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范文第1篇

一、多媒体教学应注重实效性

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于一体,虽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音乐辅助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兴趣,但是多媒体的使用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能发挥其效用。例如,我听过一节公开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于乐曲具有较强的叙事性,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就把整部乐曲都配上了动画和电视剧视频播放,一节课留给学生的仅仅是动画情境和故事情节,对于乐曲的主题一点也不熟悉,这样的音乐课不是我们提倡的。

二、多媒体教学应注重互动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往来、共同成长的互动历程”,需要注重感情的交换,教师十足熏染力的范唱、范奏和鼓动勉励的目光,具有亲和力的含笑以及准确到位的打手式都是多媒体电脑永远无法替代的。

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靠多媒体,从布局教学到课堂总结,从授课到巩固练习都制作成课件,更有甚者有些老师对学生说的话也用课件展示出来,课件贯串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课堂上,教师婉转的琴声没有了,悦耳而富有个性的范唱也不再存在。而学生则看着不断变动的屏幕,把它当成传授知识的教师,这势必会把教师和学生均变成了计算机的奴仆。例如:在一节音乐课上,教授彝族民歌《阿西里西》时,教师起初给学生播放彝族舞蹈《七月七火把节》的视频,然后显示一些彝族景物的照片,利用课件展示了彝族的服饰、风俗、习惯等。教学从传统的“人灌”转换为“电灌”的局面。教师变成计算机的操作员,只关心显示屏、鼠标和键盘,师生面对面互教互学的亲切与和睦的沟通氛围大大减弱了,教师更无法真正走进学生,无法发现学生的困惑、了解学生的需求。

三、多媒体教学应注重合理性

多媒体功能巨大,传统的教学方法似乎都可以由它来取代,于是有的教师以为有了多媒体黑板可以被取缔了,录音机可以不要了,甚至连课本都不需要了, “多媒体”变成“独媒体”。多媒体真的拥有传统教学工具的所有功能吗?随手就可以往黑板上写的板书有必要非得制成课件吗?录音机放录音很方便,干吗非要把音频资料转到计算机去呢?更有不少教师还把音乐教材上的图片甚至歌谱转存到计算机里。其实,再高级的多媒体图像也没有教材来得清晰、真切。

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 运用 优化 音乐 课堂教学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美的展现,而音乐课堂教学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帮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以其利用计算机的各种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种形态信息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因此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这为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一、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例如,在教授唱歌曲《小企鹅》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南极,很少看到过企鹅,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可将歌曲和有关南极、企鹅的画面剪辑成小影片,课前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让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律动进入课堂。憨态可掬的企鹅和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学生会唱后,可以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播放,全班欣赏,使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我也骑马巡逻去》是一首蒙古族风格的少儿歌曲,在教学中把有关蒙古大草原、那达慕盛会等风光录入光盘,再配上二胡独奏曲《赛马》。在导入新课时,先问学生去过蒙古没有,想不想亲自去感受一番,然后点击鼠标,放映画面,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色呈现在学生眼前,强大的视觉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仿佛正骑马扬鞭奔驰在茫茫大草原上,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再如,在欣赏《十面埋伏》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乐曲表现的那种四面楚歌,悲切壮烈,气吞山河的历史场面,可将电影《西楚霸王》的片段剪辑下来,配上乐曲,让学生边看边听,营造一个如临其境的欣赏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楚汉之争的战场,从而更好地理解乐曲表现的涵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直观形象,突破难点

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采用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地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此前,学生很少接触过分声部歌曲,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部和谐、音高、节奏准确,可以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且用“音频解霸”分别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学唱时,轮到哪个声部就播放那个声部的伴奏,并且将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速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从而提醒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唱歌曲。最后,在合唱时,还可以配上动画MTV,指导学生看着画面,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从中感受小乌鸦对妈妈的爱心。再如,教学《敲手鼓的小巴郎》时,由于此歌曲中的音乐记号较多,学生不易掌握,有V(换气记号)#(升调记号)等,在歌单显示时,把它们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并不停闪现,提醒学生在演唱时注意这些记号的变换。如《大鹿》中的后十六节奏,以及表现小兔求救心切的乐句,《放牛歌》的衬词、《雨花石》中的难点节奏,都可以用闪现、移动、颜色变换、放大显示等方法来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乐理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但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集成化功能制作软件,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如在教授“八分音符”时,就可通过“小兔分瓜”的画面,在屏幕上演示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八份的过程,并在每份上标上相应的节奏符号,让学生形象理解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含义,这样一来,学生仿佛在欣赏一则童话美术片,使之眼到、耳到、心到,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起来的音符时值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三、优化教学,扩充容量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鸭子拌嘴》的乐曲发展顺序是出发――到池塘――拌嘴――回家,在录音时,可分四次将四个乐段分别命名录制,播放时点击哪个乐段,就会播放哪个乐段,还可以将“拌嘴”这一乐段设定成循环播放,反复聆听,便于在欣赏时加深印象,对作品更深入地理解。

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多媒体;教学;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多媒体教学就是指利用多媒体可以将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体结合起来的功能进行教学活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由于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一般都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音乐教学,可以实现听、赏一体化,弥补了传统音乐教学中许多缺陷,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

1. 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音乐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优化了课堂学习环境,也增强了小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这主要体现在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场景的创设,学生可以将抽象的音乐意境转换成看得到的画面,这样学生可以很快的进入音乐意境当中,增强了学生对课堂音乐的理解能力;通过多媒体音乐教学,还能让学生在生动的画面以及灵动的旋律中,突破自身学习上的难点,为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媒体的功能就是将图像、音乐、文字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在音乐课堂中,通过身体上感官去感受音乐课堂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很容易找到自身在课堂上学习的难点,并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活动,还增强了音乐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减少了教师很多课堂展示的时间,所以教师可以由充足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也可以通过观看多媒体提出相应的教学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扩大了音乐教学的课堂容量,使教学的效率进一步的提升。

2. 多媒体情境创设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情境的创设。实际的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将抽象的音乐转变成灵动的画面,学生通过观看画面中的情节,聆听动画中优美的旋律,很快就能融入音乐意境当中,这样学习音乐知识就会事半功倍。例如,音乐课中《小草》赏析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小草生机勃勃的画面,并加以音乐、字幕,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这个场景,自己创设出一个“小草”积极向上的情境,从而加快了课堂音乐的吸收。

通过多媒体进行音乐情境的创设,增强了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实现了音乐在学生心中从抽象到逐渐形象的转变。

3. 多媒体音乐课堂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其课堂教学效果很是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音乐教学,使得小学音乐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第二, 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将声音变得更加灵动。

第三,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堂上,节约了教师很多的时间,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

4.强化审美教育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对于多媒体的应用,也是强化对小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结合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制作出形象的动画画面,供学生直接进行赏析,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感观去感受音乐独特的魅力。

如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儿歌赏析课中,教师可以事先进行调查,统计学生喜欢观看的动画片,利用动画片中的儿歌作为教学的例子。进行多媒体动画的制作中,也可以引用动画片中的片段。这样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达到了应有的教学目的。

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进行多媒体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画面中的场景。

5.启发想象空间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对于音乐的赏析部分占到整个教材的三分之一,对于音乐赏析,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听录音,然后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听录音,这样一个单调的教学模式,怎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学习的热情,更谈不上促发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就不能加强学生对音乐课堂的理解。多媒体教学弥补了这个不足,实现了启发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想象空间。

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将课堂需要进行的教学任务,形象的转变成灵动的画面、音乐、文字等的综合体,通过对这些画面以及音乐的赏析,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增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例如在进行《红星闪闪》这首歌的赏析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画面――一颗红星闪闪亮,少先队员帽子上的红星等,这些画面都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的空间。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想象,加强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再通过与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更促使学生对音乐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

6. 多媒体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的不足

当然,应用多媒体进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这样不可避免的就占用了教师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研究时间;(2)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也会对新老教学方式交替阶段造成一定的影响。

面对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弊端,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不能顾此失彼,只有做到首尾兼顾,才能将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

7. 结语

多媒体技术是目前各个领域应用广泛的技术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弥补了许多传统音乐教学中的缺陷,实现了学生对音乐理解的抽象向形象的转变。此外,多媒体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应用,可以进行情境的创设,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强化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促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基本任务的同时锻炼了自身的各项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青.浅谈多媒体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应用[J].音乐论坛.2012,32(21):1011-1013

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多媒体

一、多媒体的应用无疑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

传统的教师,只是习惯于在黑板上讲授课程,呈现给学生的只是呆板的、机械的知识。多媒体的使用无疑对传统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使用多媒体,如何将黑板上的知识转移到多媒体中等等,这些问题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多媒体的使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

1.和以往的课堂相比,多媒体的应用可以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将传统的课堂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型课堂。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只能用耳朵听老师叙述。但在使用多媒体的新型课堂中,教师通过动画、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创设情境,这无疑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2.多媒体的利用使课堂充满时代气息,也有利于学生丰富学习技巧,提高自身学习能力。音乐课中的专业知识对于学生学习音乐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许多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兴趣。多媒体的应用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利用新型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图形等形式将专业知识贯穿其中,极大地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3.多媒体在音乐课中的应用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

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这是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是当前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是实现应用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发展潮流。当今课堂必须结合新的科学技术,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才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音乐课是一门十分注重操作性的课程,它需要学生有极高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缺乏这样的热情和兴趣,大多都是按着父母的要求和步骤去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范文第5篇

但是,多媒体环境真的就能给音乐课堂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吗?它真的能在课堂上“尽得风流”吗?未必!音乐课,成也多媒体,败也多媒体。有的时候,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上,形同鸡肋,甚至喧宾夺主,使课堂丢失了音乐的本质。只有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才能让音乐课堂教学锦上添花。笔者就以下案例,来谈谈这一观点。

[案例]

这是一堂题为《小螺号》的音乐课。上课一开始,老师就利用多媒体让学闭着眼睛听海浪声、海鸥的叫声,把学生带入海边的情境;接着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了一组海边的景物图片让学生观赏。观赏完图片后,老师问学生:“海边美不美呀?”学生回答:“美!”老师再问:“你想不想去海边玩玩?”学生回答:“想!”。于是老师说:“那好,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边走走。看,一群海边的姑娘唱着歌在欢迎我们了。”说完马上点开了多媒体上的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MTV。等学生欣赏完MTV,老师说:“我们来到了海边,你喜欢做些什么呀?”有的学生回答说喜欢在海边游泳,有的学生回答说喜欢在沙滩上修建城堡,有的回答说喜欢拣贝壳……几个学生回答后,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小结。然后拿出一个海螺让学生看看、摸摸、吹吹之后说:“老师这里有一段题目叫《小螺号》的舞蹈,同学们想看吗?”学生回答:“想看!”于是老师就在学生的回答声中点击鼠标播放舞蹈的音像资料。欣赏完舞蹈老师问:“同学们也想来学着唱唱舞蹈中的歌曲吗?”学生回答:“想!”老师说:“那好,老师把舞蹈再放一遍,请大家跟着歌曲轻轻唱一唱。”在学唱歌曲的环节中,老师只是把舞蹈节目先后播放了四遍,让学生一遍遍跟着舞蹈中的歌声学唱,老师没有在学生学唱的时候进行教唱,也没有任何的指导,更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学唱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在课结束前,老师总结说:“今天我们感受到了美丽的海边景色,还欣赏了舞蹈,学习了歌曲《小螺号》,大家会唱这首歌了吗?”学生回答:“会了。”老师说:“最后,让我们再欣赏一段动画片《赶海的小姑娘》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说着又开始播放多媒体音像。

在以上案例中,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一的多媒体几乎主宰了整个课堂。教者严格执行着自己预定的程序,很多时候不能有效地结合学生课堂上的实际表现,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同时对有些步骤的导入,对有些问题答案的启发诱导都有“引君入瓮”之嫌。笔者认为,音乐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要恰到好处――音乐教学是目的,多媒体是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如果让多媒体主宰课堂,主宰学生,而忽略音乐本身的存在,那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试想:多媒体画面再优美,声音再悦耳,它也只不过是教师对文本的演绎。就如将名著搬上荧幕,编剧总会融入自己的理解,重新加工,创造出自己眼中的文学形象一样。而接受美学的观点认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为了教师眼中的一个“哈姆雷特”,而击碎学生心中无数个“哈姆雷特”是不是太得不偿失呢?要知道:音乐教学的审美意义和现代化手段的审美教育意义是各有所长的,更是无法互相取代的。

案例中学唱歌曲的活动,照理应该是这一课的重点,但教师简单地以多媒体手段来代替、省略并缩短了学生学唱歌曲的过程,看起来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捷的道路,其实是剥夺了他们对歌曲进行感受、实践、表现、再创造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意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扼杀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的同时,折断了他们想象的翅膀。而且有些教学课件的音像资料内容与上课内容“形”似而“神”不似,很难与课程要求相吻合。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我们的音乐教师有什么理由可以这样做呢?

音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感受、体验、实践等活动获得音乐素养,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也不是教师通过点击鼠标播放多媒体课件就能达到的。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课堂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而不是被动到接受。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所以,能熟练使用多媒体并不意味着你就拥有了跟上时代潮流的新的教学理念,而一旦缺乏了新的教学理念,充其量,你只能算是“穿新鞋走老路”。你仍然会“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把活生生的孩子变成机器人,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都给打碎掉”。

另外,笔者还想说的是: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屏幕上的画面更加清楚,我们必须在教室四周拉上厚厚的窗帘,在这样一中宽敞但不明亮的环境中进行音乐教学活动,会给学生一种什么感觉了?压抑,甚至是窒息!这种昏昏然的环境,怎能激发学生聆听、学习、感悟音乐作品的兴趣呢?恐怕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影响 !