在问题,①新课程体系庞大复杂,老师难以把握课程要求的重点;②课程要求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挑战,教师工作量增加,备课难;③新课程教材内容过于城市化,对农村学生造成不公平,农村学生理解教材难度加大。

(2)新课程改革课程评价难以开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强调对学生培养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对学校的考核仍然是以学生的总体成绩评定,这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②新课程提出要发展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还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习态度,动手能力等,这其中很多方面都难以通过考试的方式加以考察,更难以量化,给课程评价带来困难。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但是高考制度并没有改变,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可避免的收到考试目的的影响,也就背离了新课改的宗旨。

(3)新课程改革暴露出教师教育问题。教师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反映出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技巧严重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一些老教师的观念难以转变,他们习惯于老一套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对待教学活动只会按部就班对学生进行灌输。②新课程对教师的操作技巧要求太高,许多老师尽管接受过培训,但仍然不知道如何将理论转变为可操作的方法。例如新课程改革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但是这种新的课堂模式到底应该怎样实现,这则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探究。但是在一些学校的公开课课堂中,一说“合作学习”就是“分小组学习”,几乎所有的课都是这样,很明显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全面的掌握知识。③在教师的培养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到位,缺乏对教师的岗前培训,我们的课程理论工作者也应该走上一线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不能“坐而论道”。

四、建议与对策

尽管新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使改革半途而废,而是应该汲取经验,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因此,我对新课程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试验区的经验推广,认真总结试验区好的经验,分享到各地进行推广,同时改革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走符合本地实情的道路,不可照搬照抄;

2、加大教育投入在农村地区的倾斜力度,可采用城市农村学校对口援建的方式,促进农村地区的新课程改革进程,保障资源的合理使用,确保教育公平;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素质,加大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力度,采用教师绩效管理,提高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4、对课程的改革要根据发现的新问题不断调整。积极开设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开设要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满足当地发展的需要,具有区域性、本土性的特点;努力探索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要坚持规范性,注意灵活性,强调创新性;同时开发优秀的综合实践服务课程,要符合国家现代化发展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

5、加大对社区的家长的思想舆论引导,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新课改要注重儿童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五、总结

毋庸置疑,基础教育下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且任重道远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国家持之以恒的政策支持和相关部门机构的贯彻落实,也需要学生、教师最基础的受益者支持。改革的初期肯定会有很多的阻力和问题,但是不能因此而动摇。基础教育下的新课程的改革,是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伟大尝试,也是我国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道路上必须迈出出的坚实一步。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张献伟. 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等待”[J]. 教学与管理,2015,13:5-7.

[2] 靳玉乐,张丽.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 课程.教材.教法,2004,10:9-14.

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观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87-01

从20世纪初的博比特和查特斯对课程研究的早期探索,到拉夫尔•泰勒在“八年研究”结束后提出的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并由此奠定了现代课程理论研究的基础。我国的课程评价受西方国家影响较深,虽然开始较晚,但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课程评价体系。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评价的提出

学生是教育的根本,是一切改革的中心。但是现行的课程改革却与此相背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倾向。我国的课程评价受泰勒的课程开发理论的影响很严重,更多的倾向于结果评价。在泰勒看来,课程评价就是为了完成课程开发四个基本问题中的最后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课程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而目标是否实现和实现程度也只能通过结果评价来体现。

第二,实证化和定量化的评价倾向。实证化和量化评价方法适合于对结果的评价,适合对输入、输出两级进行分析处理,很难对课程实施过程内部发展变化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此外,实证化和定量化倾向还会导致忽视价值在课程评价中的作用。

第三,学生主体被动评价倾向。我国目前的课程评价权利仍掌握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被抑制,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评价传统需要重新定位和反思,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评价呼唤新的课程评价理念以指导实践。于是,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谋求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强调课程的人文化,发展学生的内在精神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评价呼之欲出。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吸收了多元智力理论、建构性的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在指导思想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原则,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注重学生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是学生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现上的统一。

2.在评价的主体上:面向全体学生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成才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有效学习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每个学生都可按照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沿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成为可造之才。这次新课程改革就实现了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3.在评价的方法上: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作为一种新的评价范式,质性评价是为了更逼真地反映教育现象,因此,它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而是把它统整于自身,在适当的评价内容或场景中依然需要使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价。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评价的理想诉求

为了更好的开展课程评价工作,促使课程改革良性发展,提升课程整体品质,我们认为,当前的课程评价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实现对话与协商

在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中,评价是一种协商基础上的建构过程。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是拥有主体性的人,两者之间是平等、互惠的友好关系,两者之间需要对话、理解和协商,需要倾听对方的声音,这就要求评价者更多地给予被评价者关注和关怀,关注被评价者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和积极评价,以帮助每个个体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拥有自信,挖掘潜能,发展特长,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2.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景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发生的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或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情景性。这种趋势同样反映在评价中。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评价论认为,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学生在学校情景中的表现,更在于学生在非学校情景中的表现,在于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评价问题的设计具有真实性、情景性,以便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

3.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更多的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也只有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校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气呵成的,它需要经历风吹雨打,更需要适应它的土壤。课程评价作为整个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是扼住课程改革咽喉的关键。困难虽层出不穷,我们却百折不挠。为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著.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杨启亮.课程评价: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双向两难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4 .课程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